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蘋果10核與20核CPU的差別
1、20核的cpu比10核的快。
2、20核要比10核的佔用率低,減少卡頓的發生。
3、20核比10核的用電量功耗大。
『貳』 英特爾i9處理器性能怎麼樣
i9-7920X,12核24線
i9-7900X,10核20線
i9-7820X,8核16線
i9-7800X,6核12線
都是不鎖頻的,只不過按照這個睿頻一般也超不到哪裡去。
其實core i9就是伺服器版Xeon E5幾個核心數多的版本加了核顯而已。。。
英特爾i9處理器性能足夠好,這個沒的說,可是那個價格嘛。。。
『叄』 最強游戲性能,英特爾第十代酷睿處理器首發評測
經過著漫長的等待,英特爾終於在2020年4月底正式發布了代號為Comet Lake-S的第十代酷睿處理器桌面版,雖然第十代酷睿依舊採用了14nm++工藝與Skylake微架構,但在規格方面相比第九代酷睿Coffee Lake-S Refresh有了全方位的增強,致力於給廣大玩家提供更好的台式機使用體驗。
具體來看,第十代酷睿中定位於旗艦的酷睿i9系列又增加了兩個核心,提供了10核心20線程的規格,主流高端級別的酷睿i7系列為8核心16線程、中端主力酷睿i5系列為6核心12線程,低端的酷睿i3也升級為4核心8線程;值得注意的是,十代酷睿雖然全面提高了規格,但官方指導零售價卻沒有大幅上漲,基本做到了與前代產品相當,升級還算是比較有誠意的。此外,英特爾依舊在十代酷睿產品線中提供了後綴為「F」或」KF」的無核顯型號,讓使用獨顯的游戲玩家在攢機時能夠享受到更好的性價比。
第十代酷睿i9系列的晶元透視圖,可以看到完整的10個核心,這已經逐步接近Ringbus環形匯流排的極限了。
作為對比,下圖為代號Kaby Lake-S的旗艦型號酷睿i7-7700K,14nm+工藝,一共擁有4個Skylake微架構核心。
在第十代酷睿中,定位高端的酷睿i7和酷睿i9支持英特爾睿頻加速MAX技術3.0,這項技術是由HEDT平台的酷睿X至尊系列處理器下放而來,能夠識別晶元中體質最佳的兩顆核心,從而進一步提高單核、雙核的睿頻頻率,也正因為有了這項技術的加持,酷睿i7-10700K可以達到5.1GHz的睿頻,酷睿i9-10900K則可達到5.2GHz。
此外,第十代的酷睿i9系列除了支持睿頻加速MAX技術3.0以外,還額外支持了「Thermal Velocity Boost」熱速度加速功能,在溫度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睿頻頻率進一步提升,其中酷睿i9-10900K/KF能達到單核心睿頻5.3GHz、全核心睿頻4.9GHz的驚人頻率!酷睿i9-10900/10900F也可達到單核5.2GHz、全核心4.6GHz。
除了增加最新的睿頻技術以外,第十代酷睿處理器也對手動超頻的玩家更加友好,新版Extreme Tuning Utility(XTU)軟體增加了很多新特性,例如每個核心單獨開啟/禁用超線程、支持PEG/DMI超頻、增強形的電壓/頻率曲線控制、核顯調整等新特性,讓高端玩家擁有更多的調試空間,通過手動超頻來壓榨出處理器的極限性能。下圖為6.5.2.38版本的XTU界面。
可以對頻率、電壓、電流、PL1、PL2等選項進行調節。
核顯頻率與電壓控制選項。
新加入的增強形的電壓/頻率曲線控制功能,可分別設定不同頻率下的電壓,讓動態超頻變得更加靈活。
第十代酷睿處理器在核心/線程數量上進行了增強,同時在睿頻上也變得更高了,帶來性能提升的代價就是功耗與發熱的增長,更不要說手動極限超頻會帶來更恐怖的發熱量了。對此第十代酷睿處理器種的部分型號,例如頻率最高的酷睿i9-10900K就改進了封裝方式,使用了薄晶元設計,釺焊導熱材料也進行了加厚,以應對高頻高功耗帶來的散熱壓力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第十代酷睿處理器採用了全新的LGA 1200介面,需要搭配新的400系列晶元組主板使用,不與原本的300系列晶元組主板相兼容。Z490晶元組與Z390晶元組相比,變化並不是特別大,同樣是DMI 3.0匯流排、提供24條PCI-E 3.0通道、6個SATA 6 Gb/s介面等拓展;新增加了對2.5G 英特爾乙太網連接I225 (Foxville)、與使用CNVi的集成英特爾Wi-Fi 6 AX201 (Gig+) 的支持。據了解,各大品牌定位中高端的Z490晶元組主板會隨著第十代酷睿的同步首發,主流級B460晶元組主板會在稍晚時刻發售。
目前筆者拿到了旗艦型號酷睿i9-10900K與定位於中高端市場的酷睿i5-10600K兩款產品。通過實拍圖,對比酷睿i9-9900KS,我們可以看到,全新的第十代酷睿處理器正面防呆插口位置、與底部電容結構都有了明顯不同,想要通過「魔改」上LGA 1151介面主板點亮,難度無疑是非常大,幾乎不可能做到。
CPU-Z 1.92版本和AIDA64 v6.25.5400版本已經能夠較為准確的識別出兩款新處理器的參數信息。
看一下處理器的規格對比,酷睿i9-10900K相比上代旗艦酷睿i9-9900K,又增加了2個核心與4MB三級緩存,同時在睿頻加速MAX技術3.0與TVB技術的加持下達到了5.3GHz的睿頻,比酷睿i9-9900K的5.0GHz要更高。
在結合海外$488/國內4299人民幣的盒裝首發指導價,酷睿i9-10900K將與AMD銳龍9 3900X進行正面競爭,銳龍9 3900X採用了TSMC 7nm工藝與Zen2微架構,擁有12核心24線程的規格,最高加速頻率為4.6GHz,是AMD在高端消費級市場的主力型號。
再來看酷睿i5-10600K,對比上代的中端主力酷睿i5-9600K/KF,全新的酷睿i5-10600K不但睿頻更高、緩存容量更大以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加入了對超線程技術的支持;因此從規格上來看,酷睿i5-10600K已經能與第八代酷睿處理器中的旗艦型號酷睿i7-8700K平起平坐了。
本次測試的處理器為酷睿i9-10900K與酷睿i5-10600K,並同步測試了酷睿i9-9900K、酷睿i7-8700K、酷睿i5-9600KF、銳龍9 3900X等熱門型號的成績來與之進行對照。為了各個處理器能夠將性能發揮最大化,筆者在測試前搭建了頂級的平台。
顯卡方面,筆者使用了映眾GeForce RTX 2080 Ti 黑金至尊OC版,並將NVIDIA驅動更新至445.87版本,以避免圖形性能成為拖累平台游戲幀數的瓶頸。內存使用了芝奇皇家戟16GB DDR4套條,頻率為3600MHz,時序C16。
而在主板方面,使用了技嘉Z490 AORUS MASTER進行搭配全新處理器,作為技嘉AORUS系列新品的次旗艦型號,技嘉Z490 AORUS MASTER在堆料方面毫不含糊,擁有恐怖的14相供電(倍相),單項可以提供高達90A電流、鉭電容陣列也沒有落下,能夠將酷睿i9-10900K的性能完美釋放。
LGA 1200介面,支持第十代酷睿處理器Comet Lake-S,不出意外的話也可以兼容代號為Rocket Lake-S的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未來有一定的升級空間。
第二代堆棧式散熱鰭片+第二代直觸式熱管的設計,能夠將VRM、M.2 SSD等部位的溫度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保證平台在高負載下平穩運行。
正面提供了3組搭載散熱片的高速NVMe M.2插槽與3個PCI-E插槽,安裝很方便。
背部的IO部分,提供了Q-FLASH按鈕、清除CMOS數據按鈕、Intel® WiFi6 802.11ax + BT 5模塊、1個HDMI插座、1個支持USB 3.2 Gen 2的Type-C介面、3個USB 3.2 Gen 2 Type-A介面(紅色)、2個USB 3.2 Gen 1介面、4個USB 2.0/1.1介面、1個RJ-45網線介面、1個數字光纖輸出介面、與音頻模塊等,提供了非常好的連接性與拓展性。
相比前代產品,技嘉Z490 AORUS MASTER從BIOS界面也有了一定的改進。EASY MODE模式的界面變得更加直觀。
按住F2進入ADVANCED MODE進階模式後,玩家可對主板、處理器、內存等進行較深入的調節調節與設置。
由於酷睿i9-10900K擁有10核心20線程,功耗與發熱變得比前代產品更大,而TVB睿頻(單核5.3GHz、全核4.9GHz)的輸出條件又和處理器當前的溫度息息相關,因此想要完美釋放性能,除了供電出色的主板以外,一款強大的散熱器也是必不可少的。
EK作為中高端分體式水冷的代表品牌,在2015年推出了捕食者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而在今年3月又對旗下的一體式水冷產品線進行了更新,命名為EK AIO系列,共有120/240/360三種冷排規格,為了壓制住酷睿i9-10900K,筆者使用了360冷排的旗艦型號EK AIO 360 D-RGB 。
EK AIO 360 D-RGB擁有專業分體式水冷中常用的高性能離心泵,相比與傳統一體式水冷散熱器中的水泵,能夠提供更大的水量。水泵外殼整體採用PETG高透亮材料,並支持D-RGB燈效,兼容各個主流品牌主板的燈光控制功能,點亮後非常炫酷。水冷管道為FEP高分子材料,並通過加強的編制網襯進行加固,降低了漏液的風險,讓使用壽命變得更長。
三個Vardar S風扇,轉速為550-2200RPM±10%,最大風壓43Pa,最大噪音38.4dBA。
CPU-Z是一款家喻戶曉的CPU檢測軟體,是檢測CPU使用程度最高的一款軟體,自帶的Benchmark能准確的判斷CPU的多核性能和單核性能。本次測試採用的CPU-Z版本號為1.92.0。
在V17版本的測試中,酷睿i9-10900K充分發揮了超高睿頻的優勢,單核性能超過610分,遙遙領先於直接競品銳龍9 3900X;多核性能方面,酷睿i9-10900K也達到了7500分以上,相比酷睿i9-9900K提高巨大,很接近12核心的銳龍9 3900X了。而酷睿i5-10600K憑借高主頻+超線程的特性,全面超越了酷睿i5-9600KF,相比酷睿i7-8700K也略強一些。
Geekbench5是一個兼容多平台的綜合性測試工具,可以支持Mac、Windows、Linux等多個系統,主要可以考察CPU和內存系統的運算能力,是著名的跨平台測試軟體之一。
測試的結果與CPU-Z基本類似,酷睿i9-10900K在單核分數上領先酷睿i9-9900K,多核分數接近銳龍9 3900X。而酷睿i5-10600K也同樣完成了對酷睿i7-8700K的小幅超越。
國際象棋是一款經典的測試軟體,用它來衡量對比不同CPU的運算能力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單核分數方面,睿頻最高的酷睿i9-10900K再一次獲得了第一,而由於國際象棋最大隻支持16個線程,因此12核心24線程的銳龍3 3900X表現一般,酷睿i9-10900K相比酷睿i9-9900K在多核分數方面的提升也並不算大。
SuperPi是一款測試圓周率計算速度的軟體,考驗處理器的單核心性能。酷睿i9-10900K憑借著最高達睿頻,沒有爭議的獲得了第一名。與此同時酷睿i5-10600K相比酷睿i5-9600K、酷睿i7-8700K也有一定幅度的提升。
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 (XTU)不但可以調節處理器的電壓、倍頻、電流等設置,還自帶了一個Benchmark用於測試性能。在XTU自帶的測試中,分數基本可以隨著頻率/核心數的增長而線性提高,酷睿i9-10900K相比酷睿i9-9900K提高了接近25%,酷睿i5-10600K相比酷睿i7-8700K也有5%左右的提升。
3DMark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游戲顯卡測試軟體,目前已經發布了多個版本,其中的物理分數對於衡量CPU性能來說有一定參考意義,筆者測試了Fire Strike、Time Spy、Time Spy Extreme三個場景。
可以看到,隨著核心/線程數增長,以及頻率的提高,無論是哪個場景的測試,酷睿i9-10900K、酷睿i5-10600K相比與前代產品酷睿i9-9900K、酷睿i5-9600KF,都有了巨大幅度的分數增長。具體來看,在Fire Strike與Time Spy Extreme兩個場景中,酷睿i9-10900K的分數已經和擁有更多核心數量的銳龍9 3900X基本持平。而在Time Spy測試中,酷睿i9-10900K則完成了對銳龍3 3900X的超越。可見超高的睿頻,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彌補核心數量的劣勢。
Sisoftware Sandra是一套功能強大的系統分析評比工具,可以對處理器進行全面的測試。
在算數處理器測試中,酷睿i9-10900K的總體本地功效高達421.29GOPS,比銳龍9 3900X的415.83GOPS也還要略高一些。在多媒體處理器中,酷睿i9-10900K的總體多媒體功效達到了1.2GPixel/s,略低於銳龍9 3900X,但相比酷睿i9-9900K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酷睿i5-10600K再此項測試中也沒什麼好說的,大幅領先於酷睿i5-9600KF,達到了與酷睿i7-8700K相當的水平。
AIDA64是一款非常強大的測試軟硬體系統信息的工具。它可以詳細的顯示出PC的每一個方面的信息。AIDA64不僅提供了諸如協助超頻,硬體偵錯,壓力測試和感測器監測等多種功能,而且還可以對處理器,系統內存和磁碟驅動器的性能進行全面測試評估。本次測試筆者使用了最新的v6.25.5400版本(不同版本的測試分數,不能進行直接對照)。
從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酷睿i9-10900K和酷睿i9-10600K總體來看相比前代產品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中酷睿i9-10900K在CPU Queen、CPU SHA3、FP32 Ray-Trace、FP64 Ray-Trace等項目中擊敗了核心數量更多的銳龍9 3900X,酷睿i5-10600K的各項測試成績則小幅超越了酷睿i7-8700K,基本符合預期。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經過反復測試,筆者發現CPU PhotoWorxx項目對多核多線程的優化並不好,酷睿i5-9600KF在這個項目中的得分異常之高,超過規格更高的產品。
而在內存性能方面,6款處理器的讀寫速度基本出意一個水平,可能是由於在RingBus環形匯流排上又增加了2個核心的緣故,酷睿i9-10900K的內存延遲相比其他四款酷睿有了小幅增加,當然相比於銳龍9 3900X還是有巨大的優勢。
WinRAR是一款經典的壓縮與解壓縮軟體,支持絕大多數格式。目前更新至5.90版本(不同版本的測試分數,不能進行直接對照),在自帶的基準測試中,酷睿i9-10900K相比酷睿i9-9900K提升非常大,戰勝了銳龍9 3900X。
7-Zip是一款完全免費而且開源的壓縮軟體,在當今也非常流行。雖然酷睿i9-10900K相比酷睿i5-10600K提升很大,但依舊不能戰勝銳龍9 3900X。
Cinebench R15和R20是兩款常用的benchmark,代表了使用Cinema 4D軟體的渲染能力,根據以往測試經驗,AMD銳龍處理器在這兩個測試中擁有更好的執行效率。所以哪怕酷睿i9-10900K增加了2個核心,並進一步提高了頻率,但相比銳龍9 3900X依舊有較大的差距。
V-Ray是由專業的渲染器開發公司CHAOSGROUP開發的渲染軟體,是目前業界最受歡迎的渲染引擎之一,再此項測試中,酷睿i9-10900K相比酷睿i9-9900K提升很大,分數達到了銳龍9 3900X的95%左右。
在另一項渲染測試POV-Ray Benchmark中,酷睿i9-10900K與酷睿i5-10600K相比自家前代產品的提升同樣不小。
而在x265 HD benchmark中,酷睿i9-10900K和銳龍9 3900X打成了平手,結果令人驚喜。
作為專為面向游戲玩家的產品,游戲性能自然是第十代酷睿處理器的突出賣點了,下面我們將通過《戰爭機器5》《F1 2018》《奇異小隊》《古墓麗影:暗影》《全面戰爭:三國》《僵屍世界大戰》《孤島驚魂5》等多款具有代表性的3A大作,來測試酷睿i9-10900K與酷睿i9-10600K的實際游戲表現。
測試期間所有游戲均採用1080P解析度運行,並將畫質調整為最高,顯卡驅動更新至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445.87版本。
通過以上測試結果,我們可以看到,由於酷睿i9-10900K在絕大部分游戲中都可以壓制住直接競品銳龍9 3900X,對比自家上代旗艦酷睿i9-9900K,由於酷睿i9-10900K的單核/全核睿頻都更高,因此在平均幀率上也有一定幅度的優勢。
至於酷睿i5-10600K,它的游戲性能也比酷睿i5-9600KF要強出一些,相比酷睿i9-10900K也不會差太多。尤其是超線程的加入,使其運行對多核優化較好的3A大作時,也不會因為佔用過高而產生瓶頸。
由於第十代酷睿處理器相比前代產品在工藝和微架構兩個方面都沒有質的升級,只是通過增加核心/線程、提高頻率來獲得性能提升,這樣做的代價就是功耗進一步飆升。在26℃的室內,默認頻率/電壓設置下,酷睿i9-10900K在運行FPU烤機時,單處理器的功耗就已經達到了220W以上,比酷睿i9-9900K的FPU滿載功耗還要高,不過可能是因為採用了薄晶元+厚釺焊導熱的封裝設計,因此在溫度方面反而沒有上漲,在EK AIO 360 D-RGB一體式水冷的壓制下,溫度穩定控制在了86℃。(由於處理器的體質不同、本次測試採用的又是開放式平台,所以以下的烤機功耗/溫度/超頻測試結果僅供參考)
而在技嘉Z490 AORUS MASTER的BIOS中,將酷睿i9-10900K的電壓鎖定為1.32V、防掉壓模式選擇Turbo後,可將全核心鎖定在5.2GHz,並通過包括CPU-Z、Cinebench R15/R20、V-Ray、3DMark Fire Strike/Time SPY等一系列測試,得分相比默頻均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可見酷睿i9-10900K雖然默認的睿頻就非常高,但依舊留有了一定的超頻空間,前提是散熱和供電能夠跟上。
第十代酷睿處理器Comet Lake-S在架構和工藝兩方面都沒有變化,最大的特點就是規格全面提升,在指導零售價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酷睿i9系列加了兩顆核心、酷睿i3、i5、i7系列則全新保留超線程,同時在睿頻頻率方面也做到了比前代產品更加激進。
就拿酷睿i9-10900K舉例,憑借著超高的睿頻,它的單核性能和游戲性能比與酷睿i9-9900K更強一點,延續了自家的傳統優勢;而在多核性能方面,酷睿i-10900K相比酷睿i9-9900K更是有極大的提高,接近了擁有更多核心數量的銳龍9 3900X,在某些多線程測試中能夠打平甚至勝出;酷睿i9-10900K為了同時滿足多核+高頻,所付出的代價就是功耗進一步增長,這一點在前文中也多次提到過了,為了將性能完美釋放,建議攢機時使用大品牌的高端Z490晶元組主板+頂級風冷或280/36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與之搭配。
除了定位高端的旗艦型號酷睿i9-10900K以外,中端市場則時更為重要,英特爾首次將6核心12線程的規格下放到了酷睿i5系列,本次中測試的酷睿i5-10600K相比酷睿i5-9600KF,單核、多核性能都有了較大的提升,可將其當成一顆默認頻率更高的酷睿i7-8700K了,能夠很好的滿足主流游戲玩家、乃至內容創作者的使用所需。
相比與前兩代產品,第十代酷睿處理器可稱之為「加量不加價「的升級,如果硬要說對它最大的不滿意之處,那就是介面又變了,需要購買新的400系列晶元組主板,老用戶無法升級;各品牌的中高端Z490主板都不會很不便宜,對於預算有限的玩家來說,選擇B460晶元組來搭配非K的酷睿i5、酷睿i7系列,可能是更具性價比的選擇。
『肆』 i9級2470V2 10核20線程處理器好嘛
沒有i9 2470v2這個型號,你看到的應該是店家這樣描述的「i9級 2470v2處理器」,實際上這個是英特爾E5-2470v2處理器就是個多年前伺服器淘汰下來的處理器,主頻很低,主頻只有2.4GHz,游戲性能也極差,不適合家用和游戲,且跟它配套的主板早就停產多年了,現在全新的只有雜牌的。
『伍』 玩英雄聯盟的電腦INTEL十核二十線程好不好用
這個主要看主頻,十代的比十一代少了核心,但主頻高,游戲性能肯定好。
『陸』 英特爾的E52470V2十核二十線程和酷睿i7 2600那個比較好
整體性能,還是e5 2470v2強,戰地五中也一樣,略強,但有限,戰地系列雖是對多核支持比較好的游戲,但十核二十線程同樣也是多餘,不如i72600合適。而且是洋垃圾拆機,加上只能用同樣是洋垃圾拆機的伺服器主板,還是不建議購買。
『柒』 AMD挑起核戰爭逼急Intel,20核夠不夠
普通玩家並不需要考慮這些,
反正一般多數也就買到千元級處理器,目前AMD的銳龍 千元附近的多數為六核十二線程
而英特爾的I5則是六核六線程,
預計明年可能會在千元級普遍到八核產品決戰,反正誰超值我用誰
『捌』 intel xeon e5-2660 v2 cpu 正式版 10核心20線程是什麼,可以用嗎配什麼主板較好
10核心的志強e5v2,2011介面,你可以用x79主板安裝,現在要麼華強山寨板子,要麼二手正牌x79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