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物理在古代怎麼說

物理在古代怎麼說

發布時間:2022-07-11 18:06:59

『壹』 「物理」一詞起源何時

1900年日本人藤田豐八從日語轉借過來的。

『貳』 最先提出「物理」這個概念的人是誰

如果只是說中文物理單詞,則戰國時期就有了;如果是說和PHYSICA對譯則17世紀就有了。還有西方古代的物理和我國古代的物理都是指大物理;即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分類,包括天文、氣象、生物、生理、心理等;直到1666年巴黎科學院成立時科學仍分成數學和物理兩大類,只不過數學包括力學和天文學;而物理學還包括化學、植物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等。可見法國直到l7世紀,物理學也是大物理或廣義物理學。
中文「物理」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莊子·知北游》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秋水》也有:「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之說。「萬物之理」正是「物理」一詞的基本含義。天地之運行.四時之交替.萬物之生衰,古人都將其看作「物理」的表現。在此基礎上,《荀子·解蔽》作了進一步總結:「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這里「物理」一詞雖未連用,但上下文看是專講觀物知理的。所以唐揚驚注目:「以知人之性推知,則可知物理也。」
據查李之藻(1569-1630年)和傅泛際(1587—年)於1628年譯畢、1631年陸續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譯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後。宗也、殊也、類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獨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後。」此文原意是闡述宗、殊、類三公為本然之屬,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因在先;而獨,依二公為依然之稱,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因在後。
《名理探》是17世紀初葡萄牙的高因盤利大學耶穌會會士的邏輯講義.用拉丁文寫成。原名《亞里士多穗辯證法概論》,原書刊於1611年。我們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書.因此還不敢說「物理」一詞肯定對譯於拉丁文「PHYSICA,但從《名理探》中有關「物理」的引文來看實際上是講形性學的,仍屬中國古代「大物理的范疇!因而這種翻譯是准確的。如果說這僅是孤證,我們不防再舉王夫之(1619-1692年)的例子。
王夫之對方以智質測之學獨有所鍾.他在《搔首問》中曾說:「密翁(即方以智)與其公子,為質測之學,誠學思兼致之實功。蓋格物者,即物之窮理,唯質測為得之。若邵康節、蔡西山則立一理以窮物,非格物也。按:近傳泰西物理、化學,正是此理」。
我們姑且不論王夫之關於格物與非格物的區別及其與西方物理、化學相比是否貼切.僅就原按「近傳泰西物理、化學正是此理」而論,王夫之對當時西方「物理」、「化學」這兩個科學名詞已經運用得相當准確了。這再次證明我國至遲在l7世紀下半葉對西方「物理」、「化學」兩個科學名詞,已有了准確的譯法.

『叄』 在「物理」專名之前,人們都是如何稱呼「物理」的

1623年義大利傳教士艾儒略(1582~1649)著作的《西學凡》,其中把Physics音譯為「費西加」。可見在這個時候,我國還沒有「物理學」其名。它出現的確切年代,一時還不能查考出來,大約是在19世紀末。在正式使用「物理學」這個名詞之前,還曾有過一段時間使用過「格致」或「格物」的名稱。那是取《禮記•大學》中「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一句的意思。雖然,後世對這句話有不同的解釋,但大致說來,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以獲取知識。在清代後期就用以統稱「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後來乾脆在狹義上就代表今天所謂的物理學,大學里的物理系,開初就叫做「格物門」。1889年,日本人飯盛挺造編了一本物理教科書,藤田豐八把它譯成中文,書名就叫做「物理學」。次年,王季烈把它改譯一番,書名仍然不變。1901年,嚴復翻譯名著《原富》,書中也提到「物理學」,但又怕太陌生,特別加註說:「物理之學名『斐輯格』。」可見那個時候「物理學」一詞還不很普遍。

『肆』 「物理」一詞的來源是怎樣的

如果只是說中文物理單詞,則戰國時期就有了;如果是說和PHYSICA對譯則17世紀就有了。還有西方古代的物理和我國古代的物理都是指大物理;即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分類,包括天文、氣象、生物、生理、心理等;直到1666年巴黎科學院成立時科學仍分成數學和物理兩大類,只不過數學包括力學和天文學;而物理學還包括化學、植物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等。可見法國直到l7世紀,物理學也是大物理或廣義物理學。



中文「物理」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莊子·知北游》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秋水》也有:「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之說。「萬物之理」正是「物理」一詞的基本含義。天地之運行.四時之交替.萬物之生衰,古人都將其看作「物理」的表現。在此基礎上,《荀子·解蔽》作了進一步總結:「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這里「物理」一詞雖未連用,但上下文看是專講觀物知理的。所以唐揚驚注目:「以知人之性推知,則可知物理也。」

1607年徐光啟和利馬竇翻(義大利人,Mateo Ricci,1552—1633)譯的歐幾里德(Euclid,330BC—275BC)的《幾何原本》前六卷時,徐光啟作的該書序言中也談到了「物理」 一詞.


據查李之藻(1569-1630年)和傅泛際(1587—年)於1628年譯畢、1631年陸續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譯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後。宗也、殊也、類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獨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後。」此文原意是闡述宗、殊、類三公為本然之屬,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因在先;而獨,依二公為依然之稱,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因在後。



《名理探》是17世紀初葡萄牙的高因盤利大學耶穌會會士的邏輯講義.用拉丁文寫成。原名《亞里士多德辯證法概論》,原書刊於1611年。我們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書.因此還不敢說「物理」一詞肯定對譯於拉丁文「PHYSICA,但從《名理探》中有關「物理」的引文來看實際上是講形性學的,仍屬中國古代「大物理的范疇!因而這種翻譯是准確的。如果說這僅是孤證,我們不防再舉王夫之(1619-1692年)的例子。



王夫之對方以智質測之學獨有所鍾.他在《搔首問》中曾說:「密翁(即方以智)與其公子,為質測之學,誠學思兼致之實功。蓋格物者,即物之窮理,唯質測為得之。若邵康節、蔡西山則立一理以窮物,非格物也。按:近傳泰西物理、化學,正是此理」。



我們姑且不論王夫之關於格物與非格物的區別及其與西方物理、化學相比是否貼切.僅就原按「近傳泰西物理、化學正是此理」而論,王夫之對當時西方「物理」、「化學」這兩個科學名詞已經運用得相當准確了。這再次證明我國至遲在l7世紀下半葉對西方「物理」、「化學」兩個科學名詞,已有了准確的譯法.

『伍』 中文「物理」一詞起源何時

「物理」一詞的最先出自古希臘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泛指一般的自然科學。

而在東方,漢語、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於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網路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簡稱,即考察事物的形態和變化,總結研究它們的規律的意思。我國的物理學知識,在早期文獻中記載於《天工開物》等書中。

在古希臘人那裡,物理學就是「自然哲學」,出現了泰勒斯、阿基米德等一批著名的自然哲學家、科學家,「物理學」的名稱就來自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一書。後來牛頓的經典物理學奠基之作,就叫做《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

(5)物理在古代怎麼說擴展閱讀:

物理從本質上說,發源於人們對生活中身邊常見事物及現象的探究,從本質上決定了它離不開實驗與實踐,雖然現在有理論物理這一分支,但是還是需要實驗驗證的支持。

比如說愛因斯坦著名的相對論理論,每次都是新聞上有關的報道都是說愛因斯坦的理論又被什麼什麼驗證了,最近的例子就是2017年的引力波的觀測事件。

物理學不僅是理論上的推導,還要藉助數學工具進行確切的驗算,從牛頓著作《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即可略知一二,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物理學家的另一個身份是數學家的原因,比如笛卡爾、牛頓等等不勝枚舉。

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與很多其它領域有相當的交集,從而發展出不少跨領域學科,如生物物理學、量子化學等等,甚至在物理學界還需要哲學的支撐。

『陸』 物理一詞最早被引進中國叫什麼聽說是張之

如果只是說中文物理單詞,則戰國時期就有了;如果是說和PHYSICA對譯則17世紀就有了。還有西方古代的物理和我國古代的物理都是指大物理;即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分類,包括天文、氣象、生物、生理、心理等;直到1666年巴黎科學院成立時科學仍分成數學和物理兩大類,只不過數學包括力學和天文學;而物理學還包括化學、植物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等。可見法國直到l7世紀,物理學也是大物理或廣義物理學。


中文「物理」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莊子·知北游》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秋水》也有:「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之說。「萬物之理」正是「物理」一詞的基本含義。天地之運行.四時之交替.萬物之生衰,古人都將其看作「物理」的表現。在此基礎上,《荀子·解蔽》作了進一步總結:「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這里「物理」一詞雖未連用,但上下文看是專講觀物知理的。所以唐揚驚注目:「以知人之性推知,則可知物理也。」
據查李之藻(1569-1630年)和傅泛際(1587—年)於1628年譯畢、1631年陸續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譯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後。宗也、殊也、類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獨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後。」此文原意是闡述宗、殊、類三公為本然之屬,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因在先;而獨,依二公為依然之稱,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因在後。


《名理探》是17世紀初葡萄牙的高因盤利大學耶穌會會士的邏輯講義.用拉丁文寫成。原名《亞里士多穗辯證法概論》,原書刊於1611年。我們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書.因此還不敢說「物理」一詞肯定對譯於拉丁文「PHYSICA,但從《名理探》中有關「物理」的引文來看實際上是講形性學的,仍屬中國古代「大物理的范疇!因而這種翻譯是准確的。
王夫之(1619-1692年)對方以智質測之學獨有所鍾.他在《搔首問》中曾說:「密翁(即方以智)與其公子,為質測之學,誠學思兼致之實功。蓋格物者,即物之窮理,唯質測為得之。若邵康節、蔡西山則立一理以窮物,非格物也。按:近傳泰西物理、化學,正是此理」。
-----------王夫之,船山遺書·搔首問.上海太平洋書店1933年排印本


我們姑且不論王夫之關於格物與非格物的區別及其與西方物理、化學相比是否貼切.僅就原按「近傳泰西物理、化學正是此理」而論,王夫之對當時西方「物理」、「化學」這兩個科學名詞已經運用得相當准確了。這再次證明我國至遲在l7世紀下半葉對西方「物理」、「化學」兩個科學名詞,已有了准確的譯法.


漢語、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於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網路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簡稱,即考察事物的形態和變化,總結研究它們的規律的意思。
日本早期物理學史研究者桑木或雄說:「在我國最初把Physics稱為窮理學.明崇禎年間一本名叫《物理小識》的書,闡述的內容包括天文、氣象、醫葯等方面.早在宋代,同樣內容包含在『物類志』和『物類感應』等著述中,這些都是中國物理著作的淵源.」


『柒』 古代的「物理」什麼意思

1元古到西周(公元前770年以前)
人類從會用火到石器時代.又從石器時代
過渡到青銅時代,西周時代手工業特別發達,
出現了「百工匠」;如造車輪的「輪匠」,造車
軸的「軸匠」,造箭的「矢匠」等.在這些手
工技術中有豐富的物理學知識,但人們沒有認
識.
2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期(公元前770
年—前221年)
此時期對物理學知識有了系統研究和論
述,主要著作有:《墨經》和《考工記》等.對
力、熱、光等都有論述.
2. 1力學方面
《墨經》最早對力下了定義:「力荊之所以
奮也」.意思是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
因.《墨經》第114. 116條對時間和空間最早
作出了正確定義:「宇或徒,說在長宇久」;
「行修以久,說在先後」.意思是說物體位置改
變是空間隨著時間自近而遠的持續增長.「墨
經」還最早論述了「杠桿原理」和「浮體平衡
原理」
2. 2熱學方面
《考工記》中:「凡鑄金之狀,金(銅)與
錫;黑蝕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氣竭,青白
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鑄也」
是我國最早對溫度的認識,這段大意是在熔煉
金屬過程中,根據物體顏色判斷物體冷熱程度.
2. 3磁學方面
春秋末期(約公元前5世紀)《管子
·地數篇》有:「山上有慈石,其下有銅金".
約公元前239年的《呂氏春秋·精通》中有:
「慈石召鐵,或引之也」.這是世界上最早對磁
現象的認識.
2. 4光學方面
《墨經》著作中有八條對幾何光學的專門
論述,這八條主要論述了:光的直進性和小孔
成像,平面鏡反射及成像,球面鏡成像.
3從秦、漢到隋唐五代(公元前 221年—
公元960年)
這個時期製造了許多大型復雜機械:西漢
初的指南車和記里鼓車;張衡(78年—139
年)的渾天儀和地動儀:畢嵐的「翻車」(即
龍骨水車)和名為「渴烏」的虹吸管;(公元
2世紀)唐僧一行梁令瓏的水運渾儀.(公元
725年)此時期主要科學代表著有:東漢王充
(27年—約79年)所著的《論衡》,東漢
C25年—220)年的《淮南萬畢術》
3. 1力學方面
《論衡.狀留篇》中的:「是故車行於陸,
船行於溝,其滿而重者行遲,空而輕者行疾".
「任重,其進取疾速,難矣」.意即在一定外力
條件下,較重的物體運動較慢,其開始運動和
加快運動也難.《論衡》中:「古之多力者、身
能負荷千鈞.手能決角伸鈞,使之自舉,不能
離地」.最早提出系統的內力不能使物體運動
的結論.
3. 2感學方面.《淮南萬畢術》道:「磁石櫃
茶」.說明了人們已經認識了磁石(磁極)之
間存在著相互推斥力作用.《論衡·是應篇》
道:「司南之構,投之於地,其抵指南」.人們
製造了指南針(句狀司南).
3. 3熱學方面
《論衡》中:「雲霧、雨之徽也,夏則為露,
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雨露凍凝者,
皆由地發,不從天降也」的論述,是世界上最
早分析一年四季物態變化形成的原因.《論稀
.寒溫篇》中的論述:「夫近水則寒,近火則溫,
遠則漸微.何則?氣之所加,遠近有差也」.是
世界上最早對熱傳導的論述.
3. 4聲學方面
《論衡·變虛篇》中:「令人操行變氣遠近,
宜與魚等;氣應而變,宜與水均」,意思是人
的行動(包括說話)使其周圍的「氣」發生振
動,並能向外傳播,如同魚使水振動的水波一
樣向外傳播.
3. 4光學方面
《論衡·率性篇》中:「取火於天,五月丙
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五石可能指石英石).
鑄以為器,磨礪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
《淮南萬畢術》載道:削冰為圓,舉以向日,以
艾承其影,則火生」.以上說明用透鏡聚光取
火,即叫「陽隧」.《淮南萬畢術》中的「取大
鏡高懸,盛水盆於其下,則見四鄰矣」記述了
我國最早創制的開管式潛望鏡.
3. 5電學方面
《論衡》中的「頓牟掇芥慈石級緘」.(頓
牟:墟泊;芥:=種很輕草木;械:針;綴:
吸引);說明人們已經對電、磁有了相當深刻
的認識.
4宋,元時期(960年—1369年)
這個時期創制了大型機械和大型生產工
具.撰寫出五本科學著作:北宋沈括(1031年
—1095年)著的《夢溪筆談》;北宋曾公亮
(999年—1078年)著的《武經總要》;北宋
李誡(1035— 1110年)著的《營造法式);北
宋蘇頌(1020年·- 1101年)、韓公廉(生卒
年代不詳)著的《新儀象法要》;元代趙友欽
(1279年—1368年)著的《革象新書》,我
國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和活字
印刷術也是這個時期產生的.
4. 1力學方面
《營造法式》一書,全書36卷,其中圖樣
6卷,系統地總結了歷代建築經驗,有豐富的
材料力學和建築力學知識.《新儀象法要》一
書中,記載了蘇頌和韓公廉在1092年創制一
架大型水運儀象台,即天文鍾,這台機器應用
了很多力學知識.
4. 2磁學方面
《夢溪筆談》第58條:「以磁石磨針鋒,則
銳處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不同」,這段
話說明當時已發現了磁鐵有兩極;《夢溪筆
談》第437記載的:「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
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記述的磁
偏角,比西方發現地磁偏角早了四百多年.
《夢溪筆談》中還介紹了指南針四種安裝法:水
浮法;指甲法;碗唇法;懸絲法.
4. 3光學方面
《夢溪筆談》記述的:「陽艘向日照之.則
光聚向內,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
寂,著物則火發」.「陽健面窪,以一指迫而照
之則正,漸遠則無所見,過此遂倒」.這是說
手指在鏡面與焦點之間處成正立像.在焦點處
無像,在焦點以外成倒立像.說明當時對凸透
鏡聚光及球面鏡成像已進行相當成功的研究.
宋末元初趙友欽用上千隻熾光作為光源進行
小孔成像的大型光學實驗,證明了光源大小、
強度與小孔的大小、距離以及像的大小、亮度
三者之間的關系.說明了當時物理學研究已經
進人實驗科學時代.
4. 4聲學方面
《夢溪筆談》中:「欲知其應者,先調其弦,
先調其弦令聲和,乃剪紙人加弦上,鼓其應弦,
則紙人躍,它弦即不動」.這是沈括以紙游碼
實驗證明了聲的共振現象,比英國的諾布爾所
做的「紙游碼」實驗早500年.
5明、清時期(1368年—1911年)
由於時代中葉以後,維護封建倫理的官方
教育後來發展為「八股」的科舉取士制,嚴重
阻礙科學技術發展,是我國科學發展的落後時
期.但是個別的有關物理學方面也有獨創發
現:明代朱載育(1536年—約1614年)發
明的十二平均律,用以公比攀 Z的等比級數
平均分配音律,成為近代平均音階的鼻祖;明
末宋應星(1587 - ?)的《天工開物》在
《論氣·氣聲》是集發聲、傳播、接收為一體
的一部系統的聲學大著.

『捌』 中國物理學科的前稱是什麼

在中國,以前把物理學稱為「格物學」或「格致學」。
1900年以前中國就沒有「physics」。東方的包括中國的近代科學都是從西方傳進來的,實際情況是從西方傳到中國遠比傳到日本還要早。不過1900年以前,我國譯述西方物理學著作沒有採用「物理學」的譯法,而是多譯為「格物學」或「格致學」。如1879年美國人林樂知將羅斯古編寫的一本物理書翻譯成漢語並命名為《格致啟蒙》,其中第二卷為格物學;1883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丁韙良,英文名Martin,1888年曾來中國傳教,接觸中國古代文明後曾提出「丁韙良猜測」:中國的「元氣說」曾影響過笛卡爾提出「以太」漩渦說)也將一本物理書譯為漢語,名字為《格物測算》。另外,國內1886年有譯著《格致小引》,1889年又有《格物入門》出版。

希望幫助到你,若有疑問,可以追問~~~
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__^*)

『玖』 物理的起源是

俗話說:「人是人他媽生的,妖是妖他媽生的。」凡物都有個媽;無論是雞生出了蛋,還是蛋孵出了雞,凡事總有個起源。現在,我們就來給「物理」找媽媽。可是:「天上有無數顆星星,那顆最小的就是我, 我不知道我從哪裡來,也不知道我在哪裡生。 地上有無數個龍人,那個最小的就是我,我不知道我從哪裡來,也不知道我在哪裡生。」要尋找物理他媽,就像小龍人找她娘一樣地困難。

普遍的觀點認為物理起源於哲學。因為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等哲學家就開始思考物理問題了。但他們絕不是第一琢磨物理問題的人。因為早他們幾百年在中國就有公開出版的《易經》。《易經》是一個搞占卜的迷信書,初看它和以科學為本的物理格格不入,但請您不要忘記《易經》里也誕生了最初人們的樸素唯物思想。比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似乎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預示宇宙的起源——我們現在普遍認為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而中國的神話「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等等都是對天地起源的思考和探索。雖然神話終歸是胡說八道,但畢竟這還是人類在動腦子的產物。或許神話傳說就是物理的雛形。

閱讀全文

與物理在古代怎麼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