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紅外線的知識
紅外線是一種電磁波,任何一個溫度大於絕對0度(就是-273度)的物體都會向外輻射電磁波,我們根據電磁波,波長的大小,把電磁波分為三大類即紫外線,可見光,和紅外線,可見光就是赤橙黃綠青藍紫,其中赤,也就是紅光的波長最長,紫色光的波長最短,波長比紅光長的光就叫紅外光,波長比紫色光小的光叫紫外線,波長越短的光其能量越強,輻射也越強,如紫外線,波長越長的光能量就越弱,比如遙控器就是通過紅外線控制電視
❷ 紅外線特性(完整)
紅外線的物理特性:
1、熱作用強
2、穿透雲霧的能力強
長波紅外線(波長1.5微米以上)照射時,絕大部分被反射和為淺層皮膚組織吸收,穿透皮膚的深度僅達0.05~2毫米,因而只能作用到皮膚的表層組織;短波紅外線(波長1.5微米以內)以及紅色光的近紅外線部分透入組織最深,穿透深度可達10毫米。
紅外線照射體表後,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皮膚吸收.皮膚對紅外線的反射程度與色素沉著的狀況有關,用波長0.9微米的紅外線照射時,無色素沉著的皮膚反射其能量約60%;而有色素沉著的皮膚反射其能量約40%。
(2)紅外線涉及哪些物理知識擴展閱讀:
1、紅外線對眼的作用
由於眼球含有較多的液體,對紅外線吸收較強,因而一定強度的紅外線直接照射眼睛時可引起白內障,白內障的產生與短波紅外線的作用有關;波長大於1.35微米的紅外線不引起白內障。
2、光浴對機體的作用
光浴的作用因素是紅外線、可見光線和熱空氣.光浴時,可使較大面積,甚至全身出汗,從而減輕腎臟的負擔,並可改善腎臟的血液循環,有利於腎功能的恢復。
光浴作用可使血紅蛋白、紅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粒細胞增加,輕度核左移;加強免疫力,局部浴可改善神經和肌肉的血液供應和營養,因而可促進其功能恢復正常。
❸ 紅外線是什麼
紅外線是太陽光線中眾多不可見光線中的一種,由德國科學家霍胥爾於1800年發現,又稱為紅外熱輻射,他將太陽光用三棱鏡分解開,在各種不同顏色的色帶位置上放置了溫度計,試圖測量各種顏色的光的加熱效應。結果發現,位於紅光外側的那支溫度計升溫最快。因此得到結論:太陽光譜中,紅光的外側必定存在看不見的光線,這就是紅外線。也可以當作傳輸之媒界。 太陽光譜上紅外線的波長大於可見光線,波長為0.75~1000μm。紅外線可分為三部分,即近紅外線,波長為0.75~1.50μm之間;中紅外線,波長為1.50~6.0μm之間;遠紅外線,波長為6.0~l000μm 之間。
真正的紅外線夜視儀是光電倍增管成像,與望遠鏡原理全完不同,白天不能使用,價格昂貴且需電源才能工作。
【紅外線的物理性質】
在光譜中波長自0.76至400微米的一段稱為紅外線,紅外線是不可見光線。所有高於絕對零度(-273℃)的物質都可以產生紅外線。現代物理學稱之為熱射線。醫用紅外線可分為兩類:近紅外線與遠紅外線。
近紅外線或稱短波紅外線,波長0.76~1.5微米,穿入人體組織較深,約5~10毫米;遠紅外線或稱長波紅外線,波長1.5~400微米,多被表層皮膚吸收,穿透組織深度小於2毫米。
【紅外線的生理作用和治療作用】
人體對紅外線的反射和吸收
紅外線照射體表後,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皮膚吸收。皮膚對紅外線的反射程度與色素沉著的狀況有關,用波長0.9微米的紅外線照射時,無色素沉著的皮膚反射其能量約60%;而有色素沉著的皮膚反射其能量約40%。長波紅外線(波長1.5微米以上)照射時,絕大部分被反射和為淺層皮膚組織吸收,穿透皮膚的深度僅達0.05~2毫米,因而只能作用到皮膚的表層組織;短波紅外線(波長1.5微米以內)以及紅色光的近紅外線部分透入組織最深,穿透深度可達10毫米,能直接作用到皮膚的血管、淋巴管、神經末梢及其他皮下組織。
紅外線紅斑
足夠強度的紅外線照射皮膚時,可出現紅外線紅斑,停止照射不久紅斑即消失。大劑量紅外線多次照射皮膚時,可產生褐色大理石樣的色素沉著,這與熱作用加強了血管壁基底細胞層中黑色素細胞的色素形成有關。
紅外線的治療作用
紅外線治療作用的基礎是溫熱效應。在紅外線照射下,組織溫度升高,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物質代謝增強,組織細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紅外線治療慢性炎症時,改善血液循環,增加細胞的吞噬功能,消除腫脹,促進炎症消散。紅外線可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有鎮痛、解除橫紋肌和平滑肌痙攣以及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等作用。在治療慢性感染性傷口和慢性潰瘍時,改善組織營養,消除肉芽水腫,促進肉芽生長,加快傷口癒合。紅外線照射有減少燒傷創面滲出的作用。紅外線還經常用於治療扭挫傷,促進組織腫張和血腫消散以及減輕術後粘連,促進瘢痕軟化,減輕瘢痕攣縮等。
紅外線對眼的作用
由於眼球含有較多的液體,對紅外線吸收較強,因而一定強度的紅外線直接照射眼睛時可引起白內障。白內障的產生與短波紅外線的作用有關;波長大於1.5微米的紅外線不引起白內障。
光浴對機體的作用
光浴的作用因素是紅外線、可見光線和熱空氣。光浴時,可使較大面積,甚至全身出汗,從而減輕腎臟的負擔,並可改善腎臟的血液循環,有利於腎功能的恢復。光浴作用可使血紅蛋白、紅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粒細胞增加,輕度核左移;加強免疫力。局部浴可改善神經和肌肉的血液供應和營養,因而可促進其功能恢復正常。全身光浴可明顯地影響體內的代謝過程,增加全身熱調節的負擔;對植物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也有一定影響。
【設備與治療方法】
紅外線光源
1. 紅外線輻射器
將電阻絲纏在瓷棒上,通電後電阻絲產熱,使罩在電阻絲外的碳棒溫度升高(一般不超過500℃),發射長波紅外線為主。
紅外線輻射器有立地式和手提式兩種。立地式紅外線輻射器的功率可達600~1000瓦或更大。
近年我國一些地區製成遠紅外輻射器供醫用,例如有用高硅氧為元件,製成遠紅外輻射器。
2. 白熾燈
在醫療中廣泛應用各種不同功率的白熾燈泡做為紅外線光源。燈泡內的鎢絲通電後溫度可達2000~2500℃。
白熾燈用於光療時有以下幾種形式:
立地式白熾燈:用功率為250~1000W的白熾燈泡,在反射罩間裝一金屬網,以為防護。立地式白熾燈,通常稱為太陽燈。
手提式白熾燈:用較小功率(多為200W以下)的白熾燈泡,安在一個小的反射罩內,反射罩固定在小的支架上。
3. 光浴裝置
可分局部或全身照射用二種。根據光浴箱的大小不同,在箱內安裝40~60W的燈泡6~30個不等。光浴箱呈半圓形,箱內固定燈泡的部位可加小的金屬反射罩。全身光浴箱應附溫度計,以便觀察箱內溫度,隨時調節。
紅外線治療的操作方法
1. 患者取適當體位,裸露照射部位。
2. 檢查照射部位對溫熱感是否正常。
3.將燈移至照射部位的上方或側方,距離一般如下:
功率500W以上,燈距應在50~60cm以上;功率250~300W,燈距在30~40cm;功率200W以下,燈距在20cm左右。
4.應用局部或全身光浴時,光浴箱的兩端需用布單遮蓋。通電後3~5分鍾,應詢問患者的溫熱感是否適宜;光浴箱內的溫度應保持在40~50℃。
5. 每次照射15~30分鍾,每日1~2次,15~20次為一療程。
6.治療結束時,將照射部位的汗液擦乾,患者應在室內休息10~15分鍾後方可外出。
[附]注意事項
(1)治療時患者不得移動體位,以防止燙傷。
(2)照射過程中如有感覺過熱、心慌、頭暈等反應時,需立即告知工作人員。
(3)照射部位接近眼或光線可射及眼時,應用紗布遮蓋雙眼。
(4)患部有溫熱感覺障礙或照射新鮮的瘢痕部位、植皮部位時,應用小劑量,並密切觀察局部反應,以免發生灼傷。
(5)血循障礙部位,較明顯的毛細血管或血管擴張部位一般不用紅外線照射。
照射方式的選擇和照射劑量
1. 不同照射方式的選擇
紅外線照射主要用於局部治療,在個別情況下,如小兒全身紫外線照射時也可配合應用紅外線做全身照射。局部照射如需熱作用較深,則優先選用白熾燈(即太陽燈)。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可用局部光浴;治療多發性末梢神經炎可用全身光浴。
2. 照射劑量 決定紅外線治療劑量的大小,主要根據病變的特點、部位、患者年齡及機體的功能狀態等。紅外線照射時患者有舒適的溫熱感,皮膚可出現淡紅色均勻的紅斑,如出現大理石狀的紅斑則為過熱表現。皮溫以不超過45℃為准,否則可致燙傷。
主要適應症和禁忌症
(一)適應症
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胸膜炎,慢性胃炎,慢性腸炎,神經根炎,神經炎,多發性末梢神經炎,痙攣性麻痹、弛緩性麻痹,周圍神經外傷,軟組織外傷,慢性傷口,凍傷,燒傷創面,褥瘡,慢性淋巴結炎,慢性靜
❹ 誰給講一下紅外線原理
紅外線是太陽光線中眾多不可見光線中的一種,由德國科學家霍胥爾於1800年發現,又稱為紅外熱輻射,他將太陽光用三棱鏡分解開,在各種不同顏色的色帶位置上放置了溫度計,試圖測量各種顏色的光的加熱效應。結果發現,位於紅光外側的那支溫度計升溫最快。因此得到結論:太陽光譜中,紅光的外側必定存在看不見的光線,這就是紅外線。也可以當作傳輸之媒界。 太陽光譜上紅外線的波長大於可見光線,波長為0.75~1000μm。紅外線可分為三部分,即近紅外線,波長為0.75~1.50μm之間;中紅外線,波長為1.50~6.0μm之間;遠紅外線,波長為6.0~l000μm 之間。 真正的紅外線夜視儀是光電倍增管成像,與望遠鏡原理完全不同,白天不能使用,價格昂貴且需電源才能工作。 【紅外線的物理性質】 在光譜中波長自0.76至400微米的一段稱為紅外線,紅外線是不可見光線。所有高於絕對零度(-273℃)的物質都可以產生紅外線。現代物理學稱之為熱射線。醫用紅外線可分為兩類:近紅外線與遠紅外線。 近紅外線或稱短波紅外線,波長0.76~1.5微米,穿入人體組織較深,約5~10毫米;遠紅外線或稱長波紅外線,波長1.5~400微米,多被表層皮膚吸收,穿透組織深度小於2毫米。 【紅外線的物理特性】 1.有熱效應 2.穿透雲霧的能力強 【紅外線的生理作用和治療作用】 人體對紅外線的反射和吸收 紅外線照射體表後,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皮膚吸收。皮膚對紅外線的反射程度與色素沉著的狀況有關,用波長0.9微米的紅外線照射時,無色素沉著的皮膚反射其能量約60%;而有色素沉著的皮膚反射其能量約40%。長波紅外線(波長1.5微米以上)照射時,絕大部分被反射和為淺層皮膚組織吸收,穿透皮膚的深度僅達0.05~2毫米,因而只能作用到皮膚的表層組織;短波紅外線(波長1.5微米以內)以及紅色光的近紅外線部分透入組織最深,穿透深度可達10毫米,能直接作用到皮膚的血管、淋巴管、神經末梢及其他皮下組織。 紅外線紅斑 足夠強度的紅外線照射皮膚時,可出現紅外線紅斑,停止照射不久紅斑即消失。大劑量紅外線多次照射皮膚時,可產生褐色大理石樣的色素沉著,這與熱作用加強了血管壁基底細胞層中黑色素細胞的色素形成有關。 紅外線的治療作用 紅外線治療作用的基礎是溫熱效應。在紅外線照射下,組織溫度升高,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物質代謝增強,組織細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紅外線治療慢性炎症時,改善血液循環,增加細胞的吞噬功能,消除腫脹,促進炎症消散。紅外線可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有鎮痛、解除橫紋肌和平滑肌痙攣以及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等作用。在治療慢性感染性傷口和慢性潰瘍時,改善組織營養,消除肉芽水腫,促進肉芽生長,加快傷口癒合。紅外線照射有減少燒傷創面滲出的作用。紅外線還經常用於治療扭挫傷,促進組織腫張和血腫消散以及減輕術後粘連,促進瘢痕軟化,減輕瘢痕攣縮等。 紅外線對眼的作用 由於眼球含有較多的液體,對紅外線吸收較強,因而一定強度的紅外線直接照射眼睛時可引起白內障。白內障的產生與短波紅外線的作用有關;波長大於1.5微米的紅外線不引起白內障。 光浴對機體的作用 光浴的作用因素是紅外線、可見光線和熱空氣。光浴時,可使較大面積,甚至全身出汗,從而減輕腎臟的負擔,並可改善腎臟的血液循環,有利於腎功能的恢復。光浴作用可使血紅蛋白、紅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粒細胞增加,輕度核左移;加強免疫力。局部浴可改善神經和肌肉的血液供應和營養,因而可促進其功能恢復正常。全身光浴可明顯地影響體內的代謝過程,增加全身熱調節的負擔;對植物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也有一定影響。 【設備與治療方法】 紅外線光源 1、紅外線輻射器 將電阻絲纏在瓷棒上,通電後電阻絲產熱,使罩在電阻絲外的碳棒溫度升高(一般不超過500℃),發射長波紅外線為主。 紅外線輻射器有立地式和手提式兩種。立地式紅外線輻射器的功率可達600~1000瓦或更大。 近年我國一些地區製成遠紅外輻射器供醫用,例如有用高硅氧為元件,製成遠紅外輻射器。 2、白熾燈 在醫療中廣泛應用各種不同功率的白熾燈泡做為紅外線光源。燈泡內的鎢絲通電後溫度可達2000~2500℃。 白熾燈用於光療時有以下幾種形式: 立地式白熾燈:用功率為250~1000W的白熾燈泡,在反射罩間裝一金屬網,以為防護。立地式白熾燈,通常稱為太陽燈。 手提式白熾燈:用較小功率(多為200W以下)的白熾燈泡,安在一個小的反射罩內,反射罩固定在小的支架上。 3、光浴裝置 可分局部或全身照射用二種。根據光浴箱的大小不同,在箱內安裝40~60W的燈泡6~30個不等。光浴箱呈半圓形,箱內固定燈泡的部位可加小的金屬反射罩。全身光浴箱應附溫度計,以便觀察箱內溫度,隨時調節。 紅外線治療的操作方法 1、患者取適當體位,裸露照射部位。 2、檢查照射部位對溫熱感是否正常。 3、將燈移至照射部位的上方或側方,距離一般如下: 功率500W以上,燈距應在50~60cm以上;功率250~300W,燈距在30~40cm;功率200W以下,燈距在20cm左右。 4、應用局部或全身光浴時,光浴箱的兩端需用布單遮蓋。通電後3~5分鍾,應詢問患者的溫熱感是否適宜;光浴箱內的溫度應保持在40~50℃。 5、每次照射15~30分鍾,每日1~2次,15~20次為一療程。 6、治療結束時,將照射部位的汗液擦乾,患者應在室內休息10~15分鍾後方可外出。 [附]注意事項 (1)治療時患者不得移動體位,以防止燙傷。 (2)照射過程中如有感覺過熱、心慌、頭暈等反應時,需立即告知工作人員。 (3)照射部位接近眼或光線可射及眼時,應用紗布遮蓋雙眼。 (4)患部有溫熱感覺障礙或照射新鮮的瘢痕部位、植皮部位時,應用小劑量,並密切觀察局部反應,以免發生灼傷。 (5)血循障礙部位,較明顯的毛細血管或血管擴張部位一般不用紅外線照射。 照射方式的選擇和照射劑量 1、不同照射方式的選擇 紅外線照射主要用於局部治療,在個別情況下,如小兒全身紫外線照射時也可配合應用紅外線做全身照射。局部照射如需熱作用較深,則優先選用白熾燈(即太陽燈)。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可用局部光浴;治療多發性末梢神經炎可用全身光浴。 2、照射劑量 決定紅外線治療劑量的大小,主要根據病變的特點、部位、患者年齡及機體的功能狀態等。紅外線照射時患者有舒適的溫熱感,皮膚可出現淡紅色均勻的紅斑,如出現大理石狀的紅斑則為過熱表現。皮溫以不超過45℃為准,否則可致燙傷。 主要適應症和禁忌症 (一)適應症 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胸膜炎,慢性胃炎,慢性腸炎,神經根炎,神經炎,多發性末梢神經炎,痙攣性麻痹、弛緩性麻痹,周圍神經外傷,軟組織外傷,慢性傷口,凍傷,燒傷創面,褥瘡,慢性淋巴結炎,慢性靜脈炎,注射後硬結,術後粘連,瘢痕攣縮,產後缺乳,乳頭裂,外陰炎,慢性盆腔炎,濕疹,神經性皮炎,皮膚潰瘍等。 (二)禁忌症 有出血傾向,高熱,活動性肺結核,重度動脈硬化,閉塞性脈管炎等。 [附]處方舉例 (1)紅外線照射雙膝關節:燈距40cm,30分鍾,每日一次,7次。適應症: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2)紅外線照射右側胸廓(下半部)燈距50cm,20分鍾,每日一次,8次。適應症:右側乾性胸膜炎 (3) 太陽燈照射腰骶部:燈距40cm,20~30分鍾,每日一次,6次。適應症:腰骶神經根炎 (4)全身光浴:箱內溫度40~45℃,20~30分鍾,每日一次,8次。適應症:多發性末梢神經炎 (5)左小腿局部光浴:20~30分鍾,每日一次,8次。適應症:左側腓總神經外傷 紅外線污染 紅外線近年來在軍事、人造衛星以及工業、衛生、科研等方面的應用日益廣泛,因此紅外線污染問題也隨之產生。紅外線是一種熱輻射,對人體可造成高溫傷害。較強的紅外線可造成皮膚傷害,其情況與燙傷相似,最初是灼痛,然後是造成燒傷。紅外線對眼的傷害有幾種不同情況,波長為7500~13000埃的紅外線對眼角膜的透過率較高,可造成眼底視網膜的傷害。尤其是11000埃附近的紅外線,可使眼的前部介質(角膜晶體等)不受損害而直接造成眼底視網膜燒傷。波長19000埃以上的紅外線,幾乎全部被角膜吸收,會造成角膜燒傷(混濁、白斑)。波長大於 14000埃的紅外線的能量絕大部分被角膜和眼內液所吸收,透不到虹膜。只是13000埃以下的紅外線才能透到虹膜,造成虹膜傷害。人眼如果長期暴露於紅外線可能引起白內障。 紅外線可以人為製造,自然界中也廣泛存在,在焊接過程中也會產生,危害焊工眼部健康;一般的生物都會輻射出紅外線,體現出來的宏觀效應就是熱度。 我們知道,熱產生的原因,是組成物質的粒子做不規則運動.這個運動同時也輻射出電磁波,這些電磁波大部分都是紅外線。 1、太陽光到了晚上的確是幾乎沒有了,但是地球上的物質都會輻射紅外線,有的強烈有的平靜。紅外線照相是通過接收各種物質發出的紅外線,再把他們展現出來,但是其本身不是通過發出紅外線來照相的。 2、紅外線透視和夜視是分別利用了紅外線的不同性質。前面的夜視是因為人的肉眼不能看見紅外線,而特殊設計的照相機和夜視儀卻專門接受紅外線,所以會出現我們覺得一片漆黑,而相機卻能拍到東西,因為實際上到處都是紅外線,對於紅外照相機和夜視儀來講是一片光明。 透視則是利用紅外線的波長比可見光要長,可以穿過一些可見光不能通過的面料(比如混棉和尼龍),所以通過一定的選擇濾波,可以得到這些面料後面的圖像。 生活中紅外線的應用 高溫殺菌,紅外線夜視儀,監控設備,手機的紅外口,賓館的房門卡,汽車、電視機的遙控器、洗手池的紅外感應
麻煩採納,謝謝!
❺ 紅外線是什麼
紅外線(Infrared)是波長介於微波與可見光之間的電磁波,波長在1mm到760納米(nm)之間,比紅光長的非可見光。
紅外線的波長大致界定在0.75至1,000微米,這當中又可區分為三個波長段:0.75至1.5微米的近紅外線,1.5至3.0微米的中紅外線及3.0至1,000微米的遠紅外線。
我們人體也是個放射體,放射的波長也是遠紅外線;氣功治病也是來自於遠紅外線。人類自古以來,雖不了解遠紅外線的存在,但是在生活中卻懂得使用遠紅外線。
例如利用沙浴、溫泉浴來療養,用的原理就是遠紅外線。栗子用沙來炒更香甜可口;地瓜用土塊、石塊來悶,外皮未焦內部已熟;這道理也是來自遠紅外線。用砂鍋燉煮,食物更好吃,也是因為遠紅外線。
(5)紅外線涉及哪些物理知識擴展閱讀
遠紅外線的特性
1、能被人體吸收,引起溫熱效應。
2、具有滲透力。
3、能引起體內物質的共振,以使人體細胞活化。
4、無副作用。所以遠紅外線用之於對人體的醫療與健康的維護上,深具有開發的價值。
構成們人體所有物質的分子,其共鳴及吸收波長領域,幾乎都在4~14微米中,所以具備4~14微米波長的遠紅外線放射體,雖然不需到達高熱,對人體也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遠紅外線放射體產生的磁波具有其他波長所沒有的共鳴吸收、滲透力、溫熱效應,是促使人體健康最關鍵的作用。
遠紅外線
經探測自然界中之花崗岩發射之波長與生育光線十分類近。以此研發出人工生化陶瓷,以做為4~14微米的光線之放射源。
要檢測遠紅外線是否為4~14微米的波長,在台灣只有3處有儀器可檢測:工研院、中山科學研究院與海洋大學。其方法是將遠紅外線放射體加熱至約60℃,在此溫度下測定其光譜,一般以各波長之放射率表示。
❻ 紅外線的原理
紅外線的原理:
紅外線(Infrared)是波長介於微波與可見光之間的電磁波,波長在1mm到760納米(nm)之間,比紅光長的非可見光。
高於絕對零度(-273.15℃)的物質都可以產生紅外線。現代物理學稱之為熱射線。醫用紅外線可分為兩類:近紅外線與遠紅外線。含熱能,太陽的熱量主要通過紅外線傳到地球。
(6)紅外線涉及哪些物理知識擴展閱讀:
紅外光譜的分區:
通常將紅外光譜分為三個區域:近紅外區(0.75~2.5μm)、中紅外區(2.5~25μm)和遠紅外區(25~300μm)。一般說來,近紅外光譜是由分子的倍頻、合頻產生的;中紅外光譜屬於分子的基頻振動光譜;遠紅外光譜則屬於分子的轉動光譜和某些基團的振動光譜。
由於絕大多數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基頻吸收帶都出現在中紅外區,因此中紅外區是研究和應用最多的區域,積累的資料也最多,儀器技術最為成熟。通常所說的紅外光譜即指中紅外光譜。
❼ 紅外線包含了哪些物理思想
紅外線沒有包含物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