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發燒物理降溫應該怎麼做
多喝開水幫助排汗,這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常用的。溫水擦浴也可以用酒精,擦拭的重點部位在皮膚皺褶的地方,例如頸部、腋下、肘部、腹股溝處等處。泡溫水澡也是不錯的辦法。物理降溫的同時可以喝點姜湯以助驅寒排汗。經過上述處理不降溫就必須服葯了。
1、發熱一般是感染引起居多,物理降溫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是效果不佳時候最好葯物治療。
2、物理降溫常用酒精擦浴,就是用棉球蘸酒精後在頭部或者全身擦拭,由於酒精揮發緣故可以起到降溫作用,有的高熱40度以上為了保護頭部,可以使用冰帽,就是把冰塊放特製帽子里起到降低頭部溫度保護腦細胞作用。多飲水,通過增加排泄也可以起到降溫作用。
3、物理降溫效果不佳使用葯物,常用降溫葯物消炎痛栓、芬必得、臣功再欣、安宮牛黃丸。存在感染抗感染,葯物頭孢拉定、左氧氟沙星等。
B. 保育員幼兒發熱的物理降溫方法有哪些
幼兒發熱的物理降溫方法有1、頭部冷敷;頭部冷敷適合小兒的一般發熱,體溫並不特別高的孩子。方法是將毛巾用涼水浸濕後敷在患兒的前額部,每5—10分鍾更換一次。也可將水袋中灌上涼水,枕在腦下。2、酒精擦拭。酒精擦浴適合於發熱較高的患兒。方法是用30%—50%濃度的酒精,如無酒精亦可用白酒代替,用小毛巾浸濕後擦拭患兒頸部、四肢、後背、手足心等部位。尤其重點擦拭腋下、肘部、腋窩、腹股溝等血管豐富的部位。注意對麻疹等出疹性疾病不宜採用酒精擦浴。3、溫水浴。溫水擦浴適合於高熱患兒的降溫。方法是用32℃—34℃左右的溫水擦拭患兒的全身皮膚。在腋窩、腹股溝、腋窩等血管豐富的部位擦拭時間可稍長一些,以助散熱。胸部、腹部等部位對冷刺激敏感,最好不要擦拭。出疹的孩子發熱不要用溫水擦浴降溫。
C. 發燒常見的物理降溫方法都有哪些
一、冷敷法
冷敷能減輕局部充血或出血,也可減輕疼痛,制止炎症擴散,降低體溫。
冰枕冷敷:適用於發燒頭痛。
注意:冰枕不要觸及肩膀以下部位,寶寶用冰枕時如感到過冷,用墊毛巾等方法來調節。
如果沒有冰袋,用厚一些的塑料袋也行,裝完冰後如果過冷,可以用毛巾包裹,但時間一長毛巾會變熱,失去治療作用,所以要勤換。
二、酒精擦浴
酒精可以擴張血管,蒸發時可以帶走大量熱量,寶寶發燒時可以以此來幫助降溫。准備75%的酒精100毫升,加等量溫水並保持溫度在27~37攝氏度之間。水溫不能過冷因為可能會導致肌肉收縮,導致體溫再度回升。擦浴時,用寶寶的毛巾式活手帕蘸取配好的酒精液,可先從一側頸部開始,從上往下沿臂部外側擦到手背,再從腋下上臂內側往下擦到手掌,擦完一側用相同的方法擦另一側。擦下半身時要從大腿的外側擦至足背,再從腹股溝沿著大腿內側擦至足心。酒精擦浴時最好用點力氣,擦到寶寶皮膚發紅為止。注意寶寶的胸口、腹部、腳底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的反應。並且新生兒不適用於這種方法。
三、洗溫水澡
用溫水洗澡可以幫助寶寶快速散熱。如果寶寶發燒時精神狀態很好,就可以多洗洗澡,水溫要控制在27~37攝氏度之間。注意不要給寶寶洗熱水澡,否則會導致全身血管擴張、增加耗氧,容易引起缺血缺氧,使病情加重。
四、熱水泡腳
泡腳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緩解寶寶不適。寶寶發燒時泡腳的妙處在於能夠幫助寶寶降溫。泡腳要用足盆或者小桶,倒入2/3盆水,水溫要維持在40攝氏度左右,以寶寶能適應為准。泡腳時媽媽輕輕搓搓寶寶的腳丫,這樣既能讓血管擴張,又能減輕發燒帶來的不適感。
5
五、降溫貼的使用方法
寶寶突然發燒,在送往醫院的途中可以使用降溫貼。
寶寶出牙時常出現低燒或發熱的情況,此時貼於臉部牙床位置能舒緩不適感。
寶寶運動後皮膚發熱或小腿過於勞累,肌肉酸疼,用它來冷敷,可以減輕疲勞,緩解酸痛症狀。
有扭傷、夾傷、碰撞等不出血的外傷時,用它來冷敷,可以有效緩解疼痛,消除瘀血、紅腫等症狀。
D. 發燒物理降溫的方法都有哪幾種
你好哦
No.1 可以用裝有冰塊的袋子敷在額頭上
原理 冰熔化吸熱
No.2 可以用酒精塗在身體上
原理 酒精蒸發吸熱
其他降溫方法基本同理
不懂追問呢 親 哦
E. 對高熱患者進行物理降溫有哪幾種途徑
溫水擦浴、酒精擦浴、冷濕敷、冷鹽水保留灌腸、冰袋或冰帽降溫等
F. 發燒時用什麼物理降溫
答:
感冒發燒的時候,只要沒有四肢發冷的情況,都可以採用物理降溫的。比如可以使用頭部冷敷,頭部冷敷適合患者的一般發熱,體溫並不特別高的情況。方法是用毛巾用涼水浸濕以後,敷在患者的前額部,每5-10分鍾更換1次。還可以用溫毛巾擦浴,溫水擦浴適合於高熱患者的降溫。方法是用32度-34度左右的溫水,擦拭患者的全身皮膚,尤其在腋窩、腹股溝、頸部等血管比較豐富的地方,擦拭的時間可以稍微長一些,能夠幫助散熱。胸部、腹部等部位對於冷刺激比較敏感,最好不要擦這些地方。出疹的患者發熱的時候不要用溫水擦浴降溫,還可以用低濃度的酒精擦浴和溫水擦浴的方法是一樣的。
G. 物理降溫的方法都有哪些
常用的物理降溫措施與方法,選擇一種即可:
(1)溫水擦浴:一般水溫為32~36℃,以擦浴為主,通過溫水擦浴,使皮膚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達到傳導散熱之目的.
(2)溫濕敷:用毛巾浸於35℃左右的水中,取出後擰去水份,每10~15分鍾換敷一次胸腹部.但要注意,如患兒不適應,出現發抖,面色發灰,肢端冷,應立即停敷.
(3)酒精擦浴:用紗布沾取30~50%的溫水酒精,反復擦洗腋窩,腹股溝區,肘部,頸胸,後背及手足心等血管豐富的區域,通過蒸發降溫.擦浴巾避開小兒心前區,觀察面色變化,30分鍾測一次體溫,以防著涼和降溫過度.
(4)冰敷:以冰塊或冰水作成冰帽,冰袋,冰枕等冷敷頭部及腋下腹股溝等處.重點降低顱腦部溫度,減少代謝及耗氧,保護大腦,以減少並發症和後遺症.
(5)冷鹽水灌湯:持續高熱或體溫達40℃左右的清醒患兒,可用4℃等滲鹽水300~500毫升灌腸.對菌痢引起的高熱更適宜,既可降溫又有治療作用.
物理降溫簡單易行,家庭或醫院均可廣泛應用,進行物理降溫時應注意如下情況:
(1)高熱伴有畏寒的患兒;有出血傾向的患者,如白血病及其它血液病等禁用擦浴.
(2)降溫要掌握適度,一般降至38℃左右即可,並注意密切觀察病人,以防降溫過快,過低引起虛脫.
(3)如果物理降溫效果不滿意,可適當配合葯物降溫.
(4)降溫過程中,掌握好液體出入量,維持好水,電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