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今年上初二,剛學物理,物態變化一章不大懂,一會兒變來變去又吸熱放熱,求方法。
看上面的圖,箭頭向右走,都是吸收熱量過程;箭頭向左走,都是放出熱量的過程。
『貳』 物理遇冷,會不會成為學子之痛
本次試點確實是有點胡搞,
可憐的是我家孩子在三年試點期間,
但是我知道物理的重要性,
所以,苦了孩子也要物理、化學都選擇。(理科)
『叄』 熱遇冷是什麼物理反應
熱熱脹冷縮。水蒸汽遇熱只會氣化,變成干蒸汽,肉眼看不見的蒸汽。
『肆』 物理問題
冰霜里的食物含有水份,遇冷就在冰霜里凝結成霜了
『伍』 高考改革3+3模式 物理遇冷會不會成為隱患
並不會,如果想大學學理工科,不學物理那就是個笑話,物理學是理工的基礎學科,任何理工科或多或少的都需要接觸到物理學的。並且中國要想成為科技強國那就需要培養理工人才,像高考這樣選拔人才的考試回讓大部分人不選物理么
大學相應的理工科目會要求考試有必選科目的
『陸』 對於較難的學科,我們應該怎麼應對呢
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一定要了解自己難在哪裡,一定要做到課前預習,課後復習,及時的消化,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及時的詢問老師,在課上認真聽講,平時一定要多練題,這樣才可以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柒』 新高考,物理學科為什麼遇冷
2017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什麼內容 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 (五)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 1.改革考試科目設置。增強高考與高中學習的關聯度,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2014年上海市、浙江省分別出台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從2014年秋季新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試點要為其他省(區、市)高考改革提供依據。
『捌』 如何看待新高考物理遇冷
20177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萬考生,但是選考物理的只有8萬人。上海新高考第一年,選擇物理的考生也僅佔30%。今年實施新高考的北京,有不少家長在討論「能不能不選物理」。新高考賦予了考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從必考科目到選考科目,「物理遇冷」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當下教育觀念的迷失。
「物理遇冷」看似是一種理性選擇,實際上卻是一種「有限理性」。一方面,不同的考生在興趣、特長和能力素養上存在差異,為了分數放棄擅長的物理,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另一方面,市場需求處於動態的變化之中,如今被「嫌棄」的物理學科,說不定以後會讓我們「高攀不起」。
扭轉「物理遇冷」的尷尬,既需要新高考在改革創新中不斷完善、優化規則,也需要考生和家長轉變價值認同,不必完全聚焦於分數與排名,從考生自身興趣出發、著眼於未來,作出恰當選擇。
『玖』 初中物理遇冷放熱,遇熱吸熱的例子有什麼
冬天用手拿室外的鐵製品,手會感覺到特冷,這就是手遇冷後,由於放熱使手的溫度急驟下降,所以感覺到特別冷。
熱天從冰箱內拿出來的飲料,過一會兒,飲料瓶外就會出現很多小水珠,這是由於剛拿出來的飲料瓶溫度較低,空氣中溫度較高的水蒸汽遇冷,放熱溫度降低並液化成水。
放在火爐上的水壺內的水,被火燒一段時間後,會沸騰。這是水遇熱吸熱後,使水溫度升高。
『拾』 冷東西遇到熱空氣出現的現象如何用物理知識解釋
熱空氣里的水蒸氣遇到冷會液化成小水珠,就像平時剛從冰箱里拿出的水果...
液化是物質由氣態轉變為液態的過程
液化是放熱過程,液化的兩種方式:降低溫度(一切氣體一切溫度)和壓縮體積(某些氣體一定溫度<一般為常溫,特殊的須先降溫再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