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見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有
一、物理性質
1、熔點: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物體開始熔化時的溫度叫熔點。
2、沸點:液體沸騰時的溫度叫沸點。
3、壓強:物體在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4、密度:物質在單位體積上的質量叫密度,符號為p。
5、溶解性: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里的能力,稱為這種物質的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質、溶劑的性質及溫度等因素有關。
6、潮解:物質在空氣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濕並逐漸溶解的現象。如固體、NaOH,精鹽在空氣中易潮解。
7、揮發性:物質由固態或液態變為氣體或蒸氣的過程二如濃鹽酸具有揮發性,可揮發出氯化氫氣體
8、導電性:物體傳導電流的能力叫導電性:固體導電靠的是白由移動的電子,溶液導電依靠的是自由移動的離子
9、導熱性:物體傳導熱量的能力叫導熱性。一般導電性好的材料,其導熱性也好。
10、延展性:物體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細絲的性質叫延性;在外力作用下能碾成薄片的性質叫展性。二者合稱為延展性,延展性一般是金屬的物理性質之一。
二、化學性質:
1、助燃性物質在一定的條件下能進行燃燒的性質。如硫具有可燃性。
2、助燃性物質能夠支持燃燒的性質。如氧氣具有助燃性。
3、氧化性在氧化還原反應中,能夠提供氧元素的性質。
4、還原性在氧化還原反應中,能夠奪取含氧化合物中氧元素的性質,初中化學常見的還原性物質(即還原劑)有H2、CO、C。
5、酸鹼性酸鹼性是指物質能夠使酸鹼指示劑變色的性質: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變紅,鹼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變藍。
6、穩定性物質不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或自身不易發生分解反應的性質,如稀有氣體化學性質穩定。
7、風化結晶水合物(如Na2CO3·10H2O)在乾燥的環境中失去結晶水的性質。
(1)面精的物理性質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物質的性質和用途的關系:
若在使用物質的過程中,物質本身沒有變化,則是利用了物質的物理變化,物質本身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其他物質,則是利用了物質的化學性質。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系:物質的性質是決定物質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質的用途體現物質的性質。
二、、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的變化的區別和聯系
區別物質的性質是指物質的特有屬性,不同的物質其屬性不同,是變化的內因物質的變化是一個過程,是有序的,動態的,性質的具體體現。聯系物質的性質決定了它能發生的變化,而變化又是性質的具體表現。
『貳』 屬於材料基本物理性質的有哪些
物質的物理性質如:顏色、氣味、狀態、是否易融化、凝固、升華、揮發,還有些性質如熔點、沸點、硬度、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等,可以利用儀器測知。還有些性質,通過實驗室獲得數據,計算得知,如溶解性、密度等。在實驗前後物質都沒有發生改變。這些性質都屬於物理性質。
(1)熔點: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物體開始熔化時的溫度叫熔點。
(2)沸點:液體沸騰時的溫度叫沸點。
(3)壓強:物體在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4)密度:物質在單位體積上的質量叫密度,符號為p。
(5)溶解性: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里的能力,稱為這種物質的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質、溶劑的性質及溫度等因素有關。
(6)潮解:物質在空氣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濕並逐漸溶解的現象。如固體、NaOH,精鹽在空氣中易潮解。
(7)揮發性:物質由固態或液態變為氣體或蒸氣的過程二如濃鹽酸具有揮發性,可揮發出氯化氫氣體。
(8)導電性:物體傳導電流的能力叫導電性:固體導電靠的是白由移動的電子,溶液導電依靠的是自由移動的離子。
(9)導熱性:物體傳導熱量的能力叫導熱性。一般導電性好的材料,其導熱性也好。
(10)延展性:物體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細絲的性質叫延性;在外力作用下能碾成薄片的性質叫展性。二者合稱為延展性,延展性一般是金屬的物理性質之一。
(2)面精的物理性質有哪些擴展閱讀
研究方法:
通常用觀察法和測量法來研究物質的物理性質,如可以觀察物質的顏色、狀態、熔點和溶解性;可以聞氣味(實驗室里的葯品多數有毒,未經教師允許絕不能用鼻子聞和口嘗)。
也可以用儀器測量物質的熔點、沸點、密度、硬度、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溶解性和揮發性、吸附性、磁性。
『叄』 地球的物理性質有哪些,分別遵循什麼樣的規律
地球內部的主要物理性質包括密度、壓力、重力、溫度、磁性及彈塑性等 ①、密度:
根據萬有引力公式可算出地球的質量為5.974×1021t,再利用地球體積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16g/cm3。但從地表岩石實測的平均密度僅為2.7~2.8g/cm3,可以肯定地球內部必定有密度更大的物質。目前,對地球內部各圈層物質密度大小與分布的計算,主要是依靠地球的平均密度、地震波傳播速度、地球的轉動慣量及萬有引力等方面的數據與公式綜合求解而得出的。計算結果表明,地球內部的密度由表層的2.7~2.8g/cm3向下逐漸增加到地心處的12.51g/cm3,並且在一些不連續面處有明顯的跳躍,其中以古登堡面(核-幔界面)處的跳躍幅度最大,從5.56g/cm3劇增到9.98g/cm3;在莫霍面(殼-幔界面)處密度從2.9g/cm3左右突然增至3.32g/cm3。
②、壓力:
地球內部的壓力是指不同深度上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實質上是壓強。在地內深處某點,來自其周圍各個方向的壓力大致相等,其值與該點上方覆蓋的物質的重量成正比。地內的這種壓力又稱為靜壓力或圍壓,按靜壓力平衡公式可表示為ρ=hρhgh(即靜壓力ρ等於某深度h和該深度以上的地球物質平均密度ρh與平均重力加速度gh的乘積)。因此,地內壓力總是隨深度連續而逐漸地增加的。如果知道了地球內部物質的密度大小與分布,便可求出不同深度的壓力值。例如,地殼的平均密度的2.75g/cm3,那麼深度每增加1km,壓力將增加約27.5MPa(MPa讀兆帕,1MPa=106N/m2)。計算證明,壓力值在莫霍面處約1200MPa、古登堡面處約135200MPa、地心處達361700MPa。
③、重力:
地球上的任何物體都受著地球的吸引力和因地球自轉而產生的離心力
『肆』 地球內部的主要物理性質
地球內部的主要物理性質包括密度、壓力、重力、溫度、磁性及彈塑性等。
(一)密度
根據萬有引力公式可算出地球的質量為5.974×1021 t,再利用地球體積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516 g/cm3。但地表岩石實測的平均密度僅為2.7~2.8 g/cm3,由此可以肯定地球內部必定有密度更大的物質。
目前,對地球內部各圈層物質密度大小與分布的計算,主要是依靠地球的平均密度、地震波傳播速度、地球的轉動慣量及萬有引力等方面的數據與公式綜合求解而得出的。計算結果表明,地球內部的密度由表層的2.7~2.8 g/cm3 向下逐漸增加到地心處的12.51 g/cm3,並且在一些不連續面處有明顯的跳躍,其中以古登堡面(核-幔界面)處的跳躍幅度最大,從5.56 g/cm3 劇增到9.98 g/cm3;在莫霍面(殼-幔界面)處密度從2.9 g/cm3 左右突然增至3.32 g/cm3。各圈層物質密度的大小及變化見圖3-3a及表3-1。
圖3-3 地球內部的主要物理性質
(二)壓力
地球內部的壓力是指不同深度上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實質上是壓強。在地球內部某點,來自其周圍各個方向的壓力大致相等,其值與該點上方覆蓋的物質的質量成正比。地球內部的這種壓力又稱為靜壓力或圍壓,按靜壓力平衡公式可表示為p=hρhgh(即靜壓力p等於某深度h和該深度以上的地球物質平均密度ρh與平均重力加速度gh的乘積)。
因此,地球內部壓力總是隨深度連續而逐漸地增加的。如果知道了地球內部物質的密度大小與分布,便可求出不同深度的壓力值。例如,地殼的平均密度約2.75 g/cm3,那麼深度每增加1 km,壓力將增加約27.5 MPa。計算證明,壓力值在莫霍面處約1200 MPa,古登堡面處約135200 MPa,地心處達361700 MPa。地球內部各圈層的壓力大小及變化情況見圖3-3b及表3-1。
(三)重力
地球上的任何物體都受著地球的吸引力和因地球自轉而產生的離心力的作用。地球吸引力和離心力的合力就是重力(gravity)。地球的離心力相對吸引力來說是非常微弱的,其最大值不超過引力的1/288,因此重力的方向仍大致指向地心(圖3-4)。地球周圍受重力影響的空間稱重力場。重力場的強度用重力加速度來衡量,並簡稱為重力(單位為伽(Gal)或毫伽(mGal)。
圖3-4 地球引力、慣性離心力和重力的關系示意圖
地球表面各點的重力值因引力與離心力的不同呈現一定的規律性變化。根據萬有引力定律(F=Gm1 m2/r2),地球表面的引力與地球半徑的平方成反比,而地球的形狀接近於一個赤道半徑略大、兩極半徑略小的扁球體。因此,地球兩極的重力值最大,並向赤道減小,減小數值可達1.8 cm/s2 左右。依照離心力公式(C=mω2 r),在角速度相同的情況下,地表各點的離心力與它到地球自轉軸的垂直距離成正比。因此,離心力以赤道最大,可達3.4 cm/s2,並全部用來抵消引力;向兩極離心力逐漸減小為零,所以,在引力與離心力的共同影響下,重力值具有隨緯度增高而增加的規律,赤道處重力值為978.0318 cm/s2,兩極為983.2177 cm/s2,兩極比赤道增加5.1859 cm/s2。
在地球內部,重力因深度而不同。由於地球內部的慣性離心力變得更加微弱,故地球內部的重力可簡單地看成是引力。地球大體上是一個由均質同心球層組成的球體,在這樣的球體內部,影響重力大小的不是地球的總質量,而只是所在深度以下的質量。如質點位於地下2885 km深處的核-幔界面上時,對質點具有引力的只是地核,而地殼與地幔對質點的引力因其呈圈層狀而正好相互抵消。根據上述原理,利用地球內部的密度分布規律,便可求出地球內部不同深部的重力值。從地表到地下2885 km的核-幔界面,重力值大體上隨深度而增加,但變化不大,在2885 km處達到極大值(約1069 cm/s2)。這是因為地殼、地幔的密度低,而地核的密度高,以致質量減小對重力的影響比距離減小的影響要小一些。從2885 km到地心處,由於質量逐漸減小為零,故重力也從極大值迅速減小為零,見圖3-3c及表3-1。
(四)溫度
礦井隨深度增加而溫度增高、溫泉、火山噴出熾熱的岩漿等事實,都告訴我們地球內部是熱的。溫度在地球內部的分布狀況稱為地溫場(geothermal field)。
在地殼表層,由於太陽輻射熱的影響,其溫度常有晝夜變化、季節變化和多年周期變化,這一層稱為外熱層。外熱層受地表溫差變化的影響由表部向下逐漸減弱,外熱層的平均深度約15 m,最多不過幾十米。在外熱層的下界處,溫度常年保持不變,等於或略高於年平均氣溫,這一深度帶稱為常溫層。在常溫層以下,由於受地球內部熱源的影響,溫度開始隨深度逐漸增高。通常把地表常溫層以下每向下加深100 m所升高的溫度稱為地熱增溫率或地溫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溫度每增加1 ℃所增加的深度則稱為地熱增溫級)。世界上不同地區地溫梯度並不相同,如我國華北平原約為2.5~3.5℃/100 m,大慶油田可達4.5 ℃/100 m。據實測,地球表層的平均地溫梯度約為3 ℃/100 m;海底的地溫梯度一般為4~8 ℃/100 m,大陸一般為1~5 ℃/100 m,海底的地溫梯度明顯高於大陸的地溫梯度。
地溫梯度是根據地殼淺部實測所得的平均值,一般只適合於用來大致推算地球淺層(地殼以內)的地溫分布規律,並不適用於整個地球內部。如果按平均100 m增溫3 ℃計算,至地殼底部地溫將超過900 ℃,到地心將高達200000 ℃的驚人數值,在這樣的溫度條件下,地球內部除了地殼以外當絕大部分處於熔融甚至氣體狀態,這與地球內部絕大部分可以通過地震波橫波(即主要為固態)的觀測事實不符。實際上,地溫梯度是隨深度增加逐漸降低的。對於地球深部的溫度分布,目前主要是根據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介質熔點溫度的關系式推導得出的。根據目前最新的推算資料,在莫霍面處的地溫大約為400~1000 ℃,在岩石圈底部大約為1100 ℃,在上、下地幔界面附近(約650 km深處)大約為1900 ℃,在古登堡面(核幔界面)附近大約為3700 ℃,地心處的溫度大約為4300~4500 ℃(圖3-3d,表3-1)。
由於熱具有從高溫向低溫傳播的性質,所以地球內部的高溫熱能總是以對流、傳導和輻射等方式向地表傳播並散失到外部空間,通常把單位時間內通過地表單位面積的熱量稱為地熱流密度(geothermal heat flow)。目前全球實測的平均地熱流密度值約為61.3 mW/m2(mW讀毫瓦),大陸地表熱流密度的平均值(61.0 mW/m2)與海底的平均值(61.5 mW/m2)基本相等。地表的不同地區地熱流密度值並不相同,一般在一些構造活動的地區(如年輕山脈、大洋中脊、火山、島弧等)熱流密度值偏高,而在一些構造穩定的地區熱流密度值偏低。
地表熱流密度值或地溫梯度明顯高於區域平均值或背景值的地區稱為地熱異常區。地熱異常可以用來研究地質構造的特徵(包括地震活動),同時對研究礦產(如金礦、石油等)的形成與分布也具有重要作用。地熱也是一種重要的天然資源,尋找地熱田可用於發電、工業、農業、醫療、旅遊和民用等。
(五)磁場
圖3-5 地球的偶極磁場
地球周圍存在著磁場,稱地磁場(geomagnetic field)。地磁場近似於一個放置地心的磁棒所產生的磁偶極子磁場(圖3-5),它有兩個磁極,S極位於地理北極附近,N 極位於地理南極附近。兩個磁極與地理兩極位置相近,但並不重合,磁軸與地球自轉軸的夾角約為11.5 °。以地磁極和地磁軸為參考系定出的南北極、赤道及子午線被稱為磁南極、磁北極、磁赤道及磁子午線。1980年實測的磁北極位置為北緯78.2 °,西經102.9 °(加拿大北部),磁南極位置為南緯65.5 °,東經139.4 °(南極洲)。長期觀測證實,地磁極圍繞地理極附近進行著緩慢的遷移。
地磁場的磁場強度是一個具有方向(即磁力線的方向)和大小的矢量,為了確定地球上某點的磁場強度,通常採用磁偏角、磁傾角和磁場強度三個地磁要素(圖3-6)描述。
圖3-6 地球的磁場強度矢量及地磁要素
磁偏角是磁場強度矢量的水平投影與正北方向之間的夾角,亦即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之間的夾角。如果磁場強度矢量的指向偏向正北方向以東稱東偏,偏向正北方向以西稱西偏。我國東部地區磁偏角為西偏,甘肅酒泉以西多為東偏。
磁傾角是磁場強度矢量與水平面的交角,通常以磁場強度矢量指向下為正值,指向上則為負值。磁傾角在磁赤道上為0°;由磁赤道到磁北極磁傾角由0° 逐漸變為+90 °;由磁赤道到磁南極磁傾角由0 °逐漸變為-90 °。
磁場強度大小是指磁場強度矢量的絕對值。地磁場的強度很弱,平均為50 μT(T為特[斯拉]的符號);在磁力線較密的地磁極附近強度最大,為60 μT左右;由磁極向磁赤道強度逐漸減弱;在磁赤道附近最小,為30.7 μT。
近代對地磁場的研究指出,地磁場由基本磁場、變化磁場和磁異常三個部分組成。
基本磁場佔地磁場強度的99%以上,是構成地磁場主體的穩定磁場。它決定了地磁場相似於偶極場的特徵,其強度在近地表時較強,遠離地表時則逐漸減弱。這些特徵說明了基本磁場是起源於地球內部。對於基本磁場的起源,過去曾認為地球本身是一個大永久磁鐵,使得它周圍產生磁場。但現代物理證明,當物質的溫度超過其居里溫度點時,鐵磁體本身便失去磁性。鐵磁體的居里溫度是500~700 ℃,而地球深部的溫度遠遠超過此數值,所以地球內部不可能是一個龐大的磁性體。現今比較流行的地磁場起源假說是自激發電機假說。該假說認為地磁場主要起源於地球內部的外地核圈層。由於外地核可能為液態,並且主要由鐵、鎳組成,因此它可能為一個導電的流體層,這種流體層容易發生差異運動或對流。如果在地核空間原來存在著微弱的磁場時,上述差異運動或對流就會感生出電流,產生新的磁場,使原來的弱磁場增強;增強了的磁場使感生電流增強,並導致磁場進一步增強。如此不斷進行,磁場增強到一定程度就穩定下來,於是便形成了現在的基本地磁場。
變化磁場是起源於地球外部並疊加在基本磁場上的各種短期變化磁場。它只佔地磁場的很小部分(<1%)。這種磁場主要是由太陽輻射、太陽帶電粒子流、太陽的黑子活動等因素所引起的。因此,它常包含有日變化、年變化及太陽黑子活動引起的磁暴(即較劇烈的變化)等成分。
磁異常(magnetic anomaly)是地球淺部具有磁性的礦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場,它也疊加在基本磁場之上。一個地區或地點的磁異常可以通過將實測地磁場進行變化磁場的校正之後,再減去基本磁場的正常值而求得。如所得值為正值稱正磁異常,為負值稱負磁異常。自然界有些礦物或岩石具有較強的磁性,如磁鐵礦、鉻鐵礦、鈦鐵礦、鎳礦、超基性岩等,常常能引起正異常。因此,利用磁異常可以進行找礦勘探和了解地下的地質情況。
(六)彈塑性
地球具有彈性,表現在地球內部能傳播地震波,因為地震波是彈性波。日、月的吸引力能使海水發生漲落即潮汐現象,用精密儀器對地表的觀測發現,地表的固體表面在日、月引力下也有交替的漲落現象,其幅度為7~15 cm,這種現象稱為固體潮,這也說明固體地球具有彈性。同時,地球也表現出塑性。地球自轉的慣性離心力能使地球赤道半徑加大而成為橢球體,表明地球具有塑性;在野外常觀察到一些岩石可發生強烈的彎曲卻未破碎或斷裂,這也表明固體地球具有塑性。地球的彈、塑性這兩種性質並不矛盾,它們是在不同的條件下所表現出來的。如在作用速度快、持續時間短的力(如地震作用力)的條件下,地球常表現為彈性體;在作用力緩慢且持續時間長(如地球旋轉離心力、構造運動作用力)或在地下深部較高的溫、壓條件下,則可表現出較強的塑性。
『伍』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質及其研究意義(歸納地球科學概論)
1,地球科學,地球科學學科的統稱,我們生活在一個星球上,通常情況下,地理學,地質學,海洋學,大氣物理學,古生物學等學科,地球科學,地球科學,地球系統(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間)的變化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基礎學科。 3,本理論的顧氏衛法的遺產的各種地質??事件的地質現象和結果,利用現代地質作用的法律,古地質事件,條件,過程和反推力裝置的功能。 4深深的裂痕地球表面凹陷,構造地殼下降區范圍內的高角度斷層拉長,數百到數千公里的大型地質單位。 5,山脊,也被稱為洋中脊,脊長或中央。隆起在中央和整個世界的海洋,在這個星球上最長,最廣泛的全球海洋中山系在海底。島弧,大陸和海洋盆地弧形分布的島嶼。弦支穹頂結構;穹頂結構的丹霞地貌發育平台蓋背斜的形式大致呈圓形,中央為圓頂狀。
8,抗震設防烈度的地震,地震烈度分布在某一個地方的地面震動的強度。如圖9所示,磁傾角;地球的表面之間的角度,在任何點在相對於水平面的地球的磁場矢量的總強度。 10個冰川冰川緩慢移動或天然冰自身的重力沿坡緩緩流淌的壓力。 11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環境,生物和他們的生存和生活,互相交流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流,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自然。
12,在附近的地面鬆散層率的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是非常低的,通常只有幾百米每秒,稱為低速區,地殼由各種岩石面莫霍面圓。 14日,組成地球的岩石圈的岩石在地殼和上地幔殼實心球的頂部。 15,沉積岩,也被稱為「沉積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的風化形成的風化,侵蝕的條件下,,和外力地質岩石一系列由以前的(母岩),和然後通過輸送,沉降,形成鞏固的岩石。
『陸』 納米材料的物理性質有哪些
廣義地說,納米材料是指在三維空間中至少有一維處在納米尺度范圍(0.1nm~100nm)或由他們作為基本單元構成的材料。 特性 : (1)表面與界面效應 這是指納米晶體粒表面原子數與總原子數之比隨粒徑變小而急劇增大後所引起的性質上的變化。例如粒子直徑為10納米時,微粒包含4000個原子,表面原子佔40%;粒子直徑為1納米時,微粒包含有30個原子,表面原子佔99%。主要原因就在於直徑減少,表面原子數量增多。再例如,粒子直徑為10納米和5納米時,比表面積分別為90米2/克和180米2/克。如此高的比表面積會出現一些極為奇特的現象,如金屬納米粒子在空中會燃燒,無機納米粒子會吸附氣體等等。 (2)小尺寸效應 當納米微粒尺寸與光波波長,傳導電子的德布羅意波長及超導態的相干長度、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徵尺寸相當或更小時,它的周期性邊界被破壞,從而使其聲、光、電、磁,熱力學等性能呈現出「新奇」的現象。例如,銅顆粒達到納米尺寸時就變得不能導電;絕緣的二氧化硅顆粒在20納米時卻開始導電。再譬如,高分子材料迦納米材料製成的刀具比金鋼石製品還要堅硬。利用這些特性,可以高效率地將太陽能轉變為熱能、電能,此外又有可能應用於紅外敏感元件、紅外隱身技術等等。 (3)量子尺寸效應 當粒子的尺寸達到納米量級時,費米能級附近的電子能級由連續態分裂成分立能級。當能級間距大於熱能、磁能、靜電能、靜磁能、光子能或超導態的凝聚能時,會出現納米材料的量子效應,從而使其磁、光、聲、熱、電、超導電性能變化。例如,有種金屬納米粒子吸收光線能力非常強,在1.1365千克水裡只要放入千分之一這種粒子,水就會變得完全不透明。 (4)宏觀量子隧道效應 微觀粒子具有貫穿勢壘的能力稱為隧道效應。納米粒子的磁化強度等也有隧道效應,它們可以穿過宏觀系統的勢壘而產生變化,這種被稱為納米粒子的宏觀量子隧道效應。
『柒』 6個物理性質的例子
1、熔點: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物體開始熔化時的溫度叫熔點。如:碳(石墨)的熔點是3652℃。
2、沸點:液體沸騰時的溫度叫沸點。如:水的沸點是1標准大氣壓下100℃。
3、壓強:物體在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叫壓強。如:當用力吸吸管時,吸管內的壓強減小,飲料就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被壓進吸管,從而喝到飲料,而並非我們平常說的吸進。
4、密度:物質在單位體積上的質量叫密度,符號為p。如:銅的密度8.9g/cm3。
5、溶解性: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里的能力,稱為這種物質的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質、溶劑的性質及溫度等因素有關。如:鹽溶於水。
6、揮發性:物質由固態或液態變為氣體或蒸氣的過程二如濃鹽酸具有揮發性,可揮發出氯化氫氣體。
『捌』 力和面積是什麼性質的物理量
大致上,力屬於基礎物理量,本身就有基本單位牛N。而面積屬於導出物理量,是從基本物理量長度(單位米)導出的。
『玖』 線圈導線的截面積與電動勢里的面積有什麼區別
線圈導線的截面積是線圈固有的物理性質,當繞制線圈的導線長度一定時,導線的截面積只與線圈的電阻值(直流電阻值)有關。問題中關於「電動勢里的面積」可能是指線圈在探討感生電動勢中涉及的「面積」,通常這個面積與線圈與磁場的相對位置有關,它或者可以理解為線圈平面在於磁感線垂直面上的投影,當線圈位置改變時,投影大小(也就是線圈在磁場中的投影面積)相應發生變化。這個面積的變化,導致穿過線圈的磁感線發生變化,從而導致閉合線圈內感生電流的出現。
一個線圈在磁場中繞o點旋轉時,左圖位置「面積」最大,而轉到右圖位置時幾乎為零,但是線圈的導線截面積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