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物理基礎第一課中的長度單位進率換算[Km,m,cm,mm ,um,nm]沒聽懂,求老師講解
1Km=1000m
1m=100cm
1m=1000mm 三次方
1m=1000000um 六次方
1m=1000000000nm 九次方
㈡ 長度單位的進率是多少
長度單位間的進率一般是10,但並不是所有的長度單位進率都是10,只有每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比如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是10,而毫米和分米之間的進率是100。
長度單位是指丈量空間距離上的基本單元,是人類為了規范長度而制定的基本單位。其國際單位是「米」(符號「m」),常用單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納米(nm)等等。
㈢ 常見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之間的進率怎樣
長度是國際單位制(SI)中的七個基本物理量的量綱之一,符號L。 單位 縮寫或符號 等值 換算 阿米 Am 1/1000000000000000000米(10的負18次方) 飛米fm =1/1000000000000000米(10的負15次方,又名「費米」) 皮米 pm 1/1,000,000,000,000米(10的負12次方) 埃米 1/10000000000米(10的負10次方) 納米 nm 1/1,000,000,000米 微米um . 1/1,000,000米 忽米cmm 1/100,000米 絲米 dmm. 1/10,000米 毫米 mm. 1/1,000米 厘米 cm. 1/100米 3市分 分米 dm. 1/10米 3市寸 米 ml 米 3市尺 十米 dam. 10米 3市丈 百米 hm. 100米 公里 km. 1000米 2市裡 兆米 Mm 1,000,000(10的6次方m) 拍米 pm 即1pm=1,000,000,000,000,000m(10的15次方m) 天文單位 1AU=14959787米 光年 9,460,730,472,580,800米 秒差距 1pc=30835997962819660.8米=3.2616光年
㈣ 長度單位的進率是幾
長度單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其它兩個相鄰的單位間的進率是10。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1納米=10A。
長度單位是人類為了規范長度而制定的基本單位。其國際單位是「米」(符號「m」),常用單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納米(nm)等等。長度單位在各個領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其他的長度單位還有:拍米(Pm)、兆米(Mm)、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絲米(dmm)、忽米(cmm)、微米(μm)、納米(nm)、皮米(pm)、飛米(fm)、阿米(am)等。他們同米的換算關系如下:
1PM(拍米)=1×10^15m
1Gm(京米/吉米)=1×10^9m
1Mm(兆米)=1×10^6m
1km(千米)=1×10^3m
1dm(分米)=1×10^(-1)m
1cm(厘米)=1×10^(-2)m
1mm(毫米)=1×10^(-3)m
1dmm(絲米)=1×10^(-4)m
1cmm(忽米)=1×10^(-5)m
1μm(微米)=1×10^(-6)m
1nm(納米)=1×10^(-9)m
1pm(皮米)=1×10^(-12)m
1fm(飛米)=1×10^(-15)m
1am(阿米)=1×10^(-18)m
㈤ 物理長度單位換算有比較簡單的計算方法好嗎給我舉個物理換算的例子與過程(要詳細好懂)可以嗎因為我是
簡單地說就是:
第一、記順序
第二、記進率
第三、數手指
具體說:
第一、記順序: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納米
第二、記進率:米、分米、厘米、毫米,十進;毫米、微米、納米,千進。
第三、數手指:大化小,就乘以相應的進率,小化大就除以相應的進率,乘以或除以10的幾次方,那就按進率數手指就行了。
㈥ 各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0、100和1000,因為厘米和分米之間的進率是10,而毫米和分米之間的進率是100,並且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
長度單位是指丈量空間距離上的基本單元,是人類為了規范長度而制定的基本單位;常用單位有毫米、厘米、分米、千米、米、微米、納米等等。
㈦ 長度單位的進率是幾
兩個相鄰長度單位進率是10
面積是100
體積是1000
㈧ 初二物理長度單位換算技巧,基礎的我知道,就是要技巧,比如2.1×10的負3次方米等於多少微米
可以記住以下的單位換算進制,單位換算沒什麼技巧只要記住其中任何一個單位的換算,其他的單位可以根據和已知單位的倍數關系來進行推理換算,或者最簡單的方法是直接記住各個單位之間的換算。2.1×10的負3次方米等於2.1×10的3次方米少微米。
長度常見的單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納米(nm)。國際單位是m。
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1毫米=1000微米 。
那麼可以知道,米與微米之間的進率為10^6,1米=10^6微米,2.1×10的負3次方米等於2.1×10的3次方米少微米。
(8)長度單位的進率是多少物理擴展閱讀:
微米是長度單位,符號 [micron],讀作[miú]。1微米相當於1米的一百萬分之一(此即為「微」的字義)。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 — 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為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
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
㈨ 初中物理基礎第一課中的長度單位進率換算[Km,m,cm,mm ,um,nm]沒聽懂,求老師講解
以m米為基礎
1m=0.001km=100cm=1000mm=1 000 000um=1 000 000 000nm
k=千 1km=1000米
cm厘米 1cm=0.1米
mm毫米 1mm=0.01米
um微米 1um=0.000 001米
nm納米 1nm=0.000 000 001米
㈩ 長度單位、面積單位、質量單位、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
1、長度: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面積: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公頃=10000平方米;
3、體積: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質量: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5、時間:1小時=60分,1分=60秒。
(10)長度單位的進率是多少物理擴展閱讀: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皮米(pm)、飛米(fm)。
中國傳統的長度單位有里、丈、尺、寸、尋、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幾、軌、雉、毫、厘、分,等。其基本換算關系如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
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
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
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
以英國和美國為主的少數歐美國家使用英制單位,因此他們使用的長度單位也就與眾不同,主要有英里、碼、英尺、英寸。
1、英里(mile):1英里=1760碼=5280英尺=1.609344公里;
2、碼(yard,yd) :1碼=3英尺=0.9144米;
3、英尋(f,fath,Fa) :1英尋=2碼=1.8288米;
4、浪(furlong) :1浪=220碼=201.17米;
5、英尺(foot,ft,復數為feet) :1英尺=12英寸=30.48厘米;
6、英寸(inch,in) :1英寸=2.54厘米。
面積單位從小到大的順序主要有:mm²(平方毫米)、cm²(平方厘米)、dm²(平方分米)、m²(平方米)、hm²(公頃)、km²(平方千米)。在國際單位制(SI)中,標准單位面積為平方米(平方米),面積為一米長的正方形面積。
時間單位,是7種基本單位之一,長度、時間、質量、物質的量、光照度、電流 和(熱力學)溫度 是七種基本單位。 本詞條中時間單位以時間從大到小列。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年是與地球在軌道上繞太陽公轉有關事件再現之間的時間單位。一般而言,年的長度取為太陽在天球上沿黃道從某一定標點再回到同一定標點所經歷的時間間隔。由於所選取的定標點不同,年的定義也不同,通常有:
近點年=365.25964日
恆星年=365.256363004個平太陽日(≈365日6時9分10秒)
回歸年(貝塞爾年)=365.242199174日(≈365日5小時48分45.5秒)
交點年=346.62003日(346日14小時52分52.9秒)
現代公歷里,平年一年為365天(包含52周1天),閏年一年為366天(包含52周2天)。
一星期的七天是從拉丁語直接轉變過來的,拉丁語中星期日為「太陽日」,星期一為「月亮日」,星期二為「火星日」,星期三為「水星日」,星期四為「木星日」,星期五為「金星日」,星期六為「土星日」;法語直接採用拉丁語的名稱,只是將星期日改為「主的日」;因為五顆行星的名稱都是古羅馬神話中的神的名字。
英語將其中幾個換成古日爾曼人神話中的神,如星期二變為日爾曼戰神「提爾」的日子,星期五變為日爾曼女神「弗麗嘉」的日子,星期三變為日爾曼神「奧丁」的日子、同樣地星期四也是日爾曼神「索爾」的名字;俄語和斯拉夫語言中,已變成「第一」、「第二」日……。
在中國,可能是在8世紀時透過明教的傳入,使中國有了星期的觀念,並以「七曜」來分別命名[1]。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中國在民國成立後改稱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這七曜,但在日本、韓國和朝鮮仍沿用此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