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物質的化學性質由什麼決定,物理性質由什麼決定
化學性質基本上是由核外電子層決定,物理性質涉及范圍比較廣,跟核外電子,分子間作用力電磁力等等都有關系,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東西和能夠用到的性質其實還是核外電子層決定的比較多。
固態物質具有形狀和體積,它們的分子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液態物質也有體積,但沒有形狀,相比之下,它們的分子結合得要鬆散一些,因而液體可以被傾倒到一個容器中以測量它們的體積。
氣體既沒有體積也沒有形狀,它們的分子會自由地移動,從而充滿任何一個可以封閉它們的容器。等離子態是由等量的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離子組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表示原來不同狀態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狀態(一般是基態)。即處於不同狀態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種狀態。
(1)什麼決定元素物理性質擴展閱讀:
固態物質具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則沒有。想要改變固體的形狀,就必須對它施力。例如擠壓或拉長可以改變固體的體積,但通常變化不會太大。
大部分固體加熱到某種程度都會變成液體,若是溫度繼續升高則會變成氣體。不過有些固體在受熱之後就會分解,例如石灰石。晶體與金屬是最重要的兩種固體。
『貳』 元素的性質主要由什麼決定的
元素的化學性質主要決定於原子的結構
結構決定性質
不單單取決於核外電子數
核外電子的排布也有很重要的影響(就是s
p
d
f這些電子亞層)
『叄』 元素的化學性質是由什麼決定的
元素的化學性質由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種類由質子數決定。
化學元素(Chemical 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從哲學角度解析,是原子的電子數目發生量變而導致質變的結果。
關於元素的學說,即把元素看成構成自然界中一切實在物體的最簡單的組成部分的學說,早在遠古就已經產生了。不過,在古代把元素看作是物質的一種具體形式的這種近代觀念是不存在的。無論在我國古代的哲學中還是在印度或西方的古代哲學中,都把元素看作是抽象的、原始精神的一種表現形式,或是物質所具有的基本性質。
化學元素(英語:Chemical element),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種基本的金屬和非金屬物質,它們只由一種原子組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樣數量的質子,用一般的化學方法不能使之分解,並且能構成一切物質。 一些常見元素的例子有氫,氮和碳。到2012年為止,總共有118種元素被發現,其中94種是存在於地球上。擁有原子序數大於83(即鉍之後的元素)都是不穩定,並會進行放射衰變。 第43和第61種元素(即鍀和鉕)沒有穩定的同位素,會進行衰變。可是,即使是原子序數高達95,沒有穩定原子核的元素都一樣能在自然中找到,這就是鈾和釷的自然衰變。
『肆』 原子 物質 物理性質有什麼決定
物質的化學性質由其原子原子的核電核數以及最外層電子數決定 .
物理性質的決定是由質子數和中子數決定 .
『伍』 化學性質由原子的什麼決定物理性質呢
物質的化學性質由其原子結構決定
具體的說
是原子的核電核數(對核外電子的吸引程度)以及最外層電子數
一般在題目中回答
只回答最外層電子數就可以
物理性質的決定是多方面的:但是說白了
還是原子結構問題
比如說:原子的相對質量
就是由質子數和中子數決定的...
其實
要說物理性質
最好是說單質或者化合物的...那樣更明顯~~
本題還有不大明白的,可以hi我~
希望能幫上忙~
『陸』 高中化學中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分別有什麼決定
物理性質由外部環境變化決定,比如加熱,加水,這些可以改變其物理性質,但不一定改變化學性質.
化學性質由分子之間的距離和分子的排列方式決定.
決定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最主要因素是構成物質的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當最外層電子數目為8時,原子處於穩定狀態,不容易和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當最外層電子數目小於8但大於4的時候,原子比較容易得到電子從而形成穩定結構.當最外層電子數目小於4的時候,原子比較容易失去電子,並與其他的物質反應,形成穩定結構.
還有些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活潑程度是由於自己的活動性決定的.比方說金屬有金屬的活動順序表.位於H前面的金屬,能夠置換出硫酸和鹽酸中的H元素,位於H後面的金屬,不能與硫酸和鹽酸反應.又比方說,位於前面的金屬,可以通過置換反應從位於它後面的金屬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位於它後面的金屬.
『柒』 物理性質是由什麼決定的
物理性質是物質本身的特性決定的。
物理性質:指物質不需要經過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物質沒有發生化學反應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
物質的物理性質如:顏色、氣味、狀態、是否易融化、凝固、升華、揮發,還有些性質如熔點、沸點、硬度、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等,可以利用儀器測知。還有些性質,通過實驗室獲得數據,計算得知,如溶解性、密度等。
『捌』 物質的物理性質由什麼決定
物質的性質取決定於結構.結構決定性質.
「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是結構的外在表現。」這是化學中的重要原理,是指導我們學習和研究化學的理論武器。盡管在中學化學中有很多性質並沒有從理論上給出解釋,盡管學到的結構理論很有限。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以這種方式學習和理解化學。
(一)原子結構與元素的性質
在原子結構的諸項內容中,最外層電子數的多少與其化學性質的關系最密切,其次是原子半徑的大小。
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系集中體現在元素周期表中。
1.同周期元素(從左→右)
①電子層數相同,最外層電子由1→8。
②原子半徑逐漸減小。
③由①、②可知失電子能力漸弱、得電子能力漸強,即金屬性減弱、非金屬性增強。
④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鹼性減弱、酸性增加。例如:
⑤金屬單質的還原性減弱,例如:Na>Mg>Al與水反應的能力逐漸減弱。
⑥非金屬單質的氧化性增強,還原性減弱。如氧化性:Si<P<S<Cl2,還原性:Si>P>S>Cl2。
⑦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漸強、還原性漸弱。
例如:穩定性:SiH4<PH3<H2S<HCl
還原性:SiH4>PH3>H2S>HCl
事實上SiH4和PH3在空氣中能自燃、H2S可燃、HCl不能燃燒。
2.同主族元素(從上→下)
③非金屬性漸弱、金屬性漸強。
④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減弱、鹼性增強。
例如:
⑤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減弱、還原性增強。
例如:
3.構、位、性三角
(二)分子結構與化學性質
由於共價分子發生反應是舊鍵斷裂、新鍵形成的過程,所以反應的難易與鍵能(鍵長越短,鍵能越大,鍵數越多,鍵能越大)及鍵的極性有密切關系。例如N2很穩定,就是因為N≡N叄鍵的鍵能很大。但CH2=CH2中雙鍵鍵能大於CH3—CH3中單鍵的鍵能,CH2=CH2卻比CH3—CH3活潑(詳見教材)。
(三)官能團決定化學性質(詳見本書有機化學部分)
(四)晶體結構與物理性質
1.熔沸點的高低、硬度的大小取決於晶體的微粒之間結合力的強與弱。
【例】比較熔點、沸點的高低,排列順序
(A)Na、K、Rb、Cs
(B)F2、Cl2、Br2、I2
(C)NaCl、CsCl
(D)金剛石、晶體硅
解析 分析這類題目,首先要搞清晶體類型、化學鍵類型,之後要搞清結合力的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規律是什麼。
(A)為同主族的金屬,晶體是靠金屬鍵形成的,金屬鍵的強弱與金屬原子的價電子數和原子半徑有關。價電子數越少半徑越大,鍵越弱。它們的價電子數相同、半徑增大,所以金屬鍵減弱,熔沸點應降低。
(B)為ⅦA族分子晶體(當它們為固體時),熔化與沸騰要克服的是分子間作用力(范德華力)。范德華力總的來說是較弱的,其相對強弱與分子量有關:一般分子量越大,范德華力越大。故應為遞增順序。
(C)NaCl、CsCl均為離子晶體,熔化時要克服陰陽離子之間的引力(離子鍵),其大小取決於陰陽離子的電荷與半徑,電荷越高、半徑越小則鍵越強。Cs+的半徑大於Na+,電荷均相同(1個),所以熔沸點為NaCl>CsCl。
(D)金剛石、晶體硅均為原子晶體,熔沸點都是很高的。原子晶體熔化要破壞共價鍵,鍵能越大,熔沸點越高。因碳原子的半徑小於硅原子,則鍵長C-C小於Si—Si,鍵能C—C大於Si—Si,所以熔點為金剛石高於晶體硅。
2.溶解性。根據「相似相溶」原理,分子的極性相似則互相溶解,反之則不易溶。所以離子晶體能溶於水不溶於有機溶劑,如食鹽易溶於水不溶於油。分子晶體中極性分子能溶於水,而非極性分子則易溶於有機溶劑。
3.密度。一般與分子量有關,分子量越大,密度越大。
4.導電性。導電的前提是產生自由移動的電子或離子。所以金屬晶體是電的良導體。而分子晶體、離子晶體、原子晶體(除石墨、硅外)中均無自由移動的帶電微粒,所以均不導電。但當把離子晶體或分子晶體中的電解質溶於水後,其水溶液能導電。
5.在有機分子中若有多個羥基,該物質會有甜味。
6.延展性,只有金屬晶體具有此性質。
『玖』 元素的化學性質是由什麼決定的
元素的化學性質由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種類由質子數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