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方式這個怎樣解釋
一、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普遍表現形式
(一)時間和空間的含義
時間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所謂持續性,是指任何一個物體的運動都要經過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如π介子的「壽命」只有一億億分之一秒,但還是有一個持續的過程。電子計算機每秒可進行上千次、上萬次的運算,但還是有持續的時間,誰也造不出不需要運算時間的電子計算機。所謂順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間運動過程的出現有一個先後順序關系。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這種一維性表現在:任何一個物體運動的持續性都可以用一個數來表示,時間總是朝著過去、現在和將來一個方向發展。時間的這種一去不復返性,即不可逆性,是由事物發展過程絕對不會重復的性質決定的。空間是物質的廣延性或伸張性。所謂廣延性或伸張性,是指客觀事物所具有的一定長度、寬度和高度。也就是物質所具有的上下 、前後 、左右伸張的性質。物質的空間特性平常以兩種形式表現出來。第一,表現為一定的體積。第二,表現為一定的位置。在數學和物理中,常常使用「多維空間」的概念 ,如物理學中「 相對空間 」和色度學上的「 顏色空間 」,都只有比喻或模擬的性質 ,並不表示現實的空間是多於三維的 。在數學上設想沒有寬窄 只有長短的線和只有長寬而沒有高低的面 ,這也僅是一種科學抽象 ,而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線和面是沒有的。
(二)時間、空間與物質運動不可分離
時間和空間與物質運動是不可分離的。一方面,物質運動離不開空間、時間。離開空間、時間的物質運動是無法存在的。基本粒子盡管極其微小,但直徑仍然有十萬億分之一厘米,就是說還有一定的空間。許多基本粒子的壽命極短,如中性π介子的壽命只有一億億分之一秒。但畢竟還是有時間的。微觀粒子尚且如此,比微觀粒子大的物質客體當然更是具有空間廣延性和時間持續性了。因此根本沒有,也不可能有在空間、時間以外的物質運動。另一方面,空間、時間離不開物質運動。一說空間和時間,就必然要問什麼東西的空間和時間,離開物質運動的空間、時間是根本不存在的。空間、時間的度量離不開物質的運動。如測定宇宙間天體相互距離是用「光年」,即光運行一年的行程。對普通長度的精確測量以及對微觀世界內極小長度的測定,都用電磁波以及其他基本粒子波的運動來測定。人們度量空間和時間的方法、工具和單位盡管各種各樣,但都離不開物質運動。人們能夠確定量、度、空間和時間的工具和單位,是因為作為工具的物質形態本身具有廣延性和持續性;物體之所以能夠被測量,也因為物體具有廣延性和持續性;如果測量工具不具有廣延性和持續性,或者被測量的物體不具有廣延性和持續性,時間和空間則無法測量。由此可見,空間和時間離不開運動著的物質,物質和時間、空間不可分。正如恩格斯所說,時間和空間「這兩種存在形式離開了物質,當然都是無,都是只在我們頭腦中存在的空洞的觀念、抽象」。總之,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它們和物質運動密不可分。把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割裂開來的觀點是必然要導致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
二、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所謂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是指時間和空間作為運動著的物質存在方式是客觀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的時空觀念不過是客觀存在在時間和空間的反映。時空的客觀實在性是不變、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
所謂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時間、空間特性是受物質運動的具體特性所制約的,即它們的具體特性是可變的、有條件的,人們關於時間空間的觀念也是可變的、發展的,因而時間空間是相對的。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已由自然科學的發展特別是由非歐幾何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證實。
首先,空間、時間隨著物質形態的不同而不同。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都在一定條件下產生、存在和發展,因而不同的物質形態各自有特定的空間、時間。幾何學是反映物質空間特性的科學。不同的幾何學反映著不同物質形態的空間特性。歐幾里得幾何學反映的是地面上狹小范圍內物體的空間特性;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學反映的是宇宙彎曲空間的特性;黎曼幾何學反映的是微觀空間特性。也就是說,三種幾何學在它們各自適用范圍內都是正確的。廣義相對論認為,重力場的空間時間特性是依賴於物質質量分布的 ,物質的質量愈大 ,分布愈密,重力場愈強,則空間的「曲率」愈大,時間的流逝愈慢。這些都說明空間特性是依賴於物質狀態的,具體的空間特性是可變的,因而是相對的。
其次,空間、時間隨著物質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證明 ,空間 、時間特性會隨著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 。當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 ,物體內部變化過程的時間就會延長,沿物體運動方向的長度就會縮短,這就是所謂「 尺縮 」、「鍾慢」效應。並且空間長度變短和時間持續變長二者在數值上是相互補償的。
總之,科學發展的事實證明了時空特性和人們關於時空觀念的可變性。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所設想的與運動著的物質相脫離的、絕對不變的空間和時間,只是主觀的、空洞的抽象概念。唯心主義妄想利用人們對時空特性認識的可變性否定時間、空間的客觀性,也是完全錯誤的。
㈡ 能告訴我物理學中的運動有哪幾種情況分別是怎麼規定的謝謝
運動有靜止,和運動咯
靜止是相對的,大家在車上坐著,你看我,我看你,對我來說你是靜止的,因為你在我的角度看是不動的,但在車外的人看你是運動
直線運動(勻速直線運動,變速直線運動)[主要分別是看加速度a,a不變就代表是勻速直線運動,a有變化就代表是變速直線運動]
曲線運動(勻速曲線運動,變速曲線運動)[主要區別也是看加速度a,例如拋物線運動就是勻速曲線運動,因為向下的加速度不變,而車上環型的坡時就相當於變速曲線運動,因為車的速度是改變的]
圓周曲線運動是特殊勻速曲線運動
㈢ 什麼是空間的物理概念
空間,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存在形式,表現為長度、寬度、高度。也指數字空間、物理空間與宇宙空間。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與「時間」相對。通常指四方上下。 空間有宇宙空間、網路空間、思想空間、數學上的空間等等,都屬空間的范疇。地理學與天文學中指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有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之分
㈣ 空間是什麼 給大家科普下物理學知識
空間是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客觀存在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大小表現出來。通常指四方(方向)上下。空間有宇宙空間 、網路空間、思想空間、數字空間、物理空間等等,都屬空間的范疇。地理學與天文學中指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有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之分。空間由不同的線組成,線組成不同形狀,線內便是空間。空間是一個相對概念,構成了事物的抽象概念,事物的抽象概念是參照於空間存在的。
物理學上的空間解釋:宇宙空間慣性參考系與空間是靜止的,無論參考系如何運動,包括變速,都不會改變慣性參考系與空間的靜止狀態。或說慣性參考系與空間是一起運動。【1】
數學上的解釋是:數學上的原點與X、Y、Z三軸之間共同構成的關系,坐標 ,坐標傳送 傳送。
經典物理學的解釋:宇宙中物質實體之外的部分稱為空間。
相對物理學的解釋:宇宙物質實體運動所發生的部分稱為空間。
航天術語:外層空間簡稱空間、外空或太空。
㈤ 空間的概念是什麼
物與物的位置差異度量稱之為「空間」,空間由長度、寬度、高度、大小表現出來。通常指四方(方向)上下。
空間是一個很廣泛,很相對的概念,使用預警不同,含義不同。
1、「空間」一詞源自於拉丁文「Spatium」,從科學的角度來講,「空間」包含:宇宙空間、網路空間、思想空間、數字空間、物理空間等等。
2、經典物理學的解釋:宇宙中物質實體之外的部分稱為空間。
3、相對物理學的解釋:宇宙物質實體運動所發生的部分稱為空間。
4、航天術語:外層空間簡稱空間、外空或太空。
5、數學術語:空間是指一種具有特殊性質及一些額外結構的集合。
6、互聯網上:指盛放文件的地方。
7、文學上:代表目標事物的概念范圍,例如:請給我一點活動空間;植物生長會佔用更多空間;別局限了你的思維空間;
8、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 大,小(體積 形狀不變)表現出來。
9、隨著網路的發展,人們把存放已製作好的網站的地方叫做「空間」。一般以計算機存儲的大小來衡量它,例如KB、M、G、T等單位。
空間是與時間兩者密不可分,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從奇點爆炸之後,宇宙的狀態由初始的「一」分裂開來,從而有了不同的存在形式、運動狀態等差異,物與物的位置差異度量稱之為「空間」,位置的變化則由「時間」度量。
空間有宇宙空間、網路空間、思想空間、數字空間、物理空間等等,都屬空間的范疇。地理學與天文學中指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有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之分。空間由不同的線組成,線組成不同形狀,線內便是空間。
黎曼幾何學及n維空間的概念建立以後,通常直觀意義下的空間概念,就抽象成為現實世界中具有某種數量關系的「空間形式」。
㈥ 什麼是空間怎麼來的
摘要 空間是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客觀存在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大小表現出來。通常指四方(方向)上下。
㈦ 物理空間的本質和內涵是什麼呢
空間是一個概念,構成了事物存在抽象形式,描繪事物存在的抽象形式是藉助於空間概念存在的。
空間是一個廣泛稱謂,有宇宙空間 、網路空間、思想空間、數字空間、物理空間等等,都屬空間的范疇。
其中一個部分可以相互融合形成所有物質共同存在的載體,既上面的黎曼結構。而另一部分則存在於物質的內部形成每個物質獨立的性質以區分於其它物質,既上面的辛結構。
一個完整的單元物質空間是埃爾米特結構的。其構成是萬物存在的三生萬物形成的黎曼空間和一生二,二生三組成的辛空間加復數結構共同形成。
直白一點物質最大的集合中,包含物質的公共空間(陽)和組成每個物質的子空間(陰)共同形成。
在物質空間中:空間邏輯表達式:U=r∈[e,+∞)∧r=T。
對其子空間邏輯表達式:
U(子)=r(子)∈[e(子),+∞)∧r(子)=T(子)。
既每個物質的存在於空間內部且平權,對空間內部空間為無窮大。而對更大的集合空間則表現為另一個一個測度的度量空間。
物理,數學,空間,物質。
㈧ 物理空間的概念
物理空間是指物質實體的運動所涉及的空間范圍而精神空間則指人的思維活動所佔有的空間.由於信息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我們可以從物理和精神的雙重角度使用信息空間的概念.
㈨ 「物理空間」的概念是什麼
㈩ 在物理上,運動是什麼有什麼定義或概念
在物理學中,運動是指物體在空間中的相對位置隨著時間而變化。
討論運動必須取一定的參考系,但參考系是任選的。運動是物理學的核心概念,對運動的研究開創力學這門科學。現代物理學是建立在力學基礎上的科學,物理學中的各個科目只有在建立起一套力學規律後才被視為完備的學科。
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這叫做運動的相對性。在自然界中絕對不動的物體是沒有的,絕對運動的物體也是沒有的,整個宇宙就是由運動著的物質組成的。
如果判斷對象相對於參照物位置發生了變化,則該物體處於運動狀態;反之,該物體處於相對靜止狀態。兩個同速,同向運動的物體處於相對靜止狀態。
(10)什麼的運動表現為物理空間擴展閱讀:
物體運動的快慢用速度表示,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三者關系為v =s 。物體運動的快慢的另一種描述:在位置相同的情況下,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用的時間短,跑得快;用的時間長,跑得慢。
物體在任何時刻都是存在於空間中的,物體在空間中任一點是有一定時間的。寫成公式的形式就是:Z=1/V=t/s.對於Z我們可以引入物理概念,由於Z等於速度的倒數,我們可以叫度速。
那麼度速的單位就是「秒每米」,符號是s/m。度速跟速度一樣,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速度的大小在數值上等於單位空間內時間的長短,度速的方向跟運動的方向相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