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才能讓學習物理變得有趣並學好物理
物理是一種理科課程.初中物理呢,是應用物理的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當中的許多現象的學科.比較貼近於生活.也來自生活.要是想學好物理呢,就必須有合適的方法.如果沒有合適的方式方法的話.你根本就學不會物理的,因為物理是有邏輯性的.那麼怎麼學好初中物理這門學科呢?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學好物理呢?
初中物理思維導圖
第五、不懂就問
發現自己有不會的地方,一定要及時的問同學或者是老師.不懂就問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這樣就把所有的知識點都放在你的腦子里邊了.成為你自己的東西了,而不是別人的東西.
關於怎麼學好初中物理的方法技巧已經告訴給大家了,希望同學們能夠按照上面的方式方法進行學習,對於你們提高成績是很有幫助的.
『貳』 談談在初中物理課堂中如何增加趣味性
初中物理教學是青少年進入物理知識寶庫的入門和啟蒙,是培養學生學習物理興趣,具有初步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啟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為今後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就初中生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而言,他們一方面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望,對各種新鮮事物好學、好問,
『叄』 如何讓初三的物理課上得生動有趣有什麼訣竅
初中物理其實是最有意思的,很多生活中的現象可以用它來解釋。
實驗是最能提高學生興趣的方式,還是就是上課時多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另外可以設置些懸念,吸引學生注意力,比如。要提出某個理論時,可以先拋出問題「你們知道…………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但是你們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嗎?那麼,這節課我們就來揭開這個謎底」
『肆』 怎樣使初中物理課更加有趣(物理老師回答,閑人勿擾)
在課上講課,講完了馬上出題,稍微難點但要是今天學的,然後設獎金,5到10元不等,現在我的老師就這么講課,我們班物理是區第一
『伍』 初中物理教學,如何有趣,高效的講解物理習題課
學生能力的培養應當從知識、方法和實踐三個方面入手。只能從完成某項具體活動體現出來,只有在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形成並得到發展。因此,在能力的培養中要強調個體參與實踐的重要性。而習題課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由學生參與實踐的一個重要環節。
教師的責任在於通過各個教學環節,對學生的弱點有針對性的訓練和培養。為此,就要把習題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補償手段,精選一些與教材內容相聯系的習題。集中地展開分析和討論。進一步深化、活化概念和規律,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較為復雜的具有靈活性和綜合性的問題的能力。
在習題課的教學中,要通過從縱向延伸,橫向發展,系統擴充來充分發揮習題課的補償與提高作用。
1.縱向延伸
在習題課上,常常可以結合基本概念和規律,討論一些典型問題或易犯的錯誤。以便對概念、規律的內容,物理含義,成立條件和適用范圍有確切的理解。在教師的指導下,按不同階段,縱向延伸,進一步發揮出習題的潛在功能。
2.橫向發展
在習題課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不但會從縱向分析問題,而且還要會從橫向分析和研究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對所研究的問題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在分析和研究問題時,可以把問題逐步橫向發展形成一個習題群。通過分析和訓練,也有利於拓寬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總之,通過分析比較各類情況,訓練思維,總結不同情況下的解題規律。使學生對一個習題群有一個全貌的了解,對其中的問題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陸』 如何讓物理教學更有趣
如何讓物理教學更有趣
教育心理學指出,興趣是產生注意的基礎、求知的動力。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如何創建有趣的物理課堂,途徑是多方面的:課堂教學是主要陣地,設置有吸引力的開場白;利用妙趣橫生的物理實驗;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等都是切實可行的方法。
一、設置有吸引力的課堂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導入是開啟學生思維大門的鑰匙,是把學生引向知識海洋的風帆。教師只要具有較高的教學藝術和語言修養,就能設計出好的課堂導入,使課堂收到良好的「首因效應」。 實踐證明課堂導入常常關系整個教學的成敗優劣。講課時要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設計好每堂課的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是輔助教學的一種常見手段,物理課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趣味性強的演示實驗進行導入.如講授「感受大氣壓」時,先取一個空的鋁質易拉罐及一盆冷水,罐口纏上鐵絲並固定並將鐵絲擰成柄狀(要有一定的長度和強度),往易拉罐中加入少量的水,放在酒精燈上加熱至沸騰,並繼續加熱數十秒,迅速(持鐵絲柄)將易拉罐倒扣到冷水中,觀察發生的現象。這種小實驗把枯燥抽象的理論變成生動活潑的趣味探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引導學生步入物理學這座精美的科學殿堂,以極大的興趣和勇氣去吸取其中的營養。可見,課堂導入的作用不可小覷。
但是課堂導入與教學內容不能油水分離,而應水乳交融,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據,緊緊圍繞課堂導入這個特點來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導入能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成為啟迪思維,強化記憶、幫助理解、發展能力的興奮劑和催化劑。
二、利用妙趣橫生的物理實驗
現行初中物理教材中實驗佔有很大的比重。通過這些實驗,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觀察物理現象,加深認識和理解物理規律,是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的一座橋梁;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學會一些物理實驗的方法,初步培養實驗能力。教師通過豐富多彩的物理實驗讓課堂變得有趣味性,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比如:觀察擴散現象(准備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將兩小顆高錳酸鉀分別投入兩杯水中,試觀察比較高錳酸鉀在兩杯水中的擴散情況。如果你觀察到了兩杯水中高錳酸鉀發生擴散的差異,想一想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又如:哪個瓶子滾得快(兩個完全相同的玻璃瓶,一個裝滿沙,另一個裝滿水,放在同一斜面上滑下,哪個瓶子滾得比較快?動手試試,想想看,為什麼?) 還如:水為什麼不灑出(在杯中倒入半杯水,上面用紙蓋住。用手掌壓住紙把杯子翻轉過來,注意不讓杯中的水灑出來。放開手,杯中的水也好,紙也好,都不會掉下來。即使水中放入一些木螺絲之類的小東西也沒有關系。這是為什麼?)另有:試管內奇怪的水(用試管裝水(塞上木塞,不要塞太緊)在酒精燈上加熱直至沸騰(不要燒太久,要不然水蒸氣容易把塞子沖出來),這時,停止加熱,會發現試管內的水停止沸騰。)
在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物理現象,讓同學做一做,看一看,再想一想其中的科學道理,分析其中的規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在生活中還有實際應用呢!
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要充分了解學生、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教育家贊可夫說「當老師不不可少的,幾乎最重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孩子。」老師的愛就像一方巨石,投入到學生心靈的海洋里,必定掀起驚濤駭浪。學生喜歡自己的老師,就會感覺像「好朋友」「偶像」一般,對相應科目有濃厚的興趣,上課能專心聽講,下課能按時完成作業。唯恐自己學不好他教的學科惹老師不高興,「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如果師生關系緊張,學生會產生抵觸情緒,即使老師教學方法再好,也不會引起學生的注意,更不會有思想的溝通和情感的共鳴。老師做到關心、愛護、幫助學生,並用自身的言行感染學生,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把這種師生感情轉化成對學習的信心、興趣、責任感,使他在學習上不斷進步。可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潤滑劑,能磨合學生的心靈機器;是利斧,能劈開學生的心靈枷鎖;是路標,能致命學生前進的方向。
名師訪談錄《行走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中引用了一個故事證明了「教師信任你的學生就是信任自己」的教育觀念。故事講述湯姆森太太如何把一個性格孤僻、邋裡邋遢叫泰迪·斯徒伍德的小個男孩轉化成獲得博士學位的著名醫生。思維就像一棵花,他是逐漸積累生命的汁液,只要我們用這種汁液澆灌他的根,讓他受到陽光的照射,他的花朵定會開放。
四、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求知慾望。羅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物理教學同樣如此,但物理本身並不是美學,要想使物理教程從枯燥的鉛字變成閃爍美的光彩的科學詩篇,關鍵在於我們教師平常教學中是否認真發掘物理科學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學特徵,是否去創設美的意境,讓學生潛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學美的陶冶,這就是教學的藝術。
誘發學習動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學習動機就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或內部動力。如何激發、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動機,一直是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極為關注的一個問題。學習還需要目標的指引,既需要遠景的總體目標,又需要近景的具體目標。但是目標的制定要適當,教師要與學生、家長都取得聯系,達成共識,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目標。目標太高會迫使學生產生消極心理,如同紙上談兵;目標太低讓他們不經過一點努力就可以實現也是不科學的。家長和教師的目標要讓學生「跳一跳,能摸到」,這樣,他們永遠都有「成就動機」這一內在的心理動力。
傳授科學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傳統的教學只重視知識與技能,而忽視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在物理教學中,是引導學生獨立地學習,還是「抱著」學生學習,既是一個教育觀念的問題,也是一個教學藝術的問題,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自己獨立思考自行解決問題,學生就能享受到成功的歡樂和喜悅,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從而培養他的自信心。但是僅僅重視對學生方法的培養是不夠的,假如學生智力超群、方法得當,而意志薄弱、耐挫力極弱、習慣不良,是很難有所作為的。反之,一個學生哪怕智力平平,但卻鍥而不舍、堅忍不拔,是很有可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的。古今中外無數成功人士的事例無不證明了這一點。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學無止境的。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教育之根味苦,教育之果味甜」。只有我們在三尺講台揮汗潑墨、用心鑽研、因材施教,不僅可以構建有趣的物理課堂,更會收獲味道香甜的果實。
『柒』 如何讓初中物理課變得生動有趣
摘要:在素質教育中老師必須大膽實施激勵性教育,才能讓初中物理課變得生動有趣。關鍵詞:物理課;生動有趣;物理實驗;引導;啟發;獎勵;激勵性八年級是物理學科開始學習的起始點,如何讓物理課變得生動有趣是一個老師學生都要從心理上重視的問題。尤其在如今素質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作為實施者——教師,則更應該積極探索以適應新教材的改革,激勵是指激發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通過激勵使人在某種內部或外部刺激的影響下,始終維持在一個興奮的、積極狀態之中。
『捌』 如何創設初中物理快樂教學情境
這就需要教師設法創設相應的物理情境,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以便更好、更快地認識、同化新知識.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創設情境,通過提出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發起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習興趣.教師要創設情境,一般可採用下述幾種方法.
一.加強實驗,創設課程學習的相應的物理情境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教學也必須以實驗為基礎.教師要大力加強實驗,為學生學習物理創造一個良好的物理環境,使學生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感知和思維,並且還能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發展學生的操作技能.
作為物理教師不能消極等待,應有「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的精神,通過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簡或尋找替代性實驗的辦法,以保持物理課應有的濃厚本味.至於那種完全喪失物理本味,以在黑板上講「實驗」來代替物理實驗的做法,是達不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和培養不出高水平的物理工作者的,應徹底擯棄.尤其是在新課標中,更 是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根據中學生分組實驗較少的現狀,物理教師應盡量把演示實驗改為隨堂學生實驗,這樣邊學邊做,不僅能增大物理課的本味,更有利於師生配合尋規律、學生積極練能力、課堂教學增效率.
例如在教學「顯微鏡和望遠鏡」時,可以讓每一個學生自己自製顯微鏡和望遠鏡,這樣的物理情境既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又讓學生切身體驗到它們的構成及作用,可以在課堂中花點時間做此實驗.又如教學「電流的強弱」時可以安排在實驗室上課,邊學邊做實驗,有了電流表這一實物這種物理情境可以使學習使用電流表的能力大大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也更濃厚.
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是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實驗在創設物理情境教學中佔有重要位置.
二.使用生動形象有趣的語言,創設記憶深刻的相應的物理情境.
1.利用詩歌、典故和故事等,將學生帶入物理情境.
用「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鏈當空舞」的詩句作為「光的色散」一節的開頭;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絕句作為「參照物和相對運動」的引課,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使學生在對詩歌的欣賞中,將思維轉向物理內容,從而進入物理世界.
2.運用誇張、類比手法,將學生帶入物理情境
對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及其適用范圍,學生總感到不易理解和記憶,但若賦予誇張、形象的比喻,則可增強對學生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化知識的記憶.如對「電路和電流」的教學中,由於學生還沒有學到電阻這一概念,以致學生不能很順利地分析電路.這種情況,教師如果將電荷的移動類比成人的流動,遇到山路(即電阻大的用電器)時,會選擇平路(即電阻小的開關或電流表等)這條路走,分析短路時就容易多了,也容易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又如對於學生看不到、摸不著的電磁波的調制、發射、傳播、接收、調諧、解調等抽象的過程,學生往往面對諸多新名詞,不分因果,死記硬背,因此應用時難免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但若用貨車的「裝貨」、「出站」、「運行」、「進站」、「調度」、「卸貨」等一系列學生熟知的過程來進行形象的比喻、對比,使學生「僵死」的思維「死而復甦」,有利於學生掌握電磁波及無線電廣播的全部機理和過程.
總之,一堂物理課,從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來看,都要求我們不能只注意體現物理的科學性、嚴密性,只體現物理學的難、抽象等等,更應注意語言表達的藝術性,運用誇張、對比等手法,把物理知識生活化,可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充分把握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加入一些合理的物理情境,使學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調節,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合適的物理情境中學習物理,使他們聽得輕松,學得自然.同時能使學生感到物理的趣味性和對物理教師的親切感.新課程中的許多內容已給我們提供幽默風趣的材料,我們應當充分的加以利用.
三.多聯系實際,創設實在具體的相應的物理情境.
1.教學中所舉的例子,與實際密切相連,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教學「熱脹冷縮時」,可以創設這種物理情境:剛煲湯煲得熱呼呼的瓦煲突然用冷水淋一下,容易破裂.在學習慣性時,創設坐汽車的物理情境等.
這些現象學生並不陌生,但要解釋卻有一定困難.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做有心人,通過合理創設情境,不僅能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而且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有些課時可以安排到室外教學.
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的涵義已從狹義的教室擴展到課室以外的社區,因此學生的學習便可以在課室以外的地方進行,從而使學習可以在真實的情境下進行,這對學生把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社會和生活中提供了有意義的背景,具有積極的遷移意義.
『玖』 淺談如何使初中物理課堂更精彩
打造高效課堂是當今課改的一項重要內容,每一名教育教學工作者,在教學中都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初中物理教學要構建高效課堂,就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的:「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這句名言明確地告誡我們:要打造高效課堂,就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徵,讓他們「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
一、抓住學生特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認為:「教育者的藝術表現在使學生能夠透徹地、迅速地、愉快地學習知識技能.」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就是要使學生渴望獲得知識和不斷追求真理,並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去探索、認識客觀世界,所以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這一真理,精心設計教學程序,以啟迪學生的心靈,點燃其思維的火花,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和意志,使學生的認識活動成為一種樂趣、成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學藝術的表現,首先在於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設激勵性的探究活動,不斷滿足學生的成功心理期待,讓學生獲得充盈感來鞏固、提高學習興趣,由此使學生的學習信心、決心、恆心、毅力進一步得到加強,從心理上達到抗挫的目的.同時教師還要抓住教學內容的精髓,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情境,並通過積極的引導使興趣保持持久,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另外物理學與生活實際關系密切,教師還要善於將探究問題與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現象聯系起來,因為學生對這樣的探究活動興趣盎然,必然想探究、愛探究.例如在教「光的折射」現象時,介紹一個實驗情境:實驗裝置是一個玻璃槽中裝水,水中插上一個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貼一條用塑料紙剪成的魚,讓幾個學生各用一根鋼絲猛刺水中的魚.由於學生總認為眼睛所看到的魚的位置與其真實位置一樣,在這樣錯誤的前科學概念的影響下,自然會出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對一些自然現象憑自己的經驗或直覺形成錯誤的判斷.教師把泡沫片從水中提起來,發現幾根鋼絲都落在魚的上方,接著說: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學習「光的折射」現象.
『拾』 如何讓初中物理課堂變得更加鮮活,更加生動
理想中的物理課堂應該是充滿吸引力的學習樂園,是師生生命中精彩的篇章,是演繹生命華麗樂章的地方。如何在物理課教學中貫徹新課程的理念,把物理課上得更生動一些、更鮮活一些,使物理課堂充滿吸引力呢?筆者認為關鍵是要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一、創設物理情境,營造探究氛圍
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但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師應該少教一些,多給學生研究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貴在善於引導和啟迪,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熟悉的事件或故事,創設各種物理情境,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科學探究氛圍。
1、利用實驗創設物理情境。物理學科是一門實驗科學,概念與規律的形成過程中離不開經典而巧妙的實驗,通過設置有趣的物理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動能和動能定理》之前,可設置問題:前面已經研究了重力做的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也探究了彈力做的功與彈性勢能的關系,那麼力對物體做的功與物體的動能又有什麼樣的關系?進而讓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啟發學生思考:橡皮筋彈力對小車做的功能測量嗎?可如何表示?橡皮筋彈力對小車做的功是合力功嗎?應如何改進實驗?實驗中需不需要算出速度的具體數值?如何根據所得數據得出功與速度的關系?引導學生自行探究並藉助計算機Excel軟體作出W-v圖象和W-v2圖象。
課堂上,更多的是利用演示實驗和課堂小實驗創設物理情境,例如在《光的全反射》一節可演示市售的光導纖維、試管、在水中的顏色設置物理情境;在《彈力》一節演示玻璃瓶、桌面的微小形變;在講共振時演示音叉、單擺的共振等,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營造濃烈的探究氛圍。
2、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物理情境。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並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於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由於多媒體教學能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多種媒體信息,它能使枯燥的物理問題趣味化,靜止的物理問題動態化,復雜的物理問題簡單化,能把實驗很難觀察的現象放大變慢等。所以教師要多花精力學習、製作、共享多媒體教學軟體,把精彩的物理情境呈現給學生。筆者運用PowerPoint、Flash軟體製作了諸多多媒體教學軟體例如《單擺》、《圓周運動》、《電磁感應現象》、《光的直線傳播》等。它們以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把學生吸引到物理課堂中來。
3、以學生的真實體驗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提取物理知識,「從生活走向物理」,由於有日常經驗的基礎,對相關物理知識更容易接受。例如在講到超重和失重現象時,可讓學生回憶站在電梯里隨電梯運動時的感覺,讓坐過過山車的同學談談感受,課堂上讓學生站在台秤上蹲下、站起觀察台秤指針的變化,使學生充分體驗超重和失重現象的存在;在比較v-t圖象和x-t圖象時只靠教師講解未免過於枯燥,如比較下列兩圖時可讓學生親身體驗,上台模擬這兩個圖象中物體的運動,這樣,同學的表演引起大家的會心大笑,同學們對兩個圖象含義的理解也更為深刻了;學生一般都有溜冰的經驗,在講了《牛頓第三定律》之後可設置以下情境:冬天,有個人提著一桶油在冰面走著,冰面很滑,一不小心摔倒在地,油灑了,冰面變得更滑了,這個人無法爬起來,周圍一個人影也沒有,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再這樣下去這人不被凍死也得被餓死,聰明的同學們,如果是你的話,你該如何自救呢?
4.通過講故事設置物理情境。結合相關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歷史故事,有利於將學生引入到相應教學內容,還可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例如在學習《單擺》一節時可講故事引入:1862年,18歲的伽利略離開神學院進入比薩大學學醫學,他心中充滿著奇妙的幻想和對自然科學的無窮疑問,一次他在比薩大學忘掉了向上帝祈禱,雙眼注視著天花板上懸垂下來搖擺不定的掛燈,右手接著左手的脈搏,心中默默地數著數字,在一般人熟視無睹的現象中他卻第一個明白了掛燈每擺動一次的時間是相等的,於是製作了單擺的模型,潛心研究了單擺的運動規律,給人類奉獻了最初的能准確計時的儀器,本節課就來學習這一理想化模型----單擺;講《聲波》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可介紹大音樂家貝多芬晚年耳聾後,他將音樂指揮棒的一端用牙咬住,另一端頂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進行創作,並譜寫了許多不朽的傳世佳作;又如在《光的色散》一節可介紹牛頓在劍橋大學當窮學生時發現光的色散現象的過程等。
二、加強情感交流,增加師生間的親和力
愛因斯坦認為:「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其理亦源於此。學生的學科情感常取決於對任課老師的喜好,古人雲:「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可見,課堂上師生間積極的情感交流往往能引起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能增加師生間親和力,形成特殊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師要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表現情感,從而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內容生動化。例如講到《摩擦力》時,可問學生在走路時假設不小心踩到香蕉皮會怎樣?學生哄然大笑,笑余問學生既然人受到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如何?這樣,在談笑中學習了判斷摩擦力的方法「假設法」。在《自由落體運動》一節相關練習中,講兩個小球先後從同一高度做自由落體運動,比較兩球的高度差時,先問學生武打片里美女掉到懸崖下,「英雄救美」的情節有可能實現嗎?再讓學生推理,學生熱情高漲,求知慾望強烈,對自由落體運動的了解也更為深刻了。其次,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目光親切深沉,表現自然豐富,語言層次清析,使學生在一種親切,愉悅的氣氛中掌握知識。對學生任何參與都應有合理且激勵性評價,絕不能有任何諷刺和挖苦。再次,不管課內課外,要樂於為學生輔導和解答疑難,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讓學生從教師那裡感受到真誠的關懷和積極的期待。課堂上師生間積極的情感交流會使學生有一種受到信賴、鼓舞與激勵的內心情感體驗,從而從內心升騰起對老師的信賴和愛戴,「愛屋及烏」,學生會由於喜歡老師而喜歡他所任教的學科。
三、尋找知識的「交接區」,引導學生從原有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並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另起爐灶,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識,相信每個學生都擁有巨大的智慧潛能和創造能力,倡導自主學習和自由探索。在教學中,新輸入的信息定含有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相合的」部分,即「交接區」,這是學生對新信息進行調整、改組,從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也是引起學生心理不平衡並產生學習興趣,驅使其主動探索,形成新的見解和思想的動力。例如:《太陽與行星的引力》與《圓周運動》、《向心力》在知識上存在「交接區」,可讓學生復習向心力公式和線速度公式的基礎上自主推導太陽與行星的引力的表達式。《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與《平拋運動》在知識與方法上都存在「交接區」,教師可與學生共同復習平拋運動知識點和處理方法後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在習題課和復習課教學中知識的「交接區」尤為突出,例如:處理氫原子的玻爾模型與行星或衛星繞中心天體運動的動能、勢能、運動周期問題時,處理所有能量轉化與守恆類等問題時,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題與運動學公式這些都存在「交接區」。當學生對某些問題的理解感到困惑時,可「等一等」再疏導;當對某一問題的討論出現意見分歧時,可「議一議」再統一;當學生思維出現偏差時,可「導一導」再糾正,能夠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獨立鑽研、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這將使學生終身受益。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尋找與原有知識與方法上的「交接區」,然後指導學生科學探索,一般基礎可以的學生可得到結論。這不僅實現知識的正向遷移,同時增強他們成功的信心,讓學生覺得學習不再成為負擔。
總之,把物理課上得更生動一些、更鮮活一些,使物理課堂充滿吸引力應成為我們每一位物理老師的追求,這更有利於實施新課程提出的「三維目標」,更有利於學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