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 數學求原來一共有多少的實際問題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求原來有多少」這類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並能正確解答
2.培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行數學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培養與他人合作的態度。
教學重點:藉助已有的逆思考經驗,解決求被減數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題意,尋找數量關系,確定解題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談話:春天到了,花兒都開得,老師先給大家帶來了幾朵漂亮的花,我准備拿走3朵送給我們班的小朋友,你們看看還剩幾朵了?(2朵)
提問:那麼你知道老師原來有多少朵花嗎?
(5朵)
你是怎麼知道的?
學生可能回答:
1.我數出來的(師引導:你怎麼數的,生:先數拿走的3朵,再數剩下的2朵,兩個合
起來就是5朵)
2.我算出來的(師引導:你怎麼算得,生:把拿走的3朵和剩下的2朵加起來就是5朵)
師邊小結邊演示:要求原來有多少朵花,就要把拿走的和剩下的兩部分合起來。(師將拿走得的和剩下的放回到一起)這幾個小朋友回答的真棒,這朵就送給你了。
二
教學過程
1課件出示情境
(老師領走了7個哨子,還剩下5個哨子,請你猜一猜,原來有多少個哨子?)
2.怎樣求出原來有多少個哨子?
請大家動動腦筋想一想該怎麼算?為什麼?
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後明確:盒子里原來的哨子是總數,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領走的7個,另一部分是還剩的5個。求原來有多少個哨子,要把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計算。
師板書:7+5=12
3.追問:7
5
12分別表示什麼?7+5=12表示什麼?(引導學生再說一說列式的思考過程。)
4.老師說明:從現在起,列式計算後還要口答問題。例題這樣口答,口答:盒子里原有12個哨子。學生自己口答一遍,再集體口答—遍.
② 綠色圃一年級解決原來有多少的問題的說課稿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九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畫圖、列表、一一列舉等策略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研究運用「倒推」的策略解決問題。「倒推」是一種應用於特定問題情境下的解題策略。
教材首先通過兩道例題讓學生體會「倒推」策略的特點,初步掌握運用這一策略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過程。在練習中,教材又精心選擇了不同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靈活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進一步體會「倒推」的策略意義及其適用性,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我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倒推」的策略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並能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解題方法。
2.能力目標: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倒推」策略對於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進行簡單推理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培養學生能根據具體的問題合理選擇倒推的策略解決問題,體驗倒推策略的價值。
三、說教法和學法
我是這樣來設計本節課的教法和學法的:本節課中我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在觀察、分析、歸納的過程中,體驗「倒推」策略的價值。
四、說教學過程
我將本節課的教學分為四個板塊來進行:一、創設情境,感知策略;二、學習探究,理解策略;三、鞏固應用,拓展延伸;四、全面總結,系統歸納策略。
一、創設情境,感知策略
激活學生的經驗是獲取策略體驗的起點,課的開始,我創設了兩個情境,首先通過談話提出問題:今年的春節晚會大家看過嗎?哪個節目最神奇?學生踴躍發言,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然後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魔術大師劉謙要來南京表演,大家想去觀看錶演嗎?出示課件提問:怎樣從南京回泰州的呢?通過說回家的路線使學生初步體會「倒推」策略。
第二個情境:劉謙表演魔術,老師今天也給大家帶來一個魔術,激發起學生的好奇。課件動態演示兩次翻動紙牌,讓學生討論,原先的排列順序,操作得出結果。通過游戲激發了學生「倒推」策略的潛意識,並逐步使其明朗化,為下面的教學奠定基礎。
二、學習探究,理解策略;
學習探究,理解策略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通過情境游戲學生已經初步感知了「倒推」,例1的教學重點在於體驗「倒推」是解決問題的策略。
首先出示課件讓學生說出從圖中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隨後課件動態地演示從甲杯倒入40毫升給乙杯,兩杯果汁一樣多。提問:怎樣求出原來兩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同學討論有什麼好的方法?然後結合學生回答動態演示過程。使學生十分具體形象地經歷了倒果汁的過程,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接著又引導學生通過填表整理信息,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解決問題。在學生對例1的自我總結和反思中,揭示「倒推」的策略。
例2則是根據學生例1學習中獲得的經驗來運用策略。為此,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讓學生讀題,提問:從題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然後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將信息整理出來,並展示和交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整理信息的方法,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呈現了整理信息的多樣化 。然後通過對比,優化解題的策略。在學生充分理解後,我還設計了讓學生檢驗答案是否正確,從而比較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檢驗的思路有什麼不同,讓學生再次體會「倒推」的策略。
三、鞏固應用,拓展延伸
1.教材中練一練的實際問題與例2相似,但數量關系稍復雜一些。需要學生在准確理解題中數量關系的基礎上,利用在例題中初步掌握的策略進行有條理的思考。介於題目中「一半」與「多一本」的文字理解干擾,我對題目進行了重建:首先完成「剩餘的一半捐給希望的小學」,再完成「剩餘的一半還多1本捐給災區的學校」。在學生完成「剩餘的一半捐給希望小學」時,首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尋找線段圖法,如果沒有我直接介紹線段圖法,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線段圖法的直觀性,為解決「剩餘的一半捐給希望的小學」做鋪墊。
2.數學離不開練習,要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過練習,課程標准提倡練習的有效性。為此我又加入了求姚明的身高以及小鵑和小磊做紙鶴兩道與生活緊密聯系的題目,讓學生學以致用,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價值,進一步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愛好。
四、全面總結,系統歸納策略。
1.通過提問:在解決問題時我們有哪些收集信息的方法,要注意什麼?讓學生明確運用倒推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整理信息的方法,解題的方法是不唯一的。
2.最後的課外拓展題是一道經典而有趣的古代數學問題,留給學生課後去解答,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本單元內容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進一步提高運用倒推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力求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於落實和發展。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因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是要教師將現成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給學生一把在知識的海洋中行舟的槳,讓學生在積極思考,大膽嘗試,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悅。
③ 一年級數學上冊《比多少》說課稿
小學數學一年級《比多少》說課稿
一、 說教材、學情
本節課是2012年最新審定的人教版一年級數學第6頁至第8頁的內容。學習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數數,有了一定的數學基礎,所以學習比多少時學生上路還是比較快的。另外這一課,也是後面認知各數大小的基礎,是學習後面數學知識的基礎。書中是以小豬蓋房子的故事開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在情境圖中找一找,比一比」,讓學生自己尋找可比的對象,選擇比較的標准來「比」,給學生較大的自由發揮空間,體現「以人為本」、「以發展為宗旨」的素質教育新理念和目標。
二、 說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對應,知道同樣多的含義;初步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義;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考慮比較的多種方法
2、通過操作、觀察,初步體驗數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三、 說重點、難點
會用一 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
能准確地比出同樣多、多些、少些,並會准確地表達出來,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四、 說教學策略
學以致用,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用於生活,因此我們的教學盡量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數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的教學也應不斷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好。基於這些理念,本課可以通過掛圖和講故事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一系列模擬活動或游戲,讓學生更樂於融入課堂學習,提高學習積極性和有效性。
五、 課前小游戲
伸手指做游戲:左手伸出一個指頭,右手伸出一個指頭,同時嘴上唱:「1對1,一樣多」;類似的辦法,一直唱到「5對5,一樣多」。
這個小游戲是 為了讓學生在游戲中輕松感受到同樣多就是數量一樣,數量一樣就是同樣多。同時也為畫對應線比較多少,打下了很巧妙的基礎。
六、 教學過程
1、課程導入
小朋友,你們喜歡聽故事嗎??大部分學生是喜歡聽的,教師在學生答後播放一段三隻小豬的故事。(事前錄好略)。聽完這個故事,我們知道三隻小豬通過實踐發現磚頭房子最堅固,所以當小免要蓋房子時,小豬就來幫小免,我們看到圖上(出示主題圖)有幾只小免/?從而引出新授
2、新授
1)教學「同樣多」
師:觀察圖上有幾只小免,一隻小免搬了多少塊磚?(學生一邊回答,教師一邊貼小免頭的圖案和磚頭的圖案)一隻小免搬一塊磚,小免的只數和磚的塊數誰多誰少?根據學生回答,師總結:一隻小免對一塊磚,不多也不少,我們就說小免和磚的數量一樣多。同時在圖案中間畫對應線。這樣一個對一個的比較方法就叫做一一對應。教師要讓學生口頭說:免子和磚同樣多.板書:同樣多。之後讓學生找找還有哪些物體同樣多?並讓學生口頭說說誰和誰同樣多。
2)教學「多一些」、「少一些」
教師:觀察圖上有幾只小豬,幾根木頭?生一邊回答,師一邊貼小豬和木頭的圖案。一隻小豬對一根木頭,有沒有多餘的小豬,有沒有多餘的木頭?誰多誰少?根據學生情況,適時的說出用連對應線的方法比。一隻豬對一根木頭,兩只豬對兩根木頭…邊說邊連線,同時正應課前游戲 1對1,2對2,3 對3.說明木頭多,豬少,讓學生口頭多說木頭的數量比豬的數量多,豬的數量比木頭的少,要學生說完整。板書:「多一些,少一些」、類似地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哪些物體可以比多比少的。
3)動手操作
為加強印象,我們以學生身邊的物體出發,讓學生動手用自製的小圓片和三角形,擺出同樣、多一些、少一些的情況,根據自己擺的情況完整地說出誰多誰少。師循視,並給予評價。
4)鞏固練習
教會學生做題之前先讀題。讀兩遍。做數學書本第7頁。
對於數學書第8頁的3、4 兩小題。分別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法,3是用畫 對應線的方法,擺的長度一樣,可是疏密不一樣,這時畫對應線是學生常出錯,還是用1對1、2對2,從左對到右的辦法對應畫過去,這樣不易錯。4題就用數數的辦法。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題,選用最好的辦法。
七、 板書設計與作業略。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滿意的話,請採納我,謝謝!
④ 小學一年級數學一共有多少教學設計
一、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P24教學內容及P25練一練
二、 教學目標
1、結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演示操作,使學生了解加法的含義,認識「+」,能正確的讀出加法算式。
2、在觀察、操作活動中,探索5以內數的加法。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需要用加法來解決,初步認識加法的意義。
3、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從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加法問題並解答。
三、 教學重點
學習和體會「合起來」的過程,理解加法的含義。
四、 教學難點
理解加法的意義,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需要用加法來解決。
五、 教具
多媒體課件,小棒,圓片,正方形磁片。
六、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起注意
談話:李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些鉛筆,猜一猜李老師這一隻手裡有幾支鉛筆?
生猜測。然後教師出示三支。
師:請一位同學來說你看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李老師手裡有三支鉛筆。
師:大家再猜猜李老師另一隻手裡有幾支鉛筆?
生猜測。教師出示兩支鉛筆。
師:你這次又看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了李老師另一隻手裡拿了2支鉛筆。
(二)探索新知,引入加法,理解含義
1、探索一共有幾支鉛筆。
(1)實物操作,體會合起來的過程。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李老師接下來做了個什麼動作?(老師將兩手中的鉛筆做合起來的動作),誰看清楚了?
生:李老師一隻手拿了三支鉛筆,另一隻手拿了兩支鉛筆,把三支鉛筆和兩支鉛筆合在一起了。(引導學生說)
師:你說的真清楚,能提個數學問題嗎?
生:合起來有多少支鉛筆?
師:合起來我們就說是一共有多少支鉛筆,大家一起來說:李老師一隻手有3支鉛筆,另一隻手有2支鉛筆,李老師一共有多少支鉛筆?
師:誰能像老師這樣一邊演示一邊提問題呢?
請學生代表到台前演示。
師:你表能現的真棒,那現在請大家用小棒代替鉛筆,一支手拿出三根小棒,另一隻拿出兩根小棒,然後把他們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根小棒呢?
(2)探索數法,數一數合起來一共有多少支鉛筆。
師:你說合起來到底是多少支小棒呢?
生:5支。
師:同意嗎?你是怎麼數的?
學生回答數的過程。(一個一個的數,先數出三個,再數四、五等)
師:老師也用小棒在黑板上擺出來。你們看懂了嗎?
2、探索一共有幾只熊貓。
(1)仔細觀察,說明圖意。
師:同學們剛才表現的非常棒,小熊貓也來到課堂參加活動啦!(出示課件:熊貓圖)仔細觀察,你都看到了什麼?
生:三隻熊貓在吃竹子,兩只熊貓在玩球。
師:說的真清楚,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 一共有多少只熊貓?
(2)藉助圖形符號,理解加法含義,交流數法。
師說明要求:請大家用圓圈代替熊貓在紙上畫一畫。
學生獨立畫,教師巡視指導。
請兩名學生代表上台畫畫,並講述自己的作品意思。
師:哪些圓圈代表3隻熊貓,哪些圓圈代表2隻熊貓。
學生上台講清楚。
師:把這些熊貓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只熊貓?你是怎麼數的?
生匯報。師:還有沒有不同的數法?
師:這些熊貓合起來一共是5隻熊貓。老師用圓片代替熊貓擺出來。
板書:
(3)引入加法算式,闡明加法意義。
師:剛才這兩件事我們是用擺小棒和畫圓圈的方式表示的,你能用數學算式表示出來嗎?
生:3+2=5。教師板書:3+2=5
師:今天我們又認識了一個新朋友:「+」,你們知道它是什麼符號嗎?
生:加號。
師:你們知道加號是什麼意思嗎?(做合起來動作)
學生回答。
師:真聰明,那3、2、5分別在兩件事里表示什麼呢?
學生回答。
師:把兩個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法表示。我們一起來讀這個算式:三加二等於五。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能找到用3+2=5表示的情境嗎?比如我一隻手有3個蘋果,另一個手有兩個蘋果,合起來一共有多少個蘋果,就用3+2=5表示。誰能像這樣再來舉個例子?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師:看來大家已經學會加法啦,老師就來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戰嗎?
生:敢!
師:那我們就開始吧!(引入練習部分)
(三)鞏固新知,加深印象,幫助理解。
1、擺一擺,算一算。(P24)
(1)出示課件
師:誰能講一講圖上的故事並提出問題呢?
生:左邊有一個桃子,右邊有三個桃子,一共有幾個桃子?
師:老師用方塊代替桃子,請大家用小棒帶替桃子跟著老師一起擺,先擺一個桃,再擺三個桃,一共是四個桃,就是1+3=4。擺好了嗎?誰來告訴老師這1、3、4分別表示什麼呢?
(老師帶著學生擺。用小棒代替桃子,先擺一個桃子,再擺三個桃子,一共是4個桃子。就是1+3=4。1、3、4分別表示什麼呢? )
(2)出示課件
師:誰能講講這個幅圖上的故事並提出問題呢?
生:左邊有兩朵花,右邊有兩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師:誰想當小老師像剛才李老師一樣到講台上來帶著大家擺一擺呢?
請一名同學上台帶著大家擺:先擺兩朵花,再擺兩朵花,一共是四朵花,就是2+2=4.
(請一個學生代表上台帶著大家擺。先擺兩朵花,再擺兩朵花,一共是4朵花。2+2=4.)
(3)出示課件
師:請大家一起告訴我這幅圖講的故事 。
齊說:左邊有四隻鴨,右邊一隻鴨,一共有多少只鴨?
師:大家自己試著用小棒邊擺邊說。
先擺四隻鴨,再擺1隻鴨,一共是五隻鴨。就是4+1=5.
請大家自己試著邊說邊擺。先擺4隻鴨,再擺1隻鴨,一共是5隻鴨,4+1=5.
2、猜一猜。(出示課件)
一天李老師在動畫片上看到了一幅畫:李老師看到畫就想起了加法算式,看誰和老師心有靈犀,想到一塊去啦?
學生回答:2+3=5
師:為什麼呀?
學生回答。
師:還有嗎?
2+3= 5 1+4=5 4+1=5
師:同學們還真是和我心有靈犀,太棒了。
3、結合生活情景,提出數學問題,並列出加法算式。(P26第七題)
師:下面我要看一看,我們同學會不會根據生活情景提出用加法解決的問題並列出算式?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a) 人物:圖上有一個小孩,兩個大人,一共有多少個人?1+2=3
b) 水果:一個盤子放了一個梨,另一個盤子里放了2個梨,一共有多少個梨?1+2=3
c) 小孩的一邊又兩個凳子,另一邊有三個凳子,一共有多少個凳子?2+3=5
d) 窗檯上左邊有四盆花,右邊有一盆花,一共有幾盆花?4+1=5
(四)課堂小結,深化理解。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
其實我們生活中有許多加法問題,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生活中到處藏著加法問題。下去之後請同學們再收集一些可以用加法解決的生活問題,下節課我們再來交流好嗎?
七、 板書
一共有多少(加法)
⑤ 小學一年級數學優質課展示上冊《一共有多少》北師大版
教學內容:
新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一共有多少》(認識加法)
教學目標:
1. 結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加法的意義;
2. 在觀察、操作的活動中,探索5以內數的加法;
3.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從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加法問題並解答。
教學重點:
會計算5以內的加法。
教學難點:
理解加法的意義。
教具准備:
多媒體課件,5個圓片,5枝鉛筆。
學具准備:
5個圓片,5枝鉛筆。
教學過程:
課前准備
老師放音樂,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一邊做動作一邊唱歌。
師:同學們今天都能精神飽滿的來上課,真棒!老師希望大家能以這種精神狀態保持到下課,好不好?
一、創設情境。
1.師:今天劉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段動畫,請你仔細觀察,你剛才看到了什麼?能不能說一句完整的話?
生:天空中先飛來3隻小鳥,又飛來2隻小鳥,現在一共有5隻小鳥。
師:老師看誰聽得最認真,誰還能聲音洪亮的再說一遍?
2.(出示第2張幻燈片)
師:草地上來了一些小動物,誰能把這幅圖也像剛才那樣,用完整的話描述出來?
生:草地上原來有1隻羊,又來了2隻羊,一共有3隻羊。
3.(出示第3張幻燈片)
師:誰知道這個標志是什麼意思?我們現在來到了停車場,請你把這幅圖用一句完整的話描述出來。
生:停車場原來有3輛汽車,又開來了2輛,現在一共有5輛。
師小結:生活中像這樣的問題是很多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共有多少。(板書:一共有多少)。
二、講授新課,認識加法。
1.師:老師現在換一種形式,你們仔細觀察。(師右手先拿出3枝鉛筆,左手再拿出2枝鉛筆)
師:老師先……,又……,一共……(邊說邊做動作)。誰能像剛才那樣說一說?
生:老師先拿出3枝鉛筆,又拿出了2枝鉛筆,一共有5枝鉛筆。(說得非常完整)
師:看來同學們都能用一句完整的話描述圖意了,老師現在要加大難度了,請仔細聽要求,你能把最後那句話變成一個問題來考考大家嗎?
生:老師先拿出3枝鉛筆,又拿出了2枝鉛筆,一共有多少枝鉛筆?
師:老師找一位聽得最認真的同學重復一下。誰還能聲音洪亮的再說一遍?
師:現在拿出你們的5枝鉛筆,也像老師這個樣子,一起說一說。說完後把筆放回桌角。
2.師:那麼到底一共有多少枝鉛筆呢?我們現在用圓片代替鉛筆來擺一擺,老師用一個圓片代表一枝鉛筆,老師先擺先拿出來的鉛筆,應該擺幾個?
師:老師接著再擺又拿出來的鉛筆,應該擺幾個?
師:現在看著黑板數一數,一共有幾個圓片?也就是說,一共有5枝鉛筆。
師:你能不能試著列一個算式?
生:3+2=5。(板書)
師:這個算式裡面的「3」表示什麼? 生:「3」表示3枝鉛筆。
師:「2」又表示什麼? 生:「2」表示2枝鉛筆。
師:那麼「5」呢? 生:「5」表示5枝鉛筆。
師:孩子們,仔細觀察這個算式,你從這個算式中發現了哪些符號?
師:我們前面學習了等號,這節課我們來認識一位新朋友---加號。(板書:加號)
師:「+」的這一橫和「=」都要用直尺來畫。
師:你們會不會讀這個算式?老師找一位同學試著來讀一下。
師:對了,這個算式就讀作3加2等於5。(板書:讀作:3加2等於5)。大家一起來讀一遍。 男生讀 女生讀 一起讀
師:看來要算一共有多少枝鉛筆,就是把原來的3枝鉛筆和現在的2枝鉛筆合起來。(動作)
3.出示幻燈片(熊貓)。
師:圖上的動物是什麼呀?
師:你能根據這幅圖像剛才那樣說一句話提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圖中有3隻熊貓在吃竹子,有2隻熊貓在玩皮球,一共有幾只熊貓?
師:那麼到底有幾只熊貓呢?我們用圓片代替熊貓來擺一擺,老師找一個人上黑板來擺。
提要求:邊擺邊說,我先擺什麼,再擺什麼。
黑板上的人先說,再找2個人說。
師:你能不能直接列出一個算式呢?
師:把這個算式寫在你們的生字本上。
師小結:剛才這些問題都是用加法計算的,當兩部分在一起算一共有多少的時候,就要用加法計算。
三、動手操作,擺一擺。
1.師:大家現在一起來看這幅圖,你們自己動手擺一擺,邊擺邊說,先擺什麼,再擺什麼。現在一起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個桃子?你能不能列出一個算式?
收圓片。
2.師:大家看這幅圖,我們現在不擺圓片,能不能看圖直接列出一個算式?
3.師:那這幅圖呢,老師看誰的反應快,一眼就能看出來算式。
打開課本24頁,完成擺一擺算一算。
四、練一練。
1.師:我們現在坐著公共汽車回到生活中去看一看。
(師放音樂,生站起來邊拍手邊唱歌。)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剛才生活中的幾個問題能用加法計算嗎?(出示第1張)這個能用加法計算嗎?你能不能根據這幅圖列一個算式?
師:(出示第2張)這個能用加法計算嗎?誰能直接說出算式?
師:(出示第3張)怎麼列式?
師:(出示第4張)誰能根據這幅圖直接列出一個算式?
師:(出示第5張)請你看圖直接說出一個算式。
2.師: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發現這兩幅圖都是用1+4=5這個算式來表示的,在第1幅圖,1+4表示什麼?在第2幅圖中,1+4又表示什麼呢?
師:1既可以表示1朵黃花,也可以表示1個小朋友,4既可以表示4朵紅花,也可以表示4個小朋友。
師:生活中可以用這個算式表示的事物有很多,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可以用「1+4=5」來表示?
師: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可以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在教室里找一找。
五、全課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解決了什麼問題?(用手指課題)
生:一共有多少。
師:用什麼方法計算?
生:加法。
師:我們知道了把兩部分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時要用加法計算。
六、布置作業。
師:思考題:你能寫出所有得數是5的算式嗎?
七、板書設計。
⑥ 一年級數學課程有哪些
一年級數學主要課程如下。
1、20以內數的認識。包括:數位的含義、計數單位、十進關系、數的組成、數的順序、大小比較、基數和序數。
2、20以內的加減法。包括:加減法運算的含義、加減法算式各部分名稱、20以內的進位加法口算。
3、認識鍾表。包括:認識鍾面、時針、分針,認識整時、半時。
4、圖形的認識。包括:立體圖形、平面圖形。
5、簡單統計過程。包括:單一標準的分類、不同標準的分類、比多少、比高矮、比長短。
內容擴展:
數學是人類對事物的抽象結構與模式進行嚴格描述的一種通用手段,可以應用於現實世界的任何問題,所有的數學對象本質上都是人為定義的。
從這個意義上,數學屬於形式科學,而不是自然科學。不同的數學家和哲學家對數學的確切范圍和定義有一系列的看法。
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數學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數學是人類對事物的抽象結構與模式進行嚴格描述的一種通用手段,可以應用於現實世界的任何問題,所有的數學對象本質上都是人為定義的。
從這個意義上,數學屬於形式科學,而不是自然科學。不同的數學家和哲學家對數學的確切范圍和定義有一系列的看法。
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數學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⑦ 小學數學 說課稿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第三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為一課時。
一、說教材
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准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後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先通過兩幅插圖說明噸在實際中的應用,然後結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噸的觀念,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接著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推算體重幫助學生哇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最後學生通過「做一做」了解並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
本課題的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某些1噸重物體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單位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這也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題的教法與學法擬體現以下兩點:
1.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推算,盡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幫助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教學中,通過復習的填空練習、新知教學中的嘗試練習、鞏固階段的綜合填空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於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三、說教學程序 』
第一課時。
教具:投影片、圖片、小黑板。
1.新課導人
(1).填空。 』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請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請學生說出老師的體重約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它們用來計量較輕物品的重量,當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時就要用「噸」作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噸的認識」。教師板書:噸的認識。
以舊引新,過渡自然,便於學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課展開
第一層次,教學噸的認識。
(1)利用投影出示課本中的直觀放大圖,引導學生說出兩幅圖的圖意。
(2)教師提問:汽車的載重量是多少?火車車皮的載重量是多少?計量這類較重物品用什麼作單位?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3)再請學生說一說在哪裡看見過用噸作計量單位的標志。
這一層次的教學設計圍繞教學內容和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先演示、提問,再小結,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第二層次,認識千克和噸的關系。
(1)先出示問題: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課本的直觀放大圖,並將圖片逐一貼出。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數數(100千克100千克地數),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噸。
1000千克就是1噸,1噸等於多少千克?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1噸:1000千克。
(2)同桌同學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並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教師提問:我們班乎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是幾噸?(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是1噸。) .
這一層次的設計,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並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於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
第三層次,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出示:6噸=( )千克,5000千克=( )噸,讓學生試做。
啟發學生想出:因為1噸是1000千克,6噸就是6個1000千克,所以6噸是6000千克;5000千克裡面有5個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噸。
(2)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
這一層次的設計,整個過程讓學生試著獨立完成,給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3.鞏固練習 。
(1)填出適合的單位。 ·
一筐蘋果重25( ) 一個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隻大象重6( )
一輛貨車載重4( ) 一支粉筆重5( )
(2)匹配連線。
5000千克 2噸
8噸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噸
(3)計算:1280千克-1噸 6噸+50千克
72噸-23噸 93噸50千克-93噸
(4)完成練習十九第2~5題。(做在課本上)
練習形式多樣化,既有利於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全課小結
⑧ 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一共有多少》說課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小學數學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6—9的乘法口訣」的第二節,是一節新授課。
2、教材簡析
教材通過「一共有多少天」的情境,引導學生獨立編制7的乘法口訣,進一步掌握編乘法口訣的方法,體會相鄰乘法口訣間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並記憶乘法口訣。
3、教學目標
依照《新課程標准》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獨立探索,經歷編制7的乘法口訣的過程,理解每句乘法口訣的意義。
(2)會用7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初步發展類推能力。
4、教材重點和難點
本節內容是通過三個問題讓學生經歷編制7的乘法口訣的過程,因此,經歷獨立探究、編制7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驗從已有知識出發探索新知識的思想方法就成為教學的重點,理解口訣之間的關系,知道根據兩句熟悉句口訣可以推出一句陌生的口訣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2—6的乘法口訣,對於編制乘法口訣也已相當了解,因此,我個人認為學生完全可能獨立地編出口訣,只要做適當指導即可。在教學中,我完全放手,在整理前1句口訣後直接讓學生自主探究後面的口訣。學生通過探索,運用學過的知識計算出結果,並編出了口訣。
三、說學法
根據學生與教材的特點,本節課我指導學生獨立編制口訣,在編制過程中,學生成為「探索者」參與學習過程,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學生學得成功、學得愉快。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2、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說一說,填一填。
(2)編口訣,找關系。
3、找方法,記口訣。
4、應用口訣,鞏固新知
5、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師:這節課你們學得開心嗎?都有哪些收獲呢?今天這節課我們不僅學會了7的乘法口訣,還會用學過的知識來探究新知識,真了不起。老師相信,聰明的同學們,只要肯動腦,你會發現數學越來越有趣。
⑨ 一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求一共有多少的解決問題的評課稿及反思
今天王老師到我們學校對我們這批新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指導,我有幸能得到王老師的指點,收獲很大。
《一共有多少》是學生小學階段學習加法的起始課,本課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通過引導學生經歷數數解決身邊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從現實世界過渡到數學的符號世界,認識加法算式;知道加法算式也是「繼續往後數」的計數策略,體會加法的意義—合並。教學重難點在我的整個課堂中沒有很好地呈現出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實物演示—圖像表徵—符號運算」的過渡沒體現
動手操作是學生理解知識最好的手段,而在我這節課中考慮到符號表徵在第一單元數數的時候已經有這個意識,在此基礎上不必要太花時間,所以直接省略了。然而我忽略的一點是學生雖然會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小棒,畫簡單符號等)來表示數字,但是還沒有經歷過用圖像表徵,符號運算來表示加法的意義,也就是把兩部分合起來的過程。從中我也更深刻明白,不能自己一味地自我以為,而是要真切的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明白他們缺乏什麼,需要什麼。由於我之前那錯誤的意識,也導致我在課堂上准備的學具,教具都不夠充分。老師的教具用小棒代替了,孩子的小棒被手指代替了,也就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環節與環節的鏈接比較散
第一環節:通過笑笑帶著學慣用具來做客,以笑笑這一熟悉的人物,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二環節:通過「一共有幾支鉛筆」的情境圖,讓學生發現數學信息,然後教師模仿笑笑用小棒代替鉛筆來演示,這里處理的不是很好。首先教師用小棒代替鉛筆,學生思維有點反應不過來,到底要說鉛筆還是小棒,其次由於下一步考慮到三支鉛筆和兩支鉛筆學生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是幾支鉛筆,所以就設計為把兩部分合起來之後學生是看不到鉛筆,想以此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慾望。很明顯在我的課堂上由於小棒很小,後面的學生根本就看不到,所以提不起學生的興趣。今後教學中還是要注重模型。關於模型沒用好還體現在原來准備好的貼圖鉛筆模型和圓片模型由於教師在課堂上的緊張而沒有及時應用在教學中。導致緊張的原因,主要是對課堂上一些突發狀況的處理上不夠得當,也就是對生成性問題的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在「有幾只熊貓」這一情境圖的設計原計劃是想讓學生理解有條件才有問題。沒考慮到學生能說得那麼好,結果在這里我就兜兜轉轉,走教案繞了一圈,主要也是教師的課堂語言還不夠精煉,對核心問題的設計上還相對欠缺。在這節課上我也深刻體會到教師的語言往往最有可能誤導孩子,在後面圓圈圖(主要是對前兩個情境圖知識點的鞏固)出來之後,本來是想問「怎麼這三個情景都能用3+2=5這個加法算式計算呢?」,我就說成了「不對呀!怎麼就可以用3+2=5呢?不用其他的呢?」結果預設中的「因為他們都是求把3個和2個合起來一共有多少」答案沒出來,而是說出了「你不喜歡3+2=5可以用2+3=5呀!」或者是「還可以用1+4=5」等等哪些算式結果是5的回答,也因此沒有突出重點。
考慮一年級孩子們的注意力最多隻能集中到十分鍾,在兩個主情景過後之後,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放鬆休息的小環節,可以伸伸懶腰,或者是趴著休息一下,時間不多,但是這對孩子們接下來的精神狀態有一個很好的幫助。這也是我每一節課上都有在實行的,個人覺得效果很好。
「一共有幾支鉛筆」和「有幾只熊貓」這兩幅情景圖都有其特別的用意,「一共有幾支鉛筆」僅僅是讓學生初步經歷發現信息,提出問題,最後並通過數一數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直接進入到算式解決問題。同時,這一情境圖也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經歷從實物操作到圖像表徵的一個過程,也就是從用鉛筆演示到學生用小棒演示這個過程。而「有幾只熊貓」是在第一個大的問題情境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畫圓圈來經歷了從實物到圖像再到符號表徵,最後懂得用算式表示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也就是說3+2=5是在學生經歷了這樣整一個過程,並明白了是要解決把兩部分合起來這個加法的意義的基礎上才出現的。再讓學生說說3、2、5在這兩幅圖中表示的意義,最後再讓他們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可以用3+2=5這個算式來解決。在我的整一節課中都沒有突出。
第三環節:練習的設計上量還是相對較少,設計不夠合理。特別是最後一道「說一說3+2=5在圖中表示的意義」,前面課堂中基本上都是在探討3+2=5,在這練習中可以適當調整成「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4+1=5來表示?」
三、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主要問題是整節課看起來都是老師在說,而是缺少了讓學生多說的機會。在這節課中,沒有體現小組合作意識,其實合作學習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大的推動力。這節課可以合作學習的地方有:鉛筆圖讓學生用小棒演示時,可以互相演示給同桌看;熊貓圖用圓圈表示之後如何數?可以先跟同桌說一說;3+2=5還可以解決生活中哪些問題時,可以先告訴你的同桌自己的想法。有時候老師教和學生教在效果上有很大的不同,這樣的合作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也讓不是很懂的學生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慢慢懂了。
四、板書設計亂
一個黑板寫了三個3+2=5,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也很有可能誤導學生。板書也體現不出重難點,黑板上都是老師的字跡,而沒有學生的作品,感覺整個課堂就是老師的而不是學生的;其次,黑板上沒有直觀的模型,都是一些死板而且書寫不是很好的文字;最後就是格局分布不合理。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謹記:板書設計要力求體現知識性,簡潔性,既要突出重點又要突破難點,還有一點我要提高的就是書寫的能力。
今後要改進的方面有:
一、 認真研讀教材與教參,要吃透教材,對教材非常熟悉,理解知識點要到位,這樣才能在生成的問題中抓到有價值的東西,為課堂所用。
二、 在課的設計上,環節與環節之間要做好整合,以防讓人感覺課很散。
三、 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力求做到每一節都訓練。
四、 要加強學生言語表達的訓練,特別要訓練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敢於大聲發言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