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數學優質課《什麼是周長》教學設計及課後反思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計算的基礎.本節課在小學數學「空間圖形」的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周長」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較抽象,這是由於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學生見到、摸到、用到的圖形的形狀、大小比較多,而感受和關注周長的時候比較少.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這樣的設計很符合學生的接受心理.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和具體圖形和物體,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並能測量和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
數學思考: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解決問題: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體現問題解決方法的多樣性.
情感與態度: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設計:
(一) 看一看,描一描.
1.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秋天是樹葉飄落的季節.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些美麗的葉子圖片!多漂亮的葉子呀!可愛的螞蟻看到它,高興極了!它說它會畫樹葉,一筆就能畫成美麗的樹葉!看!(出示課件)仔細觀察兩只小螞蟻是怎麼畫的?誰畫的好?
師:這樣由一點開始,再回到起點的一圈,在數學中叫做一周.這外面的邊叫做邊線.
師: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圈,一個美麗的葉片圖案就出現了.現在誰再來說說,螞蟻是怎麼畫的?
生: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畫一周,最後又回到起點.
師:小螞蟻也能做老師,它教我們畫出漂亮的葉子,你們學會了嗎?
請你拿出一張紙,選擇一片最喜歡的樹葉,用彩筆沿著樹葉的邊線一筆描出它的輪廓來.開始吧!
2.好!誰願意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是怎麼描的?(請用筆指著,說清楚是從哪裡開始的,又到哪裡結束.)
3.小結:看來,不管從哪裡開始,大家都是沿著樹葉的邊線描了一周,請看(動態演示).你們知道樹葉邊線的一周的長度在數學上叫什麼嗎?這一周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樹葉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
4.再來看(出示圖),你能描出下面圖形的邊線嗎?
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用一筆描出來.
剛才同學們沿著圖形的邊線描了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㈡ 小學生三年級數學下冊 什麼是周長 教案
一、教案背景1、面對學生:小學三年級2、學科:數學3、課時:1課時
二、教學課題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什麼是周長》
三、教案設計理念互聯網是一個世界規模的巨大的信息和服務資源,它存有大量數據(教學案例、課件、電子檔案)、多媒體資源資料(如文本、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教學軟體等學習資源,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簡單而且快捷的通信與信息檢索手段,更重要的是為人們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資源和服務資源。通過使用互聯網,全世界范圍內的人們既可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又可以獲得各個方面的知識、經驗和信息,為廣大教師提供便利。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致力研究如何使數學學科教學與互聯網有效結合,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所以在進行《什麼是周長》教案設計時,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數學課堂教學,相信教學效果更佳。
四、教材分析為准確地把握好教材內容,尤其要理解各種不同版本的教材內容上的異同,更有的放矢地進行教材重組,我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查閱與本課時相關的教案、說課稿、PPT、課堂實錄視頻等,以便更准確地定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重、難點。
1.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能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說出什麼是周長;能測量並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對具體事物或圖形開展觀察、度量、計算,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認識周長的含義,探索求平面圖形的周長的方法,並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2、教學重點:建立對周長的感性認識。
3、教學難點:結合具體事物,理解周長的意義以及掌握測量周長的方法。
4、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教具(長方形、長方體、剪刀、直尺、軟尺、)5、學具准備:直尺、彩筆、軟尺、學習紙、繩子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採用操作法、觀察法、比較法、討論法、愉快教學等方法
【學法】教學中以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為教學資源,通過小組探究、合作學習,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去感知事物的特徵,去發現事物的規律,去探究事物的本質,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概括、探究、創新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識。精心設計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加強教具演示及學具操作,讓學生手動、腦想、眼看,使學生在多種感觀的協調活動中積累感性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周長的含義,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㈢ 小學數學什麼是周長
環繞有限面積的區域邊緣的長度積分,叫做周長,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周長的長度因此亦相等於圖形所有邊的和。一般用字母C來表示。
常見的圖形有:
圓:C=πd=2πr (d為直徑,r為半徑,π)
長方形:C=2(a+b) (a為長,b為寬)
三角形的周長C = a+b+c(abc為三角形的三條邊)
扇形的周長:C = 2R+nπR÷180˚ (n=圓心角角度) = 2R+kR (k=弧度)
㈣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周長的教案
你好
1 什麼是周長 上課解決方案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起始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周長概念是本節課和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所以,為了突出這個重點,本節課教學設計特色如下: 1.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為了促進學生對周長概念的深刻理解,為後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從任意(不規則)圖形入手,通過看、描、量、數等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地去體驗和感受周長的實際意義,同時也避免學生產生只有規則圖形才能求周長的思維定勢。 2.給學生提供寬松的探究環境。 在學生自主測量周長的這個環節中,創設讓學生充分想像、自主探究的活動空間,在整個活動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給學生動腦思考,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課前准備 教師准備PPT課件線繩用紙板剪的樹葉捲尺 學生准備直尺數學書彩筆線繩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學過程 第1課時什麼是周長(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誰在學校運動會上參加過400米賽跑?400米賽跑的路線是什麼樣的? 預設 生:繞著操場跑一圈。 師:一圈就是從起點開始,又回到起點,操場一圈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這節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研究什麼是周長。(板書課題:什麼是周長) ⊙主動探究,測量周長 1.描一描,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 (1)課件出示教材45頁上面的兩幅圖:樹葉和數學書的封面。 師:請大家拿出彩筆,在書上描出這兩幅圖的邊線,應該用直尺的地方,要用上直尺。 學生操作,完成後與同桌互相檢查訂正。 (2)說一說。 師:誰能說說自己是怎樣描的?你知道什麼叫邊線了嗎? 請學生邊說邊演示,明確:「邊線」就是繞樹葉和數學書封面畫一周所畫出的路線。 (3)摸一摸。 請學生找到身邊的任何一個物體,指一指或摸一摸它們的邊線。如課桌面的邊線,文具盒的邊線,黑板面的邊線等。 2.認識周長。 (1)看一看,說一說。 課件出示教材45頁中間的兩幅圖。 提問:小螞蟻和鉛筆分別在做什麼?說了些什麼?你從中懂得了什麼?請學生觀察後匯報。 (小螞蟻繞著樹葉爬了一周,它爬過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鉛筆沿著數學書封面的邊線描了一周,數學書封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2)指一指,說一說。 ①請學生集體交流,先與同伴互相在圖上指一指,說一說什麼是周長,再輪流到前面在課件上出示的兩幅圖中指一指,說一說。 ②強調「一周」的意義。 師:怎樣才算一周?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 學生回答後師小結:從一個點出發,沿著圖形邊線運動,最後又正好回到這個點,這才是一周。 設計意圖:通過看一看、描一描、說一說、指一指等活動,調動學生各方面的感官,多方位的體會周長的實際含義,從而加深學生對周長這一概念的理解,正確建立起周長的概念。 3.探究測量圖形周長的方法。 (1)看一看,議一議。 ①課件出示樹葉和數學書實物,請學生觀察並思考:怎樣才能知道它們的周長?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②請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說說自己的方法,以及選擇這種方法的理由。初步確定哪些方法可以用。 (2)實際操作,量一量。 師:現在請大家找好合作夥伴,選擇適當的工具,動手量一量吧。 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測量的方法和結果。 師:請大家說說你們分別是用什麼方法測量的。為什麼選擇這種方法?怎樣得出的測量結果? 預設 生1:測量樹葉的周長時,因為樹葉的形狀不規則,不能直接用直尺量,要先用柔軟的繩子沿著樹葉的邊線圍一圈,再用米尺測量繩子的長度。 生2:測量數學書封面的周長時,因為數學書的封面是長方形的,所以可以用直尺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再把每條邊的長度加起來。 師:在測量過程中,怎樣才能保證測量的數據比較准確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小結:在測量過程中,要使用正確的測量方法,多測量幾次,這樣才能盡可能地減少誤差,保證結果的正確性。
滿意請採納
㈤ 什麼是周長教學視頻,課堂實錄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計算的基礎。本節課在小學數學「空間圖形」的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周長」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較抽象,這是由於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學生見到、摸到、用到的圖形的形狀、大小比較多,而感受和關注周長的時候比較少。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這樣的設計很符合學生的接受心理。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和具體圖形和物體,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並能測量和計算簡單圖形的周長。
㈥ 小學數學什麼是周長
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長方形周長(長+寬)×2
正方形周長:邊長×4
㈦ 三年級數學 什麼是周長(小學
圍成一個平面幾何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
環繞有限面積的區域邊緣的長度積分,叫做周長,也就是圖形一周的長度。多邊形的周長的長度也相等於圖形所有邊的和,圓的周長=πd=2πr (d為直徑,r為半徑,π),扇形的周長 = 2R+nπR÷180˚ (n=圓心角角度) = 2R+kR (k=弧度)。
(7)小學數學什麼是周長的上課視頻擴展閱讀:
相關的公式
圓:C=πd=2πr (d為直徑,r為半徑,π)
三角形的周長C = a+b+c(abc為三角形的三條邊)
四邊形:C=a+b+c+d(abcd為四邊形的邊長)
特別的:長方形:C=2(a+b) (a為長,b為寬)
正方形:C=4a(a為正方形的邊長)
多邊形:C=所有邊長之和。
扇形的周長:C = 2R+nπR÷180˚ (n=圓心角角度) = 2R+kR (k=弧度)
㈧ 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什麼是周長flash
教材分析:
《什麼是周長》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內容,本節課在學生觀察、觸摸的活動中突破難點,感悟、感知周長的意義。在認識周長的基礎上解決有關周長的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觸摸,正確理解周長的意義。
2、在理解周長意義的基礎上,會用恰當的方法測量、計算物體或平面圖形的周長。
3、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體驗、交流活動中使學生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
學生分析:
1、學生的年齡為8歲左右,對操作性較強的數學課興趣很濃。
2、學生喜歡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具有初步的探究意識。
教學方法:
1、讓學生在摸一摸學具及觀察畫面中討論、歸納周長的意義,主動獲取新知。
2、 在感知周長意義的基礎上,通過畫面提示獨立完成周長的相關知識。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學習能力。
教學准備:
1、PPT課件、自製圖片。
2、 學生准備樹葉、梯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繩子、彩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秋天是樹葉飄落,收獲果實的季節。老師從網上搜集到了各種各樣的樹葉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播放課件)這些樹葉漂亮嗎?想不想描一下它們的形狀?
二、探索什麼是周長。
1、感悟周長。(描一描、說一說)
請同學們拿出一張紙,選擇一片最喜歡的樹葉,用彩筆沿著樹葉的邊線一筆描出它的輪廓。開始吧!
2、好!誰願意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是怎麼描的?(可以讓學生在黑板上畫一畫)
請用筆指著,說清楚是從哪裡開始的,又到哪裡結束。
描得對嗎?嗯,表達的非常清楚。
3、再指名學生說從哪裡開始,到那裡結束的?
4、小結:看來,不管從哪裡開始,大家都是沿著樹葉的邊線描了一周,請看(課件演示),這一周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這片樹葉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
5、再來看,(課件出示圖形),你能描出下面圖形的邊線嗎?
請同學們拿出紙,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用筆描出來。描完後同位的相互交流一下。(注意:檢查時要注意學生描的是不是一周,課件顯示錯誤和正確的描法,加深學生對一周的正確認識)
剛才同學們沿著圖形的邊線描了一周,那這一周的長度就是?(學生答)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真聰明!)
三、聯系實際,感知周長。(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1、找一找,摸一摸。
你能從我們身邊找個例子說一說什麼是周長嗎?下面請你們同桌合作,找一找,並且摸一摸它的邊線。(指導:地面的周長、課桌面的周長、課本封面的周長、黑板面的周長、鞋底的周長。)
2、誰來說一說你們找的結果?你可以邊說邊指一指。
3、量一量。
(1)、大家找到了很多,是嗎?看來周長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而且周長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比如,我們去做褲子時,裁縫都要量一下你的腰一周有多長,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腰圍。
(2)、現在請大家估計一下老師的腰圍大約是多少厘米。
估計的准不準呢?誰來量一量?(注意測量方法的指導:腰圍怎麼測量)告訴大家測量結果。
(3)、根據這個結果,請你估計一下自己的腰圍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誰來說一說自己的腰圍是多少厘米。
四、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小結:通過前面的學習,老師發現同學們都善於觀察、愛動腦筋。現在老師要考考大家。
1、請同學們翻到課本第45頁,做第3題。
想一想,用什麼辦法能知道它們是否一樣長呢?(課件演示課)
2、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圖形的周長。同位合作。(課本45頁第2題,課件顯示)
3、描一描。獨立完成。(課本45頁第1題)
五、課堂小結:同學們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請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六、思維拓展。
課件顯示:求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㈨ 什麼是周長三年級
環繞有限面積的區域邊緣的長度積分,叫做周長,也就是圖形一周的長度。多邊形的周長的長度也相等於圖形所有邊的和,圓的周長=πd=2πr (d為直徑,r為半徑,π),扇形的周長 = 2R+nπR÷180˚ (n=圓心角角度) = 2R+kR (k=弧度)。
「周長的認識」是義務教育數學第一學段三年級(上冊)的學習內容,課程標准關於「周長的認識」的學習內容,實際上包含三個層面:首先是讓學生認識到周長的概念,並能在實際生活中體驗周長;其次是讓學生掌握測量周長的方法和過程;最後是體驗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9)小學數學什麼是周長的上課視頻擴展閱讀:
課程目標
課程標准對於「周長的認識」這一具體的課程內容,在內容標准中明確指出了目標要求,即「指出並測量具體圖形的周長,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
此外,在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中,「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是對於「周長的認識」的目標要求。
這里的課程目標,其實是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目標的細化和具體體現,這些目標要求涉及第一學段「學段目標」的如下要求:
知識與技能目標中的「獲得初步的測量(包括估測)的技能」;數學思考目標中的「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解決問題目標中的「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