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SCI一區、二區
你好,關於SCI分區,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中科院分區,一個是湯森路透分區,他們都有四個區,你是的一區和二區,我分別給你說一下你就明白了。
中科院分區:前5%為該類的1區,6%-20%為2區,21%-50%為3區,其餘的為4區,該分區1-4區呈金字塔狀分布,越往上雜志質量越高;
湯森路透分區(簡稱ICR):前25%(含25%)為Q1區,前25%-50%(含50%)為Q2區,前50%-75%(含75%)為Q3區,75%之後為Q4區,JCR的每個學科分類按照期刊的影響因子高低,平均分為Q1、Q2、Q3、和Q4這四個區的。
拓展資料:
中科院分區和JCR分區圖
湯森路透(JCR)分區
圖片來源:網路
⑵ sci一區二區什麼意思
一區二區是sci期刊特有的期刊分類標准,sci將其檢索的期刊按照影響因子高低分為四個區,也就是一區二區三區四區,四個區中對應不同的刊物,四個區中一區影響因子最高,四區最低,所以一區二區論文對應的就是發表在一區期刊和二區期刊的論文。
sci一區二區期刊屬於影響因子偏高的期刊,特別是一區期刊,可以說是國際范圍內學術期刊的佼佼者,所以一區期刊的發表難度可想而知,可以發表一區期刊的作者往往是國內外在學科內有一定影響力的專家、教授和學者,普通作者是很難達到這個高度的。
相關信息
二區期刊的發表相對容易一些,所以國內發表sci論文的要求中,二區期刊的發表要求是比較常見的,比如博士生畢業論文發表,副高級職稱晉升或者高級職稱晉升,發表二區期刊論文的要求是很普遍的,普通作者用於個人發展發表sci論文,選擇二區期刊就足夠了,如果對刊物分區沒有特殊要求,發表三區四區期刊都是可以的,分區越靠前發表難度越高。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要清楚適用於哪一種分區標准,sci期刊有兩種分區標准一個是中科院設置的另一個是jcr分區,兩種分區最大的區別在於分區標準的影響因子區間不同,所以是略有差別的,對於sci期刊分區的更多疑問可以咨詢職稱驛站在線編輯。
⑶ 2021中科院sci期刊分區
2021年是發布基礎版的最後一年,2022年起將只發布升級版。所以2022年開始,大家不必再糾結是看基礎版還是升級版,科研評價更加明確。
什麼是期刊分區?
關於期刊分區影響較為廣泛的有兩種,一種是科睿唯安公司制定的分區(原來是湯森路透,後來易主科睿唯安),第二種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制定的分區(簡稱中科院分區)。
這兩種分區方式均基於 SCI 收錄期刊影響因子基礎之上進行分區的。
湯森路透分區:湯森路透每年出版一本《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JCR對86 000多種SCI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統計。JCR將收錄期刊分為176個不同學科類別。
每個學科分類按照期刊的影響因子高低,平均分為Q1、Q2、Q3和Q4四個區。
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前25%(含25%)期刊劃分為Q1區,前25%~50% (含50%)為Q2區,前50%~75% (含75% )為Q3區, 75%之後的為Q4區。湯森路透分區中期刊的數量是均勻分為四個部分。
中科院分區:中科院首先將JCR中所有期刊分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學、天文、工程技術、醫學、環境科學、農林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及綜合性期刊13 大類。
然後,將13大類期刊分各自為4個等級,即4個區。
按照各類期刊影響因子劃分,前5%為該類1區、6% - 20%為2區、21% -50% 為3區,其餘的為4 區。
顯然在中科院的分區中,1區和2區雜志很少,雜志質量相對也高,基本都是本領域的頂級期刊。中科院分區中四個區的期刊數量是從1區到4區呈金字塔狀分布。
兩者的區別:
1、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常用1-4區,且分區前常用大類或者小類,常用說法為某本期刊在大類某學科為某區。而湯森路透期刊分區常用Q1-Q4(Q表示Quartile in Category),即4個等級中所處的位置,常用說法為某本期刊位於某學科的Q幾。
2、JCR的Journal Ranking沒有設置大類學科,只分為176個具體學科,也就是中科院分區表中所指的小類學科。
3、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分區方法。在中科院期刊分區表中,主要參考3年平均IF作為學術影響力,最終每個分區的期刊累積學術影響力是相同的,各區的期刊數量由高到底呈金字塔式分布;在JCR的Journal Ranking中,主要參考當年IF,最終每個分區的期刊數量是均分的。
⑷ SCI的1區,2區,3區是怎麼劃分的
關於SCI分區,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中科院分區,一個是湯森路透分區,他們都有四個區。
中科院分區:前5%為該類的1區,6%-20%為2區,21%-50%為3區,其餘的為4區,該分區1-4區呈金字塔狀分布,越往上雜志質量越高;
湯森路透分區(簡稱ICR):前25%(含25%)為Q1區,前25%-50%(含50%)為Q2區,前50%-75%(含75%)為Q3區,75%之後為Q4區,JCR的每個學科分類按照期刊的影響因子高低,平均分為Q1、Q2、Q3、和Q4這四個區的。
(4)理論數學sci一區二區有哪些擴展閱讀:
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簡稱SCI)於1957年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在美國費城創辦,是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1961年創辦出版的引文資料庫。
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SCI最為重要。)。
SCI有兩個分區規則:JCR分區和中科院的分區
JCR分區根據影響因子(IF值),某一個學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響因子降序排列,然後平均4等分(各25%),分別是Q1,Q2,Q3,Q4。
中科院分區的方法:一區刊:各類期刊三年平均影響因子的前5%,二區刊:前6%~20%,三區刊:前21%~50%,四區刊:後51%~100%。
⑸ sci一區二區三區四區的區別是什麼
將所有SCI期刊按影響因子排序,前5%是一區,前20%是二區,前50%是三區,剩下的是四區。
或者這樣子說:一般SCI論文分四個區,一區都是國際頂級期刊,二區次之,三區和四區是一般的SCI期刊。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簡稱 SCI )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 ISI)的尤金·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於1957 年在美國費城創辦的引文資料庫。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
影響
科學引文索引以布拉德福(S. C. Bradford)文獻離散律理論、以加菲爾德(E. Garfield)引文分析理論為主要基礎,通過論文的被引用頻次等的統計,對學術期刊和科研成果進行多方位的評價研究,從而評判一個國家或地區、科研單位、個人的科研產出績效,來反映其在國際上的學術水平。因此,SCI是國際上被公認的值得借鑒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
⑹ sci一區二區三區四區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如下:
一區二區三區四區是sci期刊的分區,sci期刊的分區有兩種,一種是jcr的分區,另一個是中科院的分區,這兩類分區很類似,都是分為四個區。
一區期刊不論是jcr分區的一區,還是中科院的一區,只要是一區期刊,都是國際上知名的學術期刊,這部分期刊發表難度是非常大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發表的。
二區期刊僅次於一區期刊,二區期刊國內作者發表的就相對多一些了,目前國內一些標准中明確要求發表二區及以上期刊,所以二區是很多國內作者的首選,二區期刊發表難度略小,但也要看具體的學科和具體的期刊,一般的規律是二區期刊較一區期刊容易一些。
三區四區期刊的發表難度就會更低一些,但三區四區期刊在國內有些許爭議,就是因為上述我們提到的硬性要求,有些單位和高校是不認可二區以下的刊物的。
需知:
很多作者會認為三區四區刊物不值得發表,沒有發表價值,其實對於大多數普通作者來說,只要能發表sci論文就已經實屬不易了,國內也有很多單位只要是sci論文就認可,對分區,沒有過多要求,這種情況下三區四區期刊也是可以發表的。
⑺ sci和ssci的Q1、Q2分區是如何劃分的
SCI所有的期刊主要按影響因子高低分區,Q1區(前25%)的期刊,Q2區是(26%—50%)期刊;SSCI的Q1區(前5%)的期刊,Q2區(6%—25%)的期刊。
SCI以布拉德福(S. C. Bradford)文獻離散律理論、以加菲爾德(E. Garfield)引文分析理論為主要基礎,通過論文的被引用頻次等的統計,對學術期刊和科研成果進行多方位的評價研究,從而評判一個國家或地區、科研單位、個人的科研產出績效,來反映其在國際上的學術水平。
SCI引以其獨特的引證途徑和綜合全面的科學數據,通過統計大量的引文,然後得出某期刊某論文在某學科內的影響因子、被引頻次、即時指數等量化指標來對期刊、論文等進行排行。被引頻次高,說明該論文在它所研究的領域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由於SCI收錄的論文主要是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領域,SCI指標主要適用於評價基礎研究的成果,而基礎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現形式是學術論文。SCI所收錄期刊的內容主要涉及數、理、化、農、林、醫、生物等基礎科學研究領域。
⑻ ssci 一區 二區 三區 四區 分別指什麼
sci 一區、二區 、三區、四區指的是SCI論文分區,SCI期刊分區影響較為廣泛的有兩種:一種是 Thomson Reuters 公司制定的分區(簡稱湯森路透分區);第二種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制定的分區(簡稱中科院分區)。
1、湯森路透分區,湯森路透每年出版一本《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JCR對86 000多種SCI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統計。JCR將收錄期刊分為176個不同學科類別。
每個學科分類按照期刊的影響因子高低,平均分為Q1、Q2、Q3和Q4四個區: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前25%(含25%)期刊劃分為Q1區,前25%~50% (含50%)為Q2區,前50%~75% (含75% )為Q3區, 75%之後的為Q4區。湯森路透分區中期刊的數量是均勻分為四個部分。
2、中科院分區,中科院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學、天文、工程技術、醫學、環境科學、農林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及綜合性期刊13 大類。然後,將13大類期刊分各自為4 個等級,即4 個區。
按照各類期刊影響因子劃分,前5% 為該類1 區、6% ~ 20% 為2 區、21% ~ 50% 為3 區,其餘的為4 區。在中科院的分區中,1區和2區雜志很少,雜志質量相對也高,基本都是本領域的頂級期刊。
(8)理論數學sci一區二區有哪些擴展閱讀:
SCI創刊於1964年。分印刷版、光碟版和聯機版等載體。印刷版、光碟版從全球數萬種期刊中選出3300種科技期刊,涉及基礎科學的100餘個領域。每年報道60餘萬篇最新文獻,涉及引文900萬條。進入SCI這一刊物的論文即為SCI論文。
SCI選錄刊物的依據是文獻分析法,即美國情報學家加費爾德提出的科學引文分析法。該分析法以期刊論文被引用的頻次作為評價指標,被引頻次越高,則該期刊影響越大。
在一定時期(通常是前兩年)內,某一刊物發表的論文,被已經進入SCI刊物的論文所引用的總次數,除以該刊物這一時期內的論文總數,即為該刊物的影響因子。一般來說每一年的6月份公布影響因子,影響因子並不是該年度,而是上一年度的影響因子。
⑼ sci分區,具體的分區依據
JCR分區根據影響因子(IF值):
某一個學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響因子降序排列,然後平均4等分(各25%)。
分別是:
1.Q1。
2.Q2。
3.Q3。
4.Q4。
中科院分區的方法:
一區刊:
各類期刊三年平均影響因子的前5%。
二區刊:前6% ~ 20%。
三區刊:前21% ~ 50%。
四區刊:後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