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物理著名實驗有哪些
《江蘇省2018年初中物理實驗創新評比暨實驗教學專題研討活動材料》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fsENa7ZKXnr4ChBnhqQyHg
B. 八年級上冊物理實驗總結
「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
首先,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首先要將蠟燭的火焰,凸透鏡,光屏調整到同一水平直線上,根據猜想,實驗時先改變物距,由大到小進行幾次實驗。注意:看虛像時應該向光屏的左手方看(通常是這樣)
「探究串聯電路的特點」
探究串聯電路的特點:
學生動手實驗:根據方案甲連接實物電路,並檢驗此設計方案是否正確
提問:串聯電路中電流有幾條路徑?
觀察:閉合開關小燈泡發光後取下其中一個燈泡,觀察另一個燈泡是否發光?(學生動手操作後教師用多媒體演示)
結論:串聯電路中電流只有一條通路,串聯電路中各用電器之間的工作要相互影響。
」並聯電路的特點「
學生動手實驗:根據方案乙連接實物電路,並檢驗此設計方案是否正確
提問:並聯電路中電流有幾條路徑?
觀察:閉合開關,小燈光發光後取下一個燈泡,觀察另一個燈泡是否發光?(學生動手操作後教師用多媒體演示)。
結論:並聯電路中電流有兩條及兩條以上通路,並聯電路中各用電器之間的工作互不影響。
附加:我也是學生,剛考完物理實驗,記得很清楚,能明白怎麼做就行,實驗不難,加油!~~~~~~
C. 初二物理小實驗,急急急
用大塑料可樂瓶製成一種物理實驗器材,並簡述製作過程及用它所演示的物理現象。
解析:塑料可樂瓶具有透明、易開孔切割、瓶壁較薄等特點,雖軟卻很有彈性,同時又有較大容積。利用它可做以下實驗:
①取一塑料可樂瓶,在瓶子的側面距瓶底的不同高度上,用小鐵釘鑽幾個小孔,然後往瓶內裝滿水。通過實驗探究可發現,從不同的孔向外噴水的水平射程不同,從而演示了液體內部壓強與深度有關的現象。若在可樂瓶體同一平面的不同方向上,用小鐵釘鑽很多小孔,然後往瓶內裝滿水,可看到水從不同的小孔向各個方向噴出,這證明了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②往塑料可樂瓶內裝半瓶水,在瓶底用鐵釘鑽一小孔,可看到水從孔中噴出。若這時讓塑料瓶自由下落,可看到水不再向外噴出。這就驗證了水的失重現象。
例2利用注射器,你能做哪些實驗?
解析:注射器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若能開動腦筋,利用它「活塞能拉動」、「封閉一部分氣體」等特點也能做不少物理實驗。
①用手指堵住前端小孔,另一隻手用力向外拉活塞,會感到很費力。若停止用力,活塞就會退縮一段距離,這就驗證了大氣壓的存在。
②拿一支注射器,把活塞推到底部,用手指將前端小孔堵住,把活塞拉到注射器的中部。然後,把注射器浸人水中,移開手指,就會看到水進人注射器內部。這就驗證了抽水機的原理—它是利用大氣壓來工作的。
例3 給你一張紙,適當添加一些輔助器材,你能做哪些實驗?
解析:紙對同學們來說是再普通再平常不過的,然而利用它卻能做許多物理實驗,你想體驗一下探究的樂趣嗎?
①找一鐵塊,將它放在紙上,迅速地拉動紙片,可看到鐵塊保持靜止,此實驗可驗證鐵塊具有慣性。若慢慢地拉動鐵塊,可使它由靜止變為運動,因為鐵塊受到了摩擦力作用,可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②用一張紙與裝滿水的杯子,可做水和紙不掉落的「覆杯」實驗,從而驗證了大氣壓的存在。
③用紙做一個紙鍋,加人適量的水,放在酒精燈上加熱,過一段時間後,雖然水會沸騰,但紙鍋卻不會燒壞,這驗證了水在沸騰時,雖吸熱但溫度卻保持在沸點不變的結論。
例4 若你手中有一根鋼鋸條,你能利用它做實驗驗證哪些結論?
解析:鋼鋸條在力學實驗中經常遇到,認真思考可發現它能驗證如下結論:
①將鋼鋸條撥動發出聲音,說明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產生的。若在振動的鋼鋸條旁放一支點燃的蠟燭,會發現燭焰在搖晃,這說明聲音具有能量。
②用力按鋸齒,手會感到疼,這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若用力按鋼鋸條,可將鋼鋸條壓彎或折斷,這說明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
③將鋼鋸條向前拋出去,鋼鋸條能繼續向前飛行,這說明物體具有慣性。用力推桌面上的鋼鋸條,能使它由靜止變為運動,這說明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例4 若你手中有一根鋼鋸條,你能利用它做實驗驗證哪些結論?
解析:鋼鋸條在力學實驗中經常遇到,認真思考可發現它能驗證如下結論:
①將鋼鋸條撥動發出聲音,說明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產生的。若在振動的鋼鋸條旁放一支點燃的蠟燭,會發現燭焰在搖晃,這說明聲音具有能量。
②用力按鋸齒,手會感到疼,這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若用力按鋼鋸條,可將鋼鋸條壓彎或折斷,這說明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
③將鋼鋸條向前拋出去,鋼鋸條能繼續向前飛行,這說明物體具有慣性。用力推桌面上的鋼鋸條,能使它由靜止變為運動,這說明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例5 給你一支削好的圓鉛筆,請用它設計兩個物理小實驗。
解析:這是一道很好的培養同學們觀察、實驗和創新能力的開放型實驗題,現將答案收集整理如下:
①用食指和大拇指分別壓住鉛筆的兩頭,兩手指壓痕深淺不同,說明壓強的大小與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手指壓鉛筆尖時手指也會感覺到疼痛,這說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②用細鐵絲繞在鉛筆的一端或將圖釘壓人鉛筆的一端,使之豎直漂浮在水或其他液體中,根據鉛筆浸人液體中的深度,可判斷液體密度的大小。
③將細鐵絲密繞在圓鉛筆上,然後用尺測出n圈細鐵絲的總寬度D,則可求出細鐵絲的直徑d=D/n
④將一小燈泡、電池和鉛筆芯用導線串聯起來,讓導線的一端與鉛筆芯的一端接好,另一端在鉛筆芯上滑動,以改變鉛筆芯連入電路的長短,發現燈泡的亮度發生改變,此實驗能說明滑動變阻器的工作原理。
D.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實驗都有哪些 快
新人教版主要實驗:
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
晶體/非晶體的熔化實驗:
觀察液體沸騰的實驗:
探究平面鏡成像實驗
探究反射定律實驗:
探究折射定律實驗:
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
探究質量與體積關系實驗
測量液體和固體密度試驗
E. 八年級上冊物理小實驗在家可以做
放大鏡聚光點火才
用紙疊不同的船、上面不斷的加硬幣、看看哪個浮力大
用 紙杯 線 牙簽 做電話
用噴壺噴水 看彩虹
這些都是我初中做過的、作為學哥、給你介紹了幾個、步驟自己想
F. 初二物理實驗有哪些,怎麼學
平時注意多做實驗啊!書店裡也有很多實驗專題的教輔資料,可以去找來看看。
老師給我們推薦的「VCM模擬實驗」就不錯,跟平時在書本上做題不一樣,它是學習軟體、專門做實驗的軟體,高度逼真,模擬實際實驗操作環境。做實驗非常好玩方便。
還可以看實驗演示,親自做實驗,做高考實驗專題訓練,還有在線老師答疑。比較全面的鍛煉你自己的探索、動手、動腦的能力,綜合性強、趣味性高。
我個人覺得它是針對物理實驗領域最權威最有效的教輔資料了~~
G. 初二物理題目:物理實驗有哪些科學方法
初中物理實驗中的幾種科學方法
一、控制變數法
控制變數法是初中物理實驗中常用的探索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之一。所謂控制變數法是指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響它的多個因素中的一個因素的關系,可將除了這個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為地控制起來,使其保持不變,再比較、研究該物理量與該因素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然後再綜合起來得出規律的方法。
這種方法在整個初中物理實驗中的應用比較普遍。例如在人教版實驗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關於探究聲是怎樣傳播的實驗中,就開始滲透控制變數的思想。因為固體、液體和氣體都是傳聲的介質,我們逐一研究它們分別可以傳聲時,就必須控制其它兩個因素。如果在進行該實驗時就給學生恰當地點撥,提出:「把兩張課桌緊緊地挨在一起,一個同學輕敲桌面,另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另一張桌子上,聽到的敲擊聲為什麼就能認為是桌子傳來而不是空氣傳來的?」引導學生去分析比較,就能使學生體驗到控制變數的思想。在接著的探究影響音調、響度等因素的實驗中,把控制變數的思想對學生給予簡要的介紹,就會使學生逐步領悟到控制變數法的實質要領,為以後的探究實驗作好方法上的准備。
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電流跟電壓電阻的關系、影響電熱功率大小的因素、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決定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等實驗,運用了控制變數法。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個物理現象和規律中,因實驗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實驗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難直接揭示物理本質,而採取與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徵的等效現象來替代的方法。這種方法若運用恰當,不僅能順利得出結論,而且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在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鏡,因兩者在成像特徵上有共同之處,容易使學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過它觀察到玻璃板後面的蠟燭,便於研究像的特點,揭示出規律。我們在教學中,在學生親歷實驗過程的基礎上,教師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方法的總結,在思維方式上受到啟發,他們以後遇到有關的實驗設計時,就會自覺地加以運用。比如在學習伏安法測電阻之後,要求學生設計一個實驗,在上述實驗中缺少電壓表或電流表,其它器材不變,另有一個已知阻值的定值電阻供選用,要求測出未知電阻,應該怎麼辦?學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進行設計了。
三、轉換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於直接測量,有的物理現象不便於直接觀察,通過轉換為容易測量到與之相等或與之相關聯的物理現象,從而獲得結論的方法。譬如,在研究電熱的功率與電阻關系的實驗中,電流通過阻值不等的兩根電阻絲產生的熱量無法直接觀測和比較,而我們通過轉換為讓煤油吸熱,觀察煤油溫度變化情況,從而推導出那個電阻放熱多。教學時不妨設計一問:為什麼研究電熱的功率與電阻大小的關系時,還用到似乎與實驗無關的煤油呢?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小結出該實驗中煤油的作用的基礎上,進而再問:該實驗能否不用煤油而改用其它方式來觀察電阻通電後的發熱情況?這樣促使學生思維得以發散,轉換的思維方法得到訓練,設計實驗的能力也隨著提高了。
在初中物理實驗中,利用軟細繩測量地圖上鐵路線上的長度、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測量硬幣的直徑、圓錐的高等,都運用了轉換法的思想。
四、類比法
類比法是一種推理方法。為了把要表達的物理問題說清楚明白,往往用具體的、有形的、人們所熟知的事物來類比要說明的那些抽象的、無形的、陌生的事物,通過藉助於一個比較熟悉的對象的某些特徵,去理解和掌握另一個有相似性的對象的某些特徵。如:在研究電壓的作用時,藉助於看得見而學生比較熟悉的「水壓形成水流」的實驗作類比,來揭示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又比如在研究通電螺線管的磁場的實驗中,為准確記憶通電螺線管的北極與電流方向的關系,以緊握的右拳頭類比為螺線管,四指為線圈並指向電流的方向,則大拇指所指的一端為北極。這樣形象直觀很容易被學生理解記憶牢固。當然,這里還可以用其他方式來類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可以找到更符合學生實際的類比方法。人教版實驗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下冊)P64圖9.3—6就給人很好的啟示。
五、圖象法
圖象是一個數學概念,用來表示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關系,很直觀。由於物理學中經常要研究一個物理量隨另一個物理量的變化情況,因此圖象在物理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實驗中,運用圖象來處理實驗數據,探究內在的物理規律,具有獨特之處。如:在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和水的沸騰情況的實驗中,就是運用圖象法來處理數據的。它形象直觀地表示了物質溫度的變化情況,學生在親歷實驗自主得出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描點、連線繪出圖象就能准確地把握住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特點、液體的沸騰特點了。
在其他的實驗中,教師也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採用圖象來處理數據。例如在探究串聯電路中電流規律實驗中,把各點作為橫軸、電流為縱軸,作出的圖象為水平直線,很直觀表示出串聯電路中各點電流相等的規律。這樣學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記憶。在探究電阻上的電流跟電壓的關系、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重力大小跟質量的關系等實驗中都運用到圖象法。這樣把數形結合、圖形與文字結合起來處理數據、描述物理規律,能很好地促進學生處理數據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
六、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是指在物理教學中通過想像建立模型和進行實驗的一種科學方法。可分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實驗。
理想化模型就是指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研究對象的一些次要因素捨去,抓住主要因素,對實際問題進行理想化處理去再現原形的本質的東西,構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這是一種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例如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杠桿就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杠桿在使用時,由於受到力的作用,都會引起或多或少的形變,然而在研究中把此時的形變忽略不計,這里我們就把杠桿經過理想化的處理,認為它無形變,視為一個硬棒,從而使學生在研究時不被細枝末節的因素影響,順利地得出杠桿平衡原理。
理想化實驗是一種科學的抽象方法。它既要以實驗事實作基礎,但又不能直接由實驗得到結論。比如,我們在探究空氣能傳聲的實驗中,逐漸將真空罩內的空氣抽出,聽到罩內的鬧鍾的聲音逐漸變弱,於是我們推理得出將真空罩內的空氣抽完(即真空),就聽不到鬧鍾的聲音了,從而得出空氣能傳聲而真空不能傳聲的結論。這里採用的方法就是理想化,因為無論怎樣抽氣是不可能將真空罩內的空氣抽完的。又如牛頓第一定律就是理想化實驗得出的一條重要物理規律。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很好地滲透這一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在初中物理實驗中,蘊含著許多科學方法,我們既不能視而不見忽視它,又不能唯方法講方法,要時時做有心人,把握時機,把科學方法滲透到教學活動中,恰當點撥,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H. 初二物理實驗有哪些
是實話。
不過前提是,你剛剛上初二的時候,對於物理要踏實地學,剛開始的幾節課關鍵到你這學期是否能更好地接受物理。對於一些電學、物態變化的,你踏實地學,理解地記住公式,能夠活用就ok了。
物理也不枯燥。我很喜歡的。
物理雖然很多公式,但運用起來很活,理解很重要。學起來很有趣的。
給你舉個例子吧,像是物態變化,當你在浴室洗澡時,一大堆的煙就是水蒸氣液化成的小水珠,鏡子上的蒙蒙的霧氣也是水蒸氣液化成的,待會水蒸氣消失了,就是蒸發了……
而電學呢,就可以從電流、電壓、熱很多方面相互轉化著考。很好玩的。
但不難哦~理解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