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單晶體和多晶體的形成條件
整塊物質都由原子或分子按一定規律作周期性重復排列的晶體稱為單晶體.
整個物體是由許多雜亂無章的排列著的小晶體組成的,這樣的物體叫多晶體
一般來說多晶體是各向同性的,但單個小晶體仍是各向異性
⑵ 一種物質形成晶體的條件是什麼
分子晶體與原子晶體從微觀上講,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原子晶體的結合力為分子間作用力,亦即范德華力,學生一般可以將其考率成是一種類似於萬有引力那樣的力。而原子晶體則不同,他們之間的結合力是化學鍵,像si這樣的晶體,是靠si的4根鍵與相鄰si結合的,這種分子間作用力遠遠大於范德華力。表現在宏觀性質上,分子晶體熔沸點低,一般硬度也差,而原子晶體的熔沸點則高很多,硬度也很大
順便說下足球烯,所謂足球烯便是近代科學家人工製造的像c60這種由碳環構成的分子,雖然單個c60分子內部結構與原子晶體類似,但c60分子與分子之間卻是有范德華力作用連接的。
⑶ 什麼是物理學的晶體
晶體有三個特徵: (1)晶體有整齊規則的幾何外形; (2)晶體有固定的熔點; (3)晶體有各向異性的特點。 固態物質有晶體與非晶態物質(無定形固體)之分,而無定形固體不具有上述特點。 晶體是內部質點在三維空間成周期性重復排列的固體,具有長程有序,並成周期性重復排列。 非晶體是內部質點在三維空間不成周期性重復排列的固體,具有近程有序,但不具有長程有序。如玻璃。外形為無規則形狀的固體。 晶體的共性 1、長程有序:晶體內部原子在至少在微米級范圍內的規則排列。 2、均勻性:晶體內部各個部分的宏觀性質是相同的。 3、各向異性:晶體中不同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 4、對稱性:晶體的理想外形和晶體內部結構都具有特定的對稱性。 5、自限性:晶體具有自發地形成封閉幾何多面體的特性。 6、解理性:晶體具有沿某些確定方位的晶面劈裂的性質。 7、最小內能:成型晶體內能最小。 8、晶面角守恆:屬於同種晶體的兩個對應晶面之間的夾角恆定不變。 組成晶體的結構微粒(分子、原子、離子)在空間有規則地排列在一定的點上,這些點群有一定的幾何形狀,叫做晶格。排有結構粒子的那些點叫做晶格的結點。金剛石、石墨、食鹽的晶體模型,實際上是它們的晶格模型。 晶體按其結構粒子和作用力的不同可分為四類:離子晶體、原子晶體、分子晶體和金屬晶體。 具有整齊規則的幾何外形、固定熔點和各向異性的固態物質,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基本形式。固態物質是否為晶體,一般可由X射線衍射法予以鑒定。 晶體內部結構中的質點(原子、離子、分子)有規則地在三維空間呈周期性重復排列,組成一定形式的晶格,外形上表現為一定形狀的幾何多面體。組成某種幾何多面體的平面稱為晶面,由於生長的條件不同,晶體在外形上可能有些歪斜,但同種晶體晶面間夾角(晶面角)是一定的,稱為晶面角不變原理。 晶體按其內部結構可分為七大晶系和14種晶格類型。晶體都有一定的對稱性,有32種對稱元素系,對應的對稱動作群稱做晶體系點群。按照內部質點間作用力性質不同,晶體可分為離子晶體、原子晶體、分子晶體、金屬晶體等四大典型晶體,如食鹽、金剛石、乾冰和各種金屬等。同一晶體也有單晶和多晶(或粉晶)的區別。在實際中還存在混合型晶體。 說到晶體,還得從結晶談起。大家知道,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或分子構成的。眾所周知,物質有三種聚集形態:氣體、液體和固體。但是,你知道根據其內部構造特點,固體又可分為幾類嗎?研究表明,固體可分為晶體、非晶體和准晶體三大類。 晶體通常呈現規則的幾何形狀,就像有人特意加工出來的一樣。其內部原子的排列十分規整嚴格,比士兵的方陣還要整齊得多。如果把晶體中任意一個原子沿某一方向平移一定距離,必能找到一個同樣的原子。而玻璃、珍珠、瀝青、塑料等非晶體,內部原子的排列則是雜亂無章的。准晶體是最近發現的一類新物質,其內部排列既不同於晶體,也不同於非晶體。 究竟什麼樣的物質才能算作晶體呢?首先,除液晶外,晶體一般是固體形態 。其次,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或離子具有規律、周期性的排列,這樣的物質就是晶體。 但僅從外觀上,用肉眼很難區分晶體、非晶體與准晶體。那麼,如何才能快速鑒定出它們呢?一種最常用的技術是X光技術。用X光對固體進行結構分析,你很快就會發現,晶體和非晶體、准晶體是截然不同的三類固體。 為了描述晶體的結構,我們把構成晶體的原子當成一個點,再用假想的線段將這些代表原子的各點連接起來,就繪成了像圖中所表示的格架式空間結構。這種用來描述原子在晶體中排列的幾何空間格架,稱為晶格。由於晶體中原子的排列是有規律的,可以從晶格中拿出一個完全能夠表達晶格結構的最小單元,這個最小單元就叫作晶胞。許多取向相同的晶胞組成晶粒,由取向不同的晶粒組成的物體,叫做多晶體,而單晶體內所有的晶胞取向完全一致,常見的單晶如單晶硅、單晶石英。大家最常見到的一般是多晶體。 由於物質內部原子排列的明顯差異,導致了晶體與非晶體物理化學性質的巨大差異。例如,晶體有固定的熔點,當溫度高到某一溫度便立即熔化;而玻璃及其它非晶體則沒有固定的熔點,從軟化到熔化是一個較大的溫度范圍。 我們吃的鹽是氯化鈉的結晶,味精是谷氨酸鈉的結晶,冬天窗戶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飄下的雪花,是水的結晶。我們可以這樣說:「熠熠閃光的不一定是晶體,朴實無華、不能閃光的未必就不是晶體」。不是嗎?每家廚房中常見的砂糖、鹼是晶體,每個人身上的牙齒、骨骼是晶體,工業中的礦物岩石是晶體,日常見到的各種金屬及合金製品也屬晶體,就連地上的泥土砂石都是晶體。我們身邊的固體物質中,除了常被我們誤以為是晶體的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之外,幾乎都是非晶體。晶體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組成晶體的結構粒子(分子、原子、離子)在三維空間有規則地排列在一定的點上,這些點周期性地構成有一定幾何形狀的無限格子,叫做晶格。按照晶體的現代點陣理論,構成晶體結構的原子、分子或離子都能抽象為幾何學上的點。這些沒有大小、沒有質量、不可分辨的點在空間排布形成的圖形叫做點陣,以此表示晶體中結構粒子的排布規律。構成點陣的點叫做陣點,陣點代表的化學內容叫做結構基元。因此,晶格也可以看成點陣上的點所構成的點群集合。對於一個確定的空間點陣,可以按選擇的向量將它劃分成很多平行六面體,每個平行六面體叫一個單位,並以對稱性高、體積小、含點陣點少的單位為其正當格子。晶格就是由這些格子周期性地無限延伸而成的。空間正當格子只有7種形狀(對應於7個晶系),14種型式。它們是簡單立方、體心立方、面心立方;簡單三方;簡單六方;簡單四方、體心四方;簡單正交、底心正交、體心正交、面心正交;簡單單斜、底心單斜;簡單三斜格子等。晶格的強度由晶格能(或稱點)。
⑷ 晶體生長的途徑
晶體是在物相的轉變過程中形成的。如果將物質按氣相、液相和固相劃分,則從相轉變的角度看,晶體的形成途徑也便有3種。
1.由氣相轉變為晶體
當某些氣體處於過飽和蒸氣壓或過冷卻溫度條件時,可直接轉變為晶體。從火山口噴發出來的含硫氣體通過凝華作用形成自然硫晶體;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冬季玻璃窗上凝結成冰花,都是由氣相轉變為晶體的例子。自然界中此類例子並不多見。
2.由液相轉變為晶體
液相有熔體和溶液兩種基本類型。當溫度下降到低於熔體的熔點(即過冷卻)或當溶液達到過飽和時,可結晶形成晶體。例如,高溫熔融態的岩漿,隨著溫度的降低,可依次結晶出橄欖石、輝石等礦物晶體。鹽湖中的溶液因蒸發作用而達到過飽和可結晶出石鹽、硼砂等礦物晶體。工業上的各種鑄錠和化學葯品的製作都是液相轉變為晶體的實例。這是自然界和工業上最常見的一種晶體形成方式。
3.由固相轉變為晶體
固相物質有晶態和非晶態兩種。對於非晶態的固體,由於其內部質點不具有規則排列的特點,相對於晶體來說其內能較大而處於不穩定狀態,因此非晶態的固體可以自發地向內能更小、更穩定的晶體轉化。自然界的火山玻璃經過漫長地質年代的演化可以形成細小的長石或石英雛晶是最典型的由固相轉變為晶體的實例。
除了非晶態的固體可以轉變為晶體以外,一些早期形成的晶體,當其所處的物理化學條件改變到一定程度時,原晶體賴以穩定的條件消失,其內部質點就要重新進行排列而形成新的結構,從而使原來的晶體轉變成了另外一種晶體。由一種晶體轉變為另外一種晶體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同質多象轉變 某種晶體在熱力學條件改變時轉變為另外一種在新條件下穩定的晶體,新晶體與原晶體成分相同,但結構不同,這就是同質多象轉變。例如,在一個大氣壓573℃以上,SiO2可形成高溫β-石英;而在573℃以下,高溫β-石英可轉變為結構不同的低溫a-石英。
固溶體分解 固溶體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形成的類似於溶液的一種均一相的結晶相固體。當溫度下降時,固溶體內部物質之間的相容性下降,從而使它們各自結晶形成獨立的晶體,這就是固溶體的分離現象。例如,閃鋅礦(ZnS)和黃銅礦(CuFeS2)在高溫條件下,可按一定比例形成均一相的固溶體,而在低溫時就分離成為閃鋅礦(ZnS)和黃銅礦(CuFeS2)兩種礦物晶體。
再結晶作用 再結晶作用是指在溫度和壓力的影響下,通過質點在固態條件下的擴散,由細粒晶體轉變成粗粒晶體的作用。在這一作用過程中,沒有新晶體的形成,只是原來晶體的顆粒由小變大。例如,由細粒方解石組成的石灰岩在與岩漿岩接觸時,受到熱力烘烤作用,細粒方解石結晶成粗粒方解石晶體,石灰岩變質為大理岩。
⑸ 晶體的定義在物理,化學中的說法不一啊!!
一般來說(就是在一般的情況下比較,沒說「一定」)原子晶體,分子晶體,離子晶體,金屬晶體,非金屬晶體,的熔沸點高低比較一下排成隊列應該是:原子晶體>離子晶體>分子晶體.各種金屬晶體之間熔點相差大,不容易比較.你寫的"非金屬晶體",在化學的"晶體"中,沒有這個分類.化學中的晶體總共有:原子晶體,離子晶體,金屬晶體,分子晶體,混合晶體(如:石墨)
①離子晶體:離子所帶的電荷數越高,離子半徑越小,則其熔沸點就越高。
②分子晶體:對於同類分子晶體,式量越大,則熔沸點越高。HF、H2O、NH3等物質分子間存在氫鍵。
③原子晶體:鍵長越小、鍵能越大,則熔沸點越高。
(3)常溫常壓下狀態
①熔點:固態物質>液態物質
②沸點:液態物質>氣態物質
定義: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分子間作用力(范德瓦爾斯力):影響因素:大小與相對分子質量有關。
作用:對物質的熔點、沸點等有影響。
①、定義:分子之間的一種比較強的相互作用。
分子間相互作用
②、形成條件:第二周期的吸引電子能力強的N、O、F與H之間(NH3、H2O)
③、對物質性質的影響:使物質熔沸點升高。
④、氫鍵的形成及表示方式:F-—H•••F-—H•••F-—H•••←代表氫鍵。
⑤、說明:氫鍵是一種分子間靜電作用;它比化學鍵弱得多,但比分子間作用力稍強;是一種較強的分子間作用力。
定義:從整個分子看,分子里電荷分布是對稱的(正負電荷中心能重合)的分子。
非極性分子
雙原子分子:只含非極性鍵的雙原子分子如:O2、H2、Cl2等。
舉例:只含非極性鍵的多原子分子如:O3、P4等
分子極性
多原子分子: 含極性鍵的多原子分子若幾何結構對稱則為非極性分子
如:CO2、CS2(直線型)、CH4、CCl4(正四面體型)
極性分子: 定義:從整個分子看,分子里電荷分布是不對稱的(正負電荷中心不能重合)的。
舉例
雙原子分子:含極性鍵的雙原子分子如:HCl、NO、CO等
多原子分子: 含極性鍵的多原子分子若幾何結構不對稱則為極性分子
如:NH3(三角錐型)、H2O(折線型或V型)、H2O2
⑹ 礦物晶體是如何形成的
晶洞是礦物晶體棲身的最佳「洞房」,多數晶洞中往往是多種礦物共生的,而共同生長在同一洞穴中的多種礦物不僅外部形態截然不同,而且它們的化學組份和物理特性都大相徑庭 即使是同一種礦物的晶體,雖然第一眼看上去似乎晶形一致,沒有什麼差別,但是一個細致入微的觀察者馬上就會發現,它們之間竟然會存在那麼多的不同點 :不僅晶體各部分的比例相差甚遠,而且連顏色和光澤也差別明顯。決定礦物晶體的大小的因素很多,首先要有足夠多的礦化溶液,而且溶液中所含的礦化元素同樣應達到必需的量,在這些條件具備的前提下,生長速度就是決定性的因素了。一般來說,礦化溶液催生的晶芽生長速度越慢,生成較大型晶體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則只能生成較小的礦物晶體。
大自然有時像個情緒變化無常的孩子,因此生長在自然界中的礦物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例如,一些本來已經發育生成的礦物晶體受到含有其他元素的溶液侵蝕,結果發生變異,出現混生的假晶現象 :原來業已成礦的晶體形態猶存,但該礦物晶體的內部構造和化學組份已經發生本質的變化,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新礦物了。也就是說,雖然從外部晶形特徵看還是最早形成的老礦物,但這只是表面假象而已,從本質上看,它早已被新礦物取而代之
每一塊礦物晶體都是神奇的大自然創造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無論是內部結構,還是外表特徵都或多或少的帶有它獨具的不可復制的典型特色。地下深處的岩漿、熱液與岩層地塊的擠壓、升落,伴隨著億萬年的地質孕育,促使各種自然元素的相互組合、蛻變,造就了美輪美奐的礦物晶體。她們正靜待著有心人去發現
⑺ 晶體的定義是什麼
晶體(crystal)即是物質的質點(分子、原子、離子)在三維空間作有規律的周期性重復排列所形成的物質。
從宏觀上看,晶體都有自己獨特的、呈對稱性的形狀,如食鹽呈立方體;冰呈六角稜柱體;明礬呈八面體等。晶體在不同的方向上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如機械強度、導熱性、熱膨脹、導電性等,稱為各向異性。
晶體的簡介。
晶體內部結構中的質點(原子、離子、分子、原子團)有規則地在三維空間呈周期性重復排列,組成一定形式的晶格,外形上表現為一定形狀的幾何多面體。組成某種幾何多面體的平面稱為晶面,由於生長的條件不同,晶體在外形上可能有些歪斜,但同種晶體晶面間夾角是一定的,稱為晶面角不變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