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為什麼說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後

為什麼說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後

發布時間:2022-06-15 05:24:03

⑴ 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什麼

「數學王冠上的明珠」指的是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6月7日,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在寫給著名數學家歐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想:

任何不小於3的奇數,都可以是三個質數之和(如:7=2+2+3,當時1仍屬於質數)。

同年,6月30日,歐拉在回信中提出了另一個版本的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偶數,都可以是兩個質數之和(如:4=2+2。當時1仍屬於質數)。

這就是數學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顯然,前者是後者的推論。因此,只需證明後者就能證明前者。所以稱前者為弱哥德巴赫猜想(已被證明),後者為強哥德巴赫猜想。由於現在1已經不歸為質數,所以這兩個猜想分別變為:

任何不小於7的奇數,都可以寫成三個質數之和的形式;任何不小於4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

(1)為什麼說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後擴展閱讀:

哥德巴赫猜想證明誤區:

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四個途徑分別是:殆素數,例外集合,小變數的三素數定理,以及幾乎哥德巴赫問題。

殆素數就是素因子個數不多的正整數。現設N是偶數,雖然不能證明N是兩個素數之和,但足以證明它能夠寫成兩個殆素數的和,即N=A+B,其中A和B是素因子個數都不太多殆素數。

用「a+b」來表示如下命題:每個大偶數N都可表為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個數分別不超過a和b。顯然,哥德巴赫猜想就可以寫成"1+1"。在這一方向上的進展都是用所謂的篩法得到的。

篩法證明「1 + 2 」已經走到了盡頭,這條路很顯然也行不通。

而民科證明過程是這樣:2N為任一大偶數,A為2N前面的最大素數。那麼2N就可以寫成(1,2N-1)(2,2N-2)(3,2N-3)…(N,2N-N)這樣的數組,還說可以用篩法把這個數組中不是齊素數的組合篩去,只要剩下的組合大於0那就證明成功了,這想法很簡單。

先用篩法去篩組合中前一個數,剩下(3,2N-3)(5,2N-5)(7,2N-7)…(A,2N-A),這樣是保證了組合的前一個數是偶數,但是前一個數可以篩,後一個數卻不能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世界三大數學猜想

⑵ 都說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那皇帝是什麼

自然給了自然科學身體與形態,而他的核心是理性,理性是母親賦予的,所以數學是皇後,自然本身是皇帝。

⑶ 為什麼說數學是科學的皇後

數學是利用符號語言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數學,作為人類思維的表達形式,反映了人們積極進取的意志、縝密周詳的邏輯推理及對完美境界的追求。雖然不同的傳統學派可以強調不同的側面,然而正是這些互相對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綜合起來的努力,才構成了數學科學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價值。

基礎數學知識與運用是個人與團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概念的精煉早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古印度內的古代數學文本內便可觀見。從那時開始,其發展便持續不斷地有小幅度的進展,直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因著和新科學發現相作用而生成的數學革新導致了知識的加速,直至今日。
今天,數學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領域上,包括科學、工程、醫學和經濟學等。數學對這些領域的應用通常被稱為應用數學,有時亦會激起新的數學發現,並導致全新學科的發展。數學家也研究純數學,也就是數學本身,而不以任何實際應用為目標。雖然許多以純數學開始的研究,但之後會發現許多應用。

⑷ 為什麼數學那麼重要

  1. .什麼是數學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一門科學.分為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它在科學發展和現代生活生產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數學符號的引入

六.數學與文化

數學的文化價值

一、數學是哲學思考的重要基礎
數學在科學、文化中的地位,也使得它成為哲學思考的重要基礎。歷史上哲學領域內許多重要論爭,常常牽涉到有關對數學的一些根本問題的認識。我們思考這些問題,有助於正確認識數學,正確理解哲學中有關的爭論。
(一)數學——-根源於實踐
數學的外在表現,或多或少人的智力活動相聯系。因此在數學和實踐的關繫上,歷來有人主張數學是「人的精神的自由創造」,否定數學來源於實踐其實,數學的一切發展都不同程度地歸結為實際的需要。從我國殷代的甲骨文中,就可以看到那時我們的祖先已經會使用十進制計數方法他們為適應農業的需要,將「十干」和「十二支」配成六十甲子,用以記年、月、日,幾千年的歷史說明這種日歷的計算方法是有效的。同樣,由於商業和債務的計算,古代的巴比倫人己經有了乘法表、倒數表,並積累了許多屬於初等代數范疇的資料。在埃及,由於尼羅河泛濫後重新測量土地的需要,積累了大量計算面積的幾何知識。後來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特別是為適應農業耕種與航海需要而產生的天文測量,逐漸形成了初等數學,包括當今我們在中學里學習到的大部分數學知識。再後來由於蒸汽機等機械的發明而引起的工業革命,需要對運動特別是變速運動作更精細的研究,以及大量力學問題出現,促使微積分在長期的醞釀後應運而生。20世紀以來近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數學進入一個空前繁榮時期。在這個時期數學出現了許多新的分支:計算數學,資訊理論,控制論,分形幾何等等。總之,實踐的需要是數學發展的最根本的推動力。
數學的抽象性往往被人所誤解。有些人認為數學的公理、公設、定理僅僅是數學家頭腦思維的產物。數學家靠一張紙、一支筆工作,和實際沒有什麼聯系。
其實,即使就最早以公理化體系面世的歐的幾里德幾何而言,實際事物的幾何直觀和實踐中人們發展的現象,盡管不合乎數學家公理化體系的各式,卻仍然包含著數學理論的核心。當數學家把建立幾何的公理體系當作自己的目標時,他伯頭腦中也一定聯繫到幾何作圖和直觀現象。一個人,即使是很有天賦的數學家,能在數學的研究中獲得具有科學價值的成果,除了他接受嚴格的數學思維訓練以外,他在數學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必定會在問題的提出、方法的選擇、結論的提示等諸多方面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實踐的指引。可以這么說,脫離了實踐,數學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實,即使就最早以公理化體系面世的歐幾里德幾何而言,實際事物的幾何直觀和實踐中人們發現的現象,盡管不合乎數學家公理化體系的程式,卻仍然包含著數學理論的核心。當數學家把建立幾何的公理體系當作自己的目標時,他的頭腦中也一定聯繫到幾何作圖和直觀現象。一個人,即使是很有天賦的數學家,能在數學的研究中獲得具有科學價值的成果,除了他接受過嚴格的數學思維訓練以外,他在數學理論研究的過程中,必定會在問題的提出、方法的選擇、結論的提示等諸多方面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實踐的指引。可以這么說,脫離了實踐,數學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但是,數學理性思維的特點,使它不會滿足於僅研究現實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它還努力探索一切可能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在古希臘時期,數學家就超越了在現實有限尺度精度內度量線段的方法,覺察到了無公度量線段的存在,即無理數的存在。這其實是數學中最困難的概念之一—連續性、無限性的問題。直到兩千年以後,同樣的問題導致極限理論的深入研究,大大地推動了數學的發展。試想今天如果還沒有實數的概念,我們將面臨怎樣的處境。這時人們無法度量正方形對角線的長度,也不會解一元二次方程:至於極限理論與微積分學更不可能建立即使人們可以像牛頓那樣應用微積分,但是在判斷結論的真實性時會感到無所適從。在這種狀況下,科學技術還能走多遠呢?又如在歐幾里德幾何產生時,人們就對其中一個公設的獨立性產生懷疑。到19世紀上半葉,數學家改變這個公設,得到了另一種可能的幾何一一非歐幾里德幾何。這種幾何的創立者表現了極大的勇氣,因為這種幾何得出的結論從「常理」來說是非常「荒唐」的。例如「三角形的面積不會超過某一個正數」。現實世界似乎沒有這種幾何的容身之地。但是過了近一百年,在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中,非歐幾里德幾何卻是最合適的幾何。再如,20世紀30年代哥德爾得到了數學結論不可判別性的結果,其中的某些概念非常抽象,近幾十年卻在演算法語言的分析中找到了應用。實際上,許多數學在一些領域或一些問題中的應用,一旦實踐推動了數學,數學本身就會不可避免地獲得了一種動力,使之有可能超出直接應用的界限。而數學的這種發展,最終也會回到實踐中去。
總之,我們應該大力提倡研究和當前實際應用有直接聯系的數學課題,特別是現實經濟建設中的數學問題。但是我們也應該在純粹科學和應用科學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建立抽象的共性和豐富多彩的個性之間的平衡,以此來推動整個科學協調地發展。
(二)數學—充滿了辯證法由於數學嚴密性的特點,很少有人懷疑數學結論的正確性。相反,數學的結論往往成為真理的一種典範。例如人們常常用「像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確定」來表示結論不容置疑。在我們的中小學的教學中,數學更是只准模仿、演練、背誦。數學真的是萬古不變的絕對真理嗎?
事實上,數學結論的真理性是相對的即使像1+1=2這樣簡單的公式,也有它不成立的地方。例如在布爾代數中,1+1=0!而布爾代數在電子線路中有廣泛的應用。歐幾里德幾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是正確的,但在研究天體某些問題或速度很快的粒子運動時非歐幾何卻是適宜的。數學其實是非常多樣化的,它的研究范圍也隨著新問題的出現而不斷擴大。如同一切科學一樣,數學家們如果死守著前輩的思想、方法、結論不放,數學科學就不會進步。把數學的嚴密性和公理化體系看作一種「教條」是錯誤的,更不能像封建時代的文人對待孔夫子說的話:「真理」已經包含在聖人說過的話里,後人只能對其作詮釋。數學發展的歷史可以證明,正是數學家特別是年輕數學家的創新精神,敢於向守舊的思想挑戰,數學的面貌才得以不斷地更新,數學才成長為今天這樣一門蓬勃發展、富有朝氣的學科。
數學的公理化體系從來也不是不容懷疑、不容變化的「絕對真理」歐幾里德的幾何體系是最早出現的數學公理化體系,但從一開始就有人懷疑其中的第五公設不是獨立的,即該公設可以從公理體系的其他部分推出。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答案,終於在19世紀由此發現了非歐幾何。雖然人們長時期受到歐幾里德幾何的束縛,但是最終人們還是接受了不同的幾何公理體系。如果歷史上某些數學家多一點敢於向舊體系挑戰的革新精神,非歐幾何也許還可能早幾百年出現
數學公理化體系反映了內部邏輯嚴密性的要求。在一個學科領域內,當有關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理論就會要求把一堆看來散亂的結果以某種體系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需要對己有的事實再認識、再審視、再思索,創造新概念、新方法,盡可能地使理論能包括最一般、最新發現的規律。這實在是一個艱苦的理論創新過程。數學公理化也一樣,它表示數學理論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階段,但並不是認識一勞永逸的終結。現有的認識可能被今後更深刻的認識所代替,現有的公理也可能被今後更一般化、包含更多事實的公理體系所代替。數學就在不斷地更新過程中得到發展。
有種看法以為,應用數學就是把熟誦的數學結論套到實際問題上去,以為中小學的教學就是教給學生這些萬古不變的教條。其實數學的應用極充滿挑戰性,一方面不但需要深切地認識實際問題本身,另一方面要求掌握相關數學知識的真諦,更重要的是要求能創造性地把兩者結合起來。
就數學的內容來說,數學充滿了辯證法。在初等數學發展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是形而上學。在該時期的數學家或其他科學家看來,世界由僵硬的、不變的東西組成。與此相適應,那時數學研究的對象是常量,即不變的量。笛卡爾的變數是數學中的轉折點,他把初等數學中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一一幾何和代數結合起來,建立了解析幾何這個框架具備了表現運動和變化的特性,辯證法因此進入了數學。在此後不久產生的微積分拋棄了把初等數學的結論作為永恆真理的觀點,常常做出相反的判斷,提出一些在初等數學的代表人物看來完全不可理解的命題。數學走到了這樣一個領域,在那裡即使很簡單的關系,都採取了完全辯證的形式,迫使數學家們不自覺又不自願地轉變為辯證數學家。在數學研究的對象中,充滿了矛盾的對立面:曲線和直線,無限和有限,微分和積分,偶然和必然,無窮大和無窮小,多項式和無窮級數,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有關辯證法的論述中經常提到數學。我們學一點數學,一定會對體會辯證法有所幫助。

7.數學占考試的分值

中考(江蘇):

語文,滿分150
數學,滿分150
英語,滿分130
物理,滿分100
化學,滿分100
歷史,滿分50
政治:滿分50
體育,滿分40

高考:

語文 150
數學 150
英語 150
文綜(理綜)300
總分 750


由此可見,數學無論是在生活與學習中都有重大的作用。


1.參考文獻:

網路詞條「數學」

http://ke..com/link?url=_

2.數學成績計入文化考試總分

http://news.artxun.com/jingdezhentaoci-1282-6406456.shtml

3.網路「數學與文化」詞條

http://ke..com/link?url=pMPMrsPNHIIqNCNdzCy-zwcKT-ccIxgIQ6itzYTYh_ZirDhpZnUYQ_h0ewDB7m1ke8F589QyTzQ1Yvu_yjfweK

請廣大讀者閱讀參考

⑸ 陳景潤為什麼被譽為「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這曾是一個舉世震驚的奇跡:一位屈居於六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
創造這個奇跡的正是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他從小是個瘦弱、內向的孩子,卻獨獨愛上了數學。演算數學題佔去了他大部分的時間,枯燥無味的代數方程式使他充滿了幸福感。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他對數論中一系列問題的出色研究,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上世紀50年代,陳景潤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里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上世紀60年代後,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這一200多年懸而未決的世界級數學難題,曾吸引了各國成千上萬位數學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對這一難題提出挑戰的人卻很少。陳景潤在高中時代,就聽老師極富哲理地講: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這一至關重要的啟迪之言,成了他一生為之嘔心瀝血、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這顆世界矚目的數學明珠,陳景潤以驚人的毅力,在數學領域里艱苦卓絕地跋涉。陳景潤宿舍的燈光經常亮到天亮,他對「哥德巴赫猜想」達到了入迷的程度。在圖書室看書時,管理員喊下班了,他一點也不知道,等到肚子餓了才想到吃飯,他匆匆向外走去,結果是「鐵將軍」把門。他笑了笑,又轉身回到書庫,重新鑽進了書的海洋。他走路也是邊想邊走,有一次他碰到路旁的大樹上,連忙道歉,可是並沒有反應,他仔細一看,才知道自己碰的是一棵茂盛的白楊樹。
1966年,陳景潤患嚴重的結核性肺膜炎,有時疼得昏了過去,可醒來又繼續演算。有一次他又昏倒了,同志們把他送進了醫院。醒來後,他又要他的書和筆。大夫讓他全休一個月,他卻偷偷地跑出了醫院,病魔也沒有使他停止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
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碩的成果。1973年,陳景潤終於找到了一條簡明的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當他的成果發表後,立刻轟動世界。其中「1+2」被命名為「陳氏定理」,同時被譽為篩法的「光輝的頂點」。華羅庚等老一輩數學家對陳景潤的論文給予了高度評價。世界各國的數學家也紛紛發表文章,贊揚陳景潤的研究成果是「當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個成果」。
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威爾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陳景潤兩次受到國際數學家大會作45分鍾報告的最高規格的邀請。
此外,陳景潤還在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尖端技術和人類密切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他先後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了科學論文70餘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獎、華羅庚數學獎等多項獎勵。
陳景潤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然而他毫不自滿,他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高峰還沒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綜合征10多年之後,由於突發性肺炎並發症造成病情加重,陳景潤終因呼吸循環衰竭逝世,終年63歲。

⑹ 為什麼說數學是理科的基礎,科學的王後

數學同語文一樣都是我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最基礎的工具,如果你不掌握好這個工具,怎麼去認識和改造自然呢?就如我們使用筷子、刀叉,手抓一樣吃美味火鍋,手抓肯定不行,刀叉效率太低,筷子你知道的。

⑺ 如何理解數學史科學的王後,數學是科學的女僕

「哥德巴赫猜想」這一200多年懸而未決的世界級數學難題,曾吸引了各國成千上萬位數學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對這一難題提出挑戰的人卻很少。陳景潤在高中時代,就聽老師極富哲理地講: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這一至關重要的啟迪之言,成了他一生為之嘔心瀝血、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陳景潤在夜以繼日的研究數學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這顆世界矚目的數學明珠,陳景潤以驚人的毅力,在數學領域里艱苦卓絕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碩的成果。1973年,陳景潤終於找到了一條簡明的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當他的成果發表後,立刻轟動世界。其中「1+2」被命名為「陳氏定理」,同時被譽為篩法的「光輝的頂點」。華羅庚等老一輩數學家對陳景潤的論文給予了高度評價。世界各國的數學家也紛紛發表文章,贊揚陳景潤的研究成果是「當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個成果」。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的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沈元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一道世界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他一生也沒證明出來,便給俄國聖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歐拉接到信後,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後,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從而使它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老師講到這里還打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數學是自然科學皇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後王冠上的明珠!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艱辛歷程哥德巴赫猜想歌德巴赫猜想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與歐拉保持了長達三十五年的書信往來。在1742年6月7日給歐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個命題。他寫道:"我的問題是這樣的:隨便取某一個奇數,比如77,可以把它寫成三個素數之和:77=53+17+7;再任取一個奇數,比如461,461=449+7+5,也是這三個素數之和,461還可以寫成257+199+5,仍然是三個素數之和。這樣,我發現:任何大於7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之和。但這怎樣證明呢?雖然做過的每一次試驗都得到了上述結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數都拿來檢驗,需要的是一般的證明,而不是一個別的檢驗。"歐拉回信說:「這個命題看來是正確的,但是他也給不出嚴格的證明。同時歐拉又提出了另一個命題: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但是這個命題他也沒能給予證明。」不難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題是歐拉命題的推論。事實上,任何一個大於5的奇數都可以寫成如下形式:2N+1=3+2(N-1),其中2(N-1)≥4.若歐拉的命題成立,則偶數2(N-1)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於是奇數2N+1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從而,對於大於5的奇數,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題成立並不能保證歐拉命題的成立。因而歐拉的命題比哥德巴赫的命題要更高。現在通常把這兩個命題統稱為哥德巴赫猜想指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牛頓物理學家牛頓小時候看到蘋果熟了,掉下來很好奇,他想,地球上的東西,失去了支持後為什麼都掉到地上來,而不會向其它方向掉呢?後來,他終於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愛迪生愛迪生小時候對什麼都感興趣。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總想試一試,弄個明白。有一次他看見花園的籬笆邊有一個野蜂窩,感到很奇怪,就用棍子去撥,想看個究竟,結果臉被野蜂蜇得腫了起來,他還是不甘心,非看清楚蜂窩的構造才行。愛迪生後來成了舉世聞名的大發明家。哥白尼哥白尼懾於教會的統治,怕遭到反對和迫害,遲遲不願將《天體運行論》公開出版。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在他彌留之際,才在病榻上見到了剛剛出版的《天體運行論》樣書。盡管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公布後,受到社會上宗教勢力和守舊的人們的污衊和攻擊,甚至於信仰宣傳這一學說的人也被殘酷的鎮壓和迫害,但是哥白尼的學說,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哥白尼和他的《天體運行論》就像是黑暗夜空中閃爍的巨星,一直放射著璀璨的光芒。科學家的實例隨便選一個毛、白痴哈?「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陳景潤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推進了一大步。在現代數學史上,陳景潤的名字與哥德巴赫猜想緊緊聯系在一起。被譽為光輝成就的「陳氏定理」將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推進了一大步,使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他對數論中一系列問題的出色研究,受到華羅庚教授的重視,被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後來就有了「羅庚慧眼識景潤」的佳話。雖然當時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在僅有6平方米的小屋裡陳景潤堅持埋頭於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經過無數個日夜、幾度寒暑的艱苦努力,終於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然而,陳景潤付出的努力也是驚人的,用掉的演算草稿紙可以裝滿幾個麻袋,並且積勞成疾。即使如此,躺在病榻上的他,仍鍥而不舍地耕耘著。陳景潤在數論中其他著名問題,如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里問題、華林問題等的研究上也做出了重要貢獻。陳景潤是國際知名的大數學家,深受人們的敬重。但他並沒有產生驕傲自滿情緒,而是把功勞都歸於祖國和人民。為了維護祖國的利益,他不惜犧牲個人的名利。1977年的一天,陳景潤收到一封國外來信,是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寫給他的,邀請他出席國際數學家大會。這次大會有3000人參加,參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數學家。大會共指定了10位數學家作學術報告,陳景潤就是其中之一。這對一位數學家而言,是極大的榮譽,對提高陳景潤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大有好處。陳景潤沒有擅作主張,而是立即向研究所黨支部作了匯報,請黨的指示。黨支部把這一情況又上報到科學院。科學院的黨組織對這個問題比較慎重,因為當時中國在國際數學家聯合會的席位,一直被台灣占據著。院領導回答道:「你是數學家,黨組織尊重你個人的意見,你可以自己給他回信。」陳景潤經過慎重考慮,最後決定放棄這次難得的機會。他在答復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的信中寫到:「第一,我們國家歷來是重視跟世界各國發展學術交流與友好關系的,我個人非常感謝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的邀請。第二,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唯一能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利益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目前台灣占據著國際數學家聯合會我國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國只有一個代表的話,我是可以考慮參加這次會議的。」為了維護祖國母親的尊嚴,陳景潤犧牲了個人的利益。1979年,陳景潤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邀請,去美國作短期的研究訪問工作。普林斯頓研究所的條件非常好,陳景潤為了充分利用這樣好的條件,擠出一切可以節省的時間,拚命工作,連中午飯也不回住處去吃。有時候外出參加會議,旅館里比較嘈雜,他便躲進衛生間里,繼續進行研究工作。正因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國短短的五個月里,除了開會、講學之外,他完成了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一下子把最小素數從原來的80推進到16。這一研究成果,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在美國這樣物質比較發達的國度,陳景潤依舊保持著在國內時的節儉作風。他每個月從研究所可獲得2000美金的報酬,可以說是比較豐厚的了。每天中午,他從不去研究所的餐廳就餐,那裡比較講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帶去的干糧和水果。他是如此的節儉,以至於在美國生活五個月,除去房租、水電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費等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國時,共節余了7500美元。這筆錢在當時不是個小數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從國外買回些高檔家電。但他把這筆錢全部上交給國家。他是怎麼想的呢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我不能只想著自己享樂。」陳景潤就是這樣一個非常謙虛、正直的人,盡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沒有驕傲自滿,

⑻ 為什麼數學只是自然科學中的皇後而不是國王呢 國王有是哪個

自然科學之王或者皇後都是數學,數學是所有自然科學的基礎,所有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也都需要使用數學。

⑼ 數學的來歷

數學是研究事物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門科學。
數學的產生和發展始終圍繞著數和形這兩個基本概念不斷地深化和演變。大體上說,凡是研究數和它的關系的部分,劃為代數學的范疇;凡是研究形和它的關系的部分,劃為幾何學的范疇。但同時數和形也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
數學是一門高度概括性的科學,具有自己的特徵。抽象性是它的第一個特徵;數學思維的正確性表現在邏輯的嚴密上,所以精確性是它的第二個特徵;應用的廣泛性是它的第三個特徵。
一切科學、技術的發展都需要數學,這是因為數學的抽象,使外表完全不同的問題之間有了深刻的聯系。因此數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因此常被譽為科學的皇後。
數學在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方面,已經形成了一門特殊的科學。在數學的發展史上,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說明,數學問題是數學發展的主要源泉。數學家門為了解答這些問題,要花費較大力量和時間。盡管還有一些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答,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創立了不少的新概念、新理論、新方法,這些才是數學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⑽ 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後,那麼國王是什麼

1、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後,物理是自然科學的國王。

2、「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搞好科學研究的基本功,數學很神奇,可以用優雅的公式去表示現實世界。

3、物理學,即萬物皆有理,指事物的內在規律,事物的道理,是研究物質(質量)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是一門以實驗和觀察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指示在科學界中事物的道理。物理學中各種關系可以用數學公式來推導、表示。

4、愛因斯坦質能方程,非常完美地詮釋了數學與物理的和諧關系: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說數學是自然科學的皇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