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家長怎樣給學前班的孩子輔導數學
一、讀題三遍,認真理解題目要求
第一遍:看清每一個字。孩子用手指指著題目文字,家長領讀一句,孩子跟著讀一句。太長的句子可以斷開分兩三次讀。
這個過程是孩子們看清每一個字的過程,所以可以較慢或者斷開讀。孩子們經常看著字讀,就會慢慢認識這些字,一段時間以後就可以先讓孩子們自己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家長教一下。
第二遍:完整地讀一遍題目要求,說說題意,勾出關鍵字詞。
讀完以後家長不要忙著給孩子解釋題意,而是鍛煉孩子,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要求是什麼意思。
如果發現孩子沒有理解正確或者理解不全面,再讓孩子讀一遍,盡量讓孩子自己去發現題目給出的要求。
如果孩子經過幾遍讀題還是不能理解正確,家長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孩子進行分析,常用的提問方式有:
①題目要求我們做什麼?(畫圈、連線、塗色、填空、計算……);②要求怎麼做?(把誰圈起來?把什麼樣的連起來?把什麼塗上顏色?……)。
例如:「把同樣高的塗上相同的顏色。」提問:做什麼?(塗色);把誰塗上顏色?(同樣高的);塗什麼顏色?(相同的顏色)。
孩子正確理解題意後讓他選出關鍵字詞勾畫出來,幫助自己加深理解和記憶。上面這道題就可以這樣勾畫:把同樣高的塗上相同的顏色。
第三遍:正確理解之後再讀一遍,加深記憶和理解。然後動筆做題。
二、獨立解決,自己檢查,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1、理解了題意以後,讓孩子自己答題。
2、答完題後,自己對照題目要求進行檢查。
檢查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題檢查方法不一定相同,但是都有一個總的原則就是不能只看答案,而是要再看題目要求,對照題目要求檢查過程、最後才是答案。如果是填空題,最基本的訣竅是讀一讀看是否通順;計算題一定要再算一下……。家長可以根據題目的類型指導孩子相應的檢查方法。
三、三種改錯的方法
孩子自己檢查以後再邀請家長檢查,如果發現錯誤,家長根據錯誤情況教給他改錯的方法。
1、A類:粗心的錯誤。
家長發現錯誤後先不做任何提示,只是提醒他再看題目要求、圖或者文字,然後對過程、答案進行思考。
孩子如果自己發現並改正了,就讓他在這道題的序號下面寫一個A,表示這類錯誤是由於粗心造成的,完全可以自己改正,同時也提醒自己不要再粗心。
2、B類:方法、知識錯誤。
孩子自己不知道為什麼錯,家長可以給他提示。例如:
某題:下面哪一行不一樣,在它後面的括弧里畫「√」。
(1)1、2、3、4、5()
(2)2、4、6、8、10()
(3)5、6、7、8、9()
孩子能夠理解題目要求是選擇不一樣的一行,可是不知道哪一行不一樣。家長可以這樣提示:「第一行的數字在發生什麼變化?每次增加多少?第二行呢?」孩子根據提示去思考,而不是家長直接告訴他答案。總之,能讓孩子去思考的,家長決不代替。
孩子根據提示做出來以後,讓他在這道題的序號下面寫一個B,表示這類問題自己還有一些困難,是自己的薄弱點,需要以後多思考、多練習。
3、C類:無法理解的問題。
有些錯誤家長提示方法以後都不能解決,必須家長講解方法、過程,幫著孩子做出來的,這類問題請在序號下面寫一個C,表示這是孩子的難點,提醒孩子在老師講解類似問題的時候注意聽。
4、這些A、B、C符號的標注,其實就是孩子對自己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能夠有效地幫助孩子找到發生錯誤的根源,同時也幫助孩子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
例如:對於A類錯誤,需要仔細讀題,認真檢查;對於錯誤,需要上課時認真聽老師和同學的方法,多思考,多練習。
家長可以針對B、C類錯誤,再設計類似的題讓孩子練一練,力爭能夠在下一次不再成為薄弱點、難點。
這個習慣養成以後,孩子在高段的學習中能夠進行自我管理。高段科目多,內容多,時間緊,復習時有針對性,把書、作業拿出來,重點針對B、C類進行復習鞏固,就可以高效地完成知識的查漏補缺,重點突破,這樣節約時間,輕松愉快。
② 學前班數學怎麼教
學前班數學教學方法如下所示。
一、教材分析。
經過數學活動培養幼兒的認識本事,經過供給充分的條件,為幼兒設計多種活動,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感官,觀察和了解數與數的相互聯系,從而讓幼兒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達解決問題的本事。
學前班數學教育的主要有分類,排序和對應等數學基礎知識,10以內數的意義,學習4以內的加減、有關的幾何形體和事物的時間、空間關系的粗淺知識,以及簡單的測量活動等。
二、學期目標。
1、教幼兒學習1-10的數數、順數、倒數。
2、正確的方法書寫1-10的數字。
3、教幼兒學習8以內的加減,正確迅速地掌握8以內的數的加減運算及組成。
4、幼兒學習分實物或圖形,並區別物體的高矮、遠近。
5、教幼兒認識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圓形、橢圓形,並能迅速地區分。
6、引導幼兒學習認自身為中心和客體為中心區別左右,會向左、向右移動。
7、培養幼兒能清楚講述活動的過程和結果。
8、在教師的幫忙下能歸納、概括有關數學體驗,學習從不一樣角度,不一樣方面思考問題,能經過觀察、比較,類推、遷移等方法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9、培養幼兒進取主動的進行數學活動,學會迅速、有條理的擺放、整理活動工具。
三、教學重難點。
1、能理解數字的意義並能准確計算。
2、能對周圍的事物有必須的空間想像本事。
3、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能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為今後的學習打基礎。
四、學生基本情景分析。
由於環境、教育條件和遺傳因素的影響,幼兒在身心發展上存在個體之間的差異,不一樣的幼兒逐漸表現出興趣、本事等方面的不一樣,這就構成了兒童的個性差異。
所以根據幼兒的年齡和個性差異,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教師要因材施教的發展幼兒的本事,帶領幼兒認真開展數學活動,使每個孩子都在原先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五、教學措施。
兒童的學習是一種主動進取的活動,能根據自我的興趣和需要來對周圍環境中的事物進行觀察、操作,同時展開聯想、想像,比較、分析等內在的思維活動。
所以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把數學知識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並經過游戲的方法培養和保護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並創造和供給必須的條件幫忙幼兒合理地運用其掌握的數學知識,將其轉化為認識事物的本事。
③ 大班小朋友數學怎麼教
首先,從小就得教小孩數數,這個非常重要。然後,等到孩子從1能數到10的時候,可以教他數實物。比如屋子裡的凳子,桌子上的蘋果、老師給的糖果。然後等孩子回到家,數家裡幾口人、做了幾道菜,到了超市買東西買了幾個,只要有機會就讓他數,不要顯麻煩。只有應用到實物當中,小孩才會對數字有概念。
孩子要牢記「9要1」、「8要2」、「7要3」、「6要4」、「5要5」 湊十法簡便易行,思考過程有「一看(看大數),二拆(拆小數),三湊十,四連加」 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加剩數。
先從簡單的弄始教給孩子,比如1+1=2,1+2=3,先用實物,比如1+1就可以拿1個蘋果加1個蘋果,1個蘋果加2個蘋果,慢慢讓孩子對數字加深概念,但是小孩在學校里沒有實物,所以就再教用手指來算。
要先教孩子數實物,而不是用手指。先對數字加深概念一定要先用實物讓孩子算,再教孩子用手指。不然孩子會依賴手指,而不了解數字的真正含義。
10以內的加減相關口訣:
一、10以內加法口訣
1+1=2
2+1=3,1+2= =3
3+1=4,2+2=4,1+3=4
4+1=5,3+2=5,2+3=5,1+4=5
5+1=6,4+2=6,3+3=6,2+4=6,1+5=6
6+1=7,5+2=7,4+3=7,3+4=7,2+5=7,1+6=7
7+1=8,6+2=8,5+3=8,4+4=8,3+5=8,2+6=8,1+7=8
8+1=9,7+2=9,6+3=9,5+4=9,4+5=9,3+6=9,2+7=9,1+8=9
9+1=10,8+2=10,7+3=10,6+4=10,5+5=10,4+6=10,3+7=10,2+8=10,1+9=10
二、10以內減法口訣
2-1=1
3-1=2,3-2=1
4-1=3,4-2=2,4-3=1
5-1=4,5-2=3,5-3=2,5-4=1
6-1=5,6-2=4,6-3=3,6-4=2,6-5=1
7-1=6,7-2=5,7-3=4,7-4=3,7-5=2,7-6=1
8-1=7,8-2=6,8-3=5,8-4=4,8-5=3,8-6=2,8-7=1
9-1=8,9-2=7,9-3=6,9-4=5,9-5=4,9-6=3,9-7=2,9-8=1
10-1=9,10- 2=8,10-3=7,10-4=6,10-5=5,10-6=4,10-7=3,10-8=2,10-9=1
④ 學前班數學加減法怎麼教
學前班數學加減法教學方法如下:
1、小棒法。教寶寶學習加減法的方法有小棒法。跟孩子准備好一些小棒,在教孩子的時候,讓孩子一根根的數,通過數小棒來直觀的認識加減法,用什麼加什麼,就喊寶寶按數量數,相信多數兩次寶寶就知道了。
2、兒歌法。教寶寶學習加減法可採用兒歌法。把這些簡單的加減法運算編成一些兒歌,教寶寶一遍又一遍的唱,兒歌的朗朗上口,寶寶唱幾遍也就會了,而且孩子天生就對歌曲比較感興趣,相信只要寶寶願意跟家長學,學會加減法也不是什麼難事了。
3、口訣法。教孩子學習加減法可採用口訣法。加減法都有對應的口訣表,在教孩子學習的時候,就直接教孩子背這些口訣表,相信多背幾次 寶寶也就會讀了,會讀的同時,寶寶其實潛意識里也就會運算了,至少說簡單的加減法是會的。
4、玩具法。教孩子學習加減法可採用玩具法。跟孩子拿一個又一個的玩具,邊玩玩具邊學習加減法,這樣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相信孩子學習的效果更佳一些,而且也學得進去一些,而且記憶也要深刻一些的。這就是典型的寓教於樂。
注意事項
教寶寶要有耐心。教孩子學習加減法,還得要有耐心才行。寶寶在初學期,教一兩次不會也很正常,這個時候家長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假如你動不動就和寶寶生氣,或者是斥責寶寶的話,估計孩子都不想學了,因為有心理陰影的影響,估計潛意識里會抗拒。
秉持先易後難原則。教孩子學習加減法,要秉持先易後難的原則。孩子還小,一切都還處於認知階段,作為家長,在教孩子的時候就要記住孩子的特性。
千萬不要期望你的孩子一下子就能學會,因為寶寶本身年齡小,教幾次都記不住也很正常,而且簡單的都沒弄會,又去喊孩子學習難的,估計也還是很具體,相信寶寶也很難學會了。
⑤ 幼兒園學前班數學怎麼教
游戲法:
游戲法是根據兒童好動的天性,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兒童感興趣的游戲中,讓兒童在自由自在地、無拘無束的各種游戲活動中學習數學的一種方法。
兒童數學學習中的一種十分重要的途徑和方法,它能更有利於調動兒童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體現出兒童學習特點和身心發展的和諧。
游戲法我們又把它分了六個種類:操作性數學游戲、情節性數學游戲、競賽性數學游戲、運動性數學游戲、運用各種感官的數學游戲、數學智力游戲。
分類介紹:
①操作性數學游戲
這類游戲是指兒童通過操作玩具或實物材料,從而獲得數學知識的一種游戲,它也有一定的游戲規則。
例如:小班幼兒學習幾何圖形辨識時設計的「送圖形寶寶回家」的游戲,安排三個動物玩具的家,並分別貼上△、○、□的標記,讓幼兒把「圖形寶寶」送到相同特徵的玩具動物的「家」里去。
②情節性數學游戲
這類游戲具有一定的游戲情節、內容和角色,特別適合於年齡小的兒童。通過游戲情節的安排來體現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這類游戲一般以一個主體貫穿整個游戲。
例如:為小班幼兒學習「3以類計數與許多」而設計的「小貓抓魚」游戲,教師和小朋友分別扮「貓媽媽」和「小貓」,「貓媽媽」以游戲的口吻要求「小貓」們每個抓1條魚,1條、1條魚合起來就成了「2」、「3」、「許多」條魚了,可以分組進行。這個例子在這一系列情節中滲透了「1、2、3和許多」的數學概念。
③競賽性數學游戲
帶有競賽性的性質的數學游戲更適合於中、大班,不僅能滿足兒童的競賽、好勝心理,而且有助於對知識的鞏固和培養發展兒童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例如:為大班幼兒學習加減法而設計的「擲股子」游戲,幼兒通過兩個股子的點數和,進幾、退幾,建構加、減的概念
④運動性數學游戲
這類游戲是指寓數學概念或知識於體育活動之中的游戲。這類的游戲既滿足了兒童好動的天性,又滲透了數學的初步概念。
例如:大班幼兒學習數的組成而設計的「擲飛鏢」游戲,先記錄某一總數中的投擲結果(如5個飛鏢,投中3個,未中2個。。。。。。。),再根據對投擲結果的歸納來學習數的組成。
⑤運用各種感官的數學游戲
這類游戲主要強調通過不同的感官進行數學學習,強調兒童對數、形知識的充分感知。
例如:在為學習幾何圖形辨識而設計的「神奇口袋」游戲,幼兒通過觸、摸來感知、區別幾何圖形的特性。
⑥數學智力游戲
這是一種運用數學知識以促進兒童智力發展為主的游戲。數學智力游戲能極大地調動兒童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其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獨創性以及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⑥ 學前班數學加減法怎麼教
1、小棒法。教寶寶學習加減法的方法有小棒法。跟孩子准備好一些小棒,在教孩子的時候,讓孩子一根根的數,通過數小棒來直觀的認識加減法,用什麼加什麼,就喊寶寶按數量數,相信多數兩次寶寶就知道了。
2、兒歌法。教寶寶學習加減法可採用兒歌法。把這些簡單的加減法運算編成一些兒歌,教寶寶一遍又一遍的唱,兒歌的朗朗上口,寶寶唱幾遍也就會了,而且孩子天生就對歌曲比較感興趣,相信只要寶寶願意跟家長學,學會加減法也不是什麼難事了。
3、口訣法。教孩子學習加減法可採用口訣法。加減法都有對應的口訣表,在教孩子學習的時候,就直接教孩子背這些口訣表,相信多背幾次 寶寶也就會讀了,會讀的同時,寶寶其實潛意識里也就會運算了,至少說簡單的加減法是會的。
4、玩具法。教孩子學習加減法可採用玩具法。跟孩子拿一個又一個的玩具,邊玩玩具邊學習加減法,這樣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相信孩子學習的效果更佳一些,而且也學得進去一些,而且記憶也要深刻一些的。這就是典型的寓教於樂。
教寶寶要有耐心。教孩子學習加減法,還得要有耐心才行。寶寶在初學期,教一兩次不會也很正常,這個時候家長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假如你動不動就和寶寶生氣,或者是斥責寶寶的話,估計孩子都不想學了,因為有心理陰影的影響,估計潛意識里會抗拒。
秉持先易後難原則。教孩子學習加減法,要秉持先易後難的原則。孩子還小,一切都還處於認知階段,作為家長,在教孩子的時候就要記住孩子的特性,千萬不要期望你的孩子一下子就能學會,因為寶寶本身年齡小,教幾次都記不住也很正常,而且簡單的都沒弄會,又去喊孩子學習難的,估計也還是很具體,相信寶寶也很難學會了。
⑦ 幼兒園學前班數學怎麼教
1、點名法
點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做的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仔細探究,你會發現其中蘊含著無數的教育契機。我們的點名不是叫名字而是喊學號。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固定的學號,三年來孩子們與自己的學號相依相伴,如影隨形:毛巾上、水杯上、學慣用品上……,每每都要對號入座。說到學號,不僅孩子自己,就是同伴都會自然而然的與具體的小朋友對上號。通過喊學號進行點名,可以幫助幼兒提高對數字的敏感性,讓抽象的數字元號變得生動、親切起來。
集體活動學習了順數和倒數、雙數和單數之後,我們每天的點名也變得花樣百出。今天我們按順數點名,明天倒數點名;這會單數點名,過一會再來雙數點名。點名成了有趣的復習,點名時間也變得快樂和有趣。
2、游戲法
幼兒的生活就是游戲。利用生活的間隙時間我們開展「我的飛機起飛了」的游戲,以同伴之間的問答形式展開。「我的飛機起飛了。」「飛到哪裡去?」「飛到10號家裡去。」10號幼兒站起來問:「我的朋友在哪裡?」這時10的兩個相鄰數9號和11號小朋友就得馬上站起來回答:「你的朋友在這里!」以反應快的朋友擔任下一個起飛者。以此類推。這個游戲開始時會有些難度,主要是復習數的相鄰數以及訓練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3、實踐運用法
學習數學就是要在實踐中拿來用的。值日生工作不僅培養了幼兒為別人服務的勞動意識,而且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也考驗了他運用數學的能力。
開飯前將幼兒分成若干組,每組5-6人,每次選出一位值日生,要求點數本組人數,說出總數。接著按本組人數點數碗筷,要求做到每人兩個碗一雙筷。訓練幼兒點數、總數及做事的條理性。值日生輪流做,開始會出錯,慢慢地情況就越來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