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數學,至少要花多少元
5支一包的筆單價較低,所以要使總錢數最少,應多買5支一包的,但是47=5×9+2,剩下的兩支怎樣買,按花錢最少的條件又有兩種選擇:
其一是買一包3支包裝的,這樣得多花一支筆的錢;其二是少買幾包5支一包的,這樣多花一些差價,所以對這種不定情況,應按兩種方案進行計算加以比較才能決定花錢最少的買法。
由47=5×9+2可設計如下買法:
對紅筆來說,如果買9包5支一包的、1包3支一包的,
要用的錢數是61×9+40=589(元);
對藍筆來說,如果買9包5支一包的、1包3支一包的,
要用的錢數是70×9+47=677(元);
由47=5×7+3×4可設計如下買法:
對於紅筆,如果買7包5支一包的、4包3支一包的,
則要用的錢數是61×7+40×4=587(元);
對於藍筆,如果買7包5支一包的、4包3支一包的,
則要用的錢數是70×7+47×4=687(元);
綜上所述,按後面的方案購買用錢最少,所用錢數是:587+677=1264(元)。
⑵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存零用錢評課稿
在整個教學中,時間安排較適中,教學目標很明確。我在教學時,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分析數量關系。學生在課堂上會分析有關連除法問題的數量關系,能獨立解決現實的問題。知識點比較全面,豐富了課堂的內容,學生也能學以智用。
在教學環節中,採用多種匯報的形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學生自己講解每個算式的意義,記憶非常深刻。從而觀察這兩種方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這樣進一步對比兩種思路的異同點,學生會更加深刻的理解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想法。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也是比較流暢的,教學中我很關注對學生的評價,親近學生。能夠看出,學生對所學的解決問題掌握的比較好,並能夠通過用自己的話解釋題中的內容。可以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類似的實際應用問題。
在本節課教學方式中,採用了同學之間交流互動的方式,激發了學生反思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自己能夠及時的解開疑問,從而使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能夠針對不同的算式,提出不同的有針對性的問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⑶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 需要多少錢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經歷多種演算法的過程,並能正確計算。
2、理解乘法的意義,能用乘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具體情境中應用乘法,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
教學難點: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口算。
教材分析:此部分教學是建立在乘法口訣的基礎之上,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探究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的計算方法。在組織討論交流時,要倡導演算法多樣化,對於口算方法,只要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就行。
學生分析:東新一小學位於大慶市薩爾圖區,師資力量雄厚,現代化教學設備正趨於完善,學生生源較好。所執教的三年一班共有學生40人,學生已使用北師大教材兩年,他們喜歡上數學課,善於獨立思考,同時樂於合作交流,該班學生課上表現極為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學生敢說敢想,願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
教學准備:教學掛圖、磁力板、圖片、膠卷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星期天,淘氣、笑笑還有他們的好朋友一起到海邊玩,在海邊的附近商店裡,他們買了好多東西,想請大家幫助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錢?你們願意嗎?(出示掛圖)
(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進數學與生活的距離,為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引導學生觀察圖,你能發現哪些數學信息?(明確游泳圈每個12元,球每個15元)
(2)分析數學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在小組之間交流。
(3)以小組形式反饋問題,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幫助解決。(引出問題「買3個游泳圈需要多少錢?」)
(意圖:通過自主探究,使學生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引出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4) 探究「買3個游泳圈需要多少錢?」這個問題,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之後和小組交流。
(5)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交流中教師鼓勵演算法不同的同學。
對於帶有一般性的計算方法應引導學生予於關注。
(意圖:通過這種互問答的學生交流形式,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互相促進,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數學思考的能力。體驗演算法的多樣性,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
2探索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用已經找到的方法獨立完成「試一試」進行鞏固。
(2)學生探索進位口算方法,獨立列出算式,嘗試解決。
(3)引導學生說一說怎樣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
(意圖: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獨立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實踐應用, 拓展延伸
1完成「練一練」的第1、2題。
(先讓學生獨立計算,再讓學生說說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
2.「愛新小學」的師生,下個月要來我們這里參觀,我們給小夥伴們准備了一些禮物。磁力板顯示圖片:筆記本4元 、鉛筆盒21元、書包56元 、字典42元 、故事書13元 。教師說明:每個同學只能選購一種東西,想一想你要送哪件禮物?要送多少個?需要多少錢?(小組活動)
(意圖:注意數學與生活聯系,學生通過自主選擇內容,使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能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3.情景模擬(練一練3題)
桌子上擺放兩種膠卷,教師和一名同學買膠卷,師故意引發矛盾,在買的過程中出現爭議,誰買的膠卷合算,誰買的膠卷拍的照片多的問題?學生小組內解決。(如果學生結合實際從不同角度出發,只要結論具有合理性,就要給予充分肯定)
(意圖:此活動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加深了對知識的掌握,同時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在此也滲透了德育教育)
四.評價: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對自己、同學和老師做個評價:
(意圖:通過評價,教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同時改進教師的教學,通過多元化的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學習水平,更關注了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⑷ 小學數學評課稿該怎樣寫呢
一、這節課我的收獲,也是這節課的特色
1、朱老師的新課引入的很好。《認識公頃》是第二單元的第一節課。我們都知道每單元的第一節課不好講,既要了解學生之前的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還要由舊入新過度到新授課內容。朱老師先讓學生說出已經學過的面積單位,並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通過習題對舊知識進行鞏固,接著展示綠博園圖片,使學生意識到要測量綠博園的面積用已有 的面積單位不合適,引出矛盾,切入新課。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很自然。
2、構建合理,層次清晰。能根據教學的重難點,有的放矢的層層推進,由易到難,有簡單到復雜,使教與學的過程一目瞭然。首先是藉助資料,初步感知公頃。用圖片展示了天安門廣場、世博園、布達拉宮、杭州西湖,讓學生通過看。讀,初步感知這些知名景點的面積都用到了公頃。接著讓學生認識1公頃的含義。通過計算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得到1公頃=10000平方米。通過習題,鞏固練習公頃與平方米的轉換。三是感知1公頃的大小,從身邊的實例讓學生切實感受1公頃的大小。
3、本節課朱老師設計理念新穎,充分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真正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有應用於生活」的數學思想。公頃不像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可以用身邊的物品來感知。朱老師利用我們平時上操的操場,有5個這樣的操場約為1公頃,我們校園的面積約為3公頃。這樣比較好的突破了這個難點。
4、朱老師很了解學情。在計算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之前,先回顧了相關的面積公式和周長公式。補充了多位數乘多位數、多位數除以多位數的知識。這一點很有必要,這是4年級下冊的內容,這節課需要用到。
另外,朱老師的課堂語言簡練,板書簡單明了,講課的邏輯性很強,在此我不再一一評價,總之,這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
二、我的建議
課堂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一節課或多或少會有遺憾。對於這節課我提兩點建議。
1、課堂語言可以活潑一些。上課時的語速、語調可以多次變換,不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
2、時間安排上可以把最後一道習題去掉,直接進入課堂小結,這樣課堂教學環節就完整了。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的認識,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指正。
⑸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一共有多少》評課稿
一共有多少的評課稿
⑹ 四年級有新北師大上冊數學有多少名觀眾評課稿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估計大數的策略和方法,能藉助乘法用不同的方法對生活中較大的數量進行估計,發展數感。 2、在與同學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估算思路與具體方法,培養思維的條理性。 3、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感受乘法的應用價值。 二、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助乘法用不同的方法對生活中較大的數量進行估計,發展數感。 教學難點: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估算思路與具體方法,培養思維的條理性。 三、教學准備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知 1、同學們到過體育場看球嗎? 2、體育場能容納多少名觀眾呢?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多少名觀眾》。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1、要估計這個體育場能容納多少名觀眾,你有什麼辦法? (1)先數一排大約有幾名觀眾,再數有幾排,用乘法算一算。 (2)可以先估出一個看台大約有多少名觀眾,再…… 2、同學們看看屏幕上的這個看台,大約有多少名觀眾?
⑺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有多重評課稿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有多重》。
一、說教材
本課要求學生認識兩個常用的質量單位千克和克,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認識,也是為後面「噸」的教學奠定基礎。本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先認識千克,再認識克,然後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及知識應用。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達到懂得用數學語言描述身邊物體的質量狀態,並能根據實際情況估計出物體的質量,發展數學思維。圍繞這節課的內容,以新的教學理念作指導,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克和千克,對1千克、幾千克、1克、幾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能進行簡單的質量計算。
2、運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3、感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本節課的重點是對千克與克的認識並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難點是對克的認識。
二、教法和學法
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些目標,在教學中採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教法: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雖然他們已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但因年齡小,還是好動、好玩、好奇心強 ,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教師在教學中以情境教學法為主,創設學生喜歡、熟悉的游戲情境、活動情境,讓學生充分去感受、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採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基礎。
學法: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並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採用了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設計了三大教學環節:一是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二是主動參與,探究新知;三是應用新知,升華體驗。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創設了「背一背」這個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去感受輕和重,然後揭示課題,目的在於利用熟悉的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親切感,並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堅實基礎。
2、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分4步來實施:
第一步:認識秤,了解盤秤的使用方法,為下面千克和克的教學打好基礎。
第二步:認識千克。首先通過稱兩袋鹽的質量讓學生認識1千克。然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1千克的物品,再說一說1千克物品,「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說」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著通過猜一猜1千克棉花和1千克鐵哪個重的活動感知物體的質量與大小無關。這些活動不僅僅一次次強化了學生對「1千克」的體驗,更是對學生合作學習方式的培養,是對學生自主探究程度、學生體驗態度的一種信息反饋和檢驗。
第三步:認識克。克相對千克而言,沒有那麼直觀,感覺也不會那麼清晰。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學生對千克有了一定認識的前提下,馬上讓學生掂一掂1克的物體,說出自己的感覺。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感覺上與千克形成明顯的反差,對學生進行強烈刺激,使學生在腦海中克與千克形成鮮明對比,進而建立這兩個質量單位的概念。為了使學生剛建立的概念得到進一步鞏固,於是又設計了找一找的活動。這一練習不僅是對新知的鞏固,也是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自我檢查的一種深化。
⑻ 小學數學評課稿怎樣寫
我厭倦了城市的喧嘩煩躁,於是我決定回到那美麗清靜的家鄉,去聆聽一下那優美的自然的歌聲。
星期六,我背著自己心愛的小背包,獨自一人來到了家鄉。
走在田園小路,風「呼、呼」地吹過,吹在身上真的很涼爽,抬頭望去,那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黃的稻田在秋風吹來時也發出「沙、沙」的聲音,這也許就是自然的歌聲吧,當然其中也少不了農民伯伯收割時發出的「刷、刷"的聲音,抬頭望著藍天,雲在飄動,還飛過來幾只快樂的小鳥,你看,他們不正在「吱吱喳喳」地唱著歌兒嗎?看著這般景象,自己也禁不住唱起歌來,自己的歌聲和自然的歌聲混合在一起還真是很有趣的,這還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和夥伴們在草坪上唱歌的情景。
過了田園,就來到了家鄉最干凈的小溪,在這里,我們可以聆聽流水叮咚,還有小溪流動時那「噝、噝」的歌聲,在這里,我們全身都能放鬆下來,不過這種聲音常常會被打破,因為還有魚那「啪、啪」的聲音,也少不了孩子們在這戲水時的歡快的歌聲。
在我登上橋身時,突然烏雲密布,剛剛天氣還好好的,不一會兒就下起了雨,我趕緊跑到橋附近的屋檐下避,雨正「嘩、嘩」地下著,雨滴打在屋檐上「滴滴嗒嗒」的聲音,真想不到在這里也能聽到大自然的歌聲,雨聲.腳步聲混在一起還另有一番情趣。
雨停下來後,一切都變得那麼清鮮,深呼吸一下,清鮮極了,樹在秋風下「沙、沙」的把一些水滴撒下來,這時的鳥兒變得歡快起來,農民伯 伯也更精神了,這大自然的歌聲讓人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
我登上家鄉的山,在這里,決對不會缺乏鳥兒的歌聲,我在這里遊玩了一直到了黃昏,在這還能微微聽到農家做飯那「叮叮當當」的聲音。
黃昏時分到了,我也該回家了,我下了山,來到車站,乘上車後,還有那「嘟、嘟」的聲音一直響著,有人可能會問我:這次回鄉讓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我會回答:家鄉的風景很美,但家鄉那大自然的歌聲才是我最留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