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教兒童用手指算數
1、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代表1、2、3、4。
㈡ 幼兒數學計算方法
1、手指數數。把寶寶的雙手攤開,握住1根手指,說「1」;握住兩根手指說「2」;握住三根說「3」,隨時重復。一開始就把范圍限定在1-3幾個數字里,每月往上增加1個數字即可。手指是寶寶自己的,因此當下一次家長把他的手指拿起來再數數的時候,就容易喚醒上一次數數的記憶,反復多次後寶寶就能從心裡背誦1,2,3了。
2、水果、餅干數數。充分利用寶寶愛吃的水果、餅干進行數數練習。同樣限制在3之內。如拿出1個桔子,重復說「1」,拿出兩個重復說「2」,拿出3個重復說「3」。還可以把3分成2和1,讓寶寶選擇其中一份,促進他對數量的思考和認知。
3、兒歌、童謠學數數。兒歌和童謠中有很多帶有數字的歌曲,例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門前大橋下走過一群鴨,快來快來數一數,二四六七八」等。兒歌童謠的特點是琅琅上口,家長還可以引導寶寶一邊唱歌一邊打著拍子,加深記憶。通過兒歌學習數數,在加深了對數字的印象之外,還能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並能增強節奏感,真可謂一舉三得。
4、運動數數。上樓梯時,我們可以上一級數1個數,一直到10,再重新從1開始;拍塑料球或者氣球時,從1-10反復數數。孩子如果能夠跟上就一起數(其實是背誦),如果不能跟上家長也要堅持數下去,爭取做到寶寶們對這幾個數字耳熟能詳。
㈢ 手指算加減法,右手十位、左手個位。怎麼算的。
幼兒手指速演算法的加減法技巧:
1、指法規定。拇指代表數字5,拇指以外的手指叫「群指」,每個都代表數字1,那麼一隻手加起來就是數字9。
㈣ 幼兒園手指算數方法
右手代表個位數,左手代表十位數,具體數法如下:
1、把右手的食指伸開「l」,中指伸開「2」,無名指為「3」,小指伸開「4」,如圖所示。
㈤ 幼兒園數學中手指演算法好不好
幼兒手指速演算法是在手指速演算法基礎上,結合幼兒數學教育中的加減運算的教學內容,利用手指為計數工具,通過特殊的計數規則進行加減運算的一種方法。但是這種以手指為計算工具的方法與普通意義上的用手指點數、計數不同,在計數時採取了特殊的規則,可以讓幼兒以手指為計數工具進行100以內的加減運算。
幼兒手指速演算法與傳統的利用手指計數進行運算的主要區別在於計數的方式,在手指速演算法中,利用其特殊規則計數,手指代表的不僅僅是元素的數量,而是通過其規則,讓不同的手指代表了不同的數量,不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例如右手拇指代表5,而其餘手指各代表1,分別加上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則代表6、7、8、9,左手拇指代表50,分別加上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則代表60、70、80、90,然後結合雙手手指代表的不同數量進行運算。
幼兒手指速演算法目前在幼兒數學教育領域被普遍應用,還有部分幼兒園開設了幼兒手指速算班或者將其定位為教學特色。可以肯定地說手指速演算法在幼兒數學教育過程中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幼兒對這種方法比較感興趣,可以較好地調動幼兒進行加減運算練習的積極性,而且這種運算方法需要幼兒通過大腦計算,同時結合手指計數,需要一定的形象思維和表象思維能力,對提高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有較為積極的作用。但在應用這種方法的過程中,若不能與幼兒的數學認知水平有效結合,在一個合適的認知水平上應用這種方法,則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該方法的應用和幼兒數學認知過程之間的關系,避免走入誤區。
㈥ 幼兒園20以內的加減法有手指怎麼計算
加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在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 子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後面的數開始點手指,15後面 是16,點兩個手指就是16、17,那麼就15+2=17。 減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 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的前面數開始倒數,15前面是14, 倒數2個手指就是13,那麼15-2=13。
㈦ 幼兒數學6+8怎麼用手指算
1、從較小的數字入手,讓孩子認識組成號,體會組成的含義。
通過讓孩子填寫或者自己寫出一個數的所有分合式,讓孩子總結出分合規律。
√一個數可以分成2個部分,2個部分數合起來等於整數,這是分合中的等量關系。
√1個數分成兩個部分數,一邊部分數是順序排列,一邊部分數是倒敘排列,同時,1個部分數多1(+1),另一個部分數少1(-1),而總數不變,這是分合中的互補關系。
√在數的分合式中,將2個部分數位置互換,分合式依然成立。這是分合式中的互換關系。
通過學習數的分合,讓孩子理解一個整數分成兩個部分以後,包含以上三種關系。
讓幼兒在操作中認識數的組成,體驗分與合。從實物分合再慢慢過渡到數字分合,從數的分合過程體會數的組成。通過這樣的活動,感受數字的組成和聯系。
數的組成式加減法運算的基礎,通過實物練習數的組成,給孩子具體直觀的感受,也有助於孩子理解抽象的數學"+"、"-"符號的概念,為加減法的引入打下良好的基礎。
㈧ 幼兒數學7減3怎麼用手指算
你教小孩可以自己出五個指頭,小孩出2個,然後從小孩的指頭逐步減少
㈨ 幼兒園里的手指算怎麼算題
幼兒園二十以內的手指算加減法怎麼教:
加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在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 子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後面的數開始點手指,15後面 是16,點兩個手指就是16、17,那麼就15+2=17。
減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 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的前面數開始倒數,15前面是14, 倒數2個手指就是13,那麼15-2=13。
㈩ 幼兒園數學數手指計算的方式提倡嗎
01手指計數是數學的視覺輔助工具
相比用心算來加減數字的思維模式,手指計數是「視覺學習」(visual learning)的一種方式,是孩子學習數學的視覺輔助工具之一。當小孩子用他或她的手指(或其他合適的物體)來表示數量的時候,並不意味著這個孩子的數學能力,比另一個能做心算的孩子差。
視覺學習的輔助工具除了數手指之外,數蘋果、數牙簽、或者畫圖形都算。當孩子可以使用這些元素來計數,其實也是在孩子的數學思維培養方面,創造了一座橋梁,讓孩子可以更好地從初級思維(得益於親身的感覺運動體驗)過渡到更抽象的思維。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可能都會有所體會。如果我們只是問孩子1+1=?,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抽象的概念,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說法,「你現在有1個蘋果,媽媽再給你一個蘋果,你現在手上有多少蘋果呢?」那麼孩子回答「2個蘋果」的概率就會高很多,這個思維討論的方式,其實也是實物來作為數學思維橋梁的體現。
學齡前孩子的視覺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已經在很多國家的教學體繫上得到了支持。比如新加坡的特色教學方式叫「CPA教學法」,主要起源於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家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Bruner)的理論。研究指出孩子的學習往往會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
C - Concrete 具象化
P - Pictorial 形象化
A - Abstract 抽象化
具象化(Concrete)指的是我們數學啟蒙過程中,用實實在在的東西來作為例子,比如下面這個列表,孩子知道「6等於6個豆子」。
之後便是形象化(Pictorial)的階段,用圖像、方塊、柱狀體等圖示實物或圖形形象來代替東西本身,比如下面這個列表,這其實是在幫助孩子搭建一個過渡的橋梁,手指計數便是屬於這一階段孩子會出現的計數方式。
最後才是數字的抽象化學習(Abstract),就是了解原來一個數字「6」,不僅僅代表一個圖形形象,也可以代表一個實物,同時還可以進行拆分和組合。
CPA教學法」所強調的是循序漸進,孩子學習的過程整體來說進度是緩慢的,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最開始的教學方式,得首選直觀的、能幫助孩子理解的方式,好處是可以降低孩子學習數學的難度,不至於讓孩子因為死記硬背最後厭惡數學、不願意走進數學。
所以如果刻意阻止孩子用手指來計數,後果同樣是很明顯的。美國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2016年的研究數據也同樣指出:
無論是從行為證據還是神經科學的研究層面,都表明當人們接受了關於手指的感知覺訓練的時候,會更有利於提高數學成就,反之當我們遏制這功能的使用,我們實際上是阻礙了大腦神經學的鍛煉,也降低了孩子可能會更聰明的可能性。
02手指計數不是萬能的
我們對手指計數最大的爭議點在於運算速度,誠然手指計數不是萬能的計算方式,研究中也認可的一點,如果一個孩子到了三四年級,若主要還是用手指來計數,的確是其數學能力還不夠成熟的表現。
那麼是不是孩子除了手指計數之外,就得去學習心算和公式運算呢?答案也同樣是否定的。基於這布魯納的研究,新加坡提出了一個「繪圖模型法」(model drawing)的教學概念,針對低幼孩子的數學基礎教育思維的培養方式,通過把抽象的數學換成具體的圖像,來幫助孩子思考和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