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兒童數學怎麼教
第一步:會數數
要求:
1、 能熟練地從「1」開始往下數。
2、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例如:老師說:從4開始數;從 12開始數。
3、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倒數。例:老師說:從4開始倒數,從 12開始倒數。
注意要點:
數數是小班的學習內容,我們老師覺得應該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會。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很多孩子只會從「1」開始數,如果你讓他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 他們可能就不知道數了。或者說孩子不知道從9—10、19—20、29—30這種整數上跳數。
手、口、眼一致,開始是自問自答,如數完問「一共有幾個?」「3個」,一定要再讓他看一遍,即你要給復習一遍,實際上是在告訴他為什麼是「3個」,這就叫「3個」,繼而可以先問他有幾個,然後要看他的反應,點數穩定以後,目標又提高了,即點數的「內化」,就是你幾個東西,孩子能用目測的方法告訴你是「幾個」,內化也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可靠方法。
第二步:知順序
例如:
5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8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從5往前 數,往後數,從11往前數,往後數。
第三步:知大小
7與8哪個 大?12與4哪個大?
第四步:會念題
誤區:
很多孩子會看題,但不會念題。孩子知道「+」、 -」的方式,卻不知道讀法。
讓孩子讀出來是為了下一步計算時,告訴孩子:念 到「加」時,就是把數往後數。念到「減」號的時侯就是往前數。
第五步:知排位
讓孩子熟練地說出兩位數中的個位是幾,十位是幾?
15,個位是5,十位是1。
第六步:教計算
1、數手指加減法:
加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在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把手指伸出來)指,15後面是16,點兩個手指就是16、17,那麼就15+2=17。 減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的前面數開始倒數,15前面 是14, 倒數2個手指就是13,那麼15-2=13。
2、個、十位相加減法:
加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加就是5+2=7,十位與十位相加就是1,那麼15+2=17 減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減就是5-2=3,十位與十位相減1-0=1,那麼15-2=13。
㈡ 怎樣教好數學
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對數學的迷戀往往也是從興趣開始的。正如托爾斯泰所說的「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那如何才能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呢?我將圍繞關愛學生,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可在生活上關心學生,在學習上幫助差生來實現;並通過優化課堂教學,來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可在導入時設置懸念,探討新知中創設各種情境,設置多樣化多層次的練習,精心設置課堂小結等教學環節中激發和提高學生的數學興趣。此外,我還通過揭示數學之美,來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一、 關愛學生,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對一門學科的興趣往往是從這一學科的老師開始的。如果學生喜歡該學科的任課老師,那麼他也會對這一學科產生興趣和學習動機。所以我們數學老師,要充分利用起這一點,用「愛」來激發和維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1, 生活上關心學生
小學階段的學生很崇拜老師,如果能得到老師的贊揚,或者與老師在課堂之外有所交流、接觸,學生都會表現的很興奮,對這一學科也會表現出很高的興趣。特別是一些在生活中無人體貼和照顧的學生,他們特別需要老師的愛。所以我們教師有必要在生活上多關心一下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愛,使他們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動機。
2, 學習上幫助差生
小學生的數學成績,直接影響到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成績好的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會表現的很強烈。而對於那些學習很吃力的差生,則會對數學的興趣表現的越來越消極。所以教師要及時幫助這部分差生彌補數學知識上的缺陷,提高他們的數學成績。我們不僅要在課外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輔導,而且還要注重課內的輔導,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他們的數學成績:講課時多注意他們;提供給他們較多的課堂參與機會;對這部分學生的家庭作業和課堂練習及時的檢查講解,存在的知識缺陷及時補救;對學生存在的點滴進步要及時的表揚、鼓勵。這樣從點點滴滴中幫助差生,他們就會逐步轉變,漸漸喜歡上數學,從而提高了自己的數學成績。
二、 優化課堂教學,調動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除了要在生活中關心學生,學習上幫助差生等方式之外,能好好的把握住這短短的課堂40分鍾也是至關重要的。那如何才能充分的利用好這堂課呢?那就需要我們把握住課堂的每一個環節,把每一個教學環節都上精彩了,才會使整個課堂發揮出整體的教學效果,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起到提高學生數學興趣的作用。
1,在導入時設置懸念來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上課伊始的導入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在使用情境導入、實驗導入、演示導入、設疑導入時,給學生創設一個懸念。因為小學生的好奇心很強烈,它能引發學生的興趣,是小學生興趣的重要來源。強烈的好奇心會緊緊的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從而牽引著小學生去積極探索事情的原因。因此,在數學教學的導入中,教師應巧設問題,製造懸念,為上好整堂數學課打下鋪墊。
例如:在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先提問:「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徵是什麼?」當學生輕松回答後,教師再問:「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是什麼呢?」有的學生可能受前者的影響回答:「個位是3、6、9、的數能被3整除。」是這樣嗎?讓同學們通過動筆試一試,像13、16、19、23……都不能被3整除,顯然這不是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然後,教師再讓同學們說數字,自己不用動筆試一試就能很快的說出它是不是3的倍數。接著讓學生檢驗老師的判斷是否正確,從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當學生問及原因時,教師先不告訴他們,讓他們把剛才檢驗的幾個數的數字的位置調換一下,看看還是不是3的倍數,學生經過檢查驚奇地發現它們仍然是3的倍數,這說明能被3整除的數與其每個數字所在的數位無關。「那麼這里邊有什麼奧秘呢?」不等教師提問,學生自己便會積極思考起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2,在探討新知中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數學脫離了生活實際,只是一系列單純的數字或符號。那將不再是學生學習時感到枯燥乏味了,整個數學都會失去存在的價值的。那我們學習數學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把生活實際和數學充分的聯系起來,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價值所在,這樣才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學習數學的積極情緒。把生活與數學聯系起來我們可以通過創設各種教學情境來實現,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競爭情境等,讓學生從中認識到數學的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創設演示這樣的一個情境,小明家有一塊長方形的耕地,鄰居家有一塊平行四邊形的耕地,由於某種原因鄰居家想和小明家換一下耕地,問如果把耕地直接換了,小明家會有虧損嗎?這時學生肯定會說算出兩塊耕地的面積來就可以知道有沒有虧損了,這時學生就會去量兩塊地的邊長,前面剛學過了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長*寬,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算呢?是邊長乘邊長嗎?顯然不是這樣的,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如何來求?小明著急死了,同學們快來幫小明想想辦法。這樣同學們找到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意義了,自然就會產生對它的樂趣。
3,設置多樣化多層次練習來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的重手段。是學生對所學新知的鞏固,也是教師對學生新知掌握程度的一種檢測。同時它還可以引導學生更深一步的理解新知。但由於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這就造成了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不同。那如何才能使所設計的練習既使掌握快的同學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又不至於使掌握慢的同學感到吃力呢?那就需要我們在設計練習時做到多層次、多樣化,使其難度逐步提高,同時盡量設計到班裡的每一個人
㈢ 幼兒的數學怎麼教
鏈接:
《巧虎快樂數學》是利用伊索寓言故事來教小朋友們學習數學的,當然還是由我們熟悉的主人公—巧虎、琪琪來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個人感覺《巧虎快樂數學》利用伊索寓言的方法是非常贊的,讓小朋友們在寓言故事中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數學知識,在學習這方面,巧虎的好點子確實值得贊揚。不管是《巧虎英語學習版》還是《巧虎拼音城堡》或者《巧虎學漢字》,這些學習的資源都不會給孩子帶來任何的學習壓力,相反,會讓孩子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或許這就是巧虎的神奇之處吧。
㈣ 怎麼教幼兒10以內數學
方法如下:
第一步:讓孩子熟練地學會數數要求是:
1、 能熟練地從「1」開始往下數。
2、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例如:老師說:從4開始數;從12開始數。
3、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倒數。例:老師說:從4開始倒數;從12開始倒數。
數數是小班的學習內容,我們老師覺得應該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會。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很多孩子只會從「1」開始數,如果你讓他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他們可能就不知道數了,或者說孩子不知道從9—10、19—20、29—30這種整數上跳數。
第二步: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數之間的前後關系:
例如:5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8的前面是幾?往後數,從11往前數,往後數。
第三步: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數之間的大小關系:例如:7與8哪個大?12與4哪個大?
第四步:讓孩子學會念題,很多孩子會看題,但不會念題.孩子知道「+」、「-」的方式,卻不知道讀法,讓孩子讀出來是為了下一步計算時,告訴孩子:念到「加」時,就是把數往後數,念到「減」號的時侯就是往前數。
第五步:教會孩子認識個位與十位,讓孩子熟練地說出兩位數中的個位是幾,十位是幾?例如:15,個位是5,十位是1。
第六步教孩子進行計算:
1、數手指加減法:
加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在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後面的數開始點手指,15後面是16,點兩個手指就是16、17,那麼就15+2=17。
減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的前面數開始倒數,15前面是14,倒數2個手指就是13,那麼15-2=13。
加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加就是5+2=7,十位與十位相加就是1,那麼15+2=17。
減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減就是5-2=3,十位與十位相減1-0=1,那麼15-2=13。
這兩種方法相對來說,「數手指」只適合兩個數中有一個是單數的加法算式,因為如果兩個數都是雙數,那麼手指就不夠用了;而「個、十位相加減法」雖難學些,但能適用於所有算式計算,從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建議用「個、十位相加減法」。
㈤ 怎樣教好數學最好的辦法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認為關鍵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那種一味的灌輸,不是解決的辦法,而是要想辦法如何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學生去理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積極融入整個課堂學習氛圍中,達到「教」孜孜不倦,「學」樂而不疲,同時,學生的熱情也能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使教師越講越生動,越講越精彩,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提高數學教學:
一、認真搞好教學各個環節的工作。
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認真鑽研教材教法、備教材、備學生、備大綱,盡可能深入淺出的進行講授,作業要強調精練,要認真批改作業,及時反饋信息,及時調整上課方法、課程進度等。
二、樹立所有的學生都能教好的觀念。
每個人均有獨特的天賦,都有培養價值,關鍵在於要按照他們早期所表現出來的天賦,適應其特點進行教育。數學教學的困難是暫時的,核心是教師首先應轉變觀念,教師應樹立所有的學生都能教好的意識,在充分考慮學生原有水平的基礎上提出適度要求,用自己的信念去鼓舞學生獲取進步,這是做好數學教學工作的前提。
三、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教師不光是知識的傳授者,還肩負著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的重任。其中最迫切的是愛的需要、信任的需要,學生能從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個語態中了解到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因此,教師平時要利用一切機會主動地接近他們,與他們進行心理交流,和他們交朋友。哪怕是對他們的微微一笑,一句口頭表揚,一個熱情鼓勵的目光,都可能為其提供熱愛學習,進而刻苦鑽研數學的契機,給學生一種無形的力量。
四、讓學生樹立成功的自信心。
較差學生數學學習跟不上是由於在學習上基礎薄弱,他們缺乏學習自信心。教師就應充分相信學生,引導學生樹立自信心,幫助學生不斷成功,提高學生自尊自信的水平,形成積極的自我學習的機制。
五、科學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數學教學講成「報告課」,容易養成學生的惰性和乏味的感覺。學習沒勁頭,但我們知道,絕大多數學生對新鮮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根據這種心理,應改變傳統的講授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例如:使用教學模型、電腦等教學方法。設計出新穎的教學過程,把數學知識轉化為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的刺激物,從而引發其產生進取心。
通過對較差學生的輔導,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對差生要更有耐心,講話語速一定要慢、清晰,教學講解需要更清楚、更詳細。甚至對所講的問題要逐字逐句的進行分析。如有些幾何語言、數學語言,我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反復記憶,達到熟練運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作到不厭其煩,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差生時要特別注重組織教學的技巧,問題分析要透徹,解題思路一定要簡潔清晰,要善於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思維充分活躍起來,才能更好的實施教學,更有利於學生接受知識
㈥ 大班小朋友數學怎麼教
首先,從小就得教小孩數數,這個非常重要。然後,等到孩子從1能數到10的時候,可以教他數實物。比如屋子裡的凳子,桌子上的蘋果、老師給的糖果。然後等孩子回到家,數家裡幾口人、做了幾道菜,到了超市買東西買了幾個,只要有機會就讓他數,不要顯麻煩。只有應用到實物當中,小孩才會對數字有概念。
孩子要牢記「9要1」、「8要2」、「7要3」、「6要4」、「5要5」 湊十法簡便易行,思考過程有「一看(看大數),二拆(拆小數),三湊十,四連加」 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加剩數。
先從簡單的弄始教給孩子,比如1+1=2,1+2=3,先用實物,比如1+1就可以拿1個蘋果加1個蘋果,1個蘋果加2個蘋果,慢慢讓孩子對數字加深概念,但是小孩在學校里沒有實物,所以就再教用手指來算。
要先教孩子數實物,而不是用手指。先對數字加深概念一定要先用實物讓孩子算,再教孩子用手指。不然孩子會依賴手指,而不了解數字的真正含義。
10以內的加減相關口訣:
一、10以內加法口訣
1+1=2
2+1=3,1+2= =3
3+1=4,2+2=4,1+3=4
4+1=5,3+2=5,2+3=5,1+4=5
5+1=6,4+2=6,3+3=6,2+4=6,1+5=6
6+1=7,5+2=7,4+3=7,3+4=7,2+5=7,1+6=7
7+1=8,6+2=8,5+3=8,4+4=8,3+5=8,2+6=8,1+7=8
8+1=9,7+2=9,6+3=9,5+4=9,4+5=9,3+6=9,2+7=9,1+8=9
9+1=10,8+2=10,7+3=10,6+4=10,5+5=10,4+6=10,3+7=10,2+8=10,1+9=10
二、10以內減法口訣
2-1=1
3-1=2,3-2=1
4-1=3,4-2=2,4-3=1
5-1=4,5-2=3,5-3=2,5-4=1
6-1=5,6-2=4,6-3=3,6-4=2,6-5=1
7-1=6,7-2=5,7-3=4,7-4=3,7-5=2,7-6=1
8-1=7,8-2=6,8-3=5,8-4=4,8-5=3,8-6=2,8-7=1
9-1=8,9-2=7,9-3=6,9-4=5,9-5=4,9-6=3,9-7=2,9-8=1
10-1=9,10- 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10-9=1
㈦ 怎樣教孩子數學入門
幼兒數學教育,最重要的是啟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首先要給幼兒建立數學認知,把數學生活化、游戲化、兒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1、通過游戲進行數學啟蒙。
游戲場景學數學是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最合適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孩子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
因為游戲能對小朋友的規則意識、執行能力和策略意識進行綜合鍛煉。
游戲都有規則,小朋友要聽懂規則、服從規則,同時又要達到目的;當規則變化的時候,他們也要跟著變化自己的策略。這個過程,不是記住知識點就夠的,它其實鍛煉了小朋友對知識靈活應用的綜合能力。
2、通過繪本進行數學思維啟蒙。
沒有孩子不喜歡故事的,這種啟蒙方法使得原本枯燥的數理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在聽故事的同時,不知不覺吸收知識。繪本整個看下來,一點都不枯燥!聽著像天書一樣的數學知識,在繪本都能找到現實生活中的依據。
以場景式代入的方式讓孩子先融入到故事中,再從故事裡發掘數學問題,進行解剖和分析。
數學學習最主要的是要體會知識背後的思維方法,畢竟知識是固定的,而背後的思維方法才是最具價值的。
3、看動畫片進行思維啟蒙。
兒童動畫系列,片中小人物熱愛數學,用數學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障礙,將圖案、數字和形狀的知識融入動畫,內容充滿互動,幫助幼兒用數學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問題。孩子能掌握對數字的認識、數學的技巧,同時發展孩子的思考性。
當然也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習慣和提高智力。
培養孩子的數學學習習慣。數學基礎中,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家長要注意在孩子每天的生活中,都和孩子一起進行一些有意思的小計算,這些小計算會讓孩子漸漸地習慣上數學學習。
提高孩子的智力。在孩子玩的玩具中,以及孩子玩的游戲中,家長都可以給孩子帶來數學教育,這些數學教育會讓孩子的智力得到提升,這也就是所謂的給孩子益智,所以,家長要注意抓住每次機會。
㈧ 幼兒數學應該怎麼教呢
數感的培養最好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和感覺出發,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興趣去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去進行實踐,讓孩子在公園里數五百棵樹,感受五百棵樹所佔面積有多大。每天生活中讓他去學習認知這些數字,激發了他對數學的興趣,也同時活躍了他的思維。數學,講究的是一種思維能力,而不是生搬硬套的。
培養孩子對數學的熱愛以及數感、圖形感初步培養。也可以做個數學標本書,拍照形式專門搜集生活中的圖形和數字。甚至數數,不厭其煩的數數,可以在家裡數葡萄粒、櫻桃,以便於分享給家人,或者數路燈、計算自己要走多久,數自己走了多少步才到路口等等,這種重復數數的技能,慢慢的給孩子計算
㈨ 大班小朋友數學怎麼教
一、講帶有數字故事的繪本
建立寶寶對數字的認識,可以從帶有數字的故事書、繪本開始。講故事是孩子最容易接受新知識的方式,孩子會在繪本中逐漸熟悉和自行發現數學符號,並將其賦予獨特的魔力。
例如「小鴨子裡面混進了一個數字,是什麼呢?」「數字4和旗子們玩起了藏貓貓的游戲,你能找到它嗎?」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很快認識簡單的數字,在腦海中活躍起來。
二、玩空間搭建的游戲
數學是算術與幾何學等學科的統稱,對成人而言比較復雜的幾何問題,其實在孩子低齡時期就可以進行啟蒙。
例如積木,就是讓孩子體驗空間感的最好的「道具」。積木具有不同的形狀,父母可以指引孩子觀察這些形狀的特點,通過玩「找形狀」的游戲讓孩子記住它們的名稱;還可以通過壘砌不同造型的積木,引導孩子理解「空間」是如何構成的,在不同側面觀察空間的不同投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鼓勵孩子多觀察、多表達。例如,車輪是圓形的、蛋糕也是圓形的;餅干是方形的,電視機也是方形的。通過這些觀察來深入理解形狀在生活中的表現和用處,讓孩子的「二維視角」三維化。
三、玩對比游戲
生活中的「數學道具」數不勝數。積木除了玩空間搭建游戲,還可以拿來比較大小、數目多少以及不同的長短。
能夠拿來玩對比游戲的,還有高矮不同的桌子、面積不同的盤子、薄厚不同的靠墊等等,都可以培養孩子發現事物間的邏輯順序。通過幾次對比游戲,孩子很快就能理解「比較」的概念和意義,會主動指出爸爸的手比自己的手大,媽媽比自己的頭發長等等。
四、測量游戲
大一些的孩子,能玩的數學游戲就更多了!例如,用腳丫丈量房間的尺寸,是不是非常有趣呢?
想讓孩子對度量單位有明確的感知,不一定要靠死記硬背。拿一把軟尺,鼓勵孩子玩測量游戲,家裡的桌椅板凳、孩子的日常用品都可以成為測量對象。另外,還可以和父母比一比誰猜的數據更准確,都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在實際操作中自然形成對「米」、「厘米」、「千克」等計量單位的印象。
五、玩數學游戲
切蛋糕、分水果這些「家務活」,父母應當樂於請孩子承擔,並給出或難或易的數學指令,例如「將蘋果平均分成5份」、「請給我1/6塊蛋糕」等,在游戲中學數學。
更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和父母一起玩數獨等數字游戲,鍛煉心算和瞬間記憶能力,培養對數字的敏感度。聰明的父母可以和孩子比比誰完成得更快,既鍛煉孩子的思維,又是快樂的親子時光。
引導孩子不斷學習是有技巧的。游戲是所有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在游戲中培養「數學智能」,不但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記憶,也讓孩子對數學不畏懼,品嘗到學數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