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理環境指的是什麼
物理環境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它包括天然物理環境和人工物理環境。天然物理環境由自然聲環境、振動環境、電磁環境、輻射環境、光環境、熱環境等構成;人工物理環境由人工因素產生形成的人工雜訊環境、振動環境、電磁環境、輻射環境、光環境、熱環境等構成。。
2. 怎麼給太空中的宇航員創造人造物理環境,讓他們有在地球上的感覺
在太空中通過人造物理環境的方面有很多:
1、宇航員身處太空與身處地球最大的不同在於失重環境,但目前並沒有專門的設備,因為對於宇航員來說,重力並不會產生很多麻煩。不過,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有一些設想是可行的,例如用圓筒、環狀體等等的旋轉產生的向心力來模擬重力,只不過現實中並不劃算。
2、太空另一個較大的不同在於空間的狹小,不過由於火箭推進器推力的問題,每次發射的重量都不能太大,因此目前宇航員生活的空間並不是很大,但足夠舒適。
3. 論述題如何為患者創造良好的物理環境
在心理測量中,一些主客觀因素影響著測量的信度和效度,另外對量表分數的解釋也將影響到心理測量的科學性和嚴肅性。因此,在進行心理測量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對測驗實施者的要求
(1)素質要求
從專業素質方面來看,一個合格的心理測驗使用者必須經過嚴格的心理測量學知識的培訓,通曉基礎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對具體的心理測驗應接受測驗編制者或修訂者的專門培訓。
(2)道德標准
應遵守測驗者的道德規范,對待被測者要公正、反映測驗成績要客觀,不能因自己的好惡主觀下結論,不能任意修改結論。為了保證測驗的價值,防止測驗失效,心理測量必須要保密和控制使用。還要在測驗中注意保護被試的個人隱私。
2. 測驗的選擇
擇什麼樣的測驗,是測驗實施者在測驗前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心理測量的結果是否有效,首先必須考查測驗本身的信度和效度,另外測驗實施者必須明確所選測驗的適用范圍及其測驗目的。
3. 測量環境
測量環境包括測量時的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兩個方面。 對測量中物理環境的控制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中無關因素對測量效度的影響。 對測量中心理環境的控制就是要求測驗實施者與被試之間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營造出良好的心理氛圍,以消除被試對測量的非適度焦慮。
4. 測量時間
一般來說,心理測量(尤其是智力測量)應在雙方身心狀態都較和諧的時候進行。這既能提高測驗實施者反應(評價)的客觀性,又能保證被試反應的准確性和敏捷性,使被試的自我認識更加客觀。一般說來,能力測驗和成就測驗都有嚴格的時間限制,而人格測驗和態度測驗一般無時限。
5. 指導語
在進行心理測量前,測驗實施者都要向被試說明如何完成心理測量。測試前准備工作要充分,測驗一般應事先約定,施測時正確使用指導語,不可隨意提示或加以暗示。
6. 測謊分數的處理
在人格測驗中,為了檢查被試回答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常常會在量表或回答中穿插有測謊題。其實,測謊分數,在心理測量學上稱之為真實性校正分數」它只是說明被試回答是否真實,用於鑒定量表的有效性,並不代表其他含義。
4. 如何為病人提供一個安全安靜舒適的物理環境
舒適的環境是人創造的,人是由人心掌控的,變異的人心創造了如今的現實社會。人人都推波助瀾參與了整個過程。要改變現狀,就得改變人心,就得有新的指導思想,不從人心著手,根本上改變,再多的法律、法制隊伍也無濟於事。人心不是靠管能夠管好的,否則,隨著越多的法律,那該是犯罪率下降才對呀,怎麼每年都在提升哪?
5. 何為物理環境天然物理環境由那些要素構成
危險害素析素應該理解事故、作業程、行環境同行業主要危險害素差別較火災、瓦斯爆炸、毒、觸電等屬於事故;設備檢修、爆破作業、運輸等屬於作業程;違章操作、違章指揮等屬於行;高溫、雷電、雨雪等屬於自環境
6. 如何為病人提供一個安全,安靜,舒適的物理環境
1、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無污濁氣味、無灰塵。
2、保持病室溫度適宜,一般病房18—20℃,老年人病室、嬰兒室、產房、手術室22—24℃。
3、保持病室相對濕度在50%—60%。
4、光線:有充足的日光,病室有效採光面積應占室內面積1/7以上。病區備有各種人工光源,既不影響病人睡眠又保證醫護診治操作的需要。
(6)如何構造物理環境擴展閱讀
白天醫院較為理想的噪音強度維持在35~45dB。為病人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護理人員在說話、行動和工作時應注意盡量做到「四輕」: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另外,病室的門窗和桌、椅腳應釘上橡皮墊,推車的輪軸應定期檢查並潤滑,以減少噪音的產生。
同時要向病人及家屬宣傳保持病室安靜的重要性,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休養環境。有條件的醫院可以在床頭增設耳機裝置,通過醫院廣播,播放輕松愉悅的節目,既豐富病人的休養生活,又減少寂寞感的產生。
7. 營造良好的班級物理環境應當遵循哪些原則採取哪些策略
我認為良好的班級物理環境必須具有符合安全要求,滿足教育教學需要的各種現代化硬體設施教室內的一切物品都必須達到安全標准,並具有充分的保障措施及標志說明。
教室必須時刻保持整潔,室內布置合理有序,充分地利用教室的空間來展現班級的特色和文化氣息教室內部的布置和裝飾是教室美化的重要內容。
8. 如何用物理方法保護環境
地質學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於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應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岩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 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
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公里 。其核心可能是以鐵、鎳為主的金屬,稱為地核,半徑約3400公里。在地核之外,是厚度近2900公里的地幔。地幔之外是薄厚不一的地殼,已知最厚處為75公里,最薄處僅5公里左右,平均厚度約35公里。
地核的內層是固體,也有科學家認為是在強大壓力下原子殼層已被破壞的超固體。外層是具有液體性質
9. 如何營造支持幼兒學習和發展的物理環境
幼兒學習和發展的環境,首先你可以從顏色,溫度,濕度來營造。
10. 構造物理模擬簡述
通常認為地質構造形跡和特徵與岩石圈彎曲、伸長和縮短密切相關。雖然地殼只是地球整體結構中極薄的一層,但它卻記錄和保存了地球形成、發展和演化的蹤跡。地殼以下地球深部各圈層物質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發生的物理與化學的變化和運動,以及由重力、日月潮汐作用和地球自轉而產生的運動,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地殼中來。地殼構造形跡至少是四維函數體(X、Y、Z和t),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坐標函數X、Y和Z與時間函數t構成復合函數關系。岩石圈快速伸長和縮短分別產生等溫的減薄和增厚效應,即形成盆地和山脈。熱應力釋放進一步引起沉降和隆起,沉積和剝蝕作用又分別使得其作用增強。所以,大多數垂直和水平運動導致的地層演化中的微妙和復雜的構造形跡被認為是岩石圈變形的結果或地質體對應力作用的響應。驅動力、應力體系與構造變形有著內在聯系或因果關系,這種關系已越來越多地得到地質信息和實驗證據的證實。地質體中的應力系分布是相當復雜的,由於地層或岩石物性在橫向和垂向上分布的非均一性,以及物質的非類同性等因素導致了變形的各向異性。
構造變形是力系或應力系作用的結果。但是,現今採集和觀察到的大量的地質信息和實例是構造地質演化的最終結果或其中的某一幕,過程早已缺失或被後一幕構造演化所替代。動力驅動和構造變形之間的耦合和疊置關系、大洋閉合誘發的岩石圈長度縮短、俯沖帶形成和演化中伴生的推覆體質點高值剪切位移,以及陸塊碰撞和拼接部位混雜岩帶的形成等重要構造形跡形成和演化的物理過程,要在野外全部觀察到是不可能的。同時,這種作用是連續漸變的,碰撞事件可能經歷了幾百個Ma時間跨度,無疑增大了所研究問題的難度。因此,一種合理而又現實的研究途徑是,利用構造模擬實驗方法再現和論證這些重要構造形跡。
構造模擬實驗是在地質調查研究基礎上進行的,採用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物理模擬是採用實際的物理材料,按照一定的構造形成模式,模擬自然界岩石的構造形態、變形過程及各種物理量與幾何量的實驗方法。數學模擬主要採用數學力學方法,對構造模型的應力場、位移場、應變場、應變速度場、應變速率場、流體運移勢場、溫度場等各種勢場進行定量分析。物理模擬側重於對各種構造型式、形態的模擬,其特點是以相似理論為依據,採用相似材料,構成相似的力學模型,用以模擬地殼的岩石構造形跡和構造型式的形成條件和力學過程,其優點是容易再造構造變形現象,容易調整試件的力學性狀和邊界條件,在短時間內重現地質年代的宏觀構造變形過程。數學模擬是進一步對形成這些構造型式的機理的模擬,其優點在於能對各種物理量及幾何量的分布規律及相互關系進行定量的數學表達,便於反映構造的內在規律。近年來,隨著計算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模擬方法取得了長足進步,可以處理更加復雜的問題,求解問題的速度也更加快捷。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兩種模擬方法,它們的結果可以相互檢驗和印證。
構造模擬的一般原則有:相似性原則、選擇性原則、分離性原則、逼近性原則和統計性原則(曾佐勛等,1992)。構造模擬的一般步驟為:
1)地質調查,確定地質構造原型;
2)分析控制構造原型的主要因素;
3)根據原型幾何尺寸與所採用的模擬方法等,確定模型比例尺;
4)根據構造形成的物理環境與原型的材料力學性狀,選擇合適的模型材料;
5)根據野外觀察或地球物理資料所推斷的原型受力方式與約束條件,確定模型的載入方式和約束條件;
6)記錄模擬實驗過程和結果,及時進行整理;
7)分析模擬結果的精確性以及與天然實體的相似程度,若達不到要求,可重復上述各個步驟;
8)合理地將模擬結論用於實際問題。
構造模擬的歷史由來已久。1894年,Willis通過褶皺形成機制的物理模擬實驗,闡述了北美洲阿巴拉契亞山脈的成因機制,所設計的實驗裝置是單側擠壓,實驗材料為蜂蠟(wax)、松脂(turpentine)和石膏(plaster)。而後,Rambery利用離心機實驗技術開展了大陸、大洋和造山帶演化模式的物理模擬實驗;李四光(1965)開展了壓力、張力和扭力與構造變形和造山帶分布規律的黏土模擬實驗;Tapponnier(1986)等利用一個11 cm×30 cm的矩形透明塑料盒作為實驗材料容器,鏍桿千斤頂(screw jack)作為施加力的主要部件,用黃色和紫色相間的塑性黏土製成可變形的矩形模型塊,開展了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構造變形的物理模擬實驗;Zhang等通過改變實驗材料的密度值實施了仰沖與俯沖機制的物理模擬實驗;許志琴等(1986)開展了陸內俯沖的模擬實驗;Devy和 Cobbold 開展了岩石圈縮短與造山運動的模擬實驗;Shemendach報道了通過俯沖帶演化過程的物理模擬實驗獲得的最新見解;單家增(1999)探討了造山帶的動力學成因機制,並用物理模擬方法模擬了陸-陸碰撞造山帶形成和演化的物理過程,並據此論證其動力學成因機制,定量給出了在地幔對流驅動力派生的拖曳力和板塊運動產生的水平壓縮力,以及其他附加力的聯合作用下,地殼與岩石圈水平縮短和垂直增厚的比值關系,從構造物理學角度分析和審視了這一重要構造事件。
在此我們將採用構造物理模擬方法來檢驗我們對三江中段岩石圈正交疊加構造演化動力學的一些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