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年級數學上冊還剩多少教案
一年級上冊數學的話,如果還剩多少教案,這個要根據你具體的學習的進度來進行分析,那麼如果你比如說你學到了第二單元,那麼剩下的教案就是整本書所有單元教案減去兩個單元教案,就是剩下的交換單元,所以說關鍵還是看你到底學了哪些教案,那麼剩下的就是能夠用總的教案減去已經學習的教案用減法算出來的,所以說也是比較簡單的
❷ 一年級上冊數學新課標對本學期教學內容的要求怎麼寫
如下:
1、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認真備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
2、加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准確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深入淺出。
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
教學計劃簡介:
教學計劃(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它規定不同課程類型相互結構的方式,也規定了不同課程在管理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其所佔比例。
同時,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作出全面安排,具體規定了學校應設置的學科、課程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並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
❸ 一年級上冊生活中的數學教學內容有哪些
1、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基於兒童數數的經驗,結合具體的情景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會認、會讀、會寫0--10的數,會用它們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初步體會基數與序數的含義,初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第二單元《比較》。通過比較具體數量多少的數學活動,獲得對「>、<、=」等符號的意義的理解,並會用這些符號表示10以內的數的大小;經歷比高矮、比輕重、比長短等實踐操作或數學思考活動,體驗「比」的方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並在描述或傾聽各自思考過程的交流中,體會學會有條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學會傾聽的重要性。
3、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10以內的加減算式,並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初步感受加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正確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掌握10以內數的分解與合成的技能;通過整理加、減法算式,並探索其間規律性的活動,培養與發展數感。
4、第七單元《加減法〈二〉》。經歷表示11--20的數的具體操作及其概括過程,初步體會用十進制記數的位值原理,會數、讀、寫20日內數,掌握它們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結合解決問題的活動,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體會演算法的多樣性,學會20以內的進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5、第八單元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結合生動有趣的情境或活動,體會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回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2、第六單元《認識物體》。通過對實物和模型的觀察、操作、分類等活動,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能直觀辨認它們的形狀是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能直觀辨認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等立體圖形。
❹ 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學什麼知識
(一)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基於兒童數數的經驗,結合具體的情景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會認、會讀、會寫0--10的數,會用它們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初步體會基數與序數的含義,初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第二單元《比較》。通過比較具體數量多少的數學活動,獲得對「>、<、=」等符號的意義的理解,並會用這些符號表示10以內的數的大小;經歷比高矮、比輕重、比長短等實踐操作或數學思考活動,體驗「比」的方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並在描述或傾聽各自思考過程的交流中,體會學會有條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學會傾聽的重要性。
3、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10以內的加減算式,並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初步感受加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正確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掌握10以內數的分解與合成的技能;通過整理加、減法算式,並探索其間規律性的活動,培養與發展數感。
4、第七單元《加減法〈二〉》。經歷表示11--20的數的具體操作及其概括過程,初步體會用十進制記數的位值原理,會數、讀、寫20日內數,掌握它們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結合解決問題的活動,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體會演算法的多樣性,學會20以內的進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5、第八單元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結合生動有趣的情境或活動,體會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回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2、第六單元《認識物體》。通過對實物和模型的觀察、操作、分類等活動,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能直觀辨認它們的形狀是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能直觀辨認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等立體圖形。
(三)統計與概率
1、第四單元《分類》。結合日常生活中必須進行的分類活動,感受分類的必要性,能按照給定的標准或選擇某個標准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並在這些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標准下的多樣性。
2、第九單元《統計》。根據簡單的、現實的問題進行統計活動,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感受統計的必要性;結合實例,認識統計表和形象統計圖,會填補相應當圖標;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的正文和習題中提供了許多適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實踐活動或小調查。例如:
1、找一找,說一說。「我找3個比我高的人」「我找2個和我同歲的人」「我找......」
2、說一說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說一說你在生活中發現的加法問題。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間,向同伴說一說你是怎樣整理的。
5、到圖書館或書店看一看,圖書是怎麼分類的,並與同伴說一說。
6、調查太陽剛升起,大約是幾時?太陽剛落下,大約是幾時?調查你們班每個小組男生、女生人數,並試著提出一些數學問題。
7、調查你們班10名同學的上學情況。(1)乘車上學,還是步行上學?(2)結伴走還是單獨走?等等
學生經歷上述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中的作用。
教學計劃
(一)數學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數學教學必須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和數學接受能力。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的教學應有實際背景,利用學生的經驗,使用學生可以接受的語言,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探索和考察數學概念得出含義,使學生有機會討論他們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為了避免小組學習流於形式,就必須用心培養學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輸出,也有信息輸入,所以加談、傾聽、閱讀、書寫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對數學而言,交流還應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緊扣數學活動的目的設計安排活動
數學教學活動是數學的教學,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而活動本身有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過程。
(四)做練習、寫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中鞏固知識、習得技能的必要環節
(五)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
要結合學習數學的過程評價學生對數學概念知識的理解。學生只有理解了數學概念和它們的意義或解釋,他們才能理解數學、有意義的「做數學」。
(六)重視對學生初步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對解決問題的評價,首先應注意評價學生對問題的描述,即怎樣把情境圖呈現的問題,用口頭語言完整地描述出來。
(七)重視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
對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主要通過課堂觀察來收集有關的信息,象他們參與班級討論中,試圖解決問題中,獨立或小組學習中,無時不在顯示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興趣,是否樂於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誰敢於質疑。
❺ 部編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
上新,2021年秋季部編人教版:
一、指導思想
以中央關於教育改革指示精神以及新《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為指導,使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通過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
為更好完成教學目標,特製訂2021-2022學年度第一學期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所任教的一年級(1)班共有學生42人。孩子們基本都經歷了三年左右的幼兒園教育。大多數孩子接觸過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有不同程度的數數經驗,能動手擺小棒、觀察畫面等實踐活動。剛剛跨入小學,孩子們帶著陌生與不適應,與此同時,他們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可塑性強。
剛入學的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此時好的引導顯得至關重要,應把握這個時期,循循善誘,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本學期,我主要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作為為教學工作的重心,要讓每個孩子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結構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材根據剛入學孩子特點,圍繞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目標,搭了「第一級台階」。依次安排了以下一些內容:准備課,位置,1-5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一),6-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數學樂園,認識鍾表,20以內進位加法,總復習等。
(二)主要內容分析
「第一級台階」很重要!本冊教材圍繞義務教育階段即將展開的「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大方面內容,帶領孩子初入「數學之門」,認數和計算,比較多少、認識立體圖形,以及初步認識鍾面……使學生獲得數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建立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本冊教材將認數與計算相結合、穿插教學,使學生逐步形成數的概念,達到計算熟練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重視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數感。在計算教學中,體現演算法的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帶領孩子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通過安排「用數學」的內容,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每個單元的後面都有綜合練習,形式靈活多樣,能很好的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數學樂園」很好的體現主體性原則,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本冊教材還體現了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創造性,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
更多詳細內容word列印版,請見網路文庫:2021部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含教學進度表)
碼字不易,如有幫助請採納。
❻ 如何教好小學一年級數學
一年級的兒童則對「玩」比較感興趣,一切以快樂為本,無憂無慮,所以要想教好一年級數學,首先必須激發、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下面是我在一年級進行數學教學中,採用的引發學生喜歡數學的幾種做法。 一、創造和諧師生關系,培養學習興趣 一年齡的兒童非常的天真可愛,一般以老師為中心,所以處理好師生間的關系也尤為重要。教師就是學生的表率,時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一年級教師尤其要注意,去愛每一個學生。讓他們覺得你和藹可親,都願意親近你,都喜歡你。在無形中他們也會喜歡你所上的課,對那一門課的學習產生興趣。我不僅讓他們和老師交朋友,而且還和書中的數學夥伴「笑笑」 、「淘氣」、「智慧老人」交朋友,我既做教師,又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如果教師能處處為學生著想,常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神情,溫和的語言創造活躍民主的課堂氣氛,理解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學生也就會「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雙方達到感情的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 二、注意運用生動形象化的教學語言,激發學習興趣。 一 年級的學生處於具體形象的思維階段,正在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一年級兒童正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這個過渡的開始。所以老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採用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既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又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4-2」這一減法算式中「-」所表示的意思時,老師可以這樣舉例說明:「桌上有4個蘋果,現在你吃掉2個,還剩多少個?」,「吃掉,少了2個,就是減去2的意思。」所以說「減法中的減號就是拿走、少掉、去掉的意思。」通過具體生動形象的語言,學生就很容易掌握新的知識。所以老師在教學中,在採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的同時,要以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為基礎。另外,如果能結合本班學生實際來舉例說明,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注意力 二、寓教於趣,激發競爭意識,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年級的兒童大多數都喜歡講故事、唱歌、跳舞,喜愛玩耍和參與老師組織的一些表演和游戲是一年級學生最突出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教學的需要,教師可採用游戲,開火車,即興表演等手段,使學生在玩耍、表演、游戲中學到知識,使到課堂氣氛更加生動活潑,提高學習的效果。例如,在上學期的第一課,認識10以內的數時,我把各數編成一個手指游戲,在游戲中邊表演邊學習數數,這對剛從幼兒園畢業的孩子來說感到特別親切,非常興趣。之後我還把手指游戲作為每次課前的一個安靜游戲活動,能使全體學生在最短時間集中注意,進入課堂活動,一舉多得;又如「0」的認識這一課可以上成一節故事課。以小兔采蘑菇、拔蘿卜為線索,先由老師講,然後可引導學生看圖續講,為學生提供說話的機會並訓練他們的看圖說話能力和想像能力。 激發學生競爭意識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成績的一種有效手段,在數學學習中,能促使學生互動,讓學生在競爭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可以在數學課進行一些比賽,如比比誰寫的字好、誰看到的東西多、誰數數又對又快、誰提的數學問題最多、誰做口算既准確又迅速……都是個人為單位的,還可以分小組來進行。例如,「10」的認識這一課可以把全班所有學生分成幾組或同桌小朋友合作,看誰先把10根小棒數出來並且用線綁好。 三、親自動手,在操作中使學生樂學、會學。 學生對事物的感知、知識的理解掌握、感性經驗的獲得,是通過表象的積累,再與聽覺表象和其它表象的綜合,形成有關事物的概念,獲得抽象的知識。而一年級的學生都有這樣的特點: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或集中時間不長,好奇心強、好動,特別是一雙手喜歡到處亂摸。根據這些特點,老師可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一些操作性的學習,寓教於玩,使學生在玩耍中學到知識,發展了學生的動作思維,達到了樂學和會學。例如在一年級數的組成教學里,學「7的組成」,讓學生帶7塊小積木,讓學生分成兩份,可以怎樣分?再根據學生各個不同分法,歸納出「7的組成」。 四、善於表揚與獎勵,喚醒學習需要,使學生獲得成功感。 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類本質里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的確,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贊揚、獎勵,不希望受到別人的批評和不重視。所以,在教學中,只要老師能善於對學生進行表揚和獎勵,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並能形成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例如:當某個學生能正確地回答老師的問題時,或後進生有了點滴進步時,老師應抓住時機進行表揚和獎勵,可以採用鼓掌表揚,或獎勵一個小紅星、小獎品等形式,讓學生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而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答錯了,老師應以鼓勵為主,以免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於一年級兒童來說,當他們的需要未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熱切的嚮往之情,進而產生一種不達目標不罷休的情緒。教師應該充分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來喚醒他們的學習需要。例如,可以制定一個獎勵制度,讓他們渴望受到表揚、得到獎品,讓他們明白想要受到表揚、得到獎品必須要把數學學好,告訴他們:理想、願望與學好數學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有現在學好了數學你的願望才可能實現。這樣就可時刻激勵學生要學好數學,避免產生階段性學習,逐漸培養、鞏固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喚醒他們學習數學的慾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五、人人爭當小老師,從小培養自學能力。 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一年級學生特別對老師崇拜,言聽計從,他們都喜歡表現自己、領導別人,這就是人的表現欲和領導欲的真實寫照。因此,做為老師應給學生一個自我表演的舞台,不要約束他們。為了使學生得到更多的機會進行練習、實踐,增強學生的自我鍛煉,培養學生從小當學習的主人,從小培養自學能力,使課堂的氣氛變得輕松、自然、愉快,增添學習興趣,可採用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做法。例如在一年級的復習課中,對「10以內數的加法表」的復習,由於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於是我就讓學生在課堂上輪流當「老師」,通過一問一答,復習舊知識。比如:我有時讓學生當小老師,同桌之間互相批改作業,看哪個小老師又快又准確;有時對老師當天所講的內容進行一問一答的復習,通過小組內的問答式學習,可以使成績差的同學增多練習機會,在聽、練中學會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寓學習於游戲中,如小老問:「2+6=」學生答:「2+6=8」老師問:「為什麼2+6=8?」學生答:「因為2和6組成8,所以2+6=8」,小老師再問:「2+6=8,6是什麼數?2、8呢?」,這樣讓大家都有機會當小老師! 總之,一年級的數學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教學內容,恰當地運用愉快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喜歡數學,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從此打下「樂學」的思想基礎。
❼ 小學一年級數學第一堂課怎麼上上什麼該講些什麼
小學一年級數學第一堂課上的時候先介紹,在講課。不需要講內容。第一課不要先講規矩,要跟學生講學數學的樂趣,以一些數學故事開頭,讓學生體驗數學之美。
消除學生對數學的恐懼和為難,學生自然有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勇氣,如果能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就會很願意去學,這樣你的數學教學就成功了。
小學數學是通過教材,教小朋友們關於數的認識,四則運算,圖形和長度的計算公式,單位轉換一系列的知識,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計算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荷蘭教育家弗賴登諾爾認為:「數學來源於現實,也必須紮根於現實,並且應用於現實。
的確,現代數學要求我們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世界,用數學的語言來闡述世界。從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來看,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是一個以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重新建構的過程。
因此,做中學,玩中學,將抽象的數學關系轉化為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將使兒童學得更主動。從我們的教育目標來看,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應用等綜合能力。
❽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學什麼內容
不同版本的教材,所學內容不同。但大致學100以內的數的加減法、認識位置、認識基本圖形、認識人民幣、認識鍾表等等。以下以人教版數學教材為例。
一、一年級上冊所學內容
1.認數:認識1-20以內的數;
2.算數:20以內的進位加法;
3.認識位置:前、後、左、右、中間
4.認識鍾表
5.認識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
二、一年級下冊所學內容
1.算數:20以內的退位減法、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2.認識人民幣
3.分類與整理
4.找規律
拓展資料
一年級數學電子課本網址,涵蓋了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冀教版、浙教版、青島版、西師大版等7個版本。
一年級數學電子課本
❾ 小學數學一年級該怎麼教
一、課前談話
根據班級平時的獎勵措施,如:表現好的獎紅花,10朵紅花換一個金蘋果。我和學生輕松地聊了起來。
「今天上課認真,發言積極的小朋友,希望老師獎什麼?」
「紅花和金蘋果,你更喜歡什麼?為什麼?」學生興奮地說:「我喜歡金蘋果,因為一個金蘋果相當於10朵紅花。」
二、創設情境「小朋友,你們成為小學生後,爸爸媽媽非常關心你們的學習,為你們准備了許多學慣用品。」教師邊說邊拿出一個放了許多鉛筆的筆筒,「猜猜,這里有幾枝鉛筆?」「10枝」、「14枝」、「19枝」等,他們猜得興趣盎然,神采飛揚。然後運用數數來驗證,結果是12枝。再次猜另一個筆筒的鉛筆枝數,又一次數鉛筆枝數,結果是20枝。[從猜測到驗證,讓學生感到數數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這樣既了解學生的起點,初步感知數的相對大小,又體驗到1枝1枝地數,數得速度慢、麻煩,引發學主動探究的慾望。]三、自主探究1.擺小棒,感知「十」。 [在比較中,學生領悟到10根紮成一捆可以使數數顯得方便,並初步滲透十進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重新擺12根小棒,學生在引導下,紮好小棒後,邊看邊說,一捆是(10)根,就是10個一,一捆有(1)個十,那10個一是這捆,1個十也是這捆,那麼我們就說10個一是1個十。[在感知的基礎上,藉助小棒,直觀演示操作,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而理解10個一1個十。]2.擺小棒,說組成。師擺小棒,生說組成;生擺小棒,生說組成;學生看數,在頭腦中擺小棒說組成等活動,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從而建立起1個十和幾個一是十幾的數學模型。[數感的建立是一個逐步體驗和發展的過程,就是數學建模的過程。]3.看直尺,理解數的順序、大小。藉助直尺,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再次讀數(順數、倒數),更深入地認識11~20各數。「看到這把直尺,你知道了什麼?」預設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自由地開放地暢所欲言,如17比16大1,19的鄰居是18和20等。可實際操作中,有的學生不知如何回答。[學生通過讀數,了解數的順序,比較數的大小,進一步認識20以內各數。這樣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學習數,知道數與數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在輕松活潑的課堂學習過程中對20以內的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數感。]四、實踐運用1、「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我用過這些數?」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如:整體認讀音節16個,我的學號是15號,我們組有12人,一盒水彩筆18色,今天是10月20日等。[搜索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數,充分感受數的意義,讓學生體會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用數學的快樂。] 「你能運用今天學到的知識,把你紅花本上的紅花,圈一圈,畫一畫,讓大家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朵紅花?」[這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目的是運用1個金蘋果換10朵紅的事實,進一步深化十進制的概念,但每次的執教中時間總是顯得倉促,效果不佳。]五、課堂總結教學反思:(1)親歷建模過程,建立數感(2)重視實踐應用,形成數感(3)激勵猜測驗證,發展數感發展學生的數感是數的學習的核心目標,學生數感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一名低年級數學教師,有責任讓數感貫穿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能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數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❿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比多少教案
小學一年級數學《比多少》教案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8頁,書中練習題1—4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在數一數、比一比、擺一擺的活動中,體驗一些比較的方法。初步理解「同樣多」、「多」、「少」的含義。
2、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花、○和△等卡片。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同學們,伸出我們的左手,再伸出我們的右手,請大家看一看,是左手的手指多,還是右手的手指多?還是一樣多呢?你怎麼知道的呢?
同學們真聰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比多少。
2、創設情景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邊請看大屏幕,邊聽故事。
看這是誰?這又是誰呢?同學們看一看,他們在做什麼呢?
學生可能會說:小兔搬磚、小豬扛木頭,他們在幫小兔蓋房子等。
(滲透互相幫助的德育教育)數一數,有幾只小兔?每隻小兔搬了幾塊磚?
二、觀察交流,探究新知
1、理解「同樣多」。
就像一位小朋友說的那樣,有4隻小兔,1隻小兔搬1塊磚,你能擺出來,讓大家一眼就看清楚嗎?
學生活動。
學生嘗試擺,拿出手中的學具盒,用三角表示小兔,用○表示磚。
對學生擺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選有代表性方法的學生展示。
小朋友們評一評,你認為哪種擺法好?好在哪裡?
課件操作(1隻小兔搬1塊磚。邊說邊用小圓點把小兔和磚連起來),正好都對上,沒有多餘的,我們就說小兔的只數和磚的塊數同樣多。(板書:同樣多)學生讀。
你能邊指圖邊用「同樣多」說一說嗎?
同桌互說。
請同學們找一找,在圖中還有同樣多的事物了嗎?
2、認識「多」、「少」。
我們會用一個對一個的方法比較小兔和磚的數量了。圖中還可以比什麼?
學生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數量同樣多的物體進行比較,另一種是數量不一樣多的`物體進行比較。
我們一起來比一比3隻小豬和4根木頭,你能用一個對一個的方法擺一擺,比一比嗎?
1隻小豬對1根木頭,小豬沒有多餘,而木頭有多餘,就是木頭多,小豬少,我們就說木頭的根數比小豬的只數多,小豬的只數比木頭的根數少。(板書「多少)
用不同的形式讓學生說一說。
你能用誰比誰多、誰比誰少來說一說其他物體的比較嗎?
三、鞏固練習,強化認知
1、探索生活。
同學們,表現非常出色,找到了圖中的數量關系。那在我們的周圍,你還能發現那些同樣多,還有多出與少出的事物呢?
學生自由觀察、交流、評價。
2、在多的後面打對。
3、在少的後面打對。
4、動手操作。
老師提要求擺一擺。
a、每一行擺4個圓,在圓的下面擺三角形,三角形比圓多一個。第二行擺幾個三角形?
b、第一行擺五朵花,第二行擺的比第一行少一朵,第二行擺幾朵花?
c、可讓學生自己任意的擺,然後用一句話說一說你是怎麼擺的?
5、動腦筋思考
課堂總結,暢談收獲。
這節課你又有什麼收獲?
小結:通過學習和比較,我們知道物體有多、有少、還有同樣多之分,在比較「多少」中我們認識了一一對應,並掌握了比較的方法。
四、課後作業
1、練習一的第3、4題。
2、《教材全練》第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