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數學繪本怎麼做
第一步找到一張A4紙,將紙短的一邊對折,然後再一次對齊對折,將長的那一邊對折,再把折好的打開到剛剛對折的樣子。
2.
第二步按照上一步對折的樣子會有四等分,然後用手要撕開中間的那一豎,然後將A4紙打開,長邊對折,撕開的就在中間不動,...
3.
第三步就是將對折好的A4紙推好之後,慢慢的就可以變成可以翻得書,本子的樣子了。
4.
第四步在做好的書上邊畫上一些好看。有趣的圖畫,將具有意義的數學問題寫在本子上最
㈡ 二年級數學製作繪本怎麼製作
可以製作成圖畫+文字或者簡單的圖形。
1、先找一張A4大小的紙(彩色、白紙)都可以,
㈢ 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繪本如何製作
想一些數學故事,比如說,圓規的由來,數字的發明,阿拉伯數字,關於數學的都可以,圖文並茂,做的跟繪本差不多就可以了
㈣ 我想做一篇小學三年級數學繪本,這是女兒的假期作業,應該怎麼做
先看教材 總結知識點 最重要的是易錯點, 然後買一些資料書 分別根據知識點和易錯點 選出一些典型的題 。 不過編一套題的確很費事費力
㈤ 小學數學的教案要怎麼寫
一、標題、課型、課時。
1、語文只需寫出課文題目,數學要注意主標題和副標題。
2、課型主要有復習課、新授課等。
3、課時要註明課時數。
二、教學內容。
1、註明頁碼;
2、註明例題序號;
3;註明習題序號;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教學目標: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教學目標;
3、情感與態度方面的教學目標。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1、重點:寫清本教學的重要內容,需要學生學習什麼,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識等。
2、難點:重要寫清怎樣才能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如何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五、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
教學方法有講授法、練習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法等;學習方法有自主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方式等。
六、教具的使用。
七、教學過程。
1、自主學習;
2、合作探究學習;
3、鞏固提高;
4、知識擴展;
5、作業布置。
八、板書設計。
可以簡單的描述哈,也可以用簡略圖表示哈,就行啦!
最後還應該作好課後反思,有力教師專業經驗的增加和能力的提高。
㈥ 如何編寫繪本故事
1/6
首先你得是自己讀過很多的故事,繪本。還有除兒童方面以外的其他的書籍,只有自己的儲備量夠大,才能編出故事來。
2/6
平時觀察留心孩子的一些言行,舉止。可以多去孩子多的公園,或者是游樂場附近看看。對於孩子說的一些比較有趣的話,可以記下來。以後可以當做素材。
3/6
多看動畫片。一些比較好,益智類,又不失趣味的。還有關於各種車輛,以及動物紀錄片。這些是孩子比較感興趣。
4/6
從孩子都比較熟悉的動物,怪物之類入手。這樣子,會比較吸引孩子們。可以先寫一個故事大綱。先從編一些小段的故事入手。慢慢再豐富內容。
5/6
故事,重在內容有趣。別長篇大論的去講大道理。用生活中,孩子隨時會出現的行為,去編寫故事。貼近孩子生活。孩子也容易理解。
6/6
盡量用孩子的語言說明。這樣子通俗易懂,寫出的小故事,可以先給小孩子試讀,如果孩子反應不大,再重新寫。平時也多聽孩子講一講故事。理解兒童的語言。
㈦ 小學一年級數學繪本如何製作
數學繪本可以間接的弄懂數學內容,方便快捷通俗易懂。關於圖片樓主可以去網路上搜搜(小米純手打)
材料/工具
畫筆
紙
方法
樣本封面參考:http://image.haosou.com/i?src=360pic_strong&q=%E6%95%B0%E5%AD%A6%E7%BB%98%E6%9C%AC
樓主可以根據自己學過的知識,將紙劃分成一小小板塊。然後再根據書上的內容編輯。(小米純手打)
做繪本的時候要圖文搭配,內容簡潔。樓主說的一年級繪本最簡單,圖片和文字簡潔點就好。
(小米純手打)
㈧ 小學一年級數學繪本怎麼寫,,,什麼是繪本啊
繪本就是圖畫書。是圖畫和文字有機結合的兒童讀物,不同於一般的故事書加插圖。
㈨ 小學數學教材編寫的主要原則有那些
(一)生活性原則
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應用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選擇學生熟悉的、貼近現實生活的內容和情境,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數學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和體驗從現實生活中產生和發展的數學知識,從而使學生的生活經驗促進數學知識的學習,進而了解怎樣學數學。再通過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豐富和拓展所學知識,感受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和應用意識,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明白為什麼學數學。
(二)趣味性原則
愛好是最好的老師,有愛好才能願學、樂學、主動學。本套教材把培養、激發、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愛好作為課程設計的重要思想,體現在教材的方方面面。首先,教材在素材的選擇、內容的呈現方式、插圖風格、卡通人物形象與語言、版式的設計等,都力求做到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認知特點和欣賞水平,注重突出趣味性,讓學生喜歡數學書;第二,通過多樣化的、生動有趣的故事、畫面和兒童語言,提高學生對數學教材的閱讀愛好,使學生願意讀數學書;第三,選擇學生熟悉的、感愛好的事物,設計有趣的問題情境和學生願意參與的數學活動,使他們感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快樂的事情,從而願意學習數學,喜歡學數學。
(三)活動性原則
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直覺動作思維是小學生認知的年齡特點。生動活動的、主動的學習活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愛好,有利於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有利於實現在學會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的方法。本套教材在內容呈現上,做了重大改革,即改變以例題形式羅列數學知識或事實的傳統教材模式,構建符合兒童認知活動特點的、有利於促進師生互動式的數學活動開展的課程形態。首先內容的設計和學習方式突出活動性,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合作交流等,使數學學習成為兒童生活中的一項認知活動,而不單純的為數學知識學習。另外,通過開放性的、啟發性的、激勵性的活動指導,變傳統的教師講授為學生的主動探究、合作學習;變單一的答案和「最優」方法的接受為學生個性化學習體驗的交流。使學生在經歷數學化過程的活動中,構建自己的數學知識。
(四)科學性原則(非形式化原則)
新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科學的發展要求數學教學做到「返璞歸真」,改變傳統數學過度形式化,一味地強調抽象、嚴謹的傾向(有的專家講,這樣的數學除了把不喜歡數學的孩子嚇跑以外,並不能給數學教育帶來多少好外)。把數學呈現為學生輕易接受的「教育形態」,有些內容呈現為「適度的非形式化」已成為國際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趨勢。本套教材科學性原則,首先體現在:用科學的思想構建教材。數學知識有其自身的規律與特點,而小學生也有其認知的規律與特點。有些內容在小學階段是不可能嚴謹和完全形式化的,所以,有些知識呈現為「適度的非形式化」是必然的;第二,遵循數學知識的科學性。在有些內容以「非形式化」呈現的時候,不能出現科學性或引起異議問題,不幹擾知識的再學習。如,「9時也叫9點」、「國旗是長方形的」和「物品邊線的長叫它們的周長」等。這些語言和描述既有利於學生理解知識,又不會影響數學的本質意義。再如,通過多種方式呈現數學問題,對問題答話不作統一要求。關於問題的答話,過去的教材中,低年級要求口答,中、高年級要求筆答。本套教材從實際問題出發,不拘形式,簡單問題只要計算過程和結果能說明問題答案,就不要求寫出答案,計算結果不能直接反映問題答案的,則要求寫出答話。如,82個皮球,每盒裝6個,算一算需要多少個盒子?算式是:82÷6=13(個)…4(個),計算結果表示,裝滿13個盒子,還剩下4個皮球。因為4個皮球也需要用一個盒子,即,一共需要14個盒子。所以,要寫出答話。
(五)過程性原則
經歷就是經驗,經歷過程就有體驗。《標准》前言中指出:「要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強調數學課程內容不僅要包括數學的一些現成結果,還要包括這些結果的形成過程。學生通過經歷學習過程,理解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數學概念是怎樣形成的、一個數學結論是怎樣獲得和應用的等。本套教材,根據小學數學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教學活動設計保證學生經歷數學活動過程。有些活動即重過程,也重結果;有些活動則是重視過程,淡化數學知識與技能形成的結果。即,數學活動關注的重點不是目前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結果,而是學生經歷、探究、創新、實踐等過程後所得到的體驗和機會,以及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和數學探索的愛好。
(六)開放性原則
教材是組織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創造性進行教學,而不是創造教材),是《標准》對教師使用教材的建議。要使數學教學成為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數學活動過程,倡導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等都是《標准》的重要思想和理念。本套教材努力通過多種方式呈現開放性,體現《標准》的上述要求。首先通過數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開放,支持、鼓勵教師開發課程資源和創造性地組織教學;第二,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空間,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個性化學習;第三,創設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和反映多種信息的情境,使每個學生都能對其中的一些問題有自己的想法,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第四,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和問題,為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可能。
㈩ 數學繪本三年級怎麼做
需要材料:繪畫筆數根、紙張一張
1、在紙上打一個方格並寫上題目,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