① 有哪些好的辦法能夠開啟孩子數學思維
在剛開始學習數學的時候,可能都是會有一定難度的。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們就像是一張白紙,要學會如何去運用自己的邏輯思維以及計算能力,但這種能力和思維,其實都是我們可以提前培養孩子,開啟他的數學思維的。
隨著對孩子思維的逐步開發,其實我們就可以在他的日常生活當中,再加入一點關於數學方面的內容,比如可以讓他開始預習學校課本的內容,或者是讓他去參加一些比賽。還有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對他進行提問,在孩子的互動當中,一個是促進親子關系,一個還可以學習,比如可以經常詢問他乘法表的內容,或者是讓他口算,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可以開啟孩子的數學思維,往這一方面發展的。
② 如何開啟孩子數學思維的大門
有一種焦慮叫:「別人家的孩子」都上補習班了,而你家孩子整天在家曬太陽。
一個學期下來,孩子之間的差距自然越拉越大。
說起數學,大家可能以為它除了考試就沒什麼用處了。
但不是的。
數學真正的功用,是背後的數學思維。包括有序思考、正向、逆向思考、邏輯思考、發散思考等等思維模式。
擁有數學思維的人,到底有多強?
能夠清晰、有條不紊地表達。比如,你說話是不是很啰嗦、條理不清呢?而邏輯思維能幫你解決這個問題;很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質,和努力的方向。你是否很努力,卻沒有多大進步呢?你需要有序思考、規律思考,來提高辦事效率;能讓你發散思維,變得更有創意。就像我玩音樂,只摸清了吉他的五六個和弦,鋼琴的幾個曲譜,就能從中引申出其他樂理,開始編曲、寫歌了。
天底下的事,都可以用數學思維,找到套路。
而數學學得好的人,也更容易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因為他們有條理、有邏輯、有辦法。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不要一開始就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引導孩子了解為什麼要這么做。不是灌輸知識,而是教給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培養孩子用數學思維,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種能力培養起來之後,孩子學什麼都能「開竅」。
只要用對方法,沒有學不好數學的孩子。
跟別人刷題目、背題型不同,每個知識點,我提倡做一道題。
從一道題里,去發散思考,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道題?把所有相似的題型都匯總到一起,再從出題者的視角觀察:它們之間的區別在哪?為什麼要這樣提問?到底是在問什麼?題目還可以怎麼變?
像這樣吃透一道題,比做一百道題更加有效。
③ 有什麼辦法能夠開啟孩子數學思維
① 首先培養孩子學習數學,熱愛思考的興趣
低年級以實物,圖示理解為主,必須迎合這一特點,我們數學的問題是太枯燥單調,動不動就是上千題的口算,計算雖然佔了大半部分學習內容,但是數學思維啟智必須全面,不能過分單練計算,即使計算練習也要嘗試不同形式,比如下面一道題目,點數來作為計算的要素。培養運算能力同時,也培養觀察力。
④ 動手操作能力
不要忽視玩,玩拼圖,玩數獨,玩七巧板,都是要經過思考的。很多高年級數學成績好的孩子,低年級都很愛玩這些益智游戲。我認為低年級孩子更應該在塗塗畫畫中,在益智游戲里,在實踐活動中去學習數學,享受思考的過程。
比如七巧板,是很好的圖形組合認知教具,4和5可以組成幾種不同形狀呢?有時候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玩,這樣既親子互動,也一起享受數學的趣味。數學教學素材無處不在的,關鍵是要有熱愛數學的好奇心。
④ 有什麼辦法能夠開啟孩子的數學思維
對於孩子來說培養好他們的數學思維,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更快的思考問題,也能夠養成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尤其是對於很多孩子現在在面對問題的過程中總是不願意自己思考想向家長尋求幫助,在這個時候數學啟蒙才能夠更好的養成他們的數學思維,也能夠幫助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思考。
可能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閱讀只是偏向於書籍之類的東西,但是數學思維也是需要有強大的理解能力,才能夠更好的發散性思考。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多給他們閱讀一些與數學類的繪本,能夠很好的增加數學的知識也能夠讓他們熟悉數學的表達方法,在看的過程中能夠增加他們對書的閱讀興趣也能夠更好的通過書籍了解數學知識。
⑤ 我怎麼打開自己的數學思維
數學這個東西的話,就是要多備一些定力,然後平時的話多多的加強鍛煉,題目做多了,思維自然就慢慢的鍛煉出來了
⑥ 有哪些辦法能夠開啟孩子數學思維
歌曲數量包括數量,歌曲的數量是,數字是,你可以准確地知道孩子有多少個,例如多少根手指。這兩位家長都比較重視,但往往忽視了另一個,測定。其中包括對天平、重量等的認識。抽空帶孩子拿一根棍子,在跑道上測量幾根棍子的長度,或者拿橡皮兩個鉛筆盒,看看有多寬,測量是用一個單位來測量的,這個單位是統一的,可以讓你在最簡單的測量中理解和感受到單位。
孩子識別集合後,有助於分析和分類兩組之間的關聯性或完全不同的地方。除了知道手錶之外,還要讓孩子知道這根針去了哪裡,十分鍾,讓他感知時間,並親自感受到它有多長時間是十分鍾。如何培養孩子的十多歲數學思維能力,不僅能感受上下左、前後內外等防衛史,還需要培養孩子的空間建設能力。積木、拼圖等游戲都在進行空間建設。拼寫是自由、創造性和立體的空間構成。
⑦ 怎樣打開自己的數學思維
一、直接思路
「直接思路」是解題中的最常用的一種思路。它一般是通過分析、綜合、歸納等方法,直接找到解題的途徑。
當然,肯定有學生發現可以用設未知數的方式進行求解,這里我只是給大家提供一個解題思路,開拓學生的思維。
⑧ 如何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
讓學生充分展現思維過程
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的答問,怎樣處理好學生的課堂答問,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習效率,應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深入探討的課題。學生課堂答問後,我們教師不能僅用「對」或「錯」予以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應追問「為什麼」,「你是怎麼想的」等問題激勵學生思維,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考過程。這樣,教師既可以了解到學生的思維缺陷,又能讓學生從反省中自我糾正錯誤,從而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
由於讓學生充分暴露了思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得以及時地「對症下葯」,啟發誘導,使教師在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
挖掘知識內涵,培養數學興趣
當今數學教材的編寫,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特別是其邏輯結構嚴謹、抽象的要求,有時不可能完整、全面、系統地展現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因而作為教師如果他的講授僅僅停留在這種抽象結構的形態上,學生的思維就會因缺乏具體生動的新信息的支持而阻塞。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了解問題的背景、來源及在數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亦即介紹一些相對於課本來說是新的、更系統的知識內涵,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激活思維的目的。
同時,興趣也很重要,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們對數學的興趣無疑能轉化為學習數學的強烈而持久的推動力,極有利於數學思維的發展。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首先是採用靈活多樣的教法。比如:用讀讀議議講概念;用發現法、比較法講性質;用講講練練或議論等方式上習題或復習課。讓學生主動參與,生動活潑地學習。其次是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我本人覺得教師在備課或上課時,要不失時機的添加一些相關數學史及生活中的趣味題等。例如:講授「相似三角形」之前,可簡單地介紹古代泰勒斯用一木棒測量金子塔高度的故事。又如講解祖沖之研究圓周率、陳景潤勇探哥德巴赫猜想及我國古代的「百錢買百雞」的故事。這樣學學生就把聽故事的動機與興趣在教師引導下成功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上來,也感受到數學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有趣的、有規律可循的。
2
數學教學中如何啟發學生思維
保護學生的獨特見解,為學生思考問題「鋪路搭橋」
數學學習是一種思維學習,提高數學能力的歸宿,應是思維能力的提高。老師備課選例題時往往受自己的思維及參考書的局限性,想到的解法可能很有限且思路繁瑣,而學生中有的思維敏捷、思路活躍,他們往往不會局限於教師的解法,而是會「為什麼要這樣做?可不可以有其它的簡便方法呢?因而很可能會有新的發現。
因此在課堂答問中,教師不應該、也不可能把幾十個學生的思維活動限制在自己設定的框框內,那樣將不利於創造型人才的培養。課堂答問時,教師要在學生的思維迷茫之時,思路中斷之際,方法紛亂之中,不失時機地「鋪路搭橋」,幫助學生排除思維阻礙,逐步開辟思路,掌握新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及時、積極地評價學生
著名的教育家贊可比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到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其中肯定有許多錯誤和認識上的偏差。此時,教師不應全盤否定,可引導學生自己去思索,發現錯誤所在;對於正確的回答教師應予以熱情的贊賞。變可能的消極評價為積極評價,尤其是對答錯的學生要努力發現一些閃光點,盡量淡化學生對自己回答失敗的自卑意識,不斷加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若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不聞不同,對一個很有創性性的回答教師也未置可否,或只顧自己表演,而不注意學生在想什麼、說什麼,這會使課堂氣氛趨向沉寂,無形中扼殺了同學們的創造慾望,就更談不上激活學生思維了。因此,評價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的手段。通過評價,使學生明確解決問題的成敗得失,思維的優劣;通過評價,能使學生掌握一堂課或整個問題的概貌。因此,評價是激活學生思維的有力措施和方法。
3
如何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
培養學生的思維批判能力
沒有批判就沒有創新,因此,批判性思維也是思維品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思維的批判性,是指思維活動中善於嚴格地估計思維材料和精細地檢查思維過程的思維品質。設計一些陷阱式的思維問題,可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當一個問題正面學習完以後,僅有大約百分之六十的學生基本掌握了,有的學生因用錯了概念、法則、公式、定理而把題做錯了,因此,應加強從反面培養學生的思維批判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當講完某一數學知識後,我會故意設陷阱給學生,創設下列情境:一是使學生口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二是誘使學生「上當」、「中計」,經過分析批判後才恍然大悟。這種方法對事物正確認識的程度是正面培養所達不到的。
重聯系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培養孩子
孩童時期,不用刻意的拿數學書來教孩子,因為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一天,一個三歲的小孩子想吃棒棒糖,我就問他,你要多少個啊?他想了想,豎起三個手指說:「我要三個.」我便給他買了三個棒棒糖,他很高興的吃了起來,這時候,我問他:「小朋友,給你買了幾個棒棒糖啊?」他高興的說:「三個」.「現在你吃了幾個啊?」「一個」「.還有幾個啊」?他想了想說,「還有2個」.我想,如果你直接問他,「3-2等於多少啊?」他肯定不知道.所以,生活是孕育數學的沃土。數學教學應該聯系生活、貼近現實生活。
4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創新思維
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培養創新能力。
第一,建立開放的課堂教學體系。課堂上應充分讓學生的學習內容開放,具有選擇性;讓學生的學習目標開放,具有靈活性;讓學生的學習時空開放,具有廣闊性;讓學生的學習成果開放,具有多樣性;以此來喚啟學生開放的心態,從而讓課堂真正活起來,學生真正動起來,讓創新的天地無限寬廣,讓創新的時機無處不存。
第二,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究,實現自我創造。教師和學生要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此不再主要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課堂上教師要合理運用啟發式原則,巧妙點撥,創設探究情境,給學生質疑、探究的時機,使學生明確具體的自學內容,掌握靈活多樣的探究方法,能自己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最終達到自我創造的目的。
設疑問難,激活思維。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在教學關鍵處巧設疑問,使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時,才是啟發的最佳時機。這時教師加以點撥、指引,才能一觸即發,驅動思維活動,使他們自覺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⑨ 如何打開小學數學思維
一、直接思路
「直接思路」是解題中的最常用的一種思路。它一般是通過分析、綜合、歸納等方法,直接找到解題的途徑。
⑩ 如何打開學生數學思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這里,興趣就是思維的動力,當學生對某件事物發生興趣時,注意力就集中,求知慾就旺盛,思維就敏捷、靈活。尤其低年級教學中,由於學生年齡小,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玩得開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鞏固學到的知識。教學中,我從「興趣」二字入手,通過多種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進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現將自己的點滴體會淺談如下:
一、巧設情境,營造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
所謂情境,就是為了達到學習目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而營造的學習氛圍。小學生一般具有好奇、好問的探究心理,生動的情境,往往能使學生的精神狀態迅速由抑制達到興奮,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知識的自我需要,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1、化靜為動,激發學生興趣
當認數到8、9時,孩子們對數的相關知識已經了解的差不多了,再從數的順序、基數、序數……從頭講起,學生肯定不喜歡聽。於是這里我創設了一個小動物參加套圈比賽的情境,用電腦課件的動畫形式出現:美麗的大草原上7隻小動物聚集到了一起,他們要參加套圈比賽,「等等我」一隻大花牛也跑進了畫面。現在是幾只動物?一幅生動的畫面出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的目光被吸引了過來,於是在同學們的參與下的小動物套圈比賽開始了。在這節課上,多媒體電腦,讓靜態的8、9動了起來,在動態中呈現了8、9的來源、大小、組成等知識,把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形象直觀,學生很快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
2、創建故事王國,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愛聽故事。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常把書上的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編成一個個故事,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比一比》這一課中,我由孩子們喜歡聽的童話故事講起:「大灰狼想吃小豬們,於是把它們蓋的草房子吹走了,把木頭房子也燒了,最後3隻小豬蓋起了石頭房子,大灰狼這回可沒辦法了,但它並不甘心,它又去打小兔子們的主意,這可怎麼辦呀?3隻小豬決定幫小兔子們蓋石頭房子,看他們正在一起搬運材料呢。出示小豬幫小兔蓋房子的情景圖。「從圖中你能看出什麼呢?」孩子們由聽故事變成了認真投入地看故事,積極動腦想故事,興趣高漲,思維活躍,在觀察、比較中領會了「多」、「少」和「同樣多」的含義及比較的方法。孩子喜歡這些故事,是因為這些故事離他們的世界很近;孩子們願意在故事中學習,是因為它有情有境,能讓孩子融入其中,從中體會到數學的無盡樂趣。
3、在生活中取材,激發學生興趣
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積極主動的活動是兒童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一年級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較少,接觸社會的范圍較窄,通過聯系實際,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可以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才會更有興趣。如講「分類」,首先呈現了一張生活情景圖,這就是小明雜亂的房間:床上放著玩具,躺著鞋,寫字台上到處有書,還有襪子、帽子,椅子上是打開的書包,地上還凌亂的擺著跳繩、籃球、圍巾等。房間是孩子們生活中最熟悉的地方,一見到畫面,他們就感受到了房間的雜亂無章,產生了幫小明整理房間的願望,從而體會到分類的重要性。這樣的教學內容,學生一不陌生,二有體驗,學起來自然容易,很多人能興趣盎然地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想出不同的分類方法。
4、在游戲中學習,寓教於樂
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離開幼兒園,對學校的生活和學習方式都很陌生,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學習習慣,決定了他們特有的學習方式——玩中學、游戲中學。教學「數的組成與分解」時,我設計了「找朋友」的游戲:參加游戲的小朋友頭戴數字卡,伴隨著「找呀找呀,找到一個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頭飾上的數能組成需要分解的數,就是一對好朋友。(如:2和7組成9;3和6組成9中,「2」和「7」是一組好朋友,「3」和「6」是一組好朋友。)
在教學中,適當地開展一些有聲有色的游戲,寓教於樂,能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從而增添對學習的興趣,當數學與兒童的游戲揉和在一起時,孩子們感受更深的是:數學,有趣。
二、動手操作,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識,培養思維品質。
人們都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其實數學的學習也是一個由具體事物抽象出來,再應用於具體事物的過程。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應該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去發現、探究數學知識,去體驗數學的思維過程,去應用數學的方法、思想。
1、在操作中探究,在感受中思考
操作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皮亞傑說:「知識本身就是活動。」動作和思維密不可分,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樂於模仿。根據這一特點,在講9加幾時,很多孩子能說出9+4=13,對不對呢?我為他們提供了9個黃片,4個紅片,請他們自己動手擺一擺,驗證一下。結果,湊十法、接數法、由減想加法、把9當十法等等紛紛出台,正是老師給他們提供了在操作過程中主動探究的機會,難於理解的進位加法才在學生面前顯得不再抽象與深奧。事實證明:如果讓學生動手操作,他們也能成為自己發現解決問題方法的人。
2、在操作中實踐,在感受中提高
新的教學目標理念已由重知識、能力轉向為重思想、方法的培養與滲透。練習也可以用操作的形式來呈現,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在應用的過程中求異、創新。
教學「分類」時,在孩子們初步理解、掌握了分類方法之後,我們安排了讓學生親自動手給圖片分分類的活動。這一活動激起了孩子們的思維熱情,使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創造中去了。短短的幾分鍾,孩子們的表現竟出乎老師的意料:十幾張圖片,分出的結果各不相同,有按顏色分的,有按形狀分的,有按圖案分的,還有分得更細同學把圖案中動物分成了水中的、陸地的,把交通工具分成了兩輪的、四輪的。這個活動是在學生基本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後,再返回到具體的問題中來,通過動手操作,給了學生一個釋放已有知識,展示學習成果,彰顯個性的機會。通過這一環節,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已有知識,同時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總之,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緊密相關。只有不斷的把枯燥的學習內容用學生喜愛的不同形式呈現出來,這樣才能激發學習興趣,激活主體思維,從而轉變學習方式,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