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觀》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生命是什麼》([奧] 埃爾溫·薛定諤)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RtttcD3B1SsN-khzdqhgHA
書名:生命是什麼
作者:[奧] 埃爾溫·薛定諤
譯者:張卜天
豆瓣評分:9.3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8-10
頁數:97
內容簡介:
作者埃爾溫·薛定諤(1887—1961),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曾於1933 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生命是什麼?》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科學經典著作之一。書中以純物理的觀念對生物體遺傳現象的本質進行了簡要探討並提出了一些深刻觀點。這些思想對DNA的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沃森和克里克等後來的研究者產生了很大影響。從現在的觀念來看,書中有些觀點並非完全正確和完善,但考慮到生命現象的極端復雜性,如果從還原論的角度來研究生命現象,那麼本書的思維模式(尤其是提問的方式)無疑是這方面的典範。
作者簡介:
埃爾溫·薛定諤,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與P.A.M.狄拉克同獲193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概率波動力學的創始人。主要研究有關熱學的統計理論問題,寫出了有關氣體和反應動力學、振動、點陣振動(及其對內能的貢獻)的熱力學以及統計等方面的論文。他還研究過色覺理論,他對有關紅綠色盲和藍黃色盲頻率之間的關系的解釋為生理學家們所接受。 薛定諤曾先後發表了《生命是什麼》《科學與人文主義》,《自然與希臘人》,《科學理論與人》,《心與物》,《我的世界觀》和去世後出版的《自然規律是什麼》等哲學論著和文集,甚至一度設想過在教書之餘,以哲學為主要興趣,以至於被當代著名物理學家西蒙尼認為「是我們世紀的物理學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哲學家」。
張卜天,北京大學科學哲學博士,國內傑出的中青年翻譯家,譯有著作40餘部。
2. 什麼是生命
什麼是生命
地球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行星,這在所有已知的星球中是極為特殊的。所謂「生命」,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這個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於它和周圍外部自然界的不斷新陳代謝」。隨著生命科學的進展,逐步認識到生命是高度組織化的物質結構,其分子基礎是具有自我復制和具負載遺傳信息功能的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其通過生物膜實現內部及內外的分隔,形成形形色色的細胞、組織與生物體,並藉助外界能量的輸入,通過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生物化學過程而實現內外物質交換和自身的復制。
神學家認為,生命是最大的奇跡,人類生命是上帝的宇宙總計劃中的最高成就。對科學家來說,生命是自然界中最令人驚訝的現象。一百年前,生命系統的起源及演化問題成了科學和宗教有史以來最大沖突的戰場。達爾文的進化論動搖了基督教教義的基礎。而且,自哥白尼把太陽放在了太陽系的中心以來,進化論又一次使普通百姓感受到了科學分析的深遠影響。科學看來好像能夠整個地改變人類對自己、以及對人與宇宙的關系的看法。
聖經相當明確地說,生命是上帝活動的直接結果,生命並不是上帝創造天地之後所確立的正常物理過程的自然結果。相反,是上帝喜歡運用他的能力,先是造出了植物和動物,接著又造了亞當夏娃的。當然,現在絕大多數的基督徒和猶太教徒都承認創世紀的寓言性質,不想堅持說聖經所記載的生命起源就是歷史事實。然而,生命的神性,尤其是人類生命的神性,仍然是當今宗教教旨的一個中心問題。
生命是神造的嗎?難道上帝真的在奇跡中沒有理會物理和化學的定律,把那些由無生命的物質組成的分子捏來捏去,造出了第一個活物?上帝真是在幾千年(或幾百萬年)之前又巧妙地處理了某種猿一樣的生物的基因結構,從而造出了人?或者說,生命真是純粹自然的(或許是復雜的)物理和化學活動的結果,而人是長期曲折的進化過程的最終產品?生命能否用人工的方式在實驗室里製造出來?是不是必須得往裡面添加一種成分(神的活力),生命才能活起來?
什麼是生命?對物理學家來說,生命系統有兩個與眾不同的特徵,一是其復雜,二是其組織。即便是單細胞生物,雖然原始,卻顯示出任何人工製品所無法比擬的復雜和精巧。例如,我們可以看看一個低級的細菌。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身上有復雜的功能和形態的網路。這細菌可以用多種多樣的方式與其環境相互作用,它可以四處活動,攻擊敵人,接近或逃避某些外部刺激,以一種有控制的方式交換物質。其體內的情況象是一個井井有條的大城市。負責進行大部分控制的是細胞核,其中包含著遺傳「密碼」,就是使這細菌得以進行繁殖的全套化學指令。控制並左右這細菌的一切行為的化學結構是由多達上百萬原子組成的分子。這上百萬的原子是以復雜的、高度特殊的方式組合起來的。就生命的化學基礎而言,最重要的是核酸分子,即大名鼎鼎的「雙螺旋」形狀的RNA和DNA(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
一個生物學上的生物體是由完全平常的原子組成的。看到這一點是重要的。不錯,生物體的部分代謝功能是從其環境中獲得新的物質,並排泄變了質的或用不著的物質。活細胞里的一個碳原子、氫原子、氧原子、硫原子,與細胞外的原子沒什麼兩樣。這些原子不停地在一切生物體中進進出出。那麼,生命顯然不能歸結為生物體的構成成分的特性。生命是一種累加現象,象是重量。盡管我們不能懷疑一隻貓或一棵天竺葵是活的,然而,假如我們想尋找一種跡象,說明一個單個的「貓原子」或「天竺葵」原子是活的,那我們就得白費力氣。
這有時看上去是矛盾的。一些無生命的原子湊到一起怎麼就成了有生命的了?有些人認為,不可能從無生命中創造出生命,因此一切活物中必有某種添加的非物質成分,一種生命力,或說是精髓,其本源來自上帝。這就是古老的活力論學說。
經常用來支持活力論的一個論點與行為問題有關。活物的一個顯著的特徵是,它們的行為看上去都有某種目的性,好象是指向一個具體的目的。這種目的性在較高級的生命形式中最為明顯。不過,一個細菌也能表現出它在努力達到某些基本的目的,如取食。
在18世紀70年代,盧奇·加爾凡尼發現,用一對金屬棒觸動青蛙的腿,青蛙腿的肌肉便會抽動。於是,他得出結論說,這種「動物電流」就是那神秘的生命精髓在起作用。的確,那種認為電流與生命力有說不明白的聯系的看法,隨著法蘭肯斯坦的故事而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法蘭肯斯坦是一個人造怪物,在一台電氣裝置噼叭響著放電時活了起來。
在較為晚近的這些年裡,有一些所謂超自然現象的研究者聲稱,他們曾以一種相當玄妙的方式把通靈能力與先進技術結合起來,直接探測到了那神秘的生命力。有人出示了一些模糊的照片,上面顯示出一些從各種活物身上(其中有人的手指)發出的霧狀、絲狀射線或光斑。
不幸的是,很難找到任何真正的科學證據來證明這些關於生命力的猜想。顯然,那種假想的生命力將其自身顯現出來的唯一途徑是通過生命;生物顯示生命力,非生物則不顯示生命力。但這樣一來,便把生命力弄成一個詞語了,它就不再是關於生命的解釋了。我們若說一個人,或一條魚,或一棵樹有生命力,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不過是說這人,這魚,這樹是活的。至於在含糊而神秘的「實驗」中所顯示的生命力,因這些實驗不可重復,所以這些實驗及實驗結果聲名狼藉,顯然很容易被指控為欺騙,於是很少有哪個專業科學家把它當真。
乞靈於某種生命力來解釋生命的人犯了一個錯誤。這錯誤就是忽視了這一事實:由多個部分構成的一個系統可能在整體上會有一些其單個部分所沒有的性質,或有一些放在單個部分上便無意義的性質。現在再來舉一個例子。報紙上有一張由眾多的小點組成的人臉照片。若是只看一個個的小點,看得再仔細也看不出一張人臉。只有把報紙拿開一些,較為粗略地把眾多的小點看成是一個整體,才能看出人臉的形象來。這形象不是眾多小點本身的一種性質,而是小點集體的性質。人臉是在圖形里,而不是在組成圖形的一個個小點里。同樣,生命的奧秘也不在原子里,而在原子的締合模式里,其模式即其組合方式。就是說,生命的奧秘在於DNA和RNA之類的分子結構所包含的信息之中。一旦了解了整體現象的存在,也就用不著去尋找什麼「生命力」了。原子用不著被「激活」才能產生生命現象。只要將原子以那種合適的復雜方式進行安排,就會出現生命。
盡管我們習慣於認為個體的螞蟻是首要的生物體,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整體的蟻群也是一個生物體。其實,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是一些「群」,是由在集體的組織中上十億相互合作的單個細胞組成的。眾多細胞之間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說,要比蟻群中單個螞蟻之間的聯系緊密一些,但就其分工和集體負責而言,其基本原則顯然是一樣的。然而,這里要注意的關鍵問題是,正如在一蟻群中存在著顯現的整體特性一樣,在細胞群中也存在著同樣的特性。若說一蟻群不過是一群螞蟻而已,就是忽視了蟻群行為的實際存在,其荒謬程度就如同說計算機程序不是實在的,因為它們不過是電脈沖而已。同樣,若說一個人不過是一堆細胞而已,而這些細胞本身不過是些DNA之類的片斷而已,DNA也不過是成串的原子而已。於是就得出結論說生命是無意義的,這些話便是徹頭徹尾的胡話。生命是一個整體現象。
3. 《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觀》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生命是什麼》(埃爾溫•薛定諤)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9YXR7ld7StlFFExO5uVufQ
書名:生命是什麼
豆瓣評分:8.7
作者:埃爾溫•薛定諤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副標題:生命是什麼
譯者:羅來歐/羅遼復
出版年:2007-4-1
頁數:190
內容簡介
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追尋科學本身的原動力,或曰追尋其第一推動。同時,科學的這種追求精神本身,又成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一種最基本的推動。
科學總是尋求發現和了解客觀世界的新現象,研究和掌握新規律,總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學是認真的、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同時,科學又是創造的。科學的最基本態度之一就是疑問,科學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諾貝爾獎獲得者埃爾溫·薛定諤的《生命是什麼》是20世紀的偉大科學經典之一它是為門外漢寫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實證明它已成為分子生物誕生和隨後DNA發現的激勵者和推動者,本書把《生命是什麼?》和《意識和物質》合為一卷出版,後者也是他寫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來就使哲學家困惑迷離的問題,和這兩篇經典著作放在一塊的是薛定諤的自傳。通過對他一生的回顧和引人入勝的描述,提供了他從事科學著作的背景材料。
作者簡介
埃爾溫·薛定諤(1887-1961),奧地利物理學家。20世紀的前30年中物理學經歷了一次大革命,解決了微觀運動的基本規律問題。薛定諤生活在這個時代,1926年他提出了波動力學,是量子力學的標准形式之一。薛定諤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獎。後來他的興趣轉向生命科學,1943年寫的《生命是什麼》,為分子生物學的誕生作了概念上的准備。
4. 薛定諤所整理的《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學觀》一書主要講述的是什麼
1943年2月5日,薛定諤在愛爾蘭都柏林三—學院開始了題為「生命是什麼」的系列通俗講座。1944年,他把講稿整理成一本不到100頁的小冊子《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學觀》。書中說講述的是提出用物理學、化學的理論方法研究生物學。
5. 求《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觀》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觀》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S2QxMHcn2ZnktAfRknC7VA
6. 什麼是生命
生命泛指有機物和水構成的一個或多個細胞組成的一類具有穩定的物質和能量代謝現象(能夠穩定地從外界獲取物質和能量並將體內產生的廢物和多餘的熱量排放到外界)、能回應刺激、能進行自我復制(繁殖)的半開放物質系統。生命個體通常都要經歷出生、成長和死亡。生命種群則在一代代個體的更替中經過自然選擇發生進化以適應環境。病毒在有寄主可寄生的時候,會表現出生命現象;但在沒有寄主可寄生的時候,不會表現生命現象,所以病毒是介於生命與無生命之間的一種奇妙的生物。
生命概論
生命就是物質系統。目前主要分為二大類:一是無機生命如一粒光子、一台電腦、一顆星;二是有生命
機生命如細胞、動物、植物。有機生命是地球這樣的星體環境中所特有的,以水為載體組成的具有自行吐故納新、精度復制、溫和分裂等能力,不可逆轉但總是持續不停地重復著或延續著這些能力的物質系統。根據人類的約定俗成,有機生命簡稱為生命。一般人不難區分什麼東西是有生命的,什麼東西是沒有說生命的。但給生命下一個科學的定義卻是千百年來一個困難的問題,至今沒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直接關系這對人類自身的理解。
編輯本段問題的復雜性
生命是生物體所顯現的種種現象的總的抽象觀念。從古至今隨著人們對這些現象的逐步理解,生命的概念也在不斷的改變。現代常用的定義即生命是生物體所表現的自身繁殖、生長發育、『新陳代謝』(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遺傳變異以及對刺激的反應等復合現象。但這些復合現象中任一單一現象都不是生物所特有的。從「物質和能量交換」來說,為生命的火焰不斷把燃料變成其他物質,進行著劇烈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在有足夠的燃料供應情況下,它也會「繁殖」,但人們並不認為他有生命。相反在適當條件下保存著的『種子』(如古蓮子)在一個長時間內可以沒有物質和能量交換, 但仍然具有生命,因為環境適宜它就會萌發。「生長」也是一樣,無機的形體在形成時候(如水結冰),就有一個生長的過程;相反,有一些生命體由於生殖系統的先天缺陷也不能繁殖(如騾子)。至於說到外界刺激會引起反映這一點,自從有了機器,特別如計算機以後,那也就不能認為是生命所特有的性質了。
編輯本段古代思想家對生命的看法
古希臘的哲學家傾向於把一切尚不了解的產生運動的原因稱之為「力」。以後的學者們就借用了這個「力」的概念,研究了各種運動,如物理學中的「引力」、「電磁力」,化學中的「親和力」等。他們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至今還沒有弄清楚古希臘哲學家很早就提出了所謂「活力」或「生命力」是什麼。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傾向把尙不了解的產生運動的原因歸之為「氣」生命被看做是「氣」的活動。例如,「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氣」也是不明確的概念,不同的學者有很不同的解釋如:「人之生,其猶冰也,水凝而為冰,氣積而為人。」這里把生命的形成比作結冰的過程,也有把生命比作火的。,如:「人含氣而生,精盡而死,死猶撕,滅也。譬如光焉,薪盡而火滅,則無光矣。故滅火之餘,無遺炎矣;人死之後,無遺魂矣。」這種觀點則強調生命是一個無知的代謝過程。正因如此,所以中國古代哲學家把生命看作一個物質運動過程,常把生與死連起來討論,這也是中國哲學家的思想特點,例如「有血脈之類,無有不生,無生不死,以其生,故知其死也」把生命看作與死亡對立的。
編輯本段現代的幾種生命觀
根據生命形態的表現特徵所歸納的生命定義 現代科學出現後,人們就對自然現象分門別類地研究,各門科學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生命,因此看法也不盡相同。20世紀50年代以前,人們從所有生命形態的共同表面特徵歸納出一個「生命」的定義認為:生命是一個具有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即新陳代謝)、生長繁殖、遺傳變異和對刺激作出反應的特性物質系統。這種類型的定義,描述了生命活動的一搬特徵,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愈來愈覺得這種定義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所有的這些特徵都可以有一些例外。 從生命物質微觀構成的共性來概括生命定義 根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人們對構成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生命體的形狀、大小和結構可以千差萬別,但他們都是由脫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質等大分子為骨架構成的。 DNA是由四種不同的叫做脫氧核苷酸的小分子(單體)按一定排列次序組成的一條非常長的分子鏈。列如大腸桿菌的 DNA就是有約兩萬個脫氧核苷酸分子組成的長鏈。在各種不同形式的生命體中,DNA相當於同樣的字母寫出的長短不同、排列次序不同、因而意義也不同的書。RNA也是有四種不同的叫做脫氧核糖核苷酸的單體連接而成的分子鏈。其情況與DNA相似,但鏈較短。各種不同形式的生命體重有著各式各樣長短不一的 RNA蛋白質是由20種不同的氨基酸單體按照一定次序連接起來長鏈分子,各種不同的生命體中具有各式各樣的單體排列次序的長短不同的蛋白質鏈,鏈的折疊、捲曲形狀也不同。總之各種生物的DNA、RNA和蛋白質都分別由四個脫氧核苷酸、四種脫氧核糖核苷酸和20種氨基酸單體組成,也就是說它們都是由通用的「元件」組成的。這些核酸、蛋白質在各種生物的生命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也基本相同。 由於DNA可以自身復制,因而使生命物質具有繁殖和遺傳的能力;由於DNA能通過轉錄和翻譯決定RNA及蛋白質的結構,從而控制了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復制、轉錄及翻譯這些過程又都需有蛋白質酶及RNA參與。這樣,就有了一個分子生物學的生命定義: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特別是酶的相互作用產生的。可以不斷的繁殖的物質反饋循環系統。這種說法是對生命物質的微觀結構及其運動過程的描述。他概括了分子生物學的一些重要的理論突破,但仍然有一些界限不清楚的地方。自然界有一列東西稱為病毒,病毒是由核酸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單獨存在時,好像一種純粹的化學物質,並可結晶;但一旦進入了活的特定的宿主細胞中,就可利用宿主細胞內單體和能量的供應,以及復制、轉錄和翻譯的「機器」自我繁殖。近來又發現一些被稱為質粒的物質。它更為簡單,只是一些裸露的環狀核酸,但可以進入活得細胞中間,利用活細胞內的復制「機器」自我繁殖。此外,類病毒也有類似的情況。這些物質是肉具有生命,目前還有爭論。有人認為,只要能控制自身繁殖和遺傳變異並對進化力量獨立做出反應的都應稱之為生命。如果這樣講,那麼病毒,噬菌體、質粒和病毒之類的東西就都可劃為生命體必能能夠獨立自主地復制。轉錄。翻譯和一共單體及所需的能源,而病毒、類病毒和質粒之類的東西是一種不完整的生命形態,它們都是寄生的,不能獨立存在。但後一種觀點也不能成為明確的生命定義的劃分界限。因為生命體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物,它與周圍環境以及與其他生命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就使得什麼是獨立生活、什麼什麼事寄生生活失去了明確的意義。因此還需要從宏觀的角度、也就是從生態學去研究生命觀。 生態學的生命觀 就已知的事實看,太陽系內,生命活動只見於地球的生物圈——由高約離地表20公里的大氣層(當然不包括航天器中的生命),直至地表十幾公里的深處,這一相對來說不厚的空間構成。在生物圈內有的生命具有葉綠素,可進行光合作用,大部分植物、藍藻和部分細菌屬於這類生命。還有一些生物沒有葉綠素、不進行光合作用,必須依靠攝取自養生物活或其他生物為食而生存,稱為異養生物。真菌、動物(包括人在內),以及大部分細菌屬於這類生命體。生物圈中的無機物質,通過了自養生物的光合作用,進入了生物體,以後部分通過自養生自身的代謝活動而回到無機世界;部分為異樣生物所攝取,通過代謝活動(包括呼吸、排泄等)又回到了無機世界。而大部分植物秸稈和動物屍體最後都經腐生生物(異養生物)的降解作用而返回無機世界。這樣就形成了生物圈內的物質運動循環。這種循環運動都是單方的進行,不可逆轉在這個循環運動中少了哪個一環或那一個環不暢通,都會影響到整個生物界。沒有自養生物或自養生物不足,異養生物當然難以生存;但只有自養生物,沒有異養生物,大量有機物質積累後不能解釋,也不會阻塞自養生物繼續生存的道路。 從物質的簡單形勢來看,例如在大氣中的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元素,經過自養生物的光合作用,與水化合成糖類進入生命體內,部分經過自養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從新成為二氧化碳回到大氣中,。其他部分有被各種異養生物所利用,通過它們的呼吸作用,回到無機世界。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碳元素的循環。這個碳元素循環再生命中還必須與其他很多元素(如氫、氧、氮、磷、硫等)的循環通過化學反應藕合起來,同時也推動了這些元素的空間進行循環運動,不僅在宏觀的生物圈中存在,同時在生物體的微觀運動中也是存在的。生態學把生命看作是上述生物圈中種種不可能的逆物質循環過程的中心環節。但它近描述了生命外部條件極其所處的地方,卻未指明生命本身的質的特點。 生物物理學的生命觀 著重從物質運動的一般規律上指明生命特徵。 有序和熵 物質和能量是守恆的,地球與外界沒有物質交換只有從太陽輻射得到能量,而又反射和輻射到太空之中。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能量以地球反射和輻射到太空中的能量相等。盡管地球的物質和能量都沒有顯著的變化,但地球上各種元素由於太陽輻射發生不同反應就可以產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運動,即產生了上述的各種循環運動。這些運動導致了地球上物質的不均勻分布。因太陽輻射所造成的能量流動對地球的影響在一個長時期內的是穩定的、有節奏的和有規律的。所以,地球上物質分布的不均勻也是有節奏和有規律的。這就產生了地球上物質分布和運動的有序狀態。熱力學第二定律用一個叫做「熵」的函數來衡量一個系統的均勻程度。一個孤立系統,即與外界沒有物質和能量交換的系統,運動總使熵增加。當熵達到極大值時,宏觀物質運動就會停止,成為熱力學平衡。此時系統處於均勻的、無序狀態。地球不是一個孤立系統,而是一個閉系,即與外界只有能量交換而無物質交換系統。它受到太陽輻射的能量,同時他又向太空反射和輻射能量。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是太陽表面呈高溫狀態(約5800℃)根據熵的定義,它屬於相對低熵形勢。而地球向太陽輻射的能量,由於地球表面溫度遠低於太陽,故處於相對高熵形式,因此有這樣一個公式:
這里S代表熵,dS/dt代表熵隨時間的變化率。Q代表能量,dQ/dt是能量隨時間的變化率。T太陽和T地球代表太陽表面溫度和地球表面溫度。這個公式小於0表示在太陽轉化過程中,地球的熵在下降。地球上的物質和能量由此處於不均勻和有序狀態。 獲得生命是個開放系統 它與外界不僅有能量的變換,而且有物質交換。生命體實際上是從環境中取得以食物形式存在的高熵狀態的物質和能量,把它們轉化為了低熵狀態並把廢物排出體外,從而保持自身的熵處於比環境更低的水平,也就是維持著自身的有序狀態。生命體的有序性從分子水平看就很明顯。他們的大門子如核酸、蛋白質在各種細胞中都有一定的排列順序,以至一個生態系統都有一定的空間結構。有序性不但表現在空間分布上,也表現在生命體活動的規律上。他們都有一定的特性:生長、發育、生殖、衰老、死亡、以及對外界刺激作出有規律的反應等。從熱力學的觀點來看,這些現象都出自太陽輻射的推動,但只有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生命的出現必然還有它自身的因素。 機械論與生機論 對生命的起源於自住性問題即生命的本質問題,長期以來存在著爭論。機械論有時也被稱為還原論;認為生命現象可以用物理科學的規律加以闡明,高級復雜的規律可以還原為比較簡單、跟為基本的規律。機械論把生命看作是一種機器,並且在不起採取不同的表達形式。16、17世紀鍾表機械很時髦,有人認為微生物無非是像鍾表那樣的機器;19實際發明了蒸汽機,又有人認為生物不過是個熱機
編輯本段哲學定義
生命的哲學定義:生命是生物的組成部分,是生物具有的生存發展性質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長、繁殖、代謝、應激、進化、運動、行為表現出來的生存發展意識,是人類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生物中發現、界定、彰顯、抽取出來的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生命
生命的本質 生命是條件產物,從出生到成長,到衰老,死亡, 整個過程的完成都時時伴隨著各種條件,有些條件具備延續生命則為福,有些條件具備結束生命則為禍。生命於自然,社會中就處於自我選擇,自然選擇,社會選擇。 人的生命是指有意識得存在,生命具有感情,生命的由來是偉大富有精神意義的,對人類具有重要作用。作為人來說,不僅要有信念,精神,意志,更重要的是懷有對生命的敬意與感懷,認同生命,使它燦爛無比。人能認同生命更能用愛對待他人,也不會出現對於社會的犯罪心理。所以認同生命並愛它是極為重要的自愛表現。 生物是具有生命、生存意識、生存性能的自然物體。生命和生物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生命、生存發展性能、生存發展意識是生物具有的本質、屬性、規定和規律,是生物的組成部分和組成元素。 生物是非生物長期運動變化產生的結果。自然事物普遍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性質和能力,當一個非生物經過長期復雜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逐步形成了自主的生存發展性質和能力,形成了自主的生存發展意識的時候,一個具有生命的生物就產生了。 生命、自主生存性能、自主生存意識是特殊形式的自然規律和自然意識。意識是自然事物具有的存在、運動、變化的性能、趨勢和規律。生物是自然規律、自然意識和物組成的統一體,是包含存在、運動、變化性能、趨勢、規律,包含生存意識的自然事物。 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代謝、應激、運動、行為是生命、生存發展性能、生存意識的表現形式。我們通過觀察一個自然物體的存在和表現形式,就可以判斷出這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是否具有自主的生生命
存發展性質和能力,是否具有自主的生存發展意識,是生物還是非生物。 生命是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組成的對立統一體。 生命是生物的組成部分和組成元素,是人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一般生物和個別生物中發現、界定和抽取出來的,包含兩個對立組成部分的抽象事物。 生命首先是人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各種生物中的發現、界定、彰顯、抽取出來的共性規定。生命其次是人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個別生物中的發現、界定、彰顯、抽取出來的個性規定。 經驗告訴我們,雖然不同的生物個體都具有共同的自主生存性質和生存意識,但是不同生物個體所具有的自主生存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生物所具有的生命活力、不同生物個體所具有的生命都具有特殊性。 世界上既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事物、兩片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雪花,也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生命。 生命是生物共同具有的生存發展性質和分別具有的生存發展能力綜合組成的事物,是普遍性規定和特殊性規定組成的對立統一體。 生命既是依存在生物中作為生物組成部分或元素存在的抽象事物,也是有自身多種規定組成的獨立整體,是有別於生物及其它事物、相對獨立存在的具體事物。 時間、空間、價值是一切事物具有的一般規定和內容,也是生命具有的一般規定和內容。任何事物都是處在一定時空之中的事物,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性能,都是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價值的事物。任何生命都是處在一定時空之中的生命,都是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一定價值、一定意義的生命。 個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是有差別的,一個人只要努力奮斗、頑強拼搏就能充分發揮和展現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生命是一個事物,是一個對立統一體或矛盾體。生命是生物的組成部分和組成元素,是世界大家庭里生命
的一個成員,是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特殊性規定和普遍性規定、時間和空間、正價值和負價值組成的對立統一體或矛盾體。 人們對生命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從不同學科給生命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是這些定義都是有缺陷、有錯誤的定義。 恩格斯關於生命的定義: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形式,這個存在形式的基本因素在於和它周圍外部自然界不斷地新陳代謝,而且這種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就隨之停止,結果便是蛋白質的分解。 恩格斯的生命定義不符合生命是生物的生存性能或生存意識的客觀實際,把生命錯誤地表述為蛋白體的存在方式,表述為蛋白體(生物體)的新陳代謝運動,沒有認識到生命同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繁殖、應激、行為的差別,沒有認識到新陳代謝同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應激、行為都不是生物的生存性能、生存意識,而僅僅是生命、生存意識、生存性能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 現代生物學給生命下的定義:生命是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自身繁殖、生長發育、新陳代謝、遺傳變異以及對刺激產生反應等復合現象。 現代生物學的這個生命定義把生命表述為生物的復合現象,表述為生物的生長、代謝、變異、應激等行為,抹殺了生命和生物現象、生物行為的差別,混淆了生命和生物現象、生物行為的概念,同恩格斯的生命定義具有相同的缺陷和錯誤,不符合生命的客觀實際,違背了認識的邏輯規律。 分子生物學給生命下的定義:生命是有核酸和蛋白質等物質組成的分子體系,它具有不斷繁殖後代以及對外界產生反應的能力。 分子生物學的這個生命定義把生命表述為分子體系,表述為具有繁殖、應激反應能力的分子體系。這個定義根本不是生命的定義,而是關於生物的定義、關於分子體系的定義,把生命和生物完全混為一體,真是好難得的糊塗。
編輯本段恩格斯關於生命的定義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給生命下了一個定義: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形式,這個存在形式的基本因素在於和它周圍外部自然界不斷地新陳代謝,而且這種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就隨之停止,結果便是蛋白質的分解。 恩格斯的這個定義是在批判杜林的生命定義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杜林曾把生命定義為細胞的新陳代謝活動。恩格斯認為,高級的生物確是由簡單的類型「細胞」組成的,但有低於細胞的生物,它們和高級的生命
生物相聯系,只是因為它們的基本組成部分是蛋白質,從而它們執行著蛋白質的職能——生和死。 恩格斯的生命定義是和他關於物質的運動形式的思想是統一的。恩格斯認為自然界存在五種運動形式:即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命運動和社會運動。這五種運動形式從歷史的角度看,反映了自然界演化發展的順序,每一種後面的運動形式都是由前面的運動形式演化來的。不同的運動形式有不同的物質承擔者,有不同的運動規律,高級的運動形式包含低級的運動形式。生命運動是一種高級的運動,它是由化學運動發展而來的,它的物質承擔者及其運動規律都不同於化學運動,但生命運動包含化學運動。恩格斯當時非常強調自然界的連續性。如果把生命定義為細胞結構之上的活動,就難以解釋生命的起源問題。恩格斯特別重視從無機界到有機界的辯證發展過程,所以恩格斯選擇了蛋白體作為生命活動的物質。 恩格斯所理解的蛋白體和現在所說的蛋白質是不同的。他說:「在這里,蛋白體是按照現代化學的意義來理解的,現代化學把構造上類似普通蛋白或者也稱為蛋白質的一切東西都包含在蛋白體這一概念之內,這個名稱是不恰當的,因為普通蛋白在一切和它相近的物質中,是最沒有生命的,起著最被動的作用,它和蛋類一起僅僅是胚胎發育的養料,但是在蛋白體的化學構造還一點也不清楚的時候,這個名稱總生命
比一切其它名稱好些,因為它比較一般。可見,恩格斯所指的蛋白體是廣義的,它甚至不是現化意義上的一種高分子,而是一個物質系統。恩格斯在不同場合用這個詞,他有時甚至把細胞 也叫「蛋白質小塊」。比如他說:「一切有機體,除了最低級的以外,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都由很小的,只有經過高度放大才能看到的,內部具有細胞核的蛋白質小塊構成的。 總之,恩格斯把生命和蛋白體等價。生命是「蛋白質所固有的,生來具備的,沒有這種過程,蛋白質就不能存在。 20世紀前半葉,隨著生物化學的研究進展,人們對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有了越來越清楚地了解,蛋白質形態復雜,功能各異,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的作用異常重要。所有這些使得很多人更加堅信生命的分子基礎就是蛋白質。 恩格斯說的「蛋白體」就是指核酸和蛋白質。也就是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由此從根本上否定了上帝造人的神創說。恩格斯的生命定義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的物質基礎,即具有新陳代謝功能的蛋白體。100年來,這個定義一直指導人們認識生命的思想武器。 恩格斯並且大膽地提出,既然生命是物質運動的高級形式,那麼只要條件合適,生命之花當然也可以在別的星球上開放。現代天文學家肯定了這種說法。
編輯本段生命的現代生物學定義
生命的生物學定義: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自身繁殖、生長發育、新陳代謝、遺傳變異以及對刺激產生反應等復合現象,以上現象叫「生命」。生物個體在一些關鍵期根本就不會體現生命現象:比如受精的雞蛋,空氣中的細菌、病毒,各種種子,甚至冬眠的蛇等等,它們沒有新陳代謝,沒有生長發育等生命特徵,但是,它們同樣是生命的范疇,我們不可能叫它們為「非生命」,現在心理學上叫它們為「原命」,就是生命的原始狀態的意思。生命和原命總稱為「雙命」。每種生命都有其生存的方式,它們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沒有它們,生命就會結束,比如進食,比如人類的交流,比如動物交媾之前的一些行為,所有這些非生命特徵但是每個生物個體都必須擁有的行為我們叫著「人命」。雙命和人命組成「生物」。同時,生命個體全部是復合體,不是單一體,我們看到的張三,他絕對不是一個純凈的生命體,在他的體內,一定還有很多生命體存在,這些生命體甚至可以影響到他的思維和行為,比如口臭桿菌的存在,可能使得他的一生都羞於與人交往,比如重感冒,可以使他頭暈,甚至可以使他產生很嚴重的判斷失誤,這種失誤如果發生在駕車階段,還可以要他的命。 物理學家普里高津的耗散結構學說從物理角度為探索生命本質給予新的啟示:生命是一個耗散結構,任何生命都要與外界環境不斷地交換物質和能量,否則生命就會導致死亡。生物微觀層次上的一些變化,比如遺傳基因的合成、糖的代謝等,都與耗散結構理論相吻合並可用此理論進行解釋。 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體和其他物質組成的生物體所具有的特有現象。與非生物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質形成自己的身體和繁殖後代,按照遺傳的特點生長、發育運動,在環境變化時常表現出適應環境的能力。
編輯本段生命的分子生物學定義
生命的分子生物學定義:生命是有核酸和蛋白質等物質組成的分子體系,它具有不斷繁殖後代以及對外界產生反應的能力。
7. 《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學觀》這本書給生物學界帶來了怎樣的契機
薛定諤開辟了物理學與生物學互補的新途徑,促成了生物學從強調整體到重視具體機制,從強調生命與非生命的差別到強調二者統一的重大轉折。日本遺傳學家近藤原平說:「給予生物學界以革命契機的是一本叫做《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學觀》的小冊子。它所起的作用正像《黑奴籲天錄》這本書成為奴隸解放的南北戰爭的契機一樣」。
8.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
生命本質就是人的本質。從更「自然科學」的角度說:生命的本質在於:新陳代謝;繁殖;繁殖差異化及其可累加性。
人體由細胞組成,這些細胞都要經過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這幾個階段,從而構成了人體結構和功能的衰老和死亡。細胞衰老的過程是細胞的生理和生化發生復雜變化的過程,最終反映在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發生了變化,衰老細胞具有的主要特徵:
1、在衰老的細胞內水分減少,結果使細胞萎縮,體積變小,細胞新陳代謝的速度減慢。
2、衰老的細胞內,有些酶的活性降低。例如,由於人的頭發基部的黑色素細胞衰老時,細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就會導致頭發變白。
3、細胞內的色素會隨著細胞衰老而逐漸積累。由於細胞內脂褐素佔有的面積增大,阻礙了細胞內物質的交流和信息的傳遞,影響到細胞正常生理功能的進行,最後導致細胞的衰老和死亡。
4、衰老的細胞內呼吸速度減慢,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
5、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使物質運輸功能降低。
6、細胞死亡分解,然後被其它細胞吸收。
(8)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物理觀擴展閱讀:
生命:
一指生物生存,生物所具有的活動能力;
二指事物藉以生存的根本條件;
三指命運;
四指活命;
五指有生命之物,特指動物;
六指生活;
七指生物學上認為生命是蛋白質存在的一種形式。
生命的內涵是指在宇宙發展變化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長、繁衍、感覺、意識、意志、進化、互動等豐富可能的一類現象,其外也可以包括生化反應產生的能夠自我復制的氨基酸結構,以及真菌、細菌、植物、動物(人類)。
人工製造或者促成的機器復雜到一定程度,具備了某種符合生命內涵的基本屬性的現象也將可能納入生命的范疇,包括人機混合體,純自由意志人工智慧機器人等。
9. 實用類文本閱讀《生命是什麼》
生命是什麼
薛定諤是一個典型的書齋里的學者,他把自己關在學術的象牙塔里.但是他的人格使他在政治上有基本的准則,即保持人的平等、自由和尊嚴,保持探討科學問題所必需的寬松和民主的環境.這對於人的生存和科學的發展是不可剝奪的。而 1933 年希特勒上台後,一大批著名科學家因不屬於「純雅利安人」而被剝奪繼續學術研究的權利。面對這種赤裸裸的種族妓視、奴化教育和法西斯暴行,薛定諤無法容忍。雖然,他的雅利安人血統和作為普朗克繼承人的地位使他並未遭到打擊,並沒人逼他放棄職位,更不必離開德國,但他自願這樣做了,他不願效忠這樣的政府,不能容忍在野蠻的法西斯制度下工作。他以他能選擇的方式來反對納粹對他的同事的迫害和對人類良知的褻瀆,否則在他看來就等於同納粹同流合污。
薛定諤在柏林的美好時代結束了。1933年11月初,他借口休假離開了德國,來到牛津大學。在牛津,他接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因為發現原子結構的新的富有成效的形式」,他與另一名科學家狄檢克一道被授予 193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消息傳來,不僅薛定諤本人非常高興,奧地利國內輿論也歡欣鼓舞,薛定諤為自己的祖國第二次贏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36年,薛定諤回到了奧地利。【實用類文本閱讀《生命是什麼》(25分)】實用類文本閱讀《生命是什麼》(25分)。但兩年後,德國吞並奧地利,薛定諤立即遇到了麻煩,1938年9月,薛定諤被納粹從格拉茨的教職上解僱,他再次出走,開始了逃亡生活。
1939年10月薛定諤到達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開始了他生命旅途中最後一段富有創造性的征程。正是在這一時期,薛定諤的目光更加開闊和深刻,他為致力於科學的統一而寫成的《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學觀》一書,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科學的統一是薛定諤畢生的信念和追求。他是理性主義者,堅信自然界是可以理解的,追求對自然界和諧統一的理解,從而導致了對科學統一的信念。薛定諤並非生物學專家,但他作為一個物理學家,用深邃的眼光對生命物質和遺傳機制等問題發表的精湛見解,開拓了一種新的研究途徑。薛定諤認為,他寫作《生命是什麼》的唯一動機,是揭示生命物質在服從迄今為止已確立的「物理學定律」的同時,可能涉及迄今還不了解的「物理學的其他定律」。《生命是什麼》這本書的重大意義,並不止於倡導從分子水平探索遺傳機制和生命本質,並且引入了「信息」「負熵」等物理概念來說明一系列生命現象。它的深遠意義還在於提出了下面這個重大問題:在一個生命有機體的空間范國內:在空間和時間中發生著的事件,如何用物理學和化學來解釋。同時薛定諤對這一問題的初步解釋和有益的嘗試也正是他對生物學的主要貢獻。
由於薛定諤本人的聲望,他提出問題的鮮明性,使他的倡導和嘗試給物理學與生物學的結合以極大的推動,薛定諤成為探索二者統一的先驅,同時促成了分子生物學的誕生。《生命是什麼》一書,也就成為給予生物學界以革命的一個契機。
薛定諤廣博的知識和充沛的創造力是驚人的。在他的專業領城內,他先後發表了 5 本專著和不下 150 篇的論文.其范圍幾乎覆蓋了所有理論物理學前沿;而在專業領城之外,他除了在生物學發展中的重要貢獻——《生命是什麼》和文學上的造詣結晶——《詩集》之外,還發表了一系列哲學論著,內容涉及許多哲學上的重大課題,他確實近乎於一位「網路全書式」的學者。
薛定諤始終對哲學抱有濃厚的興趣,與普朗克和愛因斯坦一樣,薛定諤是一位關於外部世界的實在論者,並堅持人類認識的目的在於獲得關於外部世界的真實知識,理解它的本質和規律。他認為問題並不僅僅在於我們能否說明觀察現象,而在於「實在的物理世界」。他堅持哲學探索對科學研究的意義,認為哲學是人類普遍知識和特殊知識必不可少的基拙,他的哲學思想也確實幾乎始終貫穿於他的科學探索中。他說過「科學是哲學的繼續,只是手段不同」,並承認,這種「自然哲學」式的熱情在自己身上延續下來,給以後的生命歷程許多鼓舞。就其畢生為探索人類的最高智慧而跋涉這點而言,薛定諤又無愧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 .薛定諤是一個沉浸在學術象牙塔中的學者,但 1933 年希特勒上台後,納粹還是沒有放過他,他只好被迫離開德國。
B . 1933 年,當時在牛津大學的德國物理學家薛定諤與科學家狄檢克一道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他第二次獲得此獎。
C . 1 939 年到達都柏林後,薛定諤開始了新的征程,他的目光更加開闊和深刻,致力於追求科學的統一,寫出了《生命是什麼》一書。
D.薛定諤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理論物理學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同時,他還在生物學、文學、哲學等多個領域取得了成就。
E .本文擷取薛定諤生命歷程中的若乾片斷,描寫了他追求真理、獻身科學的事跡,表現了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的精神品格。
( 2 )《生命是什麼)一書有哪些價值,請簡要概括。(6分)
( 3 )薛定諤在追求「科學的統一」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說明。(6 分)
( 4 )關於「生命是什麼」,薛定愕的人生經歷給了我們什麼啟示?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8 分)
10. 薛定諤的《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學觀》對研究生命科學的影響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自然科學的一個部分。目的在於闡明和控制生命活動,改造自然,為農業、工業和醫學等實踐服務。幾千年來,我國在農、林、牧、副、漁和醫葯等實踐中,積累了有關植物、動物、微生物和人體的豐富知識。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表,確立了唯物主義生物進化觀點,推動了生物學的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