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數學實驗有哪些
等底等高圓柱體積是圓錐的三倍。
B. 實驗報告 內容 小學數學
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課程標准中強調的理念。它對於改變課程過於強調學科化傾向和單純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改變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脫節現象,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直接經驗和理解數學,促進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改善,都是十分重要的。
蘇教版課程標准數學實驗教材,為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已經給教師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何將教科書的課程內容轉化為現實的內容,變成教學活動中的自覺行動,值得每一位任課教師認真研究和思考。下面結合四年級(上冊)教材,談一點體會。
一、 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體驗和理解數學
學生的社會生活、學校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問題,有許多是建立數學表象、抽象數學概念的良好基礎和素材。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體驗和理解數學,有利於學生憑借生活經驗形成數學概念,有利於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有利於學生用數學的視角觀察世界。
教學第四單元「平行與相交」時,直線平行與相交兩種位置關系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無處不在,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與分析。教材呈現了鳥瞰城市的照片以及運動場跑道、運動器械的照片,從中抽象出直線的相交和不相交。我們在教學時,不能照本宣科,而應當引導學生去尋找自己身邊的相交與平行現象,如,觀察自己校園中的路徑、跑道、器械、鐵門、欄桿,以及教室里的窗戶、黑板、牆面、桌椅、學慣用品等等。當學生初步理解了平行和垂直以後,再讓學生去觀察生活、尋找同類的現象,學生的視角才是廣泛和主動的,數學意識能從中得到培養。
教學第八單元「統計與可能性」時,教材提供了如鼓號隊員服裝的統計,47個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的統計,上海市空氣質量的統計,張家港市農民人均年收入的統計等等十多個現實的素材。但是教材畢竟具有局限性,教學時應該結合教材適時補充和開發一些學生身邊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時效性的現實素材,使得統計的學習更能體現其必要性和價值,更能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如,統計本班校服的型號、本市的空氣質量、自己家庭的收入情況、本地區的耕地情況,這些統計對於學生是現實而鮮活的,學生有統計的熱情和願望,有話可說,有感可發。
教學第九單元「認數」時,學生要學習億以內的大數。這部分教學內容,要以理解數的意義為重點,為此也要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認數。除了教材提供的素材以外,還應該激發學生閱讀課外讀物、上網查找資料以及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知識。如,在《青島日報》2005年2月1日的報紙上就可以查到如下大數: 青島西海岸製造業再添世界級大項目,計劃投資17億元人民幣,部分投資後年加工鋼材20~25萬噸;青島港元月吞吐量突破1500萬噸,向全年1.8億噸的目標邁進;初步核算青島市2004年生產總值完成2163.8億元;青島航空旅客吞吐量480.8萬人次;青島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43.3億元等等。教師平時應該注意搜集這樣的信息,讓學生體會到較大數在描述、表達自然現象、社會生活、生產能力、經濟情況等方面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 努力創設現實情境,使學生體驗和理解數學
教學中,有一些教學內容教材所提供的背景和素材離學生稍遠,或者很難提供現實的情境,可以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努力創設一些現實的情境,甚至可以模擬情境,為學生創設有助於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機會。
教學第三單元「混合運算」時,可以模擬一個在小小商店裡購物的情境,讓學生解決買3本筆記本和一個書包,一共多少錢;拿50元,買2盒彩筆,應找回多少錢等問題。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類似的若干問題,然後通過分析、歸納、交流、反思,總結出「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應先算乘法」。由於提供了模擬的現實情境,學生都有購物的生活經驗和體驗,所以理解上一般沒什麼問題。教學第七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時也可以採取類似的辦法。
三、 充分運用數學活動,使學生體驗和理解數學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有利於學生進行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數學活動,是使學生體驗和理解數學的好方式。
教學第五單元「觀察物體」時,學生在三年級先後觀察了由2個、3個、4個同樣的正方體拼成的物體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幾何體與其三視圖之間的相互轉換,教學的難度加大,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和空間觀念。「擺一擺、看一看」是本單元最主要的學習活動,教師和學生必須准備必要的教具和學具,要在學生「擺」和「看」的活動中理解三視圖與實物的關系。如,第47頁例題里已經用4個同樣的正方體擺成一個物體,提出再增加一個同樣的正方體使得正視圖不變這樣一個具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教學時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組織活動,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分析和交流,尋找規律,形成體驗。由於學生經歷了「做」的過程,有切實的體會,理解也是深刻的。教學中切不可以觀察教材中的圖畫來代替觀察實物,那樣違背了教材編者的意圖,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本單元教學整個都離不開實際操作,這是教學的關鍵所在。
教學第八單元「統計與可能性」時。其中讓學生體驗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戲規則的公平性這一小節,要讓學生體會到從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到游戲設計的公平性,必須要讓學生進行實際的操作活動。可以經歷一個從「問題—猜測—操作(驗證)—結論—分析—抽象—概括」的認識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充分經歷認識過程。進行實際的操作活動不僅有助於學生體驗和理解「可能性與公平性」的關系,教學中還滲透了可能性、必然性之間的辯證關系,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材設計的《怎樣滾得遠》、《了解我們自己》、《一億有多大》三個實踐與綜合應用,都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於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動手實踐能力都十分有益。應該充分利用好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內容,切實讓學生自主活動,切不可敷衍了事,白白浪費寶貴的課程資源。如對於《怎樣滾得遠》的教學,在提出問題後,可以放手讓學生議論滾得遠的因素,學生可能從高度、板的長度、夾角、材料質地、重物等多個方面考慮,然後將問題鎖定在斜坡與地面的夾角上。再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猜測實驗結果,進入實驗活動(這是活動的主體)。實驗活動的過程中還會出現許多預想不到的問題,這需要學生、教師在小組活動中合作交流解決,實驗活動結束後,進行反饋交流,給出結論並作適當的解釋。這樣的活動,學生非常感興趣並樂意參與活動,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意識和探究能力很有益處
C. 小學數學中實施數學實驗可以怎樣做
學數學中實施數學實驗,可以怎樣做?小學,數學中實時實驗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實驗,親自動手去擺等
D. 什麼是小學數學實驗課
小學教學實驗課:在課堂上藉助或者通過某類小實驗來證明一個問題。比如:如何測量出一個土豆的體積和求圓柱圓錐的體積呢?這就要通過你的種種測量,測算來了解知道答案,即所謂如此就是數學實驗課。
E. 觀察和實驗在中小學數學學習的作用是什麼
著名數學家歐拉說:「數學這門科學,需要觀察,也需要實驗。」
前蘇聯數學教育家b·a奧加涅相認為:觀察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各個客觀事物和現象,在其自然的條件下,按照客觀事物本身存在的實際情況,研究和確定它們的性質和關系的方法。從數學角度來說,觀察就是人們對事物或問題的數學特徵通過視覺獲取信息,運用思維辯證其形式、結構和數量關系,從而發現某些規律或性質的方法。觀察也能引導我們連續探索求新的性質而致力於它的證明。
從數學的發展史中可以看到,數學的許多成就皆起源於細致的觀察。在數學科學研究過程中,都需要收集材料和積累材料,這主要靠觀察來實現。在數學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觀察來收集新材料、發現新問題,對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作用。
數學概念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產物,只有密切聯系現實原型,從學生接觸過或認識過的事物入手,才能使學生容易地理解、掌握數學概念。數學中的定理、公式,就是數學對象之間的關系的一種反映或描述,而數學對象之間的許多關系是從對數學對象的直接觀察中得來
的。
數學解題需要透過觀察去認識本質,找出問題的內在聯系和規律。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主動知覺的方法,邊觀察邊思考,有助於尋找解題的突破口,有助於探索和發現解題途徑。
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實驗,可以幫助學生發現數學真理和解決問題的方向和途徑。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這是從別人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不知道對你來說有沒有用,望採納。
F. 有些什麼小學的數學實驗
測量周長和直徑的關系實驗,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的體積的關系,用平行四邊形拼接成長方形來求面積,把一個圓拼接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等。這些實驗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動手能力。
G. 數學實驗主要是干什麼的要不要寫報告啊
就是用電腦等工具做實驗來證明數學結論 ,或者解決實際問題。(如某公司在理論上資金如何分配,使盈利最大。)一般都要做報告的~有點麻煩
分給我行嗎?謝啦~
數學實驗是計算機技術和數學、軟體引入教學後出現的新事物。
數學實驗的目的是 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 並培養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機技術去認識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同於傳統的數學學習方式,它強調以學生動手為主的數學學習方式。在數學實驗中,由於 計算機的引入和數學軟體包的應用,為數學的思想與方法注入了更多、更廣泛的內容,使學生擺脫了繁重的乏味的數學演算和數值計算,促進了數學同其他學科之間的結合,從而使學生有時間去做更多的創造性工作。
現在國外小學還開設數學實驗室或實驗角,准備各種各樣的教具、操作用具,許多用發現法教學的課就在數學實驗室中進行。
在如今的大學里,也加入了這一門課,比較富有創意。
H. 小學數學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範文
生物綜合實驗報告
(5組:段曉姍、李晉、董珊、鄧姍)
學期接近尾聲,我們組的實驗也結束了,由於時間原因,我們並未按照計劃做完所有的室內實驗,而是重點做了兩個實驗。雖然實驗都以失敗告終,但是我們從中卻學到了不少東西,增長了不少的經驗,也總結了其中的教訓,還算頗有心得。
一、 種子的向重力性:這個實驗我們做了不下三次,因為種子泡下後總是因為多種因素不能同時發芽,為了使種子在相同條件下生長,我們只有等其他種子發芽後再觀察做實驗,但到最後結果就是一些已經發芽的種子泡爛了。因此,浪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二、 番茄的缺素培養:本學期我們組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這個實驗上了。從營養液的配製到種子發育長成幼苗等,似乎就經歷了這整個學期,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經驗教訓:
⒈種子是不能用一半浸在水裡的方法使它發芽的,雖然有一半露在外面,但是還有一部分在進行無氧呼吸,會產生毒物質,使種子爛掉。
⒉在平時配製培養液時,由於一些微量元素用量是非常小的,所以一般實驗室里總是將元素分為幾部分,配製好大量的再按照比例將其混合在一起。例如M.S.培養液分為:有機、無機、微量、Fe-EDTA四部分,但在做缺素時,由於各培養液所缺的元素不同,不能像全素培養液那樣配製,因此,我們採用了「先將各元素的代表溶液單獨配成溶液,然後需要哪種就添加哪種」的方法,這一想法也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在配製各缺素溶液時,微量元素的加入得很少,所以我們用到了「槍」,從而也學習了「槍」的使用方法,槍只能豎直放置,不可以來回晃動,防止殘液倒流進槍里,這樣不僅會在下次使用時與新溶液混淆在一起,導致實驗不嚴密,還會對「槍」造成一定的損害。
經分析,缺素實驗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在我們配置培養液的時候,其中的有機物質由於配置時間太長、溫度太高(放在實驗台上而不是在冰箱里)等原因而長毛了,而我們平日是將栽培的植物放在實驗室的窗檯上的,陽光直射使本就生有菌類的有機物質壞掉,造成植物的死亡現象大致相同,沒有表現出缺素的各種不同的現象。
另外,我們還種了雲豆,雖然宿舍在陰面,我們植物的長勢也是不錯的,經過自己親自動手種植物,才清楚水和陽光真的是植物必備的非物質條件,因為剛開始種植時,總是忘記澆水,我們的小麥就整天弓著背不肯抬頭。
至於室外,我們則是對校園植物進行了一些階段性觀察,主要是集中在兩種不同種的叉葉槭、廣玉蘭和大葉黃楊上。經觀察發現,廣玉蘭今年的花期尤其的長,廣玉蘭是落葉喬木,一般花期為3~4月份,可今年到了五六月份它依然綻放;在觀察過程中,我們與大葉黃楊一起經歷了新生;學校有兩種叉葉槭,一種為生科院門外的喬木,綠葉,一種為圖書館外借部門外的灌木,紫葉,經查資料這種叉葉槭叫做雞爪叉葉槭,我們用比較的方式對兩種植物進行了生長階段的觀察。
經過這學期的自主實驗,雖然實驗結果不是很理想,但真的受益非淺。首先我們過去沒有過自己設計實驗,動手培養實驗材料的經歷,所以鍛煉了我們探索科學的主動性;其次,團隊精神非常重要,做實驗其實和一場比賽是一樣的,需要彼此之間的配合與默契,僅靠一個人是絕對不夠的;再次,實驗結果固然能說明問題,但是重要的還是對實驗方法的掌握與治學的認真嚴謹態度;最後,就是動手能力的增強。
以上是本學期實驗的一些經驗教訓心得,我們會銘記,努力在今後的實驗中在結果方面也取得一些成績。
I. 小學數學實驗課有哪幾節課上冊的。
指的是實踐與綜合運用嗎?人教版的實踐與綜合運用分別是
一上:1、數學樂園,2、我們的校園;
二上:1、我長高了,2、看一看 擺一擺;
三上:1、填一填,說一說,2、擲一擲;
四上:1、1億有多大,2、你寄過賀卡嗎?;
五上:1、量一量,找規律,2、鋪一鋪;
六上:1、確定起跑線,2、合理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