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數學家什麼熏

數學家什麼熏

發布時間:2022-04-30 08:10:53

A. 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有哪些 或者 給出top10排名

歐拉、阿基米德、牛頓、高斯等四位被稱為有史以來貢獻最大的四位數學家。歐拉:歐拉是18世紀最優秀的數學家,也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歐拉從小就特別喜歡數學,不滿10歲就開始自學《代數學》。13歲上大學,兩年後獲得巴塞爾大學的學士學位,次年又獲得巴塞爾大學的哲學碩士學位。1725年,歐拉來到彼得堡,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1733年,年僅26歲的歐拉擔任了彼得堡科學院數學教授.過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右眼失明,時年28歲.1741年歐拉到柏林擔任科學院物理數學所所長.1766年,重回彼得堡任職.沒過多久,左眼視力衰退,最後完全失明.不幸的事情接踵而來,1771年一場大火將他的書房和大量研究成果全部化為灰燼。沉重的打擊,仍然沒有使歐拉倒下.他以驚人的毅力,憑著記憶和心算進行研究,直到逝世.在失明後的17年間,他還口述了幾本書和400篇左右的論文.當大火燒掉他幾乎全部的著述之後,歐拉用了一年的時間口述了所有這些論文並作了修訂.歐拉知識淵博,著作豐富,令人驚嘆不已!他從19歲開始發表論文,直到76歲,一生寫下了浩如煙海的書籍和論文.可以說歐拉是科學史上最多產的一位傑出的數學家,據統計他共寫下了886本書籍和論文,彼得堡科學院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到今幾乎每一個數學領域都可以看到歐拉的名字,從初等幾何的歐拉線,多面體的歐拉定理,立體解析幾何的歐拉變換公式,四次方程的歐拉解法到數論中的歐拉函數,微分方程的歐拉方程,級數論的歐拉常數,變分學的歐拉方程,復變函數的歐拉公式等等,數也數不清.他對數學分析的貢獻更獨具匠心,《無窮小分析引論》一書便是他劃時代的代表作,當時數學家們稱他為"分析學的化身".19世紀偉大數學家高斯(Gauss,1777-1855年)曾說:"研究歐拉的著作永遠是了解數學的最好方法."著名數學家拉普拉斯(Laplace)曾說過:"讀讀歐拉、讀讀歐拉,它是我們大家的老師!「歐拉的一生,是為數學發展而奮斗的一生,他那傑出的智慧,頑強的毅力,孜孜不倦的奮斗精神和高尚的科學道德,永遠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阿基米德: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靜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奠基人。出生於西西里島的敘拉古。從小就善於思考,喜歡辯論。早年游歷過古埃及,曾在亞歷山大城學習。阿基米德的父親是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所以他從小受家庭影響,十分喜愛數學。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阿基米德的幾何著作是希臘數學的頂峰。他把歐幾里得嚴格的推理方法與柏拉圖先驗的豐富想像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從而「使得往後由開普勒、卡瓦列利、費馬、牛頓、萊布尼茨等人繼續培育起來的微積分日趨完美」。阿基米德是數學家與力學家的偉大學者,並且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其原因在於他通過大量實驗發現了杠桿原理,又用幾何演澤方法推出許多杠桿命題,給出嚴格的證明。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他在數學上也有著極為光輝燦爛的成就,特別是在幾何學方面.他的數學思想中蘊涵著微積分的思想,他所缺的是沒有極限概念,但其思想實質卻伸展到17世紀趨於成熟的無窮小分析領域里去,預告了微積分的誕生。據說羅馬兵入城時,統帥馬塞拉斯出於敬佩阿基米德的才能,曾下令不準傷害這位賢能。而阿基米德似乎並不知道城池已破,又重新沉迷於數學的深思之中。一個羅馬士兵突然出現在他面前,命令他到馬塞拉斯那裡去,遭到阿基米德的嚴詞拒絕,於是阿基米德不幸死在了這個士兵的刀劍之下。另一種說法是:羅馬士兵闖入阿基米德的住宅,看見一位老人在地上埋頭作幾何圖形(還有一種說法他在沙灘上畫圖),士兵將圖踩壞,阿基米德怒斥士兵:"不要弄壞我的圓!"士兵拔出短劍,這位曠世絕倫的大科學家,竟如此地在愚昧無知的羅馬士兵手下喪生了。馬塞拉斯對於阿基米德的死深感悲痛。他將殺死阿基米德的士兵當作殺人犯予以處決,並為阿基米德修了一座陵墓,在墓碑上根據阿基米德生前的遺願,刻上了"圓柱容球"這一幾何圖形。牛頓:牛頓(IsaacNewton,1643~1727)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經典力學體系的奠基人。牛頓是一個早產兒,出生時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親人都擔心他能否活下來,牛頓出生前三個月父親便去世了。在他兩歲時,母親改嫁給一個牧師,把牛頓留在外祖母身邊撫養。11歲時,母親的後夫去世,母親帶著和後爸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頓身邊。牛頓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強,這種習性可能來自他的家庭處境。大約從五歲開始,牛頓被送到公立學校讀書。少年時的牛頓並不是神童,他資質平常、成績一般,但他喜歡讀書,喜歡看一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製作方法的讀物,並從中受到啟發,自己動手製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車、木鍾、折疊式提燈等等。傳說小牛頓把風車的機械原理摸透後,自己製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將老鼠綁在一架有輪子的踏車上,然後在輪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剛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斷的跑動,於是輪子不停的轉動;又一次他放風箏時,在繩子上懸掛著小燈,夜間村人看去驚疑是彗星出現;他還製造了一個小水鍾。每天早晨,小水鍾會自動滴水到他的臉上,催他起床。他還喜歡繪畫、雕刻,尤其喜歡刻日晷,家裡牆角、窗檯上到處安放著他刻畫的日晷,用以驗看日影的移動。牛頓12歲時進了離家不遠的格蘭瑟姆中學。牛頓的母親原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但牛頓本人卻無意於此,而酷愛讀書。隨著年歲的增大,牛頓越發愛好讀書,喜歡沉思,做科學小實驗。他在格蘭瑟姆中學讀書時,曾經寄宿在一位葯劑師家裡,使他受到了化學試驗的熏陶。後來迫於生活,母親讓牛頓停學在家務農,贍養家庭。但牛頓一有機會便埋首書卷,以至經常忘了幹活。每次,母親叫他同傭人一道上市場,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經時,他便懇求傭人一個人上街,自己則躲在樹叢後看書。有一次,牛頓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蹤牛頓上市鎮去,發現他的外甥伸著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會神地鑽研一個數學問題。牛頓的好學精神感動了舅父,於是舅父勸服了母親讓牛頓復學,並鼓勵牛頓上大學讀書。牛頓又重新回到了學校,如飢似渴地汲取著書本上的營養。1661年,19歲的牛頓以減費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靠為學院做雜務的收入支付學費,1664年成為獎學金獲得者,1665年獲學士學位。在1665~1666年,倫敦流行鼠疫的兩年間,牛頓回到家鄉。這兩年牛頓才華橫溢,作出了多項發明。1667年重返劍橋大學,1668年7月獲碩士學位。1669年巴羅推薦26歲的牛頓繼任盧卡斯講座教授,1672年成為皇家學會會員,1703年成為皇家學會終身會長。1699年就任造幣局局長,1701年他辭去劍橋大學工作,因改革幣制有功,1705年被封為爵士。1727年牛頓逝世於肯辛頓,遺體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牛頓的偉大成就與他的刻苦和勤奮是分不開的。他的助手H.牛頓說過,「他很少在兩、三點前睡覺,有時一直工作到五、六點。春天和秋天經常五、六個星期住在實驗室,直到完成實驗。」他有一種長期堅持不懈集中精力透徹解決某一問題的習慣。他回答人們關於他洞察事物有何訣竅時說:「不斷地沉思」。這正是他的主要特點。對此有許多故事流傳:他年幼時,曾一面牽牛上山,一面看書,到家後才發覺手裡只有一根繩;看書時定時煮雞蛋結果將表和雞蛋一齊煮在鍋里;有一次,他請朋友到家中吃飯,自己卻在實驗室廢寢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來,當朋友把一隻雞吃完,留下一堆骨頭在盤中走了以後,牛頓才想起這事,可他看到盤中的骨頭後又恍然大悟地說:「我還以為沒有吃飯,原來我早已吃過了」。牛頓的成就,恩格斯在《英國狀況十八世紀》中概括得最為完整:「牛頓由於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而創立了科學的天文學,由於進行了光的分解而創立了科學的光學,由於創立了二項式定理和無限理論而創立了科學的數學,由於認識了力的本性而創立了科學的力學」。高斯: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他有數學王子的美譽。高斯是一對普通夫婦的兒子。他的母親是一個貧窮石匠的女兒,雖然十分聰明,但卻沒有接受過教育,近似於文盲。在她成為高斯父親的第二個妻子之前,她從事女傭工作。他的父親曾做過園丁,工頭,商人的助手和一個小保險公司的評估師。當高斯三歲時便能夠糾正他父親的借債賬目的事情,已經成為一個軼事流傳至今。他曾說,他在麥仙翁堆上學會計算。能夠在頭腦中進行復雜的計算,是上帝賜予他一生的天賦。高斯用很短的時間計算出了小學老師布置的任務:對自然數從1到100的求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對50對構造成和101的數列求和為(1+100,2+99,3+98……),同時得到結果:5050。這一年,高斯9歲。但是據更為精細的數學史書記載,高斯所解的並不止1加到100那麼簡單,而是81297+81495++100899(公差198,項數100)的一個等差數列。當高斯12歲時,已經開始懷疑元素幾何學中的基礎證明。當他16歲時,預測在歐氏幾何之外必然會產生一門完全不同的幾何學。他導出了二項式定理的一般形式,將其成功的運用在無窮級數,並發展了數學分析的理論。高斯的成就遍及數學的各個領域,在數論、非歐幾何、微分幾何、超幾何級數、復變函數論以及橢圓函數論等方面均有開創性貢獻。他十分注重數學的應用,並且在對天文學、大地測量學和磁學的研究中也偏重於用數學方法進行研究。

B. 著名數學家的故事有哪些

著名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歷,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為。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歷 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代的人不應該改動。」

祖沖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你如果有事實根據 ,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空話嚇唬人嘛。」

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歷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歷。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制的大明歷才得到推行。

盡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家世背景:

西晉末期至十六國時期,北方發生大規模戰亂,祖沖之的先輩從范陽郡(今河北省淶水縣)遷徙到東晉國都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祖沖之遂出生於建康,其祖父祖昌任劉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官吏,父親祖朔之做「奉朝請」,學識淵博,常被邀請參加皇室的典禮、宴會。

祖沖之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爺爺給他講「斗轉星移」,父親領他讀經書典籍,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加之自己的勤奮,使他對自然科學和文學、哲學,特別是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青年時代就有了博學的名聲。

C. 數學家有誰

歐拉(L.Euler,1707.4.15-1783.9.18)是瑞士數學家。生於瑞士的巴塞爾(Basel),卒於彼得堡(Petepbypt)。父親保羅·歐拉是位牧師,喜歡數學,所以歐拉從小就受到這方面的熏陶。但父親卻執意讓他攻讀神學,以便將來接他的班。幸運的是,歐拉並沒有走父親為他安排的路。父親曾在巴塞爾大學上過學,與當時著名數學家約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8.6-1748.1.1)及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1654.12.27-1705.8.16)有幾分情誼。由於這種關系,歐拉結識了約翰的兩個兒子:擅長數學的尼古拉(Nicolaus Bernoulli,1695-1726)及丹尼爾(Daniel Bernoulli,1700.2.9-1782.3.17)兄弟二人,(這二人後來都成為數學家)。他倆經常給小歐拉講生動的數學故事和有趣的數學知識。這些都使歐拉受益匪淺。1720年,由約翰保舉,才13歲的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學生,而且約翰精心培育著聰明伶俐的歐拉。當約翰發現課堂上的知識已滿足不了歐拉的求知慾望時,就決定每周六下午單獨給他輔導、答題和授課。約翰的心血沒有白費,在他的嚴格訓練下,歐拉終於成長起來。他17歲的時候,成為巴塞爾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年輕的碩士,並成為約翰的助手。在約翰的指導下,歐拉從一開始就選擇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數學研究的道路。1726年,19歲的歐拉由於撰寫了《論桅桿配置的船舶問題》而榮獲巴黎科學院的資金。這標志著歐拉的羽毛已豐滿,從此可以展翅飛翔。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祖沖之博覽當時的名家經典,堅持實事求是,他從親自測量計算的大量資料中對比分析,發現過去歷法的嚴重誤差,並勇於改進,在他三十三歲時編製成功了《大明歷》,開辟了歷法史的新紀元.

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採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恆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原理,在西文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 但這是在祖氏以後一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為「祖暅原理」。
陳景潤,如雷貫耳。哥德巴赫猜想,驚艷神州 。

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困境潦倒之下,陳景潤堅持研究的精神。這種精神,在百廢待興的改革開放初期,成為科學動員的一面旗幟。

讓陳景潤名滿天下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出自詩人徐遲之手。詩人以浪漫的筆調講述了專業的哥德巴赫猜想。此後,「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的昵稱,摘取這個「明珠」的陳景潤成為偶像,並引發全民學數學的熱潮,科學知識突然如一桌盛宴,擺在了飢腸轆轆的餓漢面前。

陳景潤日日鑽研的枯燥數學公式,在徐遲筆下,成了「空谷幽蘭、高寒杜鵑、老林中的人參、冰山上的雪蓮、絕頂上的靈芝、抽象思維的牡丹」等等,一連串排山倒海似的比喻把數學公式變成抒情詩。研究者本人也被浪漫化甚至傳奇化,但研究本身難以被浪漫化。因鑽研學術遭受多年批判,生活上陷入窘迫,幾近潦倒。為了節約生活費,陳景潤平時甚至不吃菜,只用醬油泡水喝。

這樣的陳景潤曾被認為是一個「科學怪人」,節衣縮食,一隻牙刷也不買,在十月的天氣里,別人還穿著單衣,他就穿上了棉襖……即使是如此之「怪」,也絲毫無損陳景潤作為時代偶像的影響力。因為其逆境下取得蜚聲國際的成就,與歷經劫難後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契合。

此後,陳景潤被當時頗為流行的「追星」方式包圍——邀請他作報告的單位排起了長隊。

陳景潤去世10年後的2006年,中國數學家參與證明「七大世紀數學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記者采訪數學家丘成桐,丘成桐順便提到哥德巴赫猜想,表示它是數論中的難題,但是並未被列入「七大世紀數學難題」,不是數論領域最重要的難題;他還表示,哥德巴赫猜想「很漂亮」,卻是一個相對孤立的命題,就是破解也不會對其他研究產生太大推動作用。

證明「1+1=2」的意義究竟幾何,專業人士見仁見智,普通大眾更是不甚了了,人們喜歡的只是徐遲創造的浪漫童話。我們姑且不論哥德巴赫猜想的學術作用,這顆「明珠」曾經引領了中國的學習熱潮,追求科學曾是一種時髦,甚至成了一種癔症。在拜金主義流行的今天,浪漫主義的夢想已經消退,顯得是那麼短暫。我們明白,對知識的尊重態度,對科學的追求精神,尚沒有真正來臨。

D. 中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有誰

1、劉徽(約225年—約295年),漢族,山東濱州鄒平市 人,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中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劉徽思想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

2、趙爽,又名嬰,字君卿,中國數學家。東漢末至三國時代吳國人。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數學家與天文學家。生平不詳,約182---250年。

據載,他研究過張衡的天文學著作《靈憲》和劉洪的《乾象歷》,也提到過「算術」。他的主要貢獻是約在222年深入研究了《周髀》,該書是我國最古老的天文學著作,唐初改名為《周髀算經》該書寫了序言,並作了詳細注釋。

3、祖沖之(429年—500年),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4、祖暅(456年—536年),一作祖暅之,字景爍,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中國南北朝時期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之子。同父親祖沖之一起圓滿解決了球面積的計算問題,得到正確的體積公式,並據此提出了著名的「祖暅原理」。

5、張丘建,清河(今邢台市清河縣)人,我國著名的大數學家。他從小聰明好學,酷愛算術。一生從事數學研究,造詣很深。「百雞問題」是中古時期,關於不定方程正整數解的典型問題,邱建對此有精湛和獨到的見解。

著有《張邱建算經》3卷。後世學者北周甄鸞、唐李淳風相繼為該書作了注釋。劉孝孫為算經撰了細草。算經的體例為問答式,條理精密,文詞古雅,是中國古代數學史上的傑作,也是世界數學資料庫中的一份遺產。

E. 著名的數學家有誰啊

歐拉(L.Euler,1707.4.15-1783.9.18)是瑞士數學家。生於瑞士的巴塞爾(Basel),卒於彼得堡(Petepbypt)。父親保羅·歐拉是位牧師,喜歡數學,所以歐拉從小就受到這方面的熏陶。但父親卻執意讓他攻讀神學,以便將來接他的班。幸運的是,歐拉並沒有走父親為他安排的路。父親曾在巴塞爾大學上過學,與當時著名數學家約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8.6-1748.1.1)及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1654.12.27-1705.8.16)有幾分情誼。由於這種關系,歐拉結識了約翰的兩個兒子:擅長數學的尼古拉(Nicolaus Bernoulli,1695-1726)及丹尼爾(Daniel Bernoulli,1700.2.9-1782.3.17)兄弟二人,(這二人後來都成為數學家)。他倆經常給小歐拉講生動的數學故事和有趣的數學知識。這些都使歐拉受益匪淺。1720年,由約翰保舉,才13歲的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學生,而且約翰精心培育著聰明伶俐的歐拉。當約翰發現課堂上的知識已滿足不了歐拉的求知慾望時,就決定每周六下午單獨給他輔導、答題和授課。約翰的心血沒有白費,在他的嚴格訓練下,歐拉終於成長起來。他17歲的時候,成為巴塞爾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年輕的碩士,並成為約翰的助手。在約翰的指導下,歐拉從一開始就選擇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數學研究的道路。1726年,19歲的歐拉由於撰寫了《論桅桿配置的船舶問題》而榮獲巴黎科學院的資金。這標志著歐拉的羽毛已豐滿,從此可以展翅飛翔。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祖沖之博覽當時的名家經典,堅持實事求是,他從親自測量計算的大量資料中對比分析,發現過去歷法的嚴重誤差,並勇於改進,在他三十三歲時編製成功了《大明歷》,開辟了歷法史的新紀元.

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採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恆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原理,在西文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 但這是在祖氏以後一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為「祖暅原理」。
陳景潤,如雷貫耳。哥德巴赫猜想,驚艷神州 。

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困境潦倒之下,陳景潤堅持研究的精神。這種精神,在百廢待興的改革開放初期,成為科學動員的一面旗幟。

讓陳景潤名滿天下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出自詩人徐遲之手。詩人以浪漫的筆調講述了專業的哥德巴赫猜想。此後,「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的昵稱,摘取這個「明珠」的陳景潤成為偶像,並引發全民學數學的熱潮,科學知識突然如一桌盛宴,擺在了飢腸轆轆的餓漢面前。

陳景潤日日鑽研的枯燥數學公式,在徐遲筆下,成了「空谷幽蘭、高寒杜鵑、老林中的人參、冰山上的雪蓮、絕頂上的靈芝、抽象思維的牡丹」等等,一連串排山倒海似的比喻把數學公式變成抒情詩。研究者本人也被浪漫化甚至傳奇化,但研究本身難以被浪漫化。因鑽研學術遭受多年批判,生活上陷入窘迫,幾近潦倒。為了節約生活費,陳景潤平時甚至不吃菜,只用醬油泡水喝。

這樣的陳景潤曾被認為是一個「科學怪人」,節衣縮食,一隻牙刷也不買,在十月的天氣里,別人還穿著單衣,他就穿上了棉襖……即使是如此之「怪」,也絲毫無損陳景潤作為時代偶像的影響力。因為其逆境下取得蜚聲國際的成就,與歷經劫難後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契合。

此後,陳景潤被當時頗為流行的「追星」方式包圍——邀請他作報告的單位排起了長隊。

陳景潤去世10年後的2006年,中國數學家參與證明「七大世紀數學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記者采訪數學家丘成桐,丘成桐順便提到哥德巴赫猜想,表示它是數論中的難題,但是並未被列入「七大世紀數學難題」,不是數論領域最重要的難題;他還表示,哥德巴赫猜想「很漂亮」,卻是一個相對孤立的命題,就是破解也不會對其他研究產生太大推動作用。

證明「1+1=2」的意義究竟幾何,專業人士見仁見智,普通大眾更是不甚了了,人們喜歡的只是徐遲創造的浪漫童話。我們姑且不論哥德巴赫猜想的學術作用,這顆「明珠」曾經引領了中國的學習熱潮,追求科學曾是一種時髦,甚至成了一種癔症。在拜金主義流行的今天,浪漫主義的夢想已經消退,顯得是那麼短暫。我們明白,對知識的尊重態度,對科學的追求精神,尚沒有真正來臨。

F. 華羅庚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他被稱為什麼

華羅庚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他被稱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6)數學家什麼熏擴展閱讀

人物貢獻:

華羅庚一生留下了十部巨著:《堆壘素數論》、《指數和的估價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多復變函數論中的典型域的調和分析》、《數論導引》、《典型群》(與萬哲先合著)、《從單位圓談起》、《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與王元合著)、《二階兩個自變數兩個未知函數的常系數線性偏微分方程組》(與他人合著)。

《優選學》及《計劃經濟范圍最優化的數學理論》,其中八部為國外翻譯出版,已列入20世紀數學的經典著作之列。此外,還有學術論文150餘篇,科普作品《優選法評話及其補充》、《統籌法評話及補充》等,輯為《華羅庚科普著作選集》。

G. 世界上最偉大的四位數學家是誰

世界公認的三大著名數學家為:阿基米德、牛頓與高斯。他們為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此外,偉大的數學家還有歐拉、拉格朗日、馮·諾依曼等。

1、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

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網路式科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力學家,靜態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奠基人,並且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2、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

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網路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並為冪級數的研究做出了貢獻。

3、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

生於布倫瑞克,卒於哥廷根。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幾何學家,大地測量學家。享有「數學王子」的美譽。

高斯發現了質數分布定理和最小二乘法。高斯專注於曲面與曲線的計算,並成功得到高斯鍾形曲線(正態分布曲線)。其函數被命名為標准正態分布(或高斯分布),並在概率計算中大量使用。

4、萊昂哈德·歐拉(Leonhard Euler ,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

瑞士數學家、自然科學家。歐拉是數學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平均每年寫出八百多頁的論文,還寫了大量的力學、分析學、幾何學、變分法等的課本,《無窮小分析引論》、《微分學原理》、《積分學原理》等都成為數學界中的經典著作。

5、約翰·馮·諾依曼(1903年12月28日-1957年2月8日)

美籍匈牙利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物理學家,是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馮·諾依曼是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在現代計算機、博弈論、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領域內的科學全才之一,被後人稱為「計算機之父」、「博弈論之父」。

(7)數學家什麼熏擴展閱讀:

數學家是對世界數學的發展作出創造性工作的人士,將其所學知識運用於其工作上(特別是解決數學問題)。數學家專注於數、數據、集合、結構、空間、變化。一般認為,歷史上可考的最早的數學家是古希臘的泰勒斯。

近代現代中國世界著名數學家有胡明復、馮祖荀、姜立夫、陳建功、熊慶來、蘇步青、江澤涵、許寶騄、華羅庚、陳省身、林家翹、吳文俊、陳景潤、丘成桐、馮康、周偉良、蕭蔭堂、鍾開萊等。

H. 數學家的笑話10字

可能性

「老師,我發現概率公式!」
「」哦?談談你的理由。「
根據計算,我們班50個學生中,一共有我的問題的概率是2%,你幾乎讓今天這一課
我回答了所有的問題。 「

如圖2所示,概率

我去參觀氣象站,看到許多人預測的氣象儀器。遊客可以我問站長:「你說了一百
下雨的概率75%,如何計算出來的呢? 「
業主沒有想一下回答說:「這是說,我們這里有四個人,其中三個認為會下雨。」

3死亡人數

傑,尼克松,英國詩人寫了一首詩,幾行是這樣寫的:「死亡的每一分鍾,每
每出生一分鍾... 「數學家讀信質疑,信中說:」親愛的上帝,看完大
對,這是一個快速的,但也有幾行不合邏輯和難以同意。你的演算法,每分鍾的生死,在一些地方的平衡
球上的數字是永恆的。但是你要知道,其實,地球上的人口不斷增長。比較
每分鍾誕生了很多的差異在詩中提供的數字,至1.6749。為了滿足實際的,
如果你不反對,我建議您使用此得分為7/6即將到來的首詩歌應該改為:「每分鍾一個人去世,
每分鍾和第六的誕生...... 「

4,經驗公式

物理學教授走進校園時遇到的數學教授。進行實驗的物理學教授,他總結了經驗方
過程,似乎與實驗數據相一致,他邀請來看看在這個等式的數學教授。一個星期後,他們遇到數學教授說,
這個等式不成立。當物理學教授,他的方程預測進一步的實驗結果,其效果是相當
好,所以他要求重新審查這個方程的數學系教授。在過去的一周,他們再次相遇。教授數學的報告
五,物理學教授說,這個公式確實是成立的,「但只有一個正實數的簡單情況。」

5,指甲

工程師,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同時接到一個任務:一個釘子釘到牆上的。工程師們
一個普遍的打釘機,可以釘成的壁的一個可能的一個可能的。物理學家
錘子,釘子和牆的強度做了一系列的測試,然後開發一種革命性的技術 - 超低溫
在超音速打釘技術。數學家問題擴展到N維空間中,考慮一個一維的資料與一個扭結指甲滲透
N-1維超壁問題。許多基本定理證明...當然,深奧的主題做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
存在是明顯。

如圖6所示,最大面積

一位農夫請工程師,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想用最少的籬笆周圍面積最大的。工程
該部門柵欄繞了一圈,並聲稱,這是最佳的設計。物理學家打開柵欄成一個長的直線,它是假定
無限長的圍欄,封閉一半的地球總夠大。數學家他們一些很好笑。由於它具有非常小的鐵柵欄
護欄網他們的周圍,然後說:「我是在外面。」

7,數學家的答案

物理學家和工程師乘坐熱氣球在大峽谷中迷失了方向。他們大聲呼救:「喂 - !
我們在哪裡? 「約15分鍾後,他們聽到回應在山谷中回盪:」喂 - !你在一個熱氣球
在! 「物理學家說:」那傢伙一定是一個數學家。 「工程師不解:」為什麼? 「物理學家
說:「因為他花了很長的時間,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但答案是一點。」

如圖8所示,解決方案是本

工程師,化學家和數學的人住在一個??古老的小客棧三個相鄰的房間。晚上的第一個工程師咖啡
本機起火,他聞到熏醒了,拔掉咖啡壺,電插頭的窗口,然後就睡著了。一段時間後
化學家也嗅到了熏醒了,他發現燃燒的垃圾是煙頭。他對自己說:「如何滅火?
燃料溫度應減少到燃點以下,燃燒與氧氣隔離。澆水可以同時做。 「因此,
他拖著垃圾的浴室,打開水龍頭澆滅了火,他然後去睡覺。數學家在窗口中看到這一切
因此,過了一會兒,他發現他的煙灰燃燒的表,他不能擔心。說:「哎,解決的辦法是
存在! 「回去睡覺。

9,負

數學家,生物學家和物理學家,看著人們坐在大街上的咖啡館一街之隔的房子
滾出去。首先,他們看到兩個人在裡面,時間的推移,他們看到三個人出來。物理學家:「測量不
不夠准確。 「生物學家:」他們繁殖。 「數學家:」如果一個人回屋去
空。 「

10,火

一天,數學家覺得自己有足夠的數學,他宣布他想成為消防員跑到消防部門。消防
隊長說:「你看起來不錯,但我必須給你一個測試。」數學家消防大隊的消防隊長
醫院的巷子里,巷子里,一個倉庫,一個消防栓和一卷軟管。消防隊長問:「假設在倉庫失火,
怎麼辦呢? 「數學家回答說:」我接到消防栓軟管,打開水龍,火熄滅。 「消防隊長
說:「究竟最後一個問題:假設您走進巷子里,倉庫不火,你怎麼辦?」數學
首頁摸不著頭腦思考了很久,終於回答說:「我把倉庫點燃消防隊長叫道:」什麼?
太可怕了!為什麼你應該倉庫點嗎?數學家回答說:「所以我把問題簡化,我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

11統計學家

的數學的組合物是:50%的配方,50%證明,50%的想像。拓撲學家不能區分一杯咖啡和甜甜圈
。統計學家的頭的爐腳在冰時間,會說:「的平均感覺不錯。」

如圖12所示,高度的旗桿

一隊工程師在測量旗桿的高度,他們只有一個皮尺,不好固定在旗桿上,因為皮膚
腳都倒下了。一位數學家路過,拔出旗桿,很容易測量出的數據。他離開後,一期工程
其他司說:「數學家總是這樣的,我們要的是高度,他給了我們長度!」

圖13中,差

常量函數和指數函數前,走在大街上,看到微分運算元,功能往往嚇得慌忙躲藏,說:「
它差,我什麼都沒有! 「指數函數不慌不忙地說:」這可能把我怎麼樣,我是
恩!微分運算元道指數函數與微分運算元滿足指數函數自我介紹道:「你好,我是前」。
:「你好,我是D / DY!」

14,一個素數證明

證明所有大於2的奇數都是質數,不同專業的人給出了不同的證明:
數學家:3是質數,5是質數,7是素數,數學歸納法,所有大於2的奇數都是素數

物理學家:圖3是一個素數,圖5是一個素數,和圖7是一個素數,而圖9是實驗誤差,圖11是一個素數,......
工程師:3是質數,5是質數,7是質數,9是質數,11是質數,...
計算機程序員:3是質數,5是質數,7是質數,7是質數,7是素數,...
統計學家:讓我們嘗試幾個隨機選取的號碼,17是質數,23是質數,11是質數,...

15,π是什麼?

數學家:π的圓周的長度與直徑的比率。工程師:π大約是22/7。計算機程序員:雙精度
π是3.141592653589。營養學家:你去數學太有才了,「學校」是一種美味與健康
康的甜點!

16,黑羊

,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走在蘇格蘭高地,碰巧看到一隻黑色的羊。 「啊!」
天文學家們說,「原來蘇格蘭的羊是黑色的。」來吧,獨自一人觀察到,你不能說
「物理學家道,」你只能說,在蘇格蘭發現的那隻黑羊「不正確的,」數學家道,
「通過觀察,你只能說:在這一刻,羊,在過去,我們觀察到的角度看,表面上側的
是黑色的。 「

17,到處都是不導電的

從事數學研究的外國學者參觀我的學校,在學校的宿舍居住的外國客人,他要離開了。
當我問他的印象中,我們的學校,他說:「學校宿舍壞了,我會不
敢住! 「究其原因,我急切地問。教授說:」吃了一碗,尺寸,這是為了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無法引導
了! 「
我聽了,笑了,教授形象比喻是真的!
雖然這是一個笑話,反而加深了連續的,可指導的概念的理解喲:)

我媽媽說我的智商只有76。我的智商到底有多高,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是一個非常致命的人,很多人因為我受傷,其中一些人失去了生命的希望,有的甚至自殺。所以我一直懷疑我有潛在的超大功率,這種超能力,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的老師作用尤強。 ? 1。我還記得第一位因為我而犧牲的老師。 ?我是小學一年級,老師帶??我們到野外自然實踐課。看到春風拂綠楊柳抽枝,老師不能幫助,但想到一個問題,然後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如何識別風向嗎?」 「」我知道!「作答側離地面同一類的一個小女孩,拿起葉在空中拋來拋去,撿了個東西到空中一拋看到它的側面飄,不知道。 「」嗯,很不錯的。 「受到老師表揚說,」有學生願意展示給大家看什麼風,現在刮的? 「?」我! 「我主動走出去,從地上撿起半塊磚在空中拋來拋去......」報告老師,現在刮上下風! 「......我不能記住老師的表情是什麼,我只記得他拚命的掙扎了幾鯡魚了。後來,醫院的醫生說,他突然強烈的刺激導致死亡的血液逆行執著的,所以我殺了老師。 ?2。一年級老師教我們認識家禽動物。老師:「動物的腳,每天早上太陽公公出來了,它會告訴你起床,你起床,並呼籲日期,什麼樣的動物嗎?「我回答:」媽媽!「老師笑了,幾乎呼吸!?3。期中考試後回家,媽媽問我怎麼測試什麼樣的寶貝兒子說:我沒有填出了一個問題。媽媽問問題,你的寶貝兒子說:有一個問題問3乘以7是多少,我只是填充15。我媽媽剛喝的水噴到我爸的臉上,哎....我是如此之大!

I. 著名數學家的故事

我的最有吸引力!!!!!!!!!!!!!!!!!!!!!!!! 哥德巴赫是一個德國數學家,生於1690年,從1725年起當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院士。在彼得堡,哥德巴赫結識了大數學家歐拉,兩人書信交往達30多年。他有一個著名的猜想,就是在和歐拉的通信中提出來的。這成為數學史上一則膾炙人口的佳話。

有一次,哥德巴赫研究一個數論問題時,他寫出:

3+3=6,3+5=8,

3+7=10,5+7=12,

3+11=14,3+13=16,

5+13=18,3+17=20,

5+17=22,……

看著這些等式,哥德巴赫忽然發現:等式左邊都是兩個質數的和,右邊都是偶數。於是他猜想:任意兩個奇質數的和是偶數,這當然是對的,但可惜這只是一個平凡的命題。

對—般的人,事情也許就到此為止了。但哥德巴赫不同,他特別善於聯想,善於換個角度看問題。他運用逆向思維,把等式逆過來寫:

6=3+3,8=3+5,

10=3+7,12=5+7,

14=3+11,16=3+13,

18=5=13,20=3+17,

22=5+17,……

這說明什麼?哥德巴赫自問,然後自答:從左向右看,就是6~22這些偶數,每一個數都能「分拆」成兩個奇質數之和。在一般情況下也對嗎?他又動手繼續試驗:

24=5+19,26=3+23,

28=5+23,30=7+23,

32=3+29,34=3+31,

36=5+31,38=7+31,

……

一直試到100,都是對的,而且有的數還不止一種分拆形式,如

24=5+19=7+17=11+13,

26=3+23=7+19=13+13

34=3+31=5+29=11+23=17+17

100=3+97=11+89=17+83

=29+71=41+59=47+53.

這么多實例都說明偶數可以(至少可用一種方法)分拆成兩個奇質數之和。在一般情況下對嗎?他想說:對!於是他企圖找到一個證明,幾經努力,但沒有成功;他又想找到一個反例,說明它不對,冥思苦索,也沒有成功。

於是,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提筆給歐拉寫了一封信,敘述了他的猜想:

(1)每一個偶數是兩個質數之和;

(2)每一個奇數或者是一個質數,或者是三個質數之和。

(注意,由於哥德巴赫把「1」也當成質數,所以他認為2=1+1,4=1+3也符合要求,歐拉在復信中糾正了他的說法。)

同年6月30日,歐拉復信說,「任何大於(或等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奇質數之和,雖然我還不能證明它,但我確信無疑,它是完全正確的定理。」

歐拉是數論大家,這個連他也證明不了的命題,可見其難度之大,自然引起了各國數學家的注意。

人們稱這個猜想為哥德巴赫猜想,並比喻說,如果說數學是科學的皇後,那麼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冠上的明珠。二百多年來,為了摘取這顆耀眼的明珠,成千上萬的數學家付出了巨大的艱苦勞動。

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朗創造了一種新的「篩法」,證明了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數的和,而這兩個數又分別可以表示為不超過9個質因數的乘積。我們不妨把這 個命題簡稱為「9+9」。

這是一個轉折點。沿著布朗開創的路子,932年數學家證明了「6+6」。1957年,我國數學家王元證明了「2+3」,這是按布朗方式得到的最好成果。

布朗方式的缺點是兩個數都不能確定為質數,於是數學家們又想出了一條新路,即證明「1+C」。1962年,我國數學家潘承洞和另一位蘇聯數學家,各自獨立地證明了「1+5」,使問題推進了一大步。

1966年至1973年,陳景潤經過多年廢寢忘食,嘔心瀝血的研究,終於證明了「1+2」:對於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一定可以表示成一個質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質數的乘積的和。即

偶數=質數+質數×質數

你看,陳景潤的這個結果,離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後解決只有一步之遙了!人們稱贊「陳氏定理」是「輝煌的定理」,是運用「篩法」的「光輝頂點」。

想想練練

1.50以內有15個質數: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請選出10個填入圖內,使○+○的和等於同一個50以內的偶數,把這個偶數填入中間的○內。

2.用給出的:3、3、5、5、7、7、11、11、13、13、17、17、19、23、23、23這16個數,根據哥德巴赫猜想,寫出8個連續的偶數。

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陳景潤 (1933~1996)
在現代數學史上,陳景潤的名字與哥德巴赫猜想緊緊聯系在一起。被譽為光輝成就的「陳氏定理」將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推進了一大步,使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

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他對數論中一系列問題的出色研究,受到華羅庚教授的重視,被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後來就有了「羅庚慧眼識景潤」的佳話。雖然當時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在僅有6平方米的小屋裡陳景潤堅持埋頭於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經過無數個日夜、幾度寒暑的艱苦努力, 終於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然而,陳景潤付出的努力也是驚人的,用掉的演算草稿紙可以裝滿幾個麻袋,並且積勞成疾。即使如此,躺在病榻上的他,仍鍥而不舍地耕耘著。陳景潤在數論中其他著名問題,如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里問題、華林問題等的研究上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歐 拉

歐拉(L.Euler,1707.4.15-1783.9.18)是瑞士數學家。生於瑞士的巴塞爾(Basel),卒於彼得堡(Petepbypt)。父親保羅·歐拉是位牧師,喜歡數學,所以歐拉從小就受到這方面的熏陶。但父親卻執意讓他攻讀神學,以便將來接他的班。幸運的是,歐拉並沒有走父親為他安排的路。父親曾在巴塞爾大學上過學,與當時著名數學家約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8.6-1748.1.1)及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1654.12.27-1705.8.16)有幾分情誼。由於這種關系,歐拉結識了約翰的兩個兒子:擅長數學的尼古拉(Nicolaus Bernoulli,1695-1726)及丹尼爾(Daniel Bernoulli,1700.2.9-1782.3.17)兄弟二人,(這二人後來都成為數學家)。他倆經常給小歐拉講生動的數學故事和有趣的數學知識。這些都使歐拉受益匪淺。1720年,由約翰保舉,才13歲的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學生,而且約翰精心培育著聰明伶俐的歐拉。當約翰發現課堂上的知識已滿足不了歐拉的求知慾望時,就決定每周六下午單獨給他輔導、答題和授課。約翰的心血沒有白費,在他的嚴格訓練下,歐拉終於成長起來。他17歲的時候,成為巴塞爾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年輕的碩士,並成為約翰的助手。在約翰的指導下,歐拉從一開始就選擇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數學研究的道路。1726年,19歲的歐拉由於撰寫了《論桅桿配置的船舶問題》而榮獲巴黎科學院的資金。這標志著歐拉的羽毛已豐滿,從此可以展翅飛翔。

歐拉的成長與他這段歷史是分不開的。當然,歐拉的成才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他那驚人的記憶力!,他能背誦前一百個質數的前十次冪,能背誦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的史詩Aeneil,能背誦全部的數學公式。直至晚年,他還能復述年輕時的筆記的全部內容。高等數學的計算他可以用心算來完成。

盡管他的天賦很高,但如果沒有約翰的教育,結果也很難想像。由於約翰·伯努利以其豐富的閱歷和對數學發展狀況的深刻的了解,能給歐拉以重要的指點,使歐拉一開始就學習那些雖然難學卻十分必要的書,少走了不少彎路。這段歷史對歐拉的影響極大,以至於歐拉成為大科學家之後仍不忘記育新人,這主要體現在編寫教科書和直接培養有才化的數學工作者,其中包括後來成為大數學家的拉格朗日(J.L.Lagrange,1736.1.25-1813.4.10)。

歐拉本人雖不是教師,但他對教學的影響超過任何人。他身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學者、教授,肩負著解決高深課題的重擔,但卻能無視"名流"的非議,熱心於數學的普及工作。他編寫的《無窮小分析引論》、《微分法》和《積分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的學者認為,自從1784年以後,初等微積分和高等微積分教科書基本上都抄襲歐拉的書,或者抄襲那些抄襲歐拉的書。歐拉在這方面與其它數學家如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牛頓(I.Newton,1643.1.4-1727.3.31)等都不同,他們所寫的書一是數量少,二是艱澀難明,別人很難讀懂。而歐拉的文字既輕松易懂,堪稱這方面的典範。他從來不壓縮字句,總是津津有味地把他那豐富的思想和廣泛的興趣寫得有聲有色。他用德、俄、英文發表過大量的通俗文章,還編寫過大量中小學教科書。他編寫的初等代數和算術的教科書考慮細致,敘述有條有理。他用許多新的思想的敘述方法,使得這些書既嚴密又易於理解。歐拉最先把對數定義為乘方的逆運算,並且最先發現了對數是無窮多值的。他證明了任一非零實數R有無窮多個對數。歐拉使三角學成為一門系統的科學,他首先用比值來給出三角函數的定義,而在他以前是一直以線段的長作為定義的。歐拉的定義使三角學跳出只研究三角表這個圈子。歐拉對整個三角學作了分析性的研究。在這以前,每個公式僅從圖中推出,大部分以敘述表達。歐拉卻從最初幾個公式解析地推導出了全部三角公式,還獲得了許多新的公式。歐拉用a 、b 、c 表示三角形的三條邊,用A、B、C表示第個邊所對的角,從而使敘述大大地簡化。歐拉得到的著名的公式:
又把三角函數與指數函聯結起來。

J. 誰知道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

人物簡介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漢族,福建福州人。中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生活(19張)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 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齒不清,被拒絕上講台授課,只可批改作業。後被「停職回鄉養病」,調回廈門大學任資料員,同時研究數論,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等問題也作了研究。 1956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 1980年當選中科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現在的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被稱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安德烈·韋伊(André Weil)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工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等校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學季刊》主編等職。 發表研究論文 25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
編輯本段著作及成就
著作
《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 《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 《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哥德巴赫猜想》
榮譽
陳景潤在解析數論的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重大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獎、華羅庚數學獎等多項獎勵。 任第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編輯本段生平履歷
1933年 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陳景潤在鑽研學問(18張) 1953年 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 1957年 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並在華羅庚教授 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 1965年 稱自己已經證明(1+2),由師兄王元審查後於1966年6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 1974年 被重病在身的周總理親自推薦為四屆人大代表,並被選為人大常委。 1979年 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 1979年 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講學與訪問,受到外國同行的廣泛關注。 1981年 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 1984年 4月27日在橫過馬路時,被一輛急駛而來的自行車撞倒,後腦著地,誘發帕金森氏綜合症。 1996年 3月19日因病住院,經搶救無效逝世,享年62歲。 家庭 妻:由昆(1951-? ) 子:陳由偉 ( 1981年12月生)
編輯本段相關信息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跡:一位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創造這個奇跡的正是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他從小是個瘦弱、內向的孩子,卻獨獨愛上了數學。演算數學題佔去了他大部分的時間,枯燥無味的代數方程式使他充滿了幸福感。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他對數論中一系列問題的出色研究,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上世紀50年代,陳景潤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里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上世紀60年代後,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這一200多年懸而未決的世界級數學難題,曾吸引了各國成千上萬位數學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對這一難題提出挑戰的人卻很少。陳景潤在高中時代,就聽老師極富哲理地講: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這一至關重要的啟迪之言,成了他一生為之嘔心瀝血、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陳景潤在夜以繼日的研究數學
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這顆世界矚目的數學明珠,陳景潤以驚人的毅力,在數學領域里艱苦卓絕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碩的成果。1973年,陳景潤終於找到了一條簡明的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當他的成果發表後,立刻轟動世界。其中「1+2」被命名為「陳氏定理」,同時被譽為篩法的「光輝的頂點」。華羅庚等老一輩數學家對陳景潤的論文給予了高度評價。世界各國的數學家也紛紛發表文章,贊揚陳景潤的研究成果是「當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個成果」。 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威爾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陳景潤兩次受到國際數學家大會作45分鍾報告的最高規格的邀請。 此外,陳景潤還在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尖端技術和人類密切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他先後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了科學論文70餘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獎、華羅庚數學獎等多項獎勵。 陳景潤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然而他毫不自滿,他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高峰還沒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綜合症12年之後,由於突發性肺炎並發症造成病情加重,陳景潤終因呼吸循環衰竭逝世,終年62歲。
編輯本段個人軼事
婚姻故事
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發表,如旋風般震撼著人們的心靈,震撼著中外數學界。國內外評論說:「陳景潤成了中國科學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同志親切地接見了他。當時陳景潤身體不太好,小平同志關懷備至,會議結束後,陳景潤被送入北京解放軍309醫院高幹病房。他的到來,轟動了整個醫院,院領導給予了盛情的接待,醫生和護士無不崇敬這位世界級的大數學家。1977年11月從武漢軍區派到309醫院進修的由昆,被同伴們拉去看中國這位名人,這真是緣分,過去陳景潤連女人名字的邊都不粘,連句話都不說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陳景潤見到由昆,眼睛一亮,親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請她們進來坐下,話也多了。後來由昆被派到陳景潤的病房當值班醫生。這樣,接觸的機會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現,陳景潤都特別高興。一天,陳景潤關切地問由昆,家住在哪?有沒有男朋友、有沒有成家?由昆毫不設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說:「沒有,沒有,還早著呢。」以後,由昆也十分關心這位中國數學家,斗轉星移,彼此產生了愛情,他們在組織的幫助下結婚了。從此這位被稱為「痴人」和「怪人」的數字家陳景潤有了一個溫暖的家了。 陳景潤夫人由昆在愛撫陳的雕像
陳景潤不僅是數學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獨特的見解。兒子名叫陳由偉。"陳由偉"這個名字是陳景潤起的。陳由是他與夫人各自的姓,偉則希望其對人類有偉大貢獻的意思。陳景潤對獨生兒子的培養方法是:民主對待兒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長,使他的思維方法更具有個性。陳景潤認為,孩子有個性才能成才,文藝家、政治家、科學家都靠個性的發展才獲得成功。陳景潤希望兒子將來也當科學家。陳由偉天生聰明,每當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開看個明白。一個玩具幾十元,當母親的便拉下臉來嚴肅批評兒子。這時,陳景潤總是樂呵呵地站在兒子一邊說:"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開玩具證明他有求知慾望,能研究問題。當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對。"兒子上小學後,常常向陳景潤談自己的事,學習、勞動或與同學的往來。陳景潤認真聽著,然後為孩子當參謀,或表揚或批評糾正。很快,他就獲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兒子成了朋友。陳景潤認為,教育培養孩子,要因人而異,不同環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這正是這位舉世聞名的數學家的過人之處。陳景潤與由昆欣慰地講,教育孩子要靈活,要分階段。孩子的成長與教育方法分不開。
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陳景潤
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的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沈元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一道世界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他一生也沒證明出來,便給俄國聖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歐拉接到信後,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後,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從而使它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老師講到這里還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數學是自然科學皇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後王冠上的明珠!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艱辛歷程...... 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曾被留校,當了一名圖書館的資料員,除整理圖書資料外,還擔負著為數學系學生批改作業的工作,盡管時間緊張、工作繁忙,他仍然堅持不懈地鑽研數學科學。陳景潤對數學論有濃厚的興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系統地閱讀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關數學的專著。陳景潤為了能直接閱讀外國資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繼續學習英語的同時,又攻讀了俄語、德語、法語、日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學習這些外語對一個數學家來說已是一個驚人突破,但對陳景潤來說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為了使自己夢想成真,陳景潤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潛心鑽研,光是計算的草紙就足足裝了幾麻袋。1957年,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做為新的起點,他更加刻苦鑽研。經過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發表了他的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可是,這個世界數學領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卻不知商品分類,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來,被稱為「痴人」和「怪人」。 二 作家徐遲在《哥德巴赫猜想》中這樣描繪陳景潤的內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嚴重起來。我是病入膏肓了。細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內臟。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體確實是支持不了啦!唯獨我的腦細胞是異常的活躍,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來。我不能停止。……」對於陳景潤的貢獻,中國的數學家們有過這樣一句表述:陳景潤是在挑戰解析數論領域250年來全世界智力極限的總和。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這樣意味深長地告訴人們:「像陳景潤這樣的科學家,中國有一千個就了不得」。 陳景潤的小故事: 陳景潤出生在貧苦的家庭,母親生下他來就沒有奶汁,靠向鄰居借熬米湯活過來。快上學的年齡,因為當郵局小職員的父親的工資太少,供大哥上學,母親還要背著不滿兩歲的小妹妹下地幹活掙錢。這樣,平日照看3歲小弟弟的擔子就落在小景潤的肩上。白天,他帶領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數手指頭玩;晚上,哥哥放了學,就求哥哥給他講算數。稍大一點,擠出幫母親下地幹活的空隙,忙著練習寫字和演算。母親見他學習心切,就把他送進了城關小學。別看他長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績很好,因而引起有錢人家子弟的嫉妒,對他拳打腳踢。他打不過那些人,就淌著淚回家要求退學,媽媽撫摸著他的傷處說:「孩子,只怨我們沒本事,家裡窮才受人欺負。你要好好學,爭口氣,長大有出息,那時他們就不敢欺負咱們了!」小景潤擦乾眼淚,又去做功課了。此後,他再也沒流過淚,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為學習的動力,成績一直拔尖,終於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三元縣立初級中學。 在初中,他受到兩位老師的特殊關註: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語文老師,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橫行霸道,國民黨卻節節退讓,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託於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陳景潤勤奮刻苦,年少有為,就經常把他叫到身邊,講述中國5000年文明史,激勵他好好讀書,肩負起拯救祖國的重任。老師常常說得滿眼催淚,陳景潤也含淚表示,長大以後,一定報效祖國!另一位是不滿30歲的數學教師,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知識非常豐富。陳景潤最感興趣的是數學課,一本課本,只用兩個星期就學完了。老師覺得這個學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氣,多給他講,並進一步激發他的愛國熱情,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強大,自然科學不發達是萬萬不行的,而數學又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從此,陳景潤就更加熱愛數學了。一直到初中畢業,都保持了數學成績全優的記錄。 祖國光復後,陳景潤考入福州英華書院念高中。在這里,他有幸遇見使他終生難忘的沈元老師。沈老師曾任清華大學航空系主任,當時是陳景潤的班主任兼教數學、英語。沈老師學問淵博,循循善誘,同學們都喜歡聽他講課。有一次,沈老師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數學題:「韓信點兵」。大家都悶頭算起來,陳景潤很快小聲回答:「53人」。全班為他算得速度之快驚呆了,沈老師望著這個平素不愛說話、衣服檻樓的學生問他是怎麼得出來的?陳景潤的臉羞紅了,說不出話,最後是用筆在黑板上寫出了方法。沈老師高興地說:「陳景潤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講,我幫他講吧!」沈老師講完,又介紹了中國古代對數學貢獻,說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研究成果早於西歐1000年,南宋秦九韶對「聯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數學家歐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師接著鼓勵說:「我們不能停步,希望你們將來能創造出更大的奇跡,比如有個『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中至今未解的難題,人們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們要把它摘下來!」課後,沈老師問陳景潤有什麼想法,陳景潤說:「我能行嗎?」沈老師說:「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韓信點兵』,將來就能摘取那顆明珠: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陳景潤失眠了,他立誓:長大無論成敗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華羅庚與陳景潤的師生情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在訪日期間心臟病復發,在東京大學的講壇上猝然倒地,結束了他為祖國數學事業貢獻不止的一生。消息傳來,舉國悲哀,抱病的陳景 陳景潤與華羅庚
潤更是萬分悲痛,泣不成聲,他嘴裡不停地念叨:「華老走了,支持我、愛護我的恩師走了。」 1985年6月12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了華羅庚骨灰安放儀式。此時,陳景潤已是久病纏身,既不能自主行走又不能站立。數學所的領導和同事們都勸陳景潤不要去了,但陳景潤說:「華老如同我的父母,恩重如山,我一定要去見老師最後一面。」在他的堅持下,家人幫他穿衣、穿襪、穿鞋,由別人把他背下樓去的。到了八寶山,大家建議他先坐在車里,等儀式結束以後再扶他到華羅庚的遺像骨灰盒前鞠躬致敬,但陳景潤堅持要和大家一樣站在禮堂里。因參加儀式的人太多,又怕他摔倒,只好由三個人一左一右駕著胳臂,後邊一-個人支撐著。就是這樣,陳景潤一直堅持到華羅庚骨灰安放儀式結束。追悼會開了整整40分鍾,他就硬撐著站了40分鍾,40分鍾里他一直在哭,在流淚。 華羅庚對陳景潤有知遇之恩,陳景潤視華羅庚更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生之間的隆情厚誼在數學界傳為美談。 1956年,廈大李文清請數學所關肇直轉交華羅庚一份稿件。華羅庚接到了這個和自己相似的、飽經苦難、經歷滄桑的青年的來稿,看後十分驚喜地稱贊這個青年,肯動腦筋,思考問題深刻。這個青年人就是後來和華羅庚一樣家喻戶曉的陳景潤。 回憶在中科院工作的日子陳景潤如是說我從一個學校圖書資料室的狹小天地走出來,突然置身於全國名家高手雲集的專門研究機構,眼界大開,如魚得水。在數學所黨委的直接領導下,在華羅庚教授的親切指導和幫助下,我在這里充分領略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論研究成果,使我耳目一新。當時數學所多次舉行數論討論,經過一番苦戰,我先後寫出了華林問題、圓內整點問題等多篇論文。這些成果也凝結著華老的心血,他為我操了不少心,並親自為我修改論文。我每前進一步都是同華老的幫助和指導分不開的。正是華老的教導和熏陶,激勵我逐步地走到解析數論前沿的。他是培養我成長的恩師。 華羅庚指導學生的方法是以自學為主,指定一些要讀的書,參加一些討論班,並平均兩周和學生談一下專業。在一個權威人士的帶領下,不同學科的人員共同探討同一個課題,是華羅庚從事研究和培養人才十分顯著的特點。 華羅庚的好友賽爾伯格曾經說過:「要是華羅庚像他的許多同胞那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仍然留在美國的話,毫無疑問,他本來會對數學作出更多貢獻的。另一方面,我認為,他回國對中國是十分重要的,很難想像,如果他不曾回國,中國的數學會是什麼樣。」中國的數學會是什麼樣,現在已無法猜測,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華羅庚如果不曾回國,陳景潤的命運和遭遇必定與現在不同。 正當陳景潤利用數學所的有利條件埋頭工作時,1958年,全國科教系統開展了所謂的「拔白旗」政治運動,在全所大會上華羅庚、張宗燧等人被指斥為「大白旗」。批判的矛頭集中到華羅庚的所謂的資產階級學術思想。陳景潤也因此受到牽連。 華羅庚除了給予陳景潤學術上的指導和幫助之外,還教會了他的學生如何對待困難和挫折,如何選擇人生的道路。 文革時期,四人幫曾派遲群找陳景潤搜集華羅庚的黑材料,讓陳景潤站出來揭發華羅庚「盜竊他的成果」。其證據是,1957年,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再版時,吸收了陳景潤的成果。但是華羅庚在《堆壘素數論》的再版序言中已經寫到,「作者趁此機會向越民義、王元、吳方、魏道政、陳景潤諸同志表示謝意,他們或指出錯誤或給以幫助,不是他們的協同工作,再版是不會這樣快就問世的。」 陳景潤婉言拒絕了遲群。他單獨找到華老的學生陳德泉,據實對他講:「遲群要我揭發所謂的華老師盜竊我的成果的問題,怎麼辦?」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陳德泉一下又摸不清陳景潤的意圖,他試探著問陳景潤:「華老師到底有沒有盜竊你的成果?」陳景潤果斷地回答:「沒有。」陳德泉暗暗舒了一口氣:「那你就據實說嗎,反正實事求是嘛。」 陳景潤或許講不出過高的政治理論,他也不會用華麗的詞藻表達自己對老師、對祖國的愛,但是他的良知告訴他,搞科研沒有錯,尊敬老師沒有錯。他認定決不做對不起黨和人民的事,決不做恩將仇報的事。當有人再次來讓他揭發華老師的剽竊罪狀時,他斷然拒絕了。來人威脅他:「我們已經掌握了人證物證。」陳景潤堅決地說:「既然你們掌握了證據,還要我揭發什麼!」正是憑借自己的良知和善心,陳景潤保護了自己的老師,維護了黨和國家的利益。 後來,華羅庚和陳德泉外出,路過陳景潤住的醫院,陳德泉建議去看望一下陳景潤。由於避嫌,華羅庚沒有下車,他委託陳德泉問候陳景潤。陳德泉回來後,轉達陳景潤的話說:「華先生永遠是老師,遲群說的完全沒有那回事。」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陳景潤兩次出國訪問、講學。出於對老師的尊敬,每次出訪之前他都要到華老家道別、請教。華羅庚曾當面對陳景潤和陪同他前來的李尚傑說:「景潤的工作是建國以來,我們在數學領域最好的成果。」陳景潤則謙虛地說:「謝謝華老師,您過獎了,都是華老的栽培,我才有今天的成績。」坐在一邊的華師母忍不住插話說:「景潤是夠用功的,剛才你沒回來,等你的幾分鍾,他還拿出書來看呢。」華羅庚贊許地看著學生,滿意地點了點頭。 華羅庚對自己的得意弟子也是關愛有加的。1984年當得知陳景潤患帕金森氏綜合症時,華羅庚十分激動與難過,他說:「總不能讓陳景潤得這種無法工作下去的病呀!」 華羅庚1985年出訪日本前,曾親自到中日友好醫院去探視正在住院治療的弟子陳景潤,並對他說:「王國湘主任(中日友好醫院神經科)檢查我也可能患有帕金森氏症,等我回國後,咱們都在這兒住院。」誰知,這一面竟成了陳景潤與老師華羅庚的最後訣別。 陳景潤對他的恩師的評價是很高的。1973年,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他稱贊他的導師華羅庚是一位了不起的數學家,希望他在數論研究方面取得更豐碩的成果,認為他在應 Google Logo 紀念陳景潤誕辰
用數學方面花了太多功夫有點可惜。 華羅庚很少評價他的學生,何況他有那麼多的學生,評價不當容易引起誤會。他最多隻是在個別談話時偶爾講幾句。華羅庚曾單獨對王元說過:「我的學生的工作中,最使我感動的是(1+2)。」當王元提起他學生的一些其它純粹數學結果時,他仍然重復一遍:「最使我感動的是(1+2)」。
接受采訪
1991年北京電視台「祝你成功」欄目記者曾問過陳景潤,「人生的目的是什麼?」陳景潤說:「是奉獻,不是索取。」

閱讀全文

與數學家什麼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