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作為高中生,如何感受數學之美
可以平時和數學玩的好的同學一起,可以看一些邏輯思維的電影
Ⅱ 數學之美 這本書怎麼樣啊好不好看……
說實話,數學的美,是要用心去學,理解,專業的學術著作才會發現的。
數學之美這書我看過,就是說一些數學里淺顯的,看著比較有趣的東西來吸引人。但是數學根本就不是淺顯的學科,我不建議看這樣的書得到誤導。
要看只看專業的學術著作。
Ⅲ 吳軍的數學之美,浪潮之巔值得看嗎
在《數學之美》中吳軍老師帶領你領略數學之美,架起從數學到應用的橋梁,教會你如何化繁為簡,如何用數學解決工程問題,如何打破思維定式不斷思考創新。
Ⅳ 數學之美的內容
數學美是自然美的客觀反映,是科學美的核心。簡言之數學美就是數學中奇妙的有規律的讓人愉悅的美的東西。
作為科學語言的數學,數學具有一般語言文字與藝術所共有的美的特點,即數學在其內容結構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種美,既所謂數學美。
數學美的含義是豐富的,如數學概念的簡單性、統一性,結構關系的協調性、對稱性,數學命題與數學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還有數學中的奇異性等等都是數學美的具體內容。
(4)數學之美適合什麼人看擴展閱讀:
數學美有別與其它的美,它沒有鮮艷的色彩,沒有美妙的聲音,沒有動感的畫面,它卻是一種獨特的美。
德國數學家克萊因曾對數學美作過這樣的描述:「音樂能激發或撫慰情懷,繪畫使人賞心悅目,詩歌能動人心弦,哲學使人獲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質生活,但數學卻能提供以上一切。」
大多數的數學家會由他們的工作及一般數學里得出美學的喜悅。他們形容數學是美麗的來表示這種喜悅。有時,數學家會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的形式,或至少是一個創造性的活動。通常拿來和音樂和詩歌相比較。
Ⅳ 數學之美適合高中生看嗎
沒聽過,不如看《幾何原本》,從幾條基本原理推出很多結論,包你看得懂,而且可以培養你的推理思維,絕對有益。所有在數學上有所成就的人都看過此書,牛頓,愛因斯坦,高斯,歐拉~~
Ⅵ 數學之美,你怎麼看
19世紀大數學家高斯就說過「數學是科學中的皇後」),它具有簡潔美(抽象美、符號美、統一美等)、和諧美(對稱美、形式美等)、奇異美(有限美、神秘美等)。美在一個困難問題的簡單解答,一個復雜問題的簡單答案;美在種種圖案、建築物、衣服式樣、傢具及裝飾等事物的對稱性上;美在人們對和諧、有規律的事物的喜愛以及從事物中發現普遍性與統一性的秩序和規律中。
1、美觀:數學對象以形式上的對稱、和諧、簡潔,總給人的觀感帶來美麗、漂亮的感受。
比如:幾何學常常給人們直觀的美學形象,美觀、勻稱、無可非議;
在算術、代數科目中也很多:
如(a+b)·c=a·c+b·c;
a+b=b+a
這些公式和法則非常對稱與和諧,同樣給人以美觀感受。
但是外形上的的美觀,並不一定是真實和正確的。
比如:sin(A+B)=sinA+sinB是何等的「對稱」、「和諧」、「美觀」啊!但是它是錯誤的,就象「」雖然美麗但是有「毒」。
2、美好:數學上的許多東西,只有認識到它的正確性,才能感覺到它的「美好」。
不美麗的例子很多,比如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無論從哪方面看都不對稱、不和諧、不美觀。但是,當我們真正了解它、運用它,就會感到它的價值,它的美好。這一公式告訴我們許多信息:±表示它有兩個根,a≠0、△會顯示根的數目和方程的性質……
3、美妙:美妙的感覺需要培養,美妙的感覺往往來自「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事物。三角形的高交於一點就是這樣;2個圓柱體垂直相截後將截面展開,其截線所對應的曲線竟然是一條正弦曲線,與原來猜想的是一斷圓弧大出「意料之外」,經過分析證明的確是正弦曲線,又在「情理之中」,美妙的感覺就油然而生了。
4、完美:數學總是盡量做到完美無缺。這就是數學的最高「品質」和最高的精神「境界」。歐氏幾何公理化體系的建立,「1+1」的證明都是追求數學完美的典型例子。
Ⅶ 數學之美的作品評價
李星(清華大學教授):「《數學之美》是一本非常值得讀的書,這本書展現了吳軍博士在他多年的科研經歷中對科學問題的深入思考。」
「《數學之美》用了大篇幅介紹各個領域的典故,讀來令人興趣盎然。」
「《數學之美》把數學在IT領域,特別是語音識別和搜索迎請的美麗之處予以了精彩表達。」
李開復:「不得不說,他的文字,引人入勝,也確實讓我們體會到數學的美。在他的筆下,數學不是我們一般聯想到的爐灶的符號,而是實實在在源於生活的有趣的現象和延伸。數學,其實無處不在,而且有一種讓疼驚嘆的韻律和美。」
「在這里,我把《數學之美》真誠推薦給每一位對生活有興趣有熱情的朋友,不管你是搞理科還是搞文科的,讀一讀數學的東西,會讓你受益良多,同時能感受到宇宙和世界的美好與奇妙。」
蔣濤(CSDN&《程序員》程序員):「我大學的專業是計算數學,但讀到吳軍老師的「數學之美」系列文章,才發現馬爾可夫鏈、矩陣計算,甚至餘弦函數原來都如此親切,並且栩栩如生;才發現自然語言和信息處理這么有趣;才真正明白『數學是科學的皇後』這句名言。相信認真讀完這本《數學之美》的朋友們,演算法功力都會暴漲N倍,更重要的是發現了數學背後的無窮魅力,學會欣賞數學之美。」
張磊(微軟亞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員):「最初看到『數學之美』,是谷歌黑板上的連載文章。裡面的公式並不是很多,但是很多看似頗為復雜的概念被吳軍老師卻能夠如講故事般娓娓道出,著實看出作者對這些問題有著深入且獨到的見解,讀後受益匪淺。這次有幸在《數學之美》出版之前拜讀了初稿,欣喜看到新書在章節連貫和語言方面都較黑板的連載文章有了較大的提高,相信每一個喜歡數學之美的讀者,一定會覺得開卷有益。」
劉末鵬(《暗時間》作者):「我不做研究,也自覺沒有做研究的笛子。然而,數年前看到吳軍老師的「數學之美」系列時仍然還是被深深地迷住了。正如作為一個幾十年的科幻熬好這,深信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之餘應得閑仰望星空一樣,作為生活在信息社會的個體,在上微博、搜Google、發郵件之餘,關上顯示器,能夠透過《數學之美》這樣的傑作,一窺紛繁涌動的數字世界背後的引擎——數學之美,實乃一件幸事。」
岑文初(淘寶開發平台技術產品負責人):「第一次接觸吳軍老師的「數學之美」系列,是在搜索bloom filter資料時,讀到了其中一篇後,就把其他的文章都讀了,感觸很多:首先,改變了觀點,原以為在計算機系學到的數學基礎在工作中一無是處,現在懂得,知識要落地,最重要的是理解知識的由來;其次,任何復雜的問題最終可以用簡單的方式去解決,我們往往會陷入不斷給問題增加難度的復雜演算法,而忽視了簡單直接有效的方法。「數學之美」系列文章,整體和細節的度把握得很好,通過具體的例子讓讀者學到的是思考問題的方式,同時留了很多問題給願意鑽研的人做進一步深入思考。BTW,「數學之美」系列,是我在技術領域介紹中度過的最好的文章之一,讓人學會如何化繁為簡,如何用數學去解決工程問題,如何日熬出固有思維不斷去思考創新。」
Ⅷ 《數學之美》一書適合怎樣的讀者
投稿須知
1,《讀者》是綜合性文摘半月刊,主要選登讀者推薦的佳作。熱忱歡迎投稿。
2,稿件要精,最好的作品富含真情至理,催人奮進,令人經久難忘,請選擇這類文章和美術作品。
3,勿投個人,編輯部分組編刊,如寄個人可能會造成延誤。投稿地址:蘭州市中央廣場郵局《讀者》信箱730030
4,不拘形式。剪輯,原件,復印均可(請務必註明作者、發表日期和出版者)
5,通過電子信箱投稿者,請留下真實姓名,通信地址及電話,並註明稿件的原出處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最好投後者
6,本刊誠征作家、書畫家、攝影家的自選稿,請惠賜適合《讀者》刊用之得意佳作。
7,稿件一旦被本刊採用,本刊將依據《著作權法》之規定給作者寄稿酬,原出版者、作者和推薦者也有適當稿酬,因作者地址不詳,推薦者佚名等特殊情況,未能及時與本刊編輯部取得聯系,以便補寄稿酬及樣書。
8,本刊一般不退稿,請自留底稿,三個月內未見回復即視為未被採用。
《讀者》編輯部
Ⅸ 數學之美這本書講的是什麼
數學之美(數學中讓人愉悅的東西)
作者: 吳軍 人民郵電出版社
版年: 2012-5
頁數: 304
定價: 45.00元
ISBN: 9787115282828
部分內容
數學美與其它美的區別還在於它是蘊涵在其中的美。打個比方來說,大家一定都有這種感覺,絕大部分同學對音體美容易產生興趣,而對數學感興趣的不多。我認為,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音體美中所表現出來的美是外顯的,這種美同學們比較容易感受、認識和理解;而數學中的美雖然也有一些表現在數學對象的外表,如精美的圖形、優美的公式、巧妙的解法等等,但總的來說數學中的美還是深深地蘊藏在它的基本結構之中,這種內在的理性美學生往往難以感受、認識和理解,這也是數學區別於其它學科的主要特徵之一。二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數學教材過分強調邏輯體系和邏輯推演,忽視數學美感、數學直覺的作用,長此以往,學生將數學與邏輯等同起來。一味注重數學的邏輯性而忽視了數學本身的美,學習的過程中就會感到枯燥無味缺乏興趣。
大多數的數學家會由他們的工作及一般數學里得出美學的喜悅。他們形容數學是美麗的來表示這種喜悅。有時,數學家會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的形式,或至少是一個創造性的活動。通常拿來和音樂和詩歌相比較。
數學之美還在於其對生活的精確表述、對邏輯的完美演繹。可以說正是這種精確性才成就了現代社會的美好生活。
說實在的,我們估計看著比較頭疼~~
Ⅹ 數學之美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越來越好。但與此同時帶來的是人們對於資本的渴求的膨脹,人們越來越注重實際利益,注重實業重工的發展,相對而言,理論上的一些研究就理所當然的被視作一種無用之學科。首當其沖的便是數學,在中國,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在大學里學純數學將來是沒有什麼前途的,事實上,在西方發達國家並非如此。在哲人的眼裡,數學是如此美麗,它巧奪天工,不可言喻。保羅•埃爾德什形容他對數學的觀點:「為何數字美麗呢?這就像在問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為什麼會美麗一般。若你不知道為什麼,其他人也沒辦法告訴你為什麼。我知道數字是美麗的,且若它們不美麗的話,世上也沒有事物會是美麗的了。」
一、數學之美所謂何然
數學美是自然美的客觀反映。歷史上曾有多位學者名人對數學美提出自己的見解,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就數學本身而言,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認為數學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數學的嚴謹性,而沒有體會出數學的內在美。」數學家徐利治說:「作為科學語言的數學,具有一般語言文字與藝術所共有的美的特點,即數學在其內容結構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種美,既所謂數學美。數學美的含義是豐富的,如數學概念的簡單性、統一性,結構關系的協調性、對稱性,數學命題與數學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還有數學中的奇異性等等都是數學美的具體內容。」 隨著數學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數學美的概念會有所發展,分類也不相同,但它的基本內容是相對穩定的,這就是:對稱美、簡潔美、統一美和奇異美。
數學的對稱美,從古希臘時代起就被認為是數學美的一個基本內容。所謂對稱性,既指組成某一事物或對象的兩個部分的對等性。數學中的這種對稱處處可見,較為形象的就是我們司空見慣的一些軸對稱圖形,尤其是圓,真可謂是三百六十度完全對稱無死角。畢達哥拉斯就曾說過:「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在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這正是基於這兩種形體在各個方向上都是對稱的。而對於我來說,關於對稱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老師讓我做的一道數學題。當時老師在報紙上看到這道題,就拿給同辦公室的幾個老師做,結果居然那幾個老師都沒有做出來,於是老師就把我叫到辦公室去當場做,看小孩子的思維會不會活躍一些,題目是一個四位數乘以九得到的數等於這個數的倒序。我當時一看這題目,心想既然是對稱的,那麼第一個數字必是1,然後乘以九,那麼最後一個數字必是9,接著我又想第二個數字最大是1但一代進去顯然不行,那麼就只能是0了,這么一來就輕而易舉地猜出第三個數字是8,所以答案就是1089*9=9801.我記得自己當時是很快就把答案想出來了,老師們都很詫異,連連誇獎。當時心裡真的是特別高興,也是第一次對數字的對稱性有了基本的概念。現在想想那道題其實真的很簡單,但就是這么簡單的數學題里也蘊含著數學那高度的對稱美。
數學的簡潔美,是人類思想表達簡明化要求的反映。愛因斯坦說過:「美在本質上終究是簡單性。」 數學語言本身就是最簡潔的文字,同時反映客觀規律極其深刻,許多復雜的客觀現象,總結為一定的規律時,往往呈現為十分簡單的公式。歐拉給出的公式:V-E+F=2,堪稱「簡單美」的典範。世間的多面體有多少沒有人能說清楚。但它們的頂點數V、棱數E、面數F,都必須服從歐拉給出的公式,一個如此簡單的公式,概括了無數種多面體的共同特性,令人驚嘆不已。正如偉大的希而伯特曾說過:「數學中每一步真正的進展都與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簡單的方法的發現密切聯系著」。如笛卡爾坐標系的引入。對數符號的使用,復數單位的引入。微積分的出現都體現了數學外在形式更簡潔,內容更深厚。數學中絕大部分公式都體現了「形式的簡潔性,內容的豐富性」。 數學的簡潔美還表現在形態上,即數學美的外部表現形態,是數學定理和數學公式(或表達式)的外在結構中呈現出來的美。形態美的主要特徵,在於它的簡單性。
數學的統一美,是審美對象在形式或內容上的某種共同性、關聯性或一致性,它能給人一種整體和諧的美感。一切客觀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因而,作為反映客觀事物的數學概念、數學定理、數學公式、數學法則也是互相聯系的,在一定條件下可處於一個統一體之中。例如,從結構上分析,解析法、三角法、復數法、向量法和圖解等具體方法,都可以統一於數形結合法。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把一些空間性質簡化為點、線、面、體幾個抽象概念和五條公設及五條公理,並由此導致出一套雅緻的演繹理論體系,顯示出高度的統一性。布爾基學派的《數學原本》,用結構的思想和語言來重新整理各個數學分支,在本質上揭示數學的內在聯系,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在數學的高度統一性上給人以美的啟迪。
二、數學之美所以何能
數學之美在各位先知哲人的眼裡是如此的美麗,那麼數學是憑著什麼從幾個簡單的阿拉伯數字和拉丁字母發展為如此瑰麗傳奇的數學世界的呢?僅憑個人的力量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它是數千年來祖輩們世世代代傳承積累下來的。
數學之美是人民之於數學的智慧結晶。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需要用數學來解決的小問題,然後就有人提出一個改進的小方法,讓計算變得更為容易,這樣日積月累,慢慢地便使得數學的土壤越來越肥沃,培育出更多的數學芬芳之果,讓數學這個世界越變越豐富,越變越美麗。我不是數學考古專家,不能調研到什麼具體的人民對於數學方面的小改進。但是我可以講講自己的例子。身邊的人都知道我的速算是很厲害的,倒不是我有多聰明,而是我會把一些難算的式子在腦子里做一些的變換然後再計算,這樣就容易多了,就我個人而言,這改進雖然很小,或者都稱不上是改進,但是就是因為人民大眾這樣一點一滴的積累,使得數學越來越美。
數學之美是智者之於數學的靈感源泉。我國數學家陳景潤身居陋室,但為了攻破歌德巴赫猜想這一世界數學難題,不斷演算,通過努力終於摘取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接下來我講一個蒲豐用投針求圓周率的近似值的試驗。有一天蒲豐邀請許多賓朋來家做了一個奇特的實驗。他事先在白紙上畫好了一條條有等距離的平行線,將紙鋪在桌上,又拿出一些質量勻稱長度為平行線間距離之半的小針,請客人把針一根根隨便仍到紙上,蒲豐則在一旁計數,結果共投2212次,其中與任意平行線相交的有704次,蒲豐又做了一簡單的除法 ,然後他宣布這就是圓周率的近似值,還說投的次數越多越精確。這個實驗使人震驚,圓周率和一個表面看來毫不相乾的隨便投針實驗溝通在一起。然而,這確實是有理論根據的。計算圓周率的這一方法新穎、奇妙而讓人叫絕。
數學之美是社會之於數學的發展需要。我們面臨一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信息的數字化和信息的數學處理已經成為幾乎所 有高科技項目共同的核心技術。從事先設計、制定方案,到試驗探索、不斷改進,到指揮控制、具體 操作,處處倚重於數學技術。許多國家認識到,發展高清晰度電視是未來經濟技術競爭的主戰場之一。應該指出,電視屏幕不僅是現代人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而且可能通過聯網成為信息傳 遞處理的工作面。幾乎所有重要的工作崗位都將與之有關。數學技術在如此重要項目的激烈較量 中起了決定作用。1991年的海灣戰爭是一場現代高科技戰爭,其核心技術竟然也是數學技術。這一事實引 起人們不小的驚訝。美國總結海灣戰爭經驗得出結論是:「未來的戰場是數字化的戰爭」。
二、數學之美所知何用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填大學專業方向時,都不願填寫數學這個專業,理由是畢業後工作不好找。我自己也是,其實我個人是非常熱愛數學的,我可以一天不吃不喝在那邊做一道數學題並且樂在其中。但是最終還是迫於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壓力選擇了大家普遍認為將來就業可能比較好的電子專業,雖然我自己不是很喜歡,但是既來之,則安之。然而,在此我還是要說學習數學是有用的,而且是非常地有用,未來的社會必是數字化的時代。
數學之美的社會應用——揭示自然規律,指導工程設計。1995年1月,在販神大地震之後,美國利用數學模型進行地震預測,預告本世紀末加州南部可能發生大地震;1995年3月,我國中央人民廣播電視台宣布啟用數字式轉播方式,指出以前的模擬式轉播方式效果差,所以改用新的轉播方式;1995年6月,歐州聯盟開會研討未來數字化通信的統一制式;1996年2月,我國電子工業部宣布「九五計劃」開發重點:數字化信息技術。所訂的兩個重點研製項目是:數字式高清晰度電視接受機樣機和數字式激光碟;1996年4月,我國國家科委發布招標公告,正式宣布數字式高清晰度電視開發項目。僅以幾件事為例就能清楚地看到數學對當代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
數學之美的突出表現——黃金比例分割。黃金分割又稱黃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間一定的數學比例關系,即將整體一分為二,較大部分與較小部分之比等於整體與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為1∶0.618或1.618∶1,即長段為全段的0.618。0.618被公認為最具有審美意義的比例數字。採用這一比值能夠引起人們的美感,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建築物中某些線段的比就科學採用了黃金分割,舞台上的報幕員並不是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而是偏在台上一側,以站在舞台長度的黃金分割點的位置最美觀,聲音傳播的最好。就連植物界也有採用黃金分割的地方,如果從一棵嫩枝的頂端向下看,就會看到葉子是按照黃金分割的規律排列著的。在很多科學實驗中,選取方案常用一種0.618法,即優選法,它可以使我們合理地安排較少的試驗次數找到合理的西方和合適的工藝條件。正因為它在建築、文藝、工農業生產和科學實驗中有著廣泛而重要的應用,所以人們才珍貴地稱它為"黃金分割"。
伯特蘭•羅素以下列文字來形容他對數學之美的感覺: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它,則具有……至高無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種冷而嚴肅的美,這種美不是投合我們天性的微弱的方面,這種美沒有繪畫或音樂的那些華麗的裝飾,它可以純凈到崇高的地步,能夠達到嚴格的只有最偉大的藝術才能顯示的那種完美的境地。一種真實的喜悅的精神,一種精神上的亢奮,一種覺得高於人的意識——這些是至善至美的標准,能夠在詩里得到,也能夠在數學里得到。
參考文獻:
(1)(美)西奧妮•帕帕斯 . 理性的樂章--從名言中感受數學之美. 王幼軍 譯.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
(2)(英)波斯特 . 數學證明之美 . 賀俊傑,鐵紅玲 譯 . 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
(3)(美)克利福德•A•皮科夫 . 馬東璽 譯 . 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4)吳軍 . 數學之美系列文章 . 200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