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常用五種教學策略有哪些
常用五種教學策略有一下幾種:
1.訓練與練習策略
這是一種比較機械的接受學習策略。由於學習的最終結果是記憶感知材料,因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需進行復雜的思維活動。教學中教師只須示範做什麼並提供練習,而學生只需記憶學習內容,並不需要進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維活動,因此基本上是屬於機械記憶的策略。
訓練與練習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供示範→鞏固練習→反饋遷移。
訓練與練習策略盡管不利於發展學生思維,容易導致死背硬記,但是作為一種在教學中比較常用的策略,對於陳述性知識的學習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對物理教學中的某些內容(大多為言語信息),適當地運用訓練與練習策略,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
由於初中物理教科書中的陳述性知識對學生學習和運用物理概念和規律解決問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因為訓練與練習策略容易導致死背硬記而望而卻步。應通過對物理知識所屬學習類型的分析,選用適用於接受學習的信息,適當地選用訓練與練習策略,揚其長,避其短,合理運用之。
2.演繹策略
演繹策略也是基於接受學習而設計的策略,但這種接受學習是奧蘇伯爾所提倡的意義接受學習而非機械學習。由於演繹推理是從一般(某種形式的抽象觀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結論),因此,運用演繹策略設計課堂教學,須考慮學生是否已掌握了成為推理過程起點的物理概念,及他們能否通過觀察將現象與概念聯系起來。
演繹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進行演繹推理→實驗(例)驗證→概括得出結論。
演繹策略是一種教學效率較高的教學策略,由於省略了學生用來探究、發現的時間,因此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容納較多的信息。但與此同時,正是由於這種策略設計的教學強調概念之間的關系,教學基本上是講解式的,因而學生的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從這一點看,演繹策略對於發展學生的遠遷移能力不利,而有助於近遷移能力的發展。
因此,在選擇演繹策略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參與,並盡可能地多用實例(或演示)進行論證,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3.歸納策略
歸納策略是由教師展示定律和定理的發現過程,因此,歸納策略既具有發現策略對過程學習的特點,又具有接受學習的講解特點,故也稱為「思考性講解」。
較演繹策略而言,運用歸納策略學生能夠從教師那裡獲取概念或定理的發現過程——由於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個別的事物)到一般(概念和原理),因而教師必須向學生呈現形成概念和定理的過程——故有利於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及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歸納策略的模式如下:
演示(或列舉)個別實例→進行歸納推理→實驗(例)驗證→概括得出結論。
歸納策略是一種能夠達到多種教學目標的教學策略。首先,歸納策略是概念教學的有效手段,學生通過對物理事實的觀察和思考,對概念形成的來龍去脈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必然會從本質上理解和把握它。
其次,歸納策略也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一種有效方式,由於課堂上大多數教學活動是採用實物演示或實例說明,而多樣化的活動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從而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同時,與演繹策略相比,歸納策略的課堂教學學生參與的程度更高。相對於演繹策略而言,歸納策略是比較費時的。
4.啟發式教學策略
「啟發式」這個名稱本身也是由孔子所創造。孔子是 「啟發式教學」 創始人。他只有八個字:「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可見,「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於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
「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於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然後才能用比較准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
孔子的啟發式教學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它不僅生動地表現出孔子進行啟發式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順序出現兩種矛盾的心理狀態,或者說兩種不同的思維矛盾,以及這兩種矛盾的正確處理方法。
孔子的啟發式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主動地位,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只是從旁邊加以點撥,起指導和促進作用。
孔子的啟發式有更深刻的認知心理學基礎,更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首創精神,更有利於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啟發式教學策略的基本思想是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提倡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獲取知識,是以辯證唯物論的方法論為理論基礎的,是唯物辯證法在教學上有具體應用。
啟發式教學模式是:准備→誘發→釋疑→轉化→應用。
准備就是師生課前和上課的各項准備十分重要,不要把「預設」和「生成」對立起來;誘發就是學生自己或由教師引導提出問題;釋疑是師生、生生採用多種方法和形式釋疑、解惑;轉化是要加強當堂消化吸收、鞏固和內化;應用主要指應用於實際,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有效備課》介紹的一種教學流程是:創設情境,興趣導入→猜想與假設→合作學習,探究新知→交流探究成果,得出結論→鞏固應用,深化規律。實際上就是這模式的具體應用。
5.探究策略
探究策略是基於這樣一種理念,即在研究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發展他們的探索能力,獲得理解客觀世界的基礎——科學概念,進而以此為武器,培養學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
在探究學習中,教師將以探究的方式將科學知識呈現給學生。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掌握科學概念,獲得科學探究的能力和技巧;通過探究中的各種親身經歷,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探究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問題→形成假說→制訂方案→實施方案→分析論證→評價→交流與合作。
運用探究策略設計的課堂教學,由於是學生參與式的學習活動,學生通過動手、動腦,通過自主的探究活動學習物理規律和概念,了解科學方法、獲取科學知識,並在這一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因此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勇於創新的意識。
與此同時,初中物理課的大多數探究都是分組進行的,個人之間、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探究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而探究過程的評估環節則對學生養成善於對工作進行評估的良好習慣非常有益。
由於探究學習重視對過程的學習,因此費時較多,教師在選用該策略時,應注意對課題的選擇,提高探究活動的效率。
❷ 初中物理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很多的學生對物理充滿的厭惡,這是因為這個科目可能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難的,並且牽扯的內容非常多,這使得大多數的孩子對於這們課程有放棄的打算,家長也忙於工作沒有辦法來教導孩子,所以現在唯一的方式就是找一個初中物理輔導,這樣可以改善孩子這個科目發的分數.
物理重點內容
以上就是初中物理輔導的方式,如果你也是面對物理比較頭疼的話,可以觀看以上的內容,會對你有一些幫助.
❸ 初中物理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轉換教師角色
首先,教師不僅要做知識的傳播者,更要做信息的引導者。教師要勇敢地從「聖壇」上走下來,平等地站在學生之間,當好一個長者或首席,教師應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者和指導者,要與學生心靈相通,感情相融;在學習上互動、管理上互補;催生學生的求知慾、探索欲和創造欲;激活學生每一根沉睡的神經。可以藉助一些工具如牛頓網這樣的,可以給學生多做題。
其次,教師不僅要做教育者,更要做研究者。當今時代,獲取知識的途徑非常廣泛,學生的求知慾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因此,教師要從單純地教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知識,就一定要從學者型向研究型轉變,教師要改變自己全知全能的角色定位和自我設計,放下架子,既當指導者,又當學習者和探究者。所以,我們每一位物理教師都要保持一顆「童心」,視終身學習為己任。
❹ 淺談初中物理教學的幾種方法
物理教學中蘊含的大量的科學方法,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並且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去,適時向學生介紹、點撥,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去體驗、體會這些科學方法,逐步提高科學探究能力,掌握一些科學方法,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初中物理課程標准》中,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在探究科學規律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動腦,通過物理學知道的「再發現」過程,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掌握科學學習的策略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從而提高了他們的科學素質。要想使物理教學達到新課程標准確定的目標,我們必須重視物理教學中蘊含的大量的科學方法,把它們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去,適時向學生介紹、點撥,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去體驗、體會科學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掌握一些科學方法,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下面就與大家一起來探討物理教學中常用的一些科學方法。 一、猜想法在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猜想這一步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躍的成分,對學生猜想能力的培養,也是物理探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且猜想決定了科學探究的方向,因此,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猜想就顯得格外重要。 首先,猜想要有一定經驗和知識作為基礎。在進行科學猜想能力方面的教學時,可先針對問題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鼓勵學生把所有可能的情況都大膽地說出來,然後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逐一進行分析,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事實支持它,它和已有知識是否一致,排除那些與經驗和知識相矛盾的想法,留下的就可能是科學的猜想了,沒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猜想恐怕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在教學中為了避免學生胡猜亂想,讓學生說出猜想的理由、事實依據是很有效的避免課堂混亂的手段,也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方法之一。 另外,教師引導學生猜想要注意把握好方向性。在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可以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由於課堂教學的時間和器材以及學生的知識的限制,我們不可能將學生講的、說的一一進行探究,必須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讓探究過程順利完成。例如在猜想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的時候,學生猜想到的因素可能有質量、速度、重力、斜面坡度、高度等,特別應該注意要讓學生說出猜想的理由和依據,要能舉出相關的實例來證明。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把其中類似的因素歸為一類,即質量和重力可以歸為質量這個因素,斜面坡度、高度、速度都可以歸為速度這個因素。這樣就把動能大小歸納猜想為與質量和速度這兩個因素有關。同時引導學生復習前面學習過的牛頓第一定律實驗,可以知道要控制物體到達斜面上的速度相同,必須控制物體從斜面上滑下的高度相同。然後通過控制變數的研究方法,這個探究實驗就不難完成了。完成實驗後,教師可以補充做一個實驗,即把質量和速度分別增大一倍,觀察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來判斷質量和速度這兩個因素中到底哪一個因素對動能的影響更大,這樣為到高中的繼續學習打下基礎。當然,學生的猜想能力的培養並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切實重視這一能力的培養,時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二、控制變數法 「控制變數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究問題的科學方法。由於影響物理研究對象的因素在許多情況下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交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要想精確地把握研究對象的各種特性,弄清事物變化的原因和規律,必須人為的製造一些條件,便於問題的研究。例如當一個物理量與幾個因素有關時,我們一般是分別研究這個物理量與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再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這樣就必須在研究物理量同其中一個因素之間的關系時,將另外幾個因素人為地控制起來,使它們保持不變,以便觀察和研究該物理量與這個因素之間的關系。這就是「控制變數」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有許多概念或規律的探索過程,都要用到控制變數法。例如,在八年級剛接觸物理時,有一個探究實驗是探究「聲音怎樣從發聲的物體傳到遠處?」。讓一個學生在桌子一端敲擊桌面,另個學生在另一端聽聲音,一次貼在桌面上聽,一次只是貼近桌面。發現兩次都可以聽到聲音,引導學生分析這兩次聲音分別是通過桌子和空氣傳來的,從而說明聲音要靠介質傳播。同時讓學生比較兩次聽到的聲音大小,從而認識到聲音在固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快,即固體的傳聲能力強。在這里,老師一定要強調實驗中需要控制的變數就是聽聲音的距離和敲擊桌面的力度要相同,使學生體驗到控制變數的思想,為以後的探究實驗作好方法上的准備。 初中物理還用到控制變數法的實驗有:影響聲音的音調、響度等的因素有哪些?蒸發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導體的電阻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電壓和導體的電阻的關系,電熱的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有哪些?研究感應電流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
❺ 初中物理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教法很多了,不同的分類標准教法就不一樣
最基本的教學方法有
講授法:通過語言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知識並發展能力的教學方式.
談話法:提出一系列有嚴格邏輯順序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回答,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教學方式.
討論法:在老師指導下,學生圍繞一個或幾個中心問題,發表各自的看法,從而尋求正確答案並發展智能的教學方式.
閱讀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閱讀教材和其它有關資料,從而獲得知識並發展智能的教學方式.
演示實驗法:教師通過演示實驗或出示掛圖或模型等,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
學生實驗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動手實驗驗證知識並發展實驗操作能力.
新課改的教學方法探索就更多了如洋思教學法 目標教學法等等自己有時間可以找專業資料或相關網站去看看
❻ 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學,都有哪些有效的教學方法
初中物理教學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入門和啟蒙,是培養學生學習物理興趣,具有初步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新課標的實施要求教師重新思考,更新觀念採取有效策略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來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努力實現有效教學,構建高效課堂。讓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我們所追求的是,教學效果要好,教學效率要高,且教育投入與產出之比要合理。物理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本學科特點,勤於思考,勇於探索,實施有效策略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效率,實現初中物理的有效性。具體策略有:
一、導入精心
新課的導入,是教師在一項新的教學內容或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萬事開頭難」,「萬事貴乎始」,「良好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無疑會為課堂教學的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它可以喚醒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實現興奮中心的轉移,使學生離開正在從事的活動,全身心轉移到課堂上來。精彩的導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導入既是傳授知識的開始,又是師生溝通感情的開始,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的情感,牽動著學生的心弦,使學生懷著一種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課的開始。導入有法,但無定法。隨著教學內容與教學任務的不同、學生年齡和班級班風的不同、教師自身素質和個性愛好的不同以及教師現有的教學資源的不同,導入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
我們常用以下幾種導入方法:
⒈實驗導入法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用實驗的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和求知慾望,而且可以使學生受到物理思維和物理方法的訓練。實驗導入法中有教師演示實驗、學生演示實驗。
例如,導入「大氣壓強時」,教師先讓學生做一個小實驗。學生每人一隻注射針管,讓他們來回拉動針管里的活塞.然後請他們用橡皮套把針尖套住。再次讓他們拉動活塞,問他們的感覺。有此引出大氣壓的課題,由於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對於抽象概念的學習就有了理解的基礎。
又如,導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做這樣的實驗。教師請兩位大小不同同學上講台,讓他們各穿一雙旱冰鞋面對面站著。然後教師讓力氣小的同學推力氣大的同學一把,結果兩人同時都向後退去,全班大笑。教師因勢利導問學生:「如果讓力氣大的同學推力氣小的同學會怎麼樣?」以學生為道具的實驗,讓學生們感到格外親切有趣,課堂異常活躍,導入的效果頗佳。
不論用哪種方式的實驗導入,其目的都是引起興趣,引導思維,更好地進入新內容的學習。
⒉直觀導入法
直觀導入法是利用實物、模型、教具、圖表多媒體等手段來引入新課的方法。實物、模型、教具讓學生親臨其景地感知物理的應用成果,直觀地了解其結構原理。多媒體是形聲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它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直觀、形象地展示物理現象,讓學生深入地感知和探究物理。
在進行「電動機」教學導入時,教師出示自己製作的電動機模型,立刻抓住全場的注意力。當通電後轉子轉動起來時,課堂頓時也轟動起來。接著學生開始納悶:幾匝線圈、一個司空見慣的蹄形磁鐵,電動機原來這么簡單?教師順勢在學生懸念中展開新課教學。
又如為了導入「聲音」的教學,教師上課伊始播放「神八」與「天宮一號」對接的視頻。形聲並茂的藝術享受剛開始時,教師突然關閉了音頻通道。學生齊聲叫道:沒有聲音了!這時教師故弄玄虛:哦,聲音有這么重要嗎?那我們今天就來研究「聲音」的知識。
⒊生活情景導入法
一方面,採用學生熟悉的現象和生活實例引入新課,學生會覺得親切具體,易於接受。另一方面,在教學中以物理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導入新課,使學生會對暫時無法解決提出的問題,會更加喚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和明確的求知慾望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例如,由沙灘上不同鞋印的深淺導入壓強的教學,由生活中的熱水器導入焦耳定律的教學。
⒋故事導入法
針對學生愛聽奇聞異事的心理特點,引用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趣聞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其情操。例如,通過講奧斯特的故事,導入磁場。
⒌詩詞諺語導入法
詩詞語言精練,淺顯易懂,合轍押韻,便於記憶和朗讀。以詩詞開講,既可以讓學生有一種新鮮感,還可以加強知識間的橫向聯系。例如,用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導入物體的運動;導入比熱時,引用諺語「雁門關外野人家,朝穿皮襖午穿沙。」
⒍對比導入法
物理學中有許多互為相異的內容,學習了一方面,再學習另一方面時,可以按在「對比中求不同」的思路成「逆向思考」方式導入新課。例如,由電生磁導入磁能否生電。
又如:由密度導入比熱容。
師:我們知道物體或物質本身固有的性質為特性或屬性。(幻燈片:銅、鐵、鋁)同學們我們根據物質的什麼特性來區別他們?
生:密度
師:對,為了反映物質的疏密程度這種特性,我們引入了密度的概念。
師:(幻燈片:海邊沙灘)同學們,水和沙吸熱升溫的快慢不同,這種現象反映了物質的什麼屬性?
師:物理學上用比熱容反映物質的這種屬性。,現在我們來學習有關比熱容的知識。導入新課學習。
二、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教學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按照一定的科學思維程序去探索學習的過程。科學探究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物,讓學生有充分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我們通過以下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一 巧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探究意識
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在物理科學探究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創設物理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物理問題情境中發現並提出科學探究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師可以用以下方法創設問題情境。
⒈ 通過懸念創設問題情境
在物理科學探究教學中,教師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懸念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例如,在探究液體沸騰時,教師可先問學生:把一杯冷水放在一鍋燒開的水裡,不讓開水進入,也不讓冷水杯觸及鍋底,經過一段時間的燒煮,杯中水能否沸騰?大部分學生認為是可以沸騰的,教師再進行實驗讓學生觀察。當學生發現結果出乎意料時,激發他們探究的慾望。
⒉ 通過猜想創設問題情境
猜想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在物理科學探究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大膽猜想,創設問題情境。
例如,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師:今天我們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請大家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思考後分小組討論,然後派代表發言,做出猜想。
生:我們覺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運動的快慢有關。
生:我們覺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生:我們覺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接觸面性質有關。
生:我們覺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物體所受壓力有關。
同學們通過猜想進入了問題情境。
⒊ 通過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對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充分運用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一節,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演示幾個小實驗:把充滿空氣的空牙膏皮放入水中,它浮在水面;而把此牙膏皮的空氣排除後再放入水中則會下沉;把雞蛋放入純凈水中下沉,而放入鹽水中卻懸浮。此情此景,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同一物體為什麼受到的浮力不同?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於是進入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很多,諸如:通過生活實際、通過矛盾、通過例題或習題趣事、巧用多媒體,等等。
通過科學探究的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掌握發現問題的基本方法。能使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培養科學探究能力。能使學生牢固掌握科學知識以及獲得科學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習的效率。能培養創新精神,為終生學習打基礎。
❼ 初中物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無論是說課還是試講,物理學科中的教學方法常常是廣大考生頭疼的一關,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的一種手段,若能巧用各種教學方法,必能化難為易,化枯燥為有趣,它對教學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在物理教學中,如何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斷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此,談談幾點方法。
一、以實驗激發興趣
物理實驗形象生動,有很強的趣味性,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實驗演示都非常的感興趣,在教學中如果能精心設計實驗,並巧妙地進行演示,增強其趣味性、新穎性,能有效地刺激學生感官,增強學生的有意注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大氣壓》這一節時,我讓學生觀察一個中上部挖有一個小孔的礦泉水瓶,教師先用手壓住小孔,往瓶中灌滿水,再旋緊瓶蓋後問:「手放開後,高出小孔的水會不會從小孔中流出來呢?」,學生們根據以往經驗,異口同聲地答:「會」。當教師把手放開後,高出小孔的水並沒有從小孔流出來,學生們個個都感到很驚奇,引起學生興趣後,接著再讓學生裝觀察,打開瓶蓋後,高出小孔的水往外流的情形,再問:「為什麼旋緊瓶蓋,高出小孔的水就不會往外流呢?瓶蓋在這里起到怎樣的作用?」學生為了弄清其中的奧秒,聽課精力特別集中。利用好實驗,它就會象「魔術」一樣的引人入勝,這樣課堂教學效果肯定是很棒的。
二、創設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或通過生動的文字敘述為學生創設誘人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學習時如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講授《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後,我播放了好萊塢大片《生死時速》中的一個片段,大意是「在某天,一輛公共汽車上載滿乘客,其中一名乘客是位出色的警探,可是車到站了卻不能停車,個個神情慌張,因為車上被恐怖分子裝了炸彈,車一減速就會爆炸,(拆彈的可能性已排除)」暫停播放後,我說:「若你是那位警探,應怎樣才能方便、安全地救出車上的乘客?」學生們了解題意後,顯得特別來勁,在正義感、責任感的驅使下,同學們都想救出車上的乘客,不一會兒,就議論起來,接著踴躍舉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達到預想的效果。
三、運用「激趣」,點拔學生的失誤
筆者在《壓力和壓強》一節的教學中,曾出過這樣一道題:「如圖,長方體A重10N,底面積為10平方厘米, 長方體B重20N,底面積為20平方厘米, 求A對B的壓強和B對地面的壓強。」
我發現學生對第一問的解答全部正確,對第二問的解答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出現了同樣的錯誤,他們都誤認為B對地面的壓力F=GB。針對學生們的失誤,我講了一則笑話:從前有一個人騎馬去買米,他很愛惜這匹馬,回來時為了不壓壞他的馬,那個人就背著米騎馬回家了。學生們聽後哈哈大笑,經討論後,他們很快就明白,求B對地面的壓力F=GA+GB。運用「激趣」,點拔學生的失誤,讓學生在笑聲中認識到錯誤,在快樂中學到知識。
四、善於聯系學生身邊生活實際,為學生學好物理插上翅膀
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便於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同時要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這樣既鞏固了已學的知識,也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激發了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慾望。
如在上動能與勢能的轉化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我們在騎自行車時,前方是上坡路時,我們是怎麼做的呢?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出預想中的答案後,我接著問:那你們知道這樣做的道理嗎?;又如在講授壓強這一節時,我指著教室的窗框,問:「同學們,以前我們教室的窗框是用木柴做的,現在用的是鋁合金,除了美觀之外,大家說說看還有什麼好處?」事實上,以上事例也是STS教育的有機滲透,不但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而且是學之有用的,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習物理的熱情。
實踐證明:能夠靈活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使學生愛學物理,學好物理。
❽ 幾種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導入方法
一、巧妙設計新課導入,激發學生思維 1、設置懸念,導入物理新課。2、由生活經驗導入物理課程,開展物理教學 。
二、巧妙設計物理實驗探究,提高物理教學有效性。
初中物理對於學生至關重要,老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積極開展高效物理課堂,將物理新課有效導入課堂教學之中。
❾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物理中探究實驗的方法有:
一.對比(比較法):
尋找幾個事物共同點或不同點的研究方法叫對比,這是一種常用的研究方法。
例研究不同色光混合及不同顏料混合;研究蒸發和沸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研究蒸發快慢的決定因素時,在應用控制變數的同時,也採用了對比的方法,比較哪一個蒸發快。
二.控制變數法
當研究的一個物理量與2個或2個以上的其它物理量有關時,常採用只改變一個物理量,而使其餘物理量保持不變,從而得出被研究物理量和改變數的關系。
如研究蒸發快慢決定因素;摩擦力大小決定因素;研究壓強和壓力、受力面積的關系;液體壓強和液體密度、深度的關系;浮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動能大小和物體質量、速度的關系;重力勢能大小和質量、舉高高度的關系;物體吸熱多少和物質種類、質量、升高溫度三者之間的關系;電流和電壓及電阻之間的關系;電功和電流、電壓、及通電時間的關系。
三.等效替代法
根據作用效果相同的原理,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我們可以用一個合力來代替它。這種「等效方法」是物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可使我們將研究的問題得到簡化。
四.實驗推理法(理想化實驗)
人們常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在研究物體運動狀態與力的關系時,伽利略通過如圖實驗和對實驗結果的推理得到如下結論:運動著的物體,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並且一直運動下去。
推理的方法同樣可以用在「研究聲音的傳播」實驗中。實驗中,現有的抽氣設備總是很難將玻璃罩內抽成真空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你是怎樣通過實驗現象推理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這下結論的?
五.轉換法
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或不易直接觀察認識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它所產生的作用或其他途徑來認識它,這是物理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轉換法
六.類比的方法
兩類不同事物之間某種關繫上的相似叫類似,從兩類不同事物之間找出某些相似的關系的思維方法,叫類比。藉助類比,常能創造性地解決一些十分陌生、十分困難的問題,在物理學中,現象、屬性、概念、規律、理論和描述手段等涉及的種種關系,都可以是類比的對象。
七、模型法
①為了研究的需要,把物理實體或物理過程經過科學抽象轉化為一定的模型,這種轉化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所以這種模型叫「假想模型法」又叫「理想模型」。它是物理教學的基礎,可使物理教學簡單化,形象直觀化,又可使具體問題普遍化,便於學生發揮抽象思維、形象思維、發散思維。
②建立模型可以幫助人們透過現象,忽略次要因素,從本質認識和處理問題;建立模型還可以幫助人們顯示復雜事物及過程,幫助人們研究不易甚到無法直接觀察的現象。例如:①研究分子、原子結構時,提出一種結構模型的猜想——原子核式模型(行星模型);②研究撬棒撬石塊時,把撬棒當做是杠桿模型。
八、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人們在自然存在的條件下,對自然、實驗的現象和過程,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儀器對有關物理現象,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所謂「自然存在的條件」,是指對觀察對象不加控制、不加干預、不影響其常態,所謂「有目的、有計劃」,是指根據科學研究的任務,對於觀察對象、觀察范圍、觀察條件和觀察方法作了明確的選擇,而不是觀察能作用於人感官的任何事物。
九、探究法:
探究法是指用科學的方法深入探討、反復研究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它既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學習方法
十、累積法:
在測量的量很小時,將很多規格、性質相同的物體累加起來測量,然後除以個數算出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的方法就叫累積法。
十一、比值法
17. 物理學常用「比值法」來定義物理量。請你參照下面給出的題例再舉兩個例子 (需說明定義的物理量名稱及其數學表達式,講明是什麼物理量與什麼物理量的比值及這個比值的物理意義)
例 速度 ,是路程與時問的比值;它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十二、分析歸納法
歸納方法是透過現象抓本質,將一定的物理事實(現象、過程)歸入某個范疇,並找到支配的規律性。完成這一歸納任務的方法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審慎地考察各種事例,並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以及探究因果關系等一系列邏輯方法,推出一般性猜想或假說,然後再運用演繹對其進行修正和補充,直至最後得到物理學的普遍性結論。
十三、假設法
物理解題中的假設,從內容要素看有參量假設、現象假設和過程假設等,從運用策略看有極端假設、反面假設等.利用假設,我們可以方便地對問題進行分析、推理、判斷,恰當地運用假設,可以起到化拙為巧、化難為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