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採取各種降溫措施後,該何時復測體溫並記錄
臨床上,遇到發熱病人,護士遵醫囑進行處理後,一般在半小時後復測體溫並記錄。然而,實際上,有些情況下半小時並不是復測體溫的最佳時機。何時復測體溫更合理?下文內容供參考。 物理降溫1《基礎護理學》提出物理降溫後30min復測體溫。但臨床上,高齡發熱患者因循環、代謝慢,物理降溫後30min體溫變化並不一致,有時體溫不降反升高,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對臨床准確判斷病情變化和診療有一定的影響。
大量研究結果顯示,冰毯降溫復測體溫最佳時間點為降溫後60 min,溫水、酒精擦浴復測體溫最佳時間點為降溫後90min,冰袋降溫復測體溫最佳時間點為降溫後120min。也有文獻研究顯示,成人物理降溫後最佳復測體溫時間為30min。存在差異可能與年齡有關,高齡患者循環代謝相對較慢。
雖然時間存在差異,但是降溫原理都一致,可能是溫水、酒精擦浴降溫接觸患者體表面積大,通過散熱方式降低溫度,但無法持續降溫;冰袋冷敷法由於局部接觸面積小,降溫速度較慢,且高齡發熱患者皮膚感覺功能較低,應特別注意觀察冷敷部位皮膚,防凍傷;冰毯降溫解決了以上降溫法難以維持的弊病,使患者持續穩定的降溫得到保證,降低了護士的工作量,克服了傳統降溫所需護理時間長、降溫效果不穩定的缺點,值得臨床使用。
葯物降溫2應用賴氨匹林注射液通過莫菲氏管滴入降溫病人,最佳復測體溫為給葯後 60min;使用賴氨匹林注射液靜脈輸注降溫的發熱病人,最佳復測體溫為給葯後 90min;使用賴氨匹林、柴胡、復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肉注射降溫的發熱病人,最佳復測體溫時間均為給葯後 120min。
給葯方式不同可造成降溫速度不同, 肌肉注射葯物通過組織間隙,進入毛細血管,再經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後,通過血腦屏障,血葯濃度達到一定濃度時,作用於下丘腦後部的體溫調節中樞,通過擴張皮膚血管,增加汗腺分泌,增加機體散熱,減少機體產熱,使體溫下降; 大多數高齡病人有基礎病或慢性病,從而降低了葯物的生物利用度,導致高齡發熱病人針劑給葯降溫最佳復測時間點均遠遠晚於給葯後30min。靜脈輸注降溫葯物,葯液可直接進入血液,因而作用速度較肌肉注射快,其中莫菲氏管給葯,可迅速達到血葯濃度,因而降溫速度較其他途徑給葯快。
聯合使用3聯合降溫在30min可起效,在60min時降溫效果優於單純物理降溫或單純葯物降溫。
綜上,能夠獲得一個精確的溫度在為病人進行評估、診斷、治療中至關重要。如果測量時間早於復測體溫最佳時間點,則不能反映降溫療效,需再次測量,甚至反復多次測量,不僅造成護理人力資源的浪費,甚者可能引起病人及家屬緊張,影響醫患關系;復測體溫時間若晚於最佳復測體溫時間點,則不利於觀察病人病情變化,延誤診斷和治療,僅在用30min 復測體溫缺乏准確性和連貫性,甚至可能造成重復用葯。
B. 物理降溫與葯物降溫後,多少時間復測體溫
一般來說是30分鍾,但是也可與隨時用手感知體溫,一旦發生異常的時候就立即測量
C. 物理降溫後需要多長時間再次測量體溫
很多人發燒的情況下都是想起物理退燒,確實物理退燒是較為快的一種降溫方法,並且臨床醫學上對物理退燒的界定代指較為普遍的,很多方式都歸屬於物理退燒的一種。除開要留意物理退燒的方式,還要留意復診溫度,進行復測溫度是有時間限定的。物理退燒後多長時間復測量體溫呢?
1.三十分鍾
臨床醫學上,碰到發熱病人,護理人員遵醫囑開展解決後,一般在三十分鍾後復測量體溫並紀錄。殊不知,事實上,一些狀況下三十分鍾並並不是復測量體溫的黃金時間。
2.減溫基本原理
盡管時間存有差別,可是減溫基本原理都一致,可能是溫開水、酒精擦浴減溫觸碰病人體表面積大,根據排熱方法減少溫度,但沒法持續減溫;醫用冰袋冷敷法因為部分觸碰總面積小,減溫速率比較慢,且大齡發熱病人皮膚覺得作用較低,應需注意觀查冰敷位置皮膚,防寒傷;冰毯減溫解決了以上降溫法無法保持的弊端,使病人持續平穩的減溫獲得確保,減少了護理人員的勞動量,擺脫了傳統式減溫所需醫護時間長、減溫實際效果不穩定的缺陷,非常值得臨床醫學應用。
3.留意
可以得到 一個精準的溫度在為患者開展評定、確診、醫治中尤為重要。假如精確測量時間先於復測量體溫最佳時間點,則不可以體現減溫功效,需再度精確測量,乃至反復數次精確測量,不但導致醫護人力資源管理的消耗,甚至可能造成患者及親屬焦慮不安,影響醫患矛盾。復測體溫時間若晚於最好復測體溫時間點,則不利觀查患者病況轉變,耽誤確診和醫治,僅再用30Min 復測量體溫欠缺精確性和銜接性,乃至可能導致反復服葯。
D. 物理降溫後多久量體溫
這不是時間問題,物理降溫多用冰塊,或酒精擦試,使皮膚表面蒸發降溫,若此時在物理作用區域量體溫,一定是不準確的,但若避開這個區域測量體溫才能准確反映,明白了嗎,這不僅是時間問題!
E. 物理降溫如何計算體溫
單位符號為 ℃。
物理降溫或葯物降溫後30分鍾所測的體溫,繪制在降溫前體溫的相應縱格內,以紅「○」表示,並用紅色虛線與降溫前的體溫相連。下一次體溫應與降溫前體溫相連。
物理降溫或葯物降溫後30分鍾所測的體溫,繪制在降溫前體溫的相應縱格內,以紅「○」表示,並用紅色虛線與降溫前的體溫相連。就是小寫的(t)即可。
物理降溫還由於其具有揮發性,可吸收並帶走大量的熱量,使體溫下降、症狀緩解。具體方法是:將紗布或柔軟的小毛巾用酒精蘸濕,擰至半干輕輕擦拭患者的頸部、胸部、腋下、四肢、手腳心。擦浴用酒精濃度不可過高,否則大面積地使用高濃度的酒精可刺激皮膚,吸收表皮大量的水分。
(5)物理將溫後如何復測體溫擴展閱讀:
濕敷幫助降低體溫。熱的濕敷可退燒。但是當病人覺得熱得很不舒服時,應以冷濕敷取代。在額頭、手腕、小腿上各放一濕冷毛巾,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
假使體溫上升到39.4C以上,切勿使用熱敷退燒。應以冷敷處理,以免體溫繼續升高。當冷敷布達到體溫,應換一次,反復做到燒退為止。以海綿擦拭全身蒸發也有降溫作用。護理專家潘瑪麗建議使用冷自來水來幫助皮膚驅散過多的熱。
雖然可以攝拭(用海綿)全身,但應特別加強一些體溫較高的部位,例如腋窩及鼠蹊部。將海綿擠出過多的水後,一次攝拭一個部位,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體溫將蒸發這些水分,有助於散熱。
F. 如何正確地測量體溫謝謝!
建議選擇傳統水銀體溫計測量腋下體溫為准,測量體溫之前半小時應該避免喝水、吃東西、活動、洗澡,要處於安靜狀態,因為這些因素會導致體溫偏高。測量體溫之前要用干凈的毛巾把汗液擦乾,在測量之前先把水銀體溫計甩35℃以下,並且把探頭完全放入腋窩中間夾緊並緊貼皮膚,觀察時間5-10分鍾後可以把水銀體溫計取出直接讀出體溫數值。
G. 物理降溫的注意事項
1、腋窩、肘窩、手心、腹股溝、腘窩等大血管豐富處稍用力擦拭,並延長擦拭時間,以促進散熱。每側肢體擦拭3分鍾,擦浴全程不要超過20分鍾,避免患者著涼。
2、物理降溫擦浴後,注意觀察患者皮膚表面有無發紅、蒼白、出血點、感覺異常。禁止擦拭胸前區、腹部、耳後、足底。
3、隨時觀察,保證冰袋、冰囊完整,無漏水;冰融化後立即更換,如有局部皮膚發紫、麻木及凍傷發生,停止使用;
4、冰袋和冰囊不宜過大,以免影響血液循環;
5、腋下降溫30分鍾後復測體溫;
6、禁止用於胸前區、腹部、耳後、足底;
7、對兒童和酒精過敏者禁用酒精擦浴。因為兒童的皮膚薄嫩,角質層發育不完善,血液循環較為旺盛。處於高溫狀態時,兒童全身毛孔張開,能快速吸收塗在皮膚表面的酒精;
酒精經皮膚大量吸收入血後,容易使兒童尤其是肝臟功能發育不健全的嬰幼兒發生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酒精中毒症狀。
H. 發熱的護理
一、降低體溫
可選用物理降溫或葯物降溫。物理降溫體溫超過39℃,可採用溫水擦拭腘窩、頸部兩側、兩側腹股溝大血管有利於快速散惹使體溫下降,有條件可以溫水浴降溫效果也很不錯。葯物降溫是通過降低體溫調節中樞的興奮性及血管擴張、出汗等方式促進散熱達到降溫目的。使用葯物降溫時應注意葯物的劑量,尤其對老年體弱及心血管疾病者應防止出現虛脫或休克現象。實施降溫措施30分鍾後測量體溫,並做好記錄
二、加強病情觀察
①觀察生命體征,定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精神狀態一般每日測量4次,高熱時應每4小時測量一次,待體溫恢復正常3天後,改為每日1~2次。
②觀察是否出現寒戰,淋巴結腫大,出血,肝脾大,結膜充血,單純皰疹等伴隨症狀
三、補充營養和水分
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鼓勵患者多飲水,以每日3000ml為宜,以補充高熱消耗的大量水分,並促進毒素和代謝產物的排出。
四、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
①口腔護理,發熱時由於唾液分泌減少,口腔粘膜乾燥,抵抗力下降,有利於病原體生長、繁殖,易出現口腔感染,應在晨起、餐後、睡前協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潔。②皮膚護理,退熱期,由於大量出汗,應及時擦乾汗液,更換衣服和床單,防止受涼,保持皮膚的清潔、乾燥.
疑為傳染病者應先行隔離防止交叉感染;盡早留取各種標本送檢;年老體弱及心血管病人發熱大量出汗時極易出現血壓下降、脈搏細速,四肢冰冷等虛脫或體克表現,應密切觀察,一旦出現上述情況,應立即配合醫生進行處理。
【健康指導】
(1)告知患者穿透氣、棉質衣服;
(2)告知患者及家屬限制探視的重要性。