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讀了數學繪本後的收獲怎麼寫
今天,河南省實驗分園大河春天幼兒園來我們學校參觀。家長們希望能進入小學課堂體驗一年級的小學生活。這次每個班要進40多個孩子,上什麼樣的課能讓這40多個孩子和我們班28個孩子一起來學習呢。我選擇了一節數學繪本課,讀漢聲數學《數是怎樣來的》。這本書會讓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獲,甚至會讓老師也有所思考。
這本書先介紹數是怎麼來的,數來源於數東西。生產力的發展讓人們漸漸需要數清楚一些東西。所以生活中到處都離不開數。原始部落的人認為數自己的牛不吉利,就用一些小石子代替牛來數數。用石子或別的東西代替自己想數的東西,這就是數學上的「配對」。書上用數牛這個故事介紹了數學上「一一對應」的思想。了解了「同樣多」「多一些」和「少一些」。我同時為孩子們介紹了數學符號「= 」。
我們通過玩一個游戲「搶椅子」來體會在游戲中「配對」的重要性。一個孩子說:「如果椅子和人一樣多久不用搶了,游戲不好玩。如果椅子比人少就需要搶,我就會感到有點激動。這個游戲就好玩了。」
最後一部分介紹這些數是怎麼命名的。比如:世界上有些地方的語言中「2」就和「耳」或者「眼睛」讀音接近。(果然,「耳」和2發音接近,英語的眼睛讀音和2和接近。)這可能就是因為在遙遠的古代,人們在說2的時候,用自己的耳朵或者眼睛來指代。這里特別介紹了「5」,有一些民族的文字中5和」手「是同一個詞。早期美國西部的印第安人畫5個手指頭和一棵樹,意思就是說有5棵樹。同時還滲透了「二進制」、「五進制」和「十進制」的計數方法。
下課時,我鼓勵幼兒園的小朋友用好自己的手幫助數數。經常數一數手指頭,用手指頭代替東西來數自己想數的東西。這對小朋友學數學有很大的幫助。
「漢聲數學」是一套非常好的數學繪本,讀繪本會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獲。
㈡ 通過閱讀數學課外書,上網瀏覽,收集了什麼,了解了什麼詢問了什麼,學習了什麼
用了uc就可以了
㈢ 小學數學節的感想50字
跟上面一樣的………
㈣ 讀數學方面的書籍,將自己的收獲寫在收獲卡上
《 數學傳記》閱讀感悟暑假裡,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數學家傳記》,講述了許多數學名人的故事.比如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祖沖之的故事.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圓周率的計算得出了非常精確的結果.這篇文章講的是祖沖之經過很長時間的編寫,終於寫成了《大明歷》,他上書皇帝,請求頒布實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歷法的寵臣戴法興進行審查.但是戴法興思想保守,是個腐朽勢力的衛道士,他極力反對新歷法.面對戴法興的刁難、攻擊,祖沖之寸步不讓,和他唇槍舌劍的辯論.最終,《大明歷》沒有通過,後來在祖沖之去世後10年,《大明歷》才頒布實行.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對祖沖之堅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為他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恆地堅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堅持」兩個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許多人,有文化名人、愛國將士,和我身邊的同學.
㈤ 經常看語文報數學報有什麼好處
學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