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光傳播的速度是每秒多少千米
光傳播的速度是每秒300000千米
② 太陽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多少 千米 每秒
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目前公認值為C=299 792 458 米/秒 一般四捨五入為3x10⑻米/秒,是最重要的物理常數之一。
光速與觀測者相對於光源的運動速度無關。物體的質量將隨著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當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時,它的動質量將趨於無窮大,所以質量不為0的物體達到光速是不可能的。
只有靜質量為零的光子,才始終以光速運動著。光速與任何速度疊加,得到的仍然是光速。真空中的光速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常量。
作用:當某物體運動速度相對於另一物體接近光速,某物體的時間相對於另一物體減慢,時間變化符合洛倫茲變換。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通過衛星和地面天文台觀測日食的同一時間位置的不同得以證實)光速是目前已知的最大速度,物體達到光速時動能無窮大,所以按當前人類的認知來說達到光速不可能,所以光速、超光速的問題不在物理學討論范圍之內。
自20世紀初起,我們的理論一直受制於愛因斯坦驗證的光速極限,即每秒186282英里(約合每秒30萬公里)。即使我們把宇宙飛船加速到這一速度,到達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統半人馬座阿爾法星(距離我們大約4.3光年)並返回,也需要近十年時間。此外,宇宙飛船本身還要考慮能量限制。
③ 請問光的速度是每秒多少千米,合多少米
半徑
光速
光波或電磁波在真空或介質中的傳播速度。
真空中的真空速度是一個重要的物理常數。國際公認的數值是C=299792458米每秒。義大利物理學家G。伽利略已經提出了這一點,並試圖通過實驗進行測試,但由於太粗糙而沒有成功。1676年,丹麥天文學家O.c.羅默的恆星進入了時間變化,證實了光是以有限的速度傳播的。1727年,英國天文學家J。Braceli利用恆星來估計光速值C=303000公里每秒。
④ 請問光的速度是每秒多少千米,合多少米
光速是指光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1975年第15屆國際計量大會決議採用的光速值c=299792.458±0.001千米/秒。這是指光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因為介質對於光的傳播速度的影響很大,在折射率不同的透明介質中,只要以真空中的光速除以該介質相對於真空的折射率即可。例如假設玻璃相對於真空的折射率為1.4,則玻璃中的光速=299792.458±0.001千米/秒/1.4
=214137.470±0.001千米/秒。
折射率是指光從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入射角(入射光線與法線的交角)的正弦值與折射角(折射光線與法線的交角)的正弦值的比值。
另外,光的波長,就是該光的波頻對於相同的兩介質之間的折射率的影響也很大,但是不管是什麼頻率的光,它在真空中的速率是一定的,而在其他介質中的光速則可以通過測定折射率計算。
3*10^5 km/s
3*10^8 m/s
⑤ 光一秒走多少千米
2.99792458×10^5km。
光(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公認值為c=2.99792458×10^8m/s。
或2.99792458×10^5km/s)(精確值),是最重要的物理常數之一。
(5)光的速度每秒多少千米物理擴展閱讀:
它與觀測者相對於光源的運動速度無關,即相對於光源靜止和運動的慣性系中測到的光速是相同的。物體的質量還跟它運動的速度有關(前提是物體的速度要相當大,能跟光速能比較,比如說光速的1/4),物體的質量將隨著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當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時,它的質量將趨於無窮大,所以有質量的物體達到光速是不可能的。只有靜止質量為零的光子,才始終以光速運動著。光速與任何速度疊加,得到的仍然是光速。速度的合成不遵從經典力學的法則,而遵從相對論的速度合成法則。
當某物體運動速度相對於另一物體接近光速,某物體的時間相對於另一物體減慢,時間變化符合洛倫茲變換。(20世紀70年代通過衛星和地面天文台觀測日食的同一時間位置的不同得以證實)光速是目前已知的最大速度,物體達到光速時動能無窮大,所以按當前人類的認知來說達到光速不可能,所以光速、超光速的問題不在物理學討論范圍之內。
⑥ 請問光的速度是每秒多少公里
答: 國際公認值為 c=299792458米/秒 。
1、17 世紀前人們以為光速為無限大,義大利物理學家G.伽利略曾對此提出懷疑,並試圖通過實驗來檢驗,但因過於粗糙而未獲成功。1676年 ,丹麥天文學家O.C.羅默利用木星衛星的星蝕時間變化證實光是以有限速度傳播的。
2、1727年,英國天文學家J.布拉得雷利用恆星光行差現象估算出光速值為c=303000千米/秒。
3、1849年 ,法國物理學家 A.H.L. 菲佐用旋轉齒輪法首次在地面實驗室中成功地進行了光速測量 , 最早的結果為c=315000千米/秒。1862年 ,法國實驗物理學家 J.-B.-L.傅科根據 D. F. J. 阿拉戈的設想用 旋轉 鏡法測得光速為 c =(298000±500)千米/秒。
4、19世紀中葉J.C.麥克斯韋建立了電磁場理論,他根據電磁波動方程曾指出,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等於靜電單位電量與電磁單位電量的比值,只要在實驗上分別用這兩種單位測量同一電量(或電流),就可算出電磁波的波速。
5、1856年,R.科爾勞施和W.韋伯完成了有關測量,麥克斯韋根據他們的數據計算出電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速值為 3.1074×105千米/秒 ,此值與菲佐的結果十分接近,這對人們確認光是電磁波起過很大作用。
6、1926年 ,美國物理學家 A.A. 邁克耳孫改進了傅科的實驗,測得c=(299796±4)千米/秒 ,他於1929年在真空中重做了此實驗,測得c=299774千米/秒 。後來有人用光開關(克爾盒)代替齒輪轉動以改進菲佐的實驗,其精度比旋轉鏡法提高了兩個數量級。7、1952年,英國實驗物理學家K.D.費羅姆用微波干涉儀法測量光速,得c=(299792.50±0.10)千米/秒 。 此值於1957年被推薦為國際推薦值使用 ,直至1973年。
1972年 ,美國的 K.M.埃文森等人直接測量激光頻率γ和真空中的波長λ,按公式c=γλ算得c=( 299792458 ±1.2 )米/秒 。
8、1975年第15屆國際計量大會確認上述光速值作為國際推薦值使用。1983年17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米的新定義 ,在這定義中光速 c= 299792458 米/秒為規定值 ,而長度單位米由這個規定值定義。既然真空中的光速已成為定義值,以後就不需對光速進行任何測量了。
⑦ 光的傳播速度為每秒鍾多少千米
光的傳播速度約為每秒鍾300000千米
光速
光(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2013年公認值為C=299 792 458 米/秒(精確值)
一般四捨五入為3x10⑻米/秒,是最重要的物理常數之一。
17世紀以前,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都認為光速是無限大的,宇宙恆星發出的光都是瞬時到達地球。伽利略首先對此提出懷疑,他於1607年在兩山頂間做實驗測光速,由於光速太大而實驗裝置又太簡陋,未獲成功。1676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默,利用天文觀測,首次成功測量了光速。1849年法國科學家斐索在實驗室里,用巧妙的裝置首次成功地在地面上測出了光速。1973年美國標准局的埃文森採用激光方法利用頻率和波和測定光速為(299792 485+1.2)米/秒。經1975年第15屆國際計量大會確認,上述光速作為國際推薦值使用。1983年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上通過米的新定義為「真空」中光在1/299 792 458秒時間間隔內行程的長度。
⑧ 光的傳播速度每秒是多少
真空中的光速是最古老的物理常量之一。伽利略曾經議,使光行一段7.5千米的路程以測定其速度,但因所用的設備不完善而未成功。
1676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邁第一次提出了有效的光速測量方法——利用木星衛星的成蝕。惠更斯根據羅邁提出的數據和地球的半徑,第一次計算出了光的傳播速度約為200000千米/秒;1728年,英國天文學家布拉德雷得出光速為310000千米/秒;1849年,法國人菲索測得光速是315000千米/ 秒;1850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測出光速是298000千米/秒;1874年,考爾紐測得光速為299990千米/秒。
接下來是以光速測定為終身目標的是邁克耳孫。邁克耳孫1873年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並留校教物理和化學。大約在5年後,開始進行光速的測量工作,隨後游學歐洲,在德國和法國學習光學。回國後離開海軍成為凱斯學院物理學教授。邁克耳孫因為精密光學儀器和和藉助這些儀器進行的光譜學和度量學的研究工作作出的貢獻獲得190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邁克耳孫自己設計了旋轉鏡和干涉儀,用以測定微小的長度、折射率和光波波長。1879年,他得到的光速為299910±5千米/秒;1882年,他得到的光速為299853±6千米/秒。這個結果被公認為國際標准,沿用了40年。邁克耳孫最後一次測量光速在加利福尼亞兩座相差35千米的山上進行的,光速測量精確度最後達到了299798±4千米/秒。他就在這次測量過程中中風,於1931年去世。
在激光得以廣泛應用以後,開始利用激光測量光速。其方法是測出激光的頻率和波長,應用c=λν計算出光速c,目前這種方法測出的光速是最精確的。根據1975年第15屆國際計量大會決議,把真空中光速值定為
c=299,792485±0.001km/s
在通常應用多取c=3×10^8米/秒。
⑨ 光的速度是多少公里每秒
1952年,英國實驗物理學家K.D.費羅姆用微波干涉儀法測量光速,得c=(299792.50±0.10)千米/秒
⑩ 光傳播的速度是每秒多少千米
光的傳播速度約為每秒鍾300000千米
光速
光(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2013年公認值為C=299 792 458 米/秒(精確值)
一般四捨五入為3x10⑻米/秒,是最重要的物理常數之一。
17世紀以前,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都認為光速是無限大的,宇宙恆星發出的光都是瞬時到達地球。伽利略首先對此提出懷疑,他於1607年在兩山頂間做實驗測光速,由於光速太大而實驗裝置又太簡陋,未獲成功。1676年丹麥天文學家羅默,利用天文觀測,首次成功測量了光速。1849年法國科學家斐索在實驗室里,用巧妙的裝置首次成功地在地面上測出了光速。1973年美國標准局的埃文森採用激光方法利用頻率和波和測定光速為(299792 485+1.2)米/秒。經1975年第15屆國際計量大會確認,上述光速作為國際推薦值使用。1983年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上通過米的新定義為「真空」中光在1/299 792 458秒時間間隔內行程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