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光度學中哪些物理量會影響視力

光度學中哪些物理量會影響視力

發布時間:2022-07-11 12:24:22

① 什麼是光通量與照度,有什麼區別

光通量(luminous flux)指人眼所能感覺到的輻射功率,它等於單位時間內某一波段的輻射能量和該波段的相對視見率的乘積。由於人眼對不同波長光的相對視見率不同,所以不同波長光的輻射功率相等時,其光通量並不相等。光通量的單位為「流明」。光通量通常用Φ來表示,在理論上其單位相當於電學單位瓦特,因視覺對此尚與光色有關。所以依光照強度是一種物理術語,指單位面積上所接受可見光的光通量。簡稱照度,單位勒克斯(Lux或Lx)。用於指示光照的強弱和物體表面積被照明程度的量。

在光度學(photometry)中,「光度」是發光強度在指定方向上的密度,但經常會被誤解為照度。光度的國際單位是每平方米所接受的燭光(中國大陸、港澳稱坎德拉)。

光照強度對生物的光合作用影響很大。可通過照度計來測量。標准光源及正常視力度量單位採用「流明」,符號:lm。
光照強度是一種物理術語,指單位面積上所接受可見光的光通量。簡稱照度,單位勒克斯(Lux或Lx)。用於指示光照的強弱和物體表面積被照明程度的量。

在光度學(photometry)中,「光度」是發光強度在指定方向上的密度,但經常會被誤解為照度。光度的國際單位是每平方米所接受的燭光(中國大陸、港澳稱坎德拉)。

光照強度對生物的光合作用影響很大。可通過照度計來測量。

② 有哪些對視力傷害很大的行為

對視力傷害很大的行為,主要有三個大類:不當用眼習慣、不當飲食習慣、不當運動習慣;和13個小類。具體如下(全文1755字,多圖預警):

第一:不當用眼習慣

1、躺在床上看手機

不少人喜歡晚上去舞廳蹦迪,感受那種刺激的燈光效果,其實KTV激光燈導致激光性眼炎和眼底視網膜的損害,功率越大時間越長損害就越大。

綜上,就是我認為對視力傷害很大的行為,大家可以參照以上,盡量避免以上行為的發生,養成用眼好習慣,避免傷害,給自己一雙明亮的眼睛。

③ 光度學的幾個基本概念

光度學與光相關的常用量有4個:發光強度、光通量、照度、亮度。這4個量盡管是相關的,但是不同的,不能相混。正像壓力、重力、壓強、質量是不同的物理量一樣。1、發光強度(I),單位坎德拉,即cd。定義:光源在給定方向的單位立體角中發射的光通量定義為光源在該方向的(發)光強(度),解釋:發光強度是針對點光源而言的,或者發光體的大小與照射距離相比比較小的場合。這個量是表明發光體在空間發射的會聚能力的。可以說,發光強度就是描述了光源到底有多「亮」,因為它是光功率與會聚能力的一個共同的描述。發光強度越大,光源看起來就越亮,同時在相同條件下被該光源照射後的物體也就越亮,因此,早些時候描述手電筒都用這個參數。 現在LED也用這個單位來描述,比如某LED是15000的,單位是mcd,1000mcd=1cd,因此15000mcd就是15cd。 之所以LED用毫cd(mcd)而不直接用cd來表示,是因為以前最早LED比較暗,比如1984年標准5mm的LED其發光強度才0.005cd,因此才用mcd表示,現在LED都很厲害了,但還是沿用原來的說法。用發光強度來表示「亮度」的缺點是,如果管芯完全一樣的兩個LED,會聚程度好的發光強度就高。因此,購買LED的時候不要一味追求高I值,還要看照射角度。很多高I值的LED並非提高自身的發射效率來達到,而是把鏡頭加長照射角度變窄來實現的,這盡管對LED手電筒有用,但可觀察角度也受限。另外,同樣的管芯LED,直徑5mm的I值就比3mm的大一倍多,但只有直徑10mm的1/4,因為透鏡越大會聚特性就越好。之所以用發光強度來表示手電筒或LED,是因為在相同距離下對被照射地的照度是與這個成正比的。特別的說,距離1m的lx就是cd值。但是,很多場合下我們需要照射面積大一些,所以只用發光強度這一特性還不能全面反應手電筒的能力。比如,同樣的筒身,換個大頭(大反光杯)則I值馬上增大許多。因此,很多情況下我們用光通量(單位流明,見下)來表示手電筒了。以上我們說「亮」和「亮度」時帶了引號,是因為這是我們常規說的亮度,並非光度學嚴格意義上的亮度,這一單位後面會展開。常見光源發光強度(cd):太陽,2.8E高亮手電筒,100005mm超高亮LED,152、光通量(F),單位流明,即lm。定義:光源在單位時間內發射出的光量稱為光源的發光通量解釋:同樣,這個量是對光源而言,是描述光源發光總量的大小的,與光功率等價。光源的光通量越大,則發出的光線越多對於各向同性的光(即光源的光線向四面八方以相同的密度發射),則 F = 4πI。也就是說,若光源的I為1cd,則總光通量為4π =12.56 lm。與力學的單位比較,光通量相當於壓力,而發光強度相當於壓強。要想被照射點看起來更亮,我們不僅要提高光通量,而且要增大會聚的手段,實際上就是減少面積,這樣才能得到更大的強度。要知道,光通量也是人為量,對於其它動物可能就不一樣的,更不是完全自然的東西,因為這種定義完全是根據人眼對光的響應而來的。人眼對不同顏色的光的感覺是不同的,此感覺決定了光通量與光功率的換算關系。對於人眼最敏感的555nm的黃綠光,1W = 683 lm,也就是說,1W的功率全部轉換成波長為555nm的光,為683流明。這個是最大的光轉換效率,也是定標值,因為人眼對555nm的光最敏感。對於其它顏色的光,比如650nm的紅色,1W的光僅相當於73流明,這是因為人眼對紅光不敏感的原因。對於白色光,要看情況了,因為很多不同的光譜結構的光都是白色的。例如LED的白光、電視上的白光以及日光就差別很大,光譜不同。至於電光源的發光效率,是另外一個相關的話題,是說1W的電功率到底能轉化成多少光通量。如果全部轉換成555nm的光,那就是每瓦683流明。但如果有一半轉換成555nm的光,另一半變成熱量損失了,那效率就是每瓦341.5流明。白熾燈能達到1W=20 lm就很不錯了,其餘的都成為熱量或紅外線了。測量一個不規則發光體的光通量,要用到積分球,比較專業而復雜。常見發光的大致效率(流明/瓦)白熾燈,15白色LED,80-100日光燈,80太陽,94鈉燈,80-1203、光照度(E),單位勒克斯即lx(以前叫lux)。定義:1流明的光通量均勻分布在1平方米表面上所產生的光照度解釋:光照度是對被照地點而言的,但又與被照射物體無關。一個流明的光,均勻射到1平米的物體上,照度就是1 lx。照度的測量,用照度表,或者叫勒克斯表、lux表。事實上,照度是最容易測量的了(相對其它三個量),照度表很便宜就可以買到(幾百元)。為了保護眼睛便於生活和工作,在不同場所下到底要多大的照度都有規定,例如機房不得低於200 lx。陽光下的照度是自然界裡面很大的也很常見的了,為11萬lx左右 ,房間桌面照度為100勒克司。常見照度(勒克司):陽光直射(正午)下,110,000陰天室外,1000商場內,500陰天有窗室內,100普通房間燈光下,100滿月照射下,0.24、亮度(L),單位尼特,即nt。定義:單位光源面積在法線方向上,單位立體角內所發出的光流解釋:這個是最容易被誤解的概念了。以下信息轉自照明行業網 http://www.czmw.Org : 亮度是針對光源而言,而且不是對點光源,是對面光源而言的。無論是主動發光的還是被動(反射)發光的。亮度是一塊比較小的面積看起來到底有多 「亮」的意思。這個多「亮」,與取多少面積無關,但為了均勻,我們把面積取得比較小,因此才會出現「這一點的亮度」這樣的說法。事實上,點光源是沒有亮度概念的。另外,發光面的亮度與距離無關,但與觀察者的方向有關。說一個手電筒很「亮」,並不是說該手電筒的亮度高(因為手電筒是沒有亮度概念的),而是說其發光強度大,或者是說被它照射的物體亮。說一個星星(點光源)很亮,並非是說其亮度高,而是說其星等高而已。亮度不僅取決於光源的光通量,更取決於等價發光面積和發射的會聚程度。比如激光指示器,盡管其功率很小,但可會聚程度非常高,因此亮度非常高。常見發光體的亮度(尼特):紅色激光指示器,20,000,000,000太陽表面,2,000,000,000白熾燈燈絲,10,000,000陽光下的白紙,30,000人眼能習慣的亮度,3,000滿月表面,2,500人眼能比較好的分辨出顏色的亮度,1滿月下的白紙,0.07無月夜空,0.0001

④ 燈光太亮對眼睛的影響有哪些

過強的光線會使人的眼睛很容易感到疲勞,從而造成視力或加深近視,所以家長在給孩子選台燈的時候一定要選配一台合適的照明燈,來照顧孩子的主觀感受,父母在為孩子挑選燈具時常常會選擇造型可愛色彩艷麗的燈飾,但有時燈具外觀的靚麗並不能保證孩子的視力健康,所以家長應該更注重燈具的安全性及材質是否環保,光源是否符合孩子的實際需要,給孩子選配一台合適的照明燈。
專家建議消費者選用傳統的白熾燈即可,白熾燈是黃色的光比較柔和,又因為沒有交流電的干擾,所以光線也比較穩定,如果燈光太暗的話對於孩子視力也是有直接的影響,在昏暗燈光下看書會讓人在短時間內不得不眯起眼睛才看得清東西,頻繁眨眼和集中精神困難等,如果長時間這樣可能引發假性近視,久而久之就成真性近視了,所以不要在昏暗條件下長期學習。

⑤ 人眼的聚光能力是不是一直在變阿,在同樣強度的光下。請詳解

要想知道人眼的聚光能力我覺得一定要了解人眼的特性: 人眼是人身體中最重要的感覺器官,非常完善、精巧和不可思議,是生命長期進化到高級形式的必然產物。在人感覺的外界信息中,有90%以上是通過眼睛獲得的。我們天天在用自己的眼睛,很多與視覺有關的事情習以為常,往往對其特性反而不了解,或者自認為很簡單的知識或問題,但實際上存在誤解。在天文觀測中,了解自己的眼睛,尤其是了解人眼的暗光特性,會更好的進行觀測。
人眼的特性主要取決於人眼的構造,包括光線如何會聚、如何檢測和視覺信號如何傳導。另外,神經系統的特性尤其是人腦對視覺信息的處理過程也起著一定的作用。
本文多次用到亮度的概念,這在上一期《夜空亮度》一文中有詳細的定義和描述,這里再簡單介紹一下。亮度是光度學概念,是描述物體表面明暗程度的。亮度概念與照度、發光強度、光通亮是分別不同的光度學概念,單位也不同。亮度的單位是尼特。這個概念就像能量、功率和重力都是不同的概念一樣。一個40W的日光燈,照射在距離其下面2米遠的白紙上,白紙的亮度大約為25尼特。獵戶座大星雲M42的中心部分,大約是0.02尼特。滿月表面是3000尼特,木星表面是800尼特。滿月照射下的白紙為0.05尼特。

人眼的構造
人眼的構造相當於一架攝像機或照相機。前面,是由角膜、晶狀體、前房後房、玻璃體所共同組成的具備鏡頭功能的組合,把物體發出的光線聚焦到後面的相當與膠卷的用於檢測光線的視網膜上。
角膜,為一直徑11mm的透明膜,鑲嵌於鞏膜前面圓孔內,其中央部的曲率半徑為8mm,周邊部比較平坦。角膜的屈光指數為1.376,為眼球的主要曲光媒質。
晶狀體,為一形似雙凸透鏡的透明組織,由小帶纖維懸掛於瞳孔後面,睫狀肌收縮時小帶鬆弛,晶狀體依靠其本身的彈性而變厚,前後表面的曲度增加,整體屈光度增加,利於看清近處物體,稱為調節。在角膜和水晶體之間為虹膜,中間開有一個可以自動控制大小的孔,讓適當的光線進來,稱為瞳孔。
前房、後房。前房為角膜後面、虹膜和晶狀體前面的空隙,充滿著房水。後房為位於虹膜後面、睫狀體、晶狀體周邊部之間的空隙,也充滿著房水。房水的主要功能是維持眼內壓,並維持晶狀體的代謝。
玻璃體,為一透明膠樣組織,充填於視網膜內的空間。占眼球4/5的容積。具有保護視網膜、緩沖震動的功能。
視網膜是接近黑的深紅色,反光很弱,其上面布滿感光細胞。正對眼球中心有一個直徑約2mm的黃色區域(摺合6度視角),稱為黃斑。黃斑中心有一小凹,稱為中央凹,面積約1平方毫米。
視網膜上有兩種感光細胞,一種叫做視錐細胞,另一種叫做視桿細胞,均以它們外表的形狀命名。一隻眼睛裡面大約分別有7百萬視錐細胞和1億兩千萬視桿細胞。視錐細胞是像一個玉米的錐形,尖向外,只對較強的光敏感,至少有分別感覺紅、綠、藍三種顏色的視錐細胞存在,因此能夠感知顏色;視桿細胞只有一種,因此沒有顏色感覺,但靈敏度非常高,可以看到非常暗的物體。視錐細胞在黃斑裡面非常集中,尤其是在中央凹裡面最為密集,是產生最清晰視覺的地方。視桿細胞恰好在黃斑裡面最少,除此之外分布的比較均勻,距離中心10~20度的范圍內相對集中些。
人眼前面等效與一個比較理想的鏡頭,其焦距為17mm(物方)和23mm(像方),相對光圈為f/2.1~f/8.4(對應2mm~8mm的瞳孔大小)。眼球前後直徑與像方焦距相同,為23mm,也相當於+43D曲光度。

人眼的特性
1、衡量人眼分辨力的參數:視力
與望遠鏡的分辨力類似,視力表明人眼能夠分辨兩個距離很近物體的能力。通常採用蘭道爾環,如圖所示,在5m遠處觀察直徑為7.5mm、環粗和開口均為1.5mm的環,此時該開口形成1角分的角度,如果剛好能夠分辨,則視力為1.0。若剛好能夠識別比這大一倍的環,則視力為0.5。
2、分辨本領
通常我們所說的人眼的視力,是指在明亮環境下,注視點的視力,也叫中心視力。注視點對應人眼的黃斑,是人眼視覺細胞最密集的地方,因此也是視力最好的地方。偏離中心2度的角度,則視力下降為1/2,偏離中心10度,則下降為1/10。這是因為,對於明亮物體,主要是視錐細胞在起作用,而視錐細胞主要集中在大約半徑為3度的黃斑裡面,外邊分布比較稀少,因此分辨本領不佳,在偏離中心20度的角度時,視力不還到0.1。右圖表明視力是如何隨角度而變化的,是在亮度為5尼特時的標准特性。盡管周邊視力不佳,但對於運動物體和閃動非常敏感。例如,直接觀察日光燈管的一端,不會看到50Hz的 閃動,而用餘光觀察,一般可以看到閃動。
在比較黑暗的地點,例如在亮度為0.01尼特的情況下,視錐細胞就不再起作用,只能是分布廣而相對稀疏的視桿細胞起作用,因此人眼的分辨能力大為下降,中心黃斑部分視力下降到0.05,反而不如黃斑以外(因為中心黃斑幾乎沒有視桿細胞),非黃斑區域視力基本不變,最好視力在黃斑邊緣附近,大約偏離中心15度左右,為0.1。這時的視力,稱為暗視覺。但由於視桿細胞只有一種,因此是分辨不出物體顏色的,因此我們觀察星雲時(其表面亮度大多在0.01尼特以下),看不出顏色。有關視力與亮度之間的關系,是逐漸變化的,見本文章的第四部分。
人眼的這個視覺曲線,是與感覺細胞的密度直接相關的,換句話說,視力曲線上的某一點與視網膜上相應的感覺細胞的密度有換算關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由於在5尼特的亮度情況下人的瞳孔直徑約為2.5mm,因此,根據瑞利判據,其理論分辨力為140/2.5=56角秒,這與人眼中心的最佳視力是非常匹配的。但是,若光線變暗,瞳孔直徑會變大,盡管理論分辨能力也會提高,但人眼光學系統不是理想系統,像差會隨光圈的增大而加大,不過恰巧人眼的後部感覺細胞在這個時候分辨能力也隨之下降,因此感覺不到這樣的像差。這一巧妙的配合,是眼睛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適應的。
3、視覺角度
人的眼同時可以看到前方物體的角度,稱為視角。從小到大排列,共有5小類:
A、單眼視角。一隻眼睛,看正前方,眼球不可轉動,頭向前方不可動。則(以右眼為例)上面可見50度,下面70度,左邊60度,右邊100度。
B、同上,但頭可以動。這樣,可以比較完整的表現眼球的視覺范圍而把眼框、鼻子的遮擋去掉。其結果是,上面可見55度,下面75度,左邊60度,右邊100度。奇怪的是,左右角度沒有變化。
C、同A但為雙眼視角。則上下角度一樣(共120度),左右分別為100度(共200度)。
D、同B但為雙眼視角。則上下角度一樣(共130度),左右分別為100度(共200度)。
E、單眼視角,眼球可以轉動,但頭不可動。則(以右眼為例)上面可見70度,下面80度,左邊65度,右邊115度。
F、雙眼視角。同上但為雙眼,則上下一樣(共150度),左右分別為115度(共230度)。
G、注視視角。雙眼,頭不可動,眼球可以轉動,視覺中心可以到達的范圍。上面40度,下面50度,左右各55度
在這些視角中,C代表不經意可以見到的最大范圍,用於作為動物本能的「防範」;F代表頭不動時可以察覺到的最大范圍,用於動物本能的「進攻」。

4、視覺曲線
人眼的視覺曲線是指對於不同波長(不同顏色)的光,主觀亮度的相對值曲線。如右圖,右邊的曲線稱為明視覺曲線,是在明亮的環境下(5尼特)的光譜響應。可以看出,人眼最靈敏的點是在555毫微米的黃綠色光。對於475毫微米的藍色光和650毫微米的橙紅色光,需要10倍的強度才能引起與這黃綠色光相同的亮度感覺,而對於685毫微米的紅色光,靈敏度就更下降到1%了。左邊的曲線,被稱為暗視覺曲線,是在0.001尼特以下的亮度下測定的。可以看出,峰值已經轉移到510毫微米的綠色光,相應10%靈敏度的點分別為420毫微米和585毫微米。這是桿狀細胞在起作用。
5、絕對靈敏度
指眼睛能夠感覺到的最小的光能量。根據Hecht等的測試,在510nm的最佳感覺波長,大約相當於100個光子。然而,這種靈敏度表示方法盡管精密,但很難應用或換算。因此,現實中一般用亮度指標來表示人眼的最低靈敏度。用反差法(見下),人眼識別相臨的全黑與於最小亮度的感覺下限,為30微尼特。以上的結果,均為人眼在暗處充分適應以後(約需半小時後)得到的。這一數值說明,人眼是非常靈敏的。要知道,在無光害的情況下,夜空的平均亮度為252微尼特。同時也應注意,這個感覺下限是個平均值,對於不同的人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6、調節與矯正
正常人眼在自然鬆弛狀態下,像方焦距為23mm,正好可以把無窮遠處的物體聚焦。為了能夠看清楚近處物體,必須調節水晶體,使得焦距變短。當聚焦到250mm的明視距離時,像方焦距變為21mm。兒童的調節能力很強,可以把物體方在眼前10cm處而仍能看清楚,而老年人的調節能力很有限,就需要距離物體遠一些才能看清楚,這就是老花眼的原因。眼睛肌肉完全放鬆和最緊張時能清楚看到的點,分別稱為其調焦范圍的遠點和近點。近視眼的眼球突出,前方曲面半徑小,造成遠點過近,因此看不清遠處的物體,這就需要佩帶近視鏡(凹透鏡)來糾正。相反,如果近點太遠,則看不清近處的物體,則需要佩帶花鏡(凸透鏡)來糾正。眼鏡的糾正視力能力是以曲光度D來衡量的,單位為米的倒數,D=1表明焦距為1米的凸透鏡,而D=-4表明焦距為-0.25米的凹透鏡。日常中用度數來表示,1D=100度,因此上述兩個眼鏡的度數分別為100度(花鏡)和400度(近視鏡)。配花鏡時,一般以佩帶後可以看清250mm的物體為准,因此,一個原來視力正常的老年人,一般需要佩帶400度的老花鏡。正常人也可以帶上400度的花鏡(相當與2倍放大鏡),這樣,可以鬆弛肌肉而看清楚250mm距離的物體。佩帶近視鏡子時,一般是以剛好能看清楚無窮遠處的物體為準的。
雙筒望遠鏡在設計的時候,一般會適應3D到-5D的曲光度范圍,也就是說,可以對於無窮遠的物體適合近視500度的人眼。如果近視程度大於500度(因鏡而異),可能調節到頭也看不清無窮遠,這只能帶上近視鏡來觀察了。因此,如果你的近視程度比較高,買雙筒望遠鏡的時候,一定要試驗一下,是否摘下眼鏡也可以看清楚無窮遠。對於天文望遠鏡,由於一般調焦筒的調節范圍很大,因此可以適合非常高度近視的人眼。另外,雙筒望遠鏡都有一個最近可觀測距離,這個距離對於近視眼而不帶眼鏡的人來講,是變小的。
另外,人眼普遍存在散光現象,是由於縱向和橫向的焦距不一致而引起的。當你看一個十字,橫線和縱線不能同時看清楚的時候,就是有散光了。一般小於50度的散光不必矯正,過大的散光一般是伴隨高度近視或某些眼病而產生的,矯正時的眼鏡片要引入柱面形狀因素。

⑥ 照度、光色、亮度各指什麼,如何影響照明效果

1、照度是指被照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光通量,它是決定被照物體明亮程度的間接指標。在一定 范圍內照度增加,可使視覺功能提高,合適的照度有利於保護視力和提高工作與學習效率;
2、光色是光給你的冷暖感覺,光色取決於光源的色溫,光色能夠影響室內氣氛;
3、亮度是指發光體在視線方向單位投影面積上的發光強度,和照度的概念不同,它是表示由 被照面的單位面積所反射出來的光通量,與被照面的反射率有關。

⑦ 不少人擔心電子產品會發出藍光影響眼睛健康,藍光對眼睛有什麼危害

不少人都會擔心我們在用電子產品的時候會發出一些藍光,對我們的眼睛有一些危害,那麼藍光對我們的眼睛到底都有哪些危害?很多人都知道孩子們長期寫作業,看電視會造成眼睛的疲勞,也會用手機產品讓我們眼睛吸收輻射,畢竟電子產品都會對我們的眼睛有些傷害,具體都有哪些?我們也可以了解一下。電子產品通常會給我們眼睛帶來很大的傷害,因為藍光它都是在電腦顯示器還有手機的熒屏中,基本上的電子產品都會有藍光,也會讓我們的眼睛產生黃斑毒素,讓我們的眼睛受到威脅。

特別是那眼睛近視度數非常高的人,他們一定要關注這些藍光的危害,畢竟藍光可以讓我們的視網膜也會受到損害。如果有夜盲症還有乾眼症的這些人,一定要及時的預療,還有及時的治療會防止病變。

⑧ 什麼是照度

指單位面積上所接受可見光的光通量。簡稱照度 ,單位勒克斯(Lux或lx)。用於指示光照的強弱和物體表面積被照明程度的量。每種人類建築環境,根據其人類活動均有合適的照度來配合實際需要。例如一般餐廳需要的照度為200Lux,閱覽室需要的照度為300Lux。閱讀區域照度500lux,此時增加燈具作重點照明,以達到所需照度。照度太低時,容易導致眼睛疲勞造成近視,照度太高則過分明亮刺眼。
照度的測量方式:可使用專業的數位照度儀測量。在工作房間內,通常是在每個工作地點(如書桌、工作台)測量照度,然後加以平均。對於沒有確定工作地點的空房間或非工作房間,通常選擇 0.75m 高的水平面測量照度。並把測量區域劃分成大小相等的方形區域,測量每個區域中心的照度,然後採取各點照度的平均值。

⑨ 光學問題

增透膜對不同波長光線的增透效果不同,例如對綠光增透效果好,相對來說對紅光和藍光增透效果就較差,即被反射出來的紅光和藍光相對就多,這樣,透鏡反射出來的光就呈現緊色。如果增透膜對藍光和綠光增透效果好,對紅光光和藍光增透效果就較差,即被反射出來的紅光和藍光相對就多,這樣,透鏡反射出來的光不呈現紫色。如果增透膜對藍光和綠光增透效果好,對紅光和黃光增透效果差,透鏡就反射橙光。在拍攝彩色照片時,因鏡片材料不同,增透膜的增透光色光不同,會使照片產生不同的增透性能,只要在各透鏡上鍍上不同特性的增透膜並互相搭起來,就可以消除或減弱由於鏡片材料及增透膜所造成的偏色。因此,各種不同的鏡片會反射出王顏色。鏡頭反射 的光線越強,說明光線透過鏡頭的量就越少,鍍膜質量就越差。把鏡頭對著自己,如果在鏡頭里看到自己的影像越淡,說明鏡頭鍍膜的增透效果越好,如果鏡頭能映了較明亮的影像,說明鏡頭的反光率大,透光率就小,鍍膜的增透效果就差。所以「黑洞洞 」的的鏡頭,從鍍膜角度來評價,應該是好的鏡頭。
鏡片上的增透膜一般採用電子束真空鍍膜工藝,即在直空條件下,用強力電子束射在鍍膜材料上使其汽化蒸發,粘附在在鏡片上成為增透膜。電子束多層鍍膜用EBC表示,多層鍍膜用MC表示,而SMC則表示超級多層鍍膜。
增透膜容易受潮發霉,因此,鍍膜鏡頭要特別注意防潮。平時應把鏡頭放在防潮箱內,箱內放叭潮劑。礁潮劑可用變色硅膠,它使用方便、吸潮效果好。乾燥的變色硅膠呈藍色,潮濕時呈粉紅色,經曝曬或烘烤把水份蒸了後又變回藍色,可反復使用多年。鏡頭臟了不要輕易用鏡頭紙試擦,更不能用普通的紙和布來試擦,更不能用普通的紙和布來試擦,以免擦傷鏡片的增透膜及劃傷鏡片。清潔鏡頭的正確方法應該是一吹二掃三洗。一吹:當鏡頭有灰塵等臟物時,用清潔鏡頭的專用吹氣球 或醫療用的洗耳球向鏡頭吹氣,把灰塵等臟物吹掉。二掃:由於灰塵等臟物粘附在鏡片上吹不掉,可用清潔鏡頭的專用鏡頭毛刷把臟物掃掉,吹和掃可結合使用。三洗:如鏡頭上有手指印、油污等臟物,經吹、掃仍不奏效時,可用鏡頭清潔劑(俗稱鏡頭水)洗鏡頭。洗鏡頭的方法是用干凈優質的醫用脫脂棉簽或用鏡頭紙捲成棒狀,滴不二、三滴鏡頭水,從鏡頭中央往邊緣螺旋形地試擦鏡頭,有明顯污垢的地方多擦一、二下,然後用干棉簽從鏡頭中央往外螺旋形地把鏡頭擦乾,使可使鏡片光潔如新,鏡頭剛剛發霉時,也可以用鏡頭水拭擦除去。洗鏡頭時不要滴太多的鏡頭水,以免鏡頭水滲入鏡頭內部,在鏡片之間形成露狀水滴,並且很難揮發出來,如果用帶水珠的鏡頭拍攝,影像是模糊的。清潔鏡頭,一般只能清潔鏡頭外邊的兩個鏡片表面,如果鏡頭中間的鏡片有臟物或發霉,最好交由專業人士處理,因為各鏡片的安裝位置十分精密,沒有豐富的拆裝經驗及儀器,很難按照原尺寸安裝好。
明白了增膜的作用,我就將我不成熟的幾點意見
科學射電望遠鏡利用反射電磁波的原理來發現天體,但增膜只對有色光起減少反射的作用.當然類似於真透膜的物質也有可能反射電磁波,但他只是起到減少的作用,並不是消滅.人類的機器也許還是能接受的.
在來,增膜的作用也只是有選擇性的較低某些光的反射並不是全部,類似於真透膜的物質也應該是如此,那情況就很復雜了.
以上就是本人的意見,不知道你還滿意否,有意見的歡迎一起討論
光在進入鏡片的時候會同時發生折射和反射,而入射光的總量等於折射光加反射光。利用光波在反射時的半波損失,在鏡片前鍍上一層膜減少反射光的量,這樣折射出去的光就多了。這樣更便於觀察。這層膜就是增透膜;
2、因為可見光的波長兩端是紅色和紫色,所以選擇增透膜一般都採用更便於波長居中的光折射。因此反射出來的光就是紅色或紫色。所以光學儀器上的鏡片一般都呈現紅色或紫色。
回答者:馮昊楠 - 助理 二級 5-22 20:24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等你長大就明白了~
光學
光學(optics)是研究光(電磁波)的行為和性質,以及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的物理學科。傳統的光學只研究可見光,現代光學已擴展到對全波段電磁波的研究。
光是一種電磁波,在物理學中,電磁波由電動力學中的麥克斯韋方程組描述;同時,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需要用量子力學表達。
光學的起源在西方很早就有光學知識的記載,歐幾里得(Euclid,公元前約330~260)的<反射光學>(Catoptrica)研究了光的反射;阿拉伯學者阿勒·哈增(AI-Hazen,965~1038)寫過一部<光學全書>,討論了許多光學的現象。
光學真正形成一門科學,應該從建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時代算起,這兩個定律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17世紀,望遠鏡和顯微鏡的應用大大促進了幾何光學的發展。
光的本性也是光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微粒說把光看成是由微粒組成,認為這些微粒按力學規律沿直線飛行,因此光具有直線傳播的性質。19世紀以前,微粒說比較盛行。但是,隨著光學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了許多不能用直進性解釋的現象,例如乾涉、繞射等,用光的波動性就很容易解釋。於是光學的波動說又佔了上風。兩種學說的爭論構成了光學發展史上的一根紅線。
狹義來說,光學是關於光和視見的科學,optics(光學)這個詞,早期只用於跟眼睛和視見相聯系的事物。而今天,常說的光學是廣義的,是研究從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直到 X射線的寬廣波段范圍內的,關於電磁輻射的發生、傳播、接收和顯示,以及跟物質相互作用的科學。光學是物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與其他應用技術緊密相關的學科。
光學是一門有悠久歷史的學科,它的發展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人類對光的研究,最初主要是試圖回答「人怎麼能看見周圍的物體?」之類問題。約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的代),中國的《墨經》中記錄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學知識。它有八條關於光學的記載,敘述影的定義和生成,光的直線傳播性和針孔成像,並且以嚴謹的文字討論了在平面鏡、凹球面鏡和凸球面鏡中物和像的關系。
自《墨經)開始,公元11世紀阿拉伯人伊本·海賽木發明透鏡;公元1590年到17世紀初,詹森和李普希同時獨立地發明顯微鏡;一直到17世紀上半葉,才由斯涅耳和笛卡兒將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觀察結果,歸結為今天大家所慣用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1665年,牛頓進行太陽光的實驗,它把太陽光分解成簡單的組成部分,這些成分形成一個顏色按一定順序排列的光分布——光譜。它使人們第一次接觸到光的客觀的和定量的特徵,各單色光在空間上的分離是由光的本性決定的。
牛頓還發現了把曲率半徑很大的凸透鏡放在光學平玻璃板上,當用白光照射時,則見透鏡與玻璃平板接觸處出現一組彩色的同心環狀條紋;當用某一單色光照射時,則出現一組明暗相間的同心環條紋,後人把這種現象稱牛頓環。藉助這種現象可以用第一暗環的空氣隙的厚度來定量地表徵相應的單色光。
牛頓在發現這些重要現象的同時,根據光的直線傳播性,認為光是一種微粒流。微粒從光源飛出來,在均勻媒質內遵從力學定律作等速直線運動。牛頓用這種觀點對折射和反射現象作了解釋。
惠更斯是光的微粒說的反對者,他創立了光的波動說。提出「光同聲一樣,是以球形波面傳播的」。並且指出光振動所達到的每一點,都可視為次波的振動中心、次波的包絡面為傳播波的波陣面(波前)。在整個18世紀中,光的微粒流理論和光的波動理論都被粗略地提了出來,但都不很完整。
19世紀初,波動光學初步形成,其中托馬斯·楊圓滿地解釋了「薄膜顏色」和雙狹縫乾涉現象。菲涅耳於1818年以楊氏乾涉原理補充了惠更斯原理,由此形成了今天為人們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用它可圓滿地解釋光的乾涉和衍射現象,也能解釋光的直線傳播。
在進一步的研究中,觀察到了光的偏振和偏振光的乾涉。為了解釋這些現象,菲涅耳假定光是一種在連續媒質(以太)中傳播的橫波。為說明光在各不同媒質中的不同速度,又必須假定以太的特性在不同的物質中是不同的;在各向異性媒質中還需要有更復雜的假設。此外,還必須給以太以更特殊的性質才能解釋光不是縱波。如此性質的以太是難以想像的。
1846年,法拉第發現了光的振動面在磁場中發生旋轉;1856年,韋伯發現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等於電流強度的電磁單位與靜電單位的比值。他們的發現表明光學現象與磁學、電學現象間有一定的內在關系。
1860年前後,麥克斯韋的指出,電場和磁場的改變,不能局限於空間的某一部分,而是以等於電流的電磁單位與靜電單位的比值的速度傳播著,光就是這樣一種電磁現象。這個結論在1888年為赫茲的實驗證實。然而,這樣的理論還不能說明能產生象光這樣高的頻率的電振子的性質,也不能解釋光的色散現象。到了1896年洛倫茲創立電子論,才解釋了發光和物質吸收光的現象,也解釋了光在物質中傳播的各種特點,包括對色散現象的解釋。在洛倫茲的理論中,以太乃是廣袤無限的不動的媒質,其唯一特點是,在這種媒質中光振動具有一定的傳播速度。
對於像熾熱的黑體的輻射中能量按波長分布這樣重要的問題,洛倫茲理論還不能給出令人滿意的解釋。並且,如果認為洛倫茲關於以太的概念是正確的話,則可將不動的以太選作參照系,使人們能區別出絕對運動。而事實上,1887年邁克耳遜用乾涉儀測「以太風」,得到否定的結果,這表明到了洛倫茲電子論時期,人們對光的本性的認識仍然有不少片面性。
1900年,普朗克從物質的分子結構理論中借用不連續性的概念,提出了輻射的量子論。他認為各種頻率的電磁波,包括光,只能以各自確定分量的能量從振子射出,這種能量微粒稱為量子,光的量子稱為光子。
量子論不僅很自然地解釋了灼熱體輻射能量按波長分布的規律,而且以全新的方式提出了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整個問題。量子論不但給光學,也給整個物理學提供了新的概念,所以通常把它的誕生視為近代物理學的起點。
1905年,愛因斯坦運用量子論解釋了光電效應。他給光子作了十分明確的表示,特別指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時,光也是以光子為最小單位進行的。
1905年9月,德國《物理學年鑒》發表了愛因斯坦的「關於運動媒質的電動力學」一文。第一次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基本原理,文中指出,從伽利略和牛頓時代以來占統治地位的古典物理學,其應用范圍只限於速度遠遠小於光速的情況,而他的新理論可解釋與很大運動速度有關的過程的特徵,根本放棄了以太的概念,圓滿地解釋了運動物體的光學現象。
這樣,在20世紀初,一方面從光的乾涉、衍射、偏振以及運動物體的光學現象確證了光是電磁波;而另一方面又從熱輻射、光電效應、光壓以及光的化學作用等無可懷疑地證明了光的量子性——微粒性。
1922年發現的康普頓效應,1928年發現的喇曼效應,以及當時已能從實驗上獲得的原子光譜的超精細結構,它們都表明光學的發展是與量子物理緊密相關的。光學的發展歷史表明,現代物理學中的兩個最重要的基礎理論——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都是在關於光的研究中誕生和發展的。
此後,光學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以致於成為現代物理學和現代科學技術前沿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發現了愛因斯坦於1916年預言過的原子和分子的受激輻射,並且創造了許多具體的產生受激輻射的技術。
愛因斯坦研究輻射時指出,在一定條件下,如果能使受激輻射繼續去激發其他粒子,造成連鎖反應,雪崩似地獲得放大效果,最後就可得到單色性極強的輻射,即激光。1960年,梅曼用紅寶石製成第一台可見光的激光器;同年製成氦氖激光器;1962年產生了半導體激光器;1963年產生了可調諧染料激光器。由於激光具有極好的單色性、高亮度和良好的方向性,所以自1958年發現以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引起了科學技術的重大變化。
光學的另一個重要的分支是由成像光學、全息術和光學信息處理組成的。這一分支最早可追溯到1873年阿貝提出的顯微鏡成像理論,和1906年波特為之完成的實驗驗證;1935年澤爾尼克提出位相反襯觀察法,並依此由蔡司工廠製成相襯顯微鏡,為此他獲得了195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48年伽柏提出的現代全息照相術的前身——波陣面再現原理,為此,伽柏獲得了197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把數學、電子技術和通信理論與光學結合起來,給光學引入了頻譜、空間濾波、載波、線性變換及相關運算等概念,更新了經典成像光學,形成了所謂「博里葉光學」。再加上由於激光所提供的相乾光和由利思及阿帕特內克斯改進了的全息術,形成了一個新的學科領域——光學信息處理。光纖通信就是依據這方面理論的重要成就,它為信息傳輸和處理提供了嶄新的技術。
在現代光學本身,由強激光產生的非線性光學現象正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注意。激光光譜學,包括激光喇曼光譜學、高解析度光譜和皮秒超短脈沖,以及可調諧激光技術的出現,已使傳統的光譜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成為深入研究物質微觀結構、運動規律及能量轉換機制的重要手段。它為凝聚態物理學、分子生物學和化學的動態過程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
光學的研究內容
我們通常把光學分成幾何光學、物理光學和量子光學。
幾何光學是從幾個由實驗得來的基本原理出發,來研究光的傳播問題的學科。它利用光線的概念、折射、反射定律來描述光在各種媒質中傳播的途徑,它得出的結果通常總是波動光學在某些條件下的近似或極限。
物理光學是從光的波動性出發來研究光在傳播過程中所發生的現象的學科,所以也稱為波動光學。它可以比較方便的研究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以及光在各向異性的媒質中傳插時所表現出的現象。
波動光學的基礎就是經典電動力學的麥克斯韋方程組。波動光學不詳論介電常數和磁導率與物質結構的關系,而側重於解釋光波的表現規律。波動光學可以解釋光在散射媒質和各向異性媒質中傳播時現象,以及光在媒質界面附近的表現;也能解釋色散現象和各種媒質中壓力、溫度、聲場、電場和磁場對光的現象的影響。
量子光學 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體輻射時,為了從理論上推導出得到的與實際相符甚好的經驗公式,他大膽地提出了與經典概念迥然不同的假設,即「組成黑體的振子的能量不能連續變化,只能取一份份的分立值」。
1905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光電效應時推廣了普朗克的上述量子論,進而提出了光子的概念。他認為光能並不像電磁波理論所描述的那樣分布在波陣面上,而是集中在所謂光子的微粒上。在光電效應中,當光子照射到金屬表面時,一次為金屬中的電子全部吸收,而無需電磁理論所預計的那種累積能量的時間,電子把這能量的一部分用於克服金屬表面對它的吸力即作逸出功,餘下的就變成電子離開金屬表面後的動能。
這種從光子的性質出發,來研究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學科即為量子光學。它的基礎主要是量子力學和量子電動力學。
光的這種既表現出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的現象既為光的波粒二象性。後來的研究從理論和實驗上無可爭辯地證明了:非但光有這種兩重性,世界的所有物質,包括電子、質子、中子和原子以及所有的宏觀事物,也都有與其本身質量和速度相聯系的波動的特性。
應用光學 光學是由許多與物理學緊密聯系的分支學科組成;由於它有廣泛的應用,所以還有一系列應用背景較強的分支學科也屬於光學范圍。例如,有關電磁輻射的物理量的測量的光度學、輻射度學;以正常平均人眼為接收器,來研究電磁輻射所引起的彩色視覺,及其心理物理量的測量的色度學;以及眾多的技術光學:光學系統設計及光學儀器理論,光學製造和光學測試,干涉量度學、薄膜光學、纖維光學和集成光學等;還有與其他學科交叉的分支,如天文光學、海洋光學、遙感光學、大氣光學、生理光學及兵器光學等。
哎呀 , 增透膜是波長的1/4,
增透膜 會把干涉的光給濾掉,這樣就是淡紫色了 ,

閱讀全文

與光度學中哪些物理量會影響視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