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食品常見污染物及危害有哪些
食品生物性污染物、化學性污染物和物理性污染物,常見的有:
(1)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菌、寄生麴黴菌等黴菌的代謝產物,目前分離了20多種,其中以黃麴黴菌B1毒性最強。主要污染食品:花生、花生油和玉米。大米、小麥、麵粉污染較輕,豆類很少受到污染。
毒性:造成肝臟損害,引起肝炎、肝硬化和肝壞死,誘發肝癌能力最強。
預防:防止食品發霉和去除霉變毒素。
(2)農葯
農葯有包括有機磷、氨基甲酸酯、擬除蟲菊酯、有機氯、有機砷、有機汞等。使用最多的為有機磷農葯,如甲胺磷、樂果、敵敵畏、敵百蟲、一〇五九、一六〇五等。
有機磷農葯為神經毒,導致急性中毒多見。
有機氯農葯慢性中毒表現為肝臟病變、血液與神經系統損害,還可以對人體和動物的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生殖功能產生影響。二溴乙烷對人、畜有致畸、致突變作用。殺蟲脒對人有潛在致癌威脅,對動物有致癌作用。
(3)N-亞硝基化合物
N-亞硝基化合物主要有亞硝胺,目前發現N-亞硝基化合物含量較多的食品有煙熏魚、腌制魚、臘肉、火腿、腌酸菜、啤酒及不新鮮的蔬菜等。此外,機體內也能合成一定量的亞硝基化合物,胃可能是人體合成亞硝胺的主要場所。
危害:N-亞硝基化合物能誘發多種動物腫瘤,有證據表明人類某些腫瘤可能與亞硝胺有關,如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膀胱癌及肝癌。
(4)多環芳烴類化合物
多環芳烴的苯並(a)芘是第一個被發現的環境致癌物,而且致癌性很強。食品中的污染來源有:高溫烹調加工時,食品發生熱解或熱聚合反應生成;煤、炭和植物燃料烘烤或熏制食品直接污染;土壤、水和大氣中的多環芳烴直接污染食品;食品加工、貯存中被機油、瀝青和包裝材料污染。植物和微生物合成微量多環芳烴。
危害:多環芳烴對動物有致癌性、致突變性和生殖毒性。對人類主要是呼吸道和皮膚,可引起日光性皮炎、痤瘡型皮炎、毛囊炎及皮膚癌、肺癌和胃癌等。
(5)有毒金屬
主要是指汞、鎘、砷、鉛等,食品中有毒金屬一部分來自農作物對金屬元素的生物富集作用;另一部分則來自於環境污染及食品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過程中的污染。
鉛中毒:可造成消化、神經、造血、免疫和生殖等多系統急性或慢性毒性損害。
汞中毒:食物中的金屬汞不易被人體吸收,但環境中的微生物可使低毒無機汞轉變成毒性高和易吸收的甲基汞,受汞污染的環境中魚貝類含甲基汞較多,長期食用可導致慢性甲基汞中毒,表現為神經系統損害,如水俁病。甲基汞還有致畸和胚胎毒性。
鎘中毒:急性鎘中毒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繼而引發中樞性神經中毒症狀。慢性中毒主要損害腎臟、骨骼和生殖系統,如疼痛病。鎘還有致畸、致癌和致突變作用。
(6)吊白塊
化學名稱為甲醛次硫酸,有漂白作用,工業上用作漂白劑。由於吊白塊對食品的漂白、防腐效果明顯,可改變食品的感官性狀(增白、爽口),增加韌性和延長保鮮時間,常被不良商家摻入食品中使用。吊白塊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分解產生甲醛,是細胞原漿毒,能使蛋白質凝固,攝入10克即可致人死亡。長期食用吊白塊漂白的食品可造成機體肺、肝、腎等的損害,同時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導致失眠和生物節律紊亂,引起四肢麻木或震顫,甚至有致癌、致畸和致突變作用。
❷ 食品中物理性異物主要包括哪些並簡述其來源與危害。
食品中的物理污染物是一個全球性食品安全問題。 如果讓金屬、骨頭、塑料、玻璃碎片或者任何其他異物進入食品生產-供應鏈,則有可能造成嚴重的損害。 而這並不僅僅是保護消費者健康的問題。 物理污染物引起的產品召回還會對品牌聲譽構成巨大風險,並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破壞品牌價值。
食品中的異物污染物是全世界面臨的嚴重問題。 在最近幾年,歐盟與美國等重要市場已經發生了多起預防性產品召回事件和物理污染物進入生產-供應鏈的食品安全事件。 例如,英國一家烘焙食品供應商最近因擔心玻璃碎片造成污染,因此召回了多種肉類和蔬菜餡餅產品——將產品從大型知名連鎖零售店下架。 這種召回事件能夠輕輕鬆鬆給生產企業造成上千萬元的損失,並且經常會在整個企業的整個生產線里產生連鎖反應。 因此,食品生產與加工企業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出現物理污染物的風險。
預防物理污染物
幸運的是,隨著產品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大多數類型的物理污染物都能被檢測出來。 產品檢測設備的性能取決於多種因素——這些因素都能對靈敏度產生影響。 包括物理污染物的大小、位置、生產線的速度、污染物的密度以及所使用的產品包裝材料的類型。
食品類型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在許多食品生產過程中,原材料與進料都是以液態、糊狀和漿狀到達的,並通過管道系統泵送後進行混合和攪拌。 在生產過程的早期檢測此類進料中的污染物具有諸多優點。 液態、糊狀與漿狀產品通常更具同質性且更容易檢測;污染物也更大、更容易發現。 此外,早期檢測還會保護昂貴的加工設備不會在生產線下游遭到污染物的破壞;還能在產品因進一步加工增加生產價值之前消除污染物,最大程度地減少浪費。
檢測未包裝散料或鬆散顆粒狀產品中的污染物時,無論是應用於安裝在水平輸送機上的檢測設備,還是應用於安裝在重力下落式輸送機上的檢測設備,都是發現並剔除受污染產品的有效方法。 可以使用此類檢測方法的典型散料產品包括糖、麵粉、穀物、麥片和豆類;不過同樣適用於小零食、糖果、肉類、禽類、魚類和海鮮。 加工和包裝環節之後和發貨之前,在生產線末端對產品進行最終檢測是檢測物理污染物的最後一道防線。
在此環境下,包裝類型和潛在的污染類型決定了產品檢測系統的選擇類型。
❸ 物理性污染的分類
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環境污染,如:放射性輻射、電磁輻射、雜訊、光污染等。從污染源的屬性上來看,環境污染可以分為三大類型:物理性污染、化學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❹ 三種類型的食品污染分別是什麼
1.生物性污染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蟲、昆蟲及病毒的污染。微生物污染主要有細菌與細菌毒素、黴菌與黴菌毒素。出現在食品中的細菌除包括可引起食物中毒、人畜共患傳染病等的致病菌外,還包括能引起食品腐敗變質並可作為食品受到污染標志的非致病菌。寄生蟲和蟲卵主要是通過病人、病畜的糞便間接通過水體或土壤污染食品或直接污染食品。昆蟲污染主要包括糧食中的甲蟲、蟎類、蛾類以及動物食品和發酵食品中的蠅、蛆等。病毒污染主要包括肝炎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和口蹄疫病毒,其它病毒不易在食品上繁殖。
2.化學性污染
食品化學性污染涉及范圍較廣,情況也較復雜。主要包括:①來自生產、生活和環境中的污染物,如農葯、獸葯、有毒金屬、多環芳烴化合物、N-亞硝基化合物、雜環胺、二惡英、三氯丙醇等;②食品容器、包裝材料、運輸工具等接觸食品時溶入食品中的有害物質;③濫用食品添加劑;④在食品加工、貯存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如酒中有害的醇類、醛類等;⑤摻假、制假過程中加入的物質。
3.物理性污染
主要來源於復雜的多種非化學性的雜物,雖然有的污染物可能並不威脅消費者的健康,但是嚴重影響了食品應有的感官性狀和/或營養價值,食品質量得不到保證,主要有:①來自食品產、儲、運、銷的污染物,如糧食收割時混入的草籽、液體食品容器池中的雜物、食品運銷過程中的灰塵及蒼蠅等;②食品的摻假使假,如糧食中摻入的沙石、肉中注入的水、奶粉中摻入大量的糖等;③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來自放射性物質的開采、冶煉、生產、應用及意外事故造成的污染。
❺ 什麼是食品的物理性污染
食品的物理性污染通常指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的雜質超過規定的含量,或食品吸附、吸收外來的放射性核素所引起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
如小麥粉生產過程中,混入磁性金屬物,就屬於物理性污染。其另一類表現形式為放射性污染,如天然放射性物質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它存在於礦石、土壤、天然水、大氣及動植物的所有組織中,特別是魚類貝類等水產品對某些放射性核素有很強的富集作用,使用食品中放射核素的含量可能超顯著地超過周圍環境中存在的該核素比放射性。放射性物質的污染主要是通過水及土壤污染農作物、水產品、飼料等,經過生物圈進入食品,並且可通過食物鏈轉移。放射性核素對食品的污染有三種途徑:一是核試驗的降沉物的污染;二是核電站和核工業廢物的排放的污染;三是意外事故泄漏造成局部性污染
❻ 食品污染有哪些類型
食品污染的類型具體如下:
1、生物性污染,指由有害微生物及其毒素、病毒、寄生蟲及其蟲卵、昆蟲及其排泄物等對食品的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
2、化學性污染,指由各種有害金屬、非金屬、有機物、無機物對食品的污染而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包括農葯、獸葯等;
3、物理性污染,指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混入食品中的雜質超過規定的限量,或食品吸附、吸收外來的放射性物質所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來源於復雜的多種非化學性的雜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第十四條
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對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進行監測。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等部門,制定、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
國務院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獲知有關食品安全風險信息後,應當立即核實並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通報。對有關部門通報的食品安全風險信息以及醫療機構報告的食源性疾病等有關疾病信息,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分析研究,認為必要的,及時調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同級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等部門,根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結合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制定、調整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備案並實施。
❼ 食品污染的分類及污染的途徑有哪些
一、.食品污染按污染源的性質:生物性污染、化學性污染、放射性污染 。
(1)生物性污染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蟲和昆蟲的污染、有毒生物組織污染 、昆蟲污染,主要以微生物污染為主,危害較大,主要為細菌和細菌毒素、黴菌和黴菌毒素。
(2)化學性污染來源復雜,種類繁多。主要有:①來自生產、生活和環境中的污染物,如農葯、有害金屬、多環芳烴化合物、N-亞硝基化合物、二惡英等。②從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銷售工具、容器、包裝材料及塗料等溶入食品中的原料材質、單體及助劑等物質。③在食品加工儲存中產生的物質,如酒類中有害的醇類、醛類等。④濫用食品添加劑等。
(3)放射性污染 環境中人為的放射性核素污染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核爆炸、核廢物的排放、意外事故。 環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可通過食物鏈向食品中轉移,其主要的轉移途徑有:向水生生物體內轉移、向植物轉移、向動物轉移。食品放射性污染對人體的危害:攝入污染食品後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內各種組織、器官和細胞產生的低劑量長期內照射效應。主要表現為對免疫系統、生殖系統的損傷和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
二.食品污染的途徑
1.內源性污染
(1) 內源性污染
(2)內源性生物性污染:畜禽生前感染人獸共患病.(肉,蛋,乳被污染) ;畜禽生前感染固有疾病,抵抗力下降引起繼發性感染。 ;畜禽生活期間帶染某些微生物,畜禽抵抗力下降引起這些微生物浸入肌肉,肝臟等部位,造成肉品污染。
(3)內源性化學污染
(4)內源性放射性污染
2.外源性污染
外源性生物性污染:食品在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烹飪等過程中由於不遵守操作規程,使起受到微生物等的污染. 主要有(1)通過水的污染 (2)通過空氣的污染 (3)通過土壤的污染(4)生產加工過程的污染 (5)運輸/保藏過程的污染 (6)病媒害蟲的污染
外源性化學性污染:食品在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烹飪等過程中受到有毒害化學物質的污染 。主要有:(1)空氣 (2)水 (3)土壤4)運輸 (5)生產加工
❽ 食品中物理危害有哪些
品危害:
1、食品中危害大多數並非食品的正常成分,而是通過一定的途徑進人食品,因此又稱為食品污染;食品衛生學的任務之一就是研究環境中的有害物質污染食品的途徑,以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保障食品的安全,保護消費者的健康。
2、食品的生物性危害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和其他蟲害,他們通過各種途徑污染食品,並由於食品存在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成分,所以可以在食品中生存甚至增殖。食品的生物污染中最常見的是細菌性污染,它不僅可以造成食品的腐敗變質,引起食品的食用價值和營養價值的降低。
3、生物危害主要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謝過程、代謝產物(如毒素)、寄生蟲及其蟲卵和昆蟲對食品原料、加工過程和產品的污染。生物性危害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以及真菌。
(8)飯店的物理污染有哪些類型擴展閱讀:
食品的化學性污染是化學物質對食品的污染,這些污染物包括環境污染物、無意添加和有意添加的污染物以及在食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環境污染物主要來源於工業「三廢」和生活污染,廢氣通過沉降作用可以直接降落在食品上,也可以降落在水體與土壤中,並通過作物根系吸收進入食品或由水產養殖進入食品。
生物污染包括寄生蟲危害。在寄生關系中,寄生蟲的中間宿主具有重大的食品安全意義。畜禽、水產是許多寄生蟲的中間宿主,消費者食用了含有寄生蟲的畜禽和水產品後,就可能感染寄生蟲
❾ 有哪些物理性污染,各有什麼特點,如何進
一、引起食品安全問題的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是指有害的病毒、細菌、真菌以及寄生蟲污染食品。屬於微生物食品污染的細菌、真菌是人的肉眼看不見的。雞蛋變臭,蔬菜爛掉,主要是細菌、真菌在起作用。細菌有許多種類,有些細菌如變形桿菌、黃色桿菌、腸桿菌可以直接污染動物性食品,也能通過工具、容器、洗滌水等途徑污染動物性食品,使食品腐敗變質。真菌的種類很多,有5萬多種。最早為人類服務的黴菌,就是真菌的一種。現在,人們吃的腐乳、醬製品都離不開黴菌。但其中百餘種菌株會產生毒素,毒性最強的是黃麴黴毒素。食品被這種毒素污染以後,會引起動物原發性肝癌。據調查,食物中黃麴黴素較高的地區,肝癌發病率比其他地區高幾十倍。英國科學家認為,乳腺癌可能與黃麴黴毒素有關。我國華東、中南地區氣候溫濕,黃麴黴毒素的污染比較普遍,主要污染在花生、玉米上,其次是大米等食品。污染食品的寄生蟲主要有蛔蟲、絛蟲、旋毛蟲等,這些寄生蟲一般都是通過病人、病畜的糞便污染水源、土壤,然後再使魚類、水果、蔬菜受到污染,人吃了以後會引起寄生蟲病。
二、引起食品安全問題的化學性污染:
化學性污染是由有害有毒的化學物質污染食品引起的。各種農葯是造成食品化學性污染的一大來源,還有含鉛、鎘、鉻、汞、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質的工業廢水、廢氣及廢渣;食用色素、防腐劑、發色劑、甜味劑、固化劑、抗氧化劑食品添加劑;作食品包裝用的塑料、紙張、金屬容器等。如用廢報紙、舊雜志包裝食品,這些紙張中含有的多氯聯苯就會通過食物進入人體,從而引起病症。多氯聯苯是200多種氯代芳香烴的總稱,當今世界生產和使用這種東西的數量相當大。有資料證明,在河水、海水、水生物、土壤、大氣、野生動植物以及人乳、脂肪,甚至南極的企鵝、北冰洋的鯨體內,都發現了多氯聯苯的蹤跡。食品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一些食用色素可保持鮮艷色澤。但是有些人工合成色素具有毒性。
❿ 根據污染物的種類和特性,食品污染可以分為哪些
一、.食品污染按污染源的性質:生物性污染、化學性污染、放射性污染 。
(1)生物性污染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蟲和昆蟲的污染、有毒生物組織污染 、昆蟲污染,主要以微生物污染為主,危害較大,主要為細菌和細菌毒素、黴菌和黴菌毒素。
(2)化學性污染來源復雜,種類繁多。主要有:①來自生產、生活和環境中的污染物,如農葯、有害金屬、多環芳烴化合物、N-亞硝基化合物、二惡英等。②從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銷售工具、容器、包裝材料及塗料等溶入食品中的原料材質、單體及助劑等物質。③在食品加工儲存中產生的物質,如酒類中有害的醇類、醛類等。④濫用食品添加劑等。
(3)放射性污染 環境中人為的放射性核素污染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核爆炸、核廢物的排放、意外事故。 環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可通過食物鏈向食品中轉移,其主要的轉移途徑有:向水生生物體內轉移、向植物轉移、向動物轉移。食品放射性污染對人體的危害:攝入污染食品後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內各種組織、器官和細胞產生的低劑量長期內照射效應。主要表現為對免疫系統、生殖系統的損傷和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
二.食品污染的途徑
1.內源性污染
(1) 內源性污染
(2)內源性生物性污染:畜禽生前感染人獸共患病.(肉,蛋,乳被污染) ;畜禽生前感染固有疾病,抵抗力下降引起繼發性感染。 ;畜禽生活期間帶染某些微生物,畜禽抵抗力下降引起這些微生物浸入肌肉,肝臟等部位,造成肉品污染。
(3)內源性化學污染
(4)內源性放射性污染
2.外源性污染
外源性生物性污染:食品在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烹飪等過程中由於不遵守操作規程,使起受到微生物等的污染. 主要有(1)通過水的污染 (2)通過空氣的污染 (3)通過土壤的污染(4)生產加工過程的污染 (5)運輸/保藏過程的污染 (6)病媒害蟲的污染
外源性化學性污染:食品在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烹飪等過程中受到有毒害化學物質的污染 。主要有:(1)空氣 (2)水 (3)土壤4)運輸 (5)生產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