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職業暴露什麼意思
職業暴露,是指職業關系將本人暴露在一個危險環境或者處於危險因素之中,從而有可能損害本人生命或者威脅健康的一種情況。
而醫護工作者的職業暴露又分為感染性職業暴露、放射性職業暴露等多種情況。因此,醫護工作者在救助患者的同時,同樣會將他們自身與救助患者處在一樣的危險局面。
除開熟知的醫護工作者之外,在2017年10月份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還公布了許多現如今正處於職業暴露的職業,其中包括了鋼鐵鑄造、油漆工、粉刷匠畫家等多類職業。
(1)物理性職業暴露有哪些擴展閱讀:
職業暴露中發生幾率最高的是在醫院。醫生與患者的近距離接觸使得許多感染性疾病成為了一顆顆隨時可能引爆的炸彈,特別是在患者有意隱瞞病情的情況下。
根據中國疾控預防中心發布的調查顯示,在2000年到2016年這十六年期間就曾有38867名護士在醫護工作中因為針刺、銳器以及污染針等刺傷而面臨職業暴露所帶來的生命危險。
2. 職業暴露最常見的暴露類型是
職業暴露分為感染性職業暴露,放射性職業暴露,化學復性(如消毒劑、某些化學葯品)職業暴露,及其他職業暴露四類。
職業暴露是指由於職業關系而暴露在危險因素中,從而有可能損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種情況;職業暴露是醫務人員感染血源性傳染病最主要的因素,加之經血液傳播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率處於較高水平,更進一步加劇了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風險。
(2)物理性職業暴露有哪些擴展閱讀:
職業暴露有以下預防措施:
1、制訂、實施醫療實驗室安全操作和普遍性防護措施指南。
2、對有關人員(包括醫務人員、警務人員等)加強艾滋病傳播途徑及自我防護的宣傳教育以及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提高他們預防艾滋病的知識水平及自我防護能力,並持正確態度,既不能過度恐懼,也不能無所謂。
3、設有專門的組織和管理系統。
3. 屬於職業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屬於職業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
1、雜訊
2、高溫
3、低氣壓
4、高氣壓
5、高原低氧
6、振動
7、激光
8、低溫
9、微波
10、紫外線
11、紅外線
12、工頻電磁場
13、高頻電磁場
14、超高頻電磁場
職業病危害因素可以分為很多種,主要包括:粉塵因素、化學因素(如有機溶劑類毒物,鉛、錳等金屬毒物等)、物理因素、放射性因素(各種放射性物質)、生物因素(如炭疽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等)和其他因素(金屬煙、井下不良作業條件等)。
(3)物理性職業暴露有哪些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二條規定 :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加速及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廣泛使用,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接觸的職業危害更加多樣、復雜,職業暴露人群日益擴大,職業病新發病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1998年~2017年,我國共報告職業病病例380449例。自2010年以來,我國職業病報告病例數持續高位波動,2016年全國職業病報告病例數首次超過3萬,每年因職業病造成的死亡人數已超過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
在新的職業危害因素不斷出現的背景下,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安全監管總局、全國總工會四部門聯合發布的《職業病分類和目錄》,將職業病分為10大類132種。
4. 職業暴露限制常用單位有
職業暴露的全稱是「職業病危害暴露」,是指由於職業關系而暴露在職業病危害因素中,從而有可能損害健康或引發職業病的狀況。職業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化學類、物理類、生物類等。
化學類職業暴露主要存在於石油加工、脫脂作業、電解車間、焊接作業、噴塗作業、採掘作業等作業場所,可能導致皮膚、肌肉、黏膜、呼吸道和眼部的灼傷、中樞神經系統衰弱、肺部水腫、窒息、昏厥、皮膚腐爛、皮膚炎、過敏反應、癌症等等。比如安全生產事故中的化學品泄漏、有毒有害氣體中毒、有機溶劑中毒、金屬中毒,都是作業人員在工作中沒有得到很好的防護造成的化學危害。
物理類的職業暴露主要是指在缺氧、雜訊超限、極端溫度(高溫或低溫)、非離子輻射與離子輻射、強光、塵埃、玻璃纖維和石英粉塵等作業環境下進行作業的情況。
生物類職業暴露是指作業環境中存在細菌(酵母菌、黴菌斑、黴菌、擔子菌)、昆蟲、無脊椎動物、動物皮屑、花粉等生物危害。生物危害多存在於醫院、餐廳、食品加工廠、公共設施等。
5. 職業暴露級別分為幾級
職業暴露,是指由於職業關系而暴露在危險因素中,從而有可能損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種情況,稱之謂職業暴露。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在從事診療、護理活動過程中接觸有毒、有害物質,或傳染病病原體,從而損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類職業暴露。而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又分感染性職業暴露,放射性職業暴露,化學性(如消毒劑、某些化學葯品)職業暴露,及其他職業暴露。
職業暴露級別
一級暴露:
一、暴露源為體液、血液或者含有體液、血液的醫療器械、物品。
二、暴露類型為暴露源沾染了有損傷的皮膚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時間較短。
二級暴露:
一、暴露源為體液、血液或者含有體液、血液的醫療器械、物品。
二、暴露類型為暴露源沾染了有損傷的皮膚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時間較長;或者暴露類型為暴露源刺傷或者割傷皮膚,但損傷程度較輕,為表皮擦傷或針刺傷。
三級暴露:
一、暴露源為體液、血液或者含有體液、血液的醫療器械、物品。
二、暴露類型為暴露源刺傷或者割傷皮膚,但損傷程度較重,為深部傷口或者割傷物有明顯可見的血液。
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防護分級
醫務人員在對HIV、HBV感染者等傳染病診療過程中,存在著傳染的危險性,需採取正確有效的的防護措施,切斷傳播途徑,防止職業感染。根據從事的醫療活動是否接觸血液和感染性體液的情況,分為三級防護。
一、一級防護
1、為HIV、HBV感染者等傳染病診病人做常規體檢;關懷HIV、HBV感染者等傳染病人,和他們握手、只接觸汗液等不直接接觸血液和感染性體液的情況,採取一級防護: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
2、嚴格遵守標准預防的原則。
3、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各項規章制度。
二、二級防護
1、當醫務人員暴露的皮膚或衣服有可能被血液或其他體液污染時,應採取二級防護:戴口罩、帽子、戴手套、穿隔離衣。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 。
2、嚴格遵守標准預防的原則
3、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各項規章制
三、三級防護
1、當醫務人員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或可能噴濺時:如行手術、穿刺、插管者,應進行三級防護:在二級防護的基礎上戴雙層手套、穿防水隔離衣或防護服、戴防護目鏡或防護面罩。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
2、嚴格遵守標准預防的原則。
3、嚴格遵守消毒隔離的各項規章制。
6. 衛生服務行業的物理性職業暴露包括哪些
【題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醫務人員HIV職業暴露認知調查研究報告
【作者】程良偉 向中雲 邱敏 曾世清 毛業娜 劉源 任玉梅 楊永碧 袁利華
【機構】重慶市南岸區彈子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重慶400061 重慶市南岸區長生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重慶401336
【刊名】《中國性科學》2010年 第6期 13-18頁共6頁
【關鍵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 醫務人員 HIV職業暴露 認知 調查
【文摘】目的:了解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務人員對艾滋病職業暴露預防方面的知識掌握情況,為醫務人員開展預防HIV職業暴露感染提供科學依據。方法:以不記名問卷調查方式,對重慶市南岸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983名醫務人員進行HIV職業暴露認知調查分析。結果:問卷正確率:最低20.69%,最高100.00%,平均66.19%;男67.32%,女65.55%;醫葯衛技人員66.66%,行政後勤人員63.95%;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6.64%,社區衛生服務站64.69%;參加過HIV職業培訓學習者67.44%,沒有參加過HIV職業培訓學習者65.69%;≤20歲63.30%,21歲~者65.67%,31歲~者66.62%,41歲~者67.19%,51歲~者67.15%。艾滋病基本知識65.42%,HIV職業暴露的危險22.34%,HIV職業暴露預防68.53%,HIV職業暴露後處理58.84%。不同分類問卷正確率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顯著性差異。結論:社區醫務人員HIV職業暴露防範知識並不理想,必須進一步加強培訓學習,以便有效的預防HIV職業暴露感染。
7. 職業暴露形式可分為那4類
職業暴露分為感染性職業暴露,放射性職業暴露,化學性(如消毒劑、某些化學葯品)職業暴露,及其他職業暴露四類。
職業暴露指由於職業關系而暴露在危險因素中,從而有可能損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種情況,稱之謂職業暴露。無論重大事故還是小型事故,對事故涉及的職業暴露者在整個處理過程中均應做好保密工作,每一個得到信息的機構或個人均應嚴守秘密。
(7)物理性職業暴露有哪些擴展閱讀:
職業暴露有以下預防措施:
1、制訂、實施醫療實驗室安全操作和普遍性防護措施指南。
2、對有關人員(包括醫務人員、警務人員等)加強艾滋病傳播途徑及自我防護的宣傳教育以及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提高他們預防艾滋病的知識水平及自我防護能力,並持正確態度,既不能過度恐懼,也不能無所謂。
3、設有專門的組織和管理系統。
4、落實好各項防止職業暴露的安全操作和個人防護措施。包括醫療實驗室的布局,安全操作規章,廢棄物的消毒處理,個人防護用品和健康監護等。
出現事故時要及時報告並做好記錄以便及時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