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什麼軟體視頻教幼兒數學加減法啟蒙
幼兒數學加減法啟蒙
鏈接: https://pan..com/s/1Kqpnn2jvFeSfUe7kFLWvTg
㈡ 幼兒大班數學教學視頻網站
你可以直接在優酷網,或者土豆網等搜幼兒大班數學,基本能找到相關上傳的視頻。
㈢ 如何進行幼兒園數學教育
對於幼兒階段的學習來說,其教學重點不應該是幼兒在幼兒園學會了多少數學知識,掌握了多少數學技能,而是通過基礎的幼兒園數學學習,能夠學會基本數學知識並對數學有一個較明確的認知;同時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產生對今後數學學習的強烈興趣,並在這一過程中具備初步的數學思維和意識,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因此,教師要根據幼兒的情況盡可能多選取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代替枯燥的課堂講解,以幫助幼兒更好地學習數學,就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另一句話一樣:「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接下來,筆者將結合具體的教學經驗和思考心得,詳細闡述一下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
一、及時對幼兒的數學水平進行評估是開展數學活動的前提
現階段,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和革新,人們對於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教師課堂要教得好,還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擺脫傳統的死板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做到靈活多變。所以要想在教學時每堂數學課都起到應有的效果,就必須對幼兒的數學水平做到了如指掌,在制定教學活動時都能針對幼兒當前數學水平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和活動安排,以保證符合幼兒的數學認知水平,不會出現所教內容、所用方法與幼兒知識儲備、數學能力脫節的現象。而想要在教學時做到對幼兒數學知識的詳細了解,就必須及時對幼兒進行數學水平的評估,以便能夠經常更新幼兒的數學學習情況,做到隨時調整,更具有針對性。
首先,要對幼兒的數學水平進行定期檢測。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彼此之間在學習能力、接受能力、認知能力,甚至理解記憶方面都存在差異和不同之處,所以定期對幼兒進行檢測,可以隨時掌握幼兒的學習情況和發展動態,對幼兒的數學水平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樣才可以有依據地進行教學活動的制定。其次,除了階段性的大規模檢測之外,教師還要隨時對幼兒進行觀察,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性地觀察幼兒的學習表現和回答情況,隨時隨地掌握幼兒數學學習的第一手資料,這樣才可以保證教學活動的全面性和准確性。
二、對幼兒進行因材施教,以便明確教學目標
通常情況下,教師在進行幼兒數學活動設計時,都是根據參考用書來安排教學目標,以教材內容為基本決定活動步驟和方式,不注重對幼兒實際情況和數學能力的分析,使教學效果有時並不盡如人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平時的檢測結果和觀察所得,對幼兒的學習能力和情況進行細致分析,以便進行「因材施教」,這樣制定的教學目標和流程才能更符合幼兒的學習水平和心理預知,這樣幼兒就不會覺得教師的內容枯燥而不想學習,也不會因為教師的內容不符而出現數學學習畏難情緒,始終能夠「跳一跳夠得著」,這樣幼兒在學習時就會一直保持較為飽滿和高昂的興致,使教學活動更加積極、順利。
在學習數字的時候,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說,由於年齡過小還不具備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師在安排教學目標和內容的時候,應該據此制定較為簡單的內容,不要以成人的思維來看待,要嘗試從幼兒的角度去思考什麼內容的數學學習是當前幼兒能夠合理接受的。基於此,教師應該明白小班幼兒只能對數字進行數數,有一個基本的多和少的概念,所以在安排教學活動時應以反復練習和唱數字歌、做數字數數游戲為主。而對於大班幼兒來說,學習情況則大為不同,雖然同是數字學習,但由於年齡和心理認知水平都有所提高,相應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也應該更改,可以讓大班的幼兒學會10以內的簡單數字加減或者根據所看到的數量或要求說出相應的數字。
三、結合合理有效的提問輔助數學教學活動
對於課堂教學活動來說,教學的主體是幼兒,而教學的引導者則是教師,在每一次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將師生之間的學習互動看作是一次平等的對話交流,而不是無聲的學習。同時,就目前的幼兒教學來說,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占據了課堂學習的絕大部分時間,所以針對學習內容恰當合理地制定不同類型的提問,可以進一步引導幼兒學習,鍛煉幼兒的數學思維,讓教學活動更有目的性和成效。
1.通過陳述性提問進行課堂導入
每一節課開始前,教師進行簡單的復習和導入可以讓幼兒加深對上節課所學內容的記憶並對接下來所學的內容產生一定的興趣,而這時教師通過設置合理的提問活動,就能夠較為清晰地了解幼兒對之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並能根據幼兒的語言反饋知道他們是否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興趣,若興趣不佳或幼兒還未進入狀態,則可以快速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流程,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說,教師和幼兒之間的良好提問互動,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課堂教學情況,輔助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學習圖形與空間的相關內容時,有一節是「聽指令做動作」,教師在教新內容前就可以對幼兒進行陳述性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圖形,經過一晚上的睡眠,大家有沒有將知識交給月亮姐姐啊,還記不記得我們學過的內容呢?」當幼兒回答後教師就可以通過肢體活動復習圖形名稱,來加深幼兒對圖形的記憶,並進一步體驗空間關系。
2.通過趣味提問,增強幼兒數學活動的探究慾望
幼兒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就是趣味性與知識性並重,很多時候教師都是通過游戲、戶外活動、唱歌、看動畫視頻的形式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但是這些方法都比較浪費時間,且需要交叉進行、輪流採用才會起到好效果,一般一節課穿插一種形式即可,可若是想要讓教學活動大多數時間都具有一定趣味,則可以運用趣味性提問來調動課堂學習氛圍、連接課堂活動步驟,這樣就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內做到教學與趣味玩耍兩不誤。
在學習完數字之後,單純的數數訓練肯定會讓幼兒覺得枯燥無趣,這時教師就可以採取「尋找數字」的方式提問,用趣味性的話題詢問幼兒:「桌子有四條腿,那就是數字4,生活中有很多數字陪伴著我們,小朋友們可不可以找一找,發現身邊的數字呢?」這時幼兒的注意力和興趣就一下子被吸引過來了,有的說教室有一個黑板是1,有的說幼兒園里有28棵樹是數字28,還有的說我有三支鉛筆等等,不同的回答瞬間就調動起了幼兒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問:「你有幾本書」「你喜歡吃幾種水果」「班級里有誰穿了白色的衣服」等這類問題,通過趣味提問讓幼兒去觀察、尋找,進而激發幼兒強烈的探索慾望,讓幼兒在有趣的回答中實現數字的訓練。
四、結合生活實際設置生活化的數學活動
1.用生活中的實物進行教學,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幼兒由於年齡和身心發展的原因,對具體事物的感知要遠遠超過虛擬的想像理解,幼兒通過觀看、操作比聆聽、想像更能記住所學的數學知識,而數學的學習往往具有抽象性,所以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物進行教學,這些物品幼兒經常接觸,所以印象深刻,在學習時能夠起到很好的過渡輔助作用,幫助幼兒理解抽象難懂的數學內容。學習「年月日」的時候,教學目標要求幼兒通過學習記住一年有幾天、一個月有幾天、一年有多少個月,這些內容不是幼兒強行記憶就可以理解的,因此教師可以借用幼兒常玩的玩具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大小不一的玩具人偶代表不同的月份。用大玩偶代表大月份,小玩偶代表小月份,最小的一個小玩偶是二月,然後在每個玩偶上貼當月的日歷,配合《年媽媽一家》的故事,讓幼兒理解並懂得年、月、日的概念。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圖形西餅店》這一課讓幼兒運用橡皮泥製作出不同形狀的餅干,加深幼兒對圖形的理解,通過折紙的方式理解「二等分」的概念等。
2.創設生活化的數學環境,增強幼兒學習興趣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人們對教育的認知和要求也愈發提高,哪怕是幼兒教育也要求教師不能在幼兒的學習過程中將概念知識強加給幼兒或者讓幼兒死記硬背,而是要結合生活發現其中蘊含的知識,就如教育家杜威說的:「教育即生活。」同樣,在幼兒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盡可能融入生活,讓所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讓幼兒能夠更快、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
近些年,在幼兒教學中大力提倡開展主題活動的方式,由於主題活動可以較好地結合生活實際,所以對於幼兒的教學有著較大幫助,尤其在數學方面可以更好地幫助幼兒學習和理解。只有讓幼兒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真實存在,並不是虛無縹緲的理論和概念,那麼就能讓幼兒更好地去感知數學,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開展「管分類計數小能手」的主題活動時,就可以讓幼兒將今天中午午餐的食物進行分類,看看中午主食有幾種、水果有幾種、蔬菜又有幾種,其中水果裡面的香蕉有幾個、蘋果和橘子各幾個,再將選出的蘋果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看看大蘋果幾個、小蘋果幾個。從宏觀到細微,在生活化的主題活動中讓幼兒學會分類和計數,在有趣的生活場景中進行數學訓練。
總之,幼兒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在進行數學活動教學時要充分結合幼兒的情況,選擇生動有趣、具有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讓幼兒盡可能快樂、容易學會數學知識,培養數學思維。
㈣ 孩子六歲了,對數學一竅不通,甚至十以內加減法都不會,有什麼好的幼兒數學教學視頻嗎要形象生動,淺顯
呵呵,偶六歲只會數到從一到十,更別談加減了。但到三四年級後就是班裡數一數二,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