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數學教授:幼小階段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數學
幼兒數學學習,是通過實物理解抽象的數字,以及數學含義。首先要啟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給幼兒建立數學認知,把數學生活化、游戲化、兒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培養幼兒思維培養。
▋有意識的進行數學教育
通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情,使孩子不知不覺中接觸到數字「1」的概念。例如在給孩子喂飯的時候,可以說「寶寶乖,先吃一口,再吃一口」,這樣子對孩子日後數字教育會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和孩子做游戲互動
游戲是孩子最喜歡最能接受的學習方式,也是最有利於親子關系的方式。例如,和孩子爬行比賽,或者比賽撿東西的游戲等。通過游戲,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和運動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耐力和競爭意識,對孩子以後的成長發展非常有好處。
▋教孩子做比較
數學啟蒙除了數數,還涉及到圖形幾何、時間空間、邏輯推理、比較分類等。家長們藉助生活中的事物,教孩子大小比較、形狀配對知識。例如吃飯時讓孩子比一比誰的碗更大,裝的東西多,甚至可以引導孩子動手操作一下,怎麼才能裝滿它。
▋教孩子數數之前要懂的
很多父母一提到數學啟蒙,就想到教孩子數數,其實數數隨時都可以進行,並不單純讓孩子背數字,而是讓孩子理解數字。在教孩子數數前,家長應該多引導孩子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了解到大小快慢、輕重高矮等的不同,然後才引導孩子去認識數字1234,理解數字。
啟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不僅是數數和加減,要更多地聯系實際,讓孩子去發現生活中數與形的關系,並引導孩子理解和運用抽象數字後的實際意義,將數學與他的日常聯系起來,這是父母給孩子做數學啟蒙需要思考的,也是最恰當的方式。
2. 幼升小前該怎麼輔導孩子學數學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原國家JW幼教處曾聯合進行了「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一轉折的影響甚至大於孩子入中學和考大學。小學低年級任教老師對「幼小銜接」給出以下認識和建議:1、現在的孩。
3. 10到20以內的加減法怎麼教
一、加法:
1、大數記心裡,小數往上數,如6+3= ?,把6記在心裡,往上數兩個數,7、8、9, 之後得出結果6+3=9
2、20以內不進位加法:十位不變,個位相加,如15+4=?,先用5+4=9寫在個位上,然後再在十位上寫上1。但是對於一年級的學生,很多學生很難記住十位和個位的概念,我們可以用方位的方法來讓學生記住,直接告訴他左邊是十位,右邊是個位。
對於不能完全理解十位和個位的學生,家長和小孩在家裡可以經常玩猜游戲的方式來理解這些數字。可以用以下3種方式來描述數:
① 個位是3,十位是1 ,然後反過來說,十位是3,個位是1.
② 2個十,6個一,然後反過來說,6個十,2個一
③ 比14大,比15小的數是誰?用這些方式描述數,讓孩子猜,或者反過來孩子描述大人猜,直到熟練。
3、20以內進位加法:
(1)利用「湊十法」計算:「
湊十法」也就是湊成整十,這是一個運用加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的一個過程,而且屬於不能直接運用題中數據,需要拆分才能進行簡便運算的一類。例如:9+7=9+(1+6)=(9+1)+6=10+6=16
因此,我們再教小孩子做題目時可以這樣說,見9想1,把7分成1和6,那麼9+1等於10,10加6等於16.
(2)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10以內減法來編成口訣計算:「見九減一,見八減二,見七減三,見六減四,見五減五。」
例如:9+8=( ),利用口訣「見9減1」,就拿8減去1結果7,用7來作和的個位,即9+8=17, 8+6=( ),利用口訣「見8減2」,就拿6減去2等於4,用4來作和的個位,即8+6=14。
二、減法:
1、大數記在心裡,小數往下數,如8-3=?, 把8記在心裡,往下數三個數,7、6、5, 之後得出結果8-3=5.
2、20以內不退位減法:十位不變,個位相減,如19-6=?,先用個位上的9-6=3寫在右邊,然後再把十位上的1寫在3的左邊。
3、20以內退位減法:
(1)利用「破十法」計算:「破十法」也就是把一個數拆成十和個位上的數,然後用10減去個位上的數再加上個位上的數字。
例如:12-7=(),把12拆成10和2,先用10-7=3,再用3+2=5,那麼12-7=5.
(2)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10以內加法來編成口訣計算:「見九加一,見八加二,見七加三,見六加四,見五加五。」
例如:12-9=( ),利用口訣「見9加1」,就拿2加上1等於3,即12-9=3, 13-6=( ),利用口訣「見6加4」,就拿3加上4等於7,即13-6=7.
4. 數學考100分的技巧是什麼
數學考100分的技巧是:
1、做飯的數學
大人每次在准備做飯時,他們要倒水、稱麵粉、分開放置、估計時間和看菜譜。為什麼不讓孩子們參與這樣的活動?
在他能倒蛋糕面或看菜譜前,他可以拿個木勺子在 塑料碗里攪拌。讓孩子看你是如何按著菜譜一步一步做的,你是如何調控烤箱上的溫度的。
記住要警告孩子食物太燙不能摸不能吃。
2、「我」的相關數字
孩子們為知道他們自己的地址和電話號碼而感到自豪。很早的時候,孩子們就能確定他們的年齡。他們想知道他們的高度——尺、寸、厘米等計量單位。
把一個孩子放在稱上,就有機會讓孩子比較重與輕。孩子可以學會他們穿多大號碼的衣服,並且能判斷那件合身和那件不合身,這是在「空間關系」上的早期訓練。
3、家庭生活
房子維修給孩子提供極好的機會來練習數學技能。
讓孩子看你量門框,或看你在牆中間掛一幅畫。你要完成某件事的時候,孩子可以幫你做點事,象拿釘子、螺絲和工具。
另外,日常生活中象設定鬧鍾的時間或准備好餐桌都是孩子數數和與數字打交道的機會。
4、游戲
有很多與數學有關的小游戲,比如小年齡孩子玩的電話游戲,大孩子玩的塔積木等等,這些游戲中都滲透著精彩的數學內容。
如果你能幫助孩子與鄰居的孩子一起活動和運動,他們更有機會思考數學問題了。
5、管理錢財
孩子能摸錢、數錢、存錢、把錢分類和在人督導下花錢。
領他們逛商場告訴他們買東西必須付多少錢,他們可以節省多少打折錢,這方法固原不錯,但教孩子們關於錢的價值比這更好。
隨著孩子長大,當他們做家務活時給他零用錢,讓他們開始學會工作掙錢。
6、旅行
即使一個短暫的外出旅行也能給孩子提供與數學相關的經驗。
通過車身路過的景色請孩子確定車速是多少。讓他估計一下車子從一處房子到另一處房子要多少分鍾、讓孩子大聲讀出車牌號又或者是將這些車牌數字飛快的相加。
7、「過家家」
當孩子在假裝做什麼時,他們常常創造與現實生活一樣的處境,他們可以檢查公交車時刻表,或長途開車要上多少原料。
另外,假裝游戲大多包括數字和數數。別忘了數學概念也涉及在小問題和積木里,孩子在玩搭積木的同時會學到數數、幾何、數學。
在好媽媽看來,孩子幼升小也好,想要他未來經濟不拮據也罷,甚至哪怕是為了考試不偏科呢,數學能力肯定是要提高的。
但數學能力不是說坐在課桌前,做那麼幾頁算術題就能得到訓練和提高的,要讓孩子對數學產生興趣,才能更好地提高孩子數學思維能力!
5. 如何教孩子20以內的加減法
第一步:讓孩子熟練地學會數數。要求是:
1、 能熟練地從「1」開始往下數。
2、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例如:老師說:從4開始數;從12開始數。
3、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倒數。例:老師說:從4開始倒數,從12開始倒數。
數數是小班的學習內容,我們老師覺得應該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會。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很多孩子只會從「1」開始數,如果你讓他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他們可能就不知道數了。或者說孩子不知道從9—10、19—20、29—30這種整數上跳數。
第二步: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數之間的前後關系:
例如:5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8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從5往前數,往後數,從
11往前數,往後數。
第三步,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數之間的大小關系:例如:7與8哪個大?12與4哪個大?
第四步,讓孩子學會念題。很多孩子會看題,但不會念題。孩子知道「+」、「-」的方式,
卻不知道讀法。讓孩子讀出來是為了下一步計算時,告訴孩子:念到「加」時,就是
把數往後數。念到「減」號的時侯就是往前數。
第五步,教會孩子認識個位與十位,讓孩子熟練地說出兩位數中的個位是幾,十位是幾?
例如:15,個位是5,十位是1。
第六步教孩子進行計算:
1、數手指加減法:
加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在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
子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後面的數開始點手指,15後面
是16,點兩個手指就是16、17,那麼就15+2=17。
減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
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的前面數開始倒數,15前面是14,
倒數2個手指就是13,那麼15-2=13。
加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加就是5+2=7,十位與十位相加就是
1,那麼15+2=17
減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減就是5-2=3,十位與十位相減
1-0=1,那麼15-2=13。
這兩種方法相對來說,「數手指」只適合兩個數中有一個是單數的加法算式,因為如果兩個數都是雙數,那麼手指就不夠用了;而「個、十位相加減法」雖難學些,但能適用於所有算式計算,從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建議用「個、十位相加減法」。
6. 如何讓孩子在幼升小時期的數學能力得到提升
鏈接:https://pan..com/s/1y7BZ1hyv20zhB7KbNct4Qg
幼升小是幼兒園或學齡前兒童升小學的簡稱。隨著教育的改革,特別是小升初升學方式的多元化、學籍制度管理的強化,幼升小已在小升初、初升高中變得最為重要。
幼升小家長看不到小升初統考、看不到分數,對小學的認識只能停留在原來的認識上或口碑相傳上,而幼升小是未來進入教育水平好的、較好的區縣好中學的跳板,因此幼升小既要看小學,更多的是還要看可能進入的初中、高中學校,這樣就使得幼升小擇校、升學變得迷亂而復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