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物理最早叫什麼

物理最早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22 16:03:30

㈠ 中文「物理」一詞起源何時

「物理」一詞的最先出自古希臘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泛指一般的自然科學。

而在東方,漢語、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於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網路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簡稱,即考察事物的形態和變化,總結研究它們的規律的意思。我國的物理學知識,在早期文獻中記載於《天工開物》等書中。

在古希臘人那裡,物理學就是「自然哲學」,出現了泰勒斯、阿基米德等一批著名的自然哲學家、科學家,「物理學」的名稱就來自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一書。後來牛頓的經典物理學奠基之作,就叫做《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

(1)物理最早叫什麼擴展閱讀:

物理從本質上說,發源於人們對生活中身邊常見事物及現象的探究,從本質上決定了它離不開實驗與實踐,雖然現在有理論物理這一分支,但是還是需要實驗驗證的支持。

比如說愛因斯坦著名的相對論理論,每次都是新聞上有關的報道都是說愛因斯坦的理論又被什麼什麼驗證了,最近的例子就是2017年的引力波的觀測事件。

物理學不僅是理論上的推導,還要藉助數學工具進行確切的驗算,從牛頓著作《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即可略知一二,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物理學家的另一個身份是數學家的原因,比如笛卡爾、牛頓等等不勝枚舉。

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與很多其它領域有相當的交集,從而發展出不少跨領域學科,如生物物理學、量子化學等等,甚至在物理學界還需要哲學的支撐。

㈡ 物理的起源是

俗話說:「人是人他媽生的,妖是妖他媽生的。」凡物都有個媽;無論是雞生出了蛋,還是蛋孵出了雞,凡事總有個起源。現在,我們就來給「物理」找媽媽。可是:「天上有無數顆星星,那顆最小的就是我, 我不知道我從哪裡來,也不知道我在哪裡生。 地上有無數個龍人,那個最小的就是我,我不知道我從哪裡來,也不知道我在哪裡生。」要尋找物理他媽,就像小龍人找她娘一樣地困難。

普遍的觀點認為物理起源於哲學。因為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等哲學家就開始思考物理問題了。但他們絕不是第一琢磨物理問題的人。因為早他們幾百年在中國就有公開出版的《易經》。《易經》是一個搞占卜的迷信書,初看它和以科學為本的物理格格不入,但請您不要忘記《易經》里也誕生了最初人們的樸素唯物思想。比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似乎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預示宇宙的起源——我們現在普遍認為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而中國的神話「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等等都是對天地起源的思考和探索。雖然神話終歸是胡說八道,但畢竟這還是人類在動腦子的產物。或許神話傳說就是物理的雛形。

㈢ 物理一詞最早被引進中國叫什麼

格致是不是?

來自於格物致知

㈣ 物理學是什麼

物理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研究力、聲、熱、光、電五個方面的現象,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尋找各種序(orders)、對稱性(symmetry)和對稱破缺(symmetry-breaking)守恆律(conservation
laws)或不變性(invariance).

㈤ 中國物理學科的前稱是什麼

在中國,以前把物理學稱為「格物學」或「格致學」。
1900年以前中國就沒有「physics」。東方的包括中國的近代科學都是從西方傳進來的,實際情況是從西方傳到中國遠比傳到日本還要早。不過1900年以前,我國譯述西方物理學著作沒有採用「物理學」的譯法,而是多譯為「格物學」或「格致學」。如1879年美國人林樂知將羅斯古編寫的一本物理書翻譯成漢語並命名為《格致啟蒙》,其中第二卷為格物學;1883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丁韙良,英文名Martin,1888年曾來中國傳教,接觸中國古代文明後曾提出「丁韙良猜測」:中國的「元氣說」曾影響過笛卡爾提出「以太」漩渦說)也將一本物理書譯為漢語,名字為《格物測算》。另外,國內1886年有譯著《格致小引》,1889年又有《格物入門》出版。

希望幫助到你,若有疑問,可以追問~~~
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__^*)

㈥ 在「物理」專名之前,人們都是如何稱呼「物理」的

1623年義大利傳教士艾儒略(1582~1649)著作的《西學凡》,其中把Physics音譯為「費西加」。可見在這個時候,我國還沒有「物理學」其名。它出現的確切年代,一時還不能查考出來,大約是在19世紀末。在正式使用「物理學」這個名詞之前,還曾有過一段時間使用過「格致」或「格物」的名稱。那是取《禮記•大學》中「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一句的意思。雖然,後世對這句話有不同的解釋,但大致說來,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以獲取知識。在清代後期就用以統稱「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後來乾脆在狹義上就代表今天所謂的物理學,大學里的物理系,開初就叫做「格物門」。1889年,日本人飯盛挺造編了一本物理教科書,藤田豐八把它譯成中文,書名就叫做「物理學」。次年,王季烈把它改譯一番,書名仍然不變。1901年,嚴復翻譯名著《原富》,書中也提到「物理學」,但又怕太陌生,特別加註說:「物理之學名『斐輯格』。」可見那個時候「物理學」一詞還不很普遍。

㈦ 化學、物理,這兩個詞是從日語中來的嗎是日本最先使用的嗎

「化學」一詞的由來
拉丁文chemia是從阿拉伯文的「煉金術」一詞演變而來的,後者則可能來源於希臘語「澆鑄」(或「浸液」)、埃及語「黑色」或漢語「金液」。漢譯名「化學」一詞首見於偉烈亞力主編的《六合叢談》(1857年~1858年),它得自王韜,是來華傳教士戴德生所創並口授於王韜的。

中文「物理」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莊子·知北游》(BC369—BC286)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秋水》也有:「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之說。「萬物之理」正是「物理」一詞的基本含義。天地之運行.四時之交替.萬物之生衰,古人都將其看作「物理」的表現。在此基礎上,《荀子·解蔽》作了進一步總結:「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這里「物理」一詞雖未連用,但上下文看是專講觀物知理的。所以唐揚驚注目:「以知人之性推知,則可知物理也。」
「物理」一詞後來出自《淮南鴻烈 覽冥訓》(《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曾經召集眾人一起編撰);:「夫燧之取火,磁石之引針,蟹之敗漆。葵之鄉(向)日,感慨道:「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不足以定是非」「物理」二字最早正式出現在中文中,即考察事物的形態和變化,總結研究它們的規律的意思。
「物理」一詞後來再見於三國時期楊泉的《物理論》(雖然由於當時對世界認知的局限性,很多理論現在看來是不正確的;比如:「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氣,發日月,經星辰,皆由水而興。」--------大概的意思是:天地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水,水,是地之根本,水蒸汽=雲(吐元氣),水蒸汽越過日月,直通星辰所在之地的天,而日月星辰的運作都是因為水蒸汽)《物理論》力圖從當時可能達到的理論水平.去解釋自然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即自然之理。相當於自然哲學,當屬大物理范疇。
「物理」《名理探》(1628完成翻譯)原名為《亞里士多德辯證法概論》,是由李之藻(1569—1630)翻譯的書籍。1631年陸續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譯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後。宗也、殊也、類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獨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後。」此文原意是闡述宗、殊、類三公為本然之屬,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因在先;而獨,依二公為依然之稱,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因在後。
《名理探》是17世紀初葡萄牙的高因盤利大學耶穌會會士的邏輯講義.用拉丁文寫成。原名《亞里士多穗辯證法概論》,原書刊於1611年。我們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書.因此還不敢說「物理」一詞肯定對譯於拉丁文「PHYSICA,但從《名理探》中有關「物理」的引文來看實際上是講形性學的,仍屬中國古代「大物理的范疇!因而這種翻譯是准確的。
直到1666年巴黎科學院成立時科學仍分成數學和物理兩大類,只不過數學包括力學和天文學;而物理學還包括化學、植物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等[7]。可見法國直到17世紀,物理學也是大物理或廣義物理學。

再後來是明末學士王宣《物理所》(資料缺乏,是方以智的師塾),以及對此書進行模仿借鑒的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著作的《物理小識》
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的《物理小識》被收入了《四庫全書》,終清之世,不乏被人引用,而且在17世紀晚期傳入日本,為知識階層爭相閱讀。此書並影響到日本學者把「物理學」作為Physics的譯名。所以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於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網路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
《物理小識》裡面的物理指的是萬物之理,但是方以智首先將學科分為自然科學(物理),社會科學(宰理),哲學(物之至理)三類。日本人的翻譯,溯及辭源也是這本書。
1839年渡邊喀山在他的《外國情況書》中使用了「物理の學<ウェースベゲールデ>」,但是荷蘭語wijsbegeerte對應於當今的「哲學」。 西周將physics翻譯為「格物學」,但他是將「天文學」和「化學」所共有的物理學稱為「物理學」。
1851年瑪高溫(Daniel Jerome Macgowan,1814—1893)翻譯了第一本中文電學著作《博物通書》:電器通標序二:……見東土人士博稽典墳,鮮究「物理」……這應該的近代中文可查證的第一次物理對應現代含義的使用。
1875年日本出版的小學教材《物理階梯》使用了「物理」一詞。
1876年<片山淳一>對物理一詞進行了注釋:「物理學有必要解釋萬物的特性以及物質世界中發生的各種變化的原因。」
因為日本人不懂物理一詞的含義,所以有人就說因為日本人對物理一詞進行了注釋;所以物理一詞是日本人翻譯的。個人認為這明顯是不正確的,畢竟從詞義上來講瑪高溫早已經使用了。如果從分類含義上來講,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也早就將物理從自然哲學里分類出來了;而且方以智是世界上第一個將物理從自然哲學裡面分類出來的科學家。此前無論東西方,都是將物理歸類於自然哲學的。晚了方以智幾十年的牛頓也是如此。
(在1687年牛頓發表其運動定律時還是用自然哲學來命名的,他當時的書名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用拉丁文所寫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φυσιкα」)

㈧ 最先提出「物理」這個概念的人是誰

如果只是說中文物理單詞,則戰國時期就有了;如果是說和PHYSICA對譯則17世紀就有了。還有西方古代的物理和我國古代的物理都是指大物理;即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分類,包括天文、氣象、生物、生理、心理等;直到1666年巴黎科學院成立時科學仍分成數學和物理兩大類,只不過數學包括力學和天文學;而物理學還包括化學、植物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等。可見法國直到l7世紀,物理學也是大物理或廣義物理學。
中文「物理」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莊子·知北游》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秋水》也有:「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之說。「萬物之理」正是「物理」一詞的基本含義。天地之運行.四時之交替.萬物之生衰,古人都將其看作「物理」的表現。在此基礎上,《荀子·解蔽》作了進一步總結:「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這里「物理」一詞雖未連用,但上下文看是專講觀物知理的。所以唐揚驚注目:「以知人之性推知,則可知物理也。」
據查李之藻(1569-1630年)和傅泛際(1587—年)於1628年譯畢、1631年陸續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譯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後。宗也、殊也、類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獨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後。」此文原意是闡述宗、殊、類三公為本然之屬,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因在先;而獨,依二公為依然之稱,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因在後。
《名理探》是17世紀初葡萄牙的高因盤利大學耶穌會會士的邏輯講義.用拉丁文寫成。原名《亞里士多穗辯證法概論》,原書刊於1611年。我們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書.因此還不敢說「物理」一詞肯定對譯於拉丁文「PHYSICA,但從《名理探》中有關「物理」的引文來看實際上是講形性學的,仍屬中國古代「大物理的范疇!因而這種翻譯是准確的。如果說這僅是孤證,我們不防再舉王夫之(1619-1692年)的例子。
王夫之對方以智質測之學獨有所鍾.他在《搔首問》中曾說:「密翁(即方以智)與其公子,為質測之學,誠學思兼致之實功。蓋格物者,即物之窮理,唯質測為得之。若邵康節、蔡西山則立一理以窮物,非格物也。按:近傳泰西物理、化學,正是此理」。
我們姑且不論王夫之關於格物與非格物的區別及其與西方物理、化學相比是否貼切.僅就原按「近傳泰西物理、化學正是此理」而論,王夫之對當時西方「物理」、「化學」這兩個科學名詞已經運用得相當准確了。這再次證明我國至遲在l7世紀下半葉對西方「物理」、「化學」兩個科學名詞,已有了准確的譯法.

㈨ 物理這個詞最早是在公元300多年前,哪位科

「物理學」(即英語里的「physics」),最早始見於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
物理這個詞最早是在公元3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首次使用

閱讀全文

與物理最早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