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物理概念引入的幾種方法
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礎知識的核心內容之一,是物理教學的基石,是正確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的基礎.重視和加強物理概念的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清晰、正確、深刻的物理概念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加強物理概念的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就有關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作些淺顯的探討.
1 概念引入的時機
在引入物理概念時不能一開始就告訴學生某個物理概念,然後逐一的解釋其中的每一個物理量的含義,這會導致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大減 ,因為學生不明白為什麼要引入這個概念.那我們什麼時候引入物理概念呢?應該在我們解決實際問題遇到困難如何來解決?假設了一系列方案,而最好方案的提出應該是引入物理概念時思維的最佳切入點.
例如在「機械功」概念的教學,不要一開始就告訴學生力與距離的乘積便是機械功.而是在我們學習了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簡單機械後,引導學生思考要想最省力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機械,要想最省距離我們又選擇什麼樣的機械,在學生弄清楚其中隱含了一個規律:省力的時候費了距離,省距離的時候費了力,也就是我們在使用機械時遵循著這樣一個規律:力與距離的乘積是不變的.水到渠成,我們將這一有價值的乘積就稱之為機械功.
又例如「速度」概念的教學,同樣是在學生完成活動:比較不同紙錐下落的快慢後,通過分析、歸納得出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即時間相同比路程,路程相同比時間.那如果遇到在現實生活中路程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的兩個運動的物體,我們又如何比較它們的運動快慢呢?學生提出可以將路程化為相同,也可以將時間化為相同.你更傾向於哪一種呢?將時間化為多少更為簡單呢?在一系列問題解決後再引入速度的概念就顯得很自然,同時也能更好的理解速度的本質.
2 概念引入的方法
2.1 從生活實例中抽象概括出來
抽象概括能力就是從具體的、生動的實例,在抽象概括的過程中,發現研究對象的本質;從給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結論,並能應用於解決問題或做出新的判斷.初三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開始向抽象思維過渡、轉化的階段,而且還開始出現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 模仿已經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了.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這個思維特點加強抽象概括能力訓練同時又很好的解決了概念教學的難點.例如「杠桿」概念的教學,讓學生從許多具體工具在使用時的共同特徵中抽象概括出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叫做杠桿.又例如在講授「力」的概念時,先舉出一些實例,如兩個學生相距較近互相推,提起重物,手握握力計,拉彈簧測力計等,並從這些推、提、壓、拉產生力的不同動作中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來引入「力」的概念,其一,必須有兩個物體(不一定是人),單獨一個物體不會產生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其二,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2 巧用類比,靈活遷移
所謂類比,實際上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或從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從而推出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思維.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類比思維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較復雜的概念.例如:「電流、電壓」概念的教學,電流、電壓是初中學生不易理解的一個概念,而水流與水壓學生卻很熟悉,通過類比,將水流類比電流、水壓類比電壓,從而引入「電流、電壓」概念,這種處理形象、生動、學生容易接受.又例如「功率」概念的教學,將功率和速度類比.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同樣的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運動的路程,同樣的功率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做功的多少.這樣引入「功率」概念,學生還是很容易的理解功率的本質的.
2.3 從學生生活體驗引入
初中學生接觸生活十幾年,也積累了許多生活體驗,這為我們引入物理概念提供了方便,學生也樂於接受.例如「慣性」概念的引入,引導學生回憶、再現自己坐在汽車里,體驗當汽車靜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駛、突然啟動、剎車、加速、減速、拐彎等時刻的感覺,通過分析引入「慣性」的概念.又例如講「摩擦力」概念時,直接讓學生體驗手緊貼在課桌上移動時的感覺,自然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2.4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
演示實驗是由教師操作演示的實驗,是學生對所研究的物理問題獲得感性認識的基本途徑.通過演示實驗,可以指導學生觀察和分析物理現象,獲得生動的感性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定律,提高物理教學效果.在概念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同時學生會對新概念印象深刻.例如「浮力」概念的引入.先做演示實驗,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個重物,用手向上托重物,學生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分析由於重物受到手向上的托力,才使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接著把重物慢慢放入水中,學生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示數也變小,分析由於重物受到水向上的托力,才使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此時再引入「浮力」的概念,可謂水到渠成.又例如在「大氣壓強」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實驗,向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燈上加熱,排走罐中空氣,然後用橡皮泥快速地將罐口封閉,讓易拉罐靜靜地立在講台上自然冷卻,學生可以觀察到易拉罐被壓癟,並發出劇烈響聲.該實驗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聽覺效果,都能給學生帶來震撼,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是誰將易拉罐壓癟的?從而引入「大氣壓強」的概念.
2.5 問題討論引入
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討論,甚至爭論,在此基礎上引入物理概念.例如:「鐵比棉花重」、「油比水輕」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學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認為沒有道理,但又說不清理由.接著教師繼續提問:「難道一根小小的鐵釘會比一床棉被還重,一桶油會比一滴水還輕?」.這時學生會自然而然的產生新的求知慾望:既然用「重」、「輕」已不能說明上述事實,那麼應怎樣來描述物質的這種性質呢?在這樣的基礎上加上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實驗逐漸引入「密度」的概念.
總之,物理概念的引入,要重視概念引入的時機.一方面能引起聽課學生的注意,明確概念學習的目的,概念用來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習動機.而概念引入方式有多種多樣,要根據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採用最恰當的引入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Ⅱ 如何進行液體的壓力和壓強的教學
壓力和壓強
教學設計一
(2 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壓力的概念,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掌握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計算公式,國際單位制中壓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 行壓強的簡單計算。 (二)教具 演示用:壓力小桌,10×10×5 厘米 的塑料泡沫,質量為 200 克的砝碼 2 個,細砂、 玻璃杯。 學生用:壓力小桌, 10×10×5 厘米 的塑料泡沫,質量為 200 克的砝碼 2 個(以上 器材兩人一組,由實驗室准備)。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1.請同學們閱讀本節課文開頭的「?」和圖 10—1,猜一猜兩人對雪的壓力差不多, 為什麼一個人陷下去了,另一個人沒有陷下去? 2.請同學們觀察自己的書包帶子。想一想平時背書包時,覺得寬頻子好,還是細帶子 好,為什麼? 對以上問題,可能同學們現在還不能得出正確結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確,要經過事實來 檢驗。同學們學習了本課的知識,就會得到滿意的回答(板書課題:第十章壓強液體的壓強 第一節壓力和壓強)。 二、進行新課 1.請同學們在草稿本上畫出下列各圖中物體對表面的壓力示意圖。
3 3
同時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畫,三人各畫一圖(有意識地請能正確畫出的同學,以便藉此 講解壓力的概念)。同學們作圖時,教師可走到學生中去,來回巡視,了解學生作圖中的錯 誤。 2.學生停筆後,先講評下面學生作圖情況,然後評講黑板上畫的圖,進行糾正,並用 紅色粉筆把壓力突出出來。 請同學們思考後舉手回答, 以上圖中物體對受力表面的壓力有什 么共同特點? 啟發學生回答出:壓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壓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師重復一遍學生的回答(板書:壓力: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4.學生分組做課本圖 10—3 壓力小桌的實驗,並講述壓強的概念。 (1)介紹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和要觀察的現象。 首先照圖 10—3 甲做,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後照乙圖做,比較與甲 圖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相同(受力面積不同,壓力相同),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 深度。最後請同學們回答圖下面的圖注中提出的問題,並得出結論。(板書:「壓力作用的 效果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照圖 10—3 甲那樣,放上一個砝碼和放上兩個砝碼,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壓力 相等嗎?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積相等嗎?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 實驗後由學生得出結 論。(板書:「壓力作用的效果還跟壓力的大小有關。」) (3)講述壓強的概念 壓力作用的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 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為了比較壓力作用 的效果,物理學中引入壓強的概念(板書:壓強)。 講述:要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應取相同受力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 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板書這一定義)。 (4)壓強的計算 例: 一台機器重 1000 牛頓, 與地的接觸面積是 2 米 , 這台機器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 請同學們說一說該怎樣計算?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壓強等於壓力除以受力面積。
2
告訴學生,物理上用 p 表示壓強,用 F 表示壓力,用 S 表示受力面積。請學生在黑板 上寫出用字母表示的壓強公式:
(5)講述壓強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面積的單位是「米 」, 2 2 壓強的單位是「牛/米 」(板書:壓強的單位是「牛/米 」,又叫帕斯卡)。該單位讀作 「牛頓每平方米」,它有一個專門名稱叫做帕斯卡,簡稱帕,帕斯卡是法國科學家,為了紀 念他在物理學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以他的名字作為壓強單位的名稱。 1 帕=1 牛/米 ,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 1 牛頓」。 寫出「5 帕」,指導學生說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 5 牛頓。列舉 課文中一張報紙平放在桌面上對桌面的壓強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時對地面的壓強。 請同學 們利用剛學的壓強公式、單位,計算下面所述例題。 5.例題: 〔例題〕:根據課本圖 10—4 和圖 10—5 所給條件,比較芭蕾舞演員足尖和大象對地 面的壓強,哪個大? 教師一邊念題,一邊請同學們看圖,並思考,念完題後,請學生說出已知條件,教師寫
2
2
在黑板上,利用公式
進行解答。
解題過程中和解題完後進行評講,強調單位必須使用規定的單位:力用牛頓,受力面積 2 用米 ,所得到的壓強單位才是帕斯卡。 三、歸納本課的內容和課堂鞏固練習 1.利用黑板上的板書,簡明扼要地把本課所學知識敘述一遍。 2.請學生對課本的圖 10—1 問題作出回答;再請一位學生說一說書包帶子寬的比窄的 好的理由。 3.討論章後習題第 5 題。討論後教師補充、完善。 4.教師把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的兩種方式放在細砂上,請同學們說出觀察到的 現象。並回答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四、布置作業 1.對第一節教材後的練習第 1.2.3.4 題進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簡要地寫在題目的 旁邊,下節物理課時准備課內回答。
2.把節後練習的第 5.6 題做在作業本上。 提示:在做練習第 6 題之前,思考一下: 1 米 = ______厘米 ,1 厘米 =______米 ,那麼 150 厘米 =______米 。計算時,要 用科學記數法。 (四)說明 1.課本中圖 10—3 的實驗,如果沒有恰當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樣。這 一實驗,安排為學生分組實驗,其課堂效果好於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得出結論比看 老師的演示實驗印象更深刻。 2.關於壓力和重力,在本課只就課本中所述的「壓力並不都是由重力產生,也不一定 都與重力的方向相同」進行講述。不宜在本課內進行拓寬或加深。如果有學生說「壓力就是 重力」,教師必須加以糾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錯誤。至於壓力與重力的區別,可放在章末 復習時進行,以免充淡本課「壓強」這一重點知識。 3.關於壓強的單位「帕斯卡」,一定要讓學生懂得它的意義,在運用時才知道為什麼 2 2 2 要把受力面積「厘米 」或「毫米 」換算成「米 」的道理;同時面積單位的換算,對於初 二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需要在課前給予輔導, 特別是採用科學記數法和涉及負指數的問 題時,可能就更加困難,教師備課時應考慮到這一問題。 4.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台的壓強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大小的比較這一例題,安排給學 生自己在課內做,可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學生做後教師進行講評,在書寫格式、解題思路、 公式運用和單位換算上,給予指導,這樣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分別放在細砂上的演示實驗,可以布置給學生課後 回家自己做一做,並說明理由,以達到復習本課所學知識的目的。 註: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第 2 課時 (一)教學目的 1.鞏固對壓強概念的理解。 2.知道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並能對一些簡單現象進行解釋。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懂得物理知識不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鈍刀口和鋒利刀口的剪刀各 1 把,斷了尖和沒有斷尖的錐子各 1 個,硬紙片 或布條,肥皂塊,1~2 厘米寬的塑料帶和細棉線各一根。
2 2 2 2 2 2
(以上器材兩人一組) 學生用:肥皂一小塊,1—2 厘米寬的塑料帶和細棉線各一根。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第一課時所學知識 1.什麼叫壓力?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 2.什麼叫壓強?寫出計算壓強的公式和壓強的單位。 3.回答第 1 課時布置的思考練習題。 4.說出你測物理課本 1 張紙對桌面的壓強的辦法。 以上問題,均由學生回答,由另外的學生補充、糾正。然後由教師進行評講。 二、進行新課 1.根據學生對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兩種情況放在細砂陷入細砂深度不同的回 答,引導學生分析:玻璃杯對細砂的壓力不變,玻璃杯對細砂的受力面積發生了變化,使玻 璃杯對細砂的壓強發生了變化。(板書: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 2.講述 (1)任何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將會被壓壞。 (2)舉例:房屋建設中,樓層修得越高,樓體對地面的壓力就越大,如果牆基的受力 面積不足夠大,樓房對地的壓強就很大,可能會使地面下陷,樓房倒塌,造成損失,所以修 建高樓大廈,必須加寬地基,以減小樓房對地面的壓強。 (3)讀圖:學生閱讀課本圖 10—6,讀後說一說履帶拖拉機和雪上飛機是採用什麼辦 法來減小壓強的?教師對學生回答補充、完善後板書「在壓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 辦法,可以減小壓強。」 3.實驗: (1)學生隨堂實驗: 同學們桌上放有一小塊肥皂、有一條較寬的塑料帶和一條細棉線,請同學們先想一想, 然後做一做, 看怎樣才能較容易地把肥皂塊切斷?做完後舉手發言, 說一說你的做法和你這 樣做的理由。 (2)教師演示實驗:
分別用鈍刀口和鋒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紙片或布條。 用斷了尖和沒有斷尖的錐子向硬紙片穿孔。 做時請同學們觀察,什麼剪刀容易剪斷布條?什麼錐子對硬紙片穿孔較容易? 由以上學生隨堂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引導、啟發學生得出結論,教師板書:「壓力不 變時,利用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增大壓強。」 (3)讀圖:學生閱讀課本圖 10—7,讀後說一說圖中所述的是採用什麼辦法來增大壓 強的。 三、鞏固練習(課堂討論) 1.第 1 課時完後,布置同學們做課文後的練習第 2.3.4 題。請同學們利用小組討論 的機會,說一說你是怎樣答的,通過本課的學習,回答:為什麼啄木鳥尖嘴變鈍了,就不能 成為「森林醫生」了?為什麼說駱駝是「沙漠之舟」? 2.繼續討論章後的習題第 5 題,比較梯子和木板,哪個對冰的壓強小? 四、歸納本課內容 1.教師復述本課的學習過程 老師復習提問→講述→同學們隨堂實驗和老師的演示實驗→同學們的分組討論。2.學 生自己歸納本課內容:說一說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並各舉 1~2 例。3.教師小結:壓 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壓強;壓力不變時,利用減小受力面積的辦 法,可以增大壓強。在日常生活中和生產實際中,要根據不同情況和需要採取恰當的辦法來 減小或增大壓強。 五、布置作業 1.閱讀課文,並聯系實際舉出 1~2 個例子。 2.把章後習題第 1、2、3 題做在作業本上。要求注意書寫格式規范、公式、單位正確。 3.思考第一節課文後的「想想議議」,可以互相討論,看誰說的辦法多。 (四)說明 1.本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進行,當由學生回答的,盡量讓學生回答,教師不要 包辦代替,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地學習,以練習、鞏固已學過的知識。 2.本課安排的演示實驗,目的在於增強學生的實感,也可以請學生上台演示,演示後 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大家聽,並說明理由。然後教師再進行小結。
3.本課重點、難點都不多,課內時間也較充分,布置的書面作業,也可以放在課內完 成一部分。
Ⅲ 為了描述壓力作用效果物理上引進了什麼這個物理量
(1)垂直壓在物體表面的力叫做壓力;
(2)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
(3)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是壓強,1Pa表示的物理意義是:每平方米的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為1牛.
故答案為:垂直;壓力;受力面積;壓強;每平方米的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為1牛.
Ⅳ 初中物理中壓力的概念
概念: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作「壓力」.
方向:垂直於受力物體表面,並指向受力物體.
作用點:在物體的接觸面上.
壓力與作用效果:
1.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
2.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
Ⅳ 初中物理電流和電壓不知道是怎麼引入的啊比如類比水流車流,水壓我還是不懂
為了通俗的說明,就拿水來打比方吧。下面是幾件在」水路」和電路中起類似作用的器材的對比,這些東西你在平常應該有所了解吧。
水泵
電源
水塔
電源正極
水管
導線
水龍頭
用電開關
用水過程
用電器
下水管
導線
滲水井
電源負極
水泵相當於電源(電動勢),把水抽到水塔里,水就具有了一定的勢能,也就是有了水壓(相當於電路里的電源電壓)。我們用水管把水送到各家各戶(相當於用導線連接各個用電器)。水龍頭本身就是開關。用水的過程(洗衣、洗手、洗菜等等)相當於用電器在用電。用過的水經下水管到滲水井。這個過程里水的流動就相當於電路里的電流。
我只是把水的流動過程和電路進行了簡單的比較,希望對你的理解有所幫助。
Ⅵ 物理學中壓力是如何產生的
物理學中壓力是如何產生的
兩個直接接觸的發生收縮性變的物體之間,的彈力。
舉例吧,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地面形變對人產生支持力,人的形變對地面產生壓力,這是一對相互作用力。大小等於人受的重力
氣體壓力是大量氣體分子撞擊器壁產生的撞擊力
Ⅶ 初中物理壓力是什麼
物理學上的壓力,是指發生在兩個物體的接觸表面的作用力,或者是氣體對於固體和液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或者是液體對於固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
習慣上,在力學和多數工程學科中,「壓力」一詞與物理學中的壓強同義。
固體表面的壓力通常是彈性形變的結果,一般屬於接觸力。液體和氣體表面的壓力通常是重力和分子運動的結果。
壓力的作用方向通常垂直於物體的接觸面。如果觀測到壓力的作用方向與接觸面並不垂直,通常是由於壓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1.作用方向與作用面積垂直並與作用面積的外法線方向相反;
2.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作用效果越顯著;
3.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顯著。
壓強=壓力/受壓面積(P=F/S);
壓力=壓強*受力面積(F=PS)。
A壓力
國際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N」;
B壓強
國際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 」;
換算 1帕(Pa)=1N/㎡;
1兆帕(MPa)=145磅/平方英寸(psi)=10.2千克力/平方厘米(kgf/c㎡)=10巴(bar)=9.8大氣壓(at m)
1磅/英寸2(psi)=0.006895兆帕(MPa)=0.0703千克/平方厘米(kg/c㎡)=0.0689巴(bar)=0.068大氣壓(atm);
1巴(bar)=0.1兆帕(MPa)=14.503磅/平方英寸(psi)=1.0197千克/平方厘米(kg/c㎡)=0.987大氣壓(atm);
1大氣壓(at m)=0.101325兆帕(MPa)=14.696磅/平方英寸(psi)=1.0333千克/平方厘米(kg/c㎡)=1.0133巴(bar);
1毫米汞柱(mmHg)=133.33帕(Pa);
在工程中幾種常見壓力單位換算關系如下:
1MPa=106Pa≈145psi≈10.2kgf/cm²
1kgf/cm²=98.067kPa≈98kPa
1psi(1bf/in²)=6.8948kPa≈6.9kPa
1mmH2O=9.8067Pa≈9.8Pa
Ⅷ 壓力公式初中物理是什麼
壓力公式初中物理是如下:
1、壓強=壓力/受力面積(P=F/S)。
2、壓力=壓強×受力面積(F=PS)。
3、受力面積=壓力/壓強(S=F/P)。
壓力的特點:
1、作用方向與作用面積垂直並與作用面積的外法線方向相反。
2、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作用效果越顯著。
3、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顯著。
壓力的易錯理解:
壓力是與物體形變相關聯的一種彈力。壓力發生在相互接觸並擠壓的兩個物體之間。壓力是一種接觸力,任何彼此分離的兩個物體間不可能產生壓力,相互接觸的物體間沒有擠壓作用也不會產生壓力。
壓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的接觸面垂直,並指向被壓物體。重力可以使物體產生壓力,但壓力並不是重力,壓力有時與重力無關。
Ⅸ 淺談如何有效導入物理課堂
1.復習引入法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2]。這種教學方法,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便於將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便於教師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
如上《電功率》時,可先用提問的形式復習機械功率的公式、定義和單位,再現一學期前學過的知識。然後教師提出怎樣比較電流做功的快慢呢?告訴學生,電流做功的快慢,僅從它做功的多少來考慮是不行的,必須看它們在相同的時間里哪個做的功多,這就跟比較運動快慢和物體做功的快慢相似。這樣,便順理成章的進入了新課的教學。在本節課中採用的實驗復習導入法,既可以創造一種直觀的環境,又可以較好地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情景引入法
所謂的情景引入法,實際上是在正式講授教學內容之前,巧妙設計一些與教學內容高度相關的一些問題情景,而且「境」要設得「新」。所謂「新」,就是有新意、有吸引力。能激起學生對自己原先的態度、目標及知識的挑戰,從而引發真正的探究興趣。
例如在《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一課中,我讓學生帶來豎笛、鈴鼓、吉他等各種樂器,一同演奏同一首曲子,然後讓他們用手去感受樂器的振動,用耳朵感受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差別。細心的他們還發現了如果在一把吉他演奏的時候,在它附近放另一把吉他,在某一個位置也可以發出嗡嗡的聲音。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大大激發了學生起求知慾,為以後的學習做鋪墊。
這樣為學生設身處「境」的課堂導入,伴隨著一個又一個新奇發現,學生親自參與到真實可感的、有趣的物理情境中,使學生在整堂課中都懷著極大的興趣投入學習。
3.提問引入法
古人雲:「學貴於思,思源於疑」。教師在講課之前巧妙的設置懸念,突出主題,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產生探究物理問題的強烈願望。
如在初中「透鏡」一節,巧妙地設置懸念、疑難導入新課的導入:我們的許多同學由於眼睛近視要戴眼鏡以矯正視力,我們還知道,老人們也常常要戴眼鏡才能看得清楚。你是否注意到老人戴的眼鏡和我們戴的眼鏡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這樣由教師將問題展示在學生面前,以啟發式講解入手設疑激趣,把學生引入相關的問題情境中,讓他們的思路循著問題順利進入新課。
如此導入新課,層層設疑,步步設問,學生思維活躍,興趣較濃,學生可在較短時間內進入狀態。
4.游戲引入法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可見,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是學好物理的前提。
如上「壓強」時的導入活動:讓學生們伸展雙手放在課桌上,身體前傾,用雙手支撐起全身的重量。然後,再讓學生將雙掌握成雙拳,用拳面支撐起全身。讓他們回答兩次活動中,手的感覺,並引導他們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並順勢引出「壓強」課題。學生體重一樣,對桌面的壓力相同,但兩次活動中,受力面積不同,造成手的痛覺是不同的,從而體會到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在有限的受力面上,分配到的壓力不同,就會造成不同的壓力強度——壓強——化抽象為實際體會,在游戲中讓學生輕松地找到了學習「壓強」概念的的觸覺與邏輯的切入點。
正如拉夫.科斯特所說:「游戲就是在快樂中學會某種本領的活動」。有目的、有規則、有樂趣的游戲比賽,既可以「激活課堂」又能使學生全員參與,能夠真正實現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形式。[3]
5.實驗引入法
《初中物理新課程標准》指出:「要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4]所以在導入新課時,可以根據新課教學的內容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設計一些小實驗,為新課講解創造良好的條件。
例如:准備一個口徑稍小於去殼熟雞蛋的玻璃杯,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小團浸過酒精的棉花,點燃棉花後立即將去殼的熟雞蛋蓋住杯口,神奇地發現雞蛋被吸到杯子里去了。這樣通過實驗引入新課,很容易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有學習新知識的熱情,為新課的教授埋下伏筆。
Ⅹ 怎麼學好初中物理的壓力壓強
初中物理壓力和壓強屬於力學范疇,壓力是壓強的學習基礎,所以先要弄清楚壓力產生的條件以及的三要素,而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本章節的重點要掌握兩個公式,特別是不同狀態時兩個公式的靈活運用,運用公式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總體難度不是特別大,可以多做練習,不懂多請教老師或同學。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