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質量和措施
1、創建和設立教學情境。
對知識的探索起源於思考,而思考為疑問而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利用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展開教學活動。
在實際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進行教學情境創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所在和思維程度,同時還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合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提高教學情境的創設效果。
2、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
小學課堂是培養學生知識學習意識和方法的啟蒙階段,對於學生養成思維習慣十分關鍵。在這一階段中,教師應摒棄傳統的知識灌輸式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
3、合理利用現代科技網路,豐富教學模式。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應用的教學工具也豐富多樣起來,如多媒體課件的應用,使教學內容的展示更加生動形象。通過對先進教學技術的應用,教師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引入多媒體與網路課程,學生可以對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進行多次學習。同時,不同教師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對於知識講解的重點也各有不同,利用網路課程學習,可以讓學生在復習階段更全面地了解與鞏固知識。
4、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增加學習互動環節。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和學生融洽相處能讓課堂教學更順暢。對於學生的任何反應,教師都應給予合理鼓勵與引導,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當中,並在學習互動中建立自信。
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實踐活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如利用游戲的趣味性提高學習興趣,並在學生親身體驗後,幫助他們建立一個聯想空間,將學習中的一些抽象思維形象化,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思考。
5、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操作活動分不開的,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在學完《長方形的表面積》後,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練習題:量出自己准備的長方形物體的長、寬、高(取整數)。
❷ 如何提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可以通過三個途徑來鍛煉和提升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1.利用教材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貫穿在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數學教學中的。各年級都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從一年級一開始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加以培養。例如,認識大小、長短、多少的教學,就要培養學生比較能力;教學數的組成就要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教學10以內的數和加、減計算,就能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等。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逐步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內數的概念,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學會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導學生去思考,從一開始就有可能不自覺地把學生引向死記數的組成,機械地背誦加、減法得數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級養成了死記硬背的習慣,也許在低年級還能打高分,但數學素質並沒有提高,思維能力沒有增強,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會很困難。同時,培養思維能力還貫穿在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在教學數學概念、四則運算、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幾何圖形、統計等內容時,都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徵,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例
如,教學長方體這個概念時,不要直接畫一個長方體,告訴學生這就叫做長方體。而應先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面、棱和頂點的數量和特點,然後抽象出圖形,並對長方體的特徵作出概括。教學計演算法則和規律性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判斷、推理能力。例如,教學加法結合律,不宜簡單地舉一個例子,就作出結論。最好舉兩三個例子,每舉一個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個別判斷〔如(5+3)+7=5+(3+7),先把5和3加在一起再同7相加,與先把3和7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結果相同〕。然後引導學生對幾個例子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等號左邊都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三個數相加,而等號右邊都是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同第一個數相加,結果不變。最後作出一般的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對加法結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學到不完全歸納推理的方法。然後再把得到的一般結論應用到具體的計算(如29+57+13)中去,讓學生說出使計算簡便的根據,進而學到演繹推理的方法。
2.利用課堂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不論是復習鋪墊,教學新知識,還是鞏固練習,拓展運用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地進行培養。例如復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有經驗的教師給出式題以後,不僅讓學生說出得數,還要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特別是當學生出現計算錯誤時,說一說計算過程有助於加深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學會類推,而且有效地消除錯誤。經過這樣長期的訓練,引導學生簡縮思維過程,想一想怎樣能很快地算出得數,就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新知識時,不是簡單地告知結論或計演算法則,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推理,最後歸納出正確的結論或計演算法則。例如,教學兩位數乘法,關鍵是通過直觀引導學生把它分解為用一位數乘和用整十數乘,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清整十數乘所得的部分積寫在什麼位置,最後概括出用兩位數乘的步驟。學生懂得算理,自己從直觀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計算方法,不僅印象深刻,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在教學中不能把培養思維能力和教學過程割裂開來,把培養思維能力只局限在某一節課內或者一節課的某個環節內,只在一節課最後出一兩道稍難的題目來作為訓練思維的活動,或者專上一節思維訓練課,這是不可取的。當然,在教學全過程始終注意培養思維能
力的前提下,為了掌握某一特殊內容或特殊方法進行這種特殊的思維訓練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來代替教學全過程發展思維的任務。
3.利用習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設計好練習題對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培養思維能力的最有效辦法是通過解題的練習來實現。因此設計好習題就成為能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一環。一般地說,課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數量的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習題。但是不一定都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而且由於班級不同、學生不同,課本中的習題也很難做到完全適應各種情況的需要。因此教學時往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一些調整或補充。首先,設計練習題要有針對性,要根據培養目標來進行設計。例如,學了倒數以後,為了了解學生對倒數這個概念的掌握情況,同時也為了培養學生運用概念進行判斷的能力,可以出這樣一個判斷對錯的習題:「假分數的倒數都小於1。」要作出正確判斷,學生就要分析假分數的倒數裡面有沒有大於1的和等於1的。而要弄清這一點,就要明確什麼叫做假分數,什麼叫做倒數,然後應用這兩個概念的定義去分析出有一部分假分數的倒數等於1,這樣就可以斷定上面的判斷是錯誤的。其次,在講解習題時要具有指導性,不能只注重結果。學生說出正確答案要問他是怎麼想的,學生說出錯誤答案要讓他明白錯在哪裡。
❸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成績的方法和建議
一、培養認真審題的習慣
認真審題是正確解題、准確計算的前提。小學生因審題不嚴而導致錯誤的現象較重,原因是一方面學生識字量少,理解水平低;另一方面是做題急於求成,不願審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審題的重要性,增強審題意識。同時,還要教給學生審題方法,建立解題的基本程序如審題—列式—計算—驗算—作答等,把審題擺在解題過程的第一位。
二、培養認真驗算的習慣
在解題過程中,要培養認真驗算的習慣,這是保證解題正確性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要把驗算作為解題過程的基本環節之一。加強訓練,嚴格要求和督促學生去做,要向學生講清什麼叫驗算以及驗算的方法、意義等。
三、培養認真估算的習慣
估算是保障計算準確的快捷手段,但現在不少教師認為估算很少作為考試內容而不予重視,這是十分錯誤的。教師要抓住各種時機,有意識的讓學生掌握估算方法,引導學生發現一些和、差、積、商的規律。如2040÷40,估算時將2040看作2000,把2040÷40看作2000÷40來估算,可用來檢驗計算的最高位是否正確,讓學生明白估算的重要性。
四、培養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較多,一些能力強的同學做的快、算的准,他們做完後便迫不及待的報出解題方法和結果。這使得一部分做題較慢的同學不假思索的照抄他們的結果,時間長了,這部分同學就養成了懶於思考的不良習慣。因此,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前提。
五、培養質疑問難的習慣
學生在學習中要多動腦筋,勤於思考。對概念、公式、定律等不要滿足於會背誦,更要力求理解。質疑問難是一種可貴的學習品質,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刻苦鑽研、勤於思考、主動進取。遇到不懂的問題主動請教,不恥下問,和同學展開討論,不弄清問題決不罷休,當問題得到解決時,學生就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六、培養自己發現錯誤的習慣
學生在學習中,必然會出現差錯,對此,老師不能等閑視之。因為學生出現差錯的地方,正是學生掌握知識的薄弱點,並且可能是典型的、普遍的。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自己發現錯誤,用自己學到的檢驗方法去找出錯誤。在對比中把握問題的關鍵,力求自己發現並改正錯誤,提高解題技巧。
❹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一個人的數學計算能力主要包含三個方面:
1、計算結果的准確性;
2、計算方法的技巧性;
3、計算速度的快捷性。
要想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要從下面四個方面下功夫:
一、讓學生熟練掌握運演算法規:在小學階段,學生要學到三類數——整數(自然數)、小數和分數,這三類數都要進行四則運算——加、減、乘、除,每一類數的每一種運算都有自己特定的運演算法則,熟練掌握各類;
二、注意培養學生估算能力:新課程把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列入其中,充分反映出估算在數學計算和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估算能力也是一個人計算能力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方面,具備良好的估算能力,實踐證明有四個好處:
1、幫助我們預知計算結果;
2、可以提高數學分析能力;
3、可以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4、檢查結果是否基本正確。
❺ 怎樣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成績
首先,要把基礎知識打扎實。
該記住的數學定義、公式,要會默寫,牢記於心。這樣才能快速、正確地運用到解題的過程中。
02
專心聽課。
所有成績好的孩子都是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的,課堂十分鍾勝過課外百分鍾。只有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才能掌握所學的內容。
03
做好作業。
作業是鞏固新知的重要環節,新課學得怎麼樣,作業一做便非常明了,如果作業做不出來,說明課堂學習的知識點還未掌握;這種情況下就應該多問,可以問家長、問老師也可以問同學,直到把不懂的問題弄懂為止。
04
多練習。
俗話說:熟能生巧。要想提高數學成績一定要多做練習,深入題海,然後再從題海中跳出來!做的練習多了,肯定會有錯誤,而且是會在某一道或某一類題上屢次出錯。這是因為沒有很好的掌握相關知識點,當然有些題本身就容易迷惑孩子,可作業或考試中卻常常出現,針對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准備錯題本,把出過錯的題摘抄下來,並寫上錯因分析,並在學習中不斷積累,建立屬於自己的錯題庫。
05
多問多交流。
學習中最怕的就是不懂裝懂。要提高數學成績,必須把不懂的問題解決好,所以在數學學習中遇有不懂的問題,經過思考後仍然不懂就要問家長老師或同學了。我們要多與同學交流,交流的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為有效的方法是,同學之間出題互考,相互交流方法,這樣也可以提高數學習的興趣。
06
調整心態,正確對待考試。
在考試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這三個方面上,因為每次考試占絕大部分的也是基礎性的題目,而對於那些難題及綜合性較強的題目作為調劑,認真思考,盡量讓自己理出頭緒,做完題後要總結歸納。孩子不懂得整理的,家長要幫忙,並去教導孩子該怎樣復習。
07
孩子自己的心態很重要。
家長要幫助孩子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使孩子在任何時候都要鎮靜,思路有條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緒。特別是要孩子對自己有信心,永遠鼓勵自己,除了自己,誰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誰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❻ 小學生怎麼才能提高數學成績
鏈接:
❼ 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成績的方法和建議
提高小學生數學成績,必須認真聽老師講課,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把錯題寫在一個本上,再做一遍一定做對。認真復習例題,不會要及時解決。
❽ 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成績改進措施
提高小學生數學成績改進的措施就是讓他們多進行刷題訓練。另外提高小學生數學成績改進的措施就是讓他們多進行刷題訓練。另外就是要進行一對一的幫扶。
❾ 如何有效提高小學數學的方法有哪些
小學教育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基礎階段,對於學生今後的學習奠定了一個基礎,學生喜不喜歡學習,愛不愛學習,關鍵在於教師有效的引導。而這對於學校的教學水平來說也擁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只有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地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意義所在,學生才能良好的成長,教學水平亦才能相應的提高。下面筆者就其教學經驗簡單談談。
一、 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 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如講故事、做游戲、表演等;教師要採用多種教學模式,如猜想、觀察、聽講、思考、操作、自學、討論、演算、小組競賽等;增加教師自身的魅力也能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比如精彩幽默的語調,揮灑自如的教態,簡練漂亮的板書板畫,得體的儀表,親切的話語,熱情的鼓勵,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維,嫻熟的解體技巧等。教師如果能夠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這些精神需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那麼效果將會是持久而巨大的。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入相關的游戲來引導學生學習,對於低年級學生而言,游戲是他們非常喜歡的,學生一聽玩游戲都集中了注意力用一雙好奇的眼睛看著我。在後面的學習口訣的教學中我都採取以上的方法,學生邊背誦口訣邊用手指演示,使學生的學習氣氛活躍,同時學生也從中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這樣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無形當中使學生產生了學習數學的動力。
二、調動積極性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不是消極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覺的積極的參與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與水平狀況,創設符合和適應學生學習的情境,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去獲取知識,以達到教學的目的。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由單純的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確實把小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脫出來,還孩子們童年的歡樂,使他們在德、智、體、美、美、勞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敢於參與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在喜愛所教老師的前提下,才會樂於學習。教師要善於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都關心他們,從而激起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其次,教學要平等,要面向全體施教,不能偏愛一部分人,而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漠不關心。教師也要善於通過正確的評價,強化學生學習的動機。實踐證明,贊揚優於責備,責備優於無評價。
這樣教師可以讓每一位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學習是一種勞動,學習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並不能滿足於課堂教學形式的活潑多樣,應該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認真、努力的學習,變「苦」為「樂」,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尤其對學習較吃力的學生,教師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每一點步,使他們感到,經過自己的努力是會獲得成功的。
三、培養學生情感
華東師大葉瀾教授在《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一 文中提出,課堂教學的目標不僅應包括認識方面的目標,還應包括學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 交往意識與能力等方面。她指出,這里提出的情感目標,並不是美國教育家布盧姆在目標分類中所提到的,僅以服務於認知目標完成為目的的情感目標,而是指教學應該促進學生情感體驗的健康、豐富和情感控制能 力的發展。情感、意志等目標既有與認知活動相關的內容與價值,又有其相對獨立的內容與價值。把情感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之中,有助於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生活和學習的樂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來認識,它是學生基本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情感是多方面的,就教師而言,在小學階段,我認為教學目標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小學數學教學目標要具體化,也就是在教學中要層層分解落實到每個單元和課時。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充分的建立在研究學生、分析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師自身特點等因素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