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求反應轉移電子
請在化學方程式中標出各個元素的化合價,然後通過反應前後的化合價變化來判斷轉移電子數.
只關注反應前後化合價有變化的元素.
例:
kClO3+6HCl===KCl+3Cl2+3H2O 若有6.72LCl2生成時,轉移幾mol電子?
若生成了標況下的6.72LCl2,便是0.3molCl2
也就是說,這個反應進行了0.1mol
在這個反應中,KClO3中的Cl從+5變至0,降低5;5個HCl中的Cl從-1變至0,升高1,共有五個,升高5,於是這個反應的電子轉移就是KClO3搶走了5個HCl中的5個電子,它們6個氯原子合成6個Cl2
若這個反應進行0.3mol,那麼轉移電子數就是0.3mol×5=1.5mol
② 怎麼算轉移的電子數
根據反應過程中哪個元素的化合價升高或降低具體數值決定。如Fe+2H(+)=Fe(2+)+H2↑,Fe前後的化合價由0價變為+2價,反應中有1molFe參加反應,所以Fe失去2mol電子;而H由+1價變為0價,且該反應中有2mol H離子參加反應,所以得到2molx1個電子=2mol電子;H得到的電子是Fe給它的,所以該反應轉移2mol電子(mol是一種單位)。不能看成轉移4mol電子(注意),而且別忘了方程式中相應元素前的系數。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③ 怎麼求電子轉移數目
先寫化學式,然後標識化合價改變的元素,改變的數目乘以物質前面的系數就是電子轉移數目。比如:
fe+2hcl=fecl2+h2
電子轉移數目為(鐵化合價的變化數目)2x(鐵前面的系數)1=2(電子轉移數目)
④ 怎麼看轉移的電子數是多少
觀察變價元素,計算得到的或者失去的,不要計算兩者的再相加。
最簡單的計算技巧為:根據物質化合價升降的多少和方程式上的希數;計算出一摩爾反應轉移電子,再乘以反應物質的量。
計算電子轉移數目的方法如下:
(1)化學中:計算每個方程式電子轉移數目,根據方程計算反應物質數量,算出摩爾量,1摩爾有多少分子是有量值,1摩爾=1阿伏加德羅常數(約6.02×10^23)個微粒,根據化學方程式就可以算出電子轉移數目;
(2)物理:根據電流的安培可以計算庫倫量就知道電子數目,1安培=庫倫/秒;1庫倫約相當於6.25×10^18個電子的電量。
電子轉移的分類
內層電子轉移:在內層電子轉移過程中,參與氧化還原的原子是以共價鍵相鍵結,產生的橋接配體可能是永久性的,這時的電子轉移則是分子內電子轉移(intramolecular electron transfer)。
然而大部分的共價鍵是短暫存在的,在電子轉移前形成,在電子轉移後斷裂,這時則稱為分子間的電子轉移。像[CoCl(NH3)5]2+被[Cr(H2O)6]2+還原的例子就是內層電子轉移,其中有過渡性的橋接中間產物,橋接配體為氯離子,連接要氧化及還原的原子。
外層電子轉移:外層電子轉移機制可發生在不同或相同的化學物質間,差別在於氧化態的不同。相同化學物質間的例子又稱為自交換。
電子轉移是均相體系中最基本的化學行為。在諸如氧化還原反應、自由基的親核取代反應、光合作用和呼吸等生命過程中普遍存在。電子轉移反應有外層和內層電子轉移兩種機理。外層機理中金屬離子內配位層不動,沒有金屬-配體間化學鍵斷裂和形成,只發生簡單電子躍遷。
內層機理中有一橋配位體(Cl,OH,OH2,NH3等)把兩金屬離子聯系起來,並為電子轉移提供連續覆蓋的軌道。有機化學中分別用非鍵和成鍵表示外層和內層電子轉移。
⑤ 關於電子轉移的計算
①1molCu發生還原反應轉移的電子為?mol
我是這樣算的1×2÷4=0.5mol對了
是根據氧化產物來算的
(因為反應物種一部分+1價的Cu起氧化劑作用(化合價降低,變Cu單質),一部分起還原劑作用)
②8HNCO+6NO2=7N2+8CO2+4H2O
1molNO2反應轉移的電子為?mol
要根據反應物來算(因為生成物N2是由HNCO中的N和NO2中的N轉化而成,所以用上題演算法就錯了)
⑥ 氧化還原反應的電子轉移怎麼計算
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電子的轉移,在宏觀上表現為化合價的升降,根據得失電子守恆,轉移的電子數既等於還原劑失去的電子數,也等於氧化劑得到的電子數(不是兩者之和)
公式:轉移的電子數=還原劑(氧化劑)化合價升高數(降低數) x 變價原子個數,在應用中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
1. 化合價升高的元素與化合價降低的元素不同
( 1 ) 變價原子完全變價
例:Fe + 2HCI == H2↑ + FeCl2
參與反應的還原劑鐵全部變成了二價鐵離子,氧化劑氯化氫中的氫離子全部變成 了零價的氫氣,參與反應的鐵與氫離子沒有不變價的,可直接用公式 1molFe參與反 應轉移2mol電子(2 x 1mol)
(2)部分原子沒有變價
例:2KMnO4 + 16HCI == 2MnCI2 + 2KCI + 5CI2 + 8H2O
反應中錳元素完全變價,可以按照第一種類型算,如果要從氯元素出發,必須要找變價的氯原子,有部分沒有變價(只是做了酸),以氯化鉀的形式存在 ,所以2molKMnO4完全反應時,從氯元素分析的化轉移的電子數為 1 x 10mol
2. 化合價升高的元素與化合價降低的元素不同
(1)岐化反應
例:CI2 + H2O == HCI + HCIO
岐化反應是指氧化與還原作用於同一分子,使該分子部分化合價升高,部分化合價降低的特殊反應,分析轉移電子數時一定要注意化合價變價要滿足「不交叉,不重疊」
這里1molCI2參與反應的電子轉移數是1 x 1mol(只看升高或只看降低)
( 2 ) 歸中反應
例:SO2 + 2H2S == 3S↓ + 2H2O
歸中反應是指同種元素的兩種物質發生氧化還原,生成中間價態物質的特殊反應,分析時遇到歸中反應,如果沒有歸中到同一價態,一定要注意同一元素化合價變化「不交叉,不重疊」,這里1molSO2參與反應轉移的電子數是4 x 1mol(從SO2看)=2 x 2mol(從H2S看)
⑦ 轉移電子數怎麼算
轉移電子數=還原劑失電子數=氧化劑得電子數
2Al+6HCl====2AlCl₃+3H₂
比如這個反應,轉移電子數=鋁失電子數=H+得電子數
鋁失電子數:一個鋁原子失去三個電子變成鋁離子,兩個鋁原子失去六個電子變成兩個 鋁離子,鋁失電子數=6
H+得電子數: 兩個氫離子得到2個電子變成一個氫氣分子,六個氫離子得到6個電子變成3個氫氣分子,H+得電子數=6
電子數,就是電子的數量。電子是一種基本粒子,在化學中,電子數一般是指原子或離子的核外電子的數目。
(7)物理的電子轉移怎麼求擴展閱讀:
各電子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目是2n^2(n為電子層序數)。最外層電子數目不超過8個(K層為最外層時不超過2個)。
次外層電子數目不超過18個,倒數第三層電子數目不超過32個。核外電子總是盡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電子層里,然後再由里向外,排滿了L層才排M層。以上四條規律是相互聯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排布規律:
1、電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遠、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電子層上分層排布。
2、每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為2n2個(n代表電子層數)。
3、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第一層不超過2個),次外層不超過18個,倒數第三層不超過32個。
4、電子一般總是盡先排在能量最低的電子層里,即先排第一層,當第一層排滿後,再排第二層,第二層排滿後,再排第三層。
電子的質量出現在亞原子領域的許多基本法則里,但是由於粒子的質量極小,直接測量非常困難。一個物理學家小組克服了這些挑戰,得出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電子質量測量結果。
將一個電子束縛在中空的碳原子核中,並將該合成原子放入了名為彭寧離子阱的均勻電磁場中。在彭寧離子阱中,該原子開始出現穩定頻率的振盪。
該研究小組利用微波射擊這個被捕獲的原子,導致電子自旋上下翻轉。通過將原子旋轉運動的頻率與自旋翻轉的微波的頻率進行對比,研究人員使用量子電動力學方程得到了電子的質量。
⑧ 電子轉移數目口訣
轉移電子數=還原劑失電子數=氧化劑得電子數
2Al+6HCl====2AlCl3+3H2
比如這個反應,轉移電子數=鋁失電子數=H+得電子數
鋁失電子數:一個鋁原子失去三個電子變成鋁離子,兩個鋁原子失去六個電子變成兩個 鋁離子,鋁失電子數=6
H+得電子數: 兩個氫離子得到2個電子變成一個氫氣分子,六個氫離子得到6個電子變成3個氫氣分子,H+得電子數=6
物質的基本構成單位——原子是由電子、中子和質子三者共同組成。中子不帶電,質子帶正電,原子對外不顯電性。相對於中子和質子組成的原子核,電子的質量極小。質子的質量大約是電子的1840倍。
當電子脫離原子核束縛在其它原子中自由移動時,其產生的凈流動現象稱為電流。
各種原子束縛電子能力不一樣,於是就由於失去電子而變成正離子,得到電子而變成負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