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理學家應該干什麼
"搞研究或培養下一代物理學家 "---經典!!!
物理是生活學科,可以揭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而且理化可以解決一些儀器技術問題,像生物之類的學科是必須依靠其他學科的發展的實驗學科,比如說沒有望遠鏡的發明,誰能空想出細胞的結構呢。。。。。。
2. 科學家一般每天都在做什麼啊!
科學家每天在從事與科學研究相關的事,做實驗,寫論文,科學設計等。當然還有很多事務性的工作。
3. 物理學家是干什麼的
物理學家是指以探索物質的組成和物質世界的運行規律(即物理學)為目的的科學家。物理學分為理論物理和實驗物理,物理學家也可以分為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
4. 物理學家從事的工作是什麼
研究,至於研究什麼,那就沒人知道了,一般的時候他們會帶領徒弟們研究,畢竟人的生命有限,所以要盡可能把本領傳下去,為後代作些貢獻。
5. 誰知道物理學家干什麼
其實我是一個物理學家。
Physicist 這個詞,翻譯成「物理學家」並不是特別恰當,中文一說「家」就太莊重,這就好比說「練武術的」跟「武術家」的含義完全不同一樣。如果效法那本英國通俗雜志《The Economist》的譯法,翻譯成「物理學人」,似乎又太秀氣。我認為最好的譯法應該是「干物理的」,不過我的確更喜歡「物理學家」這個稱呼。所以我實際上是個干物理的,我乾的很一般,是個普通物理學家。
這些肉麻的話一直到多年以後的今天我仍然認為是正確的,正如一個小孩說太陽是圓的,這個看法也是正確的一樣。外人談物理學家,甚至很多物理系研究生談物理學家,常常是這樣動不動就抒情的文藝腔。物理行業產生了很多英雄人物,使得人們總是用或者高山仰止或者「XXX也不過如此」的極端語氣談物理學家,而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健康的。
可能有人認為文人相輕,理工科的人應該全部意見一致,其實真實的物理學家們一向都是吵來吵去。一個最有意思的現象是物理學術會議上作報告。別人給你提的問題,很少有人是因為對你的工作好奇,很多時候人們提問或者是質疑你的學說,或者是提醒你怎麼沒有提到他自己的相關工作。而有一點幾乎可以肯定,那就是你的對手一定會提問。我最近看到有人說兩個物理學家在 APS 上吵得面紅耳赤像小人,其實面紅耳赤才是真正的物理學家。
寫在課本上在課堂上教的東西其實應該叫做「物理知識」,真正的物理學充滿變數,是物理學家們的戰場。
用「江湖」來形容物理行業是個很恰當的比喻。各個組就好像不同的門派一樣,各個老頭子就好像表面上道貌岸然其實明爭暗鬥的武林宗師一樣。跟文人江湖不同的一點是,物理江湖有清晰的勝負。隨著時間過去,對錯都會有個說法。可見跟物理學家的爭斗相比,文人們的罵戰就好像聊天一樣。
工作幾年以來,我發現對我搞科研勤奮程度刺激最大的「非物理因素」,可能是各種會議。對於第一次參加物理會議的研究生來說,可能只有跟自己課題相近的東西最有意思。而對一個物理學家來說,學術會議簡直跟比武大會差不多。你會發現很多人的工作都是沒什麼價值的灌水,你會發現有的老頭子一張圖講了好幾年,你甚至會發現有些人的結果更本就是錯的。當然更重要的是你會發現很多人的確作出了非常漂亮的工作。
不過對一個真實的物理學家來說,開會最有價值的發現可能莫過於發現別的組正在做一個你也在做的東西!比賽開始了。誰先做出來就是誰做的。我曾經有過幾次這樣的經歷,很刺激。有一次是我本來想做,看到別人已經做了,我只好不做。另一次是我做的差不多了,突然看到別人也在做,趕緊完成文章突擊發表。
學了好幾年又幹了好幾年物理之後,我仍然發現物理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毛主席說有三個其樂無窮的「奮斗」,物理行業裡面全有。有門派有斗爭的行業很多,但足球運動員通常在30多歲就退役,而物理學里邊既有年輕人又有老頭子,而且開會的時候都平等對話。的確生物化學也是一種學術行業,但只有物理行業裡面才有這么多既重要有有趣的東西可做。更何況物理學家們經常干一些特別驚人的事情,比如說 LHC,NIF,各種巨大的望遠鏡,和 ITER。
入行剛開始的時候,也許你只想盡快發 PRL。等你發過 PRL 之後,你想要的是一次真正的突破性發現。可能有人會說這是一個非常功利的態度,我認識很多物理學家,我從未認識一個沒有這種功利態度的物理學家。
第二,你不應該在博客上談論那些前輩物理英雄們的「風雅趣聞」。據說有一個16歲的中國籃球隊員到美國參加訓練營,喬丹來了,他很想上去要簽名,而他的教練阻止了他。教練說你的目標是將來超過他,你不是粉絲。我們不敢說超過費曼,但我們是費曼的同事,他們是費曼的粉絲。
第四,你不能自詡聰明。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得到一個以物理為生的權利。實際上這幾乎是一種特權,很多人想得得不到。當然物理行業競爭激烈,得不到也不丟人。
6. 當前物理學還能幹什麼,物理學家在干什麼
有理論物理也有實驗物理,理論物理就是搞科學研究,做物理研究學說,指導科學實踐;實驗物理就是把理論學說變為現實。物理學家永遠站在自然科學的最前方,比如航天衛星的科研工作,就是物理學家的研究方向。
7. 理論物理學家都是做什麼的
理論物理學家就是用筆推導理論 用電腦計算驗證 。一般在高校和研究所,工資所在單位給
8. 猜一猜:愛因斯坦正在干什麼
猜猜愛因斯坦就是在干什麼?愛因斯坦現在已經與世長辭了,我們只能在心裡默默地紀念他。
9. 天體物理學家一般都在做什麼
天文物理是天文學的分支,它運用物理和化學原理來確定天物的性質,代替了室內空間的局部和健身活動。[1][2]研究的對象包括太陽光、其他行星、行星、太陽系外行星、帝國媒體,以及宇宙微波加熱。[3][4]這種星體的射線能覆蓋所有的同位素波,而科學研究的特徵包括同位素、相對密度、溫度和成分。因為天體物理學是一門普適的課程,星體科學家們採用的定義和方法源自許多物理科學研究,包括經典的結構力學、磁感應、統計力學、熱學、物理學、量子論、高能物理和各種不同的物質物理學以及它們的分子和結構物理學。
也許講科學家作為一個職業更清楚,而天體物理學家是眾多科學家中的一部分。要想讓兒童和外行了解天體物理學,可能會比較難說清楚。
10. 硅晶元工藝到極限後怎麼辦為什麼還沒有取代的材料物理學家都在干什麼面前的最新進展是什麼
理論上來說,硅晶元想要到達極限至少還得十年時間,而且這還是理論值,實際當中可能遇到更多的困難。理論上硅晶體管的最小尺寸是厚度0.2-0.3納米左右,寬度和長度在5納米以下。
所以一般認為最小尺寸大約就是5納米極限。
=======================================
現在的硅晶體技術基本已經快到盡頭了,比較可能的代替方案有三四種。
一種是光電腦,也就是用光線作為介質代替現在的電流,以後計算機可以稱為是「光腦」,而不叫電腦,現在主要的問題在於,光腦的光感應晶元尺寸問題和介質的光吸收問題,如果以上問題解決了,光腦只需要一個屋子大小的機器就能秒殺現在地球上所有電腦CPU加起來的計算能力的綜合。。
第二種是塑料CPU,具體不清楚,但是確實是inter的研究方向之一
第三種,就是用3D列印技術(或者類似的手段),提高單位體積內硅晶元的密度,使得CPU從「層」變成一個「塊」,也就是從平面結構變成立體結構,這樣能夠把CPU計算能力以幾何倍數的提升。
以上三種都是比較玄幻,而且距離現在很遠的技術,
第四種就是碳纖維技術,這種比較可能,但是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