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園教案的三維目標怎麼寫
一、認知:包括對數學、語言、常識、科學、社會的一些知識。
二、技能:
1、數學技能又分成數概念、圖形、統計、分類、排序、空間、方位、時間、測量等等。
2、動作技能涉及骨骼和肌肉的使用、發展和調適。
三、情感主要涉及一個人的感知和理解、情感、態度、興趣和價值觀等。
(1)幼兒三維數學是什麼擴展閱讀:
幼兒園教案中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分成七級:
1、知覺,通過感覺器官覺察客體或關系的過程,藉此獲得信息以指導動作。它是動作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是導致動作的「情景-解釋-動作」連鎖中基本的一環,具體包括感覺刺激、線索的選擇和轉化三個方面。
2、定向,為某種穩定的活動的准備,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緒定向三個方面。
3、有指導的反應,復雜動作技能學習的早期階段,通過教師或一套適當的標准可判斷其操作的適當性,它包括模仿和試誤兩個方面。
4、機械動作,學生的反應已成為習慣,能以某種熟練和自信水平完成動作,這一階段的學習結果涉及各種形式的操作技能,但動作並不復雜,比如能夠給小提琴裝上琴弦。
5、復雜的外顯行為,包含復雜動作模式的熟練動作操作,操作的熟練性是以迅速、連貫、精確和輕松為指標,包括消除不確定性和自動化的操作兩個方面。
6、適應,技能的高度發展水平,學生能改變動作以適應新的具體情境的需要,比如通過改編已知的舞蹈技能形成一套新的舞蹈動作。
7、創新,根據在動作技能領域中形成的理解力、能力和技能,創造新的動作模式以適合具體情境,比如創造一種現代舞蹈。
Ⅱ 幼兒園教學三維目標怎麼寫
教資備考|教學設計中的三維目標的書寫規則和技巧
莉莉老師幼教考試
2019年08月31日
一、三維目標的確立
三維目標主要有三個:
1、知識與技能目標(Knowledge and Ability )
2.過程與方法目標(Process and method )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Emotion , Attitude and Value )
二、三維目標的書寫
(一)書寫規則:
1、學生是主體。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和理解,課堂教學必須是以學生為主體,所以我們在書寫的過程中就不能用「培養」「發現」學生,或者是「讓」學生怎麼樣,這都是老師為主體的表現,正確的應該是學生「理解」「掌握」「了解」等形式的。
例: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說出、列舉、識別,解釋、說明、分類、對比、歸納,檢驗、證明、嘗試、模仿,操作、製作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經歷、感受、參與、嘗試、尋找、討論、交流、合作、考察、接觸、體驗等」——「了解、體驗、掌握、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關注、認同、接受、欣賞、稱贊、喜歡、感興趣;尊重、愛護、擁護,幫助;形成、養成、具有、熱愛、樹立、建立、堅持、保持、確立、追求等。
2、要有行為動詞。
歸納起來主要有這些:
3、要用行為條件。
不管做什麼事情不可能無限制的利用時間,而且在現實的教學環境中,咱們的時間也是被定下來的,所以我們要在有效的時間內進行合理的安排,以達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時間。例如如果是語文,讓學生去朗讀、或者背誦,那你就能規劃出一段時間,如果是數學課要讓學生做練習,那也是要規定多長時間做完,如果是化學課,讓學生做實驗的話也需要規定出時間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能完成所有的實驗等等。而時間的規劃不宜過短,學生根本就完成不了,這種規劃肯定不合理,當然也不宜過長,如果過長的話,一方面不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再者當學生完成之後教學秩序也不利於維持,而且對於學生來說學到的知識也少,因此要合理規劃。
一般建議是3—10分鍾即可,當然每個學科根據自己的教學時間、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可以進行有效的安排。
4、要有結果。
當你讓學生對一個項目進行操作時,你得對學生的操作進行規范和要求,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一定注意要有結果。
例如:讓學生背誦全文。
學生能在三分鍾內對全班同學背誦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說詞全文,語氣的停頓和語調的變化應與該演說風格一致。
(二)書寫技巧
1、知識與技能目標主要指的是課本主要知識知識與本節課需要運用的技能技能。
2、過程與方法:學習過程:小組討論式、發現式、分組競賽式等。通過過程可以初步掌握的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能力:獲取、分析信息能力;提出問題、假設的能力;交流表達能力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合作意識,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小學)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體驗戰勝困難、解決問題時的喜悅;
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並與他人交流的願望(小學)
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
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敢於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
也勇於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
(三)範例
案例1
【知識與技能】能用氧化還原反應概念分析濃硫酸的氧化性,能舉出三個表現出硫酸強氧化性的實例,並熟練寫出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通過設計實驗、動手實驗、觀察實驗等,知道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形成獨立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理解現象與本質、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案例2:小學數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1.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解決問題、探索算理的過程中,初步學會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數學無處不在。在經歷探索算理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信心。
Ⅲ 怎麼培養孩子的數學立體空間思維,只需要一張紙
讓小孩子學數學不單單為了學習或將來考學,數學思維作為左腦能力的一種,說簡單點就是解決問題的思維,對孩子一生都起著關鍵作用。
很多數學題的基本模式都是:你有哪些已知條件,你學了哪些公式、定理(其實也是已知條件),你想達到什麼樣的結果。然後,孩子所要做的,就是在已知條件和結果之間,通過自己的思維、判斷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先說說接近上學的孩子,是5、6歲的孩子怎麼做吧。
這類的小孩子數學思維的培養,我個人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即數量、計算、分類、、時間、空間、對應、排序、抽象、解決。這些需要藉助觀察力、專注力、記憶力、想像力、解決問題能力來實現。
我分開來說。
(1)、數量
包括數和量兩大部分,數中最基礎的就是計數。計數是孩子能查清到底是幾個,比如正著數、倒著數、隔著數、跳躍著數等。這種咱們做家長的是比較重視的。
我個人補充的是:一是數的分解和組合,10以內的實物、數字的分解和組合需要家長多多配合著練習。二是基數和序數要在玩中、生活中逐步的滲透和感知,部分入學早的孩子的對這兩個會混淆。如第5個和前5個。
量,我覺得包括比較和測量,比較就是純粹的比大小、長短、粗細等,測量包括對刻度、重量等單位的感知。不妨抽空帶孩子拿自然物測量過渡到標准工具。自然物簡單,如用一個棍子,量量跑道有多長,或拿橡皮量量鉛筆盒有多寬,讓他知道測量是用一個個單位去量,並且這個單位是統一的,讓他能在最簡單的測量中理解和感受單位。慢慢過渡到標准數量的單位,如經常玩積木,擺擺小立方體,小正方形、慢慢感知一立方米、一平方米。這樣做,孩子在小學學習單位名稱就會輕鬆些,尤其是四年級下的名數改寫。9月入學的家長最好本著「快半步」的原則,在生活中以游戲的方式(如買賣東西、股票等活動形式)滲透人民幣的轉換和時間互換問題。這是一年級的難點。
(2)、計算
相信多數家長肯定是以實物教孩子算加減法的,補充的是,實物感知一定要大量的,超級大量的進行,在算的過程中,更多地讓孩子去理解道理,讓孩子在大量的表象中自發的發現規律和特徵。這一點在20以內退位減法尤為明顯一些。又比方說,小明有10顆糖,毛毛有8顆,小明比毛毛多了幾顆?毛毛比小明少了幾顆?豆豆有20顆糖,他分給小朋友8顆,還剩幾顆?雖然都用到減法,但實際不同,前者是比較型,是二年級的重點,後者是剩餘型,家長重要的是幫孩子去理解兩者間有什麼不同,而非算出最後的結果。
補充:計算的一般程序化過程是:
早期是孩子搬手指計算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數的分解和組合。過渡到分解是減,組合是加的關系訓練。實物操作感知計算(可以用湊十法,注意多向思維2+1=?7=幾加幾或者幾減幾或者幾加幾再加幾等等諸如此類)。心算練習(大腦中做動作來操作)。速算訓練(要本著簡單、有趣、花樣多的的原則)。這些在蒙氏教學中體現的比較好。沒有的或者感興趣可以淘寶購買部分數學區的東西或者自己用廢舊東西做學具也行(尤其是建議讓孩子跟著一起做,鍛煉各種的能力,如粘立方體,動手能力和空間觀念就慢慢有了。)
(3)、分類
想讓孩子思維發展,必須重視多元化分類。比如:一個三角形、一個圓形、一個三角形,你會把三角形歸屬一類;除了按形狀,也可按顏色,質地、價格等等多元化分類,它能更好地鍛煉孩子思維的清晰程度。也為孩子一題多解做意識層面上的准備
(4)、時間
除認識鍾表,讓孩子知道這個針走到哪兒是10分鍾,要讓他感知時間,親身感受一下多長時間是10分鍾。這是一年級的重點和難點,咱們做父母的一定要多多陪著玩。可以採用類比推理的方法來教孩子的。另外,即使孩子不會,沒關系的,三年級後所有孩子都會看時間了,一來是在生活中和作業中重復的次數多了,二來是孩子的大腦自己也可以學習,完善的,消化的。「孩子啊要慢養,精細化耕作的。」
(5)、空間
除讓孩子感受上下、左右、前後、里外等方位詞,還要培養孩子的空間建構能力。從立體到平面,一定要兩者結合著感受,讓孩子從中找到面在體上的初步的感覺。如,小正方體是有6個面圍成的。每個面的特點是什麼?有幾個尖尖(頂點)?還能發現什麼?
咱們常常帶孩子進行的拼積木、拼圖等游戲都是在進行空間建構。拼積木是隨意的、創造性的、立體的空間建構;拼圖前事先就想好要拼一幅什麼樣的圖畫,是有目的、平面性的空間建構。建議多動手操作,多玩玩,這對以後初中學習幾何做點兒數感上的鋪墊。空間想像力差的孩子初中能夠很麻煩的。就像我一樣,面對圖形,輔助線根本看不出來。呵呵,當然,除了拼積木、拼圖,還可以剪紙、折紙、手影、畫圖形、簡單的圖形性推理等等方式來加強孩子的空間想像力。
平時,要在游戲中努力讓小孩子分清楚以物體為中心辨認空間關系和以別人為中心辨認空間關系的不同。兩者不同的。一定要在操作中體會,一定。
(6)、對應
Ⅳ 二年級孩子數學思維怎麼培養
一、培養興趣
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學習數學的興趣。就好比有的孩子喜歡吃冰激凌,有的孩子反而喜歡吃漢堡一樣,每個孩子的愛好都不同,對於討厭數學的孩子而言,他們的學習成績肯定不好,因為他們從心裡就抵觸數學的存在,這樣怎麼可能把數學學好呢?
這里分兩類人,一類是一開始對數學有學習興趣,但是因為在學習過程中,由於受到的挫折太多了,很多的知識點沒記牢,最終跟不上其他人的步伐,在數學學習中成為了掉隊的那一員。對於這類人,只需要我們對他們進行耐心的輔導,讓他們把曾經沒弄懂的知識點復習一遍,掌握它就可以讓他們重新拾回數學的學習興趣。
還有一類人是,第一次接觸數學就很抵觸,對於這類人作為家長就需要給孩子進行輔導,從生活中感化孩子對學習數學的熱情,通過生活中的各種應用數學的例子,讓孩子知道學習數學是必要的,不然在今後的日常生活中,對於這些自己都無法適應,寸步難行。從生活中的例子慢慢感化孩子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孩子對數學的學習沒有那麼抵觸之後,就可以一點一點輔導孩子的功課了,相信不久的將來,孩子在數學領域的學習也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二、三維能力的培養
想學好數學,必須掌握三維能力,尤其是憑空想像能力!
這點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都很困難,但是必須要克服,因為數學三維能力對於解答各類數學題,真的太重要了。比如解答一道棱形題,你需要在自己的腦海中,想像出棱形的模樣,這就是數學的思維能力,如果你想像不出這個圖形,那解題你就比別人慢了一步。
Ⅳ 北大啟蒙三維數學分糖果教案
活動目標:
在二等分的活動中培養幼兒愛媽媽和長輩的情感。初步嘗試把圖形或物體等分成兩份,知道部分小於原來的那一份,原來的那一份大於部分。
活動准備:
幼兒每人一份操作材料,背景圖、幾何圖形紙4張、剪刀漿糊、巧克力糕、糖、巧克力、筆、抹布。
活動過程:
小朋友很喜歡自己的媽媽,媽媽也有自己的媽媽,媽媽的媽媽叫什麼?爸爸也有自己的媽媽,爸爸的媽媽叫什麼?爸爸媽媽都愛自己的孩子,辛辛苦苦把自己的孩子養大。
熊媽媽有兩張圓形紙,兩張圓形紙一樣大。她拿一張給兩只小熊,要小熊把圓形紙分成一樣大小的兩份,一份給奶奶,一分給外婆。
小朋友猜一猜,兩只小熊用什麼辦法分這張紙?幼兒講述
講解:小熊把紙對折後打開,中間有一根折線,沿著折線剪成兩分,再放在一起比一比,兩份是不是一樣大?再拿其中的一份和原來的一份比,分出來的一份比原來的小。
熊媽媽還有四張漂亮的紙片,熊媽媽請小熊把每張紙片都分成一樣大小的兩分,一份送給奶奶,一份送給外婆。請幼兒示範剪好後粘貼在背景圖上。小朋友想不想幫小熊一個忙。幼兒操作,老師指導,動作快的幼兒在形上加根線再等分。
熊媽媽又拿出小螃蟹的畫,小螃蟹畫了什麼形?幼兒說一說。熊媽媽請小熊用看一看加一根線的辦法,把圖形分成一樣大小的兩份。
熊媽媽有四粒糖,四粒糖怎麼分成一樣大小的兩份?
熊媽媽有八粒巧克力,八粒巧克力怎麼分成一樣大小的兩份?
熊媽媽有一塊巧克力,一塊巧克力怎麼分成一樣大小的兩份?
幼兒講述,老師按照其中的一種方法切糕。
熊媽媽把兩塊巧克力糕給小熊吃,兩只小熊一起說,問小熊說什麼?送給奶奶外婆吃。
Ⅵ 什麼是三維
就是平面上的立體空間構建。本身是平面的一張紙,但是你看所到的卻是設計師所營造的一個立體空間。例如:室內效果圖。(是我自己的理解,我是做平面的。歡迎三維大師更正。)
Ⅶ 幼兒園三維目標引導詞怎麼寫
一、認知:包括對數學、語言、常識、科學、社會的一些知識。
二、技能:
1、數學技能又分成數概念、圖形、統計、分類、排序、空間、方位、時間、測量等等。
2、動作技能涉及骨骼和肌肉的使用、發展和調適。
三、情感主要涉及一個人的感知和理解、情感、態度、興趣和價值觀等。
幼兒園教案中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
1、知覺,通過感覺器官覺察客體或關系的過程,藉此獲得信息以指導動作。它是動作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是導致動作的「情景-解釋-動作」連鎖中基本的一環,具體包括感覺刺激、線索的選擇和轉化三個方面。
2、定向,為某種穩定的活動的准備,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情緒定向三個方面。
3、有指導的反應,復雜動作技能學習的早期階段,通過教師或一套適當的標准可判斷其操作的適當性,它包括模仿和試誤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