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看出一個人有數學天賦
覺得自己或者某個朋友親人有數學天賦的人八九成指的是初高中數學,後來不進數學領域,沒見識過真正的高山所以沒有心存敬畏。以我接觸過和了解過的真正學數學的人,基本上都覺得自己非常普通,雖然他們也知道自己其實並不普通,然而在他們最擅長的數學面前就覺得自己真是普通人。大家都是普通人,就很排斥強調天賦,總得覺得自己努力更重要著。以研究數學的標准而言,真正的天才樣本量太少,輪不到你總結什麼共性特徵。這個問題下什麼算數好,習慣用筆畫輸入法的回答,實在是可笑。我人生中曾經有過一段時間自認為很有數學天賦,回頭看我覺得自己蠢到地板底下去了。不只是我,和我一起學習的數學系同學也少有認為自己天賦異稟的人,的確有幾個,不過大家都把他們當笑話,因為他們連考試都考不過,有一個認為哥德巴赫猜想很簡單的人現在早就不做數學,跑到一個某不知名大學讀工科博士去了。相反,我一個在牛津讀數學博士的師弟就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天賦。還覺得我有天賦,弄得我不好意思。其實,我只是比他多學了一段時間而已。
然而,多年之後,我成了一名語文老師。偶爾在路上遇見以前的老師,聊起近況,當我說起現在的職業的時候,他們幾乎都是一臉懵逼+不敢相信。其實判斷一個孩子有沒有數學天賦很簡單。有的孩子,遇到不會的題,講一遍就會,並且可以舉一反三,這就不錯了。有的孩子。遇到不會的題,講了個開頭他就會了,這就很厲害了。有的孩子,別人做不出的或者要用高端知識才能做出來的題目,他用有限的知識就能做出來,這就是很牛逼的了。補充一下,我至今沒有上過任何數學、奧數之類的補習班,除了課本也沒有看過任何關於數學的書籍。「覺得自己晚生了三百年」那句只不過是一句調侃而已,我知道自己什麼水平,和高斯沒有可比性。
⑵ 孩子幾年級才能看出數學怎麼樣
一、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數學的內容重點是不一樣的,孩子的學習掌握情況也有可能不大相同。
也就是說,孩子可能低年級掌握數學內容比較容易,但因為到高年級了,某些內容不大適應,結果孩子的數學成績掉下來了,這是一種可能。第二種可能,也可能孩子低年級的時候,數學學習的不大好,到高年級的時候,突然有一種開竅的感覺,把數學給學明白了。
最後,檢查數學學習效果,也確實還是要看看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
結合學習心態、孩子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能力情況外,我們還是要回到孩子的數學學習上來驗證孩子是否真實地能把數學學習好。這個就是非常直接地用孩子的數學成績、數學試卷來分析,看看孩子的解決數學問題時候的習慣、思維和邏輯。
結束語
我們判斷孩子數學學習得怎麼樣,要綜合性地去分析,不要只看到孩子幾年級了就簡單斷定孩子數學學得好與壞,這是非常片面,而且不準確地思維方式。看孩子的數學能力,一定要先看孩子的學習心態,再看孩子平常做事的能力,最後才看孩子本身的數學學習情況。
⑶ 為什麼有些孩子喜歡數學
數學需要背的東西少,現在的孩子又都很聰明,學起來不用費什麼力及時間,就有更多的時間玩,所以當然喜歡數學啦。至於隨著年齡的增長喜歡的東西會變,我想這不只存在於孩子身上,大人也是啊,對新事物總是好奇,新鮮勁一過也就那樣吧
⑷ 如何判斷孩子具有什麼樣的興趣愛好和天賦
平時看孩子對什麼專注,然後家長在那方面引導,慢慢就形成興趣,其實孩子都大同小異,本來不存在什麼天賦,可能是受周圍影響的原因才激發出天賦了的。建議你還是學習些家庭教育知識,幫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再加上慢慢引導,很容易讓孩子成功的,也就是能顯現出天賦的潛質。
⑸ 如何引導幼兒數學興趣
一位家長說:「我的孩子四歲了,他已經可以認2000個字了,可以自己看書。數學可以從1數到100,也可以從100數回1,但是他就是分不清楚3和5誰多誰少,必須給他實物才行……」
其實我們很多家長也有這個感覺,這實際上反映了0-6歲的孩子的特點——他的思維是非常具體和直觀的,然後逐漸過渡到抽象的思維。所以教孩子學數學,首先要弄清楚,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思維有什麼特點,另外也要了解當前孩子學習數學的誤區。
觀念上的誤區——幼兒階段的數學學習不重要,等上小學以後再說。
幼兒數學教育應從什麼時候開始起步,為什麼幼兒園階段要學習數學?
經過大量的研究工作,兒童在4歲前後會出現一個「數學敏感期」。他們會對數字概念如數、數字、數量關系、排列順序、數運算、形體特徵等突然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對它們的種種變化有著強烈的求知慾,這標志著孩子的數學敏感期到來了。
錯過了數學敏感期,有的人一生都害怕數學,一提數學就頭疼。心理學家發現一個孩子對數學是喜歡、厭惡還是恐懼,大多數是在幼兒階段造成的。
內容上的誤區——數學等於算術。
著名數學家陳省聲先生在2000年全世界數學家大會上說:「我們每個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時間來數學,但我們其實只是學會了計算,而不是數學。」
幼兒數學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幫助孩子理解數概念,了解簡單的幾何形體,學習事物的空間關系和時間關系,有一些簡單的數學操作技術(如自然測量)等多方面,這幾個方面不分輕重,缺一不可,而且在發展孩子邏輯思維的同時,還發展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空間想像能力等。
方法上的誤區——機械訓練,記憶公式。
這些訓練都能在短時間內看到明顯的效果,幼兒在表面上的確能掌握一些具體的數學知識。但他的思維結構並未發生改變,也就是說幼兒並沒有得到實質上的發展。幼兒學習數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操作材料進行學習,皮亞傑曾說過,數學開始於對物體的動作,家長必須藉助材料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生動地呈現在孩子面前,使他們容易理解和掌握。故動手操作是孩子進行數學思維的重要方式。
針對三大誤區,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抓住數學敏感期,循序漸進,發展數學思維
蒙台梭利深深了解人類的學習過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所以在面對「數學」這種純抽象概念的知識時,唯一讓孩子覺得容易的學習方法,也只有以具體、簡單的實物為起始。由感官的訓練,進一步讓孩子借實物及蒙氏教具的接觸,從「量」的實際體驗,到「數」的抽象認識。自少到多,進入加、減、乘、除的計算,逐漸培養孩子的數學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邏輯概念。讓孩子在親自動手中,先由對實物的多與少、大和小,求得了解,在自然而然地聯想具體與抽象間的關系。
2. 巧選操作材料,指導孩子操作,發展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是在活動中與物質材料相互作用產生的,因此在家庭數學活動中,我們選用材料要考慮能引起孩子思維的積極性,防止操作活動流於形式。家長可以提供多樣性、多層次、多功能的活動材料,供孩子自由選擇,並保證孩子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的時間。在家長的啟發下,讓孩子帶著問題操作,使他們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學習探索,這樣,不僅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主體性也得以充分發揮。
蒙氏數學就採用了以材料操作為主導的游戲方式,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給出了情境、任務、玩法和規則,孩子藉助對材料的操作,完成游戲過程。在家長的支持和引導下,孩子可以主動建構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和思維系統。
如排序,給孩子3根不一樣長的長棒讓他排排隊。觀察一下孩子可能會橫著排,也可能會豎著排。先別忙著糾正他。因為孩子對長棒的長短序列已經有了比較和判斷的能力,只是不知道如何正確的排列。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不斷嘗試不同的排列方法,幫助引導他得出正確的多種排序的形式,如按長短排,按高矮排。當孩子已經掌握了以上的排序後,你也可以再添給他2根長棒,讓他重新再排。(當然最好的方法是按序設法添加進去)。在孩子已有的排序經驗基礎上,幫助孩子整理得出一端對齊來比較長短的方法以及以地平線為標准線來比較高矮的方法,以使孩子能獲得有關排序的感知經驗。
如要求孩子「給圖形分類」,家長先出示兩個顏色不同、形狀相同的圖形和兩個顏色相同、形狀不同的圖形,讓孩子進行比較,幫助孩子明確「相同」的含義,並尋找這些圖形的不同特徵。在此基礎上,家長給孩子一組圖形,引導孩子從形狀、顏色、大小等不同角度自主地給圖形分類。這樣,孩子就能夠通過自己的操作,獲得有關分類的感性經驗,又促進了數學思維的發展。
這些操作性的材料,都是通過孩子的各種感知覺來達到的,它不僅提高了孩子的各種感知覺,也相應地提高了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及認識,同時又在活動中發展了孩子的數學思維。
3. 利用生活中的數學,激發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
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來源於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因此幼兒對某件事感興趣或有疑問,我們應該引導幼兒主動學習,並有意識地創始問題情景引導幼兒進行思考、猜想、討論、實踐等,激發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使幼兒感受到相互學的重要和有趣,使他們對數學學習更加主動積極
⑹ 孩子小時候的哪幾個跡象,能看出他很有數學天賦
雖然人人都希望自己擁有天才寶寶,但孩子究竟能成為天才還是蠢才,除了三分天註定之外,還要堅信七分靠教育。
天才一出生就應該比別人的智商高,或等於一個18歲正常人的智商,但如果不再發掘,不再探索,那他的智商就會停留在一歲里(等於正常人的18歲)從小的時候,他可能會很聰明,但卻沒有得到提升,停留在原本里,如果到了18歲的時候,他就如一個正常人了。
那麼,身為家長的我們,如何去發現孩子的某些特長,怎樣知道它是天才兒童還是普通孩子呢?其它的小編不知,但你的孩子是否具有數學天賦,將來能否成為一個數學天才,9個秘訣便能輕松判斷。
6歲前—— 數學要怎樣「學」?
6歲前應該讓孩子接觸一些數學的概念,但這種接觸應該是啟蒙式的、生活化的。現在一些幼兒園和父母過於注重數學知識的灌輸,特別是將小學的數學教學內容提前下放到幼兒園階段的做法,很可能會讓孩子失去信心,甚至厭惡數學。
其實,我們應該做的是,讓孩子形成一種感覺:數也好,形也好,並非只在教室里,其實它們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都在他的周圍。看看自己的鞋子是多少碼的,看看今天禮拜幾,電話號碼是多少,出門乘坐的是幾路公共汽車……這樣,當他再在教室里接觸抽象的數字的時候,能夠馬上想到生活當中的例子。這種美好的感覺對他今後的學習也很有用。
⑺ 如何發現孩子的數學天分
如何發現孩子的數學天賦?
生活中也許很多家長覺得在學會加減乘除之前,是絕對看不出孩子的數學天賦的,不過也未必盡然,寶寶在歸納搭配時也會表現出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些都是和數學天賦有關系的。比如孩子知道一雙筷子搭配一個碗,一張桌子四周要擺四把椅子,這些都是他積極思維的表現。又比如孩子能夠理清家庭關系,知道誰和誰是夫妻,知道遠房親戚怎麼稱呼。又或者孩子能夠記住一些電話號碼,對一些重量、長度、金錢的數字比較敏感,這些都是孩子邏輯清晰的證明,如果孩子在這方面表現突出,家長們可以在數字方面多做些准備。
培養對策:家長可以用做游戲的方式先培養孩子對數字的敏感性,讓他多接觸一些需要邏輯思考的活動,比如讓他把玩過的玩具放到原來的地方,讓他辨認某個東西原來在哪裡,訓練孩子整理家務,通過一個一鉤掛一件衣服、一個人一張票、兩個人坐一排座位等等活動讓他對排列組合、分類歸納有直覺體驗。或是有意識地擺脫寶寶幫忙記住電話號碼、地址之類的事情強化他的記憶力。
⑻ 你是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適合學奧數的
思維活躍,對數字敏感。對於有天賦的孩子,或者孩子自己有興趣有毅力去學,家長當然要給孩子創造足夠好的條件。奧數這個東西,就好比是一種比較高深的武功。只有足夠的努力和天賦才能學的好,大多數孩子沒有這個條件。學了也是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