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教育孩子成為超級英才(雲鶴教授著)
音樂神童莫札特三歲時即學會彈鋼琴,六歲便開始公開演奏,美國華裔少年羅傑十二歲即由大學畢業,隨後便進入史丹福大學念研究所,諸如此類的傑出表現,許多人都將它歸功於先天的稟賦或特殊的遺傳,認為他們都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神童。一般的父母雖然大都非常嚮往自己擁有一個(或幾個)智能高超的下一代,可是始終都不敢對此種夢想存有何種的『奢望』。近幾年來許多專家對於資賦優異的兒童曾經作過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我們只要使用有系統的方法來教養兒童,尤其重要的是,如果能夠好好把握兒童一生中最重要與最有效的關鍵時期來刻意加以指導,則這些兒童將來在智慧能力方面便可能大幅獲得改善,甚至成為人人稱羨的所謂『超級嬰兒』(super baby),有些人曾經利用這一類的理論實際加以應用,結果竟然發現不少成功的實例,這些實驗成功的經驗,雖然引起了許多人的爭議,然而卻也有許多人表示高度的興趣,認為這是幼兒教育上一個重大的革新。筆者認為目前雖然仍有一些學者對此加以懷疑和批評,然而由所獲得的許多資料和證據顯示,一般的父母或教師,如果能夠經常注意加以教育,則兒童,尤其是年幼的兒童,所受的影晌響是至深且鉅,他們縱然未能成為一個天才,然而也往往足以影響兒童將來的成就,甚至改變他的一生。胡適博士曾經說:『要怎樣收獲就要怎樣栽。』因此我們如果要使我們的下一代更聰明,將來更出人頭地,那麼身為父母的成人便應當注意『怎樣栽』的方法,及早『勤種和耕耘』,將來才能收到豐碩的成果,俗語說:『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一味稱羨別人的孩子,倒不如自己明了教育幼兒的原理和要領,然後設法教好自己的孩子,說不定自己的孩子不久以後便會進步非凡,成為資優的孩子,將來還能替社會人群作出更多的貢獻。『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但願本文所提供的經驗,能夠帶給『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天下父母一些有價值的借鏡。 (二)培養超級智能在學理上與經驗上的依據 距今大約二十幾年前,美國有一位專家格林都曼(Glenn Doman)在費城設立一所『人類潛能成就研究社』,專門協助大腦受損傷的兒童從事學習的活動,由於效果卓著,後來靈機一動便將這種利用揭示片來教學的技術應用到一般常態的兒童,結果發現效果甚為不錯,後來他根據這些臨床經驗寫成一本書—『如何教你的嬰兒閱讀』(How to Teach Your Baby to Read)結果出乎意料極為轟動,成為一九六四年最暢銷的書籍之一,該書後來竟被翻譯成十六種語言的版本,一九七九年,他又寫了另一本書『向你的寶貝教數學』(Teach Your Baby Math)最近又計劃出版『如何使你嬰兒的智力倍增』(How to Multiply Your Baby's Intelligence)的著作。他一再向一般的家長表示:『我們個人天賦的潛力都含有達文西、莫札特、米開蘭基羅、愛迪生和愛因斯坦的能量,因此只要注意發掘,每一個人都能成就驚人的事業。』『一般成人常常硬把孩子塑成所謂「孩子」的模樣,事實上在這一段期間他們的學習量可說是最大,可惜很多人都忽視了這一點。』 都曼曾經設計了一些特殊訓練的課程,而且還為熱心的家長設置一種特別講習會,以便自行在家使用特殊設計的卡片向自己的嬰孩從事教學。為了顯示這種特殊訓練方式的成效,都曼最近曾經在近百人來自世界及美國各地人士的圍觀下,請一些他們受過訓的學童當場表演,其中有一位四歲的幼童,居然能夠正確的辨別莎翁『威尼斯商人』戲劇中的許多人物,而且能夠以外文(日語)造句,並將這些句子翻譯成法文和英文,使在場參觀的來賓目瞪口呆、嘖嘖稱奇。此外他還宣稱,他在費城所設立的『提高人類潛能訓練營』,曾使九十個孩子變成天才,他們的智商也被提高至一百七十八,乃至二百二十的驚人記錄,其中有一個兩歲的義大利男孩,竟然能夠記住美國地圖上的三十州州名及其各郡的名稱。一個九個月大的女孩能夠由許多的答案中正確的選出『七十八減一減二減三減九等於多少』諸如此類問題的解答,一個兩歲半的幼兒能夠知道甘乃迪總統任內的副總統是詹遜,不僅能夠辨認其照片,而且還能由照片上的文字說明知道他是德州人,另外有一個三十二個月大的孩子能夠認識分子結構,並辨別出樟腦油、檸檬精、葡萄糖酸等化學品的氣味,更是令人十分驚訝,認為不可思議。由於這種驚人的成就,因此也就引起美國各地以及其他國家許多學者的密切注意。盡管目前仍有不少保守派的學者對此抱著懷疑態度,然而這方面的研究和發展卻是日益興盛,現在已經匯成為一股明顯的浪潮,因此一位學者曾經表示:『美國今日對於幼兒的研究,正如文藝復興一般的蓬勃發展。』然而不少人仍然要問,這是可能的嗎?許多在這方面有相當研究的學者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可能性是很大的,下面便是一些主要的根據: (1)美國心理學家布侖姆(B.Bloom)曾經根據長期研究的結果表示:如果人類的智慧到十七歲左右便發展至成熟的程度,則一個人在一歲時,其智慧便至少發展至百分之二十,在四歲時便發展到百分之五十,在八歲時達到百分之八十,在十二歲時便達到百分之九十二,十七歲時才達成百分之百。此外,一個兒童在四歲以前如果不幸處於貧乏惡劣或缺乏教養的環境中,則每年便會降低其智商二點五之多,而且這種損害以後永遠無法加以補救,由此可見,一個人在四歲以前乃是其智慧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於兒童以後的發展影響至為重大,因此千萬不能忽視幼年時期的教育。 (2)心理學者韓特(MC V.Hunt)曾經強調:『人類智慧的發展具有所謂關鍵的重要時期,如果我們能夠對於兒童施以適當的早年經驗,和充分的環境刺激,則必然可以促進並提高兒童智商的程度。』此外,他還大膽的提出一種假設,『如果我們使用「一種合理的早年經驗的科學教育心理學」,我們便可能大幅度地提高人類智慧的平均水準,甚至可以比目前的平均智商高三十之多!』由此可見,只要對於幼兒從事有效的教育,便可能大大的提高一個人聰明的程度。 (3)哈佛大學的教授布魯納(J. Bruner)也認為後天環境的安排最為重要,他曾經大力強調『坐待成熟才能學習』或『成熟為學習的主要條件』這種傳統的觀念是十分錯誤的,我們一般人對於兒童,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往往都低估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坦白的說,如果我們能夠改進教材和教學的方式,事實上我們便可以使兒童提早學習各種比較困難和復雜的課程,因為他堅決相信『任何學科均可以某種智慧上真實的形式,來有效的教給任何發展階段中的任何一個兒童。』這種大膽的主張使人對於幼兒教育的成效產生莫大的信心和樂觀的態度。 (4)俄國心理學家柴可夫斯基認為人類的知識和經驗在八歲以前可說隨著年齡的變化而不斷的增加,因此是呈倒三角形▽的狀態,然而就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而言,卻剛好相反,年齡愈小,其學習和吸收的能力反而愈大,年齡愈大,其學習能力反而愈小,而呈逐年遞減的現象,因此是呈正三角形△的形狀。他表示嬰兒時期的大腦具有非常驚人的學習能力,他們對於成人所給予的各種刺激,如果次數充分,便可能被他們全部照單全收,而且成為潛意識,成為將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而且更令人驚異的便是這種記憶的活動完全都是在輕松的情況下從事進行,與成人在學習時必須逐項的一一費心加以記憶,可謂迥然不同,因此嬰兒乃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用腦者,成人簡直無法與其相提並論。義大利的學者蒙台梭利(Montessori)也曾經表示同樣的見解,她說:嬰兒的大腦具有與生俱來的吸收能力,這種機能簡直可以媲美上帝的創造力,成人的記憶力實在望塵莫及。格林杜曼也表示:『在記憶學習方面,如果與零至兩歲的嬰兒相比較,成人簡直是低能。』由此可見,嬰兒在記憶吸收方面簡直具有不可思議的一種能力。這一點可能是許多人聞所未聞而且無法置信的一個問題。 (5)依據現代大腦生理學的研究,發現其他動物大都在接近發育成熟時才出生,而唯獨人類是在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時便脫離了母體。瑞士一位動物學家曾說:『人類嬰兒出生時,由於腦部的發育尚未成熟,因此眼睛無法立即睜開觀看外物,不會爬行,也不會走路,與其他動物一生下來便會站立、會走,甚至會跑,眼睛也看得見,可說迥然有異。假如人類的嬰兒要像猩猩剛出生時一樣的行動自如,那麼就需要懷孕二十一個月以上。』由於人類的嬰兒在出生時身體各部份,尤其是腦部的發育尚未成熟,而且在出生之後的幾年內發育最為迅速,因此我們如果能把握這一段發育的關鍵期間,給予適當的訓練,則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還有一些專家發現,人類大腦的細胞的發育,在三歲時已經完成了百分之六十,六歲時則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八歲時則達到百分之九十,而九歲至二十歲的十一年間,則僅僅發展了百分之十的部分,幼年時期教育的重要,也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一些生理學家尚進一步發現,人類的各種行為能力及心理活動,主要是由於大腦皮層的控制,而這些腦細胞之間所形成的神經元(其功能相當於電晶體電路中構成聯系的配線),如果這些神經元愈是發達或復雜,則大腦的各種功能,例如記憶、推理、想像或反應的方式便愈為靈敏、巧妙和迅速,而這些神經元的發展,在零歲和兩歲之間可說最為迅速,據估計,在這短短的兩年之間,其發育進展的程度幾乎與兩歲至二十歲之間的發展完全相等,由此可見,出生之後至兩歲的期間,有計劃的學習活動(促進神經元的發展)是何等的重要。為了證明這種觀點的正確性,西德有一位學者威士德(Frederic Vester)曾經以老鼠作實驗,他將剛出生的老鼠分成兩組,經過兩周後,便解剖老鼠的頭部,發現這兩組老鼠的腦細胞中,屬於視覺中樞的神經細胞平均有十四個接點(相當於神經元的數個),然後將其中一組(B組)的小老鼠之眼睛縫合起來,使其不見外物或接觸外物的刺激,而A組不縫眼,兩周後又解剖這兩組的頭部,結果發現A組老鼠的腦部接點數已經急速增加至八千,而B組老鼠的接點數卻始終未能增加,經過一個月後,他讓B組恢復視覺,不過事後不論如何,B組老鼠視神經細胞的接點數也都沒有什麼增加,而且一直都停留在原先的程度,永遠都跟不上A組,而成為一群幾乎無法學習的白痴老鼠,這一個實驗也就再次的證明出生後及時獲得有效刺激的迫切性和必需性。 (6)印度狼童的實例和啟示:一九二○年有一對傳教士夫婦在印度加爾各答西南方的一個山上捕獲了兩只怪物,這兩只怪物渾身長毛,他們將這些毛發剃開之後,才知道是『人』,原來她們都是因為出生後發現是女孩,而當地奇怪的習俗是生了女孩便要將她丟棄,因此她們的父母也不例外,將她們分別丟到山上,使其自生自滅,沒想到後來竟被野狼撫養長大。她們被捉後分別被命名為『伽瑪大』和『亞瑪大』,前者年齡較大,約七足歲,後者較小,只有兩足歲左右,她們由於長期生活在狼的環境中,因此也就養成了與狼相似的各種習性,例如她們無法用兩只腳站立,只會四肢爬行,而且跑起來非常迅速,有時連狗都追不上,鼻子也特別敏銳,白天大都喜歡睡覺,晚上則精神奕奕,而且每天晚上都要定時(在十時、凌晨一點和三點)嚎叫三次,以便與郊區的狼群相呼應,她們眼光非常銳利,能在黑暗中看見各種物品,吃東西或喝水時完全與狗一樣,只用舌頭舔食,而且年齡較大的伽瑪大,喜歡吃生肉,對於腐肉尤感興趣,有一次在庭園中發現一隻死雞,竟然咬著死雞跑到森林中加以生食,回來時嘴邊沾滿了雞血和雞毛。平時看到雞時也常有加以追逐和咬死的習慣和沖動。天氣變熱時,這些狼童就伸出舌頭像狗一般的喘氣,她們的肩膀異常寬大,身體很強壯,下肢呈彎曲狀,一聽到聲音就立即豎起耳朵,生氣時就像狗一般發出低沉的吠聲,如果看到有陌生人接近,則露出尖銳的牙齒,並發出吠聲加以警告。由於她們長期生長在野狼的環境中,缺乏人類的教養,因此事後的教學極為困難,尤其是狼女,回到文明社會後的第二年才學會第一句話『水』,四年之後也才只學會了六句話,直到十七歲那一年因患尿毒症死亡時,前後訓練十年也只學會了四十五個單字而已,然而小狼女由於年紀較小,學習能力反而較佳,教育兩個月之後便學會了同樣的一個單字『水』。由此可見,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以及智慧能力,主要還是受到後天生活環境的影響最大,因此一個人所以會成為一個『人』,所以會說什麼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舉止,甚至思想觀念,幾乎全然都在幼年的發育期間所逐漸塑造和薰陶而成的。近年來許多心理學家發現,為什麼小雞或小鴨出生後能夠永遠追隨它們的母親,小鳥得什麼能夠正確辨認自己的母鳥而不會看錯『鳥』,其主要的原因乃是因為動物在出生後這段期間(大約在一周內)記憶能力特別強,對於所見所聞的一切均能清晰而完整的加以記憶,而且保持終身難忘,此即所謂銘印的作用(imprinting)。由上述的幾個實例,我們便不難體認一個人的幼年時期是如何的需要教育和訓練。 (7)德國卡爾維德的實驗報告。一八一八年德國有一位牧師卡爾維德(Karl-Witte)曾經寫了一本書『卡爾維特的教育』,書中詳細描述他自己如何將一個資質平庸的兒子作有計劃的訓練,終於使他長大後成為一位人人稱羨的天才,他由於始終堅信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教育,而不是先天資質或天賦才能,能夠影響兒童成為英才或庸才的主要原因,並不在於天賦的多少,而在於出生後至五、六歲期間的教育如何......一個普通資質的嬰兒,若能給予良好的教育,一定也可以成為極優秀的人!』他結婚後不久生了一個孩子,可惜活不到四個月就去世,一八○○年他又生了第二個孩子,他就替他取了一個與自己完全相同的名字—卡爾維德,這個孩子由於反應很遲鈍,因此,大家都擔心他的資質並不優秀,然而這位牧師並不氣餒,而且毫不猶豫的從事『語言教學法』的實驗。他發現嬰兒能夠看見東西之後,便把手指放在他的眼前加以幌動,等嬰兒的視線跟著手指移動時,就以標準的德語說:『手指、手指。』而且反覆說明幾次,此外他又繼續教他身體上的各種器官以及他身邊各種物品的名稱,結果在耐心的教導之下,這個大家起先懷疑是白痴的孩子,不久竟然都能了解這些名稱的意義。此外,牧師還經常帶他到野外觀察各種大自然的事物,並且告訴他這些花草樹木、橋梁河流、鳥獸動物等等一切所見所聞的事物。而且只要有疑問都讓他自由發問,有意見也盡量使其充分表達。為了培養兒童良好的氣質和道德的觀念,他們夫婦在家庭中都盡量不說粗魯、憤怒或爭吵的談話,並且隨時表現高尚文雅、端莊有禮的舉止,以便給予孩子最佳的榜樣。他表示:『我在家中絕不放置任何粗俗、低級的東西...每個房間的傢俱都經過慎重的考慮和選擇,牆上的圖畫色調極優美。』『如果卡爾不喜歡吃某種食物,我們並不勉強他......我們夫婦沒有偏食的習慣,所以能給他良好的榜樣。』『我們也告訴他,剋制慾望是必須的。』『不能對孩子太寬大,尤其是當他做壞事時,一定要教導和糾正。』『只要卡爾的動機是正當的,他的任何質疑我們都不加以禁止,並且在可能的范圍,我們都會給他答覆。』『卡爾最喜歡欣賞繪畫,所以我們就買了許多畫冊給他看,也說明給他聽,然後要他說明一遍畫冊的內容。』『我並沒有教他寫字,等到他想學寫字時才教他。』『每天用功的時間只有十五分鍾,在這期間務必要他集中心力和注意,所以卡爾在用功時都能專心一意,而變得很喜歡這段學習的時間。』為了訓練孩子的語文能力和記憶力,牧師常講故事或念書給他聽,講完後還要求孩子重覆說一遍,由於這種不斷訓練的結果,卡爾在五歲時,就居然學會了三萬個單字,而一般的孩子在五歲時平均只學會兩千零七十二個單字(根據美國史密斯女士的調查統計)可見語匯的增加遠遠超出其他一般的兒童。為了刺激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牧師常念故事書給他聽,但是常常在念到一半的時候表示現在爸爸沒有空再念,希望他自己去看,由於孩子很想把它看完,因此也就很熱心而自動的學習這些文字。此外,牧師又買了許多印有德文與拉丁文的字母以及○至九數目字的卡片,讓孩子學習,孩子會念了,就要他念給父母聽,如果念對了,就加以誇獎一番,如果念錯了,就多念幾次給他聽,不到幾天,他就把這些字母和數字全背下來,接著就教他拼音及單字,到六歲時,他便學會流利的讀寫德文和拉丁文,牧師又教他法語,而且盡量以有趣的游戲的方法來教他,不到一年,他就可以閱讀簡單的法文書籍,後來又教他義大利文,不到半年,就能看懂義文書籍,七歲開始學英文,也只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再學希臘文,一共費了六個月的時間,到了八歲,卡爾便已經能夠閱讀許多世界的名著。 這位牧師在教孩子語文時,絕不從文法開始,而是盡量讓孩子多看各種語文的書,譬如同樣是『伊索寓言』的故事書,就讓他看德文、義大利文、拉丁文、希臘文、英文等等不同的版本,而且他的教育也不止限於某一方面,除了文學之外,物理、化學、數學、自然科學也都同樣教他學習。卡爾在九歲時參加大學入學考試及格,十歲便進入來比錫大學,後來轉至哥丁根大學,十二歲時寫了一本三角的書,次年出版,在這一年也取得了哲學博士的學位,十六歲時又得到法學博士學位,並且被任命為柏林大學教授,十八歲赴義大利研究法學及但丁文學,成為但丁權威。三十四歲時轉至哈雷大學,至八十三歲才去世。有些讀者可能認為卡爾從小就如此的用功,身體必定不甚健康,童年必定不會很快樂,然而事實並不如此,他十歲那年,德國名詩人與語言學家海涅(Heinrich Heine, 1791-1856)曾經加以測驗,發現卡爾不僅是個驚文的語文奇才,而且精神愉快,身體也很健康。因此可以說是一個身心發展非常健全的孩子,並不因為用功過度而有失常的現象。 (8)由世界一些優秀民族成就,原因的探討,也可以證明『強調幼年的教育,將來才能有輝煌的成就』。在日本有一位猶太人寫了一本書,書名是『猶太人的教育』,作者在書中說明了猶太人如何培養天才的秘訣。猶太人目前散布世界的人口總共只有一千六百萬人,比我們台灣人口還要少,然而他們歷年來榮獲國際公認最具權威的諾貝爾獎,卻佔全部得獎人的百分之三十二之多,為其他各民族之冠!目前猶太人移居美國的人口約有六百八十萬人,在比例上僅佔全美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二,然而在美國大學攻讀博士的猶太人,目前竟然佔全部博士班學生總人數的百分之二十九,而美國著名的大學中,猶太籍的教授竟然佔了百分之三十至五十的比例,這種傑出的表現,著實令人不勝驚訝!為什麼猶太人的成就能夠如此的傑出呢?主要的原因很可能與他們特別重視家庭教育與早期的幼年訓練有極為密切的關系,一般猶太人的孩子從三歲起就必須接受文字的教育,而且不管這些文字的內容兒童是否能夠了解,都必須不斷反覆加以背誦和學習,此外,猶太人的父母不是每天經常跟嬰兒說話,就是播放音樂給嬰兒欣賞,或由父母輪流唱歌給嬰兒聽,他們時常在嬰兒的搖籃或床邊四周掛著許多圖畫,使嬰兒能夠經常觀看,並且常常更換這些圖畫,以便刺激他們認知的能力。由於猶太人如此普遍的重視幼兒教育,因此他們的孩子大都能夠奠定未來學習的良好基礎,難怪長大之後也就人才輩出。 除了猶太民族之外,古代的希臘也出現了不少震古鑠今的著名人物,例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阿基米德、畢達格拉斯......等等,然而雅典的人口在全盛時期也不過是五十萬人而已,而且五分之四都是奴隸,自由民不過僅僅十萬人而已,然而為什麼他們也會孕育出那麼多的曠世奇才呢?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主要還是得力於他們非常重視幼年教育的習俗,他們認為小孩最遲在三歲之前一定要接受教育,不僅要學會閱讀,而且還要學會寫字、說話和音樂,因為這些都是充實內在美的必備條件,與體操運動鍛煉體丑的外在美一樣的重要。由於過去特別強調幼年時期的認知教育,因此也就培育了不少的人才。我國古代也有類似的風尚,孩子從小便要背誦許多經典詩文,因此也產生了許多博學的大儒,不過自民國以後,西風東漸,重視兒童個性的心理學發達之後,國人便不再強調幼年時期的訓練,結果與後來的希臘一樣,不僅國語文程度一落千丈,而且在科學、藝術,及文化道德方面均缺乏深具創意的偉大人物,這實在是一種值得吾人深思猛省的一個教訓。 蘇俄一向都被視為一個農業國家,工業與教育一般都被視為比較落後,然而事實上並不盡然,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目前它的戰略武器之性能,與美國相比幾乎都有過而無不及的現象,因此他們的科技也大都居於領先的地位。事實上這也是他們重視教育的結果。例如根據最近的統計,他們高中學生修習微積分的共有五百萬人,而美國高中生念微積分的只有十萬五千人。此外蘇俄的教育家古兒布士卡雅曾說:『教育需從出生那一天就開始,最重要的是學前時期的訓練。』另一位教育家馬卡列因克也表示:『五歲前的教育最重要,人類教育的全部過程中九成均在此。』蘇俄就學年齡雖然是七歲,然而托兒所和幼椎園卻非常富有彈性,凡是出生後兩個月至七歲的各種年齡之幼童均可以入學,學習的教材程度也很高,而且幼稚園還有一個最大的特色,那就是一律使用英語來教學,由此可見其刻意培養下一代的用心昭然若揭。 在美國方面,近來對於學前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轉變,例如在一九二○年代,幼稚園只是重視幼兒身體的保健和生活習慣的養成,到了一九四○年代便改為重視培養幼兒的社會性和情緒方面健全的發展,然而到了一九六○年代,卻同時重視社會、情緒、知覺、認知與語言方面力求均衡的發展。一九六五年詹遜總統還訂定了一個著名的幼兒頭腦開發計劃(Head Start Project),以便大力提高少數民族的兒童閱讀和寫字的能力,以提高他們的學業程度。此外還動用大量的經費拍攝精心設計的電視教育影片『芝麻街』(Sesame Street)每天播出半小時,使學齡前的幼兒也能獲得非常良好的教育,近來有不少學者更進一步強調,最有效的教育應該從零歲開始,這些學者除了前述的格林都曼之外,哈佛大學的懷特博士也曾經表示:『目前美國有許多教育研究者,包括我自己在內,都已經承認,教育工作應該是從誕生之後便要開始。』『過去幾千年來教育家努力的對象主要都是集中在六歲至十六歲的孩子身上,可是現在世界上的教育家已經明白,教育必須從出生後開始,因此相信今後的十五年內,全世界的教育將產生極大的變化。』由於不斷的強調這種幼年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許多父母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紛紛將子女送往各地這類的訓練機關接受訓練,以便大量提高智慧、語言、數學、藝術、體能或運動技巧方面的能力,有些父母為了能夠自行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本身也不惜花費十分昂貴的代價,親自參加有關培養『超級嬰兒』的講習會,面對這一股熱潮,哈佛大學的小兒科專家布禮澤頓(T. B.Brazelton)不得不感慨的說:『今天的美國,每一個人都想養一個最聰明的孩子,而不再培養最能適應、也最幸福的兒童。』 (9)格林都曼的研究和結論:在所有主張開發幼兒智力和潛能的學者當中,最為著名的乃是美國的格林都曼博士,由於二十幾年前有一位母親帶著一個腦部有嚴重障礙,到了三歲還不會走路和說話的女孩來請他指導,後來這位母親在他的指示下買了一些初級英文字母課本,並教這一女孩閱讀,結果竟然出現奇跡,很快就學會閱讀,到了六歲時竟然具備了六年級的閱讀程度,這一件事給予都曼極大的啟示,既然嚴重腦傷的孩子都能夠在短短的兩年半中由指導閱讀而超越其他常態的兒童,那麼正常的兒童如果接受同樣的指導,相信也可以收到驚人的效果,因此他便組織一個龐大的研究團體,成員包括醫生、教育家、腦外科醫生、兒童心理學家、幼兒能力開發專家等等,經過二十幾年的深入探討研究之後,終於獲得下列一些驚人的結論: [1]、幼兒從兩歲開始就有閱讀的能力,而且越接近零歲,學習語言能力也就愈強,甚至還不會說話的一歲幼兒也有閱讀的能力。 [2]、幼兒具有強烈的閱讀慾望以及學習的慾望,如果父母不加以限制,則到六歲入學前,他們便可能具備極為豐富的知識,這些知識的總量有時往往要超過以後一生所學的全部。 [3]、幼兒時期乃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喜歡學習的階段,然而這種求知慾卻往往不幸被父母成人所扼殺。 [4]、只有幼兒才能具備魔術般的吸收能力。因此由出生到八歲的這段期間乃是最重要的時期,八歲之後便要走下坡,而對學習最具關鍵的時期是一歲到五歲,這時候縱然一次學習五國語言也不會感到困難。 [5]、父母應該提供兒童學習大量知識的機會,可惜一般的成人往往低估兒童的能力,因此所給予的大都是無法滿足兒童興趣和能力的不適當材料。 [6]、八歲以前所學習的知識經驗印象最為深刻,可以終身難忘。 [7]、學習的能力是年齡愈高,能力愈低,呈現逐年遞減的現象。 [8]、如果注意指導,一個兩歲一個月大的幼兒,可以達到一般七歲兒童的閱讀能力。 [9]、閱讀書籍能夠促進腦神經的發達,而且完全不會有不良的後果。 [10]、凡是優秀的天才,大都在年幼時便具備了良好的閱讀能力,因此從小便應該盡量訓練其閱讀能力,將來才可能成為傑出的人才。 [11]、限制了幼兒的閱讀能力,等於是在限制其智力的發展,相反的,培養其閱讀的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其智能測驗的成績。 [12]、要使腦部發展,目前最主要,也最具挑戰性的工作,就是提早教文字,因為這是能改變個人,也能改變世界的一種革命性的教育方式。 在十年前有一位非常轟動的韓國神童,
⑵ 學什麼樣的數學,寶寶數學如何啟蒙
大部分家長都是從孩子開始學說話,就教孩子數數,美其名曰「數學啟蒙」,還經常帶孩子跟別的同齡小朋友比較誰能數得多,數得快。
但是,這里有一點需要弄明白:孩子學會了從1數到100,就是數學啟蒙嗎?
很遺憾,並不是這樣的。
孩子機械地從1數到100,甚至數到200,這都不叫數學啟蒙,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數,這只是在背誦數字。小孩子的記憶力很好,完全可以背下一大段沒有任何意義的音節。就算她能准確無誤地數到100, 這1到100個數字對她而言也只是數字而已,沒有任何意義,那就更談不上數學啟蒙了。
很多小時候數數並不是很流暢的孩子,也能把數學學得很好,因為數數並不是數完了事,給孩子灌輸一些數學概念非常重要的:不應以數數字為要求,而是以數數的質量為要求。
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孩子數到10,她就要知道10的概念。
數學思維,是決定孩子未來學習能力的重要思維。
它不僅能讓孩子學起數學來更加得心應手,也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思維模式和智力發展,早期的數學啟蒙很重要。
那麼,真正的數學啟蒙是什麼呢?
數學啟蒙的精髓還是在於「數數」,但是這種「數數」不是要求孩子數得多,數得快,而是讓她們知道數字是什麼,讓她們明白數字和數量的對應關系。
理論很復雜,但是操作其實很簡單。
01、明白數與物對應
很多孩子數數都只關注數字,卻不關注「數字」背後的含義,數了半天只是記住了數字的叫法而已。精明的家長教孩子數數,都是根據「物」來數,讓孩子數家裡有多少只碗,數自己有多少塊積木,漸漸的,孩子也就知道數字是怎麼來的啦。
寶貝很小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帶著她數繪本、數台階、數凳子、數毛絨娃娃……
反正,生活中所有事物都能成為數數的對象,每天不厭其煩。小傢伙沒有回應時,變換著調調數,提起她的興趣。
慢慢地,寶貝也會跟著一起數數。現在的她,上下樓都是自己邊走邊數台階,出去玩也會自己數車子、數單車......
這樣的操作有可能會讓孩子晚一些才會數數,但是數字在她們眼中就不是單純的數字了,而是一種計數工具。它的意義在於將抽象的數字具體化,並且將數字和生活聯系在一起。
有意義的數數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的重復,不斷地修正,不斷地強化。
無論是數台階還是數玩具,孩子經常會漏掉一些數字,不要責怪她,心平氣和地帶著她重新數一次,遇到容易漏掉的數字,加重和拖長發音,重復的次數多了,修正的次數也多了,也就不會再漏掉了。
當孩子會對應地數數之後,就要慢慢培養她獨立回答東西的數量。
02、建立數字邏輯
簡單來說,當孩子完成數數之後,要對數量關系進行總結。
例如:和寶貝每次數到只有三階台階的時候,停下來問孩子:「寶貝,這里有幾個台階呀?」
剛開始都不會有答案,孩子只會一臉懵地看著你,可以自問自答:「寶貝,你看,這里一共有三個台階,1、2、3。」
多問類似的問題,同樣將這樣的問題融入日常生活,重復次數多了,孩子就知道數完數之後,還要總結數量,當你問她東西的數量的時候,她就會自動完成數字和數量之間的連接,從而回答數量問題。
而且,要讓孩子知道,數字邏輯的應用才是最主要的。
1過去才能是2,這個邏輯在日常生活中很簡單。
03、學會打破數字的慣性
很多時候,孩子對數字會產生慣性。何為慣性?比如一排積木,數來數去自然就順著積木的個數去記憶,孩子就會把所有的數字定義在相同的物件上的。
我們要先讓孩子明白數字對應物品的含義,再把所有玩具混在一起,讓孩子數一數自己有多少個玩具。
還是重復重復再重復,多次之後,孩子對數字包含的概念就會慢慢延伸出來。
04、千萬不要強迫孩子!
很多家長總希望孩子能在某個年齡段數到某個數字,其實完全沒有這個必要的,每個孩子對數字敏感的時期都不一樣。
有些孩子可能會早一點,有些孩子可能會晚一點,如果發現你的孩子數到一個數就數不下去了,說明孩子的極限就在這里,我們要學會等待孩子成長,不能強迫。
要順應孩子當下的心情和狀態,充分理解孩子接受數學的困難和不易,遇到瓶頸時,一定要先處理好自己的焦慮和暴躁,再跟孩子溝通,否則很容易造成孩子將來厭學的情緒。
所以,與其讓孩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數到100,真不如讓孩子明明白白從1數到10。
因為,孩子要做的不只是會數數,而是懂得其中的數學邏輯。
真正的數學啟蒙不在於孩子能不能准確數數,而是讓孩子在輕松學會數數的同時也能理解數字的作用是什麼,數字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這才是行之有效的數學啟蒙。
⑶ 對特別聰明的孩子應怎樣培養
培養聰明的寶寶之盡可能的母乳喂養:母乳喂養除了基本的增強寶寶的抵抗力,促進身體發育外,更重要的是母親和寶貝的身體接觸和交流,給寶貝以觸覺刺激,讓寶寶產生安全感,在喂養的過程中,母親給寶貝傳達這樣的信息,讓媽媽的行為動作與語言結合在一起,幫助寶寶理解,建立積極的條件反射概念。如果母乳喂養無法實現的話,人工喂養也同樣要把握教育中的細節,與寶寶對視交流,可以達到相同的教育效果。
⑷ 老師發現孩子智商很高,學什麼都舉一反三,父母是怎麼培養他的
導語:我們都知道智力高的孩子學什麼都很快,為了培養出這種“天才”,父母煞費苦心,不僅在懷孕期間,各種葯物滋補,到了呱呱落地後,教育也沒有斷下。然而很多孩子不僅沒有體現出不同,反而比同齡人學東西還慢,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只能說父母忙活是忙活了,只是瞎忙活,沒有“對症下葯”。提高孩子智商,其實很簡單,只需要找對方法就行了。
李倩作為幼兒園老師,也有三年了,帶過的孩子不計其數,然而今年卻突然發現一個孩子,智商“超群”,無論在學校學什麼都很快,還能舉一反三,瞬間寶貝得不得了。作為老師的她也是一個媽媽,對於自家的孩子也想教育得很好,只能反過來請教對方父母了。其實每一個家長都有一本育兒經,只是側重各不相同罷了。
寄語:孩子的智商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是長久的培養,我們也可以在課余時間,讓孩子多看一些讀物,閱讀後寫下自己的感想。這種也是增加孩子底蘊的一種方式,讀書使人開智,大量地閱讀,最終會讓孩子收獲不一樣的未來。其次我們也不要過於干預孩子發展,而是通過生活,還有學習,從而發現孩子的一些天賦,從中擇優而選,培養他們的一技之長。在孩子喜歡的事情上,普遍他們都顯得“智商”較高。
⑸ 幼兒園怎樣教寶寶算數
把抽象的思維模式轉換為形象的記憶方式,我想孩子會感興趣,且能夠在大腦中儲存數字與實物對比信息。這種方式,可以無時無刻的對孩子實行教育,根本不用一本正經的去做。
1、孩子吃飯前讓孩子幫你拿筷子,而且要數數需要多少根,吃饅頭之前,先要孩子數好幾個人要幾個饅頭或者幾碗米飯才能夠大家用的,為了孩子不能怕麻煩,想要孩子知道什麼數字。你的飯桌就要按照這樣的數字進行一些改變,也讓孩子從中感悟興趣。
2、上樓梯,走路,玩游戲,做什麼活動都離不開數字,你只需要針對孩子的悟性高低適當調整到合適孩子的地步即可。
家長的的不耐煩和過度要求與批評,讓孩子更加感到自卑,更加感到沒有方法去認知,所以,要耐心一些,要懂得鼓勵與表揚的作用。還有,孩子會在某些程度犯些小錯,犯錯誤就要適度懲罰,這種時候,也要讓孩子用數字概括錯誤的嚴重性,小小錯誤做幾個俯卧撐,小錯誤再多幾個,稍微大點的還要多,如果數錯了,就要再多幾個等等,懲罰也要孩子學會用心感受。
教寶寶學算術的技巧
1. 先易後難
算術是比較復雜的,而對孩子來說,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學習較難的算術,很難讓他們接受。家長可以將生活融入到孩子的數學學習中,例如去超市買蘋果,讓孩子自己挑選,並數出數量,等到回到家的時候,家長可以讓孩子洗兩個蘋果,一人一個吃掉後,問孩子還有多少個蘋果。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在生活中不知不覺的接觸數學並學習數學,可以提高孩子對數學的興趣,而且也能夠幫助孩子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運用分解技巧
從分解組合開始教孩子,一邊分,一邊用語言表述,一定要用嘴巴說出來,能說出來的孩子,表示她自己真的掌握了。從5以內的開始。先從分解2開始。每次分開後表述完,要記得在合起來。
3、大數記心裡,小數上下加減
加法:大數記心裡,小數往上數,如4+2= 把4記在心裡,往上數兩個數,5、6, 之後得出結果4+2=6
減法:大數記在心裡,小數往下數,如6-3= 把6記在心裡,往下數三個數,5、4、3, 之後得出結果6-3=3。
家長需配合每日為寶貝出30道10以內加減法,提升幼兒的算術能力,注意不要讓孩子數指頭,養成習慣不好改,培養心算能力。
4 、需要幼兒掌握的一些識記的東西
第一個需要識記的是:10加幾就等於10幾,例如:10+1=11 10+2=12,一直加到9,第二個需要識記的就是1+1=2 2+ 2=4 3+3=6 4+4=8 5+5=10 6+6=12 7+7=14 8+8=16 9+9=18 10+10=20,這樣記住了以後,進行20以外的加減法運算,對孩子來說,就不會很難學;
⑹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就看父母怎麼去引導
學齡前教育,學校是一方面,孩子的發散性思維更需要平時不斷的積累,幼兒園通過這次活動鍛煉了孩子們的創造能力,家長們也同時得到了鍛煉,知道如何挖掘孩子們的興趣愛好。雖然標題說每個孩子是天才,其實只是對活動後對孩子們的鼓勵。世上沒有天才,每個孩子都之是一張白紙,白紙如何變成一幅美麗的畫,就看父母、學校、社會這三支「筆」如何去完成。莫扎特的音樂天才,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從小受宮廷樂師的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興趣愛好不是天生就有的,很多父母說找不到自己孩子喜歡什麼,愛好什麼?如果你不主動去引導和挖掘,你當然不可能知道呢?所以多陪孩子玩,多一些耐心,像朋友一樣的和寶寶平等的溝通,你一定會發現寶寶身上所具有超乎想像的優點和能量。
⑺ 怎樣讓孩子更好的學習數學
1,首先,讓他喜愛上數學,最好的辦法就是培養他的自信心,讓他相信,他數學這方面很強。讓他先做一些微難的數學題,更他說,這些數學題是選出來的,你做出來就代表你的數學很有前景。適當的時候可以給他一些提示,當然這些數學題是要家長先研究過的。接下來我就不說啦。。。。。。 2,適合他的數學課外班。要有小道消息,先讓孩子去聽幾節課,要求他記筆記,回來反饋一下老師講的怎麼樣,看看他的筆記,了解難度。最重要的是先出好老師,並確保這個班有一定的競爭性,又剛好適合他。 3,上了以後,家長要勤與老師溝通,多問孩子的情況,又見一什麼好書適合他。等。 自己打的,加油!自身經驗(反)
⑻ 怎麼培養他的數學思維呢
給大家介紹一個適合的兒童數學軟體——睿智寶貝思維建構兒童數學軟體包括很多知識點,數的認識、簡單加減、四則運算,同時也包含小數、分數、百分比、排序、度量單位換算、圖形、周長、面積、角度運算,涵蓋范圍極廣,而且其中還有很多訓練孩子思維的、觀察力的邏輯訓練題,最重要的是這些枯燥的知識都是在游戲中體現出來的,非常有意思,我的寶寶非常喜歡,真心推薦給各位用心良苦的父母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