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楊振寧1957年獲得什麼獎
楊振寧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7年1月15日哥倫比亞大學的新聞發布會之後,李、楊進入了島內教育、科技和媒體的視野;5月,李、楊獲愛因斯坦獎,島內對二人的關注度明顯提升;10月,諾貝爾獎揭曉,島內對李、楊的關注達到巔峰,在各種慶祝宣傳活動和媒體的渲染下,李、楊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式人物。
獲獎項目的研究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憑借共同發表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恆質疑》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重要研究成果也叫宇稱不守恆,但這並不是楊振寧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奠定楊振寧在理論物理學界地位的研究成果是「楊米爾斯規范場論」。
這是楊振寧和他的助手米爾斯一同提出來的理論,這個理論解決了粒子物理學建造標准模型骨架的理論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強力的機制問題。
楊振寧的這個理論,為物理學家們研究粒子物理提供了一座橋梁,沒有這道橋,就沒法順暢的研究粒子物理,有5位科學家用楊米爾斯李理論來解釋強力,諾貝爾獎委員會為了表彰這五位科學家的貢獻,分兩次為這五位科學家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由此可見,楊米爾斯規范場論的地位。
楊振寧主要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凝聚態物理、場論等細分領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物理學中有四大基本力,強核力、弱核力、電磁力、引力,電磁力和引力的研究成果已經有了許多實際應用,這兩大基本力也是常人最容易理解的力,而強核力和弱核力的普及程度就要低很多,也更加難以理解。
⑵ 楊振寧哪一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男,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1945年考取清華大學後赴美留學,歷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院士、委內瑞拉科學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等。 1949年,與恩利克·費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個復合模型。1956年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⑶ 楊振寧拿過幾次諾貝爾獎
楊振寧拿過1次諾貝爾獎。
1950年,楊振寧關於p0衰變的論文以及他和Tiomno關於β衰變中相位因子的論文奠定了他在此領域中的領先地位。1956年,θ-τ之謎是粒子物理學中最重要的難題,當時普遍討論宇稱是否可以不守恆。
楊振寧和李政道從θ-τ之謎這個具體的物理問題走到一個更普遍的問題,提出「宇稱在強相互作用與電磁相互作用中守恆,但在弱相互作用中也許不守恆」的可能,將弱相互作用主宰的衰變過程獨立出來,然後經具體計算,發現以前並沒有實驗證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恆。
他們更指出了好幾類弱相互作用關鍵性實驗,以測試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恆。吳健雄於1956年夏決定做他們指出的幾類實驗中的一項關於60Co β衰變的實驗。
次年1月,他領導的實驗組通過該實驗證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確實不守恆,引起全物理學界的大震盪。因為這項工作,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所獲得的榮譽稱號
1958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5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3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6年,獲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兩所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1997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1999年,被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授予一等榮譽博士學位。
2015年,獲頒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
2015年3月,被台灣大學授予名譽理學博士學位。
2015年3月,被澳門大學授予2014年度榮譽博士學位。
2017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教授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此外,楊振寧還獲得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學院(羅馬教皇學院)院士以及巴西科學院、委內瑞拉科學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學院等多個歐洲和拉丁美洲科學院的院士榮銜,以及多家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2019年12月,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楊振寧
⑷ 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在哪一年
1957年,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為自傲,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由他代表致辭:「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
⑸ 楊振寧得過哪些獎項
楊振寧,男,1922年10月1日(護照上為9月22日)生於安徽合肥,物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2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 ,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2022年被評為「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里程碑性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楊振寧還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⑹ 楊振寧是什麼時候獲得諾貝爾獎的
楊振寧是在1957年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楊振寧創建的理論物理研究室,已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培養的博士中,有人當選院士,有人成為大學副校長,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終身教職。用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的話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畢業了一批人、做出點事」。
清華大學前校長顧秉林對楊振寧做出了高度評價,「楊先生是我國科學工作者的一面旗幟」。顧秉林透露,他任校長時楊振寧推薦了著名計算機專家姚期智來清華任教,為後來清華引進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還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了出來,用於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
⑺ 楊振寧,什麼時候得了諾貝爾學物理獎
1957年 他和李政道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只是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兩人分道揚鏢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說不清誰對誰錯
獲獎的內容:
1956年和李政道一起,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即後來所謂的K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一種衰變成偶宇稱態,一種衰變成奇宇稱態;如果弱衰變過程宇稱守恆,則它們必定是兩種宇稱狀態不同的K介子。但從質量和壽命來看,它們又應是同一種介子。——楊振寧和李政道通過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他們仔細檢查了過去的所有實驗,確認這些實驗並未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提出了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實驗途徑。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因此,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學術界的承認,並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
⑻ 楊振寧1957年獲得什麼獎
楊振寧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與李政道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獲諾貝爾獎的華人之一。主要研究領域為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
主要作品
論文:大約300篇發表於《物理評論》《物理評論通訊》等。
著作:
《論文選集與後記1945-1980》(英文)(佛里門公司,1983)
《楊振寧文集》(中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曙光集》(中文)(簡體版,北京三聯書店;繁體版,八方文化創作室,2008)
2018年5月,楊振寧及其夫人翁帆編著的科學隨筆《晨曦集》出版發行。
此外,還有《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基本粒子發現簡史》《讀書教學四十年》《科學、教育和中國現代化》《科學的品格》《新世紀的科技》《20世紀的物理學》《對稱與物理》等。
⑼ 楊振寧於哪一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於1957年因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安徽省合肥縣人,民國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一九二八年就讀廈門國小、一九三三年就讀北平崇德中學、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萬中學高中二年級、一九四二年西南聯大畢業、一九四四年西南聯大研究所畢業、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聯大附中教學後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一九五七年獲諾貝爾物理獎、一九五八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應紐約州立大學校長托爾邀請籌備創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門、一九六六年離普林斯頓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擔任教授至今。楊氏於一九三八年以高二的同等學歷,考取當時由清華、北大、南開三個大學合並的西南聯大的化學系,後來改念物理系。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恆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學金。他們這項貢獻得到極高評價,被認為是物理學上的里程碑之一。盡管他們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華人」,消息傳來,中國人無不引以為傲。楊振寧也是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為自傲的,那年他們在接受諾貝爾獎金的時候,由他代表致辭,最後一段,他說:「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這就是: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
在教了十七年書之後,楊振寧於一九六六年,離開普林斯頓大學,前往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主持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他認為是自己「走出象牙塔」,重新出發,科學界人士對他再度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抱持期待與樂觀。楊夫人杜致禮女士,出生名門,為杜聿明將軍掌珠,專攻文學,中英文造詣均佳,曾在台灣教過英文,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中文,言談舉止富書卷氣,育子女三人,老大楊光諾電腦工程師,老二楊光宇,化學家,楊又禮,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