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數學家田剛發表多少論文

數學家田剛發表多少論文

發布時間:2022-06-09 05:38:58

A. 中國數學家的名字

1.國際著名數學大師,沃爾夫數學獎得主,陳省身
1931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1934軍獲碩士學位.1934年去漢堡大學從Blaschke學習.1937年回國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3年到1945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研究員.1949年初赴美,旋任芝加哥大學教授.1960年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79年退休成為名譽教授,仍繼續任教到1984年.1981年到1984年任新建的伯克利數學研究所所長,其後任名譽所長。陳省身的主要工作領域是微分幾何學及其相關分支.還在積分幾何,射影微分幾何,極小子流形,網幾何學,全曲率與各種浸入理論,外微分形式與偏微分方程等諸多領域有開拓性的貢獻.陳省身本有極多榮譽,包括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1)及國家科學獎章(1975),倫敦皇家學會國外會員(1985),法國科學院國外院士』(1989),中國科學院國外院士等。榮獲1983/1984年度Wolf獎,及1983年度美國科學會Steele獎中的終身成就獎.

2.享有國際盛譽的大數學家,新中國數學事業發展的重要奠基人 華羅庚

華羅庚是一位人生經歷傳奇的數學家,早年輟學,1930年因在《科學》上發表了關於代數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慶來的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學習和工作,在楊武之指引下,開始了數論的研究。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邀請任研究員,並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1948年開始,他為伊利諾伊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先後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數理化學部委員和學部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主席團委員等職。還擔任過多屆中國數學會理事長。此外,華羅庚還是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華羅庚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家,他的名字在美國施密斯松尼博物館與芝加哥科技博物館等著名博物館中,與少數經典數學家列在一起。他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榮譽博士。華羅庚在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廣泛數學領域中都作出卓越貢獻。由於華羅庚的重大貢獻,有許多用他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運算元與方法。他共發表專著與學術論文近三百篇。華羅庚還根據中國實情與國際潮流,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研製。他身體力行,親自去二十七個省市普及應用數學方法長達二十年之久,為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3.僅次於哥德爾的邏輯數學大師,王浩

1943年於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畢業。1945年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哲學部畢業。194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0~1951年在瑞士聯邦工學院數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51~1953年任哈佛大學助理教授。1954~1961年在英國牛津大學作第二套洛克講座講演,又任邏輯及數理哲學高級教職。1961~1967 年任哈佛大學教授。1967年後任美國洛克斐勒大學教授,主持邏輯研究室工作。1985年兼任中國北京大學名譽教授。1986年兼任中國清華大學名譽教授。50年代 初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後又被選為不列顛科學院外國院士,美籍華裔數學家、邏輯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哲學家。

4.著名數學家力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林家翹

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1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3 年起先後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學院教授、榮譽退休教授。 林家翹教授曾獲: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Timoshenko獎,美國國家科學院應用數學和數值分析獎,美國物理學會流體力學獎。他是美國國家文理學院院士(1951),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2),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60)。從40年代開始,林家翹教授在流體力學的流動穩定性和湍流理論方面的工作帶動了整整一代人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探索。從60年代開始,他進入天體物理的研究領域,開創了星系螺旋結構的密度波理論,並為國際所公認。1994年6月8日當選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士。

5.我國泛函分析領域研究先驅者,曾遠榮

1919年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留美預備部,一直讀到1927年7月。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先後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及耶魯大學學習並研究數學,1933年取得博士學位。1934年8月至1942年7月一直任教於清華大學(1938年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1950年2月,受國立南京大學數學系系主任孫光遠教授寫信聘請到南京大學任教直至退休,曾在南京大學建立國內最早的計算數學專業。長期從事泛函分析研究,是我國開展這一領域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在廣義逆等研究領域成就卓著。

6.我國最早提倡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的學者,趙訪熊

1922年考取北京清華學校。當時清華學校是公費留美預備學校,競爭激烈,在江蘇只招3名學生,他在眾多考生中名列榜首。畢業後即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系學習。他1930年在電機系畢業,被哈佛大學數學系錄取為研究生,且於1931年獲碩士學位。1933年他受聘回國在清華大學數學系任教,1935年被聘為教授,從此一直在清華大學任教,參與創辦國內第一個計算數學專業。趙訪熊於1962年和1978年先後兩次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1980-1984年兼任新成立的應用數學系主任,並受聘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委員。他擔任過中國數學會理事、名譽理事。1978年至1989年擔任第一、二屆計算數學學會理事長及第三屆名譽理事長和《計算數學學報》主編等一系列職務。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我國最早提倡和從事應用數學與計算數學的教學與研究的學者之一。自編我國第一部工科《高等微積分》教材。在方程求根及應用數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
7.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吳大任

1930年與陳省身以最優等成績在南開大學畢業,考取清華大學研究生,1933年夏,在姜立夫的鼓勵下,吳大任參加了中英庚款第一屆公費留學考試,被錄取到英國學習。他本想到劍橋大學攻讀,因抵倫敦時間錯過了該校入學的時機,改入倫敦大學的大學學院,注冊為博士研究生。1937年9月初,吳大任到武漢大學任教,之後即隨武漢大學遷到四川樂山。後來長期擔任南開大學領導工作與教學工作,著、譯數學教材及名著多種。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研究領域涉及積分幾何、非歐幾何、微分幾何及其應用(齒輪理論)。1981年他任國家學位委員會第一屆數學組成員,《中國大網路全書數學卷》編委兼幾何拓撲學科的副主編以及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第一和第二屆委員。
8。著名數學家,北大教授,庄圻泰

1927年考入清華學校,193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1934年,熊慶來教授接受庄圻泰為自己的研究生,1936年於該校理科研究所畢業。1938年獲法國巴黎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曾任雲南大學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後,庄圻泰留任北京大學。此後除繼續擔任復變函數課程的教學任務外,他還陸續講過保角變換,擬保角變換,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等專業課。九三學社社員。長期從事函數論研究,在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的值分布理論上取得重要成果。著有《亞純函數的奇異方向》,合編《AnalyticFunctionsOfOneCom·plexVariable》(在美國出版)

9.著名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四川大學校長,柯召

1931年,入清華大學算學系。1933年,柯召以優異成績畢業。1935年,他考上了中英庚款的公費留學生,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深造,在導師L.J.莫德爾(Mordell)的指導下研究二次型,在表二次型為線性型平方和的問題上,取得優異成績,回國後先後任教於重慶大學,四川大學。1953年,他調回四川大學任教至今。在這40餘年間,他以滿腔的熱情投入教學和科研工作,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數學人材,在科研上碩果累累。與此同時,他還先後擔任了四川大學教務長、副校長、校長、數學研究所所長等職,作為學術帶頭人和學校負責人,他卓有成效地抓了幾個重要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積極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發展應用數學,培養一批高水平的人材。其研究領域涉及數論、組合數學與代數學。在二次型、不定方程領域獲眾多優秀成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0.中央研究院院士,首批學部委員,許寶騄

1929年入清華大學數學系,1933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1936年許寶騄考取赴英留學,派往倫敦大學學院,在統計系學習數理統計,攻讀博士學位。1940年到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1948年他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回國後不久就發現已患肺結核。他長期帶病工作,教學科研一直未斷,在矩陣論,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面發表了10餘篇論文。1955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在中國開創了概率論、數理統計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內曼-皮爾遜理論、參數估計理論、多元分析、極限理論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多元統計分析學科的開拓者之一。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1.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數學系主任,段學復

1932年考入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當時稱為「算學系」)。 1936年夏,段學復獲得理學士學位,畢業留校任助教。1941年8月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攻讀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自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北京大學數學系系主任近40年。長期從事代數學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論特別是指標塊及其在有限單群和有限復線性群構造研究中的應用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指導學生用表示論和有限單群分類定理徹底解決了著名的Brauer第39問題、第40問題。在代數李群研究方面與國外學者合作完成了早期奠基性成果。在有限P群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數學應用於國防科研和國防建設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2.我國拓撲學的奠基人 江澤涵

畢業於南開大學,1927年參加清華大學留美專科生的考試,考取了那年唯一的學數學的名額,後在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留學,1930年獲得博士學位。1930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做研究助教。1931年起,長期擔任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並任北京大學數學系主任,曾兼任理學院代理院長。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早年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數學系主任,為該系樹立了優良的教學風尚。致力於拓撲學,特別是不動點理論的研究,是我國拓撲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委員。
13.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籌建者 田方增

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第一年讀機械工程系,第二年起轉入算學系。1940年秋受聘為清華大學算學系助教,1947年秋考選為中法公費留學生,1948年轉巴黎大學,回國後被中國科學院聘為數學研究所籌備處副研究員,籌建中國科學院批准成立的數學研究所,幾十年來田方增為數學研究所的建設以及中國數學學科特別是泛函分析這一分支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的一些重大的數學活動。他被聘為全國科學技術委員會數學組成員,參與了1956年制訂的十二年遠景規劃的有關項目,1978年、1983年接連兩屆被選為中國數學會理事,在理事會任期內受託為泛函分析學科組負責人,致力於泛函分析基本理論及其應用研究。是在中國建立中子遷移數學理論研究組的主要學者之一。為發展我國的泛函分析研究做出了積極貢獻。

14.我國最早從事微分與積分幾何研究的學者之一嚴志達

1936年考上清華大學,1940年他與陳省身合寫了論文(也是他的處女作)得到積分幾何運動基本公式。1941年他於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學籍)畢業,隨後去雲南大學任助教。1946年他考取公費留學(中法留學生交流項目),次年秋去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隨C.埃里斯曼學習。嚴志達於1949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1949—1952他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任職,1952年,嚴志達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放棄了在法的優厚待遇,應聘回國到南開大學任教至今。40年來,他勤奮工作,為我國的科學與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從1954年起,他在南開大學主持了「李群與微分幾何」討論班,一直堅持到「文化大革命」。1972年開始,嚴志達對嚙合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奠定了它的數學基礎。這項成果受到國內外齒輪界的重視,從而推進了小組的工作並對我國齒輪界的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5.中國泛函分析學科的領路人,關肇直

1936年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1946年考取公費留學生,不久被聘任為北京大學數學系講員。年底入法國巴黎大學龐加萊研究所當研究生,研究廣義分析。回國後進行組建中國科學院的籌備工作,1952年他參加籌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工作,並在數學研究所從事他渴望已久的數學研究工作,歷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等職。1979年參與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的創建,並任所長。他生前還擔任過中國數學會秘書長、北京數學會理事長、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理事長、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理論委員會委員等職。他主持的研究工作成果多次受到有關部門的獎勵和表彰,其中《現代控制理論在武器系統中的應用》和《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軌道計算和軌道選擇》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飛行器彈性控制理論研究》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尖兵一號返回型衛星和東方紅一號》獲1985年國家級科技進步特等獎(關肇直在該項目中負責軌道設計和軌道測定兩個課題),關肇直本人並榮獲「科技進步」金質獎章。198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6.中國數學會組合數學與圖論委員會主任 徐利治

1940年考取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1945年畢業時被華羅庚教授舉薦,留在西南聯合大學任其助教。後應聘到北京清華大學任助教。在此期間他相繼發表了一批有國際影響的論文。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獲得了英國文化委員會的獎學金,作為當年該獎學金資助中唯一一名數學研究人員,赴英國阿伯丁大學和劍橋大學訪問進修各一年。1951年回國後,擔任了清華大學數學系副教授.1952年,在原東北人民大學組建了數學系,徐利治任數學系副主任。1961年受聘為美國《數學評論》雜志的特約評論員。他主要致力於分析數學領域的研究,在多維漸近積分,無界函數逼近以及高維邊界型求積法等方面獲眾多成果,並在我國倡導數學方法論的研究。至1991年初』他共出版專著近20種,發表論文計150餘篇。他受聘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學術顧問,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學術委員和中國數學會組合數學與圖論委員會主任;擔任國際性英文刊物《逼近論及其應用》雜志副主編,《高等學校計算數學學報》名譽主編,以及德國《數學文摘》雜志評論員。1988年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將他列入國際知識界名人錄和太平洋地區名人錄。
17.中國科學院院士 萬哲先

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從事代數學、組合論研究,在典型群、矩陣幾何、有限幾何和編碼學等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50年代和80年代初解決了典型群的結構和自同構方面一系列難題。1958年對解決運輸問題的圖上作業法給出理論證明並進行了推廣應用。60年代中和90年代初運用華羅庚開創的中國典型群學派的矩陣方法研究有限域上典型群的幾何學,獲得了系統的重要成果,並利用它構造了一些結合方案、PBIB設計和認證碼並研究了有限域上型表型問題,典型群的子空間軌道生成的格等。從90年代運用代數方法研究卷積碼,澄清了一系列疑問。最近證明了對稱矩陣幾何及哈密爾頓矩陣幾何的基本定理,是對華羅庚開創研究的矩陣幾何的重要貢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參考資料:http://www.xkcmath.com/article.asp?articleid=2587

B.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數學家

1、華羅庚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2、馮祖荀

馮祖荀(1880-1940),數學教育家。中國現代數學教育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1年以後,多次擔任北京大學數學系主任,對在中國傳播現代數學知識有重要貢獻。

在日本留學期間,馮祖荀和當時由北京赴日留學的若干學生發起成立了「北京大學留日學生編譯社」,該社「以講求實學輸入文明供政界之研究增國民之知識為宗旨」,選擇編譯的題材「亦必以純正精確可適用於中國為主」。

該社出版《學海》雜志,於1908年發刊,總發行所為上海商務印書館。該刊分甲乙兩編,乙編涉及理工農醫各科,首期首篇即是馮祖荀譯的《物質及以脫論》,《學海》是我國最早的科技譯刊之一。

3、熊慶來

熊慶來主要從事函數論方面的研究工作,定義了一個「無窮級函數」,國際上稱為「熊氏無窮數」。熊慶來在「函數理論」領域造詣很深。1932年他代表中國第一次出席了瑞士蘇黎世國際數學家大會。

1934年,他的論文《關於無窮級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發表,並以此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獲此學位的中國人。這篇論文中,熊慶來所定義的「無窮級函數」,國際上稱為「熊氏無窮數」,被載入了世界數學史冊,奠定了他在國際數學界的地位。

4、林家翹

林家翹(1916.7.7-2013.1.13),美國國籍,生於中國北京市,原籍福建福州,力學和數學家,天體物理學家,現代應用數學學派的領路人。林家翹致力於通過數學的應用來推動自然科學的發展。

他不僅在流體力學、天體物理等方向上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而且為應用數學概念的傳播不遺餘力,0世紀40年代開始的流體力學流動穩定性和湍流理論方面的工作,帶動了整整一代人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探索。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進入天體物理的研究領域,開創了星系螺旋結構的密度波理論,並為國際學術界所公認,他在應用數學領域作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貢獻,特別是發展了WKBJ方法。

5、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漢族,無黨派人士,福建福州人,當代數學家。

1949年至1953年就讀於廈門大學數學系,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

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原數學研究所研究員。1992年任《數學學報》主編。

C. 田剛的學術貢獻

Kaehler流形上Kaehler度量恰是其Ricci曲率的常數倍,則稱為Kaehler-Einstein度量。Kaehler-Einstein度量存在性的基本問題是要確定Kaehler流形上存在這一度量的充分必要條件。一個明顯的必要條件是第一陳示性類是正定、負定、或者為零,而在第一陳示性類正定時,更需要全純向量場的李代數是約化的。Calabi猜測這個必要條件也是充分條件。
第一陳示性類負定時,Calabi猜測被法國數學家Aubin和美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分別獨立解決。第一陳示性類為零時,Calabi猜測由丘成桐解決。由於上述成果有廣泛應用,因此人們希望在第一陳示性類正定時也有所突破。但是,這一問題非常困難。在田剛的研究以前,這方面所知甚少,所獲甚微。例如,當時還沒有已知的沒有非平凡全純向量場,第一陳示性類正定的Kaehler-Einstein 流形。1987年,田剛引入了一個全純不變數,給出了Kaehler-Einstein度量存在性的充分條件。作為應用,他給出了第一組沒有非平凡全純向量場,第一陳示性類正定的Kaehler-Einstein 流形。利用這個新的不變數以及田剛發展起來的其他工具,他徹底解決了復曲面上的Calabi猜測。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高維的情形更加困難。他首先給出例子說明,此時即使全純向量場的李代數是約化的,也有可能不存在Kaehler-Einstein度量。
利用他與丁偉岳合作引入的廣義Futaki不變數,田剛首先提出K穩定概念,證明若Kaehler流形上存在Kaehler-Einstein度量則是K穩定的,並且猜測Kaehler流形上存在Kaehler-Einstein度量與K穩定等價。田剛的思想引發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隨後的研究者中包括Donaldson,Mabuchi等。K穩定概念現已推廣到極化的Kaehler流形,成為幾何不變理論中重要的穩定概念之一。 田剛與阮勇斌合作,建立了量子上同調理論的嚴格數學基礎,首次證明了量子上同調的可結合性。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工作。它使得原來形式上的計算有了嚴格數學意義。
在現代數學物理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Fields獎獲得者Witten,從物理學的觀點提出了拓撲σ模型,它在弦論、量子上同調、鏡對稱等領域都有重要應用。在田剛與阮勇斌的研究工作之前,拓撲σ模型及其應用在數學上是不嚴格的。田剛與阮勇斌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一個新的不變數,這個不變數包含了已知的Gromov不變數,以及Witten的拓撲σ模型在數學上隱含的不變數,現稱之為Gromov-Witten不變數。他們並且給出了Gromov-Witten不變數所誘導的量子上同調乘積的結合律的嚴格數學證明。
田剛與李駿合作,用代數方法,在具有0特徵或充分大特徵的代數閉域上的非異射影子族中定義了類似的不變數;並給出了一般的緊辛流形上Gromov-Witten不變數的嚴格定義(推廣了田剛和阮勇斌的工作)。
田剛還與劉剛合作,解決了辛幾何Arnold猜想的非退化情形。Arnold猜想起源於 Poincare有關環面保面積映射的固定點定理(這一定理由Birkhoff證明),在辛幾何的發展中有重要影響。 田剛在高維規范場數學理論研究中做出了很大貢獻,建立了自對偶Yang-Mills聯絡與標度幾何間的深刻聯系。
著名數學家Donaldson,利用規范場論中的Yang-Mills聯絡模空間定義了四維流形新的拓撲不變數,得到令人驚喜的成果,這一不變數被稱為Donaldson不變數。該理論的解析基礎是Uhlenbeck有關四維Yang-Mills聯絡模空間的緊化及可去奇點定理。
田剛建立了高維Yang-Mills聯絡模空間的緊化定理。實際上,他研究了包括自對偶Yang-Mills聯絡,Hermitian-Yang-Mills聯絡等經典場方程在內的一般自對偶聯絡,導出了單調不等式,證明能量集中集是m-4維可求長集合,而且由廣義的極小閉鏈組成。特別地,Hermitian-Yang-Mills聯絡能量集中集是全純閉鏈,Spin(7)方程能量集中集是Cayley閉鏈。他還與陶哲軒(Terence Tao)證明了高維Yang-Mills方程的可去奇點定理。 緊Einstein流形及其模空間的研究在微分幾何中佔有重要地位。二維和三維Einstein流形一定具有常曲率,因而是空間形式的商空間。但是,四維流形中,Einstein度量比常曲率度量多得多。無論是研究Einstein度量的存在性還是研究Einstein度量的模空間,都要理解它的退化情況。田剛與Cheeger在這方面做了開創性的研究。
他們利用「能量」(曲率平方積分)控制度量退化點數,證明了小能量正則性,給出了流形塌縮時體積的下階估計。這些結果以及他們在研究中提出的克服流形倒塌所帶來巨大困難的新技術在四維Einstein流形的研究中具有重大意義。 復流形上具有相同上同調類的所有Kaehler形式所成的空間是無窮維流形。Mabuchi在其上引入了一種自然的黎曼度量,使之成為無窮維黎曼流形,其測地線方程為退化的復Monge-Ampere方程。與有限維黎曼流形不同,無窮維黎曼流形中的測地線問題極其困難。因而,退化復Monge-Ampere方程的研究不僅是Kaehler幾何中新的極具挑戰性的問題,也是無窮維黎曼流形中測地線問題的例子。
田剛與陳秀雄合作,利用全純圓盤的葉化,建立了退化復Monge-Ampere方程部分正則性的理論,利用之證明了Kaehler極值度量的唯一性。這項研究在Kaehler幾何,非線性偏微分方程,與無窮維黎曼流形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904年,法國數學家龐加萊提出猜想:單聯通、閉的三維微分流形微分同胚於三維圓球。這就是著名的「龐加萊猜想」,被認為是幾何學和拓撲學中最重要的問題。1982年,Hamilton開始了Ricci流的研究,近二十年後,Perelman利用Ricci流解決了這一世紀難題。
實際上,Perelman的工作比較順利地得到公認,田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Perelman發布自己的第一篇文章以後,又通過電子郵件將文章寄給一些最好的專家,包括Hamilton、丘成桐和田剛。田剛經過研讀覺得文章有新的思想,於是邀請Perelman來MIT訪問,介紹他的工作,並且自己對Perelman的工作做了系統研究。Hamilton的Ricci流理論在20世紀90年代就遇上了瓶頸,最大的困難是處理那些可能隨Ricci流演化出來的奇點,而這一障礙被Perelman克服了。2003年春,Perelman應田剛之邀來MIT講解自己的工作,繼而在美國東岸的各大學演講,遂使他的工作受到更為廣泛的注意。其後受克雷數學研究所的贊助,田剛參與組織了2004年9月在普林斯頓大學舉行的龐加萊猜想及幾何化猜想證明的研討會。2005年夏天,克雷研究所又委託田剛主持在伯克利舉行的關於Ricci流與Perelman工作的暑期學校。田剛與J. Morgan的專著幫助驗證和解釋了Perelman一些細節問題,也闡述了一些他們自己的思想。例如,Perelman用7頁紙,僅給出了Ricci 流有限時間消沒的證明思路,而田剛和Morgan則以八十幾頁紙給出了詳細的證明,其中處理了帶邊極小曲面和邊界沿曲線流運動等奇點問題。無疑,這是對龐加萊猜想的重要貢獻。
此外,田剛提出了Kaehler-Ricci流奇點理論分析研究綱領,指出它與代數流形分類的緊密聯系。田剛及其合作者在Kaehler-Ricci流,Kaehler-Ricci孤立子唯一性,調和映射緊性,高余維平均曲率流等方面都做出了根本性的貢獻。 除去自己的研究,田剛還擔任一些國際一流數學刊物的編委,其中包括公認的數學界頂級雜志《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以及Advances in Mathematics。中國數學會主辦的《數學學報》是一份比較新的雜志,自1998年創刊以來,田剛一直對之悉心提攜,有時候也往上面投文章,在增強雜志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在一些有影響力的學術委員會里,田剛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如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主辦的科學前沿論壇組委會(1995)、2002年北京第二十四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學術委員會、加拿大Banff國際數學研究所的科學顧問委員會(2001-2005)、2003-2004年伯克利MSRI幾何年項目主席等。在2006年的馬德里第二十五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田剛是幾何方面的演講者選委會主席。田剛還是阿貝爾獎(The Abel Prize)評委 。

D. 我國歷代著名數學家有哪些

我國歷代著名數學家有:

1、劉徽: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中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

2、趙爽:東漢末至三國時代吳國人。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數學家與天文學家。生平不詳,約182~250年。他研究過張衡的天文學著作《靈憲》和劉洪的《乾象歷》,也提到過「算術」。

3、祖沖之: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

4、朱世傑:元代數學家、教育家,畢生從事數學教育。有「中世紀世界最偉大的數學家」之譽。朱世傑在當時天元術的基礎上發展出「四元術」,也就是列出四元高次多項式方程,以及消元求解的方法。

5、梅文鼎:清初天文學家、數學家,為清代「歷算第一名家」和「開山之祖」,被世界科技史界譽為與英國牛頓和日本關孝和齊名的「三大世界科學巨擘」。

6、胡明復:中國以攻讀數學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一人。參與創建了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和最早的綜合性科學雜志——《科學》。生於1891年5月20,1927年6月12日,在無錫溺水身亡。

7、熊慶來:中國現代數學先驅,中國函數論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以「熊氏無窮數」理論載入世界數學史冊。熊慶來主要從事函數論方面的研究工作,定義了一個「無窮級函數」,國際上稱為「熊氏無窮數」。熊慶來在「函數理論」領域造詣很深。

8、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

9、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當代數學家。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

10、王見定:1982年1月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數學家、國際資深統計學會會員,長期從事數學、統計學、經濟學的研究工作,作出了大范圍的原創工作。

E. 田剛的生平事跡

田剛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數學系後,在北京大學張恭慶院士指導下攻讀碩士學位,完成了一篇高質量的碩士論文(發表於《科學通報》)。
1984年田剛獲得北京大學碩士學位,同年,他被北京大學公派赴美國,跟隨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攻讀博士。
1988年田剛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獲得博士學位之後,田剛先後在普林斯頓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紐約大學柯朗研究所任教。
1992年在柯朗研究所被提升為正教授。這時他的研究視野更加開闊,除了微分幾何,他還把研究領域拓展到代數幾何、數學物理。
1990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應邀作45分鍾報告。
1994年,田剛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授予的沃特曼獎(Alan T. Waterman Award);
1996年,獲得由美國數學會頒發的五年一度(2001年後為三年一度)的韋伯倫幾何學獎(Oswald Veblen Prize in Geometry)。
1995年田剛開始擔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自1998年起,田剛受聘為教育部「長江計劃」在北京大學的特聘教授(後轉為講座教授),開始擔任國內的教職。
2001年,田剛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為2002年北京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的籌備工作投入極大精力。他也在這次數學家大會上受邀請作大會報告(1小時報告)。
2004年他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05年田剛主持籌建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擔任中心主任。現在他還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Higgins講座教授(Eugene Higgins Professor)。
2012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
2013年3月任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兼)。
2015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常務委員。

F. 田剛丘成桐事件的詳細經過

2005年8月19日:《北京科技報》發表題為《丘成桐:中國目前教育不可能出一流人才》的采訪。 文中丘成桐指責中學界的腐敗,並不點名地稱田剛涉嫌剽竊:哈佛一位名教授告訴丘成桐,這個學生(田剛)抄襲他的論文,出於保護年輕學生的目的,丘成桐並沒有深究。結果愈演愈烈。2005年8月20日:田剛兼職任教的北京大學數學學院回應《 丘成桐炮轟一文真相調查》,駁斥丘成桐對北大數學系的三個批評,並稱其對田剛的剽竊說法是「歪曲事實」。2005年9月29日:丘成桐在浙江大學和中科院數學網站上再次以「北大學風不正」指責批評田剛。丘還在一篇題為《丘成桐院士澄清有關北大的某些事實真相》的采訪中聲稱:田剛的成就基本是依靠丘成桐得來,而且田剛的道德惡劣,涉嫌學術造假和竊取他人學術成果。丘成桐並且出示了另一著名數學家蕭蔭堂給他寫的書信,聲稱田剛抄襲蕭的成果。 2005年10月1日:網上一篇署名「唐十七」的文章反駁丘成桐的指責,並攻擊丘個人的學術道德。2005年10月4-6日:又有署名「天地正氣」的網上作者攻擊丘成桐:一貫不公,權力欲強、學霸作風、巧取豪奪、自我吹噓。 2005年10月6-8日:李駿、洪家興,曹懷東、鄭方陽,季立真,劉克峰等人,胡森在網上發表文章,維護丘成桐。 2005年10月13日,北大數學學院學生安金鵬就一個網上對田剛的攻擊(非丘成桐)為田辯護。田剛合作者加州大學Santa Cruz分校教授慶傑間接出面說明,他和田剛的論文沒有剽竊丘成桐(回應了丘成桐的指控)。 2005年10月12日丘成桐在中科院網站回應網上對他的攻擊。 北大丁偉岳院士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系退休教授項武義,在北大內部集會,對北大數學院學生講丘成桐-田剛事件。丁偉岳稱丘成桐對北大數院的批評是為了阻止北大建立國家數學中心,項武義講了他與丘成桐的交往歷程,對丘成桐有嚴重的批評。
2005年10月17日,哈佛大學教授蕭蔭堂公布丘成桐的信件,回應丁偉岳院士和項武義教授的指責並呼籲雙方停止互相攻擊。 2006年8月21日,《紐約客》雜志網站刊出了由《美麗心靈》一書(諾貝爾獎得主納什傳記)作者Sylvia Nasar與人合寫的文章《Manifold Destiny》,攻擊此前丘成桐宣傳中國學者首先完全證明龐加萊猜想的動機不純,並質疑其人品。有匿名網路作者聲稱此文幕後始作俑者是田剛。多位文章中受訪的美國教授隨後發表聲明,稱文章歪曲了自己的本意。 2006年9月1日,北京大學丁偉岳在自己的博客中發表文章龐加萊的困惑,批評國內對龐加萊猜想相關的宣傳,直接公開點名批評丘成桐。 2006年9月4日,《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閔維方的訪談,在回應丘成桐對北大的「批評不夠公道」之外,還評論說:「最近,我看到兩則材料,一則是伯克利的項武義教授的一個談話。在丘成桐的學生時代項教授就認識他了,可以說對丘教授非常了解。另一則材料是上個星期美國很有影響力的雜志《New Yorker》發表的一篇長篇報道,也有很多關於丘教授的內容。我想大家看過這兩則材料,對丘教授與田剛和北大之間的爭論就會有更客觀、更清楚的認識了。」這反映出丘田之爭中北大校方的立場。 2006年9月18日,丘成桐在自己的網站發表公開信,認為《紐約客》的文章有虛假和誹謗性的內容,要求做出更正。 2006年9月20日,《紐約客》雜志發表聲明,表示該文的寫作付出了大量工作,而且與丘成桐核實過原始材料,符合新聞規范。 2006年9月22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在其網站及北大未名BBS上發表文章《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的幾點說明》[18],為北京大學及田剛辯護,否認丘成桐的指控,並稱:「我們歷來真誠歡迎任何個人或單位(包括該美籍華裔數學家)實事求是地對我們的工作提出批評和意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我們堅決反對任何人或單位不負責任、毫無事實根據的捏造和污衊。」 2006年9月25日,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理查德·哈密爾頓發表聲明,敘述了丘成桐及其研究團隊在自己從事瑞奇流研究方面的支持,並贊揚了丘的人品。瑞奇流是證明龐加萊猜想的主要數學工具。

G. 田剛的介紹

田剛,數學家,1958年出生於江蘇南京,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數學系。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 在微分幾何和數學物理領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曾經在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被邀請作大會報告。

H. 田剛的相關消息

率先解決YTD猜想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剛教授率先解決K-穩定Fano流形上Kähler-Einstein度量存在性問題(即Fano情形的著名YTD猜想),論文已在世界頂尖數學期刊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CPAM)上發表。
2012年10月,田剛率先宣布解決了K-穩定Fano流形上Kähler-Einstein度量的存在性問題並給出了證明概要。解決這個長期未決的重大問題的關鍵技術途徑是在錐Kähler-Einstein空間情形建立田剛早先猜測的部分連續模估計,而建立這一關鍵估計的主要方法是推廣Cheeger-Colding-Tian有關Kähler-Einstein流形的緊化理論。田剛的證明綜合應用了眾多理論,涉及到很多數學分支,比如微分幾何、代數幾何、偏微分方程、多復分析、度量幾何等,特別是其證明將這些領域聯系在一起,將完善並推動這些學科的發展。
做客南開名人講座
6月17日,在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建所30周年之際,國際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座教授、數學學院院長,北京國際數學中心主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Higgins講座教授田剛應邀作客南開名人講座,在省身樓作了題為「K穩定性」的學術報告。
講座前,校黨委副書記張亞會見了田剛,感謝他長期以來對南開數學的支持,希望他能夠多來南開與師生交流,並對南開數學學科的發展多提指導意見。中國科學院院士龍以明、張偉平及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所長扶磊等參加會見。
田剛在微分幾何和數學物理領域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在凱勒-愛因斯坦度量的研究中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如他提出了「K穩定性」的概念,並發現了凱勒-愛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與「K穩定性」的之間的深刻聯系。在講座中,田剛結合他多年來的研究心路歷程,向師生們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這一重要研究工作,同時還向在座的青年學子們指出勇於創新在做學問過程中的重要性。
在頂尖數學期刊JAMS上發表論文
近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院長、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剛教授與人合作的論文《近愛因斯坦流形的結構》(On the structure of almost Einstein manifolds)在世界頂級數學期刊《美國數學雜志》(Journal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簡稱JAMS)上發表。
田剛教授多年來致力於微分幾何和數學物理等基礎領域的研究,解決了一系列重要問題,特別是在凱勒-愛因斯坦度量的研究中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此次他和合作者關於近愛因斯坦流形的結構的研究結果,對微分幾何等領域將產生深刻影響。

I. 關於數學家的故事 急!!!!

華 羅 庚

華羅庚,中國現代數學家。1910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省金壇縣。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東京逝世。華羅庚1924年初中畢業之後,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不到一年,因家貧輟學,他刻苦自修數學,1930年在《科學》上發表了關於代數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專家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工作,開始了數論的研究,1934年成為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研究員。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應蘇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邀請任研究員,並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1948年始,他為伊利諾伊大學教授。

1950年回國,先後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華羅庚還是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華羅庚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家,他在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等廣泛數學領域中都做出卓越貢獻,由於他的貢獻,有許多定理、引理、不等式與方法都用他的名字命名。為了推廣優選法,華羅庚親自帶領小分隊去二十七個省普及應用數學方法達二十餘年之久,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閱讀全文

與數學家田剛發表多少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