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談談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創設物理情境
物理這門學科是非常抽象的學科,它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非常高,如何使它變得形象、直觀、便於同學接受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都應該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也就是說高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是引導學生進入物理學習狀態的關鍵。
② 如何有效的創設物理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培養學生興趣方法:
1.寓教於樂,趣味橫生。寓教於樂,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圍繞課文內容實施愉快教學的一種手段。這種方法的設置,是為了有效的教學,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例如,物理課上先放一段精彩的電視節目之後,問學生電視上為什麼會出現圖像,這樣必然會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學習積極性一定會提高。
2.提問設疑,培養興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對一眼能看到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但對藏在後面的奧妙卻很感興趣。」例如,在歷史教學中,就要從問題入手,善於設疑,引導學生思考。講述秦朝經濟文化時,可以提問學生: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然後安排學生帶著「疑」看書,產生興趣。教師設疑時,要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學生思維,達到產生興趣的境界。
3.改進教法,激發興趣。陳舊的教學方法早已成為過去,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才是培養人才的捷徑。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由需要、動機、興趣所支配的。學習活動亦如此,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興趣,自覺地進入學習狀態,才能取得較好的成績。而陳舊的教學模式卻不能充分地開發學生內在的潛能。故此,終究要被淘汰,必然被新型的教學方法所取代。
4.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刺激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良好策略,在各科教學過程中,我們都可以通過聽錄音、看錄像、學微機等手段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生為什麼對學微機、上網很感興趣,就是因為這門課有新、奇、美的特點。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電教媒體以及各種實驗演示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效果則必佳矣。
③ 怎樣創設物理教學情境
怎樣創設物理教學情
境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物理教學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善於從實際生活中發現物理問題,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例如:在講「重力、彈力、摩擦力」這一節課時,如果只憑幾句「純理論」的概念,想讓學生將這些力的性質掌握了,那麼學生只能是死記硬
④ 物理教學中如何創設好的情境教學有哪些技巧和資源
情境教學是一種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它與生活聯系密切,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把具有知識性的實際情境搬進課堂,以情境中的問題解決為需求,激發學生在環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自信,從而達到使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這值得每位物理教師深思。本人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幾種物理情境的創設方法。
一、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
物理來源於生活,新課標也要求「從生活走向物理」。根據學生日常接觸到或已積累的生活經驗來創設物理情境,不僅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的思考;也能很好地體現生活處處有物理,物理就在我們身邊。比如我在上「物態變化」這部分內容時,就以下面的情境為設:醫生給病人測體溫之前,通常要拿著體溫計作一個什麼動作(向下甩一甩)?為什麼?夏天吃冰棒時,冰棒剛從冰櫃裡面拿出來,包裝紙外面有『粉』,而剝開之後冰棒又會冒『煙』,再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過一會就會出『汗』,為什麼?如果你生病發燒,父母會用濕毛巾敷在額頭上幫助退燒,這又是什麼原因?為什麼洗澡的時候不冷,剛洗完澡還沒穿衣服的時候感到很冷?放在衣櫃里的樟腦丸,過一段時間就不見了,是誰「偷」走了它?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看到過,甚至是經歷過的現象,學生很熟悉,會感到很親切,教師要啟發他們進行比較,結合所學知識悟出其中的道理。
二、利用實驗活動創設情境
物理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一門學科,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設計一些簡單、有啟發性的實驗,讓學生圍繞某個專題展開實驗探究,在實驗活動的情境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素質。如:在「壓強」的教學中,可讓一個男同學和一個女同學,分別用兩把刀進行切蘿卜比賽。比賽中故意讓男同學用很鈍的刀,讓女同學用鋒利的刀,結果,男同學輸給女同學,很不服氣地抱怨說,刀太鈍,切不動。由於採取的是實驗加比賽的方式,學生積極性特別的高,參與性也高,爭先恐後地幫助他分析原因。這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並利用提供的器材,設計、進行探究實驗。在實驗器材的准備上,可以用學生喜歡的橡皮泥、細繩、綢帶、鉤碼。也可以多准備一些,如,再同時提供一個塑料瓶蓋,一個裝有細沙的牛奶盒,一個小桌子等。這樣,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更發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設計出不同的實驗方案,更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⑤ 結合具體的探究教學案例,談談怎樣創設問題情境和做好教師的有效領導
創設問題情景來實施創新教學的功能主要表現為:①通過情景,提出問題。使教學信息具有新奇性,從而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索動機和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②通過問題情景來討論問題,展開聯想,提出猜想,訓練學生創新所需的思維素質和創新精神。③在探索創新過程中滲透和運用一些創造性的方法,提出假設、建立新理論、給出新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法。
1、利用實驗創設問題情景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實驗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信息。因此利用實驗內容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研究和分析獲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從而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探究物理規律。 ①通過實驗,激發求知慾 ②通過實驗,層層設置情景,探索規律
2、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創設問題情景
根據奧蘇貝爾的同化理論,任何一個新知識均可以通過上位學習、下位學習、組合學習,設計恰當的先行組織者,尋求它與舊知識的聯系作為新概念的增長點,促進新知識的學習。可見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知識來創設情景,有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促進思維的敏捷性和創造性。
如在「電磁振盪」教學中,提出以下問題:①電容器具有什麼本領?②當電容器的帶電量增加時,其兩端的電壓、電場強度以及它所儲存的電場能如何變化?(得到上述物理量是同步變化的)③當電流通過自感線圈時,將產生何現象?④如電流增加時,它內部的磁場能如何變化?⑤自感電動勢的作用如何?⑥如果把一儲存電荷的電容器與一自感線圈組成一個迴路,電路中的電流將是怎樣一種情況?通過上述問題的回答,學生不但把原有知識回憶起來了,而且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讓學生猜想情況,提出各種假說,學生的求知慾得到充分的調動。
3、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創設問題情景
現代科技為物理教學提供了大量先進的教學設備,如雙向閉路電視、多媒體等,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輔助手段,它具有形象、直觀、動態逼真、表現力豐富等常規教學手段所無法替代的優勢。特別是它能把一些無法看清的現象模擬出來,從而讓學生獲取足夠的感性材料,為思維加工奠定基礎。它恰當的使用,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能喚發學生的創造性聯想。
(教學實例)在「原子核式結構」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手段,可以把這一過程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學過程為: 設問:按照「湯姆生原子模型」原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假設: 假如是上述結構,那麼當高能粒子穿過金箔將是怎樣一種情景? 猜想: 讓學生猜想高能粒子穿過時出現的情況。
多媒體模擬演示: 再現α散射實驗(α粒子穿過金箔)的情景 推測: 由絕大多數粒子能穿過金箔的實驗事實,說明原子的大部分是空的;極少數α粒子的偏向角超過90°甚至反向彈回,說明其中有一個質量集中、電荷集中、體積較小的核。 創想: 原子是由帶正電的體積很小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多媒體 ①通過實驗,激發求知慾
②通過實驗,層層設置情景,探索規律
(教學實例)在「變壓器」教學中,為了探索「變壓器原、副線圈匝數與電壓、電流的關系」時,設計了一系列小實驗先定性後定量研究。實驗步驟為:a、利用可拆式變壓器,副線圈用漆包線繞成,並連接一個小燈泡,先加入一組線圈,請學生觀察小燈泡是否變亮;b、再逐個增加副線圈的匝數,讓學生進一步觀察小燈泡是否變亮。此時學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使燈變亮的慾望進一步加強,最後燈終於變亮了。在學生的情感意識中更加想知道「輸出電壓與匝數」到底是什麼關系呢?接下來再與學生一起探索。實驗2步驟為:a、利用可拆式變壓器實驗裝置,在原、副線圈二端各接一個電壓表;b、記錄原、副線圈的匝數及二個電壓表的示數;c、改變原、副線圈的匝數再記錄二個電壓表的示數;d、根據數據分析請學生得出「電壓與匝數成正比」的規律。接下來進一步探索,實驗3的步驟為:a、在實驗2的電路中接入二個電流表;b、測出各表的示數;c、計算U1I1、U2I2的值,並提出問題為何U1I1>U2I2呢?d、進一步實驗,將可拆式變壓器的鐵芯向右移動,變壓器的輸出功率變得更小,從而說明實驗中總有鐵損、磁損,再抽象出理想變壓器的工作原理即U1I1=U2I2。這樣由實驗步步深入,層層設置問題情景,圍繞問題師生共同探索,有利於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同時也符合高中生從定性到定量研究的認知規律。
2、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創設問題情景
根據奧蘇貝爾的同化理論,任何一個新知識均可以通過上位學習、下位學習、組合學習,設計恰當的先行組織者,尋求它與舊知識的聯系作為新概念的增長點,促進新知識的學習。可見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知識來創設情景,有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促進思維的敏捷性和創造性。
(教學實例)在「電阻定律」教學中,提出以下問題:①請學生先計算「220v,40w」燈泡的電阻是多少?②電阻的測量用什麼辦法?③演示實驗得到的測量值與計算值為何相差這么大?(約10倍)④為了弄清這一問題,還得研究導體的電阻跟哪些因素有關?是什麼關系呢?從而引出課題。
又如在「電磁振盪」教學中,提出以下問題:①電容器具有什麼本領?②當電容器的帶電量增加時,其兩端的電壓、電場強度以及它所儲存的電場能如何變化?(得到上述物理量是同步變化的)③當電流通過自感線圈時,將產生何現象?④如電流增加時,它內部的磁場能如何變化?⑤自感電動勢的作用如何?⑥如果把一儲存電荷的電容器與一自感線圈組成一個迴路,電路中的電流將是怎樣一種情況?通過上述問題的回答,學生不但把原有知識回憶起來了,而且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讓學生猜想情況,提出各種假說,學生的求知慾得到充分的調動。
3、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創設問題情景
現代科技為物理教學提供了大量先進的教學設備,如雙向閉路電視、多媒體等,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輔助手段,它具有形象、直觀、動態逼真、表現力豐富等常規教學手段所無法替代的優勢。特別是它能把一些無法看清的現象模擬出來,從而讓學生獲取足夠的感性材料,為思維加工奠定基礎。它恰當的使用,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能喚發學生的創造性聯想。
(教學實例)在「原子核式結構」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手段,可以把這一過程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學過程為:
設問: 按照「湯姆生原子模型」原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假設: 假如是上述結構,那麼當高能粒子穿過金箔將是怎樣一種情景?
猜想: 讓學生猜想高能粒子穿過時出現的情況。
多媒體模 擬演示: 再現α散射實驗(α粒子穿過金箔)的情景
推測: 由絕大多數粒子能穿過金箔的實驗事實,說明原子的大部分是空的;極少數α粒子的偏向角超過90°甚至反向彈回,說明其中有一個質量集中、電荷集中、體積較小的核。
創想: 原子是由帶正電的體積很小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多媒體模 擬演示: 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按上述教學過程,學生沿著前人的思維足跡,用類科學研究的方式,通過假設、驗證、創想、模擬演示等,成功地解決新問題,學生在感到成就感的同時,迸發出創造慾望的火花。
4、由知識的實際應用創設問題情景
根據生活和生產實際提出問題,創設實際問題情景,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學習的現實意義,認識到物理知識的價值。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更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教學實例)在「電源輸出功率」教學中,提出如下問題情景:手頭上有三根電爐絲,阻值分別為6Ω、8Ω、10Ω,現要把其中一根電爐絲接到一電動勢為12v,內阻為8Ω的電源上,去燒開一小杯水,假定三根電爐絲的額定功率足夠大,問選擇哪一根電爐絲燒這杯水最快?
由於這是一個來源於生活實際問題,學生都很感興趣,紛紛發表看法,有的選6Ω、有的選8Ω、有的選10Ω。但追究理由時學生就講不清楚是何道理,老師肯定答案是8Ω,那麼為什麼呢?從而巧妙地引入「電源最大輸出功率」的討論。
5、通過例題(習題)創設問題情景,深化主題
在例題(習題)教學中筆者主要通過以下模式「出題——讀題思考——試解——分析討論——歸納檢驗」進行教學。這種模式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具體的物理過程、物理問題理解,充分運用己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有關的知識、規律獨立地、創造地進行分析、判斷、思考和探索解題方法。然後,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分析討論和歸納總結,對物理題中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進行提煉、升華,學習和汲取例題中物理的精神,它能最大限度地培養和鍛煉高中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模式的核心是試解,試解中有失敗者,有失敗才會有創新;有成功者,讓他們嘗到成功感,激發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更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教學實例)在「動量、碰撞」習題教學中:質量為m的滑塊靜止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滑塊的光滑弧面底部與水平面相切。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B以速度V0沿水平面沖向滑塊,設物體B不能越過滑塊A,求:①物體B能到達的最大高度h為多少?②A達到的最大速度為多少?
教學中先讓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①B上滑過程中,A、B各作何運動?②物體B到達最高點時,A、B兩物體有何特點?③上滑過程與滑下過程,各自滿足什麼規律?再讓學生試解(在此應提供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嘗試);最後由教師總結歸納,聯想模型(上滑到最高點可歸結為完全非彈性碰撞,整個過程可歸結為完全彈性碰撞),再提供必要的解題步驟,讓失敗者有所感悟,讓成功者得到喜悅。
新課程要求教學過程要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受,注重探究過程,而學生的探究過程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有關教師指導的有效性問題,目前可能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第一,由於缺乏有效地指導,學生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探究。第二,教師引導過度,學生沒有思考的空間。第三,就是由於教師引導不夠明確,走到每一步的時候,學生的思維經常出現混亂狀態,所以探究就沒有辦法進入思維的實質。因此,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的有效指導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指導的方式應該是啟發性的,是促進學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學生思考;是引導學生發揮自主性,而不是使學生失去自主性。其次,指導的尺度,是讓學生奮力跳起便能摘到果實,而不是隨手可得,也不是高不可攀。所以要使教師的指導更具有有效性,要做到以幾點: 1、 適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適時進行指導。 2、 適度。教師進行指導時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握分寸,不能包辦代替。應給學生以充分的空間和時間,使他們自主開展學習活動,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發展個性。 3、 適當。在指導時要有較強的針對性,不要面面俱到。 4、 適合。指導方式要多樣化,不同問題要採取不同的指導方法,不同程度的學生要採取不同的指導方法。例如在探究自由落體運動規律時,可以:先預設問題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人手,很自然貼切地引出生活中普遍的運動形式------自由落體運動。體現豫設問題的重要性然後引導鼓勵學生由生活經驗大膽猜想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再在相互交流基礎上再通過做實驗思考,探究得出結論。學生在老師循序漸進的引導下,一步步體驗探究的過程環節,了解掌握探究的重要環節和方法,自主建立物理模型,老師講的少,結論都由學生得出。從這里看得出老師設置的問題層層遞進,有針對性,有助於學生創設和理解物理情境,體現老師引導的恰當。另外,在學生探究過程中,老師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評價,幫助學生發現不足,學生得到激勵使其情感良好發展。體現了教師評價的有效性。總之,與初中相比較,高中物理課程無論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還是學習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老師要增強學生學好物理學的自信心,讓學生有一個逐步適應和學會學習的過程。教師應幫助學生,使他們在獨立獲取物理知識、探究物理規律、解決物理問題等方面獲得具體的成果;讓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享受成功的愉悅,激發學習的熱情。老師明確的適度的引導和及時有效而恰當的評論評價又顯得舉足輕重。我們今後教學要注意這一點。
⑥ 如何創設物理課堂教學情境 道客巴巴
一、製造認知沖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
黑格爾曾經說過:「凡事追本求源,這是思維的一個普遍要求。一個特性。」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給出的新事實、觀念和理論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發生矛盾,就會出現「認知沖突」。學生進入這種問題情境,會感到困惑,頭腦中的概念在「打架」。這就掀起他們探索的慾望,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教師只須稍加點撥。就會有水到渠成的結果。
1、實驗中引發的認知沖突 在講授關於金屬膨脹的內容時,先讓學生觀察一個由兩塊金屬合在一起的金屬條,當用小火慢慢加熱時,這個金屬條開始向下彎曲。老師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為什麼金屬條會這樣。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只說是或不是。當學生一致同意金屬條加熱變軟以後,由於重力作用而向下彎曲時,老師把金屬條反過來加熱,這時學生發現金屬條向上彎曲,並未下彎!緊接著通過問答引發不同的假設,直到最後得到合理的解釋。此時,全班同學的結論是:金屬受熱膨脹時。不同金屬的膨脹程度是不同的。
2、製造「問題情境」,引起爭論 如在講:「物體受力怎樣運動」時可以這樣開始,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把一個一噸重的鐵球放在地上,一隻螞蟻能不能推動它?」話音剛落,學生大笑,齊聲答:「推不動!」「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也推不動!」仍有幾個學生不服氣地說。老師沒有笑,要大家認真考慮。忽然有人醒悟過來,「推得動推不動,不是看大鐵球的重量,而是要看它與地面磨擦力的關系„„」老師肯定了學生的回答,並開始逐步引導學生研究推力與磨擦力大小怎樣影響水平方向的運動。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又如力學中「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 由認知沖突而引發的問題情境,有利於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一個問題放在一種極端情況下來引起學生的思考,既製造了「問題情境」,又與物理的「理想化」思維方式相切合。這樣的教學真是妙不可言。
二、創新懸念情境,激發欲罷不能的探究欲 「懸念」是一種認知的張力,具有很強的激發作用。我國古典小說和說書人常以「且聽下回分解」來吸引人,用的就是這種力量。 如講授「摩擦力」一節時,講台上放兩個玻璃容器,一個盛油,一個是空的。在兩個容器中分別放入一粒光滑的鋼珠。教師先用一隻手拿竹筷把放在空玻璃容器里的鋼珠夾上來,然後請學生用光滑的塑料筷夾放在油中的鋼珠。這個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成功,於是教師利用這一「懸念」因勢利導地板書課題並和學生開展有趣的討論。這樣花不多的時間就可講清楚有關的知識。學生自己碰到未能「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引發了他欲知原因的心理張力,學習也就變得有趣、有勁了。事實上,未能如「願」的狀態,具有了多方面的心理效應,就像陳景潤在中學時代埋下的「哥德巴赫猜想」懸念那樣,持續很久很久甚至一生。
三、推動學生捲入,調動自主參與的積極性 新課程的實施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因此應盡力推動學生自發「捲入」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只有設法使他們「捲入」任務之中,才能達到激勵內在動機的目的。 如何才能促使學生捲入到學習任務之中內呢?教師應設法使學生裝入學習任務的過程至少不會受到失敗的威脅,而且他還應使學習任務變得更加容易完成,學生的學習因此被促進。方法之一是,抓住每一個機會向學生指出完成特定學習任務的社會價值。
1、讓學生「設身處境」地捲入思考 在學習《升華》時,用多媒體播放電視劇《西遊記》中孫悟空騰雲駕霧的片段。請學生依據看到的「煙霧繚繞」場景,以場景布置人員的身份參與拍攝,你應該怎麼做呢?有學生說,灑些水,利用水蒸氣液化產生的霧。有的學生說點些蚊香之類的東西。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後,講出這些方法可能有一點點效果,但絕達不到影片中的效果。實際工作人員只要撤一些乾冰(固態二氧化碳)就能產生「煙霧繚繞」的景象。這樣讓學生置身於拍攝現場去思考,充分調動了學生急於求知的積極性。
2、參與活動,促進思考 電學中,引入滑動變阻器時,組織學生在試驗中去體驗所學的知識。一上課就放手讓學生選用器材連接電路,使小燈泡發光,最好是能調節燈泡的亮度。學生見到桌面上的新「東西」(滑動變阻器),就躍躍欲試,部分同學經過自己摸索,終於把它連接在電路當中,並且滑動滑片,發現小燈泡的亮度發生了變化。學生看到自己的活動成果,自然興高采烈,思維活躍。接著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層層深入提出問題讓其思考。班上某些同學想對家裡的學習台燈變為可調節台燈,你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他。學生想到學為所有,思考積極。教師逐步引導,台燈的亮度與什麼有關?(與電流有關)改變電流有哪些方法(改變電壓或電阻)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改變導體的材料、截面積、長度以及溫度)改變哪個因素最方便?(改變導體的長度)水到渠成地介紹滑動變阻器這種儀器,讓學生認識它的結構以及對電流的作用。滑動變阻器如何連接在電路中?(串聯)這樣讓學生捲入活動並促使其思考,學生既可追尋學習的樂趣,又對滑動變阻器這個新儀器的結構以及原理能理解得透徹些。
當然,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還有很多,但是不管採用何種方法,都必須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為基礎,這是勿庸置疑的。因此,在創設情境之前,我們必須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要學的知識進行認真分析,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得輕松,效果令人滿意。 總之,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教師給出了能導致問題深入的相關信息,創設合理的物理教學情境,盡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並注意點撥啟發,使學生產生進一步研討的動力,從而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⑦ 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說明設計意圖
根據中學物理教學過程的特點,物理教學設計原則上可以大致分成3個階段:中學物理的思路設計階段、中學物理的活動設計階段和中學物理的心理模擬階段。
① 中學物理教學的思路設計
中學物理教學的思路設計是物理教師根據教學過程的一般規律和中學物理課程的基本特點,在把握物理課程思路的前提條件下,明確教學目標,編制出有一定層次的教學程序。物理教學的思路設計只是教學方案的綱要設計,許多工作只是原則性的、籠統的,還需要進一步具體化。比如,物理規律教學的一般思路是:提出問題→猜測嘗試→驗證設想→用數學方法闡述物理規律→應用物理規律解決新問題。思路設計階段給出了原則性的設計思路,還有許多具體的工作有待於在中學物理教學的活動設計階段完成。
② 中學物理教學的活動設計
中學物理教學的活動設計是指在物理教學過程中確定師生雙方活動的方式,可以概括為「3W」,Who(誰來做),What(做什麼),How(如何做)。中學物理教學的活動設計是物理教學思想設計的具體化和明細化。如果說教學思想設計是一幢大廈的建築圖紙,那麼教學活動設計就是具體的建築施工。
圖紙確定下來後,具體的建築施工可以有各種方案。同樣,確定下一個物理教學思路,具體的活動方式可以是各式各樣的,活動設計也是各式各樣的。中學物理教學活動設計是物理教學設計的三個階段中最重要的階段,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中學物理教師不但要有清晰的教學思路,而且要有創造性、靈活性應用於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的能力。例如上面提到的物理規律教學思路確定後,物理教師就可以根據具體的物理規律(比如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並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下一步具體的教學活動的安排。
中學物理教學活動設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多因素、多層次、多關系的協調統一。物理教師在活動設計中一定要注意教材內與教材外的統一、主體活動與主導活動的統一、分層活動與整體活動的統一等三對主要矛盾。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ros7pbUFaxCKO28S1iGxFg
⑧ 如何活躍高中物理課堂氣氛課題案例
常聽到一些教師抱怨學生基礎差、反應慢,課上不好,特別是課堂氣氛沉悶單調、索然寡味。可不少有經驗的教師無論是在自班上課,還是借班上課,無論是在基礎較好的班上課,還是在基礎較薄弱的班上課,都能把課上得情趣橫生、高潮迭起,學生學得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其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憑著較強的教學基本功,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巧妙靈活地運用了各種激發學生情感,活躍課堂氣氛的方法(也叫手段)。根據名家的經驗和筆者的教學實踐,試概括為以下八種:
一、溝通感情法:課堂上教師的感情主要流露在語言、神態、手勢等方面。教師語言親切,神態自然,情緒飽滿。自然會消除學生恐懼、緊張的心理,增強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反之,教師語言滯澀,神態緊張,情緒低落,必然會造成學生的不安、沉悶和懶散,使課堂成為一潭微波不興的死水。所以,有經驗的教師都很注意滿懷激情,進入角色,用自己的心去碰撞學生的心,用自己的情去溝通學生的情。此外,他們還會利用課前時間和學生交談,了解和指導學生的學習,進行簡短的攻心戰,以加深感情融洽。
二、先聲奪人法:熟悉於漪老師的同志都知道,於漪老師講課的藝術之一就是注重開講這一環節。她認為:課的開始,好比歌唱家定調,提琴家定弦。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歌唱或演奏奠定了良好的基調。於老師的開講,總是根據不同的學生對象、不同的課文或設置懸念、或激發感情,或展現意境這樣,一堂課從一開始就象磁石把學生吸引住,學生興趣濃厚,較快地進入了最佳學習狀態。
三、挑起矛盾法矛盾是打開學生思維大門的鑰匙。有矛盾,才能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錢夢龍語)這里所說的矛盾,通俗地說就是學習中的疑惑和不解。對這些疑惑和不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解開能力一層一層地逐步挑起,也可由學生自己挑起,教師再有選擇地交給學生。這好比平靜的水面投入一顆石子,學生思考、爭辯、究底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了。錢夢龍老師為了講清《愚公移山》中年且九十的且字,設置了這一問:這個愚公多大年紀了?這一挑,學生中有說:九十歲的,也有說:不到九十歲的,議論紛紛,討論熱烈,茅塞自開。學生在輕松活潑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智能。為了不使學生在解決矛盾時無從入手,切忌挑起的矛盾過大。同時,要講究挑的藝術,角度小,方式巧,由趣而起,由小漸大。
⑨ 如何精心創設物理情境
一、巧設新奇情境,讓思維飛入物理境界
高爾基說:「驚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呈現給學生的情境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發生矛盾,就會打破學生知識體系和智能體系的平衡,引起「意外驚奇」的效果.當學生進入這種驚奇的情緒場景時,好奇心就會驅使他們去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他們的思維也會迅速轉移到物理課堂上來.
如在學習「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時,我先把漏鬥口朝下放置,然後在漏斗中放入乒乓球,並用手托住球的底部,問學生:「如果我移開托球的手,你會觀察到什麼現象?」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球會掉落下來.」我移開手,球果然掉落.當我再次把球放入漏斗後,又問學生:「如果我對著漏鬥嘴用力向下吹氣,移開手後,你猜乒乓球會怎麼樣?」學生回答:「球會下落得更快些.」當我再次移開手後,球不僅沒有掉落,反而緊緊地吸附在漏斗里.看到這一現象,學生剛開始是面露驚奇,鴉雀無聲,進而開始質疑,最後議論紛紛.這一出人意料的景象立刻激發了學生探尋「真諦」的好奇心,他們以迫切的心情進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
二、巧設實驗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只要有可能,教學法的目標應該是引導學生自己去動手、去發現.」在做完漏斗吹球實驗之後,我創設了硬幣「跳高」比賽情境,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並選派代表到講台上進行比賽,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爭勝心,他們興趣很高.比賽中,獲勝同學飄飄然,不得要領的失敗者不服輸.正當獲勝者高談闊論吹氣用力大小時,我及時給予了否定.這時學生在情境之中產生了各種疑問和猜想,並展開熱烈的討論,於是各種答案紛沓而至.在吊足了學生的胃口之後,我問學生:「你們想知道吹起硬幣的秘訣嗎?」在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促使下,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就被點燃起來了.本節課我還創設了向上吹紙條、火焰漂移、輪船相吸等實驗,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熱情.學生有了學習的熱情,就會樂意積極主動地汲取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