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子棋中有哪些數學知識(急用,越多越好!) 謝謝~!^o^
1:五子棋的名稱為什麼是五子而不是四子或六子不知道你有沒有下過四子棋或六子棋?可能是和我的好奇心有關系吧,我是一個喜歡專研原因及運行規律的人,凡事也喜歡去問一個為什麼,就像小時候,我爸經常會給我買一些玩具,可能是男孩子天生的破壞性吧,每次玩具快玩壞時,我都會去一個偏僻的角落,找一個磚頭把玩具砸開,總是喜歡看看裡面是什麼構造。所以下五子棋的時候,我也試著去下四子棋或六子棋,但是,很遺憾的是四子棋總是誰先下第一步誰會獲勝,因為四子棋的獲勝太容易了,後下者,總是怎麼也堵不住前者。於是我們普遍認為四子棋是一款沒有技術含量的棋子,於是就這樣被拋棄了。六子棋走了兩外一個極端,在我的記憶中六子棋似乎都是一平局結束的,也不排除實力相差懸殊的時候,會出現一下獲勝者。這是我的講演,也是我的一個感知,我相信,我們的前輩,他們也是經歷了三子棋、四子棋、五子棋、六子棋、七子棋...,在一次次的試驗和檢驗中,他們發現五子棋是最具可玩性與挑戰性的游戲,所以五子棋保留了下來,並世代流傳著。對於五、四、六的思索也許正是自己平時研究數學,然後對於數學保留了一種條件性的思索。後來試著用一些數學的方法或語言來證明出來,五子棋的優越性和最佳性。可是還沒有想到辦法。考慮原因發現五子棋是變化中下的,是靜態到動態的轉筆和不定性,使得對於五的證明具有了挑戰性,也許以後對於數學專業知識的加深,我能想到征法吧,聰明的朋友,我相信有一天你會證出來的。2:五子棋有多少行多少列也許我們經常在下五子棋,但是五子棋的棋盤究竟是多少行多少列呢?棋盤真的是經常會看到,這就和我們生活或是我們學數學一樣,有些東西,一直在我們眼皮下打轉,但是是我們沒有重視還是這些東西確實不需要重視。也許一種習慣的養成就在平時。很多時候會獨自一人走在路上,我總是喜歡默默的查一下,樓梯有多少台階、從這個十字路口到下個十字路口要走多少步、旁邊的高樓有多少層、地下道里有多少個台燈...五子棋有多少行多少列呢,這個問題,究竟有多少意義,我也是不太清晰,只是覺得感興趣,很好奇,於是把他數了下來。答案是15行15列。類比一下,足球上有多少個五邊形多少個六邊形呢?3:在一個平面上,如何用6個圍棋子擺出4行,每行3個的圖形?從數學上來講,本題是奧數上一個典型的題目,在小學5年級的寒假作業中,有一個類似的題目,如果不明原理,去試驗去尋找答案的話,很可能會覺得無解。該題對於高中上來講,沒有見過類似的題目一般也是很難做出來的。那麼如何去考慮類似於「一共@個,擺成#行,每行¥個」的題目呢?看一下本題,4行、每行3個。那麼一共是多少個棋子=3×4=12個。但是現在只有6個圍棋子,所以,需要每個圍棋子都用2次,即每個圍棋所在的點都有兩條直線經過它。方案很多,如下圖 至於可不可以是有1點有3條直線經過,有1點1條直線經過,兩外4點都是兩條直線經過,朋友,你可以去嘗試一下。4:除去對稱或旋轉可以得到的位置,一個棋子在五子棋上有多少種擺法首先要看一下五子棋棋盤形狀,我們知道有15行、15列,那麼我們如何來擺呢? 比如圖中的1號和2號和29號和50號這四個棋子只能算作一種擺法。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算的話,整副棋只需看棋盤的1/8即可,我們拿右下角的一半來看即41-49之間的空間39-48之間的空間37-47之間的空間35-46之間的空間33-45之間的空間31-44之間的空間29、43以及最中間的位置這些位置算一下的話,剛好是36個。所以本題的答案是36。5:五子棋盤上任意位置擺兩個黑子有多少種不同的擺法?五子棋盤上任意位置擺一個黑子、一個白子有多少種不同的擺法?五子棋盤上任意位置擺兩個黑子、一個白子,有多少種不同的擺法?
Ⅱ 圍棋的方法,是怎麼運用數學的,為什麼有的地方都沒氣了還可以落子,什麼叫點目,
圍棋的數學應用是最簡單的,只要會加減法就可以了,棋盤共361個交叉點,誰占的多就誰勝。至於你說的沒氣了還可以放子,那就只有一種情況,就是那一顆子放下去後,可以提起對方的棋子。點目是計算勝負時或形式判斷時用的一種方法,著先得了解什麼是「目」,目上圍棋上的術語。1、我國古代稱「路」。計算地域的價值單位。凡由活棋圍成的地域稱為「目」。每在圍棋盤上多一個空交叉點,即多得一目。因此提子、圍地、收官,每每以所得「目」數來計算大小。2、與古時的相同,梁武帝《圍棋賦》:「方目無斜。」即指棋盤直線與橫線之間構成的方形。
棋手通常採用「點目」的方法來判斷形勢,這是因為判斷形勢時點目要比數子更為簡便快捷。我國國手按中國現行數子法來下圍棋時,判斷形勢也都是用的點目法,而點目法所依據的卻是計目制規則而非數子制規則——在中國現行數子制規則中壓根兒就沒有「目」的概念
Ⅲ 圍棋的數目規則是怎樣的
數目法規則其原理是在雙方下子手數相等的情況下(終局時,黑方可能會多下一子,我們將在吳老的一盤棋中,詳細分析如何處理這種黑棋收後的情況,才為合理),不計算雙方下在棋盤上的子數,只是計算各方所圍之空的數目。空多一方為勝。
快速數目的三種方法:湮滅法、出入相補法、直觀法。
當區域較大且其內的棋子較「鬆散」的時候用此三種方法效果更明顯,當區域小且棋子較「擠」的時候,直接數的效果可能也不差。
湮滅法:在區域內去掉與對方死子數等量的已方的棋子,也可稱為「中和法」。二個白子是死子,去掉其旁邊的二個黑子,然後即得目數3*4=12。證明方法有很多種,最簡單的證明方法也即最直觀的證明方法是:白棋欲破這塊有12目的黑陣,下了二手,而黑防守二手,結果即白棋破陣失敗,黑的目數不變。
出入相補法:「出入相補」其實是數學中的一個幾何原理,在這里,則強調「先計算,後做棋」。由於習慣,平時數目的時候,會對棋子進行「做棋」而做假設性的「移動」棋子,當區域小的時候用此法不錯,但當區域空曠的時候,這種方法就不夠直接快速了。最直接快速的做法是:直接截取一塊區域並計算,然後再減去多算(或加上少算)的棋子,紅線區域為3*4=12目,然後黑子B1移動到上方的空B1處,再減去3個B棋子即可得目數12-3=9。
直觀法:最省腦力。換句話說是「簡單計算,簡單計數」。比如57+8,在實際進行目測的時候,如果「8」的那塊區域鬆散,那麼就是57+3+5=65這個演算法最省腦力。一來大腦可以不需要進行進位計算,二來可以減少「目」的計數。
Ⅳ 圍棋規則和拓撲學有哪些關聯
圍棋數學基本結構與拓撲學有關
世界上棋類很多,最有名的應該是圍棋和象棋,但公認從深度上象棋不如圍棋,這里有個基本的道理。因為圍棋所做的事情就是連接和切斷,這兩個觀念的博弈。如果你能掌握這兩個的博弈,會連接,會抵擋敵人的切斷,你就會贏棋。這兩個觀念在20世紀的數學發展史里,變成非常非常重要。20世紀數學出了一個新知,叫topology,中國翻譯成「拓撲」。拓撲學是今天數學和物理里非常重要的一點。圍棋的規則非常的簡單,基本就是在研究連接和切斷之間的對立,圍棋之所以有深度是跟她的數學基本結構有關系的。
Ⅳ 關於圍棋和數學的問題
不對,圍棋和數學兩碼事,只是兩者在計算能力上要求比較高而已,比如一個問題的解決都需要設計N中方案,但二者還是有本質區別的,數學要抽象能力很強,圍棋要形象思維能力強。
Ⅵ 關於圍棋的一些基本知識
中日韓圍棋簡史
欣聞古力七段在LG杯半決賽槍挑"李元霸"-李世石,為中國隊提前包攬冠亞軍,心中舒暢無比,這可能是近日為數不多令我真正高興的事.興奮之餘,我也冒冒然將前幾日寫給一親密友人的文章發表於此,希望能加深大家對圍棋發展的了解.
圍棋在我眼裡是棋中之王,是陽春白雪,任何其他棋類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別的棋都是從有到無,而圍棋卻是從無到有,需要人的創造性思維。圍棋博大精深的底蘊更是深深吸引著我,它包含數學,邏輯,心理,軍事,禮儀等多門學科的文化,對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有極大的影響和感染。接觸過我的人大多都覺得我比同齡人要顯得更為成熟和穩重些,我想這完全是因為受了圍棋的影響。對我而言,圍棋猶如浩瀚汪洋,只需一瓢水就能受益匪淺。
圍棋起源中國,發展在日本,現在實力最強的卻是韓國。當今世界的圍棋也是這三強鼎立的局面。
韓國的圍棋其實起步很晚,基本是九十年代初才在世界棋壇上看到韓國人的身影。但是韓國人的棋風就如他們的足球一樣兇狠,力量大,有「韓國流」美譽,前幾年其國內更有令人敬畏的圍棋四大天王,分別是「石佛」李昌鎬,「燕子」曹熏鉉,「野草」徐奉洙和「煞星」劉昌赫。
李昌鎬乃公認的當今棋壇第一人,他的棋看似平淡無奇,卻總能把子力運用到最合適的位置,棋風很穩,下棋之用功非普通棋手所能及之一二,據說他每天用在圍棋上的時間至少八小時。正因為如此,他的成績驚人,年僅十六歲就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世界冠軍,目前他拿的世界冠軍數量也是地球上最多的,而且估計該記錄也很難被後人打破,所以他也被公認為當今世界棋壇第一人,有五十年一遇棋才之美名。下棋之外的他,人很內向,見了女孩子會臉紅,一直沒談過女朋友,加之他下棋時認真嚴肅,一動也不動,始終一張面無表情的臉,故有「石佛」的外號。(挺可愛的一個人,也是我喜歡的棋手之一)
曹熏鉉對韓國圍棋的貢獻可以稱得上」豐功偉績」這四個字,其最大的功績就是培養出了李昌鎬這個得意門生。當然他本身也是「三十年難遇」的人才,棋風輕靈,如燕子般舞動,人稱「曹燕子」。1989年正是一鳴驚人的他,挫敗了當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聶衛平而勇奪由台灣人應昌期出巨資籌辦的首屆「應氏杯」世界圍棋錦標賽桂冠,從而被韓國人視為民族英雄, 結果極大推動了圍棋在韓國的發展。在如今區區幾千萬人口的韓國,居然 每四人里就有一個會下圍棋的,普及率之高,幾乎全民皆棋,由此可見曹熏鉉是多麼的了不起。曹熏鉉在發現了李昌鎬這個棋才後,安排他住在自己家裡親自授之以道。李昌鎬在 棋壇上暫露頭角後,開始在眾多國內的比賽里和師父頻頻上演「師徒對決」精彩好戲,且經常將師父斬於馬下。以至於曹熏鉉的夫人,即李昌鎬師母後來有趣地回憶道,那時候兩人回來只要看看李昌鎬的表情就知道是誰贏了,如果李紅著臉,很不好意思和大家吃飯,那百分百是李贏了,反之如果李回來後很高興的樣子,那絕對是他輸給了師父。
「野草」徐奉洙的棋路很野,幾乎每盤棋都擺出和對手決一生死的姿態,也拿過幾次世界冠軍,但最驚人的成績是在某一屆中日韓三國圍棋擂台賽上疾風勁草般連贏九盤,這一成績絕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中日韓三國擂台賽規則是每方出五人,抽簽決定出第一盤由哪兩國先下,然後贏者繼續擺擂接受挑戰,輸者淘汰,徐能連贏九盤簡直是奇跡)。
劉昌赫是不能不說的傳奇人物,他原先是業余棋手,因成績出色,經韓國棋院破格批准轉為專業棋手。他可以說是兇狠無理的「韓國流」的典型代表。有「天下第一攻擊手」稱號的他,令每個對手都對他敬畏三分。正處圍棋事業輝煌期的劉昌赫遇到了她的美麗妻子,韓國電視台的漂亮女主持,兩人共墜愛河,喜結連理,絕對是眾人眼裡金童玉女般的幸福一對。然而,老天有的時候真是殘酷,在兩人度過了短短幾年的幸福生活後,劉的妻子突然身患重病辭世,令人唏噓不已,劉更是痛不欲生,整個人垮了,成績一落千丈,漸漸沒有了消息。前段時間聽說他復出了棋壇,整個人看上去憔悴不堪,消廋的臉上猶見淚痕濕,唉,昔日英豪如今竟成悲情人物,世事難預料。(所以說三十年太久,只爭朝夕)
韓國再這四人後又出了新「四小天王」,「李昌鎬第二」等等,其中就有目前如日中天的李世石。我雖然不是什麼哈韓族,但是向來對韓國圍棋人的堅韌精神甚為敬佩,其實喜歡韓國電影的朋友可能或多或少也有相同的感受.
出於強烈的民族感情,我很不喜歡日本,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對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深刻地反省那段歷史,一個不敢面對歷史的民族,是不會受人尊敬的,更不要說喜歡了。不過就圍棋而言,我也不能抹殺它所作的貢獻。畢竟圍棋在日本發展了多年,對世界圍棋來說日本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古時的日本圍 棋屆有如武俠小說里江湖,分幫立派,門戶眾多。一旦有新的棋型和定式,都會被該門派的掌門人如密笈般小心謹慎地記錄下來,積少成多,最終形成一本厚厚的「葵花寶典」,非本門弟子決不外傳。各個圍棋道場還經常組織相互間的比賽,以此來證明自家的實力。古時下棋的時限很長,一盤棋短的一兩天,長的可以兩三個月,每步棋都可稱得上 是嘔心瀝血之作。所以那個時期的日本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名局佳作。其中尤以保徹吐血之局最為著名.據說當棋局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秀策棋聖(秀策是日本歷史上公認的第一高手)下出了一步絕世妙手,引得保徹當場氣急攻心,臉紅耳赤,當日封盤回去後在家中吐血身亡。你看了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但在當時的環境下,輸贏已不僅僅是個人成績的問題,而是關繫到整個門派的榮辱存亡。經過歲月的洗禮,日本的棋風漸漸形成了學院派的風格,大多中規中矩,基本功扎實,但欠缺創新精神,固守陳規。雖然在80年代至九十年代,日本在世界舞台上還是最強者,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日本圍棋的地位日落西山,日本棋手在國際大賽上鮮有佳績。
最後來說說我們中國的圍棋,中國的圍棋歷史源遠流長,但是也和它的國家一樣經歷過許多風風雨雨。古時中國的圍棋也留下了許多曠世奇作,如《官子譜》,《當湖十局》等等,其中象黃龍士,范西屏等人的棋就是拿到現在來看水平也是相當高的。不過最令國人驕傲自豪的,就是被世人譽為百年難遇之才---吳清源大師。(聽說田壯壯導演已開拍電影<<吳清源>>,甚是期待)都說亂世出奇才,這句話用在吳大師身上再恰當不過了。吳清源出生於動盪的軍閥戰亂年間。他年幼時僅看街坊下了幾盤棋,就學會了圍棋.因天賦極高,被北洋軍閥頭子段祺瑞看中,招入府內下棋。後來更是在段的資助下(這也是段做的為數不多的好事),東渡扶桑學棋。要知道那個年月,一個中國人想在日本立足是多麼的困難,能活下去就很不錯了,下圍棋簡直是奢望。可是吳大師做到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在圍棋上的天賦,創立了全新圍棋布局理念,在日本圍棋屆創立了自己的新天地。吳大師的出名引發了日本當局的不滿,他們覺得必須要將吳大師的發展勢頭打壓下去。於是處心積慮得找來了當時日本圍棋屆水平最高的幾名棋手,安排他們每人和吳大師下十盤棋,試圖用車輪戰方式打垮吳大師。誰知吳大師在對這幾人的十盤升降級比賽中全部獲勝,為當時受日本侵略的中國出了口惡氣。然而日本人終究是陰險無比,技不如人就使用盤外招。一場「意外」的車禍將如日中天吳大師撞離了顛峰……
解放後,百廢待興,圍棋也正開始慢慢恢復。可惜好景不長,隨著十年浩劫的到來,圍棋作為「四舊」之一也被徹底打入了冷宮。然而我們的民族英雄聶衛平卻正是利用這十年的知青歲月,如飢似渴地在圍棋天地中獨自修煉。文革結束了,隨著中日邦交正常化,圍棋和乒乓外交一樣,成為中日邦交的一個重要活動。但是那時中國圍棋的總體水平還是非常落後,一個普普通通的日本女棋手到中國都能將中國男爺們殺得片甲不留。這簡直是和平年代的莫大恥辱。年輕的陳祖德(前中國棋院院長)和聶衛平發誓要振興中國圍棋事業。有句話說得好,這世上只有不想做的事,而沒有做不到的事。他們終於創造出了新的布局---中國流,作為秘密武器亮相於某屆中日邦交比賽上,最終使中國第一次在總獲勝盤數上超越日本。進入80年代,日本NEC想到了以擂台賽的形式搞一個中日比賽。客觀的說,那時中國的圍棋水平離日本的差距還是很大,所以NEC初步設想是只搞一兩屆,一是做廣告,二是趁機羞辱一下中國。首屆比賽是中日每隊出八人, 結果沒想到中國隊第二個出場的江鑄久上來就是一個五連勝,給了日本人當頭一記悶棍。不過日本當時的實力畢竟是強,小林光一登場後馬上還以六連勝,一下把中國隊主將聶衛平請了出來。在小林光一身後還有當時日本棋壇的巨匠加藤正夫和藤澤秀行,兩人都是一頂一的高手,可以說形式非常不樂觀。然而重壓之下方顯男兒本色,聶衛平硬是勇闖三關,為祖國贏下了首屆擂台賽。之後聶衛平更是在中日圍棋擂台賽上颳起了令人聞風喪膽的「聶旋風」,在出場的四屆比賽里創下了十一連勝的記錄,被中國棋院授於」棋聖」稱號,更是在神州大地上掀起了全民學棋的熱潮。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只想搞一兩屆擂台賽的日本NEC看到日本的潰敗,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搞下去,這一搞就是十幾屆,這是後話了。
Ⅶ 圍棋和數學
圍棋涉及太多的模糊思維了,暫時電腦都不能戰勝人類,就是因為還沒有這樣的演算法。現在的電腦就是採取方法就是所謂的窮舉法,每一步棋都要把整個棋盤搜索一遍,而且要考慮很多層,計算量是很大的。而且不像人的思維是連貫性的,一個計劃是一氣呵成的,想好以後如果都在意料中,那麼接下來數步都會比較快,而對它來說,每一步都是重新開始。
其實圍棋裡面特別是在開始階段根本沒有最好的下法,靠的就是感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即所謂的棋風,但是電腦就只有一套思維方式,那就是差距。同樣的定式有人走出後會佔便宜,有人會吃虧,定式是指走完之後雙方都不吃虧的下法,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就是境界的高低。而電腦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境界,這是人類跟他們的區別。
或者有一天有某位天才可能可以想到一種演算法去戰勝人類,但是我想那個運算也是很大的。或者發展到某一天有人用幾百萬,幾億個CPU連在一起去挑戰人類,但是不知道能不能贏?去這里了解一下吧,他們研究圍棋的人工智慧化
http://tieba..com/f?kz=103045487
Ⅷ 圍棋是點目高深還是數子高深啊,還有應式數子法,他們三者各有什麼特點
中國規則比的是雙方的「子+空」,用數學方式表達就是(黑子+黑空)-(白子+白空),而日本規則比的雙方的「空」,用數學方式表達就是(黑空-白空),但是因為雙方下在棋盤上的子是相等的,所以可以得出(黑子+黑空)-(白子+白空)=(黑空-白空)
實戰中為了計算方便,中國規則的勝負是用(黑子+黑空)-180.5來計算的
應氏規則不論子空皆為「域點」。域點較多為勝方。終局後須填滿計點稱為「計點勝」,無須計點稱為「不計點勝」。分先對局之比賽黑方貼還白方8點。
鄙人之見,初學者用中國的數子法好,有一定棋力後用日本的點目法。應式數子法在應老先生過世後就沒有多少人用了,慢慢也淡忘了。以前也有異議,但應老出大錢設賽不得不用應式規則。
另數子法與點目法涉及到一些死活問題的不同,如「盤角曲四」,數目法「盤角曲四」為死棋,而數子法是不一定,要靠實戰來說。
望採納!祝好~
Ⅸ 下完圍棋數學名詞
應該是「分子」吧,就是把黑白棋子分開,雙方各自收回自己的棋子。
Ⅹ 數學問題,(懂圍棋規則的進)
X/Y 最小是 1/360
不是白子圍上棋盤的最外一圈,裡面圍的全是黑子的情況。而是棋盤上19*19=361個交叉點上有360個黑子,只要1個白子就能將360個白子全部提吃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