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理的概念,物理是什麼
物理概念是依據最基本的客觀存在,實驗而總結出來的一般的具有普遍性概述(如對力概念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是對大量的物體的作用而總結出來的);它所涉及是客觀存在的一般現象、規律;它所關聯的就是客觀存在的世界上的所有的物體及其運動過程和運動規律。
2. 物理的定義
物理指事物的內在規律或道理。也指一門自然學科。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物理學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因此成為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
它的理論結構充分地運用數學作為自己的工作語言,以實驗作為檢驗理論正確性的唯一標准,它是當今最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
(2)物理概念是什麼的產物擴展閱讀:
回顧了物理學發展的歷史,討論了二十一世紀物理學發展的方向。可能應該從兩方面去探尋現代物理學革命的突破口:
(1)發現客觀世界中已知的四種力以外的其他力;
(2)通過審思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理論基礎的不完善性,重新定義時間、空間,建立新的理論。
二十世紀即將結,二十一世紀即將來臨,二十世紀是光輝燦爛的一個世紀,是個令社會發展最迅速的一個世紀,是科學技術發展最迅速的一個世紀,也是物理學發展最迅速的一個世紀。在 這一百年中發生了物理學革命,建立了相對性質和量子力學,完成了從經典物理學到現代物理學的轉變。
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現代物理學在深度和廣度上有了進一步的蓬勃發展,產生了一系列的新學科的交叉學科、邊緣學科,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規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物理學理論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現代物理學達到了成熟的階段。
物理學的性質:
1、簡潔性:物理規律的數學語言,體現了物理的簡潔明快性。如:牛頓第二定律,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2、對稱性:對稱一般指物體形狀的對稱性,深層次的對稱表現為事物發展變化或客觀規律的對稱性。
如:物理學中各種晶體的空間點陣結構具有高度的對稱性。豎直上拋運動、簡諧運動、波動鏡像對稱、磁電對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對稱、正粒子和反粒子、正物質和反物質、正電和負電等。
3. 如何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在中學生的物理學習中處於核心地位,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它們是中學物理入門的第一步。如果把中學物理這門科學比作高樓大廈,那麼物理概念就是構成這座高樓大廈的沙石、磚泥和鋼筋框架。有經驗的物理教師非常重視抓好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物理概念便是基礎知識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怎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根據建立物理概念的思維方法,針對學生學習物理概念的主要思維障礙(如感性認識不足、思維方法不當等),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指導學生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
感性認識是進行思維加工以建立物理概念的基本材料,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的有效武器。要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教師必須創作一個適應教學要求,能引導和啟發學生挖掘問題、思考問題、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徵和本質屬性的物理環境,使學生獲得充分的、必要的感性認識。具體說來,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一)運用實驗來獲得感性認識
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形式,也是學生學習物理概念時獲得感性認識的重要途徑。例如,在教學物理概念「熔化」和「凝固」時,正值寒冷的冬季,我找來一塊固態的冰,用酒精燈加溫後,讓它迅速地融化成一杯水,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熔化,即物質從固態變為液態叫熔化,並告訴學生熔化的過程需要加溫。然後我又將這杯水放在零下10攝氏度的教室外面,十幾分鍾後,液態的水又變成了冰,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凝固,凝固指的是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這個過程需要降溫。通過實驗,學生獲得了關於「熔化」和「凝固」的感性認識,為更好地理解「熔化」和「凝固」這一物理概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列舉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接觸過很多與物理概念有關的現象和事實,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恰當地列舉生活中這些學生熟知的典型事例,進而創造良好的物理學習環境,喚起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例如,在教學「光的折射」這一物理概念時,我先給學生講述了「海市蜃樓」的自然現象,然後讓他們回憶將一根筷子斜放在一碗水中時看到的現象,學生進行表述後,我端來一碗水,找來一根筷子當場讓學生進行實驗,喚起了他們已有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思考:這是什麼現象?學生略加思考便明白了:當光從一種介質(空氣)進入另一種介質(水)時,光路會發生偏折。之後我抓住機會通過畫示意圖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思考,在頭腦中形成物理概念,總結概括出光的折射規律: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偏折,折射角小於入射角;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二、指導學生掌握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物理概念是對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的產物。要使學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排除思維定勢的影響,靈活應用物理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在他們獲得必要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按照物理學中建立概念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類比等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質聯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質屬性和共同特徵,形成物理概念。
例如,要使學生深刻理解「密度」這一物理概念,就必須讓他們參與實驗或親自動手做實驗,教師要指導他們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抽象和總結,抓住主要因素,概括出「密度」這一物理概念的涵義,加深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我是這樣做的:1.找來形狀完全相同的已經噴了銀白色漆的兩個水龍頭,讓學生用手掂一掂它們的重量。2.讓學生用天平秤出兩個水龍頭的質量,並分別記錄下來。3.用盛有水的量筒測量一下兩個水龍頭的體積(經過測量,兩個水龍頭的體積相等。)4.讓學生用水龍頭的質量除以水龍頭的體積,得出了兩個不同的數據。5.讓學生對兩個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抽象和概括,然後和物理課本上的「常見固體的密度表」進行對照。6.學生明白了兩個水龍頭一個是銅制的,一個是鋁制的。7.在學生興高采烈時,提出「密度」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學中,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叫做組成物體的這種物質的密度。
三、指導學生運用物理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物理學習的目的也不例外,所以學生學習物理概念的終極目的是為了運用其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在學會運用物理概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自然會進一步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糾正自己先前對物理概念理解的偏差,完善自己對物理概念的認知。例如,在講解「力」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力的含義。如1.手提水桶;2.馬拉車;3.腳踢足球;4.磁鐵吸引鐵塊等,然後指導學生對生活實例進行分析、比較、概括和總結,得出力的定義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並使學生明確:力是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又如,根據斜面的概念,讓學生思考「怎樣利用一塊木板,將一個重200斤的油桶移到大卡車上」,如果條件可以,可以讓學生觀看工廠工人根據斜面原理,利用木板將油桶滾到大卡車上的視頻,進而讓他們明白工廠工人是根據斜面原理使重物搬運到卡車上的,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斜面可以省力的物理原理。
由於物理概念具有復雜性的特點,所以教師在進行物理概念教學時必須要注意物理概念教學上的階段性。教學實踐證明,學生掌握物理概念的過程,大體上可以分成領會、運用、完善、擴展四個階段。在以上四個階段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同化和順應,把新概念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盡可能將所學的物理概念及相關的物理知識系統化,這樣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概念,有助於他們對物理概念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4. 什麼叫物理概念
1、物理概念的形成
物理概念是由三大要素組成的:一是概念形成的基礎(感知活動、觀察實驗、經驗事實);二是概念形成的形式(概念結構、數學結構、知識結構);三是概念形成的方法(問題解決、科學方法、觀察證實)。在中學物理教學中,使學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並使他們的智力、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是中學物理教學的核心問題。
2、物理概念的特點
(1)物理概念是觀察、實驗與科學思維相結合的產物
一個概念的建立常常需要在觀察和分析一系列事實或實驗的基礎上,抽象概括一系列具體現象的共同特徵,進而判斷哪些因素是相關因素,從而抓住共同的本質特徵。對於所做出的判斷是否正確還需要通過實驗來檢驗。在復雜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往往還需要有一定的科學推理。因此,可以說物理概念是觀察、實驗與科學思維相結合的產物。
(2)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質
物理概念除了具有反映物體的物理性質(即定性的概念)如機械運動、干涉、衍射等;許多物理概念還能反映物體性質改變的變化量,也就是說它還具有質的規定性,這些概念被稱做定量性物理量。如速度、溫度、質量、電流強度、電場強度等。這種能反映物理概念量的規定性的概念就是所說的物理量。物理概念大多具有定量的性質,它總是與數學和測量聯系在一起。
19
5. 什麼是物理概念
所謂的定義是指對此物理現象的通俗解釋,而意義是指這個現象所表現出來的影響.
比如功率:
定義:單位時間內物體所做的功(解釋)
意義: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影響)
其實很難說清楚,但是基本就是這樣的區別.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如速度
定義:速度表示單位時間內通過的位移
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物理學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因此成為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它的理論結構充分地運用數學作為自己的工作語言,以實驗作為檢驗理論正確性的唯一標准,它是當今最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1]
6. 在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什麼是關鍵
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一般過程
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一般過程
(一)加強實驗,審慎地選擇實驗和事例,使學生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是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基礎.
1.教學過程必須從感覺經驗開始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生動的、具體的感性認識,這是思維加工的原料,掌握規律的基礎.
2.根據有關概念,選擇本質聯系明顯的感性材料.
(二) 重視科學抽象、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使學生理解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過程是形成概念的關鍵.
1.物理概念是人腦對物理現象和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的產物.
2.使學生參與並且理解科學抽象過程,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區別和辨別本質東西與非本質東西,並在此基礎上概括得出結論.
(三)使學生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義是形成概念的根本.
1.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文字表述概念,再譯成數學表示式.
(1) 給概念下定義就是要揭露概念的內涵.
(2) 對定性物理概念要進行質的規定性描述,對定量物理概念既要有質的描述又要有明確的量值規定,量度的單位,從質和量兩個方面理解其物理意義.
3.概念的文字表述要及時地返回到具體事例中去,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4.對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採用對比方法,明確其區別與聯系.
4.引導學生從物理概念之間的依存關系中進一步理解其物理意義.
5.從相似概念「比較」中使學生了解形成概念的某些方法.
(四)形成概念要注意階段性.
個人認為,理論聯系實際是關鍵,不多說,參考:
7. 物理的定義是什麼
物理指事物的內在規律,事物的道理。
物理學(physics)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
8. 物理學的概念是什麼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及物質基本結構的學說.具體地說,按所研究的物質運動形態和具體對象,它涉及的范圍包括:力學、聲學、熱學和分子物理學、電磁學、光學、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學、基本粒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以及對氣體和液體的研究等. 物理學包括實驗和理論兩大部分,經過實踐檢驗被證實為可靠的理論物理包括:理論力學、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電動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和量子場論.當然這些理論也只能是相對真理,有各自的局限性.運用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方法研究各種專門問題,使物理學中各種新的分支不斷涌現和形成如流體力學、彈性力學、無線電電子學、金屬物理學、半導體物理、電介質物理、超導體物理、等離子物理、固體發光、液晶及激光等.一些邊緣學科也隨物理的廣泛應用而陸續形成如化學物理、生物物理、天體物理及海洋物理等等.
9. 物理的含義是什麼
物理是一種自然科學,注重於研究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尤其是它們各自的性質與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物理學是關於大自然規律的知識;更廣義地說,物理學探索分析大自然所發生的現象,以了解其規則。
物理學的理論結構充分地運用數學作為自己的工作語言,以實驗作為檢驗理論正確性的唯一標准,它是當今最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
(9)物理概念是什麼的產物擴展閱讀:
物理的性質
1、真理性:物理學的理論和實驗揭示了自然界的奧秘,反映出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
2、和諧統一性:神秘的太空中天體的運動,在開普勒三定律的描繪下,顯出多麼的和諧有序。物理學上的幾次大統一,也顯示出美的感覺。牛頓用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把天上和地上所有宏觀物體統一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建立,又使電和磁實現了統一。
3、簡潔性:物理規律的數學語言,體現了物理的簡潔明快性。如:牛頓第二定律,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4、對稱性:對稱一般指物體形狀的對稱性,深層次的對稱表現為事物發展變化或客觀規律的對稱性。如:物理學中各種晶體的空間點陣結構具有高度的對稱性。豎直上拋運動、簡諧運動、波動鏡像對稱、磁電對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對稱、正粒子和反粒子、正物質和反物質、正電和負電等。
5、預測性:正確的物理理論,不僅能解釋當時已發現的物理現象,更能預測當時無法探測到的物理現象。例如麥克斯韋電磁理論預測電磁波存在,盧瑟福預言中子的存在,菲涅爾的衍射理論預言圓盤衍射中央有泊松亮斑,狄拉克預言電子的存在。
6、精巧性:物理實驗具有精巧性,設計方法的巧妙,使得物理現象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